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免疫应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通常由TD抗原引起
介导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效应Th1细胞 效应Tc细胞
(一)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CD4+Th1细胞,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 胞,引起局部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 慢性炎症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Th1细胞激活局势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抗胞内病原 体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临床传染性病态反 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等病理损伤
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因错误输入 异型血所致 临床表现: 寒战、高热、 意识障碍、血 红蛋白尿(酱
油尿)。
2、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膜表面抗原发生
改变,刺激机体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IgG类抗体。自 身抗体与活细胞结合,导致活细胞溶解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 受抗原刺激后,发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外周免疫器官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感应阶段
1、APC对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及表达 2、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类风
湿因子、RF)所致。
Ⅳ型超敏反应
特 点
发生较慢,通常需24~72小时,消退也慢
由T细胞介导,无抗体、补体参于
炎症细胞因子可参与致病
病理表现为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无明显个体差异
发生机制
临床常见疾病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是伴随感染过程发 生的IV型超敏反应,多见于胞内寄生病原体的感 染。机体细胞免疫在清除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扩 散的同时,也可导致组织损伤。如结核菌素试验
B 细胞对TI-Ag免疫应答的特点
①不需Th细胞辅助; ②无再次应答;
③只产生IgM。
(二)体液免疫的效应
1、中和作用:抗体与外毒素、病毒结合发挥抗感染作用 2、激活补体:通过激活补体引起溶菌、溶细胞等效应 3、ADCC作用:通过发挥ADCC效应,有助于杀伤肿瘤 细胞及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4、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
药物治疗
免疫治疗
Ⅱ型超敏反应
特点
–IgG、IgM类抗体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致病
–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
二、 Ⅱ型超敏反应
1.诱发Ⅱ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同种异型抗原、修饰 的自身抗原 抗体: IgG、IgM,少数为IgA
发生过程:抗体与细胞膜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 可通过三条途径损伤靶细胞
(二) 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效应-靶细胞特异性结合阶段 △致死性打击阶段
●穿孔素-颗粒酶系统
导致靶细胞坏 死或凋亡
பைடு நூலகம்
△靶细胞裂解阶段
Tc杀死靶细胞的特点
▲需要抗原致敏;
▲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不依赖抗体);
▲受MHC-Ⅰ类分子限制; ▲杀伤效率高(可连续多次杀伤靶细胞);
(三)细胞免疫的效应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2、接触性皮炎:通常为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
所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皮疹、水疱,严重者
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皮肤症状一般一接触变应 原24小时后出现,48-72小时达高峰。
接触塑料拖鞋所致
小
分 型 参加成分
IgE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结
机 理 常 见 病 例
I 型速 发型
机体致敏 过敏性休克 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 荨麻疹 FcεRI交联导致脱颗粒 过敏性哮喘 /花粉症 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 过敏性胃肠炎 抗体与自身抗原靶细胞结合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CDC) 增加巨噬细胞等调理吞噬作 用NK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分型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性或细胞溶解型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发生快,消退也快,可以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发生组织损伤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由IgE抗体介导
药 物 治 疗
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
第十章 免疫应答
学习要求
1.掌握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适应性免疫应答 的基本概念、类型、应答的基本过程
2.熟悉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的疾病、发生机制
及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3.了解免疫应答的调节以及免疫耐受的概
念及特点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
第二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三节 超敏反应 第四节 免疫耐受及免疫调节
▲防治某些病毒感染
二、 免疫调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可使免疫应答控制在适度范围,防 止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等有害应答 1.Th细胞的调节作用 2.抗体分子的调节作用
3.独特型网络调节
4.免疫应答的整体调节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细胞
肥大细胞
嗜硷性粒细胞 嗜硷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IgM/IgG 补体 II 型 NK 细胞毒型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IgG/IgM III 型 免 补体 血小板 疫复合物型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溶血性贫血 血细胞减少症 新生儿溶血 移植物超级排斥反应 Graves’ 病
IV 型 迟发型
APC Th1/Tc细胞 巨噬细胞
中等大小IC沉积血管壁 局部Arthus反应 激活补体, 血清病 激活嗜碱性粒、中性粒细胞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使血管透性增加,溶酶体释放, 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 APC将抗原提呈给T使之致敏 传染性IV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Th1释放细胞因子激活MΦ MΦ 移植物排斥反应 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 Tc直接杀伤靶细胞
①执行机体免疫监视作用 ②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 染的靶细胞 ③参与免疫调节作用
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1.补体系统:可通过旁路途经和MBL途径迅速激活 补体系统,并由此产生细胞毒或病毒溶解等炎症 作用 2.细胞因子: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刺激免疫 细胞和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3.防御素、溶菌酶和乙型溶素
疾病后1—2周发生。患者表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
淋巴结肿大和蛋白尿等临床症状。这是IC沉积于皮肤、
关节、肾小球等部位所致。为一种自限性疾病。
2、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以A群链球菌感染最多见。多在
感染后2—3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因IC沉积于肾小
球基底膜所致。
3、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病毒或支原
体持续感染下,机体产生变性IgG,并剌
5、超敏反应:引起病理性损伤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意义
检测IgM作为病原微生物早期感 染的诊断指标 检查抗体时,第二次检查结果高4 倍以上时,有诊断价值。 ⑵预防方面 接种疫苗时应注射两次以上,以增加抗体的浓度、亲
(1)诊断方面
和力,延长持续时间,从而获得最好的免疫效果。
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释放活性介质 血管内皮细胞 间隙增大 血管通透性增强
C3a、C5a、C3b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浸润
血小板聚集
释放溶酶体酶
微血栓形成
水肿
组织损伤
局部或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局部缺血出血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1903年, Arthus首次发现用马血清经皮
下4次免疫家兔后,再次注射马血清时,注射部位可出现红 肿、出血、甚至坏死等强烈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 III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
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及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
的一系列防御机能。又称天然免疫。
固有免疫应答经遗传获得,与生俱来,无特异性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
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
一、生理屏障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1.物理屏障:机械屏障、冲洗作用 2.化学屏障: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 抑菌物质 3.微生物屏障:竞争作用
(二)血脑——屏障
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形胶 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
(三)胎盘屏障
胎儿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组成
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 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妊娠3个月内不完善
二、细胞保护
1.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具有
吞噬杀菌作用 2.自然杀伤细胞:
1.抗胞内感染病原体;
2.抗肿瘤作用;
3.介导免疫病理损伤:迟发型超敏反应、移 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
第三节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
原或半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功能紊乱或组织细
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本质上属于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变应原
第四节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指机体免疫系统经某些抗原诱导后形成的特异
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天然耐受:自身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
获得性免疫耐受:外来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的意义
1.通过建立和维持免疫耐受来防治某些疾病 ▲超敏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2.通过打破免疫耐受来防治某些疾病
▲防治肿瘤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1.Th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2. B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B 细胞活化所需信号——双信号 第一信号: BCR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第二信号:CD40 – CD40L等
(三)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发挥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保护作用或免疫病理损伤)。
二、 TI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IC形成:Ag的性质、Ag与Ab的比例
IC沉积:血管壁的通透性、活性介质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
补体激活释放裂解片段
活性介质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
小分子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激活补体 大分子免疫复合物 被吞噬清除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反应阶段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产 生效应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抗体和效应T细胞与抗原结合, 效应阶段: 通过多种机制最后清除抗原。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 TD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抗原呈递与识别阶段 1.APC对抗原的捕获、加工处理及呈递 2.TH对抗原的识别 3.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甲状腺功能亢进:产生针对甲状腺细胞表面甲状腺刺 激素(TSH)受体的自身抗体
三、III型超敏反应
特点
–由 IgG、IgM、IgA 类抗体介导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基底膜和
组织间隙
–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发生机制
一定数量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和沉积
2、类Arthus反应:反复注射动物来源的胰岛素或狂 犬病疫苗等制剂,可剌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再次注 射后,注射部位亦可出现红肿、出血、甚至坏死等类 似Arthus反应的急性炎症。长期吸入含霉菌孢子的粉 尘或动物毛屑等变应原的空气,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肺 泡炎或间质性肺泡炎。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治疗外毒素性
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
昆虫
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 尘螨或其排泄物 真菌或其孢子 动物皮屑或羽毛
能够诱导超敏反应的抗 原性物质。
药物 青霉素 磺胺 普鲁卡因 有机碘化物
食入性变应原
抗体:IgE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生物活性介质: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 因子、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细 胞因子等。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吸入
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 毛屑、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等。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食入
进食鱼、虾、蟹、 蛋、乳等食物
恶心、哎吐、腹痛、腹泻 等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
药物
食物
荨麻疹 寄生虫
冷热 湿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防治原则
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脱敏疗法和减敏疗法
发 生 过 程
致敏阶段: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IgE与肥大
细胞结合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
状态。
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细胞表
面IgEFc受体结合,使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介
质。
效应阶段: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和细胞,引起 过敏反应
临床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于再次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发生,临床表现为胸闷 、气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脉搏细 速、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