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君主立宪制

英国: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政体变革往往 采用渐进方式
法国:激进、不妥协,激进的革命政治文化
3、异中有同 殊途同归:
政体与国体的 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都是
关系看
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
服务
执政党的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代表和维护资
和作用
产阶级利益
国家权力的运 均出现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
行方式
的趋势
从现状看
作为资产阶级政体都渐趋成熟。但由 于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面临诸多困 扰,存在种种弊端,无法解决
• (09江苏卷36题)
• 英国在17世纪中期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曾一度 推翻国王、建立共和国;“光荣革命”后君主制 经过改造得以保留下来,并逐步形成了为资产阶 级政权服务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在18世纪资 产阶级大革命中,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确 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其政权组织形式几经变化, 形成了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
萨科齐(右)
弗朗索瓦·菲永
(右翼的“鸽派” )
3、法国政体的特点:
(4)多党制:始终未能形成两个左右政局的大党; 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派林立;左右翼政党都 出现向中间靠拢的趋势。
1、英法两国政体的差异
政体 英国议会制君 法国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政体结构
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议会
最高立法机关、 最高权力机关
• (2)英法两国国体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政体不同,但 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 务的。这说明,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 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 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始终有密切关系。
柏拉图认为伦理和政治学研究的都是正义问题,伦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正义,而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正义。
亚里士多德开始把伦理学和政治学分理开来,这一分离完成于马基雅弗利。
《政治学》主要讨论了两大问题:一是政治理论,二是现实政制。
阶级分析的方法实际上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使用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中一般存在三个阶层,即富人、穷人和中间阶层。
就是“占有一份适当而充足的财产”的人,他们不会为富不仁,也不会觊觎他人。
因此他提出的治国之道是抑富扶贫,强化中间。
这与孔子的观点不同,孔子的观点有点类似柏拉图,主张贵族统治。
亚里士多德对于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看法倒很类似于孔子,他们都认为个人要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孔子那里,这叫“入世”。
亚里士多德关于公民的定义,也影响深远。
直到18、19世纪,欧洲的民主国家还以财产多寡限制选举权,那些没有财产或财产微薄的人被认为不能享有公民的权利。
马克思对于国家的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这非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都推崇国家,黑格尔更是登峰造极。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社会团体之一种,而且是最高层次的社团。
亚里士多德指出的,人的本性发展要求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共生活,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强调抽象的正义和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社团都是以一种善为目的,那么国家便是以最高的善为目的。
在这一意义上,他认为政治学是最高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还早就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可能类似于孔子,推崇人治,孔子讲“礼治”。
亚里士多德似乎更倾向性恶论,他认为个人有七情六欲,不免会产生不公和腐化,必须以法律来约束所有的人。
卷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特殊的社会团体,是最高、最广的社会团体,即政治社团。
有理智的人应该是统治者,而有体力无理智的人应该是被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制是原始家属关系的延续。
政治制度比较与改革

政治制度比较与改革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组织、权力分配以及决策过程中所采用的规则和机制的总和。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公共治理。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以期找出适合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推动政治改革并实现更好的治理。
一、政治制度比较为了理解和评估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
首先,可以比较国家的政治体制,包括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等;其次,可以比较政府的组织和权力分配机制,如总统制、议会制或混合制;此外,还可以比较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机构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表现,并为政治改革提供参考。
二、政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每个国家都存在不同的改革需求。
政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传统的政治制度可能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改革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2. 提高治理效能:政治制度改革可以优化权力分配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利益。
3. 推动公共参与:政治制度改革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多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和渠道,增强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4. 加强对权力的约束:通过政治制度改革,可以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和约束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5. 实现长期稳定:政治制度改革可以为国家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确保国家长期繁荣和稳定。
三、政治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与借鉴针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适用于所有情况。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改革路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政治制度改革路径与借鉴:1. 深化民主制度建设:加强选举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推动政治权力的制衡与平衡,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
2. 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实现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申诉机制。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具体表现,就是郡县制的存在。
一种政体是否属于中央集权制,关键在于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
如果中央与地方间只有松散的政治联系,地方政权有较大的独立性,就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分散割据;如果二者间有紧密的政治联系,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政令,就是中央集权。
战国、秦、汉以后,我国郡县官吏由中央政权任免、调迁,向中央政权负责,在政治、法律、军事上服从中央政令,所以体现了中央集权精神。
西方很多国家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只有到十三至十五世纪时,才开始产生了中央集权的倾向。
东方国家一般多具有中央集权制形成较早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情况与西方迥然不同,原因亦与东方其他各国互异,我们还是应当就中国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较早呢?直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与东方处于沙漠地带的国家相同,也是由于大规模灌溉工程的兴修迫切需要集中统治的政府进行组织,所以产生了中央集权制。
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与东欧国家相同,是为了抵抗附近民族的进攻,捍卫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的经济基础是所谓封建土地国有制。
实际上,世界各民族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既然各不相同,那末,中国封建社会确立这一政体形式的原因也可以和各国都不一样。
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还在于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
仔细分析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包括下述两个方面:第一,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
运用这一理论解决国家性质问题,就是要看政权归哪个阶级所掌握。
第二,经济基础的形式能够决定上层建筑的形式,当经济基础的本质不变,形式改变时,上层建筑也可以本质不变,形式改变。
精品解析:河北省涿鹿县涿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1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涿鹿中学2月调研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第I 卷(选择题60分)单项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1. 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
关羽的一生,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关羽以弱胜强,一战成名,而在盛名之下却败走麦城,这反映出强弱、胜负之间的不断转化,这符合老子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停运转,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哲学观点,故B 项正确;孔子提倡仁、礼,以德治民,与材料不符,故A 项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无关,故C 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题意是关羽以弱胜强,一战成名,而在盛名之下却败走麦城,这反映出强弱、胜负之间的不断转化,这符合老子的思想。
2.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 “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由题干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以得出体现的是宋明理学的观点,故C 项正确;ABD 项不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C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3.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利维坦》政治思想评价 《利维

《利维坦》政治思想评价摘要霍布斯的《利维坦》中主要谈及自然法、社会契约和国家的产生以及主权者的权利和臣民的自由三个方而的内容,对其思想进行了介绍与评价。
关键词fi然法社会契约臣民自由托马斯•霍布斯,是英国政治学家、哲学家,是近代第一个在自然法基础上系统发展了国家契约学说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的《利维坦》是一部体系完备、内容翔实、论证严密的学术著作,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产生过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该书被誉为可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媲美。
霍布斯生活于政治、宗教激烈斗争的革命年代。
他在政治上倡导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性本恶,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彼此敌视,出于理性而缔约立国,把包括财产所有权在内的全部权利交与一个主权者。
这种“君权人授”学说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需要,但他又提出绝对主权论,即主权不在于其归属,而在于其不可分割地持有,因此霍布斯被认为是“王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拥护者。
首先,“利维坦”是《圣经》中提到的一种力大无比的海兽名称。
霍布斯借用这个名称命名本书,旨在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
这本书的中心内容是依据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论述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论证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主义。
但作者认为,国家是一种“人造物体”,是模仿“h然人”而创造出来的。
因此,作者在论述国家之前,先对人本身作了说明。
他认为,人和其他“自然物体”一样服从统一的机械运动规律。
他正是依据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道德现象,并进一步说明国家。
霍布斯在第一部分“论人类”,主要阐述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即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性论。
他认为最大的善是保全生命,最大的恶是死亡。
由此,他断言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趋乐避害,永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
自我保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法则和动力。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主要谈及自然法、社会契约和国家的产生以及主权者的权利和臣民的自由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从这三个方面谈一下理解与体会。
1自然状态与!H然法在霍布斯的理解中,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追求权力。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案新人教版

3.《权利法案》的颁布:背景、内容、意义。
4.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作为国家象征、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司法独立等。
5.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制内阁的确立、普选制度的完善等。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民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解释能力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结合讲授法,系统地传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权利法案》的颁布及其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的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案。本课主要讲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内容包括《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以及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并认识到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启示:民主制度的重要性、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改革与革命的关系等。
10.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历史人物:克伦威尔、查理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等。
板书设计: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封建制度、资本主义、新航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斯图亚特王朝、议会与国王、清教徒革命、共和国、光荣革命
(人民版)2020高考总复习 历史:第31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第31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名师导语』本考点在近几年全国卷中命题较少,但是地方卷则考查较多,如江苏卷对李贽思想的考查,海南卷对清代女性地位变化的考查,都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特点。
这种考查主要体现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今后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
知识点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____________”。
(2)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________”,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3.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对社会现实大胆批评。
李贽思想的特点他(李贽)反对的是假道学不是真道学,对于真道学他是极力赞扬的,所以他反对道学不等于反封建。
——束景南《道学文化心态论纲》知识点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1)思想⎩⎨⎧①批判 ,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②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③反对重农抑商,认为。
(2)著作:《明夷待访录》。
(3)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1)思想⎩⎨⎧①提倡 。
②批判君主专制,提出“ ”。
③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2)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3.王夫之(1)思想⎩⎨⎧①政治观:主张“ ”,抨击“孤秦”“陋宋”。
②哲学观:在“气一元论”基础上,提出尊重 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2)地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4.唐甄(1)思想: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是“盗贼”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____________身上。
现代英国王室存在的必要性探析

现代英国王室存在的必要性探析作者:崔财周来源:《卷宗》2016年第12期摘要:一种政体形式的存在,都是适应其国家的需要。
英国王室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到了现代它成为议会的附庸,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然而现代英国王室继续存在。
它的存在有宪法赋予的权利和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现实的依据和国际影响的诉求。
不过对于英国王室存在的必要性,学界鲜有提到,文章试图搜集王室资料,探讨王室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现代英国;英国王室;王室的存在;必要性从西萨克森王朝算起英国王室存在了千余年,1688年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王室存在了300多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国王室一直存在,并有继续存在的趋势,这似乎和现代民主制的发展格格不入。
它本是封建社会的残余,应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英国王室,以期加深对英国王室的认识,从而认识它存在的必要性。
1 王室存在法律基石和历史传统在早期英国,君主被认为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最关键人物,因此被称为“正义的源泉”。
英国王室存在的法律基础,可以探究到《大宪章》,它把贵族和国王的关系,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下来,确立了国王和贵族的权利。
这种契约精神和妥协原则,使得英国王室赋予新的内涵,虽然当时英王被迫签署《大宪章》,中间几经变化,但是毕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赢得了贵族和市民的支持,王室得以继续存在。
在《大宪章》的基础上,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进一步规范了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力,在明确限制国王权力的同时,也为王室的存在提供法理基础。
1701年《王位继承法》颁布,它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王位继承的顺序,王位继承有了法律的依据。
1931年《西敏法令》规定:改变英国王室和头衔的事情,除了英国议会外,还需要征得自治领的同意。
王室的存在不仅仅是英国的事情,也是英联邦国家的事务。
在2013年《王位继承法》重新修改规定:男性和女性获得王位的同等权利,王位的确定由议会决定而不是王室本身。
君主专制演进与强化课件

君主专制对现代历史的启示
君主专制对现代历史的启示之一是尊重历史和文化遗产。君主专制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 段,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代历史研究需要尊重历史事实,挖掘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为人 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02
君主专制的演进
君主专制的初步发展
君主专制的初步发展始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这些文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将 权力集中于国王手中。
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等城邦也出现了权力集中的趋势,但与埃及和巴比伦不同, 希腊的权力集中程度较低,城邦自治和民主传统较为发达。
罗马共和国后期出现了军事独裁和元首制,但真正的君主专制在罗马帝国时期才得 以确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君主专制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
必要性,转型和变革成为必然趋势,现代民主政治逐渐取代君主专制成
为主流政治体制。
05
君主专制的现代启示
君主专制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君主专制对现代政治的启示之一是权力需要制约。在君主专 制制度下,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这种权力容易导致滥用和 腐败。因此,现代政治需要建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以 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另一个启示是民主化进程的必要性。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政治 体制缺乏民主元素,这导致了政治决策的封闭性和不透明性 。现代政治需要引入民主元素,加强公民参与和监督,使政 治决策更加透明和公正。
君主专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君主专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之一是重视社会公正和平等。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社 会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导致了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代社会需要建立 公正和平等的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减少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最新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一、“光荣革命”1.议会制由来先讲清英国议会制度的由来。
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经过了三个国王。
1214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
大宪章虽然是封建的法律文献,但具有进步意义,它的整个精神是限制王权,置王权于封建法律的约束下。
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第一部“宪法”。
亨利三世(1216—1272年)继位后,贵族继续与之对抗。
亨利无奈,制定了“牛津条例”,把国家权力交给贵族操纵的十五人会议。
后来,反对国王保护宪章派的贵族领袖人物西蒙·孟福特对会议进行改造,这便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议会。
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统治时,为了筹划军费,曾在1295年召开了一个由各等级共同参加的议会,此后议会经常召开,都以1295年的议会为榜样。
这意味着封建国家的统治者在议会的形式下,形成剥削阶层的联合。
再讲清楚英国议会的构成和特点。
1297年,议会获得了批准赋税的权力,到了14世纪,又获得了颁布法律(法令和条例)的权利。
由于各个等级的利害不同,议会从1343年起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
下议院叫众议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
骑士和市民之所以同在一院,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已渐趋一致了。
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
各法学大家的思想汇总

各法学大家的思想汇总古希腊古罗马法哲学思想苏格拉底:1.法律是人类幸福的标准,认为美德即是知识,道德规范就必须奠基于知识,来源于知识;2.道德规范的混乱,是由于在知识上没有确定是非善恶的标准所致;3.国家的法律就是体现是非善恶标准的,所以遵守法律,是一种美德的要求。
苏格拉底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甘愿以身殉道(原则、信念),而不愿苟且偷生,这是他的最伟大之处。
4.苏格拉底之死与守法精神•他认为,自己应遵守雅典的法律,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这是他不能违背的。
•他把作为一个公民而对国家所负的义务,与作为一个儿子对父亲所负的义务作了比较。
•苏格拉底承认了人为法的权威,而且把遵守法律作为道德的要求,并认为是神圣的、绝对的不公正的法律,也必须遵守,不正义不就成了正义。
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1.正义就是和谐,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正义意味着“一个人应当做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
”2.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
每个等级都必须将其活动严格限制于适当履行本等级的具体职责。
其正义理论是在等级制度下的正义。
3.法官是在“以心治心”,应当拥有很大自由裁量权,不应受固定呆板的规则约束。
4.倡导贤人政治,轻视法律。
认为国家是由出色的人的智慧管理的,不是依凭法治。
一个城邦国家如果实行法治的话,就会限制和妨碍哲学家的统治,用法律条文来束缚哲学家-国王的手脚是愚蠢的,就好像是强迫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从医学教科书的处方中去抄袭药方一样。
5.轻视法律的原因:认为法律的原则是由抽象的、过分简单的观念构成。
然而,简单的原则是无法解决复杂的纠纷的。
最佳的方法不是给予法律最高权威,而是给予最具智慧的统治者以最高权威。
6.晚期法律思想第一,仍坚持“无法律”的国家是最高级且完善的统治形式,提出“法律国家”是人进行统治的次优选择。
第二,在晚期的《法律篇》中,描述了国家统治当局的司法权力受法律的限制,他们应当成为法律的仆人。
英国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 实际上,国王的活 动多数属礼仪性质, 大事都是根据议会、 内阁或首相的建议 或指令行事。也就 是说法律上赋予英 王的权力,以让给 了内阁和议会,君 主只是国家的象征, 没有实权。
Order of succession to the throne
Prince Charles (女王长子) Prince William (Charles之长子) Prince Henry (Charles之二子) Prince Andrew (女王二子) Prince Edward (女王三子) Princess Anne (女王之女) Peter Phillips (Anne公主之子) Zara Phillips (Anne公主之女) Princess Margaret (女王之妹)
Questions
1. What was Mr. Churchill’s view on Britain’s system of government? Do you agree with him?
He thought it was the best that man had yet devised though it was imperfect.(Para1)
报刊语言
例词 本义 借喻义
Gulag 古拉格群岛 (前苏联)劳改营,劳动改造管理总局 Quai d’Orsay 凯道赛(巴黎一个码头) 法国外交部 Blue helmets 蓝盔帽 联合国维和部队 Ulster 乌尔斯特(爱尔兰北部) 北爱尔兰 Westminster 威斯敏斯特 英国议会,英国政府 Whitehall 白厅(伦敦的一条街道) 英国政府及其政策 City 伦敦城 英国金融界,英国商业界 Downing Street 唐宁街(伦敦一街道) 英国政府,英国内阁 Fleet Street 舰队街(伦敦一街道) 英国新闻界,英国报业 Buckingham Palace 白金汉宫(英国) 英国王宫
君主专制制度评价

君主专制制度评价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由君主独揽大权并具有绝对统治权的国家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通常能够决定国家的政策、任命官员和管理经济。
君主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存在过许多典型的代表,如中国的封建皇帝制度、欧洲的绝对君主制度等。
君主专制制度有着一些优点。
首先,君主专制制度能够实现统一的决策,加快政府行动的决策速度。
相对于民主政体中需要通过多轮参与、辩论和表决的程序来制定政策,君主专制制度的决策过程相对高效,使国家能够更快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其次,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协调问题。
民主制度中不同政治派系的协商和妥协常常会导致政府政策的停滞或减缓,而君主专制制度可以避免这种问题,便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君主专制制度可以保持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往往具有强大的军权和执法能力,能够有效地应对内外的威胁,维护社会的稳定。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首先,由于君主独揽大权,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专制。
君主专制制度缺乏制衡和监督机制,君主的个人意志往往能够左右国家的政策,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权贵主义的问题。
其次,君主专制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政治参与和表达自由。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常常受到限制,容易导致权力集中和个人主义的弊端。
最后,君主专制制度的继承问题也存在困扰。
君主专制制度常常会面临继承问题,接班人的选择和能力成为制度的关键因素,一旦继承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政治动荡和国家危机。
总的来说,君主专制制度有其优点和缺点。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制度能够有效解决政府行动迟缓和政治腐败等问题,实现较为高效的决策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但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也容易导致权力滥用、人民权益受限等问题,对于个人权力的依赖和继承问题也存在困扰。
因此,在评价君主专制制度时,应该综合考虑其优点和缺点,并根据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进行具体评估。
君主论读书笔记

君主论读书笔记从十五世纪下半叶起,以意大利为发源地,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化,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而且产生了巨人------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Nicclolo Machiavelli 1469---1527)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巨人之一。
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政治思想家。
他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同伦理家彻底分家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里对意大利几百年来的政治实验和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自己实际从政经验的理论概括。
他对国家政治生活本质的赤裸裸揭露,扭转了当时人们对传统政之本质的虚假认识,把传统政治从伦理道德的阴影下成功地引导到权力上来,对于人们客观、正确地认识当时政治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政治国家观正在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揭穿了传统政治伦理化的虚伪面纱,不仅成为后人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武器,而且也为历代君主们提出了一整套统治策略和政治权术,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
《君主论》的主要论点是:国家的福利证明任何行动路线的正当性。
在政治事务中,政治需要压倒伦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是不同于私人生活中的道德准则的。
马基雅维里认为,对于统治者来说,公平交易可能是一种代价太高的奢侈的行为,为了便于交易,也许有必要采取欺诈和暴力行为,这种做法在人们看来似乎是难以接受的,并且可能是有罪的,但在政治领域却是例外。
这体现了马基雅维里的“国家与道德毫不相关,政治和伦理应该彼此分离”的中心观点。
马基雅维里相信,政治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成功。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第一章中谈到了二种国家形式,君主制和共和制并分析了君主国的具体形式,根据君主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去获得他的地位分为世袭的和新奠基缔造的两种。
马基雅维里深刻论述了君主制的存在合理性。
【中小学资料】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一、单选题(24*2=48分)1.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成为发展趋势2.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3.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A.B.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4.黄宗羲认为,为臣者,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这番话表明黄宗羲主张( )A.天下为主君为客B.臣子要帮助国君管理人民C.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D.君臣关系应是完全平等的5.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
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
由此说明(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6.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
“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
据此推知A.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 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 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7.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 Seven British Affairs
Lesson Twenty Why the Monarchy Must Stay
课文译文
君主制的废留之争
哈诺德Ÿ布鲁克斯Ÿ帕克认为君主制能防止那些政治家们掌握所有的
权力。
温斯顿Ÿ丘吉尔常说议会制的民主政体以及君主立宪制都是不完美的——但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创建的最好的制度。
要求在领导地位有一位领导者是人类的本性,在这个世纪我们依赖国家的首脑来承担这个角色,一国之首在独立于政治之上的同时不仅要执行礼仪方面的责任,还应该促进培养政治责任观念。
当然,在首脑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或是美国,首脑就是政治领导者这样的地方,上述情况根本不可能。
像在欧洲仍然存在的其它几个王朝一样,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恰当地展示了作为挂名领袖为何君主比总统更成功。
“在英国约定俗成的事情会变成习惯,习惯了的事情则变成宪法的规定”,40年前美国的历史学家乔治·布灵顿·库柏是这样写的。
在英国君主依然是宪法的中心,作为立宪君主,伊莉莎白二世所执掌的权力可能令许多人惊讶。
她可以选择首相,解散议会,对外宣布战争。
实际上,她放弃了这些权力,而且根据传统惯例她必须接受议会的建
议。
这种制度会阻止政治家们轻易篡权。
而且,正如人们所争论的那样,自从17世纪奥利弗·克伦威尔的短命统治之后这种制度可以阻止一个独裁者统治整个英国。
君主制的长处之—在于它从来不参与任何党派竞争,作为一种机构,它显示了自己的不偏不倚,这种漠不关心政治的态度使得英国的政治文化能够相对轻松地融合其它理论,尽管这些理论表面看来与君主制的政府有着激烈的冲突——例如社会主义。
同那些政治活动与此机构更和谐的政党相比,在这个世纪君主制与社会主义政党的合作同样实际有效。
如果人们要放弃君主制,那么政府,议会,国家乃至整个英联邦都会被彻底颠覆,英国主要机构中每个人的难题及退出都将因为巨变而改变,请记住,从邮局到武装军队的每一机构都行使着来自君主的权力。
派往波黑去的军队以及人们信箱里的信件都属于女王陛下的这种制
度已证明可行——而且通常人们认为如果某事可行,它就应该被保留下来,无论是财政方面还是在失去统一的民族特征乃至关重要的历史环节方面来说,任何一种替代都将损失巨大,只有君主制能提供持续性,在国民观念不断变化的国家里保持稳定。
英国君主制在服务于英帝国及英联邦方面颇县盛名,在英国,人们容易忘记伊莉莎白不仅是一个小岛国的元首,并且是英联邦53个国家及地区的无首,人口总数达到15亿,简而言之,她是地球上超过1/4居民的元首。
正如所指,她飞遍世界,培养联邦国家之间的团结,紧接着是贸易,以及对国家工业和商业必不可少的经济宣传。
在国内,
君主制成为数以百万美元计的旅游业中心(伊莉莎白二世每年为此项财富吸引九千多万美元)。
在各种全国性的场合,君主制都增添了自尊感和历史联想。
毫无疑问,被君主召见比被总统召见更令人激动。
然而君主制也遇到威胁,因为共和制看起来更民主,并且没有那么明显的等级性,在经历了“令人惊异之年”“凯米拉事件”“斯奎迪”事件,以及其它皇室丑闻后,公众对英国君主制的支持率降到38%。
支持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公众对“君主制”和“皇家”这两
个概念的混淆,在君主制中只有一位重要人物:执行统治的君主,皇室其它成员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及演说——无论是值得称赞的还是令
人反感的——都对君主的权力或地位没有任何影响,也不应将任何个人的行为和性格与历史更久远的机构相混同。
君主制的合法性来自于其历史,传统,以及它不能被任何短暂的个人崇拜所推翻这个事实,它博得太多的尊崇。
尽管近来反君主制的倾向突然爆发,然而在这个国家很难发现倾向于共和制的强有力的运动,共和制没有产生焦点,也没有哪个受欢迎的政党号召除去君主制,即使英国最受重视的宽面报纸之一,《独立报》,呼吁在君主制去留问题上做更广泛的议论时仍然提倡保留伊丽莎白
女王作为国家元首直至她辞世。
综上所述这些意味着什么?英国人喜欢所有事按照它们原有的道路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