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七章区域结构

第七章区域结构

A)1为投入产出逆阵,也称为列昂惕夫逆阵
矩阵中的每一元素cij为列昂惕夫逆系数,表示j产业部门最终产品价值 每增加一个单位, i产业部门最终产品价值需要增加多少单位。
用B表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有:
B (I A) I
令C=
1
( I A)1表示列昂惕夫逆阵,在A、B和C之间的关系为:
二是能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 个区域经济活动。
菏泽的主导产业 能源化工:东明石化基团、玉皇化工、华意化工消毒剂 生物医药产业:步长制药、山东方明、山东健民、山东 华信 机电设备制造业:达驰电气、菏泽华星、广源铜带、成 武呈祥电工电气 农副产品加工业:百隆纺织、鲁普工艺、鲁花花生油加 工业、五得利面粉厂、加农果蔬农产品 商贸物流产业:省级商贸物流园菏泽城区东部物流园、 菏泽牡丹商贸物流园、单县湖西商贸园区、巨野煤化 物流园区
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
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只有具有高创
新能力的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以农矿业、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 ,并开始生产为这些产业服务的较复杂的纺织机械、农用 机械等制造业。满足最低限度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小,技 术简单。 快速发展阶段:采取先进技术的制造业、组装业非金属矿 物制品、橡胶提炼加工、木材制品、石油化工、煤炭。生 产中间物品和最终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 成熟期: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为主。
文资源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 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 分产业类型。这样划分出的产业有资源密集型
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
术密集型产业。 (4)其他产业分类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
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
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前,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基本具有自主性,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内,区域性国际协调渗透至各成员国经贸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成员国自主的经济权。
增强成员国自身的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
01
一体化加快技术开发的向外扩散,使区内、区外国家得益,提高世界的科技开发水平。
竞争加强效应 关税同盟建立后,促进了商品流通,可以加强竞争、打破独占,使各国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福利因此提高。
投资刺激效应 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员国厂商增加新的投资;另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原有的厂商也会增加投资,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
垂直一体化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按一体化的范围大小划分
部门一体化 是指区内各成员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货物)的一体化。
全盘一体化 是指区域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体化的内部影响 1、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⑴通过取消关税、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 ⑵集团内部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经济依赖加深,贸易环境改善 。 50年代至70年代,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0%提高至50%。80年代,欧共体工业生产增长了20%,区内贸易额从1982年的55%上升到1988年的62%。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后,欧共体内部贸易的增长更快。
区域经济一体化使贸易更多地趋向于区域内部,减少与区外非成员国的贸易。 欧共体对美国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比重均有下降。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课件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课件

(五)知识溢出效应的驱动机制
学习交流PPT
2
第二节 乡村经济与贫困
• 一、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发达、规模经营为主的发达国家乡村经济相比,发展中国家乡村经济主要以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为主,其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远不如城镇高,主要特征:(一)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技术进 步缓慢 ;(二)生产要素供给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 加要素投入 ;(三)乡村经济具 有显著的生存性和自然性特征 。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考察生态问题;要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进区域可持续发 展; 用公平公正的方法维护区域的可持续性;统筹区域内外推进更高层面的可持续发 展 ;提高生态效率以推进绿色发展。
学习交流PPT
8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其机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经济规模较小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产业结构偏于 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农业和轻工业;随着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污 染排放规模等生态环境影响也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转向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重工业 和化学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高产出的粗放型 方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低消耗、低排放的服务业等 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生态环境质量方面 的需求也成为 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动力,且经济长期增长也逐步积累了治理生态环境的 财富能力。
• 二、 乡村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一)乡村土地市场的完善有利于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乡村土地市场特征: 地域性强;竞争不充分;供给 滞后;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我国乡村土地制度基本特征:城 乡分异的土地制度,城 市市区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双核构造模式
双核构造模式是指在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 〔省会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 空间构造现象。
区域中心城市居中性和港口城市边缘性,区位和 功能互补。
我国广泛存在于沿江和沿海地区。
点轴式空间构造
区域空间构造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 线,即以城市〔点〕和交通路线〔轴〕相 联结的产业带,点轴贯穿。
增长极概念的产生和进展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月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
家佩鲁所提出的,最初是指抽象的经济空间。此 后,很多学者把这一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 间不仅包含了与肯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 之间的构造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 关系。即增长极的“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 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极化过程既可 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
7、青烟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青岛、烟台 500万人口城市威海 300万人口城市日照、平度、文登、莱州、莱阳 100万人口城市即墨、招远、莱西、乳山、栖霞、海阳、蓬莱、牟
平、荣成、龙口
8、济维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济南、潍坊 500万人口城市淄博、泰安 300万人口城市滨州、东营、莱芜 100万人口城市肥城、诸城、寿光、青州、高密、章丘、安丘、沾
增长极形成及区域意义
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行能均衡地同时 在全部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 地点领先开头,通过集聚进展成为城市并 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即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与集中效应转变区域的原 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消失不平衡。 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 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进展差异。

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 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 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 ),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 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 ,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
2021/2/2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2021/2/2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同心圆〉法则(1925);
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 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 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 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 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 成。
(四)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 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 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 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 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 可看作是域面。

第7章第1节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机制、阶段理论

第7章第1节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机制、阶段理论
➢ (1)支配效应 • 佩鲁认为: “一个单
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 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 可逆转的影响”,就 是“支配效应”。
➢(2)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增长极通 过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 对周围地区发展产生示 范、组织和带动作用, 通过循环和因果积累, 这种作用不断强化和放 大,使其影响范围和程 度加大。
乘数又叫“倍数”,它本是 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卡恩提出来的 ,指经济活动中一个变量的增减同 与其相关的变量发生反应的倍数关 系。
位、大到国家发展格局,等等)
【考研真题】
名词:4分 乘数原理(兰州大学2020) 简答:10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兰州大学2020) 增长极理论(兰州大学2019,2018)
论述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2017)
• 若极化小于扩散,则溢出为正,有利于 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的实质
➢ 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 ➢ 各个环节互为因果; ➢ 其作用强度具有累积效应,使得影响不断增强(正向的或
负向的)。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冈纳·默戴尔(冈纳·缪尔达尔) ➢ 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
:老子追求的是金钱;儿子作为大富翁之子来到人世,追求 的是社会地位;孙子生活在丰裕的财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之 中,追求的是音乐。
香港中文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萧条时期促生娱 乐经济学,经济下行,娱乐上行”。梅兰芳1930年在美国大 萧条时期唱红《汾河湾》;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摩登时 代》因在大萧条时期反映失业和机械化条件下工人高劳动强 度的内心痛苦引起共鸣;2009年春晚赵本山力推小沈阳使其 年票房超过1亿。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各国各地区的空间结 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均质空间结构-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 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 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土地和动植物为劳 动对象,这时的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地区差异不 十分明显的均质化,其中有若干地方中心存在, 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 近代工业的出现,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质化格局。 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 进行配置,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 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 地域上表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意义 通过增强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 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 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 “线” “面” 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 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 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 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 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 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 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 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 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 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 能完成的功能。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如交通 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

区域规划 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 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办法,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假如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具区域,而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密切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别组合的。

2.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上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不于其他区域。

均质区具有单一的面貌,是依照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

3.结节区域由区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密切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区域所组成。

结节区域的形成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这种结构同生物细胞相似,即包括一具或多个核(中心)以及环绕核的区域。

结节区的内部靠核向外引发流通线路来联结身边一定的区域,起到功能一体化的作用。

4.区域理论区域理论是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区域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基本分析思想、办法和理论观点。

5.区域分析对区域进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进展的妨碍举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

它并别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办法论形成和进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咨询题和行为、举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办法的。

第二章区域进展条件分析6.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

7.适度人口一定区域、一定时刻、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

8.技术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操纵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来自生产力实践、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向:一是指人来改变或操纵客观环境的过程中所积存的知识、经验等精神范畴的东西,是技术的软件,为技术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知识、经验的物化成果,即生产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是技术的硬件。

7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7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7.2 专业化区域的地域结构


7.2.1 农业区域空间结构——杜能环 的结构 杜能认为,农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实际 就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问 题,利润是由生产成本E、产品价格V、 运费T所决定的,P=V—(E+T),运用 这个公式,他设计了农业圈模式分为六 个圈层:

三元结构形成的理论主要有



(1)一般农业(大田农作物)向商品性 农业(蔬菜、瓜果、花卉、奶牛、禽兽 等商品)转掉的产品的商品化阶段。 (2)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向兼业的农工户、 农商户的转化的劳动的商品化阶段。 (3)农民卖掉成出租土地,不再务农的 土地商品化阶段。可见,城乡边缘区是 农村要素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形成的。
72专业化区域的地域结构721农业区域空间结构杜能环的结构杜能认为农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实际就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问题利润是由生产成本e产品价格v运费t所决定的pvet运用这个公式他设计了农业圈模式分为六个圈层
7.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A:教学时数 4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 ~了解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一般特征、 机制和趋势; ~掌握各类经济地域单元的特征与相互 关系; ~了解区域城镇体系、农村聚落的结构。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物,主要生产蔬菜、牛奶等 鲜活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作为城市能 源。 第三圈为轮作农作物,生产粮食。 第四圈为谷草农作物,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 谷物为主。 第五圈为三圃式农作圈,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以畜产品为主。 第六圈为畜牧圈,这之外是荒野。

作物布局受地块与城市布局的影响,运 输是区位的选择决定因素。 杜能还探讨了距离市场远近的地租差异, 即区位地租:土地经营者为取得某快土 地的使用权而必须支付的代价(级差地 租)。级差地租导致以市场为中心的环 节结构,特征是市场为散点,产业或企 业为面域。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9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1、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 散的过程,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 大的作用。
这种效应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 区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 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 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化1%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 的百分数。
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对基本 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增长。汽车和到国外度假 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收 入弹性很低,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数值。
8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7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高
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 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以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 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m=(ΔQ/Q)/(ΔI/I)
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 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
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6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 作用机制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极化。
向心式极化
等级式极化

第七章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第七章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 其空间结构组合形式。
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就是由各种经济活动所形
成的点、线、面和网络。
19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2)产生经济活动的结构效益 A、合理组合而导致的节约经济 B、集聚经济 C、规模经济
(3)城市规模
主要是根据城市常住人口和建成区用地规模,来考察城市大小。
30
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特定区域的资源、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供给能力会对城市的 经济结构类型、规模等产生显著影响。
区域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环境容量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发展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和社会发展走向等,也会
8
(2)关联产业配套
A、要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把握前向、后向和侧向关系,合理 选择相关产业,能形成有机整体,并能有效保障主导产业发展。 B、要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 C、合理确定关联产业发展规模。 D、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9
(3)基础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有两个职能:为区域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生产 经营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和支撑。为区域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基础产业门类多、构成复杂,规模需求不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但最基础部分仍需政府干预,故应根 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予以合理发展。
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
务的产业。
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有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分类: 先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但代表了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详解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详解

增长级的空间影响方式
极化方式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极化方式涉及: 极化波及的范围,单、多极吸引方式,极化现象的地 域空间形态等内容。其中,后者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 心内容。可分为三种形式:
(a)向心式极化
①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 过程; ②等级式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 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 极化; ③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 中心向外做波状圈层式展开。
(a)均匀分布状态
(b)点轴形成
B A E B C A D B F C A D F
E
点轴 渐 进 扩 散 示 意 图
(c)轴线形成
(d)轴线形成
d.这种模式不断演变下去,整个区域将发展成不同等级 城镇和发展轴线的“点轴系统”的空间结构。
如何在规划中运用该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点-轴开发模式认为,区域内各城镇是成等级系 统的;而联结城镇的发展轴也是可分若干等级的,不同等级的轴线对周围的区域具 有不同强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区域规划时重在分析和确定“点”和“轴” 的位置与等级。具体的步骤是:
• 理论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 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如何解释该理论模式?
陆大道认为,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式,是在大量的地区发展经验 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普遍规律。该种组织模式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a.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生产 力是均匀分布的; b.工业化初期,资源丰富、区位 优越的地方首先出现工矿居民点 和城镇,且建设了交通线,以满 足社经联系的需要;同时集聚效 益使地方中心城镇有更多的经济 企业和社会团体;连接城镇的交 通沿线变成了交通线、能源供应 线、通讯线、供气、供水等线状 基础设施束。 C.在沿线及城镇周围,必然出现 新的集聚点;而那些发展好的城 市会成为更大的集聚点,其之间 的线状基础设施也更完善,新集 聚点变成次级经济中心,并延伸 出次级发展轴,构成中心和轴线 系统。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点-轴开发模式
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第二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1
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
(三)外圈层的特征
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当经济走上复苏阶段,是城市社会经济从萎缩向增长的转折点,城市建设主要在原有圈层内进行结构调整,边缘区向外圈层扩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只有当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城市圈层结构才会产生变动,产生扩大、向外延伸等新的阶段。
第七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核心-边缘理论
第二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三节 圈层结构理论
01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
第七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第一节 二元结构理论与城市化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 济形态,以及城市社会 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 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破除二元结构 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城 乡之间的联系,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 农 村经济发展,并以农村人口转移推动城市化。
• 二、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行动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
• 三、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共同性、永续性、需求性。 (二)区域经济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三类:区域生态环境维 护的经济学问题、区域生 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学问题、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问题。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考察生态问题;要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进区域可持续 发展; 用公平公正的方法维护区域的可持续性;统筹区域内外推进更高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生态效率以推进绿色发展。
• 三、 乡村金融市场与公共服务
(一)乡村金融通过资金筹集配置,支持乡村经济发展。乡村金融市场特点: 基本生活资金需求、生产资金 需求和一般经营资金需求;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金融稳定性差;市场垄断程度高;资本市场建设落 后,融资能力低;服务于乡村经济,服务于农户。 (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生产性、公共事业性、公益基础性、公共安全性服务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严重不平衡;在医疗卫生服务方 面的差距悬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才能逐步缩小 城乡之间的差距。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七章区域系统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七章区域系统理论
积温 (2)按水分状况拟订:年降水量等 (3)按地形因素拟订:山地、高原、丘陵、平原 (4)界线拟订的指标综合体:热量与干燥度
第二节 区域的基本特征:4个
一、区域的物质性
从哲学上讲,区域是空间的范畴,是空间 的一部分,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区域大体上可以分成自然区(如综合自然 区、地貌区、黄土高原地区 )、社会经济 区(如行政区、军事区、经济区、宗教区、 文化区 )和自然技术社会过渡型区(如技 术经济区、作物果树适宜栽培区、疾病医 疗地理区、供暖区等)三类
国界不可侵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界线也要认真勘定。
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是行政界线的重要类型。
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划分行政界线时大都采用几何直线法。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以北纬49°为界;美国阿拉斯加州与加拿 大以西经141°为界;埃及与利比亚以东经25°为界;埃及与 苏丹以北纬22°为界;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几内亚 岛上以东经141°为界;智利与阿根廷在火地岛上以西经 30°56′为界。北美和澳大利亚的不少州界也采用几何直线法。
三、边界优势——三个优势
1、边境地理梯度较大
在自然方面,海陆边界、山地和平原边界、大气锋面、地质断层 线是沉积、剥蚀、气流活动最活跃的一线。
在国际贸易上,地理梯度和势能相当于经济上的互补性,是开展 国际贸易的基础。
在旅游上,地理梯度和势能带来奇异风光,是猎奇旅游的上好去 处。我国边境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民俗民族文化景观构成旅游 景点的富集带。
2、边境两重性与和平趋势:军事作用和经济、文化作用。 在经济领域出现两个新现象:
一是涌现大批跨国经营的候鸟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廉价 的原料,选择劳动力相对低廉处加工,到售价最高处推销。
二是区域性集团加强。这两个新现象都加强边境的经济和文不但为相邻地区服务,而且为邻国过境和整个国际贸易 服务。内陆国家开辟出海通道,交替采用武力与和平两种手段。 在和平趋势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协商借道是内陆国家走向大洋的 主要途径。

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区域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区域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 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约束条件的确定 • 区域面积限制 • 区域土地质量限制 • 基本农田保护率限制 • 生态约束 ……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1 用地选择与用地平衡
▪ 用地平衡的决策方法(续)
➢ 用地平衡方案的排列组合 ➢ 用地平衡方案的评价与确定 ➢ 用地平衡的空间落实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 功能分区体系
➢ 以某类活动为主体的功能分区
如工业区与农业区,工业区内根据需要有可继续划分为工矿仓储 区,商服用区,旅游文化区等;农业区内相应可划分为种植业区, 林业区,畜牧业区等
➢ 生态功能分区 从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以及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区域 功能分区,根据经济活动不同的生态关系,可以将区域划分为生 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等
➢ 在分区内部由于经济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 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经济活动地域子系统
➢ 分区之间也通过各种联系,而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 进而形成更高级的地域经济活动系统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即产 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 体能力,它可以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 关联作用程度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2019/11/6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应用
强调据点开发,注意扩散 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
2019/11/6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 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 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 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2019/11/6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 —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政府调节
所谓扩散作用,是指社会经济要素从极核地区向外围的扩展,这种 扩展主要是通过极核中心的带动作用,以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 型产业的“外溢”作用来进行的。当然,还有政府的干预,促使产 业布局由过分集中趋向相对平衡。
(二)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2019/11/6
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 (二)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三)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 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 成。
(四)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 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 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 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 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 可看作是域面。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法国 布德维尔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 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 的进一步发展。
①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 ②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增长中心。
2019/11/6
增长极理论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 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 两条线展开。
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 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 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 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2019/11/6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 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据点开发理论
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而要集中 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 地区经济的发展。
轴线开发
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 的建设密切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 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 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 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
其次,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 济效益。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 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 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 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 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 生的收益。
(一)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 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 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 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 长速度差异扩大。
2019/11/6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第七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要素和经济意义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 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重要性——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 因为区域经济活动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的,一方面各种经 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 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得 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 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 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 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 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 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 相互配合,但是它们的区位指向又不尽相同, 于是,就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地理空间的约束而 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经济系统。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都要考虑如何实现 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 理组合,从而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 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019/11/6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 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 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 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 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 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
2019/11/6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 的复合过程
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
2019/11/6
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
(1)极化方式(范围、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
2019/11/6
(2)扩散方式(范围、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
2019/11/6
六 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工作步骤通常是:
首先,确定若干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 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 展的城镇,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点-轴开发模式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 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点、线、网络和域 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 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就 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 一起构成的。
(一)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 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赫希曼(A.O.Hirshman)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polarization-trickling down effect)学说,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 其影响。 它主要表现为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两个方面。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所谓极化作用,是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 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种自我发展 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甚至在原来赖以发展 的优势已经丧失的条件下,仍然可以适当发展。因为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 社会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专业化协作和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度成为现代工业 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就势必带动一系列为之服务配套行业的发展,从而引起 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极核地区进一步集聚,从而产生乘数效应。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 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 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结构而取得的。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
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提出:
法国 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 所有地方,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 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2019/11/6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建成区; 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 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 出有规则的变化。
2019/11/6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规 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 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 了点的等级体系。
(二)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019/11/6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三、点-轴开发模式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五、点—轴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