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心理学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人心理学4

第四章 军人集体心理

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具有明确的集体目标,完善的组织体系,严格而自觉的纪律,和谐的集体人际关系,健康的集体舆论,共同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军人集体的特殊性,加速了军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促进了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研究和探讨军人集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加强军人集体建设和各级组织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军人集体心理特征与作用

军人集体是集体的一种特殊形式。集体由群体发展而来,是群体的最高形式。军人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按一定编制组织起来的、有严密组织纪律和心理亲合力的群体。

一、军人集体心理的特征

军人集体心理是军人个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它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军人集体心理是在军人个体心理基础上产生的,主要通过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共同活动的整合、集体舆论压力、感情生活的互动、密切交往和人际沟通等心理层面表现出来。军人集体同其它集体相比,其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凝结性

青年一旦参军加入部队行列,无不打下军人"集体"的烙印。军人生活在这个集体里,从起床、早操、操课、训练,到熄灯就寝,无时无刻不处在集体之中。因此,以集体活动为中心,成为军人集体的最重要特点。人与人之间地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自然发生人际交往关系:人们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感受,越容易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军人的活动以集体为中心,在连队集体内部,军人交往的距离之近、交往的频率之高,是军队之外的其他任何人群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时空上非常接近的因素,成为军人之间能够形成亲密无间战友关系的十分有利的客观外在条件。

(二)官兵心理互动的平等性

在人民军队,不论职务、军衔高低,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政治上一律平等。官兵无论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处在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贫困地区;无论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镇,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相互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亲疏远近之别。这是因为在军队内部,官兵都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结合到一起的,任何基层单位和官兵个人的具体目标,都是这个大目标的具体化,都是为着实现这个大目标的,因此在官兵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大家的根本利益是

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军人的交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平等的。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交往,有利于军人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部队的凝聚力。人都有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会使军人不会感到权力的压力和威胁,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因为一致,是"自己人",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易于接近和吸引。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交往对于形成部队内部的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性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部队内部,士兵必须服从班长,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这是军队的铁的纪律,也是军队夺取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铁的纪律,是军人集体区别于其他群众的一个显著特征。军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共同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军人之间大量的交往活动是上下级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既体现民主和平等,也体现集中和服从,因而军人集体的行动无不打下服从的烙印,军人集体行动的服从性与平等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服从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上。是正式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是非情感性的;平等性是就人格和态度而言的,包括政治上的平等和情感上的相容。士兵要听从军官指挥,向军官学习,下级要服从上级,接受上级的指导。但是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士兵和下级只有感到在政治上与军官和上级完全干等,在人格上受到尊重,才会自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军官和上级热情、关怀、支持的态度,能获得士兵和下级的好感、拥护和合作,军官、上级对士兵、下级缺乏情感,相互之间只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发号施令与唯命是从的关系,则不利于官兵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我军几十年来形成的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是官兵进行健康人际交往、加强军人集体心理建设的重要基础。

(四)以地缘情感为交往纽带的非正式性

以地缘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交往也就是同乡交往,是基层部队非常普遍的现象。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由于同乡之间有共同的地方语言,有比较一致的风俗习惯,有相同的对故乡留恋的情感,因而在感情上容易沟通交流,从而建立起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在部队是客观存在的。它既可能对部队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对部队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内的成员是自愿、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是非权力结构,同乡战友间情感相悦。交往频繁,互相谅解,友好合作,无话不说,并且一般都感到同乡战友的话更可信,尤其是

同乡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在群体中的威信可以达到很高。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引导得好,使同乡战友之间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竞赛,则会促进部队的巩固和建设,有些思想工作让同乡战友去做,可能比连队领导去做效果还好。但是,如果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不加引导或引导不得法,同乡之间极易产生狭隘的老乡观念,拉帮结派,感情用事,形成-个与他人、与领导作对的小圈子,破坏组织原则,破坏部队的团结和稳定。因此,正常的同乡交往无可非议,但也无须提倡这种同乡关系的发展,特别要加强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使同乡之间不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不利用职权、违反组织原则为同乡办私事;不慷公家之慨,让同乡占便宜;同乡有缺点时多提醒、多帮助,不为之掩饰和袒护;同乡发生违法乱纪行为,应严肃劝告,及时报告,决不纵容支持和包庇。

二、军人集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军人是在集体中生活的,一言一行,一笑一怒,一个念头,一种想法,都会受集体的影响,留下集体的印迹。军人集体心理对个人影响的方式很多,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助长作用

有人在场或者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工作的效率高于单独工作的效率,叫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具有三种心理效应。一是结伴效应。军人个体与他人共同从事某工作,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许多人有这样的体会,干活时,如果和几个人合伙干,干劲就大增,质量也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自行车选手在独自一人骑车时,平均时速24英里,但在结伴不比赛的情况下,平均时速可达31英里。这就是社会助长作用的结伴效应。二是观众效应。学员在军事训练中,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动作练习要快要好一些。三是竞赛效应。在集体中共同活动,如果明确给双方提出竞赛的要求,双方的活动效率一定会大有提高。

社会助长作用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任务或活动比较简单时,多人共做或他人在场的工作效率优于个人独作。有些任务或活动在客观上更适合群体共作。比如有些流水作业,群体共作就比个人完成全部流程的效率要高得多。在集体活动中,他人在场或群体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人们会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隐含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意识就可导致工作效率的提高。正如马克思指出;"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能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他人在场还会唤起别人评价的想法。由于人们具有自尊自爱等需要,总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显示自己的

能力,因此,个体对别人评价的期待就能促进自己把事情办得更好。

(二)社会从众倾向

从众是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在认知上或行为上趋向群体的期望,与群体的多数人相一致。从众是军人个体适应集体生活的一种倾向。个人之所以从众,是因为它能使个人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还能从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中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从众现象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从众行为有积极和消极意义之分。它取决于引起从众行为的事物或信息的性质。如果所从的是正确的"众",无疑会产生积极的效应。如果所从的是错误的"众",比如随声附和多数人的错误意见,跟着多数人起哄,那就会起消极甚至破坏作用。同时,还与群体的状态有关。在一个正不压邪的群体里,从众行为必定产生不良后果;而在一个团结坚强的集体中,从众行为带来的是对集体建设的促进和加强。

从众或不从众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决定;一是群体的一致性。无论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内成员意见越不一致,其他成员的从众就越低;而群体成员意见越一致,人们的从众性就越强。这是因为,本来就怀疑群体意见的人发现有人也对群体意见表示反对,无疑找到一种社会支持,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加降低对群体多数人的信任程度,因而也就减弱了从众,人通常还有一种不愿偏离群体的心理倾向。当自己的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也就出现偏离,但当他发现还有人同自己是一样的,偏离的感受就会减弱,因此也就削弱避免偏离的从众。二是群体规模。一般情况下,群体意见和行为一致,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率就越大。三是群体的专长。对于个人来说,群体成员越有专长,他对群体就越信任,就越把群体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他就越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从众。有些研究表明,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就会增加人们的从众率。四是个人心理特点。不同心理特征的人,从众的倾向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文化水平和智力低者较之文化水平和智力高者容易从众,易受外界影响的情绪不稳定者较之情绪稳定者容易从众;自信心弱者比很有自信者容易从众;个人掌握的判明模糊情形的信息越少,从众的倾向就越大。

(三)社会顾虑倾向

这是指个人在群体大众面前由于感到不自在,受拘束,其行为表现与私下时不尽相同。例如军人集体中有些人平时与朋友在一起闲聊,口若悬河,可到小组讨论或在大会发言时,他就言语不多甚至词不达意。这就是社会顾虑的影响。社会顾虑倾向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

响:一是加入集体时间不长,对集体中的他人不甚熟习。新兵刚到部队,人生地疏,最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困扰,表现较多的踌躇反应,行为上拘谨。因此,新入集体的成员在熟习集体之前,表现出社会顾虑倾向比集体老成员明显。二是性格内向者较性格外向者,社会顾虑倾向表现较突出。

第二节 军人人际关系

军人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和发展官兵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军营风气、士气、舆论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促进军人社会化、保持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对军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一、军人人际关系的功能和作用

军人人际关系是军人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和相应的行为模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一)促进军人的社会化

对军人角色的认知离不开人际关系。任何一个人要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必然与别人进行交往,建立一定的角色联系。军队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通过官兵的各种人际交往得以贯彻和实现的。军人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对这些规范进行传递、宣传、解释、把握,并内化为自身的纪律观念和道德品质,从而指导角色行为,才能逐步社会化,成为合格的军人。

(二)形成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

集体心理气氛是促进或阻碍集体的共同活动和集体内个人发展的心理因素的总和。军人人际关系中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友爱,会造成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使每个官兵健康、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军营更加热爱,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彼此团结合作,自觉使集体保持稳定、融洽、高效而有序的状态。集体具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官兵就会畅所欲言、步调一致,对部队建设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战友的困难和挫折有着真诚的同情和互助精神,大家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形成彼此之间的最佳配合,增进活动效能,提高战斗力。

(三)有利于军人的心理健康

军人的交往活动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交往,缺乏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往往会有明显的诸如压抑、孤寂、苦闷、封闭、冷漠、敏感、难于合作等性格缺陷。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危机,大都是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的。交往的剥夺会对人的心理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在战场上,对于失去了与战友联系的士兵来说,最令他们恐惧的,不是战场上的炮火硝烟,而是失去同战友联系的孤独。一旦遇到自己的战友,就会感到莫大的安慰,信心倍增,其恐惧就

会大大减缓甚至消失。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关系相伴随,与别人交往越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越符合社会的期望,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具有给与他人温暖、关怀和爱的能力。

(四)有助于获取知识信息

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大量的知识、信息只能靠与人交往中获得。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人的这句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学习的重要性。交往比之于从书本获取知识、信息,具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点。军人通过扩大交往范围,加深与战友的友谊,就能从战友那里认识更多的战友,听到更多的事情,交换更多的思想,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二、影响军人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一)人际认知的心理效应

人际认知是社会认识中的重要内容。社会认知是对一切有社会意义的事物、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内在含义的认知过程,而人际认知主要是对人的各种人格特征的认知。人们在交往中彼此的感知、理解、判断往往直接影响对被认知对象的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人际关系。军人集体中的人际认知是军人集体内人际关系建立的起点。正确的、全面的、科学的人际认知有利于协调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认知与对物的认知有所不同,往往更容易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渗入和干扰,从而产生一些心理效应。其表现有以下方面:

l、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指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影响着以后的交往。一个士兵对另一个士兵的第一印象好,他们俩就会愿意交往下去,建立友谊。相反,如果对其一开始就产生反感,就不乐意交往下去,即使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与其接触,也会态度冷淡。在交往中充分利用首因效应的作用,一开始就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可以促使交往的进一步进行。但是,首因效应也会对认知他人造成偏差。所以要审慎对待对人的第一印象,不能因为第一印象好而忽略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也不能因为第一印象坏而拒绝交往。

2、近因效应。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士兵最近给干部留下的印象,容易使干部改变对士兵的看法,常常表现为干部因战士最近的一次失误而否定其前面的成绩。在基层部队生活中,干部对每个战士都比较了解和熟悉,如果一个战

士过去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干部容易只看到眼前的表现,对战士作出不全面评价。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人,这样才能消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不是根本对立的,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与熟悉的人进行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突出。

3、晕轮效应。对人的看法,人们常有一种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认识倾向,犹如大风前的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优点,就认为其它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赋于更多好的品质;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笼罩,认为他其它方面都不好。这种对人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晕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比如,当看到一个新兵军容整齐、姿态端正,就认为他做事心细,有条有理,意志坚强,工作负责;当看到一个士兵邋邋塌塌,就觉得他办事疲沓,责任心差,看不到他身上的优点。晕轮效应是一种人际认知偏差,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

4、刻板效应。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教师文质彬彬,青年人思想开放但比较冒失,老年人稳重但比较保守,诸如此类看法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的印象。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根据去认知他。刻板效应的产生,一个是官兵的直接交往,一个是通过别人介绍或传播媒介的宣传。刻板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由于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人迅速作出判断,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适应环境。但它也容易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人们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型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人。比如。对士兵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经过商、打过工的兵滑头,爱提意见的兵刺头等,就

隐藏着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刻板效应的作用、特点是不相同的,文化水平高,思维方式好,有正确世界观的人,其刻板印象是不"刻板"的,是可以改变的。要纠正刻板效应的消极作用,关键是军人要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二)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吸引就是人们之间的喜欢。尊重、友谊和爱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军人集体内部、军人之间除了组织规定、制度约束的以服从为核心的工作关系之外,还有军人之间的私人交往。由于各人的个性之间的差异,交往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上下级间、同志间互相支持和信赖,有的平平淡淡,表面接触,甚至话不投机半句嫌多。这都是因为交往对象的吸引因素不同。社会心理学家经过长期调查和实验,提出了影响人际吸引的多种因素,下面介绍几种主要因素。

1.接近因素。接近因素主要指空间距离、兴趣态度、职业背景等因素的接近。俗话说;"向阳花木易为春"、"远亲不如近邻"、"情趣相投"、"同是天涯沦落人"等都是对接近性在相互吸引中的作用的文学写照。另外时间上的接近,如同期军校毕业、入伍等,也易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我们经常在致远方朋友的信函中写道,虽然相隔干山万水,但也不会阻挡友谊的发展。言外之意,空间的浩大给友谊的加深带来一定的困难。时空的接近为发展友谊、增进吸引提供了环境条件。人际吸引除了有时空接近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兴趣、态度、价值观、职业等因素的相似。对于相似吸引的系统的科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高尔顿,他在研究人类心理遗传与个体差异时,详尽调查分析了1768-1968年间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科学家共977人的家谱。认为"相似吸引"是人际吸引的第一条规律。在军人集体内部,时空的接近,态度和价值观的接近同样影响军人之间的交往和亲疏关系。因此,在接近性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规律中,我们可以受到一些启示。启示之一;部队成员由于过的是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个人的生活空间与他人的生活空间紧密相连,为发展友谊提供了客观条件,只有善于发现与他人的相似之处,才能适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集体的团结性。启示之二:在处理与他人交往的问题上,应多考虑求同存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相似或相同之点,只有先求大同,后存小异,才能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启示之三,将心比心,心理换位。中国古代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才能发现彼此的相似之处,增进心理相容。

2.互补因素。当交往的双方在能力特长、人格特质、需要欲求、思想观念等方面构成互相补偿的关系时,也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心理特征的互补是长期人际关系得以持久的基础。社会性的相似因素,如经济地位、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种族差异等,以及两人的个性特征的相似,如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都可以起到互补作用。双方互补的需求越强烈,吸引力越巨大,最终才能结为真正的友谊。

3.能力与品格。对于才华的敬仰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的天性。与能力强的人交往,可以使人不断完善。品格在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品格高尚的人,受人敬重;品格低下的人,遭人唾弃。究竟什么样的品格在人际关系中最具吸引力呢?心理学家作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吸引朋友的良好品质有信任、忠诚、热情、支持、帮助、幽默、宽容等,其中忠诚是友谊的灵魂与核心。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总是表现为喜欢他人,接纳他人,尊重他人,因此也受人喜欢。

第三节 军人集体的形成与凝聚力

军人集体的形成是在共同的集体活动中实现的,集体成员之间从最初的生疏到凝合,经历了适应、沟通、认同的心理过程。研究军人集体形成过程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可以加强对军人集体建设的指导,提高军人群体的凝聚水平。

一、军人集体形成的心理分析

军人集体的形成通常要经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一)机械聚合阶段

这是指刚刚编成的军人群体。由于军人来自四面八方,从未有过交往,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因而在个性特点、情感色彩、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互不了解。人际信息交流网络没有形成,处于自闭状态。因而,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集体。在这个阶段,军人的言行明显表现出一种"自我抑制现象",即言语随和,行为积极性、顺从性高,乐于助人,不好的行为不敢随意流露。言行上尽可能反映出好的、易适应环境的一面,其另一面被自我抑制住了。这种自我抑制现象主要是由于军人新到一个环境,上进心强,并力图获得领导和大家的好感,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投机性"。同时,在这个阶段,军人同家庭、亲戚、朋友的信息交流正处于频繁时期,家庭的各种嘱托和要求能及时地起作用。军人的自发性交往也较频繁。

(二)有机联系阶段

通过初步的接触和交往,原来互不相识的军人群体,慢慢产生了一种"凝聚力",即从机械聚合状态逐步过渡到自愿结合起

来的境界。军人在广泛建立信息沟通网络的同时,还在选择世界观、情趣、个性品质等与自己较一致的军人,亦即寻找"知己人",做为信息交流重点。由于他们对集体成员已有所了解,情感的亲疏性业已形成,在需要明确自己态度的场合,就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倾向。部队实践证明,这个阶段是集体发展过程中的十字路口,弄得不好,就会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进而严重影响到今后集体主义教育的正确实施。因而,要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模范作用好、活动能力强、有群众威信的军人作为骨干,使他们成为军人信息交流网络的核心,集体有了多个骨干组成的信息交流网络,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形成集体目标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军人群体逐步建立了较稳固的人际关系。但如何及时地将集体所辖的各个小群体组织起来,并且引导他们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是集体建设中必须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整个集体就能朝着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奋发前进,否则各行其是,捏不成拳头。如果集体没有一个长远的建设规划,没有关于各项工作要达到的目标,只是应付上级交给的任务,保证"不出事"的水平,军人就不会按照集体的需要和行动目标来确立自己的目标体系,就可能出现"各想各的,自己顾自己"的状态,那么集体一定是涣散的,军人只能自流或自发地发展。集体目标的确定,要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作用,可利用写工作建议或组织集体讨论、小组漫谈等方式,让集体的所有成员由地、原原本本地谈出自己的希望,理想以及对集体的期待或建议。然后经过认真的选择和归纳,形成切实可行而又能被大家所接受的集体目标。

(四)形成健康舆论阶段

共同目标的形成和追求,必将激发起多数军人奋发图强的自觉性,他们既不能容忍少数成员背离共同目标去走歪门邪道,也不允许任何破坏性的行为阻碍集体的健康成长。于是,集体的舆论逐步形成起来了。集体健康舆论的形成,是军人集体发展到高级阶段一个重要标志。到了这个阶段,集体才能真正发挥出教育人、塑造人、陶冶心灵的作用。集体舆论从形成到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威力,一般地说,要经过"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辩证发展过程,最初的舆论,大都来自军人的种种议论,然后,经过领导和集体主要骨干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概括成几种最健康、最能分清是非、最能激发和教育人提高思想觉悟的说法,接着,再把这些概括起来的论点式说法,巧妙地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自然而然地"传播"到军人中去,进而成为集体一致的看法

和想法。这时的集体不需要外来监督力量,有力的集体舆论成为集体行为的动力。

(五)形成集体意识阶段

集体意识的形成是军人集体形成的高级阶段。有集体意识的军人,时刻将自己的言行与集体联系起来,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对自己所在的集体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人人关心集体,有强烈的主人翁感。

二、军人集体凝聚力的含义

集体凝聚力又叫内聚力。它是军队这个特殊集体对所有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与协同性的综合体现。军人集体凝聚力愈强,就愈能充分发挥军人个体的作用,顺利地实现集体目标。凝聚力强的军人集体,使军人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并在其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增强了认同感和自信心;集体成员经常与他人保持密切交往,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使得彼此互相认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求同存异,当军人表现出符合集体规范,符合集体期待的行为时,集体就会给予赞许与鼓励,进一步强化了积极行为,从而使个人信心更足,决心更大,潜力得以最大的发挥,内部团结也必然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军人集体凝聚力的制约因素

军人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集体的领导方式

军人集体凝聚力的大小与领导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者之间的团结,领导者的表率作用,领导者为人处事正直、公道、公平,领导者关心体贴下属等都有利于军人集体凝聚力的提高。此外,领导方式对军人集体凝聚力也有直接的影响。根据心理学实验,实行民主领导方式的群体比实行专制和放任领导方式的群体,成员之间更友爱,更活跃,相互交往更多,感情更积极,因而,凝聚力和士气就更高。在一个集体中以哪种领导方式为最佳,不能一概而论,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战场环境条件下,或者当下属还未形成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纪律性的情况下,采取集中的专断领导方式可能效果较好。而在下级已有较高觉悟和自我约束力、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应当避免专断,大力提倡民主作风。周总理曾在谈到领导作风时指出:我们的领导同志应该具有列宁的工作风格,即"俄国人的革命胆略,美国人的求实精神",还应该具有毛泽东同志的工作作风,即"中华民族的谦逊实际;中国农民的朴素勤勉;知识分子的好学深思;革命军人的机动沉着;布尔什维克的坚韧顽强。"

(二)集体成员目标、信念和态度的一致性

大量的科学

研究发现,成员对集体目标的赞同与否直接影响群体凝聚力。个人赞同群体目标,才会对群体发生认同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如果集体确认的目标既有价值,又有个人意义,实现后既提高了集体的威望,又满足多数成员的愿望和需要,那么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就会加强。

(三)集体成员的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集体成员与成员、成员和集体、领导和群众、领导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若是不相容,则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猜疑,相互攻击,相互歧视。心理相容是团结的心理基础,也是实现集体目标的重要保证。一个集体内,每一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因而,需要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智力结构的人共同协作,取长补短,才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集体成员在智力、性格、气质、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如能互补,则往往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四)外部压力的推动作用

外部压力使集体成员能充分意识到集体的生存价值,从而增强了集体成员的凝结性。一个民族在外来侵略势力面前,会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共同抗击外敌;一个群体在面对强大对手的激烈竞争时,就会抱团。在外部压力的推动下,集体成员之间在认识上更容易达成一致,彼此更能产生情感共鸣,在意志行动上更能达成一致。

思考题

1.什么是集体心理?军人集体心理有哪些特征?

2.军人集体心理对个体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取系实际谈谈如何搞好军人人际关系?

4.什么是军人集体凝聚力?军人集体是如何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