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中历史2017版新课标主要变化与教学应对策略
高中历史2017版新课标主要变化与教学应对策略 课件(共27张PPT)
2017版新课标主要变化 与教学应对策略
一、课标新变化:
▶文本结构:新增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 ▶课程结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通史+专题、专题 ▶增加教学示例、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
新变化集中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新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文本结构变化: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 学业质量要求
专业或其他方向发展 史学入门 史料研读 其他校本课程
延伸
国家制度与社 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递进
中外历史纲要 基 础
拓展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变化 • 必修课程设一个模块《中外历史纲要》 。
• 这就调整了现行必修课程的呈现方式,将现 行标准中的必修课程政治、经济、文化三大 专题呈现改为通史体例,包括中国史和世界 史,精选24个专题,突出时序性,以大时序 小专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全体高中学生进一 步通过对相关史事的整体认识,深化对人类 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认识,对人类社会从低 级到高级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核心 素养。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 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是关键能力和基本方法
史料实证
所有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基 于对过去事情的理解而进 行的解释,是基本能力和 主要指标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 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建 构 正 确 的 历 史 认 识
落 实 立 德 树 人 的 任 务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 史观 家国 情怀
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
时空 观念
历史 解释
史料 实证
历史核心素养的学科基础、课程特色、相互关系
新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解读《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新解经过广大专家多年的努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终于2018年揭开神秘的面纱。
该标准(2017年版)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国特色,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阐释,颇有精到之处,对此,方家们已有诸多的评价与高论,笔者不再做过多的阐述。
然而,通过对课程标准的仔细分析与阅读,笔者发现,新课标给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本文试从课程知识结构的角度,提一些肤浅想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然而,知识结构不清,谈何知识本位——素养本位更是无从说起;学科内涵不明,如何开展教学与评价——聚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更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知识结构之调整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彻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在结构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纵观课程标准全文,在知识结构的选择与建构上,确实体现了立足基础、视角多样、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在教学与备课中多加关注。
(一)立足基础——时序意识的完善中学历史学习必须立足基础,这已是学科教学的共识,但要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颇为不易。
其中作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教师与学生都未能厘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到底要包括哪些内容?一些教师认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一些基本概念,只要把概念阐释清楚,学生的基础就是巩固的;一些学生则认为只要背熟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与结论,基础就扎实了,成绩就突出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近几年,中国教育系统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科目之一,历史课程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于2017年首次发布,2020年进行了修订,引入了许多新变化。
一、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将其作为课程重点之一。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版课程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将通过学习历史,培养跨学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审美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增加历史学科的多样化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安排上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的多样性。
传统的历史课程大多集中于政治史和国际史方面的教学,而新版课程将增加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通过多样性的历史学科内容,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本质和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历史研究方法的培养新版课程加强了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记忆,而新版课程更注重历史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搜集、资料分析、历史调查、历史考古等,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研究方面得到更全面的训练。
四、推崇多元思维和价值观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推崇多元思维和价值观。
传统的历史课程往往只强调一种价值观和历史观,而新版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核心价值观。
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新版历史课程标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的历史课程往往偏重外国历史和外国文化的教育,而新版课程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与历史教学目
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
2一l能够知道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 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 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 理
经济与社会生 活
中外历史纲 要基 础
文化交流与传 播
一、 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3 、学业质量标准的划分与评价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的水平划分
素养水 时空观念 平 水平1 能够辨识教科书和教科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
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 分析。 水平2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 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 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3 水平4
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 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 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见解。
一、 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3 、学业质量标准的划分与评价
核心素养2级水平
唯物史观: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 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
(2)关注学习主体,叙写以人为本的 教学目标。
(3)关注评估反馈,叙写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一、 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2、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改革
一、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即“新课标”的颁布,其对高中历史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原来的“三维目标”修订为“五大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安排。
此外,新课标明确“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低效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关注点要更广泛,不能在教学中只关注书本教材上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氛围的历史课堂,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将历史知识融入生活。
此外,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目标落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历史教学存在着明显的教学目标落后问题。
比如在大部分学校中,仍然仅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为依据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这样的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将学生的分数作为教学目标,进而违背新课标下的立德树人要求。
(二)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学内容传递甚至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够有效突出,因此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目标无法达到要求。
(三)教学内容枯燥高中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内容丰富且形成时间悠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目标进行引导,很多教师将课本当作唯一内容,单纯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机械化学习,机械记忆课本知识,因此在实际历史教学中,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课标解读:2017版新课标变化与教学应对策略
• 1-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 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 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五)挖掘文化精髓,培育家国情怀
文化 自信 主流 价值观 制度 监督
制度 创新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 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 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 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 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 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 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 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 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三)搜集情境史料,成就实证意识 —— 用好高考真题,强化实战演练
•
17-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 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 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 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 历史记载 •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 可确认历史事实
(一)关联历史纵横,增强时空观念
2. 把握历史纵向脉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示意图
(一)关联历史纵横,增强时空观念
论述新高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对策
论述新高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对策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学生评价三个方面探讨新高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对策。
一、课程设置方面新高考对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更加倾向于历史学科研究的深入性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因此,针对新高考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重点关注以下对策:1、教材的选择方面高中历史教材的选用应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研究的深入性和实践能力提升。
要注重通过对前沿研究成果的整合和提炼,创新丰富教材内涵,加强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历史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社会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累人生经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在新高考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一些适应性的调整:1、课程的启发性和互动性教育教学应重视课堂互动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实践和互动来寻找答案。
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之一。
2、教材的可读性和易操作性高中历史教材的可读性和易操作性非常重要。
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追求。
三、学生评价方面学生评价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方面。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适当反馈,加强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透彻程度。
2、综合性评价高中历史课的综合性评价是衡量历史素养的重要说明。
要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领导力等多方面综合考察,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新高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根据课程设置方面、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和学生评价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全国各高中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教学大纲,这套大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内容在经历了三年的教学实践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因此,在2020年,教育部对这套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本文将介绍这套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变化。
一、知识范围扩大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范围进行了扩大。
原本的课程只涵盖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
而在新修订的标准中,加入了世界历史的内容,如世界古代史、世界现代史等。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意识的强调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标准强调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现实问题,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标准还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材料分析的加强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材料分析的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通过材料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片面和主观的观点。
同时,材料分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多元文化的包容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包容。
标准要求学生研究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培养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修订主要是从知识范围、问题意识、材料分析和多元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新高考、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应对策略
新高考、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应对策略摘要:从新课程改革到今天的高考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
山东省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第二批省市之一,于2017年3月23日颁布实施了新高考方案。
新方案以“文理不分科”“多次考试”“必考+选考”“专业+学校”等内容,对过去“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学校+专业”的考录制度进行了大幅的变革。
以“专业为导向”的选考和录取制度,加上“文理不分科”的新机制,给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众多新的挑战。
以个性、自主选择为其鲜明特征的新高考制度,决定了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只有抓住“个性”“专业”“选课”“时间”等做足文章,抓住改革的实质和关键,才能使历史等学科教学在新高考制度下游刃有余、不偏轨道。
关键词:新高考新课标历史教学应对策略一、高中历史学科现状首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仍然采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这是制约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其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掌握更多的是教材意识和教师意识,并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造成了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式教学,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兴趣,使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
所以新高考的到来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机遇。
二、新高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应对策略通过研究2017级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情,我们围绕“史料构建,情境模拟”为宗旨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认同历史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本校的学情是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因此我们教学必须放在课堂教学上。
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学生都能够认真听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让我们意识到,应依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得让学生爱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解读(2019年8月)
必
修 的
选择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 经济与 贸易与日常生活、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 社会生活 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专题,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及
主
科技改变生活。
要
选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人口
内 文化交流 迁徙与文化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
核
心 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
养 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
的 依 据
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 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 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 特点的综合品质和关键成就,是历史学 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就要聚焦学 生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历史问题, 以及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 每一核心素养在整体中的地位: 唯物史观: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时空观念:历史认识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史料实证:了解和认识历史的必经途径 历史解释:认识历史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家国情怀:学习和认识历史的价值追求
★ 各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关联:
如: 要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需要在唯物 史观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有准确的时 空定位;需要运用有价值的史料,并 以此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所进行的 解释势必含有价值观念和人文情怀。
水平3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 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 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 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 理的解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作者:***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20年第07期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3-0012-07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2017年版高中课标”)于2017年12月底颁布。
2017年版高中课标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引领国家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指导各地各校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
国家课程标准属于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具有权威性。
2019年9月,教育部根据需要,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通常情况下,课程标准修订的周期为10年左右。
①2017年版高中课标为什么很快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新变化在教材中如何呈现及其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什么?笔者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探讨,并从教材编者的角度给老师们提供一些粗浅的教学建议。
(一)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需要在课标中进一步充实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要与时俱进。
2017年版高中课标的修订工作从2013年开始,长达4年之久,其最后一次修改是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
2017版高中课标前言第一自然段旗帜鲜明地写道:“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在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部分,又明确指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们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指导,坚持立德树人。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
这一轮课标的修订就是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指导下进行的。
【高中历史】2017省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及其对策
二、2017年以后的新高考变革
• 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 革试点
• 2018年,重庆、四川等15个省份明确将高 考综合改革的启动年份,2021年高考正式 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 联合制定《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二、2017年以后的新高考变革
新高考背景下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及其对策
本次讲座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课标修订及其重点 ●2017年以后的新高考变化 ●新高考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冲击 ●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对策略
一、高中历史课标修订及其重点内容
1.中学历史课改教学 (2001-2011)取得阶段性成效
·先义务教育历史课改(七至九年级) (2001年启动),后高中历史课改(2004年 启动)
• 选修Ⅱ 设2门课程:《史学入门》《史料研 读》,每门课程2学分,共4学分。
• 选修Ⅱ 还设其他校本课程(学校自主设置)
• 高中历史课标修订重点之三:制定学业质量 评价标准
• 旨在发挥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历史课程 的指导作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及 评价标准
• 学业质量(Learning quality)标准:是依据国家教育方 针和培养目标,以教育质量观为基础所规定和设计的 学生课程学习活动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
• 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4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参照。
二、2017年以后的新高考变革
☆1个高考改革总体方案。2014年9月,国务院印 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 见》,选择上海市、浙江省开展高考综合 改革试点 。
☆2个高考改革配套方案:2014年12月,教育 部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 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 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三大亮点及实施构想
备考指蒗\i l M栏目主持人/韩晴教学参考高中历史新麵®三痛M实施构想0汪俊杰夏家2018年1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千呼万唤始出来”。
经过反复细读这一“纲领性教学文件”,笔者归纳出新课标的三大亮点,并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初步的实施构想。
一、结构调整:通史叙事巩固时空观念“历史性植根在时间性中”[1],历史的发展在时间中变化,而时间变化又与沧海桑田式的空间变迁共存,历史事物无不发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
因 此,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础,是理解特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必要前提,是把握历史发展与现实联系的框架性认知依托。
新课标在高一阶段设置《中外历史纲要》模 块,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为叙事框架,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巩固在初中阶段习得的时空观念。
继而便于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专题式选择性必修课程和史学、史料选修课时,达到历史知识完整化、历史结构体系化、历史理解精深化的效果。
基于新课标的通史叙事结构,教师需要加强对时代脉络和阶段特征的讲述,以及对地理环境运动的描述。
具体而言,一要善用时间年表,比如在“太 平天国运动”一课中可以借助时间年表了解短暂而激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历程,让学生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认知冲突中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二要区划阶段特征,例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教师要阐释清楚先秦时期的动荡与变革、秦汉时期的封建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与民族交融、隋唐时期的盛世繁荣、宋元时期的多民族政权并立、明清时期的“冲击与回应”,这样更加便利学生识记历史知识、探究因果逻辑和历史规律。
三要建立历史与地理的跨学科知识体系,以 “新航路开辟”一课为例,在探讨欧洲人为何痴迷于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时,可以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欧洲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导致饮食以肉食为主,古代保存肉类需大量香料,并且欧洲本土光照、热量不足,不适宜香料生长[2],既补充了历史细节和历史解释,又有助于引领学生运用多学科综合的思维模式进行学习。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标在高考历史全国卷中的渗透与对策建议
方式:2017年版课标 全面渗透(课程理念、 目标、内容、评价) 视角:强调从中国 视域思考人类历史
一 、 全 面 渗 透
内核:凸显中国智慧、中国 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中国贡献、中国力量 目的:强化五个认同 (对 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 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为高校选拔具有 家国情怀的学生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 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 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 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 ……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 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 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 的历史背景。(9分)
典型一:课程内容渗透
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 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 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 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 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 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 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 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标在高考历史全国卷中的渗透与对策建议
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
战略推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 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 ”;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 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 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 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 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 1830 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 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 人口老龄化; 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20世纪初,不断与周 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 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 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内忧外患;(3分)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 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 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 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 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 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 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 分)
论述新高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对策
论述新高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对策新高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来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资源的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上。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新高考下,应该通过课程标准的调整,将知识点的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把握历史、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
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提问、辩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新高考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课堂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性化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需要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新高考下,教学资源的优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争取资源支持,提供优质教材和教学工具,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要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品质素养。
教师可以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与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具、电子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新高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来提高教学效果。
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度
如在对必修课程“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专题的学 习评价中,教师可根据学业质量水平二,要求学生运 用文献、实物、口述、图像、音像、数字等多种史料, 对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力发展情况、工业革命后列强在 世界范围内扩张、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工 人运动高涨以及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等多方面进行论述。 教师在评价时,主要关注学生是否了解工业革命的时空 背景,是否能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是否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否能够从大历史的视野认识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农 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是否认识到工业革 命对国内阶级关系和社会变化造成的影响,是否认识 工业革命的世界性影响,等等。如果学生达到了这些 要求,就可以判断学生在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达到了 要求。
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
模块1 国家制度与社会 治理 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修课程
(校本课程,由 学校自主开设)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和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模Biblioteka 1 史学入门模块2 史料研读
模块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程之间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专业或其他方向发展
史学入门
史料研读
其他校本课程
例谈 核心素养的养成 5、例谈核心素养的提升
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运用坐标轴形成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把握历史纵向脉络
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运用历史地图强化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
• 2017-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 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 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 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 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 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
•
(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 (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
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
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2017版新课标主要变化 与教学应对策略
一、课标新变化:
▶文本结构:新增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 ▶课程结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通史+专题、专题 ▶增加教学示例、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 新变化集中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新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文本结构变化: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 学业质量要求
4、增加教学示例、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
考虑这次课程改革幅度较大,为“好用管
用”,每个模块内容标准后面,以及教学与评价 建议中,都设计了教学提示和教学活动示例,21 个;在“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中,提供2 个典型试题及说明;附录2中,提供1个具体的教
学与评价示例。
二、应对策略
• 1、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 • 2、进行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 • 3、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
•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不同史料对同一历史事物可能会有不同解释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 学业质量 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 要求 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 水平4 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高考水平 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 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
2、课程结构变化:基于核心素养调整课程结构 三种课程类型:
延伸
国家制度与社 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递进 中外历史纲要 基 础
拓展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变化 • 必修课程设一个模块《中外历史纲要》 。 • 这就调整了现行必修课程的呈现方式,将现 行标准中的必修课程政治、经济、文化三大 专题呈现改为通史体例,包括中国史和世界 史,精选24个专题,突出时序性,以大时序 小专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全体高中学生进一 步通过对相关史事的整体认识,深化对人类 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认识,对人类社会从低 级到高级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核心 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 史观
家国 情怀
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
时空 观念
历史 解释
史料 实证
历史核心素养的学科基础、课程特色、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使历史成为一门 科学,是正确认识历史的 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对 历 史 进 行 认 识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是基本观念和思维品质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 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是关键能力和基本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基 于对过去事情的理解而进 行的解释,是基本能力和 主要指标
• “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 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 • “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 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 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 • “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风 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的历史背景问题; • “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 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建 构 正 确 的 历 史 认 识
落 实 立 德 树 人 的 任 务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 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举例:以“时空观念”“的水平2和水平4 为例
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学业质量 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 要求 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 水平2 加以描述; 合格水平 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 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