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积极探索和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具有独创性和指导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最后,要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的主要特点是以创新为核心。
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理念创新以及文化产品和内容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创造和推动文化发展的突破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和推广、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
这些任务的完成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效与展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任务,需要继续努力。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西方马克思主义”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力批判》(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卢卡契⏹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葛兰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②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③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④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⑤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第二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文学的性质

第二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文学的性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一、形成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
1、首先,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1)五四运动前: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2)五四运动时:选择马克思主义。
2、其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结晶(1)毛泽东以前的思考者:李大钊、瞿秋白、矛盾、鲁迅等。
(2)毛泽东3、再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与新文艺经验的科学总结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毛泽东文艺思想建立在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其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
1、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确立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
(2)文艺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服务:关键在于解决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问题。
2、全面阐明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革命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指明了道路。
(1)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2)关于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3)文艺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社会生活是文艺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3、深刻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回答了文艺与社会、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革命事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1)文艺与社会:文艺有社会性,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文艺是不存在的。
(2)文与政: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3)文与革命: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4、深入阐释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的基本艺术规律。
(1)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
(2)文艺批评应坚持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统一的原则,文艺作品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体。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二.本章精讲l.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文学理论教程 考点

三、文学作为活动
1.文学活动:A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B 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读者、作家、作品。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形式不是表现内容,而是决定和创造内容。由此,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
3文学发生的几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劳动说: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劳动的过程。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原因是:首先,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的基础上。
4.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形成了: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或者就成为非文学了、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和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3.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
成个人独有的特征和本质。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文学理论的指导思 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去考察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 题,作出新的结论。同时,对马克思主义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 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 义者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 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 《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 《未来哲学原理》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
点。
(三)应该具有当代性
所谓当代性指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
精神。具体说,当代性应概括社会主义文学实
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
的新问题,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敢于吸收新的方法。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 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 方面的问题?
4. 审美意识形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布洛夫和斯托洛 维奇等人,以“审美”取代“形象”,
提出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他们
看来,审美就是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
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是审美
的意识形态的提法在我国文艺学界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 苏珊· 朗格;美学史上声名显赫的 女性美学家。她以“艺术是人类 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全新 的命题为核心,构筑了一种艺术 符号论的美学思想体系。
•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 哲学的开创人。 • 尼采提出要对理性进行重新审视, 重估一切价值。首先承认人是有理 性的,曾说过“唯有具备理性者, 才有快乐,痛苦和意志可言,而大 部分的生物均谈不上这些。”但认 为理性只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小部 分,主体部分是本能、欲望和意志。 并且认为,理性意识是人生俱有的 天赋中产生最晚,也最没有力量的 一环。理性并不能成为判断人的行 为善恶的标准,理性只不过是为了 功利目的而安排秩序的手段,是实 现本能、欲望、意志的工具而已。 与之相关,主张对一切价值重估。 宣称:“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 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 公式,它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天才和 血肉。”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 类经验的总结,因此,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 2.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三、当代性 • 1.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 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 提出的新问题。 • 2.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 3.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 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唯意志 主义的创始人。 •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认为人的 本质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人之有 理性,会分析问题,有知识,不过是 表面现象,本质上是盲目的意志。理 性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理性的目 的不是其本身,而只是作为实现意志、 满足欲望的手段。人体构成,即是非 理性意志的产物。有头脑,是为了服 务于思想的意志;有嘴有腿,是服从 于吃、走之类生命意志。 其二就是认 为人的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旧的欲望 实现就会出现新的欲望。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 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 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 )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 A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 B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 )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C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D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 )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 )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 B )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 )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 )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 )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 C )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 A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 )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 A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 B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 B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 )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 )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其文学的概念是( 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中国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A )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鲁迅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C )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D.19世纪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 C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 B ) A.单一性B.多重性C.明确性D.完整性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 B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B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一定政治服务D.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B )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C )A.全盘继承B.全盘否定C.批判地继承D.无须继承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 C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继承文学遗产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A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判断古代文学遗产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 C )A.革命性B.先进性C.人民性D.当代性第六章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创造“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A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剩余价值论》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比较,其特点是(C ) A.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B.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C.力求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D.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 B ) A.语言B.言语C.线条D.色彩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D )A.严谨的逻辑B.严谨的语法结构C.服从说明的需要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艺术摹仿自然B.艺术表现情感C.艺术即直觉D.艺术是情感的形式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 A ) A.诗言志B.诗缘情C.诗者,吟咏情性D.感物吟志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 C ) A.《毛诗序》B.《乐记》C.陆机《文赋》D.钟嵘《诗品》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B )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B.描述可能发生的事C.叙述个别的事D.描述体现理念的事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A )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B.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D.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 B ) A.科林伍徳B.苏珊·朗格C.贝尔D.阿恩海姆西方古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 A ) A.艺术的摹仿者B.艺术的创造者C.艺术生的产者D.生活的旁观者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B )A.别林斯基B.立普斯C.洛克D.克罗齐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 C )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 B )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 C )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B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是(B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B )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 C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创作动机的触发往往表现出一种( C )A.单一性B.直接性C.复杂性D.机械性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A )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B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接近联想是指(A )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类似联想是指(B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对比联想是指(C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指(A )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B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D )A.记忆B.想象C.联想D.情感颜之推说:“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强调的是( B )A.回忆与沉思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D.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为( D )A.夸张B.变形C.突出D.简化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C )A.变形B.漫画C.陌生化D.粘合文学创作中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属于(C )A.积累阶段B.构思阶段C.物化阶段D.修改阶段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强调的是( B )A.“形之于手”是“形之于心"的深化B.“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矛盾C.“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统一D.“形之于心”对“形之于手"的制约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 B )A.推敲B.即兴C.雕琢D.灵感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C ) A.人民性B.倾向性C.真实性D.功利性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B )A.客观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C.历史的真实D.科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C )A.客观的真实B.事实的真实C.假定的真实D.历史的真实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 B ) A.为一般而找特殊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D.把特殊归纳为一般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 ( C )11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B.为情造文C.诗缘情而绮靡D.为文造情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 B )A.以热情为元素B.诗意的裁判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D.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的总主题是(D )A.认识真理B.反映生活C.表现情感D.人文关怀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D )A.认识真理B.反映生活C.表现情感D.人文关怀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 C )A.诠释社会发展规律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C.宏扬人文精神D.发现客观真理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理论上片面性主要表现为(C )A.重视艺术形式的地位B.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地位相等C.把形式的作用推向极端D.强调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 A )A.克莱夫·贝尔B.苏珊·朗格C.什克洛夫斯基D.阿恩海姆1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黑格尔在《美学》第1卷(38-39P)中说:
“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 己,而且要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 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 见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 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 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 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 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这突出说明文学艺术是人的 自由的创造。
3.艺术生产论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论把整个艺术活动 视为艺术生产操作和消费过程,认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创 造,是在艺术生产中实现的。这种理论主要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 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这 就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文学艺术最 终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是:
❖ 其理论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 关于文学的本质的观点是,认为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既具有
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又有其特殊本质、特殊规 律; ❖ 主张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反映论,并由此出发理解文学的特征和其他问 题; ❖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构成部分有文学起源论(主要是文学起源 于劳动的观点)、现实主义创作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文学历史 发展论(如文学随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批评论(历史的和美学的批 评方法)等。 ❖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理论家除马克思、恩格斯外,还有列宁、 普列汉诺夫、毛泽东等。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d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以独特的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
D地位和作用: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
3、创作动机(内驱力)作用: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
是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二、1、艺术构思按层次推论法
2、心理机制: 回忆与沉思(回忆的方式:挨次扫描法)
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两者的关系
三、1、n:指抒情性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
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形象特征(表现特征)
虚实相生--结构特征
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3、分类(刘熙载、王国维、樊志厚分类)
四、
1、审美意象: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和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
特点: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任务台词来塑造形象,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样式
特点:浓缩的反映生活
集中表现矛盾冲突
以任务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4、散文n: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语言优美而短小精悍,抒写真实情感的文学样式
特点:题材广泛
结构自由灵活
语言优美而短小精悍
客体B真正客体为:特殊的社会生活(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相统一)
C唯一源泉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D客体与科学的不同(是否具认识价值、是否可转化为具审美价值
的事物价值为原则)
A两种解释为:模仿者与创造者
主体旁观者与移情者
B真正主体为:a存在与艺术生活中的艺术生产者
b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造者
含许多技术操作问题
相同点
都相信超自然的力量
a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立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历与教训,提出并答复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本节概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开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表达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局部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确实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知识点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1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本节概述: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 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 和主观目的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它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能动因素,是促进人类进步、推 动历史前进的求真向善的积极力量。凡是人们在创造 性的活动中显示出来的聪明、智慧、才能,在追求新 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理想、情感、愿望,都是人的本 质力量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 文学理论建设
❖ 重点 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熟ຫໍສະໝຸດ 并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 文学理论建设
❖ 重点 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熟悉并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 文学理论建设
黑格尔在《美学》第1卷(38-39P)中说:
“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 己,而且要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 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 见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 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3.艺术生产论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论把整个艺术活动 视为艺术生产操作和消费过程,认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创 造,是在艺术生产中实现的。这种理论主要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 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这 就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文学艺术最 终的解释。
文学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观念的五个要点有着 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 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系统。
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 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 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看,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 一种交往对话。 文学活动的性质:生产审美意识形态的活动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 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世界 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即外部世 界——引者)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 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P19)
讨论:如何看待‚文学反映论‛?
三、艺术生产论
(1)艺术作为生产,不再以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 “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指艺术形式—— 引者)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 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8) (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 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 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 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 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 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 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 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 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末, 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了。 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 它们就被解释明白了。”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课后习题答案及考研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中国特色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当代性简答、论述: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请解释这段话话的意思。
小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个基本观念: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3、文学反映论里,列宁首先用“反映”一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4、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
5、文论流派:结构主义诗学、后结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阐释学、接受美学。
6、20世纪被称为“批判的世纪”。
20世纪西方文论大致上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7、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人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总的意向是: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往往用非理性因素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其先驱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和尼采(1844—1900)的唯意志主义的文论。
8、20世纪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美学、文论: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直觉主义美学、文论:法国柏格森✧“移情”说:德国立普斯、谷鲁斯,英国浮龙·李✧“心理距离”说。
瑞士布洛☆精神分析文论,奥地利弗洛伊德✧“原型”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现象学文论:波兰英伽登✧存在主义文论:法国萨特☆解释学美学、文论:伽达默尔✧法兰克福学派: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美学、文艺学体系。
9、科学主义以19世纪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发端,20世纪的主要流派有:➢自然主义美学、文论:美国乔治·桑塔亚那➢“新自然主义”美学、文论:托马斯·门罗➢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的: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法国以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文论:德国卡西尔,美国苏珊·朗格➢格式塔心理学派艺术论:德国考夫卡,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科学主义总的意向是强调文学中形式的作用,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构建论文摘要:本文从历史回顾、“特色”内涵、理论框架及总体现状诸方面作了综述研究,从宏观上见出其概貌特点和时其加以总体评价,为今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向前进莫定了新的基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是当前理论界的重大历史课题。
近几年来对此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
近年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研究在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发表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为建设特色理论打下了一定基础,值得总结。
本文特对此作一综述。
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当时应杰、安伦针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状况指出:“近几年来,有许多人用教条主义的方式去学习苏联的文学理论,而不顾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实际”,因此不能成为“中国的花朵”。
在此基础上,周扬于1958年在一次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命题。
这对于克服当时来自于前苏联的教条主义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但在此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果。
进人80年代以后虽然掀起了文学理论研究热潮,但对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只是进人重新探路阶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只是初步的。
到90年代尤其是最近几年在此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有的从宏观上进行研究,有的则从微观方面展开研究。
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董学文的《谈谈“中国特色”x(1991),《关于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1996)、蒋孔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1995)、曾宪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1996)、杜书浪、毛锋《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1996)、钱中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1997),董馨的《概念与范畴:建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大厦的理论基石》(1997)、张海明的《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考》(1998)、萧君和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1999)、李金松《文学理论要中国化》(1999)、傅腾霄的《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2000)、顾凤威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考》(2000)、周忠厚的《关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体系》等等。
其中周忠厚一文提出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体系的中心范畴问题,认为不应以“形象”为中心范畴,而应以“审美情感”为中心范畴。
并从文艺理论史和理论本身作了考察,他认为,第一,审美情感是文艺作品的本质特征所在;第二,作为特殊生产的艺术生产,要“使情成体”,是一种为审美情感建造物质外壳的实践活动;第三,文艺作品的分类原则也主要是以审美情感的状态来确定的;第四,文艺作品传达的是文艺家的审美情感,文艺欣赏者接受的也是文艺家的审美情感。
这为建构体系找到了坚实有力的出发点。
萧君和一文,则从宏观上进行了系统深人地研究,把命题分成:(一)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基础,其中包括理论指导、价值取向、理论特点和哲学基础四方面;(二)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支柱,其中包括主体理论、学科特质、建构原则、逻辑起点和学科形态五方面;(三)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绪论和十二章五十三节的具体内容。
可看出它在体系上的丰富性、严谨性和开创性,值得我们深人学习和发展。
从总的研究路径来看,陈骏涛认为共形成了三个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寻求“当代形态”;二是中国古代文论实行“现代转换”;三是西方现代文论“中国化”。
从时间上说,对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从提出至今已有50年多年的历史了。
而今天我们之所以对之投以钟情的一瞥,倾大力加以研究,实在是由于我们的文学理论在世界文学理论舞台上没有多少自己的声音这一尴尬境地逼迫所致,实在是我们的文学理论需要重新整合和发展所致,实在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深切召唤而情不能已所致。
二、那么,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呢?我们说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呢?目前学界仍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强调“民族性”,有的强调“社会主义”性、“马克思主义”性,也有的强调两者的结合。
汤学智认为,所谓中国特色,归根到底,就是指由中国学者所创建的具有独立品格的理论系统,关键是要有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种理论应该具有原创性、体系性和普适性。
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董馨在《概念与范畴:建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大厦的基石》一文中则认为:对中国特色要有高瞻远瞩的理解,应该把中国特色理解为历时态的概念,蒋孔阳先生曾说“对‘中国特色’不要作狭隘的理解,也不要作固定的理解,而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就是说,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行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同的时期应给中国特色添换增改不同的发展了的内容。
董学文指出:“文艺理论的‘中国特色’不等于文艺理论的‘民族化’概念。
‘中国特色’应该包括比‘民族化’更深广的内涵。
把‘中国特色’仅仅归结为‘民族化’,这种理解是偏狭的。
”周可认为,中国特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这种理论的民族特色,二是作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的文艺的根本属性与基本精神,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因此,“所谓有‘中国特色’主要应指那种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符合亿万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心愿和共同理想,并符合社会主义文学根本审美要求的理论品质。
”总的来说,所谓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该是“一种有很高理论科学规范、标准、品格的,既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在文艺理论建设上的民族特色、民族独创性、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又融会了我们乃至全人类文艺论最新科学成果和水平的成熟的文艺理论形态或体系”。
傅腾霄在《面向廿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认为,对于中国特色须着重考虑如下三个问题:首先,应扎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
其次,要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深人剖析,对其精髓部分,不仅需要理解,而且应当活用。
再次,要具有民族特色。
童庆炳对此进一步认为: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离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特点和实际来谈文学理论建设,必然会使国际性的内容和-民族性的形式相割裂,经验证明,这是无法完成真正的理论建设的。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应该看到,中国不仅有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而且,中国古典文论、诗论、词论、小说论、戏剧论等也是世界文学理论史上的瑰宝,其中有许多观念、范畴都达到对文学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很有价值的”如此等等,所有这些认识,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价值。
三、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情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内涵认识主要包括:(1)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又是贯穿马列文论精髓的;(2)必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也即是把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有机地与中国文学实际相结合,能够深刻体现民族精神的,同时,又能融合西方文论精华,并使之中国化的;(3)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当代性的。
对于具有以上三方面内容并使之有机统一而形成的文学理论,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下面我们就按照以上三方面进行逐一分述,以见出研究面貌。
(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萧君和在他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一文中说,之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是因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才能更好地解决种种问题,完成种种研究任务。
具体说就是:第一,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作指导,才能解决文学本源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只有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才能科学地有效地解决文学研究、文学创作中各种令人困惑的问题;第三,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作指导,才能看到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国家民族中的职责。
在此方面,童庆炳也认为,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他们所确立的世界观和所使用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经过科学检验的,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作出新结论。
其次,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坚持那些已被长期的文学实践所检验过的基本原理、原则,毫不动摇地贯彻到对各种文学问题的考察研究中去。
当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一个辩证与开放的体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如何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呢?许明在他的《美的认识结构》中说,首先要“重读马克思”。
所谓重读,就是要恢复过去长期被误读和“弱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性”,“价值立场”,“人的解放”等重要内容,重新以“人.”为核心,张扬那些与人道主义等相联系的价值资源,以回应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和危机。
其次,要关注现实。
因为理论发展的契机,最终是要到现实中去寻找的,它的独特内涵,应该来自时代的深处,来自文化传统的深处,来自人性的深处,研究者只有融进这个现实之中去方能真实有效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第三,要有明确的理论目标。
在环视世界理论思潮走向的基础上,中国文论建设要“重返意识形态”(当然是开放的意识形态),要“建设新的人文精神”,即“以发展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方法论、社会观所构成的新的意识形态建构”,从而使文学更好地担负起帮助民族实现“人格重建”这个时代主题。
这样的思考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针对我们的文艺学始终没有走出“西学为体”的误区,张少康在《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以古代文论为母体建设当代文艺学》一文中说:“吸取西方文论和美学的科学内容,不是用它来代替我们的文论和美学,而是为了丰富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论和传统,建设适合于我们时代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文论和美学。
这种认识是深刻的,它道出了我们时下文学理论在根本实质上的歪斜,那就是用西方文论代替了我们的文论,使我们自己丢失了。
在此方面,萧君和认为,民族特点是中国特色的核心,如果缺少民族特点这个核心,中国特色就不成其为中国特色。
那么,什么是文艺学领域的中华民族特点?承传了几千年的写意传统、意境理论就是文艺学领域中的主要的中华民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