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都有哪些类型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分类及成因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分类及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35542a9b852458fb760b5650.png)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分类及成因自媒体时代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和传播信息无须繁琐的验证,大多平台只是根据关键词进行把关,把关的漏洞为网络谣言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条件。
因此,有必要对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谣言的分类和成因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标签:自媒体;网络谣言;分类;成因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以成为信息源,人人亦可以成为传播者。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次数变得很多,理论上没有上限,使得信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失实的可能性非常大。
本文对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进行了分类,并对谣言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分类(一)网络政治谣言政治谣言是指谣言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是政治问题的网络谣言。
政治谣言通常由个人或集团为了某种政治需要,故意制造传播一些无事实依据或严重失真的政治消息,比如对政治集团的故意诬陷和诽傍。
政治谣言通过互联网,很容易把影响扩大到全球,这种谣言通常会损害国家形象,影响非常恶劣。
(二)突发事件类网络谣言突发类事件网络谣言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将突发事件作为载体。
经过对“汶川地震”“非典”两个事件的分析,笔者发现,产自突发事件的网络谣言,经常会随着突发事件的不断变化,出现不同新形式的网络谣言。
(三)网络经济谣言经济谣言是指谣言内容与经济相关的网络谣言。
由于它会直接影响经济利益得失,因此危害性非常大。
在经济领域当中,信息的作用非常大,谁能最先掌握信息谁就能掌握商机,获得经济利益,经济谣言会误导决策者做商业决定时,出现错误判断,而生产传播信息的人会从中牟取暴利。
(四)公众人物类网络谣言公众人物类网络谣言通常针对公众人物,因这类公众人物扮演着某种特定的角色,并且广受关注,如明星、政府官员等,网络谣言以炒作的形式被广泛传播,达到某种目的。
这种谣言诽谤目标最多的就是娱乐圈的各种明星了,这类网络谣言主要伤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小。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一)政策缺失和法律漏洞近几年,我国在政务公开工作上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并且得到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网络谣言传播
![网络谣言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9e47f61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4.png)
网络谣言传播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的历史可谓久矣;先秦时代的察传一文曾生动地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2谣言中外皆不能幸免;1981年,美国首屈一指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公司――宝洁公司每个月都要接到成千上万个电话,因为外面谣传宝洁公司为了生意兴隆,与魔鬼缔了约,将其利润的百分之十交付给一个信奉撒旦的教派;这个谣言引发了一场特殊的星球大战,形形色色的宗教组织纷纷出场,到处宣扬抵制刊有这个不祥印记的商品;31966年,法国北部鲁昂市谣传该市一家遐迩闻名的服装店是贩卖白人妇女的诱饵,于是威胁的电话纷至沓来,无论女经理如何辟谣,也无济于事;最后她不得不放弃斗争,离开该市,一走了之;4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接触到谣言;八十年代物价不稳定的时候,不时风传某某商品要涨价;人们闻风而动,出现了囤积火柴、食盐的笑话;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又多了一种传播途径――那就是跨越国界与地缘的英特网;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消息传播者,过去被排拒在媒体之外的小道消息、八卦、耳语,如今可堂而皇之的公开传播;因为英特网的传播特点,谣言的发展达到了极致;无论从复制的速度和规模来看,谣言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杀伤力也更为强大;网络匿名、自由和交互的特点为网民提供了隐藏身份,不必显示任何社会责任感的机会,使得躲藏在网络背后的芸芸众生,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和法律的顾忌,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进行倾泄,于是,网络成了谣言丛生的地方;以下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为防再有人受骗,请将这封信传给你所认识的人......;类似这样的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作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一封;目前世界网民已达3亿人,越来越多的人即将上网;不过在法律规范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情况下,骗局与谣言充斥网络,其杀伤力已不下于黑客与电脑病毒;有人因此破财、失身、信誉受损、生活饱受干扰,甚至网络也被利用成中伤对手的舞台……网络中最广为人知,受害最深的大谣言,当属肯德基炸鸡;当肯德基炸鸡是用基因工程在大桶中培育的快速成长的无头鸡的电子邮件谣言在世界各地传送时,可以想象,这对肯德基是一个多么大的名誉打击;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这类耳语一笑置之,并不会信以为真;但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甚至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却在网络世界中抱有一种不妨信一次或这很难令人相信,但却值得一试的心态;在美国也有很多专业人士被骗的例子;如网络上一篇广为流传的电子邮件:微软公司拟与美国在线进行一种电子邮件资料测试,如果你把这封信转寄给朋友,你就可以获得245美元的回馈;而你的朋友再将信件转寄出去,你又可得243美元........一名在纽约工作多年的财经记者与德州财务公司一名博士级专业人士,分别将此信寄给多名亲朋好友,他们推荐说,这是非常专业的好朋友寄来的信;但是3个多月过去,他们一毛钱也没有收到;更可怕的是,在长期的网络虚拟社会中待久了,很多网友每天有谣言饥渴症状,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现出十分难受的神情,希望网上出现够份量的谣言,如同吸食海洛因,有了瘾,定期必须吸食一些;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和危害是巨大的;台湾日前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10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外遇、垃圾邮件、网络谣言、网络上瘾症、网络色情、网络并发症、网络赌博、网络购物狂、网络疏离症、网络假民主为网络10大罪状;小而言之,网络谣言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添麻烦;大而言之,诚如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所说:新兴的网络媒体是极重要的战略阵地,对国家安全、社会人心影响巨大,网络上的意识形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控制策略,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谣言与网络谣言:定义与特点一、谣言的几种定义及特点;首先对谣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人;在二战期间沸沸扬扬的各种谣言及其对部队和人民士气的作用,使很多研究小组对这个题目产生了兴趣;这个领域的两位奠基人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5而纳普则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相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6彼得森和吉斯特对谣言所下的定义是,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7这三种定义的共同之处是都确认谣言是一种信息,并且是为了使人相信;但缺点是都忽略了谣言所传达的信息中包含的真实性成份,忽略了谣言最后核实的结果;据此,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8最著名的对谣言的定义应归功于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他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9而法国一本相关谣言的刊物在对谣言下定义时,则开宗明义地写道:谣言没有任何根据,这大概才是谣言最难以推翻的定义了10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11,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谣言的定义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还有的人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虚假消息;12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为大家公认的谣言定义和谣言标准,但综合以上形形色色的谣言定义,可以看出谣言有以下特点:一是必须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流传,二是必须为众多人相信,三是它是与事实有出入的消息;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之所以称之网络谣言只不过因为其发布及主要传播过程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比起网络时代之前的谣言来,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英特网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二、谣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一个谣言往往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然后就开始迅速繁殖、流传开来;一般来讲,一次完整的谣言传播通常经历了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等三个阶段;在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谣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迅速传给谣言的次级源地,再传给他人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这样就进入了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在形成期,谣言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谣言很快呈燎原之势,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当谣言为绝大多数公众所接受,传播达到或者接近一种平衡状态,谣言传播就进入到了高潮期;其后,随着谣言重要性的减弱,谣言传播的频率开始下降,谣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谣言完全消失;网络谣言的产生和发展比起一般谣言来,又有一些特别之处;网络谣言因为网络传播迅捷、广泛的特点,因而从形成期到高潮期的时间大大缩短;往往在一夜之间,甚至几小时之内,就可以形成声势浩大,跨越国界的谣言;如果说一般的谣言是在疾走,在飞奔的话,那网络谣言就称得上是以超音速的速度翱翔了;而因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网络谣言从高潮期发展到衰退期的时间往往也很短;从传播速度来看网络谣言呈现一种加速度传播的状态;在这种速度下,网络谣言往往极为短命,上午的谣言下午即消解并不罕见,网络谣言经常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在网络上,还常常出现谣言与真相并行传播的状态;在过去,谣言与真相往往是相互独立进行传播;谣言在过去是经由人际口头传播进行,而真相往往通过大众传播和传统媒介进行;谣言经由的是私人关系网传播,真相则往往是通过公开渠道发布;到了网络时代,出现了谣言与真相并行公开传播,在同一个舞台竞争的现象;并且因为谣言传播的非理性因素,谣言还常常压倒真相;此外,与口传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变种也更为丰富;人们造谣与解释谣言的想象力和天赋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演示;一个谣言从漏洞百出到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往往不用多久;在网络上上了别人谣言当的人往往会受 quot;启发,炮制出新的谣言并首先选择在网上进行谣言的传播试验,并从谣言的传播中得到某种畸形成就感的满足;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有时即使信息没变,人们对信息赋予的不同解释和评论也能形成谣言的丰富变种;三、谣言的分类:谣言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分法;根据谣言的来源来看,可分为有意捏造的谣言和无意讹传的谣言;有意捏造的谣言往往是制造者出于某种利益驱动,针对具体目标和对象炮制出的;而无意讹传的谣言则是因为消息在传递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出现遗漏、颠倒或错误,甚至被传播者进行了任意的增补以自圆其说,这样由虚构、联想和夸张产生的不准确传播,极容易成为谣言的来源;从谣言传播的后果来看,又能分为有害谣言和无害谣言;并非所有的谣言都会造成危害和破坏;有时,谣言能帮助表达民意和了解舆情;比如,近年关于手机实行单向收费的谣言数度流传,实际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一种期待心理,使得相关方面不得不数度解释,同时在制订未来政策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在战争中,有时能够从谣言中获取某些隐匿的实情;有时候,谣言的流传能对相关方面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当局做出解释,使公众了解到真相,行使知情权;比如今年五、六月份在水木清华的BBS上谣传四川某地黑社会组织为了报复社会,专门奸杀女大学生,已杀了20个;后来发现,原来确实该市发生了好几起学生被害的案件;从谣言的褒贬色彩来看,谣言可分为黑色谣言、玫瑰色谣言和白色谣言;谣言大多数总是预告坏事、灾害、死亡、背叛:黑色是谣言的主基调;但有时也会出现玫瑰色谣言,上述的手机实行单向收费就是典型的玫瑰色谣言;作者所在高校近期数度传言研究生要涨补助,也属玫瑰色谣言,表达了公众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是把欲望当作现实的谣言;也有白色的谣言,即中性色彩的谣言,如某明星要出家,又如网络OICQ上常传的某某地方某某人生了某种病,请把以下信息传给你的20个朋友,你就会成为阳光天使,你在OICQ上的头像就会变为金色;根据谣言的内容来划分,又可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军事谣言、社会生活谣言和自然现象谣言;政治谣言是相关政治生活的谣言;它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斗争的产物,往往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有意捏造,是对相关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的攻击和诽谤;如1998年10月,马来西亚出现网络谣言,有人假冒政府首席秘书阿都哈林的签名,通过国际网络和寄发信件,唆使及煽动公务员反政府;阿都哈林不得不公开辟谣,但因为国际网络散播的谣言无从查究,他并没有报警;经济谣言则是相关经济生活的谣言;它往往与经济利益相关,会直接导致经济上的得益或失利;近年来,利用网络发布谣言,从中捞取好处的事件屡见不鲜;如去年二月,美国一名23岁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发放相关EmulexCorp.科技公司的虚假消息,以致其股价在一天之内大幅下跌六成;另外,一名新泽西州的15岁男孩列别德,用八千美元做本钱,先以低价买入一些不受注意的蚊型股,再利用多个假名在Yahoo的BBS上发表言论吹捧这些股票,从中获利222万港元;军事谣言是相关军事生活和军事行动的谣言;战争年代军事谣言往往此起彼伏;在网络上,军事谣言也并不罕见;前年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网上谣言横飞,当时,很多人见面都问,你看到消息了没有两岸的战斗机在海峡上空打起来了,据说,大陆的SU-27战机击落了四架台湾F-16,后来,有两架大陆战机遭到台湾幻影-2000的攻击,几乎被击落……最后,这条让两岸都震惊的消息终于被揭穿是谣言,是江苏某网虫在信息港网站散布的;可笑的是,这样的消息,国内很多著名网站居然不加分析、核实,就连忙转载;社会生活谣言主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这类谣言中最多的要数娱乐界相关大小明星的谣言了;一会儿传这个明星与那个明星有染,一会儿传某明星在闹离婚;这个明星有同性恋嫌疑,那个明星有私生子;又如近来在网络上出现了一封中伤的e-mail,矛头直指被日本女子高中生誉为流行教主的人气女歌手滨崎步,称听了滨崎步的歌会被洗脑变成白痴而这封e-mail在大家以讹传讹的连锁散播之下,谣言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自然现象谣言主要与自然界的特殊现象和宇宙神秘现象相关;比如最常见的外星人谣言;又如因某些异常天气现象而谣传某地要发生自然灾害等谣言;网络是谣言的温床吗――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分析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便利及商机的同时,也会成为犯罪渊薮造成民众伤害;在网络发明以前,谣言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经由人际传播而流传的;自从英特网发明以来,谣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的孵化器和生存地,网络谣言生生不息,令人不得不慨叹其强大的生命力;谣言为什么能在网络上恣意而为,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呢这与谣言的本性相关,也与网络传播匿名、互动、发布和复制过程简单快捷、辐射面广等特点相关;一、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1.英特网的匿名性;13因为在网络上,人们的身份被隐藏,使得人们的行为因失去有效的监督而走向反社会化,在极度膨胀的恶欲指引下在网上做出很多与正常人格背道而驰的行为;网络的虚拟特征使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化了的个人身份可以被任意加以隐藏和改变;这样,在实际生活中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或与自己利益有冲突的组织机构往往会受到指责的;在网络上,这样的担心变成了多余;既能很多人能通过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又不用担心承担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谣言又怎能不像野草一样蓬勃生长呢2.网络的复制性;网络的复制极端容易;利用电子邮件的群发功能可以在以分秒计算的时间里向成千上万的网民发送相同的一条消息;在口头传播时代,谣言虽快,总还要经过由一个人到两个人,两个人到多个人这样的物理时间阻隔,网络时代,这样的物理防碍也不存有了,谣言一量上网,就以几何倍速向外传播,在以分秒计的时间里到达分布在整个地球上的数亿网民;3.检验网络真实的间接和滞后性;网上发布信息很难进行事前审查过滤,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也很难根据信息本身进行真伪识别;网络的互动性使得信息的发布不需要取得特定的资格,发布的信息不需经过检查而又无事后追查;信息的发布极为直接而又容易,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是满腹诗书的学者,也可以是文化不高的农民,可以是法官,也可以是在逃的罪犯;发布信息不再是一件庄重而神圣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很难得到保证,而真实性的检验往往需要通过间接的手段加以印证,而且这种检验在时间上往往具有滞后的特征;这便给谣言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从谣言发布到发展到最后被揭穿和消亡有相当的时间人们无从辨别真相;而因为谣言又往往有相当的伪装,相当的欺骗性,人们在被谣言包围而又得不到充足的信息验证真伪时就往往会信假为真;4.网络信息的丰富性造成的信息竞争压力带来信息的夸张性和片面性;网络被称为海量信息的集散地,在网络上争夺眼球变成了一场异常激烈的竞争;谁能得到网民的注意力谁就能得到名和利;这样,很多人就放弃了应有的准则,或者捏造,或者发布半真半假,或者抽取部分事实而不顾,还出现了虚假的标题和真实的内容的现象等等,总之,针对网民的求新求奇心理很多人对信息进行了扭曲和夸大,造成信息的失真和谣言的兴盛;二、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和方式:谣言在网络上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渠道:1.BBS与各类论坛:BBS电子公告版与各大网站上的各类论坛几乎已经成为众人心目中谣言的集散地了;造谣和传谣的活动往往在在上面此起彼伏,一谣未平,一谣又起;在很多人心目中,BBS上的消息可信度极低;很多人喜欢灌水,意即在BBS上发表文章,在即时引起其它在线网友关注时,得到一种创作的成就感和愉悦;不过,并非所有在BBS上和各类论坛上的消息都完全虚假;在清华大学的BBS上,有相当一部分消息事后被证实是真实的;这就使很多网民面对上面的消息,无法完全将之搁置不理;在将信将疑中,谣言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传播价值,在网下又通过人际口头传播广为人知;2.网络新闻:网络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传播迅速的优势,迅速席卷全球;据统计,时下有超过二成的网民通过网络获取每日最新的新闻,有超过六成的新闻媒体采用英特网技术传输新闻,几乎百分之八十的报社建立了自己的因特网站;如果健康地发展,网络新闻事业一定能够以自身的独到优势,迅速超越以往作为优势媒体的传统媒体;不过,在很多网民心中,网络新闻不只什么时候丧失了自己的可信度,被人们称为谣言新闻;新闻网站往往依赖于网民的自由投稿获得信息,这就造成检验事实真实性的困难;更有很多新闻网站在新闻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不顾事实,怎么吸引人怎么写,怎么激动人怎么编,还有的将明明已被证明是不真实但颇具吸引力的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转载,利用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提升点击率;3.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具有传输快、复制方便,而又带有私人色彩的特点;利用电子邮件的群发功能,可以使一条信息顷刻间到达成千上万的网民;而私人色彩会使电子邮件显得比一般的消息更为真实;在口头传谣时代持续出现的连锁信谣言,在网络时代化为了连锁电子邮件谣言;请你将收到的这封邮件转发给你的二十个亲友,你就会得到许诺好处,如果不发呢,就威胁会受到惩罚;这样,很多人就觉得发一下电子邮件仅仅举手之劳嘛,何必搞得自己既担忧又不愉快呢于是谣言就这样泛滥成灾;4.OICQ:作为网络聊天的工具,OICQ具有相当的个人化水准;而因为聊天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活动,会增强所传信息的真实色彩,使谣言被误认为是真理;信息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判断;OICQ具有模拟真实社会人际交往的特点,极为接近口头传播,这大大增强了它在人们心目中所传信息的可信度;而它又具有电子邮件的某些特点,可以在网上方便地复制,在对方离线时留言等,因此,OICQ也是网络谣言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三、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纵观形形色色的网络谣言,会发现它既具有口头谣言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网络谣言像口头谣言一样,具有阶段性 quot;主题特征,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特征,以及同一谣言反复出现的特点;主题特征指谣言在某段时间会集中于某个主题,如台湾一度网络流言造成饮食恐慌,出现了吃柠檬虾会产生砒霜、可乐加味精等于FM2蜜饯、金针、果糖含高量二氧化硫,会造成气喘、吃多了猪脖子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吃花枝、鱿鱼就不要吃红萝卜、烤的玉米不能吃,百分之百有毒、吃半熟的蛋会致命、可乐加烤肉等于骨癌等二十二个与饮食相关的网络谣言,引起消费者恐慌,最后台湾政府不得不发布新闻辟谣;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被传谣者加以增删和修改的再创作,使一个谣言出现多个版本;这叫做谣言的变异特征;口传谣言常因记忆缺失或错误及口误等客观原因出现变异现象,而网络谣言因复制的方便,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网络谣言的变异往往是因传播者出于某种主观动机对原始版本加以改变而形成;谣言还有反复性;同一谣言有时会反复出现,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又卷土重来;比如最近几年里关于手机单向收费的谣言就多次流传,而且每一次还都声势浩大;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公众所关心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疑问没有得到解释,给谣言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可能;四、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模式;网络谣言传播速度之所以很快,除了因为它的内容吸引人外,还与谣言传播的特殊形态相关;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可抽象为以下几种主要传播模式:1.链状传播;链状是一环扣一环,即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链状传播是谣言传播,也是一切传播的基本模式;链状传播也是口传谣言时代谣言形成的重要原因,因为在链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误听误传而形成谣言;2.树状传播;树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再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种几何倍数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典型的口传谣言传播模式,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建立在这种传播模式的基础上;这种传播模式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用葡萄藤来形容谣言的传播;他们发现,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网络谣言传播
![网络谣言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9e82e8c83c4bb4cf6ecd103.png)
网络谣言传播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
谣言的历史可谓久矣。
先秦时代的《察传》一文曾生动地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2谣言中外皆不能幸免。
1981年,美国首屈一指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公司――宝洁公司每个月都要接到成千上万个电话,因为外面谣传宝洁公司为了生意兴隆,与魔鬼缔了约,将其利润的百分之十交付给一个信奉撒旦的教派。
这个谣言引发了一场特殊的星球大战,形形色色的宗教组织纷纷出场,到处宣扬抵制刊有这个不祥印记的商品。
31966年,法国北部鲁昂市谣传该市一家遐迩闻名的服装店是贩卖白人妇女的诱饵,于是威胁的电话纷至沓来,无论女经理如何辟谣,也无济于事。
最后她不得不放弃斗争,离开该市,一走了之。
4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接触到谣言。
八十年代物价不稳定的时候,不时风传某某商品要涨价。
人们闻风而动,出现了囤积火柴、食盐的笑话。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又多了一种传播途径――那就是跨越国界与地缘的英特网。
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消息传播者,过去被排拒在媒体之外的小道消息、八卦、耳语,如今可堂而皇之的公开传播。
因为英特网的传播特点,谣言的发展达到了极致。
无论从复制的速度和规模来看,谣言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杀伤力也更为强大。
网络匿名、自由和交互的特点为网民提供了隐藏身份,不必显示任何社会责任感的机会,使得躲藏在网络背后的芸芸众生,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和法律的顾忌,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进行倾泄,于是,网络成了谣言丛生的地方。
以下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为防再有人受骗,请将这封信传给你所认识的人......。
类似这样的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作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一封。
目前世界网民已达3亿人,越来越多的人即将上网。
不过在法律规范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情况下,骗局与谣言充斥网络,其杀伤力已不下于黑客与电脑病毒。
有人因此破财、失身、信誉受损、生活饱受干扰,甚至网络也被利用成中伤对手的舞台……网络中最广为人知,受害最深的大谣言,当属肯德基炸鸡。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3a4bf2a58da0116c17493b.png)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作者:张钦朋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02期[摘要]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得以广泛传播的不实消息和言论。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影响力广、社会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
从网络谣言利用和反映的心理状态来看,可以将其分为期望型谣言、恐惧型谣言、怨恨型谣言、阴谋型谣言、消遣型谣言和神秘型谣言等六种类型。
通过识别网络谣言,弄清其产生、传播的机理,探寻其治理路径,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化解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机理;舆情研判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2008704一、网络谣言的界定谣言是被广泛传播的没有根据的不实消息和言论。
与谣言相似或相近的词汇有流言蜚语、小道消息、道听途说、空穴来风、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子虚乌有、传闻、曝料等,而人言可畏、耸人听闻、众口铄金、妖言惑众等则形容谣言导致的后果。
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得以传播的谣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媒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
互联网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互联网得到广泛普及。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及时性、易获性、交互性、传播性得到彰显。
互联网在为信息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现代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网络谣言便是难题之一。
网络谣言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使得自身也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影响力广、社会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
在互联网中,任何网民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制造者、接受者、传播者和受害者。
当你在自己的微博、空间发表毫无根据的言论时,可能不经意地制造了一则谣言;当你在不同论坛转帖时,可能无意中接受并传播着谣言;当你对网络上某一虚假消息信以为真时,甚或据此行动时,便不自觉地成了网络谣言的受害者。
最有名的十大谣言
![最有名的十大谣言](https://img.taocdn.com/s3/m/83dca28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0.png)
最有名的十大谣言1. 嘿,你听说过“手机辐射能致癌”这个谣言吗?好多人都被它吓得不轻呢!就像一只突然冒出来的大怪兽,让人心里发慌。
我有个朋友,一听这说法,整天担心自己的手机会害了自己,连睡觉都不敢把手机放旁边。
其实啊,科学家们都研究过啦,手机辐射那点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本没那么可怕。
就好比我们每天晒太阳也有辐射呢,难道还能不晒太阳啦?你觉得这谣言是不是很离谱呀?2. “吃转基因食品会改变基因”,这也是个很有名的谣言哦!它就像一阵妖风,吹得大家人心惶惶。
有一次家庭聚餐,亲戚们就聊起这个,有的说吃了转基因食品后代都会变异呢!可实际上,转基因食品经过了严格的安全评估,我们吃进去的只是营养成分,就像吃普通食物一样,怎么会改变我们的基因呢?这不是瞎担心嘛!你身边有人相信这个谣言吗?3. “打针西瓜”的谣言你听过没?说什么西瓜里被打了甜蜜素和色素,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嘛!西瓜就像一个无辜的小胖子,被人无端抹黑。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这个谣言传得可凶了,好多人都不敢买西瓜吃。
其实稍微想想就知道,给西瓜打针多费劲啊,而且针孔那么明显,西瓜很快就会坏掉,商家才不会这么傻呢!你有没有因为这个谣言而对西瓜产生过怀疑呢?4. “微波炉加热食物会致癌”,这个谣言也忽悠了不少人呢!微波炉就像一个被冤枉的小助手,明明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却被说成是健康杀手。
有个邻居阿姨,以前特别相信这个,都不敢用微波炉热饭了。
但事实上,微波炉加热食物只是通过电磁波让食物分子振动产生热量,和致癌根本没关系。
就像用火烧水一样,只是一种加热方式而已,哪有那么多危险呀!你对微波炉加热食物有过担忧吗?5. “WiFi辐射对孕妇有害”,这也是个流传很广的谣言哦!WiFi 就像一个默默工作的小天使,却被说成是孕妇的“敌人”。
我有个怀孕的朋友,一开始特别在意这个,家里人都不让她开WiFi。
后来咨询了医生才知道,WiFi的辐射强度比手机还小呢,对孕妇和宝宝根本没什么影响。
网络造谣总结报告范文(3篇)
![网络造谣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c29e8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12.png)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也随之滋生。
网络造谣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损害了他人名誉,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造谣的现状,本报告对网络造谣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
二、网络造谣的定义及特点1. 定义网络造谣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恶意诽谤、侮辱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2. 特点(1)传播速度快:网络造谣信息传播迅速,短时间内即可传遍全国,甚至全球。
(2)传播范围广:网络造谣不受地域限制,影响范围广泛。
(3)隐蔽性强:造谣者往往采用匿名方式,难以追踪。
(4)成本低:网络造谣无需大量资金投入,只需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即可。
(5)影响恶劣:网络造谣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损害他人名誉,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三、网络造谣的类型及案例1. 政治谣言(1)案例:某地政府官员被恶意抹黑,被指控为腐败分子。
(2)特点:涉及国家政治、政策,具有误导性。
2. 社会热点谣言(1)案例:某明星被恶意传闻出轨,引发网友热议。
(2)特点:以社会热点事件为背景,具有炒作性质。
3. 个人隐私谣言(1)案例:某知名人士被曝光个人隐私,引发网友关注。
(2)特点:涉及个人隐私,侵犯他人权益。
4. 健康谣言(1)案例:某食品被恶意抹黑,被指控为致癌物。
(2)特点:涉及食品安全、健康问题,具有误导性。
5. 网络红人谣言(1)案例:某网络红人被恶意抹黑,被指控为炒作。
(2)特点:以网络红人为传播对象,具有炒作性质。
四、网络造谣的危害1. 损害他人名誉:网络造谣可能使被造谣者遭受名誉损失,甚至导致家庭破裂、事业受损。
2. 引发社会恐慌:网络造谣可能引发公众恐慌,造成社会不安定。
3. 破坏网络秩序:网络造谣扰乱网络秩序,影响网络环境。
4. 影响政府公信力:网络造谣可能损害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形象。
5. 损害国家利益:网络造谣可能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尊严,损害国家利益。
网络谣言都有哪些类型
![网络谣言都有哪些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0906f2fbcd126fff7050b29.png)
网络谣言都有哪些类型核心内容:互联网畅通言论渠道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内容和手段的不同来划分,同时,它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又可以视情况的轻重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来为你详细介绍。
一、网络谣言的表现形式分类:(一)根据制造的谣言内容的不同,网络谣言主要有以下六类:1、网络政治谣言主要指向党和政府,主要涉及政治内幕、政治事件、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等内容,让公众对国家秩序、政治稳定、政府工作产生怀疑和猜测,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
“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就属于这一类。
2、网络灾害谣言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捏造、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引起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引发“抢盐风波”的核辐射谣言、引发群众逃亡并导致4人遇难的响水县“爆炸谣言”等都属于这类谣言。
3、网络恐怖谣言这类谣言一般是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
“‘针刺’闹到重庆”等属于这类谣言。
4、网络犯罪谣言这类谣言一般是捏造一些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或某些群体的不满,同时也影响当事人的声誉,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
如“黔西部分乡镇儿童被抢劫盗肾”等属于这类谣言。
5、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引起公众对该类食品或产品的抵制,导致该类食品或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损失。
比如“皮革奶事件”,让奶企等蒙受巨大损失。
网络个人事件谣言针对某些个人特别是名人而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侵害当事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经济损失。
比如赵本山“被限制出境”以及众多名人“被死亡”等都属于这类谣言。
(二)根据制造谣言的方式不同来划分,网络谣言主要有4种类型:1、网上爆料,发布捏造的不实信息;2、网上求证,网民发布求证真相的帖子,部分跟帖人凭借想象进行评述,形成谣言;3、“网上水军”、“公关公司”等,捏造新闻、事件和虚假信息;4、部分媒体法人或媒体从业人员,以实名认证微博、博客所发布的不实言论。
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及治理方法浅谈
![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及治理方法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6e38b9b82b160b4e777fcf58.png)
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及治理方法浅谈作者:张家哲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6期摘要:网络谣言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行为和社会的安定,了解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和治理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类型、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因素进行论述,并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网络谣言;影响因素;促进方法网络谣言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更是影响着本就处于恐慌中的人们。
因此,我们要认识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加强网络谣言治理体系,让网络谣言对人们和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类型网络谣言是散布于网络,流传于社会的对事实歪曲的网络言论[1]。
关于网络谣言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根据造谣目的,张丽把网络谣言划分为信息求证型、情绪宣泄型、利益攫取型、娱乐恶搞型四类网络谣言[2];根据谣言的内容,张亚东等人把网络谣言划分为政治军事类谣言、经济利益类谣言、科技类谣言、生活常识类谣言和自然伦理类谣言五种类型[3];根据谣言产生的成因,张亚东等人把网络谣言分为蓄意捏造的谣言、无意生成的谣言、因事实真相缺失导致的谣言等[3];同时,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刘金泽等人把网络谣言划分为“阴谋型谣言”、“无端生事型谣言”和“牟利型谣言”三种[4]。
由上可知,网络谣言遍布于各种信息当中,影响着社会的许多方面。
所以,了解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网络谣言治理方法极为重要。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体、谣言本身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说。
1、个体方面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个体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批判力、焦虑、从众心理、性格和网民态度。
谢点通过实验模拟微博谣言传播环境,发现个体的批判力和焦虑不仅能够显著预测其对网络谣言的信任,还能显著预测其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行为[5]。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现象[6];车玥认为从众心理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极小的事件和网络谣言会聚集起巨大的社会力量,从而成为严重的社会事件[6]。
四维度之下的网络谣言类型浅析
![四维度之下的网络谣言类型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fe6da1da38376bae1fae09.png)
四维度之下的网络谣言类型浅析作者:杨益晨李志明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5期摘要: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其“引人入胜”的内容,网络传播的“倍增效应”则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法律学界对谣言的研究兴趣。
因网络谣言的治理因规范和自由的界限模糊,分类方法无疑是处理此类情况的极佳策略。
网络谣言的内容类型、损害利益类型、动机类型以及主体类型,共同织就了一个网络谣言分类识别的体系。
关键词:网络谣言;类型;分类识别中图分类号:D920.4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095-02网络谣言是“在网络上生成或发布并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或捏造的虚假信息”[1]。
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人们一方面对网络谣言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却仍然乐此不疲地点击着五花八门的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的种类繁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对纷杂的网络谣言进行分类,无疑是处理此类情况的极佳策略。
一、网络谣言类型维度的选取“网络谣言只不过是对众多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概括性表述”[2]。
在一些传播学的观点看来,网络谣言只是传统谣言媒体传播表现形态的更新[3]。
传播学给予谣言的关注由来已久,在法律领域则大为不同,网络传播的“倍增效应”则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法律学界对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的研究兴趣。
(一)所载内容维度网络介质是其载体,内容则是其所载之物,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其“引人入胜”的内容。
调查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5%”,可见网络谣言的内容分布其实是不均衡的[4]。
因此,根据网络谣言的内容进行合理分类,一定程度上可以发现网络谣言的高发领域,这可为社会提供风险预警。
(二)所生损害维度通过谣言传播模型的仿真研究,有学者发现“在社交博客网络上的谣言传播过程中,那些不顾及自身利益、只是充当业余谈资和娱乐功能的谣言,更容易受到遗忘机制的影响”[5]。
谣言的分类标准
![谣言的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21f9b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d.png)
谣言的分类标准
谣言是信息传播中的一种错误、虚假或误导性的传言,常常具有误导性,并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不安或误解。
根据不同的标准,谣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种类区分标准:
- 包装谣言:对事实进行夸大或曲解,以吸引公众关注。
- 恶搞谣言:通过创造虚假的有趣或幽默的信息,来博取关
注或娱乐公众。
- 造谣诽谤:故意编造或散布有损他人声誉的虚假信息。
- 破解谣言:通过揭示或辟谣已存在的虚假信息,以还原事实。
2. 形式区分标准:
- 文字谣言:以文字形式传播,如在社交媒体、新闻报道或
论坛中发布的虚假信息。
- 图片/图表谣言:通过图片、图表等媒体形式传播的虚假信息。
- 视频/音频谣言:以视频、音频等媒体形式传播的虚假信息。
- 邮件/短信/电话谣言: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传播的虚假信息。
3. 归类区分标准:
- 经济类谣言:与经济相关的虚假信息,如金融市场变动、
股票行情等。
- 医疗类谣言:与医疗健康相关的虚假信息,如虚假疫苗传言、健康保健产品谣言等。
- 政治类谣言:与政治事件、领导人等相关的虚假信息,如选举阴谋论、政府阴谋论等。
- 社会事件类谣言:与社会事件相关的虚假信息,如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等。
需要注意的是,谣言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可能存在一些交叉或重叠的情况。
此外,谣言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力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异。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ed388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2.png)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谣言作为其中的一种现象,给社会治安和人们的信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网络谣言案例,探讨其产生原因、危害和如何应对。
一、案例一:某地传言食品中掺入有毒物质近期,网络上盛传某地市场的食品中掺入有毒物质,引起了广泛的恐慌和不信任。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这一传言完全是谣言。
造成这一谣言的原因在于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普遍担忧和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不加辨别。
当谣言传播到一定程度时,威胁社会稳定和市场信任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网络谣言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造成公众恐慌和不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对企业和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企业信誉受损。
第三,耗费社会资源,增加社会治安成本。
应对网络谣言需要综合利用技术手段和社会力量。
一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遏制谣言传播。
另一方面,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教育人们正确使用网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案例二:明星涉嫌性侵传闻引发争议近年来,网络上不断传出明星涉嫌性侵的传闻,引发了广泛的舆论争议。
然而,经过调查,大部分传闻都被证明是虚假的。
这些谣言的产生来源于一些人对明星的嫉妒和娱乐圈的竞争心态。
网络谣言在这个案例中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明星的名誉和形象造成巨大伤害,同时也动摇了公众对法律和正义的信任。
针对这种情况,解决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法律监管,对恶意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惩处。
其次,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培养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此外,明星和娱乐圈也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形象管理,提高公众对其信任度。
三、案例三:疫苗谣言引发大规模拒种疫苗谣言一直是网络谣言的一个热点话题。
曾经有一次疫苗谣言引发了大规模的拒种现象,导致公众担忧和疾病的传播。
疫苗谣言的产生往往与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信息不对称有关。
疫苗谣言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疫苗接种率下降和疾病的复发,给公众的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关于谣言的事例素材
![关于谣言的事例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0e5639a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8.png)
关于谣言的事例素材
1. 社交媒体上的假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经常会出现关于健康、政治、社会事件等方面的假消息。
例如,关于某种食物或药物能够
治愈某种疾病的虚假宣传,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被大量分享和
传播,给公众带来误导。
2. 政治谣言,在选举期间,经常会有关于候选人的不实信息被
散布,以影响选民的选择。
这种谣言可能会对候选人的形象和政治
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3. 公共卫生事件的谣言,在传染病爆发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发
生时,谣言可能会导致公众恐慌和混乱。
例如,关于病毒来源、传
播途径或治疗方法的虚假信息可能会加剧紧张气氛,影响政府和专
业机构的危机管理。
4. 商业竞争中的不实宣传,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可能会散
布关于竞争对手产品或服务的虚假信息,以损害其声誉和市场份额。
5. 社会事件的谣言,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谣言可能会
加剧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例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社会动荡等
事件,谣言的传播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这些事例素材展示了谣言在不同领域和场景中的传播和影响,也凸显了谣言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的潜在危害。
因此,及时辨别和揭露谣言,加强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对于防止谣言的传播至关重要。
社交媒体不良事件分类
![社交媒体不良事件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9fbe613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e.png)
社交媒体不良事件分类1. 虚假信息传播虚假信息传播是社交媒体平台上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它包括了虚假新闻、谣言、欺诈性广告等。
虚假信息可以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给用户带来误导和困惑,甚至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2. 仇恨言论和骚扰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存在大量的仇恨言论和骚扰行为。
这些不良事件包括种族歧视、恶意攻击、人身攻击等。
这种言论和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破坏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和谐氛围。
3. 色情、淫秽内容色情、淫秽内容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种内容不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违背了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准则。
4. 隐私泄露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隐私泄露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不法分子通过盗取账号、暴露个人信息等手段获取用户的隐私,给用户带来安全风险和财产损失。
5. 不实评价和恶意竞争在商业竞争过程中,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会故意发布不实评价、恶意攻击竞争对手。
这种行为破坏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同时也给受害者带来很大的损失。
6. 网络暴力和自杀事件网络暴力和自杀事件也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生。
这些事件可能涉及谩骂、诋毁、人肉搜索、自残或自杀等,给当事人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7. 恶意软件传播恶意软件传播是指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散布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
这些恶意软件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电脑中毒、财产损失等问题。
以上是社交媒体常见的不良事件分类。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这些不良行为的监管和打击,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提供一个真实、健康且友善的社交环境。
在此文档中,我们对社交媒体上常见的不良事件进行了分类,包括虚假信息传播、仇恨言论和骚扰、色情淫秽内容、隐私泄露、不实评价和恶意竞争、网络暴力和自杀事件,以及恶意软件传播。
这些不良事件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这些不良行为的监管和打击,以保护用户的权益,提供一个真实、健康且友善的社交环境。
谣言分类标准
![谣言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772cda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b.png)
谣言分类标准
谣言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谣言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提升。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谣言,我们可以将其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五种谣言分类:
1. 事实性谣言:这种谣言基于某种事实,但往往会对事实进行夸大、歪曲或片面化,以吸引眼球和扩大影响力。
例如,某些政治谣言或者有关疫情的谣言,往往会在事实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虚假的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
2. 虚构性谣言:这种谣言完全没有任何事实基础,完全是编造出来的。
这类谣言的目的是为了误导公众,制造混乱或恐慌。
例如,一些毫无根据的民间传说或者网络传闻,就是虚构性谣言的典型代表。
3. 误导性谣言:这种谣言往往会利用人们的知识盲区或者理解误区,以误导他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某些有关食品安全或者医学健康的谣言,往往会利用人们的知识盲区,让他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4. 恶意攻击性谣言:这种谣言往往是为了诋毁、攻击某个个人或团体,以破坏其形象和信誉。
例如,某些有关竞争对手的恶意谣言,往往是为了破坏其形象和信誉,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5. 娱乐性谣言:这种谣言往往是为了吸引眼球和娱乐公众,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危害。
例如,一些明星八卦、网络段子等,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娱乐。
以上五种谣言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有时会存在重叠和交叉。
对于不同的谣言类型,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对于事实性谣言,我们需要及时澄清事实;对于虚构性谣言,我们需要揭露其虚构性;对于误导性谣言,我们需要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对于恶意攻击性谣言,我们需要及时辟谣和维权;对于娱乐性谣言,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娱乐心态。
大学生在抵制网络谣言中的角色定位
![大学生在抵制网络谣言中的角色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b77b008ce53a580216fcfe71.png)
试析大学生在抵制网络谣言中的角色定位【摘要】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谣言”相伴而生,并且对网络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最广泛受众群体,有责任有义务充当抵制网络谣言的生力军。
只有正确定位自身角色,积极抵制并澄清网络谣言,才能为发展健康网络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网络谣言大学生责任担当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一、网络谣言的类型(一)娱乐恶搞型。
此类谣言网上最多最滥。
网络的虚拟和隐藏强化了娱乐效果。
诸如,拿名人恶搞,炒明星八卦,乐此不疲。
许多大学生十分热衷于制作此类恶搞视频,并将其发布至各大网站,从而引起跟风潮流。
(二)报复发泄型。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还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尤其对于网络谣言,不少大学生常常不假思索的转发一些没有根据的网络谣言或是比较激进的观点评论等。
这些谣言和观点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综观网上流传广泛的谣言,往往与历史矛盾、个人怨恨相关的谣言容易“发酵”,由于传播过程中很容易挟杂传播者个人的偏好、情绪、怨恨、希冀、诉求等,往往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
因此,大学生要加强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扮演好其中的角色。
(三)先入为主型。
在当事人的身份涉及到“富”、“官”之类敏感词语时,少数网民会先入为主,在没有弄清事情背景的情况下,不自觉地为当事人设定身份标签,网络舆论往往呈现一边倒,而仇视的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左右人们的正常思维和理性判断,使舆论偏离事实越来越远。
此类型中,大学生往往扮演谣言的发起者和传播者的角色,比如由于某些仇富心理的存在,部分大学生会在人人网或者微博上散布或传播网络谣言,从而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四)利益纷争型。
一些政治势力,或利益集团,或别有用心者,经常利用谣言攻击对手,扰乱视听,混淆是非,蛊惑人心,达到险恶目的。
大学生在此类现象中表现尤为明显。
比如2012年关于“钓鱼岛”问题上,不少大学生被网络谣言煽动参与到反日游行当中。
发布传播谣言法律处罚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发布传播谣言法律处罚的相关规定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26f67f5f18583d048645939.png)
I am only responsible for the excitement, and God has its own arrangement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发布传播谣言法律处罚的相关规定有哪些?“没有边界的自由,恰恰是对自由的践踏”。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但是网络监管往往跟不上步伐。
因为法律制定和出台的长期性和谨慎性,有法可依正在实现当中。
因此网络谣言更为猖狂。
那么,发布传播谣言法律处罚的相关规定有哪些?没有边界的自由,恰恰是对自由的践踏。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但是网络监管往往跟不上步伐。
因为法律制定和出台的长期性和谨慎性,有法可依正在实现当中。
因此网络谣言更为猖狂。
那么,发布传播谣言法律处罚的相关规定有哪些?一、法律处罚规定造谣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网络信息辨真伪》 讲义
![《网络信息辨真伪》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74a124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6.png)
《网络信息辨真伪》讲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如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一、网络信息真伪难辨的原因1、信息发布门槛低网络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发声的平台,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无需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筛选。
这就导致了大量未经证实、不准确甚至虚假的信息得以传播。
2、利益驱动一些不良分子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
比如,通过虚假的新闻、广告来骗取点击量,从而获取广告收益;或者通过发布虚假的投资信息来进行诈骗。
3、传播速度快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一条信息被发布出来,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的人转发和分享。
即使后来发现是虚假信息,想要纠正和阻止其传播也往往非常困难。
4、技术手段的运用有些人利用技术手段,如PS图片、篡改视频等,制造出看似真实的虚假信息,增加了辨别难度。
5、认知偏差和情绪化人们在获取和传播信息时,往往会受到自身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化的影响。
对于符合自己观点和情绪的信息,更容易相信和传播,而忽略了对其真实性的判断。
二、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1、多源核实不要仅仅依赖一个信息来源,而是要从多个不同的、可靠的渠道获取信息,对其进行对比和核实。
如果多个权威渠道的信息一致,那么其真实性相对较高。
2、查看信息来源了解信息的出处和发布者。
权威的、知名的媒体和机构发布的信息通常更可靠。
对于一些来源不明、不知名的网站或个人发布的信息,要保持警惕。
3、评估证据和数据如果信息中包含证据和数据,要对其进行评估。
例如,数据是否有可靠的出处,证据是否充分、合理。
4、注意语言和逻辑虚假信息往往在语言表达和逻辑上存在漏洞。
比如,使用夸张、绝对化的语言,或者逻辑混乱、自相矛盾。
5、核实图片和视频对于图片和视频,要通过反向搜索等方式核实其真实性,防止被经过处理或篡改的内容所误导。
6、关注权威辟谣关注政府部门、权威机构发布的辟谣信息,及时了解哪些是已经被证实为虚假的内容。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f469e4240c844769eaeecc.png)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近段时间,曾经大量传播的“新疆艾滋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的谣言再次出现在互联网,给社会民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同时也引起了各地公安部门的注意。
这样的网络谣言如同一颗颗毒瘤,盘踞在互联网空间中,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带来大量不稳定因素。
今年上半年,各地网安部门都开展了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驳斥了大量谣言,教育惩处了一批造谣者,但是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并了解这种网络安全隐患,并未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
无论什么类型的谣言,都可以归结出几个有别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网络谣言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1. 谣言的传播媒介越来越网络化在网络媒介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而在今天,网络媒介已经能够同时具备“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和“点对面”的大众传播的双重功能,信息传播随意性的增强和成本的降低,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
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也在逐渐改变着普通民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上网逐渐成为很多人的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 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通过数字化的通讯技术,构建起了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通过网络实现了跨地区的相互联通,受众只要通过简单的点击就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浏览、发布(或者转发)和评论,呈现出一种“发散式”的传播状况。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谣言被获取和复制的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而网络信息的公开性使得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成为了谣言潜在的传播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方便快捷的媒介技术和数量众多的接收群体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载体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3. 谣言的传播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媒介的“草根性”和“便捷性”给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布信息的平台,每个网民都能够自主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在任意时间上网浏览或者发布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谣言都有哪些类型
核心内容:互联网畅通言论渠道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内容和手段的不同来划分,同时,它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又可以视情况的轻重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来为你详细介绍。
一、网络谣言的表现形式分类:
(一)根据制造的谣言内容的不同,网络谣言主要有以下六类:
1、网络政治谣言
主要指向党和政府,主要涉及政治内幕、政治事件、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等内容,让公众对国家秩序、政治稳定、政府工作产生怀疑和猜测,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
“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就属于这一类。
2、网络灾害谣言
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捏造、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引起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引发“抢盐风波”的核辐射谣言、引发群众逃亡并导致4人遇难的响水县“爆炸谣言”等都属于这类谣言。
3、网络恐怖谣言
这类谣言一般是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
“‘针刺’闹到重庆”等属于这类谣言。
4、网络犯罪谣言
这类谣言一般是捏造一些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或某些群体的不满,同时也影响当事人的声誉,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
如“黔西部分乡镇儿童被抢劫盗肾”等属于这类谣言。
5、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
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引起公众对该类食品或产品的抵制,导致该类食品或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损失。
比如“皮革奶事件”,让奶企等蒙受巨大损失。
网络个人事件谣言针对某些个人特别是名人而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侵害当事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经济损失。
比如赵本山“被限制出境”以及众多名人“被死亡”等都属于这类谣言。
(二)根据制造谣言的方式不同来划分,网络谣言主要有4种类型:
1、网上爆料,发布捏造的不实信息;
2、网上求证,网民发布求证真相的帖子,部分跟帖人凭借想象进行评述,形成谣言;
3、“网上水军”、“公关公司”等,捏造新闻、事件和虚假信息;
4、部分媒体法人或媒体从业人员,以实名认证微博、博客所发布的不实言论。
二、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分类
(一)散布网络谣言的3种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如果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法人的商誉,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2、行政责任如果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或者公然侮辱、诽谤他人,尚不构成犯罪的,要受到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3、刑事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从目前我国刑法的法律规范分析,可作为打击网络谣言法律渊源的有两类:
(1)针对网络谣言可以直接适用,直接可适用的罪名主要有:诽谤罪、寻衅滋事罪、商品声誉罪、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以及战时造谣惑众罪。
上述罪名一般均能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谣言进行适用。
在专有罪名体系之中,可以直接适用具体罪名对编造网络谣言的行为人进行处罚。
(2)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用。
我国刑法中还包括一些非专有罪名用来惩罚利用网络谣言实施犯罪的行为人。
这类罪名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通过编造谣言之外的行为方式进行实施,但在特殊情况下,利用网络谣言的行为也可以被认定为此类相关犯罪。
具体而言,非专有罪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刑法103条第2款规定的煽动分裂国家罪;
(2)第150条第2款规定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3)第249条规定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4)第278条规定的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
(5)第300条规定的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以及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以上一组罪名通常情况下并不会通过编造网络谣言的形式实施,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行为人利用网络谣言实施上述犯罪,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这些罪名同样可以用来惩罚编造网络谣言、传播谣言的行为。
网络谣言的内容多样、形式多样,其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就需要综合考量后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