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理论:正常菌群和机会性致病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1)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及产生原因。
(2)感染、传染、LD50、ID50的概念。
(3)细菌致病性、毒力、微菌落、生物膜的概念;细菌致病性的各种因素及其特点。
(4)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概念、作用特点及二者的主要区别。
(5)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以及带菌者的概念。
(6)抗菌免疫机制。
(7)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熟悉:(1)超抗原的概念、基本特征及所致疾病。
(2)感染的来源、方式与途径、类型。
(3)抗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机制。
(4)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分类、预防、控制。
3.了解:(1)细菌的数量、侵入门户及其与致病的关系。
(2)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的防治【课程内容】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一、正常菌群二、机会致病菌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第二节细菌的致病作用一、细菌的毒力(一)侵袭力(二)毒素(三)超抗原与疾病二、细菌侵入的数量三、细菌侵入的途径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一)屏障结构(二)吞噬细胞(三)体液因素二、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二)细胞免疫(三)黏膜免疫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二、感染的类型三、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第五节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ID50(半数感染量)2.LD50(半数致死量)3.毒血症4.脓毒血症5.内毒素血症6.败血症7.菌血症8.感染(infection)9.致病微生物10.毒力因子11.侵入12.外毒素13.内毒素14.隐性感染15.显性感染16.特异性免疫17.血脑屏障18.自然杀伤细胞19.胞外菌20.完全吞噬21.溶菌酶 22.调理吞噬作用23.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24.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25.正常菌群(normalflora)26.二重感染27.医院感染28.内源性医院感染29.外源性医院感染30.微生态平衡31.微生态失衡二、填空题1.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和_______。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是指在人体内生活并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维持肠道健康等。
而机会致病菌则是指在人体内生活并不一定对人体有害,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感染和疾病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正常菌群可以通过占据生存空间、产生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机会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保持人体健康。
同时,正常菌群还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然而,当正常菌群受到破坏或机会致病菌数量过多时,就会导致机会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引起感染和疾病。
例如,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机会致病菌就有机会侵入人体,引起感染。
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也会破坏正常菌群,增加机会致病菌的数量,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正常菌群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调节、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等方式来维护正常菌群的平衡。
同时,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也应该注意保护正常菌群,避免破坏正常菌群,增加机会致病菌的数量。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保持正常菌群的
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注意保护正常菌群,避免破坏正常菌群,增加机会致病菌的数量。
名词解释。兽医
芽孢;某些G+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孢S层:某些细菌的特殊的表层结构它完整的包裹菌体,由单一的蛋白质亚单位组成,规则排列,呈类晶格结构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霉菌孢子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仅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阮病毒:没有核酸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噬菌体:感染细菌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蓝细胞等的一类病毒。
关系:溶菌反应和溶原化毒力岛:是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或功能有别于细菌基因组,但位于细菌基因组之中,因此称之为岛毒性噬菌体能在敏感细菌中增殖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敏感细菌后不增殖,不引起宿主菌裂解,而是噬菌体的基因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中,这样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毒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一样,因此,毒力是菌株的特征半数致死且 (LD50)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半数感染且 (ID50)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侵袭力: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遗传:细菌同其它生物一样,也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特征。
子代与亲代之间生物学特征(形态、结构、免疫原性等)的相似性,称为遗传螺旋体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原核生物支原体又称类菌质体,是介于一般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衣原体:是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生长曲线: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得出的曲线荚膜: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保护细菌免受有害环境因素的影响,与细菌毒力有关,荚膜具有抗原性毒素: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呈现毒性作用的物质,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毒力相关因素
(一)侵袭力:细菌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
繁殖扩散的能力
1.黏附因子(adhensive factor):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荚膜等
黏附素作用: 细菌的黏附素均作为配体与宿主细胞表面
受体相互作用而介导粘附作用发生。
细菌
配体:黏附素
宿主细胞膜 菌毛黏附素
受体:糖脂/糖蛋白
细菌
细菌感染与免疫
概述
❖ 感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素 等引起宿主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 病原菌(pathogen):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 ▪ 非病原菌 ▪ 外源性感染(传染):病原菌来自宿主体外 ▪ 内源性感染: 病原菌来自宿主体内
▪ 传染:病原菌从一个宿主感染到另一个宿主体内,并引起 感染的过程。
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 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
(五)免疫病理损伤
细菌感染本身没有直接毒性,但由于超敏反应引起 免疫病理性损伤
第三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一、固有免疫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二)固有免疫细胞: (三)固有免疫分子 补体(complement) 溶菌酶(Lysozyme) 防御素(defensin)
宿主细胞膜
配体:黏附素 受体
非菌毛黏附素
微生物配体及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举例
细菌
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
受体
金葡菌
脂磷壁酸
纤维连接蛋白
淋球菌
菌毛
GD1-神经节苷脂
2. 荚膜:抗宿主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杀菌物质 微荚膜:某些细菌位于细胞壁外层的特殊结构
,功能类似于荚膜。A群链球菌M蛋白 大肠杆菌K抗原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较弱,各菌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 毒性作用 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刺 弱,不形成类毒素,产生中和抗 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体作用弱;
三、宿主免疫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 细菌进入机体生长繁殖
↔
机体免疫机制
一.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1. 概念 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多种 微生物,通常对宿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2)性质:脂多糖(LPS)
3)特点:* 对理化因素稳定;
* 抗原性较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 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选择性;
4) 生物学活性:
* 发热反应;
LPS 巨噬细胞 IL-1、 IL-6、TNF-(致热)
* 白细胞反应(先降后升) * 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鼻咽腔
外耳道
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抵抗力下降→支气管肺炎
中耳炎
眼结膜
胃 肠道 尿道 阴道
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胃酸→一般无菌 大肠中菌量最多,占大便干重 1/3,大多为厌氧菌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乳杆菌、大肠菌、 白念
结膜感染
胃炎
定居位置改变,尿路感染 产酸使阴道液呈酸性,抑制其它菌 生长。
内毒素(endotoxin)
7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宿主抗感染免疫(免疫防御)
免疫逃逸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 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黏膜中的不同种 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为正常 微生物群,也称为正常菌群。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 –某些曾感染过而潜伏下来的致病菌
(二)传播途径(外源性感染)
呼吸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消化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皮肤创伤 节肢动物媒介 性传播:STD 多途径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转归
机体免疫状态
感
侵袭力 致病菌的毒力
染
毒素
发
生
细菌因素 致病菌侵入宿主的数量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G-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 大量内毒素; 局部病灶内大量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
–菌血症(bacteremia)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在血液中极少量生繁殖, 而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 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败血症(septicemia)
基本特点:
– 感染发生地点必须在医院内; – 感染来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 感染对象是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但主要为
住院患者,传播方式已密切接触为主; – 分离的病原菌多为耐药菌株。
医院感染的分类
– 内源性医院感染/自身感染 自身的正常菌群或潜伏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 殖而导致的感染。
– 外源性医院感染 交叉感染: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 环境感染:污染的医护用品、诊疗器械或空气
病理第6.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抗衰老作用
正常菌群中双岐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可产生过氧 化物岐化酶(SOD),催化自由基(O2-)岐化, 清除O2- 的毒性保护组织细胞。
抗肿瘤作用
正常菌群中双岐杆菌、乳杆菌、肠球菌除产生多种 酶分解致癌物质,如降解亚硝酸胺为仲胺和亚硝酸 盐,排出体外;还可激活巨噬细胞抗肿瘤。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细胞或分子水平 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 性学科。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寄居在人体表面和外界相 通腔道黏膜表面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 以及微生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关系。 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菌群失调症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中介物
(H2 O2 、 O2- 、 OH- )、活性氮中介物
(NO、NO-2 、NO-3 等。中性粒细胞和NK细 胞也参与抗胞内菌免疫。
2.细胞免疫: 参与抗胞内菌(或病毒)感染。
CD4+ Th1分泌细胞因子(CK)(IL-2、 IFN-γ、TNF-α)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巨噬细 胞的杀伤能力,清除胞内菌。 CTL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破坏靶细胞,释放病原 体,通过抗体调理吞噬清除;IFN-γ活化巨噬细胞, 增强杀伤能力。
杀死 的病原体由蛋白酶、核酸酶、脂酶 等降解、消化 残渣排至吞噬细胞外
3.吞噬作用的后果
随机体的免疫程度、病原体种类、毒力不同而异。
(1)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未消化的 残渣被排除胞外。大多数化脓菌5~10min即死,30~60min被破坏。 (2)不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在机体免疫力地下时,只 被吞噬不被杀死。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致病性 细菌的侵袭力
微生物学第三章
1. 外毒素
特点 ⑴产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及某些革兰阴性菌。 ⑵化学成分均为蛋白质。 ⑶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胞外;少
数存在于菌体内,当菌细胞溶解后才释放至胞外。 ⑷多数不耐热,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 ⑸毒性作用强。 ⑹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引起的病变特殊
。
⑺抗原性强,可用0.3%~0.4%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
黏附因子:
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统称为黏附因子 (adhesive factor)或黏附素(adhesin)。
一般革兰阴性菌为菌毛,革兰阳性菌的黏附 因子是菌体表面的毛发祥突出物,例如A群 链球菌的膜磷壁酸。
黏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
➢ 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具有高 度特异性,因而决定了病原菌感染的组织 特异性。
新的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 临床上长期使用 某种抗生素后,常发生一种菌群失调症。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方式
细菌感染的来源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若来自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则称为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是指正常菌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 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 组合状态,可引起机会性感染。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来自微生物群、宿 主与环境三方面。
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
使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正常菌群中的敏感 菌被抑制或杀灭,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
➢ 细菌分泌侵袭性酶类帮助细菌在组织之间扩散。 ➢ 抵抗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破坏或抑制吞噬作用、阻止细胞内的消化作 用、产生IgA蛋白酶、抗原变异等。
什么是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什么是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人类与自然环境接触密切,因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甚至有益,是人体正常微生物群,通称为正常菌群。
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离开原来的寄居场所,进入身体的其他部位,或当机体有损伤和抵抗力降低时,原来为环境或人体正常菌群的细菌也可引起疾病,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栖居于人体皮肤和黏膜的兼性厌氧菌(如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厌氧菌(如类杆菌、梭菌等)以及广泛存在于外环境中的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
从微生态学角度出发,正常菌群属于一群处于人体微生态平衡、稳定状态的菌群,有口咽部菌群、小肠腔内菌群、结肠菌群、阴道菌群等,一旦这些菌群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菌群发生异常变化(即菌群失调)时,就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考试必备!!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L型细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去除诱因后可回复为原菌。
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菌分裂数量倍增的必须时间。
包涵体(inclusion boaies):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
转化(transformation):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将其整合于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特性的过程。
转导(transdution):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conjugation):是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直接接触,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 。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液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
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时可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常见的病变有细胞变圆、胞质颗粒增多、聚集、融合、坏死、溶解和脱落,形成包涵体等。
传染性免疫/有菌免疫(infection immunity):常见于某些胞内寄生菌的感染,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随着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微生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微生物是指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最为广泛的是细菌,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包括水、土壤、空气、动植物体内等。
细菌在人类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细菌可以帮助人类进行食品加工、医疗、环境保护等,而有些细菌却会引起人体的感染和疾病。
本文将探讨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
一、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是指人体内共生的一些细菌,它们在人体内生活,与人类互利共生。
正常菌群主要分布在肠道、皮肤、口腔等部位。
正常菌群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乳酸菌、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等。
1.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是指分布在人体肠道内的一些细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有益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它们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有害菌是指对人体有害的菌群,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它们会引起肠胃炎、腹泻等疾病。
2.皮肤菌群皮肤菌群是指分布在人体皮肤上的一些细菌,包括表皮菌、毛囊菌等。
它们可以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防止皮肤感染。
3.口腔菌群口腔菌群是指分布在人体口腔内的一些细菌,包括牙菌斑菌、口腔链球菌等。
它们可以维持口腔的健康状态,防止龋齿和牙周炎的发生。
二、机会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是指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或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的一些细菌。
机会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机会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只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引起感染和疾病。
三、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称为微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可以抑制机会致病菌的生长,维持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正常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会发生变化,机会致病菌的生长就会得到促进,引起感染和疾病。
1.肠道菌群和机会致病菌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正常菌群之一,它们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正常寄居在人体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对人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
(二)生理作用(正常菌群的生物学意义)
1.生物拮抗作用:防御感染的生物屏障作用。
2.营养作用:参与宿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物质的代谢及合成维生素。
3.免疫作用: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
4.抑癌作用。
5.抗衰老作用。
(三)人体正常菌群主要分布
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偶尔少量侵入血液、组织和器官,则被机体的天然防御作用能迅速消灭。
二、机会性致病菌
(一)概念
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
(二)致病条件
1.定居部位改变某些细菌离开正常寄居部位,进入其他部位,脱离原来的制约因素而生长繁殖,进而感染致病。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进入组织或血液扩散。
3.菌群失调。
三、菌群失调
(一)概念
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平衡被打破,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二)发生和后果
发生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菌群失调时,多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即在原发感染的治疗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
(三)菌群失调症概念
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出现明显改变而产生菌群失调时,这种状态进一步发展,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和体征,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