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

合集下载

2.1《滑坡、泥石流》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课时)

2.1《滑坡、泥石流》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课时)

2.1《滑坡、泥石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教材中对滑坡、泥石流的特点和成因做了简单介绍,着重通过“浙江丽水滑坡”和“甘肃舟曲泥石流”两个案例,展开对滑坡、泥石流防灾减灾措施的探讨,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简单分析,教会学生防灾减灾的具体策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短视频、网络等途径对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有所了解,但对他们的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认识的不够全面;高一的同学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解释能力还有所欠缺,教材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了解地理环境的总体性,教会学生防灾减灾的措施,建立良好的人地关系。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防灾减灾措施。

过程与方法:学生利用探究案例方法理解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学会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防灾减灾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学学生防灾减灾的具体策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2、学会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防灾减灾措施。

难点:学会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防灾减灾措施。

六、教学准备:教材,ppt,视频课件,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与素材。

七、教学过程:浙江丽水滑坡灾害1、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环境会产生哪些重大危害?参考答案:滑坡会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滑坡多发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征:①地质不稳定,岩石易破碎,有软弱结构面。

②地形陡峻。

③降水多且强度大等。

3、在滑坡多发地区,人们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参考答案:①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在野外活动时,人们应怎样应对泥石流威胁?活动: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及总 结反思
学科
高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和形成原因。
1.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自然带的分布图,分析掌握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教学目标
2.了解山地垂直自然带判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常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其原因。
创设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灵魂”的教学 教学策略选
活动在探究式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 择与设计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
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一:1、请迅速地将自然带景观图与相应的考
察站对应起来。
2、从 A 站到 E 站的植被有什么变化?试一试,找
出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教学过程
探究二:1、请迅速地将自然带景观图与相应的考
察站对应起来。
2、从一站到三站的植被有什么变化?试一试,找
出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探究三:图中的植被有什么变化?试一试,找出变
化的原因及规律
课例研究综 述
1、在创设情境或者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2、在兴趣激发中,自觉地完善探究; 3、问题设置讲究探究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4.联系现实生活中地域差异现象,探究地理事象内
在规律,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
学生不能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所以,要像一块“磁
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 学生学习能
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的课堂氛围。基于学生的认知水 力分析
平,设置问题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做到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分布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质特征,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影响;2. 掌握海岸地貌的基本类型和成因,理解海蚀作用和海积作用的过程;3. 认识冰川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冰川的分布与演化。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是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概念及成因分析。

难点在于理解喀斯特地貌中岩溶作用的具体过程,以及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态特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地图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效果,教师需准备以下教学资料:1.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学生直观了解地貌形态;2. 地理教材中关于三种地貌的章节内容,供学生阅读和学习;3. 地图集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便学生进行地貌类型分布的练习和探讨;4. 准备一些典型案例,用于分析不同地貌的成因及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教师会通过一段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各种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壮观景象,包括洞穴、海滩、冰川景观等。

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地貌的成因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随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地理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主题引导接着,教师将围绕喀斯特地貌进行详细的讲解。

首先介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分类等基本知识。

教师可以使用图示和表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具体的例子,如我国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3. 互动探究在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负责探讨一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尝试用地理知识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喀斯特地貌》的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喀斯特地貌》的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喀斯特地貌》的教案【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以“厄尔尼诺”现象为案例来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下表所示:正常年份厄尔尼诺发生年份洋流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生物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大气环流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天气气候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整体性成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例1下图为“正常年份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和‘厄尔尼诺’现象年的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分析后按要求解答问题(1)完成两图中的大气环流(用箭头在线段上标绘)(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多还是少降水海面水温原因是(3)据图说明正常年份南美西部海域的洋流成因与类型(4)“厄尔尼诺”年中秘鲁西岸海域受(洋流)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可能盛行气流出现等异常天气(5)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资源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理、造成的危害等相关知识通过本题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很清晰的掌握厄尔尼诺现象解析:从等温线分布状况可知该海区温度高、海面蒸发旺盛气流以上升为主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120°E附近)受盛行上升气流影响降水多南美洲西岸(80°W附近)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干旱而“厄尔尼诺”年赤道逆流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温暖的海水“杀死”了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还使南太平洋两岸大气环流发生变化导致澳大利亚、印尼等地出现严重旱灾秘鲁沿海洪水泛滥答案:(1)见下图(2)较多较高盛行上升气流(3)上升补偿流成因是近海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向西运动深层较冷海水上涌补充形成补偿流(4)赤道逆流升高上升多降水(5)秘鲁西海岸上升流受抑制鱼儿的饵料减少鱼类减少探究点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的交换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四大圈层间所交换、传输能量的来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重力能以及地球内部的热能等四大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如右图所示: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生物在地理环境四大圈层中物质运动中的作用与过程如下所示:四大圈层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界形成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另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如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例2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图回答问题(1)陆地环境主要由些要素组成?(2)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要素决定的(3)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地貌的影响(4)举例说明气候要素与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命题意图:该题以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为背景考查地理的整体性以及分析问题、知识迁移的能力做题时注意从图中所提示的各要素内容联系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实际进行分析解析:陆地环境主要有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陆地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某一要素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植被破坏造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答案:(1)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气候(3)我国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植被茂盛但由于人为的砍伐和垦殖植被多遭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造成了目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4)气候要素会使岩石产生风化如温度变化造成岩石的崩解破碎;地质作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可能在大气中停留一段时间由此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探究点三正确认识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1.形象记忆喀斯特作用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成因喀斯特作用主要是水和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以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为例当水中含有CO2时对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的综合反应式是:CO2+H2O+CaCO3===Ca(HCO3)2这种化学反应是可逆的当水中CO2的含量增加时其溶解CaCO3的能力也相应增大从而加强水的溶蚀作用相反若水中的CO2含量减小则可引起水中CaCO3的重新淀积3.桂林“山水”的形成的形成原因条件圈层自然因素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岩石的可溶性岩石圈岩石条件原为海洋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抬升成陆地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广泛发育透水性、可溶性好水的溶蚀性大气圈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水圈水文条件地势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形成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强生物圈生物条件亚热带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质积累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水的溶蚀力大例3下列不是对桂林“山水”成因叙述的是()A.桂林山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B.位于我国热带湿润地区全年降水丰沛C.桂林的气候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为其形成创造了条件D.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密切相关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桂林山水成因的理解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是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升华对知识的运用是学生应掌握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解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2)桂林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3)桂林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桂林“山水”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故B选项错答案为B 答案:B【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xx聊城模拟)“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1~2题1.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2.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3.(xx徐州模拟)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一功能()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C.消费功能D.选择功能(xx郴州四校联考)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4~5题4.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5.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xx锦州模拟)下图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答6~7题6.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土壤条件B.气候条件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7.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D.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xx盐城调研)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8~10题8.“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A.植被遭到破坏B.地下水位下降C.降水异常减少D.温室效应加剧9.“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A.地域性B.整体性C.地带性D.非地带性10.“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xx临沂模拟)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1~12题1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1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xx湖南联考)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3~15题13.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大气污染严重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破坏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15.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二、综合题16.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溶蚀率(毫米/年)广西中部相对均匀1500—200020—220.12—0.3湖北三峡中等1000—120012—150.06河北西北部集中400—6006—80.02—0.3问题(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问题(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问题(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问题(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17.(xx届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0分)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海水淡化装置(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②;③(3分)(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2分)(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些有效措施(3分)全球变暖导致原本短缺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向海洋夺取淡水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某中学生设计了一套海水淡化装置(上右图)(4)如果选择一些地区推广这套装置需要设计一个方案来评选些地区适用这套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列出必备的评选条件18.(xx浙江温州五校联考)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①太阳辐射强②气温低③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1.【解析】桉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答案】C2.【解析】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甚至会使整个环境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A3.【解析】从图中关系不难看出藏羚羊的存活率、数量与环境有关环境影响藏羚羊的数量藏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环境它们之间要达到某种平衡状态答案为B【答案】B4.【解析】农业生产的灌溉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最高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因此选择B项【答案】B5.【解析】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B6.【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生物循环过程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答案】B7.【解析】土壤——生物——枯枝落叶——土壤中的物质循环运动反映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答案】A8.【解析】“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子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答案】A9.【解析】“黑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B10.【解析】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答案】D11.【解析】图示显示由于森林破坏导致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变化【答案】C12.【解析】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C13.【解析】该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河道变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增多【答案】D14.【解析】植被破坏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答案】B15.【解析】植被破坏导致了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B16.解析:第(1)题从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⑵⑶题植被覆盖率高增加下渗量地下水增加坡度小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溶蚀力强;坡度大下渗量少地下水溶蚀力弱第(4)题从气候、生物、水文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2)画图(3)植被覆盖率高阻止了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此点可以不答)(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蚀裂隙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以“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案例”为主题,旨在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教学过程中将设计一系列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析问题,并从中掌握地理概念、原理和方法。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对地理学科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学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使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2)学会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地理问题,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3)掌握地理学科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等,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地理学科相关词汇的掌握程度,提升地理学科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地理学科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态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3)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发展战略,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5)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3)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3)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的地域差异性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学生自然环境差异性观点的主要载体。

根据课标要求设定如下评价目标:一是能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角度,运用水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等自然地过程,准确解释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二是能恰当地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准确说明陆地上不同自然地带的分布状况;三是能灵活运用合适的实例,全面、准确地说明自然环境地域分析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二、教材分析本节主要遵循“地域差异现象—地域差异性—地域分异成因—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从现象到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阐述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最后落脚于地域分异规律。

具体来说,首先从常见的地域差异现象入手,情景设计中的天山景观就是一个“引子”,体现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然后,教材讲解了地域分异的基本原理和形成过程;最后,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从全球尺度到山地尺度,深入和系统的讲解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1、观察景观图片,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地域差异事实。

2、利用实例,从物质、能量交换的角度掌握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3、知道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带。

4、运用实例,说明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重点: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2、自然带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1、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四、教学过程设计大区域与其景观图片的对应提出问题:1.下列景观图片分别对应我国那个地区?2.对比景观图你有何感受?3.就此你能提出那些问题?大地理分区对应起来,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是存在差异的,并就此提出问题:区域具体有何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差异存在何种规律。

与我国地理分区的对应,用回忆初中的知识的方式激发兴趣,并产生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和思考,提高对本节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2.2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2.2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教学设计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地理环境的变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2.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多样性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地带性分布规律。然而,对于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现象,学生的理解尚浅,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脉络。
2.重点强调:强调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等方面的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变化,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2.讨论主题:给出讨论主题,如“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在我国的典型实例及其影响”。

2024学年高中地理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2

2024学年高中地理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2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预测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学软件,进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空间分析,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案例和数据,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强调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成因、影响及其实例,如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
-讲解拉尼娜现象的定义、成因、影响及其实例,如2015-2016年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练习题目,如“根据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解释它们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反思活动和反馈意见,我会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如果学生反映某一环节的教学较为枯燥,我会尝试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存在困难,我会重点加强该知识点的讲解和辅导。
3.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在制定改进措施后,我会在未来的教学中积极实施这些措施,并持续观察其效果。同时,我也会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以保证教学的持续改进和提升。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相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案例分析:学生可能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为突破难点,教师可采用图形动画、实际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预测方法。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参与课堂互动,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2024年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范文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篇一一、引言高中地理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一直备受关注。

问题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如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等,被广泛运用于地理教学中。

本文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设计一个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教学案例,旨在探索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以《地理1》中的“人口”一章为例,旨在通过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掌握人口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人口问题等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段人口迁移的短视频或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提问:“为什么人口会迁移?这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2. 知识梳理(10分钟)结合课本内容,通过问答、讲解、图表分析等方式,梳理人口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人口问题等知识点。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选取一个具体的人口问题(如某地区的人口过度增长),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式,分析该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教师在此过程中需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帮助。

4. 问题探究(15分钟)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如何评估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如何解决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问题?”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5. 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问题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全面认识。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本节课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导入新课、知识梳理、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和课堂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全面掌握人口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2.1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2.1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优秀教学案例
2.强调作业的完成要求和提交时间,提醒学生认真对待。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与同学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本案例以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地图、遥感图像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地理环境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2.1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2.1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2.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如气候、地形、地貌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引导学生掌握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特殊地区成因教案

高中地理特殊地区成因教案

高中地理特殊地区成因教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特殊地区的成因是一块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自然地理知识,还与历史、文化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本文将提供一个高中地理特殊地区成因的教案范本,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特殊地区的成因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案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特殊地区形成的基本原因和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点。

首先,教案应该从特殊地区的分类开始,将特殊地区分为火山地区、地震带、沙漠地区、冰川地区等几大类。

每一类特殊地区的成因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

例如,在讲解火山地区的成因时,教师可以引入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壳板块的运动如何导致岩浆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

通过图解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过程。

同时,可以结合历史上著名的火山喷发事件,让学生了解火山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于地震带的成因,教案应重点介绍地壳的断裂和应力积累导致的地震发生机制。

通过模拟实验或者现场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沙漠地区的成因则涉及到气候变化、风力作用等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比如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来展示长期的气候变迁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此外,还可以讨论人类活动对沙漠化过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至于冰川地区,教案应当强调气候因素对冰川形成的重要性。

通过对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冰川对地形变化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可以引入全球变暖对冰川融化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未来环境变化的思考。

在教学方法上,教案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地形图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空间想象力。

同时,建议组织实地考察或邀请专家讲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第一手的地理信息和科学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分组讨论:A、B、C三地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提示思考方向:①湿季的季节;②干季的季节。

《2024年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范文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法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本文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介绍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背景与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1》主要介绍了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世界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我们将选择适当的章节,以问题式教学法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在本次案例中,我们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这一主题为背景,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和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教师首先展示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地理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问题设计针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这一主题,教师设计一系列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例如:“气候变化的成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等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3. 小组合作与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每组负责一个问题的研究。

在小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信息。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

4. 成果展示与交流各小组将探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展示,包括PPT、图表、视频等形式。

在展示过程中,各小组相互交流、评价和讨论,教师则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

通过成果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1】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1】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在的地域差异事实。

(区域认知)2.从物质、能量交换的角度掌握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知道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地带。

(区域认知)4.用实例说明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

2.自然地带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图,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师:高大山脉从山麓到山顶,通常有一定的自然环境差异。

【讲授新课】(板书)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探究】【多媒体展示】情境材料和问题。

情境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问题:1.山寺桃花四月始盛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古诗的描写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1.山地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平原地区差,故山寺桃花开放的晚。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多媒体展示】“非洲气候”和“乞力马扎罗山位置”图,思考:推测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地的地带性植被。

生:热带草原带。

【多媒体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分布和景观”图,思考: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陆地地域分异的关系。

生: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多媒体展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陆地地域分异关系”图。

师: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

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自然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文材料和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举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举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举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地理学科为载体,通过具体的案例举例,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运用方法,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包括: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地理案例分析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地理案例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地理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地理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

(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案例中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4)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针对案例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案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4)结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地理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地理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5)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地理资源的了解和热爱。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取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

面对复杂的地理案例,教师会有意识地减少直接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1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1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这些奇特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分布在哪里?”
2.基本概念: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主要特征等,让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有初步的认识。
3.地理分布: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同地区的喀斯特地貌特点。
4.影响因素:结合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因素,分析它们与喀斯特地貌之间的关系。
9.课后作业:布置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概念,但对于喀斯特地貌这类特殊地貌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了解。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可能对新概念、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细讲解和引导。此外,学生在分析地理环境与地貌关系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来培养。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各不相同,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地考察中,以提高教学效果。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喀斯特地貌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3.作业评价:
(1)教师将根据作业的完整性、准确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鼓励同学们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提高作业质量。
(3)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作业提交时间:请同学们在课后一周内完成作业,按时提交。
5.教师寄语:作业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素养。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1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4.1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会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观念,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喀斯特地貌的实际意义。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分布特点等方面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
2.选择题:设置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阐述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规律,以及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情况。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喀斯特地貌类型,分析其成因、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形成小组观点。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喀斯特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解答方式,了解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作业:布置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1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分布特点;
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如峰丛、峰林、溶洞、地下河等;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料,分析喀斯特地貌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及成因;
1.地理知识体系不完善,对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不深;

高中地理必修三2.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2.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包括荒漠化的成因、影响以及治理方法等方面。
2.强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观念。
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强调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具体的荒漠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荒漠化问题,如荒漠化治理的方法、荒漠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形成自己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并给予评价,共同探讨荒漠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总结归纳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3.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模拟荒漠化环境下的生产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自主搜集和整理有关荒漠化问题的资料。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合作探讨荒漠化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升自我认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同时,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灵活运用上述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最后,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汉寿五中叶长绵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分组讨论:A、B、C三地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提示思考方向:
①湿季的季节;
②干季的季节。

(A地: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湿季。

(或者: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西北风,风从赤道附近洋面吹来,给该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从而形成湿季。


B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处于东南风的背风地带,形成了雨影区,与大分水岭东侧相比,降水明显减少,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C地: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介于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之间,其成因与地中海气候成因相同,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炎热干燥的干季,冬季在西风带的控制下,风从海洋吹来,较多形成湿季。


典型例题: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带各部分的主要成因或特征是(ABCD)
A.北部赤道低压与东南信风交替控制
B.南部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
C.东部地处背风区,降水较少
D.北部夏湿冬干,南部冬湿夏干
列举特殊气候现象的材料:
①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的东北部。

这些地区都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②东非高原虽有赤道穿过,但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③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在炎热的赤道地带,有一群气候寒冷的岛屿。

岛上生长着寒带植物,还栖息着原本生长在极寒地区的南极企鹅。

这群被称为热带“寒冷岛”的岛屿,名叫加拉帕戈斯群岛(科隆群岛)。

2、河流侵蚀问题。

(课件显示)某河段。

(如右图)
问:该河段哪岸受侵蚀呢?
再出示南半球某河段。

(如右图)
问:该河段哪一岸被侵蚀呢?请分析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受惯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地转偏向力,由于惯性,河水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因此就会出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所以,在弯曲河道中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如右图))
典型例题:
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
B处好? ,理由是:。

2、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

2、与北岸(即左岸)相连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泥沙堆积。

3、三角洲问题。

(课件显示)各大河形成的三角洲图。

问:在河口地区一般会形成三角洲。

你知道形成三角洲的条件是什么吗?(学生讨论)
①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

(物质条件)
②泥沙沉积。

(河流动力减弱,流速变缓。

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


③内力作用(地壳的升降)
典型例题:
刚果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呢?
参考答案:
泥沙来源方面:
①刚果河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水土流失较轻。

②刚果河流经刚果盆地时,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量较少。

泥沙沉积方面:
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因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

因此在入海口地区未形成明显的三角洲。

学生思考:
①从内、外力两个方面说明亚马孙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亚马孙河口处地壳下沉;亚马孙河流域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小。


②钱塘江口(杭州湾)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钱塘江泥沙含量稀少;涌潮的巨大冲刷力,使泥沙不能沉积下来。


4、农业方面。

(利用高考题导入)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

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

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C)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列举农业方面的有关材料:
①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32°N;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


②温室大棚。

(改善作物生长的热量因素)
③修建梯田。

(对地形的改造)
④我国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被称为“塞外江南”。

尼罗河河谷形成“绿色走廊”。

(引水灌溉)
⑤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水源)
5、工业方面。

(利用高考题导入)
右图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
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

该地盛行南风。

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
来越大。

问:既然要搬迁,为什么要在此地规划工业区呢?
(原来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


问:后来为什么要搬迁呢?
(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新城区,影响居住环境,需迁出城区。


列举工业方面的有关材料:
①普通家具厂是市场导向型;黑龙江省的伊春家具厂主导因素是原料;跨国公司在珠三角设立高档家具分厂则是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②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微电子、高级时装属技术导向型。

③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市场导向型;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

④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原料导向型;北京、大庆液态奶生产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市场。

6、铁路选线
(出示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俄罗斯北亚地形图。


问: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可西伯利亚大铁路不从北部经过而沿南部山区修建,这是为什么?
(北部气候寒冷,冻土沼泽广布,人口稀少;南部气候较温暖,人口、城镇较多,运输量较大。


作业布置:课后收集、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通过对特殊地理现象的归纳与成因分析,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真正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还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知识迁移水平,建立了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