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1. 概述 • 2. 地域分异规律的尺度 • 3.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 概述
• 1.1 概念 •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由这些要素组
成的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 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称为自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制约或支配地域分 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分带性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 大洋表层(大洋表面 以下200m深)纬向自 然带主要是太阳辐射、 温度、风向、降水等 气候地带性引起的大 洋温度、洋流、盐度 和含氧量差异,以致 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 区别,从而引起大洋 表层自然综合体,按 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 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 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
省性分异
• 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 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 •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是最大一级的省
性。
省性分异
• 赤道带:气候省性差别不显著。 • 热带:西岸信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东
岸季风气候。 • 亚热带:西岸地中海气候━大陆内部亚热
1. 概述
• 1.2 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 太阳辐射能 • 地球内能
1. 概述
• 1.3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 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
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 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称为地带性分异。 • 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 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 地带性分异。
洼地带、冲积洪积扇。
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 地方气候决定于范围比较小的气候形成因 素,如大片森林、湖泊、中等地形、城市 等,气温和湿度的水平剃度和垂直剃度比 大气候大。
地域分异规律

二、景观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和类型
• 景观在地球表面的千变万化的根本原因有 两个,即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这两个 因素在地球表面相互作用,决定了地域分 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 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一)太阳辐射能与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
• 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是指景观各组 成成分和景观的性质沿纬度作用规律的更 替,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地域单位。
• 景观的地带性分异: 景观的各个组成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决定了作为这些组成综合的“景观”也必 然具有地带性分异。例如,在赤道带,高 温多雨、径流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烈, 风化壳和土层深厚,形成砖红壤,发育了 茂密的热带雨林,这就是赤道带景观特征。 而在亚寒带,严寒少雨、冻土层深厚、风 化壳薄,形成灰化土,发育了泰加林,这 就是亚寒带的景观特征。
•
2.具有耗散结构特性:指当体系处于非平衡 状态时,通过体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 交换而形成和维持的一种在空间和时序上 宏观层次呈现某种有序化了的结构。
• 理解耗散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耗散结构是一种有序结构,即系统内各组成成 分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在宏观上表现出一定有 序性。 • 例如地理景观系统组成虽然复杂,但在空间上 却是有序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土圈等都占据着特定的位置,表现出层状结构。 再如,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性等都是系 统有序的表现。整个地理景观随季节和昼夜的变 化,也可被认为是时间上的有序性。有序性的对 立面是无序性,如果体系处于无序状态,则各种 物质呈均匀分布,多呈混沌状态。描述系统无序 性的热力学函数叫熵(s),高熵对应于无序, 低熵对应于有序。可见,耗散结构的系统熵是比 较低的,而地理景观系统的熵也是比较低的。
• (二)海陆对比性 由于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地球表面形态 崎岖不平,洼地积水,大陆露出水面,形成一些 大陆和海洋。由于大陆和海洋的物理化学性质不 同,产生强烈的对比,例如海洋的水具有流动性, 较大的热容量等,而大陆不具有流动性,热容量 较小等产生强烈对比。由此使大陆和海洋在气候、 水文、生物等方面都有强烈的差异,形成对比明 显的海洋景观和陆地景观。
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有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所谓地域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集自然区域的现象,导致这种分异的成因即为地域分异因素,而之约或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关系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两个:一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延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
二是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使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度方向延伸,因此相对于“地带性”而言,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基本因素,它们的能量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前者来自太阳辐射能,后者来自地球内部聚集放射能,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丛属,均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环境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各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同时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关系不同因素造成的低于分异现象涉及的空间范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影响着低于分异的范围,一分异现象涉及范围做为(1)大尺度地域分异大尺度地域分异设计全球或分别涉及海洋与大陆,至少涉及一个广大区域,据此又可细分为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以及区域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分带、海陆分异)2)全海洋和全陆地地域分异(陆地和海洋上的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分异)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因素)(2)中尺度的地域分异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差异以及山地垂直性分异等。
(例如罗浮山的山麓多为冲积水稻土、300m以下地山丘陵的赤红壤、300m以上的山地红壤、600m 以上的山地黄壤、1100m以上的山地灌丛草甸土)(3)小尺度地域分异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积聚和排水条件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可看做非地带性分异(例如华北平原的山麓到海滨依次出现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海滨盐土等)大尺度分异规律构成小尺度的基础和背景,小尺度分异规律是大尺度的进一步分化,受大尺度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课件

⑴概念 ⑵成因 ⑶特征
•精选ppt
植被和土壤随高•精度选p而pt 分异的现象,称为自 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或高度地带性规 律。
山地高度不同而•精引选p起pt 的热量、水分及水热 对比关系的变化。
土壤一般多呈酸性,少腐殖质,有灰烬一 样的沙质土层,称灰化土。
动物主要是毛皮兽,啮齿类和有蹄类。
欧亚大陆最北部•精、选p北pt 美最北部和南极洲。
冬季长寒,夏季短凉。土壤或常年冻结, 或冰雪覆盖。不能生长树木,只能生长苔藓、 地衣。
在冻土带内,表面土壤积水多,易产生沼 泽土。
动物较单一贫乏,种数不多。北极圈附近 有驯鹿、北极狐、北极熊。南极大陆沿岸有企 鹅。
相对一致性原则•精要选p求pt 在划分区域单位时, 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 划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
自然区划综合性•精原选p则pt 的基本涵义是,在自 然区划中,必须将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
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往往有 主次之分,必须深入分析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 性因素,查明自然区域形成的主导因素,找出 体现主导因素的主导指标.据以对自然区域作 出划分。综合性原则也包含了“主导因素原则” 。
⑴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精选ppt ⑵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概念 ②成因 ③表现
•精选ppt
经度地带性是指•精地选p理pt 环境各组成要素和自 然综合体按经度方向由海洋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
由于海陆分布,•精以选p及pt 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 相联系的海陆相互作用,但海陆分布是主要因 素。
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海陆起伏分异
海陆起伏曲线:平均H陆=875m,平均H海=3800m。
海陆起伏在任一具体地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 垂直带性分异的背景。
3)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大陆的形状:
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地中海为陆间海。
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 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简单。
3.4.2 陆地干湿分带性
3.5.4 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的相互关系
1.相似之处
(1)带谱相似: 变化规律一致;
(2)成因相同:
随气温的递变而变化。
2.明显差异
(1)带幅宽度:气温垂直递减率与水平递减率;
水平:100-500km,山地:几十m到2000m;
(2)水热对比:
水平:大气环流与海陆对比;山地:山地性质;
(3)带间联系:垂直带间的联系大于水平带; (4)微域差异:山地小气候复杂化; (5)节律变化:水平带有差异;山地内一致。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是形成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 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土壤、水文过程等都有明显的表现。 动物界的纬度地带性表现的很清楚。大部分地貌,甚至某些岩 性地貌都有地带性特征。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共轭性”:从某个自然 要素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自然要素的特征。
3.表现形式:
大陆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为各自然地理要素及 其自然综合体沿纬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并形成与 纬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自然地域单位,是陆地自然 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国内: 我国古代典籍:
《禹贡》:九州的划分; 《大唐西域记》:印巴次大陆的分异; 《梦溪笔谈》:南北气候差异对植物的影响。 中国地理学者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也作出了独创性 的贡献。 黄秉维:我国的自然地带周期律、自然区划; 郑 度:青藏高原自然地域分异; 模型化研究(牛文元、蒋忠信等)。
《综合自然地理》第02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由局部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
局部因素:地貌部位、小气候、岩性、土质、排水条件等
地方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充分分异(背景)后的进一步分异 地方性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二.地方性分异因素
(一)地貌部位和小气候 1.地貌(形态)部位:坡高、坡形、坡向
2.小气候
概念:近地面的光、热、风、水分等方面的综合状况。 小气候的形成:取决于下垫面的差异,其中主要是地貌部位的差别 小气候的分异:不如地貌部位明显,但却更为直接
不同坡向坡地上的太阳辐射 (北纬40°、坡度40°、全年)
格鲁吉亚巴统植物园南北坡气温和相对湿度差异(C· A萨鲍日尼娃)
不同高度南北坡气温 5 50 高度(cm) 28.0 23.8 南坡(℃) 23.8 22.2 北坡(℃) 4.2 1.6 气温差(%)
150 22.0 21.8 0.2
不同高度南北坡相对湿度 5 50 高度(cm) 54 64 南坡(%) 70 72 北坡(%) -8 相对湿度差(%) -16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 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地带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地域分异
热带
亚热带
北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湿润
半湿润半干旱
干旱
第一节 地域分异 一.基本概念
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各组分及自然综合体沿着地理坐标方向,分化 成相互更替的各级地理单位。 2.地域分异规律:反映地球表层各组分及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 (空间地理规律)。
热带雨林带的发育
一.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
2.干湿地带性(非地带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从沿 海到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与经度无 关:经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揭示地球表层水平地带性和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理地带周期律:地表自然地带随着R和R/(L·r)发生周期性有规律的
变化规律 意义:可以在知道R和R/(L·r)情况下查表得知自然地带。
R/Lr
Ⅰ列 0
0~1/5
1/5 ~2/5
Ⅱ列 2/5~3/5
3/5~4/5
4/5~1
Ⅲ列 1~2
Ⅳ列 2~3
Ⅴ列 3~4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自然地带学说
影响地球面貌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热条件 水热的对立统一关系:热置于水运动之中并改变水形态,水又反过
来影响热运动 各区域水热的量和质的对比不同,导致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取决于
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水热关系的表达:湿润(干燥)指标
➢ 湿润度K1 = 降水量R / 蒸发力E ➢ 干燥度K2 = 蒸发力E / 降水量R
分异特点:气候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在地表 呈纬度分布
太阳辐射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刘胤汉,2010)
RO 海洋辐射平衡 Rc 大陆辐射平衡 Re 整个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kcal/cm 2.a
150 RO
100
Re
Rc
50
北纬
南纬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域分异规律(二)

月牙泉
沙漠芦苇
第四节 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全球性分异 (全)大陆、 (全)海洋分异
区域性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通过小尺度区 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可以反映大尺度分异规律。
全球性分异规律大陆和大洋的分异规律区域性分异派生的分异规律中尺度地方性分异规律基本的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形成基础根本原因小结东西延伸热量为主太阳辐射纬度地带性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更替水分为主海陆位置经度省性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延伸水热状况海拔高度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ks5u精品课件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垂直地带性重点
水上处境:潜水面距地表不远,埋藏不深,潜水因蒸发 可上升到地表,影响土壤发育。这一处境有地表水和地 下水流入,从残积处境的土壤中淋溶出来的不同物质可 被潜水带到这里。水上处境又是过境环境,从分水岭来 的物质经过这里,被带到水下处境去。
水下处境:物质从侧面以流体或固体径流方式流入,土 壤(河泥、湖泥)自下而上发育,与下部基岩无关,周 围分水岭地区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进入到这里,因此, 易移动元素的堆积可以作为水下处境的特征。
原因是山地的水热状况随海拔发生的变化; ✓ 垂直带性既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又受到非地带
性因素影响,是此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区域性地 域分异规律。
(1)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相似之处 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与赤道到
北极。但二者产生的原因有差别,在哪里?
(2)垂直带性受经度省性的影响明显
垂直带谱
因素4:人类活动
……
地域分异规律名词解释

地域分异规律名词解释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人口、地理、经济、社会及其他多方面现象存在着某
种区域性差异规律,其规律主要特征是不同地域内存在同一种物质水平、技
术结构、产品结构等差异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口、地理、经济和社会等
方面,比如在人口分布上,一般存在集聚性分布和集散性分布。
在集聚性分
布方面,一般集中在一些行政、经济或者文化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如大城市。
另一方面,在集散性分布中,一般分布于位于偏僻地区,如山林、沼泽、河湖等处。
此外,地理分布也不尽相同,一般在不同性质的区域之间,资源
密度是有较大差异的。
比如,海洋地区的资源密度比河流地区要高;大城市
比中小城市资源凝聚性更强等。
此外,地域分异规律在经济发展上也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般来说,工业
发达的地区经济收入高于农业收入,经济总量比农业大;而发展较慢的地区
常会出现农业收入高于工业收入以及经济总量较小的特征。
而在社会发展方面,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往往更加高,教育资源也会比较充足,而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就会拥有较低的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地域分异规律是一种天然的现象,各地区存在千差万别的特征,但此外,因为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地域分异现象的程度也会随之
减少,此类现象的总体效果是让各地区的整体经济社会更加一体化,而拥有
更加统一的发展前景。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一、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表13-2)。
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
热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两侧,热量平衡大于75 kcal/cm2a,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带;亚热带分布在热带两侧的低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在75~45 kcal/cm2a之间,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南亚热带,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北亚热带;温带分布在亚热带两侧、中纬度地区,其热量平衡在45~35 kcal/cm2a之间,南北半球各有一个温带,分别叫做南温带和北温带;寒带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小于35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带,位于南半球的寒带叫做南寒带,位于北半球的叫做北寒带(图13-12)。
由上可知,实际上地球上的热量带有7个,即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由于热量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带的地表环境不同。
当然有时些热量带可进一步细分。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显得没有这么理想,但纬度地带性规律却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地域宽广,南端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的纬度只有4oN左右,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纬度可达53o31'N。
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约5500 km。
因此地带性比较明显,跨越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南方暖热、北方寒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干湿度分带性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

岩石
构成地球固体表面, 提供矿产资源,影响 地貌和土壤形成。
生物
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 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 活跃的要素,对土壤、 气候等产生影响。
土壤
是岩石风化物和生物 活动产物组成的地球 表面疏松层,为植物 生长提供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整体性
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它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的重 要研究内容之一。
地域分异规律的分类
地带性分异规律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特征引起的。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岩浆活动等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包括地方性分异规律和区域性分 异规律。
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机 制,包括地球自转、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影响 和作用机制。
地域分异规律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
探讨地域分异规律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 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以及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性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02 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气候类型的影响
气候类型是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表现之一,不同气候类型对应着不同的自然地理 环境和生态系统。
热带气候类型对应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温带气候类型对应着 广阔的草原和森林;寒带气候类型则对应着寒冷的苔原和冰原。
05 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
纬度地带性分异
热量带沿纬度变化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变化, 导致不同纬度地区形成不同的热 量带,如热带、温带、寒带等。
VS
洋流对气候也有重要影响,暖流经过 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 区气候寒冷干燥。
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因素
地域分异因素
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 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在两种基本地域分 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地域分异因素,叫派生性分异因素。在这里,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 大致均等,很难分出以哪种因素为主。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作用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使自然地域发生局部 的中小尺度分异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为局部的地域分异因素。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派生性地域分异因素 和局部的分异因素的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分化为多级镶嵌的物质系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 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 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19世纪德 国A.von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19世纪末,俄国В.В. 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学观点进行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 意义。随着对陆地表面的分异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自然地带是不连续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还出现 垂直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除了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起作用。
规律分类
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俄国著名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于 19世纪末发现并揭示出来的,其要点可以概括为: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 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 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五章 地域分异规律

结论: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文化中心 的迁移主要方向由北向南。纬度地带性转移是人 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重要形式。
3.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
由于气候等条件的差别,我国南北园林建筑风格迥异。 南方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 分明。 北方园林建筑平缓严谨,粗壮拙扑,内外空间界线分明。 陈从周(别名梓室,原名郁文,自称梓翁(1918—— 2000)中国闻名的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专家,同 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南北园林风格有简要的概 括:“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 巢居,后者来自穴处”。 纵观我国民居屋顶坡度,从南到北逐渐减缓,到了河北平 原,出现平顶民居。南方坡大,可防雨水渗漏,可隔太阳 爆晒。北方坡缓,可节省建筑材料,兼作晾晒作物场地。
举例 公 元
我国北方与南方人口比重变化
纪 元 西汉元始二年 东汉永和五年 唐天宝元年 北宋咸平五年 明弘治四年 清嘉庆二十五年 民国21年 北方占全国(%) 南方占全国 (%) 19 41 40 59 60 67 62 57
2 10 742 1102 149l 1820 l932 1982
8l 59 60 41 40 33 38 43
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现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地带性现象和非地带性现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是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 础。 ①形成机制的统一性。地带性现象和非地带性现象是地球内动力和外 动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②发生作用的统一性。每一个地点都有纬度、经度和高度,都有特定 的地质基础,都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影响。春城昆明位于北纬25º , 东经102º ,海拔1900米。北纬25º ,东经102º ,海拔1900米三个条件相 加形成四季如春的昆明气候,缺一个条件都会变样。如果纬度向南或者 向北偏10º 经度向东或者向西偏10º ,高程升高或者降低1000米,都不可 能有这样好的环境。研究北京,不能离开北纬40º ,东经116º ,高程50 米三个条件。西安:34º20’,108º55’,400-500M。 霍普司金定律:美国地理学家霍普司金在研究北美洲纬度地带性、经度 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相互关系后指出,在北美地区,当其它因素相同 时,纬度北移1º ,经度东移5º9′,高程升高120米,植物发育日期,春 末夏初推迟4天,晚夏初秋提前4天。后人称这一地带性的相互联系为霍 普司金定律。 ③相互关系的叠加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 带性有互相叠加的关系。纬度地带性是基础。经度地带性是第一次叠加。 垂直地带性是第二次叠加。位于热带的高山,可以观察到从热带到寒带 的温度变化。
_地域分异规律

狭义—仅指陆地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的提出
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 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 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 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 禹贡》据名山大川 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 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 19世纪德国A.von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 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 19世纪末, 俄国 В.В.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学 观点进行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然地带学说, 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
7 000 m
年降水量 水热系数* (mm) 年降水量 6 000 m 年均温(℃) (mm) 年均温(℃) 高山寒冻 <-6.0 -4~-10 300~500 冰碛地衣带 高山寒冻 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 300~500 -4~-10 草甸垫状 高山寒冻草甸 5 000m -2.0~-6.0 植被带 垫状植被带 高山寒冻 200~300 亚高山寒带 半干旱 3.0~-4.0 2.5~-2.0 灌丛草甸带 4 000 m 草原带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同样可以引起地表环 境的空间分异。山顶与山坡、谷底与谷坡、 阳坡与阴坡、阶地与漫滩、洞内与洞外、 扇顶与扇缘,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 水分与热量条件,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环境 与景观。在同一地貌部位,由于岩性、土 质、排水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地表环境 的分异,只不过这是更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各种尺度的分异规律都有实践意义
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可为国家制定基本建设规划、确定发展 农业生产的一些重要指标和各种耕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地带性 规律曾是我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粮食产量标准的主要依据之 一。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及地理综合体沿确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2、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四种形式:大陆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巨型构造体系引起的分异。
3、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三种形式:热力分带、海陆分异、地表形态的起伏分化。
4、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一般特性主要有:分层性,渗透性,地域性。
5、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个组成部分和组成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总体。
6、大陆水平地带性:在大陆纬度地带性及非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下应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性。
主要表现形式:经向式、纬向式、斜交式。
7、大陆干湿地带性:大陆上随海陆格局而产生的干湿分异。
8、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9、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非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州)。
10、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现代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地类型由一种属性向另一种属性转变的过程。
11、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作指导,按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的程度进行逐级划分或合并,并建立相应的等级系统。
主要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
一般的区划方法有:顺序划分和逐级合并。
12、带段性:非地带性单位内部的地带性分异。
13、省性:是地带性单位内部的非地带性分异。
14、土地类型: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对同一级别的不同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15、土地类型结构:指某一区域,同一级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和质量对比关系。
16、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是: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17、美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等级系统是: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示植被
表示自然带
表示气候
知识框架
地 理 环 境 的 地 域 分 异 规 律
一、地理分异规律
二 地 理 环 境 的 分 异 规 律
1、概念 2、成因
1、主导因素 (一)从赤道到两极 2、规律 、纬度分布 (纬度地带性) 3 4、例子 水平分 异规律 1、主导因素 (二)从沿海到内陆 2、规律 (经度地带性) 3、纬度分布 4、例子 1、主导因素 垂直分 2、规律 异规律 3、纬度分布 4、例子
.D .I .G.F .E .C .B.A
.
H
5、自然带H在南半 球缺失的原因是— 南半球50度到70 ———————— 度上没有陆地 ————————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 三、非地带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 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向或南北向)保持特征 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如东 西向或南北向)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的 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成因:
1、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
2、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3、海拔高低不同导致水热及其组合不同
不同的地域纬度位置不同, 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 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 自然地理环境. 用自然带来 指示.
情 景 活 动
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 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 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是否相同,为什么?
注意区别: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2. 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延伸方向?更替方向? 3.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
( 一 ) 从 赤( 道纬 到度 两地 带 极性 的) 分 异 规 律
1、主导因素:
热量
东西方向 延伸方向: 2、分布规律: 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3、主要分布区:低纬度、高纬度 苔原带 高 纬 亚寒带针叶林 4、例子: 温带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低 纬
. F .D .I ..G G .E .C .B.A
.
H
2、F G I 反映了 经度地带性 自然带——————— 分异规律。 3、自然带D的分布规 南北纬30度到40度大陆西岸 律是—————— 自然带E的分布规律 是———————— 南北纬25度到35度大陆东岸
4、属于同一气候类 型的两个自带的字 G 母的代号是—— I 和——。
热带雨林带
1、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2、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延伸方向?更替方向? 3、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典型?
( 二 ) 从 沿 海 到 内 陆 的 分 异 规 律
1、主导因素: 2、分布规律:
水分 延伸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东西方向
3、主要分布区: 中纬度
4、例子: 温 带 落 叶 阔 叶 林
1.南美洲大陆南段东 和中部形成 温带荒漠带
理 想 大 陆 自 然 带 分 布 图
一、根据经度地带性规律填写下表 指标 变化规律
海陆位置 沿海
降水量 干湿度 自然带 多 湿润
内陆
少 干燥
沿海
多 湿润
森林带 草原带 荒漠带 草原带 森林带
二、读理想大陆自然 带分布图回答问题
1、自然带A B D反映了自然带 纬度地带性 ———————— 分异规律。 C
5、基带:
特征:基带自然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由山体所处的纬度决定
理论:自北向南: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实际:热带荒漠带
理论: 原因:1、秘鲁寒流
东部—温带落叶阔叶林 2、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东南信风) 中部—温带草原
实际:温带荒漠带 1.南美洲大陆西岸30到 受影响因素: 300之间狭长带自然 安第斯山脉阻挡 带 草 原 带
温 带 荒 漠 带
内陆
温 带 草 原 带
温 带 落 叶 阔 叶 林
沿海
垂直带谱
1、山麓到山顶自 然带谱的类型及 更替特点?
2、迎风坡和背风坡 的自然带的差别
北
南
1、珠穆朗玛峰山麓 到山顶自然带谱的类 型及更替特点。
2、迎风坡和背风坡 的自然带的差别
青藏高原
1、垂直地带性有 山麓到山顶的这种 变化是由什么因素 决定的?
水、热及其 组合状况
2、这种地域分异 在哪些特征的山体 上表现明显?
低纬度高海 拔的高山
1、主导因素:
水分、热量及其组合
延伸方向: 水平方向 2、分布规律: 更替方向: 垂直方向
垂 3、主要分布区: 低纬度、高海拔的山体 直 分 喜马拉雅山 异 4、例子: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规 概念:山地最下面的自然带 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