《红高粱》鉴赏
红高粱电影赏析
王雪晴财税2班 222平凡人物的闪光点——《红高粱》电影赏析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电影时间比较靠前,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里面塑造了一群很平凡的人物,但是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血性,原始的生命力都深深地震撼了我,下面是对一些主要形象的赏析。
《红高粱》这部影片,在其独特又显神秘的红色影调中,歌颂了人性的生命力。
影片中“我奶奶”是一个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但除了这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外,影片中还有几个男性人物形象,也是极具特色,有被传统思想禁锢的老一辈,有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酿酒伙计们,有在民族危机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们。
他们个个都是导演为了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思想,而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出来的。
影片中,“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
虽然不免有些鲁莽、野性、粗犷,但他却真诚、朴实、豪爽直率,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是一个男子汉的典型形象。
从外貌形象上看,光头,光膀子,黝黑的肤色,强壮的身躯,再加上粗矿的声音,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充满阳刚的汉子。
在抬轿送“我奶奶”去李家途中,摄影师分别用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来拍摄“我爷爷”抬轿的过程,从而表现出作为乡村轿夫的“我爷爷”的粗鲁和豪放。
遇到土匪时,他挺身而出,冷静地扑打土匪,救下“我奶奶”。
期间,摄影师对“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脸部表情,分别进行了特写,后面,“我爷爷”又冲动地去轿子里摸“我奶奶”的脚。
这一系列的镜头将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好地表现出来。
三天后,“我奶奶”回娘家,他更是鲁莽野性地半路截下“我奶奶”,抱起她走进高粱地里,在高粱地里,他鲁莽地将一片高粱踏平,导演对这段也是重点地强调了一番,一系列近景的拍摄他的动作,将其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出来,接着,配合着激昂的背景音乐,表现了“我爷爷”他冲动地和“我奶奶”偷欢。
然后,用其粗矿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送“我奶奶”回去。
从歌词中,也透露出“我爷爷”这个人物形象,真诚朴实。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红高粱剪辑赏析
红高粱剪辑赏析《红高粱》剪辑赏析。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张曼玉、田壮壮等人主演的经典电影,该片于1993年上映,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
影片讲述了中国北方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以及在历史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性的挣扎。
这部电影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好评,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电影《红高粱》进行一次剪辑赏析,探讨影片中的经典场景、人物塑造以及导演的艺术手法,以及对影片所传达的深刻内涵进行探讨。
首先,影片中的经典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开头的那场红高粱地里的火灾,火光映照着整个村庄,烧毁了大片的庄稼和房屋,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灾害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另外,影片中描绘的红高粱地的壮美景色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景色的运用不仅令人赏心悦目,也与影片的主题相呼应,成为了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姜文饰演的男主角阿妈是一个性格坚毅、正直善良的农村汉子,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爱情的执着让人印象深刻。
而张曼玉饰演的女主角菊子则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女性形象,她与阿妈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影片的一大亮点。
此外,影片中其他角色的塑造也各具特色,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再者,导演张艺谋的艺术手法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影片的剪辑和镜头运用上,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表现人物情感的细节上,导演更是做到了恰到好处,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感人。
另外,影片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配乐的运用恰到好处,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情感色彩。
最后,影片所传达的深刻内涵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关于爱情、家庭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和人性挣扎的作品。
影片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在历史动荡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挣扎和生存状态。
《红高粱》中的野性与生命力如何体现
《红高粱》中的野性与生命力如何体现《红高粱》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浓郁的野性与蓬勃的生命力,让读者和观众深深感受到一种原始而强大的力量。
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那片广袤的红高粱地,本身就是野性与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在风中摇曳,高大而粗壮,它们肆意生长,不受任何束缚。
这片土地并非被人类精心雕琢和规划,而是充满了自然的粗犷与豪放。
红高粱地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原始的、未经驯化的生命力。
在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力量得以毫无保留地展现,无论是植物的生长还是动物的繁衍,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充满了野性和活力。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野性与生命力。
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例,他身上那种豪放不羁、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就是野性的生动体现。
他不遵循传统的礼教和规矩,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冲动行事。
他在爱情面前勇敢追求,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在面对敌人时,他毫不畏惧,奋勇杀敌。
余占鳌的行为方式并非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本能和冲动。
这种本能和冲动,正是野性的核心所在。
“我奶奶”戴凤莲同样是一个充满野性与生命力的人物。
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她在红高粱地里与余占鳌的结合,是对传统道德的一种挑战。
她聪明、果敢,在家族的生意和事务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智慧。
戴凤莲的形象告诉我们,女性同样可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野性,她们可以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再者,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也凸显了野性与生命力。
例如,祭酒神的场景,人们在狂热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和能量。
这种狂欢式的仪式,打破了日常的平静和秩序,让人们回归到一种原始的、充满激情的状态。
在这个场景中,人们不再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而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展现出最真实、最原始的自我。
还有余占鳌带领众人与日本侵略者的激烈战斗,这不仅是对正义的捍卫,更是对生命力量的极致展现。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赋予,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莫言-《红高粱》-整体赏析
意象
•红高粱
高粱不仅仅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还是有着 顽强的生命的作物,在作品中更是被赋予的 各种情感的所有故事的见证者。红更是一种 强烈感情色彩的颜色,既有着生命的蓬勃和 骚动,也有着流血和死亡的象征。红高粱在 作品中象征着民族的不屈不挠精神,顽强的 生命力。作品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在高粱地 野合,就是完全地体现出人物个性的张扬和 解放,自由奔放的体现。
主题思想
• 作者塑造了一个处在道德伦理边缘的高密 东北乡,讲述了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民间 人民为了生存而奋起抗争的故事,既歌颂 了红高粱象征着的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 神和原始的生命张力,也弘扬了人的个性 解放,包括灵与肉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精 神。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4
•抗日英雄,个性解放先驱
•罗汉大爷 传统忠厚能干农民,对东家忠心,对后辈慈 爱,战争下的悲惨人物代表
•王文义、哑巴、刘吹手等 在战争下为生存而奋起抗争的人物
独特的艺术手法
• 多种人称穿梭,限制视角和全知视角全方面叙述
• 时空的变换,时序的独特,采用“心理时间”
• 语言风格的独特,暴力美学的描写,拟人、比喻 和对比等修辞的大量运用,各种强烈对比词语的 超常搭配
背景
• 作品时代背景:1939年,抗日战争和高密 东北乡民间生活为背景。
• 作者创作背景:1984年冬天。莫言提出, 文学作品写战争,不是再现战争,而是战 争对人的扭曲或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即 借用“战争”这一环境,表现人在特定条 件下情感的变化。于是把高粱地作为舞台, 抗日故事和爱情故事在这上演。
莫言-《红高粱》-整体赏 析
红高粱赏析_图文
1997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 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 币的奖金。小说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 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 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这一幅生命的流 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真实,不 带任何偏见,再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
莫言的代表作,属于寻根文学。由《高 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 高粱》五部组成!
《红高粱》赏析
一.导演张艺谋和他的作品
二.《红高粱》的人物与情节 三.《红高粱》的鉴赏分析
一.导演张艺谋和他的作品
张艺谋是陕西西安人。1951年出生,初中毕业后 曾经下乡劳动,后来又进厂做过工人。1978年,他 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摄影,毕业以后为 《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பைடு நூலகம்片 担任过摄影师,也在《老井》这部片子中演过男主 角孙旺泉,拿过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 《红高粱》是张艺谋自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从这 部电影开始,张艺谋就走上了导演之路。
抗日战争题材小说共同特点
1.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 画卷。 2.都是生动曲折、激扬爱国主义英难主义的小说。 3.大都写到了几种力量: 日本侵略者——野心,野蛮,野兽。 全国百姓———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坚决要求 抵抗! 共产党——大敌当前,抛弃前嫌,发出“一致对外,抗日救 国”的呼吁! 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主义”, “攘外必先安内”, 优柔寡断,进退失据。 4.都是只有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 深入敌后,动员组识人民群众反侵略,打鬼子,杀汉奸。 5.都是共产党深深地札根于人民之中,军民一家,血肉相联。
《红高粱》叙事视角
一个是孩子“豆官”的 第三人称 “祖宗=子孙”的叙事结构 一个是成人“我” 的 第一人称
解读红高粱
解读《红高粱》《红高粱》这部影片主要抒发了大众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红高粱》通过描绘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来表现了他们对生命自由的赞美以及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原始生命力。
《红高粱》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与其他的电影有着显著的区别,十里八坡的红高粱地,影片中提到的“没人种也没人收”的意义,还有整个过程中的了酿酒过程,这都表现了他们对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该电影通过几个情节来表现主题:“颠轿”中一群大男人抬着新娘“我的奶奶”走在十里八婆的高粱地上,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艰难自控的表情形成对比,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
而颠轿仪式这一段音乐,一开始是唢呐声的简单重复,并没有人声出现,在空旷的荒野中显得单调,使人昏昏欲睡。
随着颠轿的开始,几乎所有乐器参与进来,尤为重要的是汉子们粗犷的歌声,使整个影片格调发生剧变。
就色彩和构图而言,一开始的全景中,黄色是这一段的主色调,再加上在构图上使轿子居于画面的一角,这样在大全镜下红色的轿子在黄土地上就象轿中的”我奶奶”一样显得形影单调、孤苦无助。
颠轿是一种狂乐的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寥寂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凭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地表露。
“野合”首先是一个俯视镜头,将野合置于圣坛之上,表达了作者对野合的态度。
其次便是对在风中狂舞的高梁丛的大特写,敏锐地扑捉到高梁丛中阳光的照耀和跳动。
再次是对高梁丛的俯视镜头,大片的高梁在风中不羁地舞蹈,象征了影片所表达的自然而野性的力量之美。
整个野合仪式主要就是由这三个较长镜头组成,通过三个长镜头就能达到致理致美的效果,让人感叹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
倒塌的红高粱就是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代替了帷帐,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完成了对压迫情欲与生命力的主观再造和对世俗礼法的反叛。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 立住吧。
”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 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故乡通红的高粱地。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 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壮烈的活剧。
很快,队伍钻进了高粱地。
父亲不知道我奶奶在这片高粱地里主演过多少风流喜剧,父亲也不知道在这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但父亲记得待他如亲爹的罗汉大爷,就是去年死在这里。
他的尸体被割得零零碎碎,扔得东一块西一块。
躯干上的皮被剥了,肉跳、肉蹦,象只褪皮后的大青蛙,父亲一想起罗汉大爷的尸体,脊背沟就发凉。
刘罗汉大爷是我家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老人们说,他和我奶奶之间不太清白。
他与我奶奶是否有染,现已无法查清。
罗汉与我的家族只有经济上而无血缘上的联系,我奶奶是他的东家。
我奶奶是否爱过他,他是否上过我奶奶的炕,都与伦理无关。
爱过又怎样?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
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
罗汉大爷象一个忠实的老家人为我家历史增添了光彩。
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夫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
毁稼禾无数。
公路两侧骡马被劫掠一空。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
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
红高粱赏析
一、作者与创作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1960年五岁时在家乡上小学,1966年11岁小学毕业后因家庭成分是富农又因得罪了一个农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只能回家务农。
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历经波折加入解放军。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主要写乡土题材,其成名作为《红高粱家族》,以内容新颖奇妙,风格大胆泼辣,叙事独到丰满,感情激烈昂扬震动文坛;1997年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获中国有史以来奖金额最高的“大家文学奖”;随后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却惹来不少争议。
有《莫言文集》五卷。
莫言198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受到好评。
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结集为《红高粱家族》。
这些小说,主要以对小说中的故乡高密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红高粱》系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是作者对于民族的骁勇血性的那种理想状态的寻找。
显然,他也要如福克纳那样,不断叙述他所建造的“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这些图景,来源于他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以及他的丰沛的感觉和想像。
他把笔伸向“历史”,在这片充满野性活力的生活场景上,叙述先人在过去年代的生活,他们(“我爷爷”“我奶奶”)生命的奔放热烈和无所拘束的传奇性经历。
另一些小说,写当代的乡村生活,农民的情感、生存状态,人的本性所受到的压抑和扭曲。
如《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枯河》。
这两部分作品似乎构成一种对比,而暗含着对生活于其中的后代的怯懦、孱弱的批判。
莫言的小说,表现了富于感性化的风格。
他的写作,对当代小说过分的观念结构所形成的文体模式,是一次冲击。
他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
在描述中,心理的跳跃、流动、联想,大量的感官意象奔涌而来,而创造一个复杂的、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
这种强烈的感性体验的写作方式,与对于带有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向往有关。
红高粱鉴赏
《红高粱》鉴赏《红高粱》作品讲述了余占鳌领导的游击队是一支理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经过训练的民间抗日武装。
在日本侵略军的魔爪伸进高密东北乡之际,“余司令树起抗日旗”,拉起抗日的队伍,目的明确,剑指鬼子。
他请任副官担任教官,既开展政治教育,又进行军事训练。
“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同胞们快起来,拿起刀拿起枪,打鬼子保家乡”,唱出了他们卫国保家的心声。
大刀、土炮、鸟枪、老汉阳、两支手枪与三支大盖子枪,是他们训练与杀敌的武器。
游击队纪律严明,对余占鳌有养育之恩的叔父余大牙强奸民女,司令抑制私情,最终按照任副官的意见,将他就地正法。
游击队坚持联合御侮,当余司令和冷支队长发生争执,戴凤莲说:“这不是动刀动枪的地方,有本事对着日本人使去。
”余司令甚至忍辱负重地说:“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
”他还教育儿子豆官要把“枪子儿先向日本人身上打”。
游击队“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40人,摆在大路上,30多人缩成一团,像一条冻僵了的蛇”,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却在一场伏击中消灭了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日军车队40多个鬼子官兵。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宁愿战死也要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作品还通过叙述者“我”对爷爷奶奶们的抗日业绩,或寓论于叙,或直接赞美。
“我”称赞爷爷为“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
“我”记叙道:爷爷1958年从日本归来时,村里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县长尊爷爷为老英雄,给他敬酒,说他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光荣。
“我”称赞爷爷辈的父老乡亲们“精忠报国,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
“我”认为:“用铁耙挡住鬼子汽车退路的计谋竟是我奶奶这个女流想出来的。
我奶奶也应该是抗日的先锋,民族的英雄。
”“我”还写道:“奶奶,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嫰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紫印,这紫印伴随着她离开了人世,升到了天国。
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
”作家莫言说:《红高粱》的叙述者“我”采取的“全知全能”“这种视角同时也是一种对历史的评判态度。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摘要】电影《红高粱》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深刻的内涵。
红高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火焰山的视觉意象代表着燃烧的热情与力量。
红衣女子是爱情与神秘的符号,婚礼场景则象征着传统与承诺。
而红豆汤则代表着情感与记忆的交织。
这些意象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红高粱》通过意象美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意象的细腻运用丰富了电影的情感表达,使整部影片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通过对意象的深度挖掘和运用,电影《红高粱》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让观众在影片中感受到情感共鸣,留下深刻的记忆。
【关键词】电影《红高粱》,意象特征,意象美,象征意义,火焰山,红衣女子,婚礼场景,红豆汤,艺术表现,观众印象,丰富内涵1. 引言1.1 介绍电影《红高粱》电影《红高粱》是由导演张艺谋执导,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片以中国西北部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家族故事。
影片以红色高粱作为主要意象,通过高粱的生长、成熟、收割等环节,反映了人生的变迁和命运的纷繁复杂。
红高粱不仅是农村的象征,更是家族和爱情的象征,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
在电影中,红高粱的意象被巧妙地运用,通过它展现出生死、爱恨、忠诚和背叛等丰富的内涵。
这种图像的多层次解读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的主题和角色的情感纠葛。
电影以红高粱为主要意象,塑造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呈现出了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引人入胜的意象美,影片《红高粱》成功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1.2 阐述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在电影《红高粱》中,意象的运用尤为重要,它是电影情节的灵魂和核心。
通过意象的巧妙搭配和运用,电影能够更加深刻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体验。
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象是电影的灵魂,是观众与影片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笔下的红高粱,赏析。
《红高粱》赏析——信0905-3班刘崇崇《红高粱》,这是一部用血和激情写成的小说,弥漫着屠杀、血腥,与死亡恸哭,更回荡着对生命的颂歌。
红高粱是挑战传统的见证,是民族生机的征兆。
莫言自己评论这部作品时说:“这部作品恰好表达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共同心态,在长期的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之后,《红高粱》张扬了个性解放的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确实,在高密东北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及流淌着高粱般血液的人们。
在小说《红高粱》中,作者分两章来描述,一章是以生机勃勃的红高粱为题;另一章则是以坚毅刚烈的高粱酒为题。
全文是以两条平行线索来穿插的:一条是写“奶奶与爷爷”的曲折爱情,是对“奶奶”的回忆,那是过去的事;另一条则描述了现在“爷爷与父亲”的情况。
这是一篇线索清晰明了的小说,读后让我觉得这种方式是我们写作时应该借鉴的,也是一篇好文章的关键所在。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则是小说中闪亮的一点。
“爷爷”,他是一个轿夫,但却胆敢为了“奶奶”、为了一段“奸情”去杀人;他本是个农民,却为反抗日寇而成为“余司令”;他是一个劳动者,一个杀人犯通奸犯,一个土匪,而他又是个抗日英雄,这样一个充满了让人着迷的男性的力与美,然而如此这样的一个形象,却集美丑善恶于一身,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们真正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以及罪恶”。
他是红高粱的化身,他血液里迸射出来的是生命的活力。
“奶奶”,她本是一个女子,却敢爱敢恨,深明大义,具有男子汉的气概。
她大胆刚烈,敢说敢做,正如文中所说“她老人家不仅是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她极端反传统,作为一个主宰自己命运的女性,奶奶反叛了传统的价值道德观念。
当她被父母为一头毛驴而许配给麻风病人单扁郎时,她勇敢的选择了与爷爷通奸,以此来惊醒反抗传统的束缚,她勇于冲破婚姻的牢笼,寻求所爱;她撑起了高粱酒的生产,成为全乡最富有的人家。
她是红高粱的化身,她血液里散发出来的是生活的勇敢。
读后评析——《红高粱》
评析历史小说-《红高粱》看过莫言的《红高粱》之后,我对于中国的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历史小说如我们所熟知的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内容上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同时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由此我们看出通常所被人所认知的历史小说大部分都有着一种宏伟磅礴的色彩,有大人物,大事件,和当权者和一个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当然这些也都是我在学习了解历史小说之前的认知,创作都是对某个既定成规的暗中遵循或有意违反,中国历史小说也有其成规所在,一般人们所认可的历史小说,都存有一场大事件,像是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大多是其取材来源,比如吴强的《红日》;或是描写一个大人物,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伟大人物,如二月河的《康熙大帝》。
当然这也只是我们狭义认识下的一方面的历史小说的概念,实际上,这并不是历史小说的全貌,从相关搜索资料可以了解到,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
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所以在遵循历史小说成规的同时,我们还是可以从另一角度出发创作出新的历史小说的版本,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呈现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的特征。
叙事立场的民间化表现在对人物的去阶级界限与对历史局部、细部的关注上;历史视角的个人化表现在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历史和对讲述的有意识介入上;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表现在将偶然性作为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发展的推动力量与决定性因素;解读历史的欲望化表现在将人的生存欲、情欲、权力欲等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理想追求的隐寓化表现在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塑造、对人性丑恶的展露及对理想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上。
红高粱影视鉴赏
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他以红色为影片的基调,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的生命的真谛——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
红色,幸运的颜色,应为常用作结婚喜服和红包,而在<<红高粱》中红色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被呈现出来的,从巩俐身上穿的红色喜服到天上的太阳,从被打破的酒缸里到血管里流出来的鲜红的血液,各种形式的红色充溢着银幕的每一寸。
在电影里红色有多种可能的理解,仅将它视作幸运的象征显然太轻率了,因为这个意义并不适用于电影的每个场景。
而且红色经常被用来代表生命力:血液是红色的,酒的成色,太阳光线以及喜服下包裹的女人的身体这些也都是红色的。
整个第一部分就是对生命的礼赞,洋溢着生命的本质的精神和激情。
而影片的第二部分则是被日本的侵略和由此带来的暴力所占据。
在电影的那个结尾,在一场日全食中,画面整个这射成红色。
这样红色就构成了前后两个部分的对比,繁盛的生命场面和一片空白,这种对比带给观众一种极大的落差。
但是我对这个结局还有另一种看法,及日本国旗上的红太阳给中国共产党的红旗所代替。
很难说清楚电影所安排的确切寓意。
用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个天地变成红色,来显示人物壮烈的心理真实,也是《红高粱》的艺术之笔,它给观众留下了一种神奇及激动之处。
这要比小说中的一带而过的一些描述更加渲染和表现。
提到这些,又不难想象,片中的“颠轿”一场戏,在那崎岖的道路上,滚滚的黄尘,轿夫那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酿酒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通过烟气,来回走动的人而营造出来的热气腾腾的气氛;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这些热烈鲜明的氛围,表现的多么震撼人心啊!分析其原因,无处不和电影强调形象直观冲击力有关系。
中国电影经典影片鉴赏
中国电影经典影片鉴赏电影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具有感染力和深刻的表现力,通过影片可以让观众在肆无忌惮的想象中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故事。
中国电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许多经典的影片也在国际上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以下就是我对几部中国电影经典影片的鉴赏和评价。
1、《红高粱》《红高粱》是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讲述了在解放前夕的中国农村生活。
影片中所揭示的是农村中各种传统和宗教信仰等闹鬼惊恐的事件,同时也带出在中国传统上各种性别和人物关系。
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惊人,配合张艺谋的镜头,有许多吸引人的细节,这都让影片的艺术品质更为突出。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可能比较难懂,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导演对中国红色历史和人民的深刻爱国情感。
2、《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被视为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讲述了两个闺秀对戏曲的追求,以及他们在文革时期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时所选择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和广泛的影响力。
影片的主题和情节非常具有代表性,从而使得它成为一部被大家广泛认可的经典之作。
3、《活着》《活着》是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是以余华的同名小说为基础而制作的。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人在动荡的时代里经历的种种艰辛经历,以及他面对重重困难时所选择的坚强与勇气。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深入了解了中国人的一种特殊心理和情感,让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此外,张艺谋对于镜头的运用也十分出色,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具感染力。
4、《大河向东流》《大河向东流》是由著名导演赵石乐执导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村庄贫困但是坚硬的历程,并对当代中国的革命斗争提出了高度的赞扬。
影片的风格和题材非常动人,特别是其中所揭示的中国的农民文化和村庄所面临的变迁,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影片无疑是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启迪,恰恰是因为它对于时代的精准和娴熟表达,才使得它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国电影经典之作。
《红高粱》作品鉴赏
《红高粱》作品鉴赏《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强烈生命意识是小说的精神主体: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
生命意识使那个陈旧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高粱,就是强烈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可以称之为《红高粱》的“生命图腾”。
小说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红高粱,赋予红高粱以生命:“八月深秋,广阔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小说中,红高粱决不仅仅是一种植物。
赋予红高粱伟大的生命相对应,作品中那些英勇悲壮的英雄,伴随着红高粱,或者与红高粱融为一体。
在小说中,余占鳌和戴凤莲是在高粱地里完成了神圣的结合,戴凤莲又是在高粱地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小说把她30年的生活比作“红高粱般充实”;余大牙带着高密东北乡人应有的英雄气概坦然赴死的时候,放声高唱“高粱红了”;任副官在枪声中、子弹下坦然前行的时候,用口哨吹出曲调“高粱红了”······在各个场景的描写中,人与高粱获得了同一种品格。
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小说中的极端表现形式,是用冷静乃至审慎的态度来描绘生命的痛苦与毁灭——如刘罗汉被割下耳朵和生殖器、被活活剥了皮,戴凤莲让余占鳌和冷支队长喝下掺了罗汉大爷鲜血的酒,队员们惨烈的死亡等。
因为人只有置身于巨大的痛苦之中或者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存在。
《红高粱》小说死亡的描绘一方面强化了生命意识,同时也使小说呈现出新奇、残酷的美。
小说对于强悍的生命力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肯定有时甚至超越了一般的伦理评价。
余占鳖与戴凤莲野合,为了占有戴凤莲把单家父子杀死,以中国传统的伦理尺度来评价是不道德的,但作品作了肯定性描写。
影视鉴赏-红高粱
二十多年前,还是刚当上导演不久的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曾一度震惊了全世界。
或许直到今天,仍有人会对此片记忆犹新,深深记住每个经典片段。
在这样一部影像风格明显的个人化电影中,节奏张弛有度,刚劲而又不失温婉,细节铺垫使得整部影片情节丰富印象深刻。
《红高粱》主旨简单,但色彩及感性表现的强化而取胜,表面形式复杂,内容主题简单。
红色有着千百种的象征意义,而《红高粱》将它们全部囊括在一碗酒中、一曲唢呐里。
生命的纯度被提炼至最高点,在这里我们看到、听到、感触到民族的灵魂。
这部电影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中华民族的底色,那就是“红”。
高粱地、十八里坡等都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与外界无涉。
张艺谋的这种让电影的场景与社会分割开是为了创造独特的舞台效果,这样可以方便大搞舞台美术。
《红高粱》总体上有一个很成功的戏剧,并且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恰好是要表现无禁无忌,所以就似乎怎么表现都可以了。
张艺谋的电影常常为了突出美感,更加艺术化,而给人一种主观意念很强烈的感觉。
《红高粱》就是典型的关于生命力的意念主题。
《红高粱》是要表达一种理想的意念,并为此而设计了主观性极强的情节、细节和场景来歌唱生命的高昂。
“它不是要去透视文化本身,而是要给个性和生命力萎缩的当代人开一剂药方:要张扬个性、要学会享受生命、要“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和“见了皇帝不磕头”。
”这种理想的宣扬,使《红高粱》变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神话。
相信让人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那贯穿整个电影画面里的红色,这是导演对这个电影的体会、概括和最好的表现手法。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导演对电影色彩的要求一定会不同于其他的导演,对色彩的强调也是他电影的一大特色。
还有各种仪式般的细节,电影的构图、用光、乐器,都足以令观众感到种种无形的压迫,更带着冲破这种仪式的冲动。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加突出了当时人民的奋勇精神。
《红高粱》中,那一群活灵活现的男女,是民间的抗日英雄。
他们面对侵略军无耻的欺凌,面对惨无人道的剥人皮,却能奋勇抗敌、视死如归。
美术鉴赏-《红高粱》
鉴《红高粱》之“红”《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影片中最让人深刻的是它的“红”,它“红”得炽热、“红”得血腥、“红”得愤怒、更“红”得生机勃勃,带来了无尽的视觉冲击和对生的渴望。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早期影片,该片充分体现了导演的风格特色,将色彩运用得淋漓尽致。
表达了创作者对敢爱敢恨的西北儿女的讴歌,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谴责和鞭挞。
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它是以自身的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而影片中的“红”正是一种美的享受。
红,炽热的情感。
黄土地,黄沙漫天,轿夫的肤色、衣着都被风沙侵蚀成了土黄色,连太阳也仿佛灰突突的。
此时,一顶大红花轿映入眼帘。
这看似格格不入的大红既预示着这段婚姻的不幸,也反映了轿中人将是一个能改变或试图去改变不幸生活的人。
接下来,由巩俐扮演的女主人公九儿以大红的形象出现。
这时,红盖头、红嫁衣、红轿子成为了影片开篇的一大亮彩,也为影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即九儿与姜文扮演的轿夫在高粱地的“野合”。
影片一开始,导演采用与整个画面形成强烈反差的大红开场,象征着九儿炽热的情感。
至于情感的对象设置,又用一个主观视线模拟镜头给了观众答案。
至于后来,这象征着情感的红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男女主角共处的地方,反映了鲜艳的红色为男女主角带来的炽热的情感。
红,残酷的血腥。
剥皮、拆骨、大片大片的鲜血,有正在被剥皮的动物的血,有被枪杀的人们的血,有的已经发暗,有的还是鲜血淋淋。
灭绝人性的日本人要求屠夫将反对日本统治的中国人活生生地剥皮!罗汉大哥死了,剥皮!就在屠夫举起刀的那一刻,镜头迅速切换!满身是血的屠夫瘫坐在一滩血泊之中,满眼的惊恐的红!映衬着血色残阳,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恐惧感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视觉和听觉打动人心——电影《红高粱》赏析作为电影主要构成元素的画面和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
同时色彩可以唤起观看者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色彩对于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风格基调还有气氛渲染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并不是张艺谋最钟意的一部电影,但却是他的一部激情之作。
它由始至终力图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
《红高粱》不只是很好的作品,也是很好看的电影。
对于比较强调故事情节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但是一点都不妨碍我看下去,并在最后被打动。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
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同时它标志着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突破,在电影《红高粱》中,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跃到前台。
战争场面比重较比同样时代背景的作品明显下降,而且拒绝任何政治说教成份的介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
影片结尾的战斗画面完全以电影写意手法呈现,人物不多,却比擅长人海战术的国产战争片更多震撼。
日食、红色笼罩的世界、响彻天地人间的童谣,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地……《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电影《红高粱》胜在纯美,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
后来,他成了爷爷。
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迫乡亲们,残害义士,终于,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奶奶死了,伙计们也死了。
只留下爷爷和爹,整部影片有爷爷奶奶,相遇、相爱、相互扶持的情感过程构成。
通过他们对世俗的抵抗,最终相守,再到最终奋起反抗日本侵略。
表达了作者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这段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对那种独属于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更表达对中华儿女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的称颂。
全片其实就是作者对原始生命力,无可名状的崇拜。
影片对细节的拿捏很到位,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也结合了主题。
罗汉大哥离去时,突然改口,从前叫奶奶为“掌柜的”,但在那一刻却叫“九儿”,这点明了罗汉大哥对奶奶独特的喜爱。
也表明罗汉将真正地离开奶奶,投身于另一件事情。
为下文,罗汉加入红军积极抗日,最终被敌人捉获,凄惨而死做了铺垫。
当罗汉被施以剥皮时,整个场面肃静起来,奶奶捂住了爹的眼睛。
细微的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独有的敏感,但奶奶的眼睛却仍然盯着罗汉大哥,她要看清日本鬼子丑恶的面貌,唤起自身属于高粱地的血液,激起对日本卑劣行径的反抗,又为后来奶奶祭拜罗汉大哥,呼吁男人们去炸日本人的车,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一个个细节,整部电影如珍珠般串联起来,突显了高粱地上,人们不屈的精神。
作者在创作整部影片时,还是保留了较强的个人风格和主观意识。
多用固定镜头,表现任务变化的过程。
促使观众沉下心来观看。
影片在表现奶奶时,多处运用近景,当爹在酿酒缸里窜来窜去时,不停地喊“娘”,奶奶露出了幸福、温馨的微笑,随即她看到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光打在他身上,勾勒出罗汉大哥瘦弱的身形,在金黄的光边,环绕在他身边,却预示着狂风暴雨的到来。
奶奶赶忙去追,爷爷满脸的怅然疑惑,逆光从他背后射来,将他显得更加忧愁,他好象看到了些什么,似乎危机正在逼近,就如同光一样压在他身上。
继而引出日本人摧毁的到来。
陕北的民歌、歌谣,始终贯穿在影片中,成了不可缺少的情节推进器。
当伙计们第一次在奶奶面前酿酒时,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
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显现了高粱酒的醇烈。
而当第二次唱起这支曲时,是在祭罗汉大哥的时候,此时的歌曲就变得凄哀悲凉,又透出一种反抗、执着,表明男人们将要为他报仇而放手一搏。
爷爷也有两次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第一次是在交合之后,还带有一丝男人征服女人后所含有的胜利的喜悦,一种肆无忌惮。
而第二次是在奶奶被打死后,爷爷面无表情的歌唱,仿佛是在送爱妻魂归西天。
是一种情到深处的肝肠寸断。
影片的故事情节设置巧妙,环环相扣,但是在前面爷爷奶奶相遇的叙述上过多,导致后来日本侵略的情节加入时,显得有些突然,头重脚轻,爱国的情感就无法充分的表现出来,也不能通过层层铺垫,渲染出高粱地上乃至全中国人民,所共有的坚韧执着、坚强不屈的精神。
如果能多做些铺垫,将能有效地卒章显志。
在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那是日食所代表的悲哀,那是被鲜血映红的高粱,那是爷爷、爹痛失爱妻、母亲的伤痛,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人民最崇高的礼赞。
高粱被践踏了,但还有许多高粱在疯长着,那是华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是爷爷身上带有的狂野。
爷爷的狂野是原始的、野兽般的狂放,不仅是男人生命中最真最核心的特点,还是中华儿女,能抵住侵略,奋起发抗的基础。
作者通过这部影片,呼唤人类天然的本性,刺激人们对勃勃生机的追求。
画面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呼应,而色彩情感在一步步的升华,使它更能表达人们的观念,信仰,能勾起人们的情绪。
作为摄影家出身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颜色的处理从来都是无可挑剔。
画面最多的是红色,也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
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
最常见的景色就是那片高粱地,密密麻麻的高粱过人长,长的密不透风,随着风掀起一层层波浪,一阵阵摆动的声音。
再就是残阳如血的场景,九儿嫁到十八里坡的那天,死在日本兵枪下那天的日食,满世界的红色。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片尾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
九儿安详地倒在血泊中。
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得正旺,世界都是红色……这是电影《红高粱》的结尾。
张艺谋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
这部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的影片的成功,与他对色彩审美规律的准确把握有关。
影片以红色为主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勾起人们丰富悠远的联想,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还有很多地方都透露着色彩的唯美:九儿穿在身上的红袄红裤;伙计们闪耀着古铜色彩的上身和他们桀骜不驯的光头;日食的时候铺天盖地的红,高粱地里满眼透不过气的绿……在《红高粱》里,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把视觉和造型艺术玩得酣畅淋漓,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看作是一幅饱满浓烈的剪影,大量运用的造型艺术以电影的语言再一次横空出世,在此之前还没人敢把那样浓重的色彩,就那么泼墨一般肆意挥洒。
那种铺天盖地的淡淡的红色既愉悦了视觉器官本身,又象征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
一种敢爱敢恨、敢作敢为、酣畅淋漓、尽情挥洒的人生态度,两者交融在一起,使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音乐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
音乐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除此还有语言和音响并存于电影中,但在铺陈影片情感世界和观众的审美过程中,音乐是最主要的。
这部电影的音乐相当出彩。
九儿出嫁路上,那首西北的歌谣,酿高粱酒的那首歌,还有姜文唱的那首:“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哇抛撒着红绣球哇,正打中我的头哇与你喝一壶哇,红红的高粱酒哎,呀嘿——”敢爱敢恨,不顾一切,是这首歌深入人心的关键。
这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由姜文粗哑雄浑的嗓子里“吼”出来,迅速传遍了全国。
于是人们再也无法忘记十八里坡那片繁茂幽深的高粱地,无法忘记黄土高坡上一段悠久遥远的华夏历史。
《酒神曲》语言通俗易懂,透着强烈、鲜明的自我表现肯定和赞美。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喊出来声音强烈,高昂粗犷的歌唱,强烈而直白地表现生命的欢乐。
颠轿一段音乐劲拙热烈,充满了生命的激情而又满含了黄土高原秦人的火辣酣畅。
赵季平说:“电影音乐是变幻莫测的调色板,在作曲家的笔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灵感应,去绘制色彩斑斓的音画。
《红高粱》要的是一个火红,红的天,红的地,火红的高粱,火红的人生。
这就是影片的色调。
《红高粱》音乐追求国粹化、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村音乐。
音乐完全融进影片,成为影片剧作的一部分。
乐器选择上,立足于民族乐器的发掘,使用乐器精炼。
整部影片就用了两件乐器:唢呐和中国大鼓。
鼓敲得像心跳,唢呐吹得像痛快的呐喊。
如果把几首荡气回肠的歌、唢呐去掉,《红高粱》就不成其为今天的《红高粱》。
音乐赋予影片精神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