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 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会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测试一些物质的pH。
通过对各种操作的比较及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建立正确的测试和读数方法。
让学生自主测试,拓展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观念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疑点:不同生长时期的水果和蔬菜pH是否相同,建议测不同生长时期番茄pH进行了解。
观察头发光泽需要哪些条件,建议增强光线和利用放大镜观察。
头发耐拉力,用手拉能否准确感知?建议用测力计去测更科学。
为使测出的数据具有科学性,可引导学生取几次的平均值。
重点和难点:测试方法。
活动方式:学生主持;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①分组准备:每组有5个烧杯分别装20 mL pH为1、4、7、10、13的溶液,头发五束(同一个人的头发)。
②稀硫酸、稀盐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
③洁厕精、醋、洗洁精、石灰水、牙膏、西红柿、牛奶、鸡蛋、萝卜、纯碱溶液、草木灰水、泡菜水、橘子、苹果、造纸厂排放的废水、点滴板、pH试纸、玻璃棒、镊子、小刀、纱布、放大镜、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师:先请同学们将5束头发分别放进盛有不同pH(1、4、7、10、13)溶液的小烧杯中,等会观察。
师:再请同学们看61页内容,回答,我们从书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1:溶液的pH<7显酸性,ph>7显碱性,pH=7显中性。
生2: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反思: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做主持,本身就是对能力的训练,把讲台让给学生,同学们相互理解与支持,合作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行为和表达更具有学生自身的特点。
但主持人和同学们是处于同一知识平台,随时需要老师的指点,老师在课前要帮助主持人理好提纲。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第一章:酸和碱的概念1.1 学习目标: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及特性掌握酸和碱的化学式表示方法1.2 教学内容:酸和碱的定义及特性酸和碱的化学式表示方法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柠檬汁和氨水的酸碱性,引导学生对酸和碱产生兴趣。
1.3.2 讲解酸和碱的定义及特性,如酸的PH值小于7,碱的PH值大于7。
1.3.3 介绍酸和碱的化学式表示方法,如HCl表示盐酸,NaOH表示氢氧化钠。
1.3.4 进行实验演示,如酸碱指示剂的变化,以加深学生对酸和碱的理解。
第二章:常见酸的性质2.1 学习目标:掌握盐酸、硫酸、硝酸等常见酸的性质了解酸的化学反应及应用2.2 教学内容:盐酸、硫酸、硝酸等常见酸的性质酸的化学反应及应用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胃酸的成分是盐酸,引导学生对常见酸的性质产生兴趣。
2.3.2 讲解盐酸、硫酸、硝酸等常见酸的性质,如它们的化学式和反应特点。
2.3.3 介绍酸的化学反应,如酸与金属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2.3.4 进行实验演示,如盐酸与铁的反应,以加深学生对常见酸性质的理解。
第三章:常见碱的性质3.1 学习目标: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常见碱的性质了解碱的化学反应及应用3.2 教学内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常见碱的性质碱的化学反应及应用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清洁剂中的氢氧化钠,引导学生对常见碱的性质产生兴趣。
3.3.2 讲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常见碱的性质,如它们的化学式和反应特点。
3.3.3 介绍碱的化学反应,如碱与酸的中和反应,碱与盐的置换反应。
3.3.4 进行实验演示,如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以加深学生对常见碱性质的理解。
第四章:酸碱中和反应4.1 学习目标: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2 教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胃药中的氢氧化铝,引导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产生兴趣。
常见的酸和碱的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的教案•相关推荐常见的酸和碱的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常见的酸和碱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常见的酸和碱的教案 1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醋、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点滴板、滴管;花。
2.学生准备:每小组自制2~3种指示剂。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酚酞试液、[教学程序][提问]成红色探究实验:稀盐酸、稀硫酸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的反应。
[小结过渡]: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反应,由此可见,它们在性质上是有了些共性的。
为什么它们会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呢?探究实验:氯化钠导电性实验。
[提问]:氯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回忆物理中学习的导电的原理,推测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原因。
FLASH动画展示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过程,解释电离的概念,介绍电离方程式。
[结论]: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探究实验: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导电性。
结论:稀盐酸与稀硫酸都能导电。
[分析]:为什么稀盐酸和稀硫酸能导电?[归纳]: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存在着相同的阳离子──H+,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了相似性。
不仅稀盐酸、稀硫酸中存在H+,还有其它的一些物质也能电离出唯一的阳离子──H+,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物质──酸。
[小结]:)探究思路──通过实验发现一些物质具有共性,试图去解释具有共性的.原因,通过对导电性的探究,发现存在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归纳出酸的概念。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和碱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常见酸和碱的识别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酸和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常见酸和碱的识别。
2. 教学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酸碱中和反应。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和碱的性质。
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酸和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3. 教案、PPT、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酸和碱的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酸和碱的定义、性质和特点,介绍常见酸和碱的分类。
3. 实验演示: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酸碱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盐和水的反应。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酸和碱概念的理解,以及对酸碱性质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以及对酸碱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酸碱滴定:介绍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酸碱滴定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2. 酸碱中和反应在工业中的应用:探讨酸碱中和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废水处理、化肥生产等。
《常见的酸和碱》优秀教学设计
知识结构纲要化
教学内容与时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以一个花瓶插花导出课题:一天小丽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在花瓶上插花,连忙放下书包帮忙。妈妈为了考考她,对装饰花瓶提了个小小的要求。你猜她会如何装饰这个特殊的花瓶吗?
二、问题引导,讨论问题(10分钟)
同学们选择花瓶内的元素组成化合物,写在对应物质种类的上方。
讨论回答
老师展示课件,学生回答并对照
通览教材回答
思考、交流、回答
老师展示课件,学生回答并对照
通览教材回修正
碱溶液都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什么?
综合练习(一)和(二):喜洋洋与灰太狼
根据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本课小结:
1、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常见酸、碱的性质。
通览教材回答
观看投影
思考与交流
回答问题
思考、总结、回答并板演
观看投影
思考与交流
回答问题
学生抢答:大显身手
思考
总结与整理
回顾
教学反思
4.增进对应用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解,提高应用问题探究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
恰当
具体
可测
媒体运用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来探究、展示、分析、应用创造条件,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整合点准确恰当
教学思路
本节课重点教给学生几个学习方法: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和碱具有的性质。
课题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常见酸(盐酸、硫酸)和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酸和碱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教学难点1、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及实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试管、滴管、玻璃棒、烧杯、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生锈铁钉、氧化铜粉末、镁条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的图片,如食醋(含醋酸)、柠檬(含柠檬酸)、石灰水(含氢氧化钙)等,引出课题“常见的酸和碱”。
(二)新课讲授1、常见的酸(1)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①展示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并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②引导学生总结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浓硫酸是无色、黏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
(2)酸的化学性质①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将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分别滴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得出结论: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②与金属的反应分别将镁条、锌粒、铁钉放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③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将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案例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案例(精选2篇)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案例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醋、稀盐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点滴板、滴管;盛开的盆花。
2.学生准备从家中带来的花瓣、紫卷心菜、紫萝卜皮、胡萝卜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今天早餐你吃水果了吗?你是否还尝过其他有点酸或很酸的食物?在这些食物中都包含着一种物质──酸。
上次洗头时,你用了什么洗发水?使用时有什么感受?如果用了,那么,你可能用到了另外一种物质──碱。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含有酸和碱的物质,甚至连我们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酸和碱的化学反应。
那么,酸和碱有哪些用处?它们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在这一节,你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讨论、交流。
有酸味的物质:苹果、橘子……使用时会感觉到滑腻感。
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老师的思路。
由生活问题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
问题引导:展示:分别盛有白醋、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思考:如何将这两份液体区分开?观察溶液的物理性质后思考并讨论交流:1.用闻味的方法,若有酸味的则为食醋。
2.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若溶液变浑浊则为澄清石灰水,反之则为食醋。
3.……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能力。
展示:分别盛有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
思考:那么,如果将食醋换成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呢?或者说,如何区别酸和碱呢?观察溶液的物理性质,思考讨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出下面的探究内容。
《常见的酸和碱》公开课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2. 试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酸和碱的概念(1)介绍酸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介绍碱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第二节:酸的性质(1)酸的物理性质。
(2)酸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与碱反应、与盐反应。
3. 第三节:碱的性质(1)碱的物理性质。
(2)碱的化学性质:与酸反应、与盐反应。
4.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2)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3)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5. 第五节:酸碱指示剂(1)酸碱指示剂的原理。
(2)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应用。
六、第六节:酸碱中和滴定教学目标:1. 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 学会使用滴定管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滴定终点的判断和滴定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学生操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滴定管、滴定瓶、指示剂等。
2. 试剂:标准酸溶液、标准碱溶液、指示剂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 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准备、滴定、观察终点、计算。
3. 滴定数据的处理:计算滴定结果和误差分析。
七、第七节: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酸碱中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课题2第1课时《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
这一课题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酸和碱知识点的联系桥梁,也是初中化学中考的考点。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酸碱的物理性质。
通过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有关酸碱盐: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4.酸碱指示剂等。
本单元通过对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怎样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从物质的一般性性质达到认识一类物质性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从而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教学目标】1.描述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2.知道浓硫酸的腐蚀性,说出稀释浓硫酸的操作要点,树立安全实验意识。
3.使用盐酸、硫酸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用途和现象。
【教学重点】知道浓硫酸的腐蚀性,说出稀释浓硫酸的操作要点。
【教学难点】知道浓硫酸的腐蚀性,说出稀释浓硫酸的操作要点。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浓硫酸、浓盐酸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酸和碱是指两类不同的物质。
酒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产生酸味;草木灰放到水中,利用得到的碱性灰汁。
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实验探究】(1)观察盐酸、硫酸的颜色和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并小心闻其气味。
比较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填写表格:打开浓盐酸盖子白雾是怎么形成的?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碱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如酸的定义、碱的定义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酸碱的化学式、组成和分类。
2.通过实验演示酸碱的通性,如酸与金属的反应、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酸碱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2.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如“酸碱中和反应如何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设计小组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教师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及应用,如胃药中的碱性物质如何中和胃酸等,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际意义。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如盐酸的溶解性、氢氧化钠的腐蚀性等,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些性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鉴别不同的酸和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等方式,寻找鉴别酸和碱的方法,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鉴别酸和碱的规律,如使用指示剂、滴定实验等方法,并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酸和碱的基本概念、性质、应用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如“我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等,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碱优秀教学案例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酸和碱是化学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
了解酸碱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学习化学和应用化学知识很有帮助。
下面是一个关于常见的酸和碱的教案,详细介绍了酸和碱的定义、性质、测试方法和常见应用。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理解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常见的酸和碱的测试方法;3.了解酸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2.酸碱测试方法的理解和应用;3.酸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和试剂: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天然色素提取液等;3.实验操作台和玻璃器皿。
四、教学过程引入:1.让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的酸和碱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酸和碱是什么?2.教师出示酸和碱的定义,让学生明白酸和碱是对水溶液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含量的不同称谓。
知识讲解:1.酸的定义和性质a.酸是指能够与金属产生化学反应或溶解金属氧化物而生成盐和水的物质。
b.酸的性质:酸呈酸性溶液,具有酸味、能导电,和酸性指示剂反应呈酸性颜色。
2.碱的定义和性质a.碱是指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
b.碱的性质:碱呈碱性溶液,具有苦味、能导电,和碱性指示剂反应呈碱性颜色。
3.酸碱测试方法a.使用酚酞溶液或天然色素提取液作为酸碱指示剂。
这些指示剂会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呈现不同的颜色,从而用来区分酸和碱。
b.如果溶液呈红色,表示酸性;如果溶液呈蓝色,表示碱性;如果溶液呈紫色,则表示中性。
实验操作:1.将盐酸滴入一只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其性质并记录下来。
2.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另一只容器中,观察其性质并记录下来。
3.在两只容器中滴入适量的酚酞溶液或天然色素提取液,观察其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4.根据颜色变化,判断出盐酸是酸性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性溶液。
应用拓展:1.分别列举酸和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肥皂属于碱,柠檬汁属于酸。
《酸和碱》教学设计
《酸和碱》教学设计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一、教学设计思路:酸和碱是化学中常用的两类物质,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
本课将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从其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认识酸碱指示剂,探讨在生活中检验酸碱的方法,学习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其检验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
从而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教案课题酸碱指示剂的探究授课人罗红学校宜春一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2.过程和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所学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认识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溶液反应,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难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仪器、药品1、师准备:食醋、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溶液;滴管、试管、试管架、研钵、纱布;紫色康乃馨花、紫卷心菜2、学生准备:2-3种花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很多同学都曾吃过桔子和皮蛋,有谁知道:为什么桔子、柠檬等水果吃起来是酸酸的味道,皮蛋吃起来时却有一股涩味?聆听后回答:因为水果中有各种果酸;皮蛋中含有碱。
从生活中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课〔过渡〕酸和碱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其实酸和碱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类重要物质。
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品尝辩别一些物质,而化学试剂是不允许品尝的。
我们怎么确定物质是酸还是碱?〔提出问题〕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在不借助实验室中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
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创设情境,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入课题〔问题研究〕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设问〕除了碳酸,我们熟悉的食醋、盐酸、石灰水等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优秀9篇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优秀9篇【设计理念】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复习目标】1.了解几种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
讨论归纳等【复习流程】一、酸和碱的概念1.酸常见酸的化学式:2.碱常见能溶于水的碱的化学式:二、酸和碱的物理性质浓硫酸浓盐酸状态气味密度打开瓶口的现象naohca(oh)2俗名颜色。
状态溶解性露置在空气中的现象三、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稀盐酸稀硫酸酸的化学性质指示剂1.使石蕊溶液变色2.使酚酞溶液变色zn+hcl-fe+h2so4-金属氧化物fe2o3+hcl-cuo+h2so4-碱fe(oh)3+hcl-cu(oh)2+h2so4-盐agno3+hcl-bacl2+h2so4-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碱的化学性质指示剂1.使石蕊溶液变色2.使酚酞溶液变色氧化物co2+naohso2+naohco2+ca(oh)2—酸naoh+hclca(oh)2+hcl—盐cuso4+naohna2co3+ca(oh)2例题: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能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四、ph应用1.溶液酸碱度测定方法在_________或___________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__________或________将被测液滴到_______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____________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2.向盛有naoh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色,此时溶液的ph____,向此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直至溶液刚好无色时,溶液呈____性,ph____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呈____色,ph____,在整个实验中溶液发生了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白纸和几种溶液,有人用这些材料设计了一个名为“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
常见的酸和碱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方案活动环节师生活动过程活动设计目的分析学习活动过程:1、复习回顾;上册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教师提问:还记得我们用什么药品来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吗?生成物的名称叫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回忆思考讨论后再抽学生回答。
导入一:在生活中,你接触过、听说过哪些物质可能是酸或碱?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学生活动:酸可能有:醋酸、盐酸、硫酸、碳酸型饮料、果酸。
碱;有些熟透的水果(有涩味),还有皮蛋有涩味,家里的肥皂等。
教师提问:我们不能用品尝和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是酸还是碱,那么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物质是酸或碱呢?导入二:教师活动;取一只试管,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白醋,再滴入几滴的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两种常见的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来识别酸和碱。
根据刚才的实验和上册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白醋和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吗?”“石蕊试液如若遇到碱类物质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从生活中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回顾已学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明白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入课题。
教教学流程【活动与探究五】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师生互动:将一洁净透明的软质塑料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二氧化碳,盖好瓶盖备用。
再打开收集满二氧化碳的瓶盖,倒入少量浓与氢氧化钠溶液,迅速盖好瓶盖,震荡。
现象和结论:软质塑料瓶迅速变瘪,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可以反应②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还会发生下列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H2O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讨论:上面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三氧化硫与碱的反应与上面的两个反应类似,试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试归纳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酸和碱的物质性质,能列举酸和碱的主要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对比等方法,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树立安全意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二)难点: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二)进行新课:1、物质分类:酸碱盐。
2、认识酸和碱:通过实验认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1)实验材料: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pH试纸、锌粒、生锈的铁钉、鸡蛋白溶液、肥皂水。
(2)实验操作:分别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酚酞溶液、石蕊溶液、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分别将锌粒、生锈的铁钉加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分别将鸡蛋白溶液、肥皂水滴加到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3、酸和碱的用途:通过实验和图片展示,了解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酸和碱的认识。
5、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酸碱指示剂的实验。
教材以氢氧化钠和盐酸盐酸盐酸为题材,介绍酸和碱的性质及酸碱指示剂。
通过氢氧化钠和盐酸盐酸的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氢氧化钠和盐酸盐酸具有一些相似性质的原因,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实验中物质变化过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对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有一定的认识。
本课题将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进一步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及其应用。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常见的酸和碱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初步熟识生活中的一些酸和碱2.学会用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这两种酸碱指示剂鉴别酸和碱,把握它们遇酸、碱变色的规律3.了解著名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觉酸碱指示剂的史实,拓宽对酸碱指示剂的熟识过程与方法1.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PPT课件在“班班通”设备上应用的探究2.同学分组试验与老师演示试验相结合,突显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同学细心观看、乐观争辩、客观分析、认真归纳、留意反思的科学探究的习惯2.引导同学感悟化学科学的魅力,感悟化学源于生活的真谛3.引导同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同学已有分组试验的基础,本节教学可进一步加强试验指导;同学在生活中对酸有确定的熟识,但对碱相对生疏,应从生活中常见物质入手导入新课;同学动手操作力气有层次差异,应分别对待。
重点难点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这两种酸碱指示剂鉴别酸和碱及其变色规律教学过程一、师生互致问候二、课题导入从这节课开头,我们将进入学校化学特殊重要的单元----第十单元《酸和碱》的学习之旅,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科学探究中猎取更多的化学学问,收获更多的欢快。
好,下面我们一起开启全新的学习: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板书课题)三、概述(第一阶段)“酸”对同学们来讲确定不生疏。
大家还记得在前面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学习中也接触到了叫酸名的两种物质,是什么呢 (稀盐酸、稀硫酸)(板书稀盐酸、稀硫酸)对,它们也是酸。
“碱”对大家来说可能没有酸那么生疏,其实你也遇到过。
在我们以前的`化学学习也接触了碱,例如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使用的澄清的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板书氢氧化钙),还有炉具清洁剂中含有的氢氧化钠(板书氢氧化钠),它们也都是碱。
同学们又有谁知道“碱”(板书碱)“酸”和“碱”这两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阅读一下)四、重要学问讲授-----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其次阶段)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教学科研方面都会经常接触并使用各种酸和碱的,那我们怎么区分它们吗原来很简洁,只要用一种叫酸碱指示剂的物质就能区分开来。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酸和碱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酸和碱的定义,明确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酸和碱的性质:讲解酸和碱的基本性质,如酸的腐蚀性、碱的腐蚀性和碱性等,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5.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合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密结合,从导入到讲授新知,再到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酸和碱的知识。
4.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入,如胃酸过多、土壤酸碱度等,让学生认识到酸和碱的重要性。
2.实验情境:设计有趣的实验,如酸碱指示剂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酸和碱的特性。
3.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为什么酸和碱能发生反应?”“酸和碱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等。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自我反思:让学生撰写学习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3.预习任务: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食醋、纯碱等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酸和碱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酸和碱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对于酸和碱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设计一个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深化他们对酸和碱理解的教学案例显得尤为重要。
人教九下化学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酸碱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3.强调酸碱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酸和碱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厨房、实验室等,让学生感受到酸和碱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我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的例子,如醋、柠檬、苏打等,引发学生对酸和碱的兴趣。
人教九下化学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九下化学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理解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应用,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教学设计
1.书面作业:
a.请学生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酸碱的定义、性质、制备及中和反应等知识点。
b.结合课堂所学,让学生尝试书写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反应原理。
c.请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2.实践作业:
a.学生在家中寻找生活中的酸碱性物质,观察其性质并记录下来,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知识迁移能力不足的现象,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可能较为困难,需要教师采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酸碱知识的应用产生疑问,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实验:指导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
(4)巩固:通过练习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介绍酸碱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3.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掌握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酸碱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探究酸碱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2.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常见的酸和碱》公开课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质性质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二、教学内容1. 酸和碱的概念2. 酸和碱的性质3. 酸和碱的用途4. 实验探究:酸和碱的性质5. 实验操作技巧与安全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用途。
2. 难点:实验探究酸和碱的性质,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酸和碱的性质。
2.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运用分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4. 结合多媒体教学法,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酸和碱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酸和碱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3. 实验演示:进行酸和碱的性质实验,如酸碱指示剂实验、金属与酸反应实验等。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酸和碱的性质。
5. 结果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酸和碱的性质。
6. 拓展与应用:介绍酸和碱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安全注意事项:强调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10. 课堂反思:总结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酸和碱概念、性质和用途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常见的酸和碱》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指示剂、金属片、酸和碱溶液等。
3. 课件或多媒体素材:酸和碱性质实验视频、图片等。
八、教学实施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酸和碱概念、性质的掌握情况。
2. 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3. 进行酸和碱性质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酸和碱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酸和碱
教材说明
《常见的碱——氢氧化钠》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氢氧化钠的性质,进一步提高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2.利用氢氧化钠的性质并联系物理及生物知识,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认识规律的能力。
3.逐步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4.掌握观察、实验、记录、探索、设计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设计理念
1.课堂上,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巧妙地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进行创新与实验设计。
其中一部分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就可以解决,但另外一部分问题,则必须超越已有的经验认识,探寻新的解决办法才能解决。
这样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智力活动中,通过他们亲自设计实验,既培养了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先用一个趣味小实验作为开场白。
教师往黑板上贴一张白纸(预先用酚酞溶液写好“NaOH”字样),然后用小喷壶往上喷氢氧化钠溶液,鲜艳的大红字“NaOH”跃然纸上。
学生个个眉飞色舞,无不惊叹。
师:我们通过实验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酸,现在我们仍通过实验来学习一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钠。
二、氢氧化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课前用NaOH溶液制作的“叶脉书签”。
学生互相传看。
师:有一次,某家长与孩子在饭店吃饭,孩子要喝汽水。
此前,饭店老板曾将漂洗食物时用剩下的NaOH溶液放入汽水瓶中,并无意识地存放在冰箱中,服务员并不知道,随意地将NaOH溶液误作“汽水”给了孩子,结果惨剧发生了,孩子的食管全部被NaOH 腐蚀坏了,给孩子带来了终生的灾难。
学生反应强烈,议论纷纷。
师:所以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被它腐蚀。
因为它有强腐蚀性,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①观察NaOH的颜色、状态、潮解现象;②固体NaOH溶解于水的实验改进。
学生动手实验,取一块NaOH置于表面皿中,观察、记录现象。
教师再指导学生做改进实验:往试管中加入5毫升水,套上试管夹,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当水的温度达到60℃左右时,往水中加入几块NaOH固体,观察现象。
【学生异常兴奋,观察到水立刻沸腾了,从而很直观地认识到NaOH固体溶解于水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
】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归纳NaOH 的主要物理性质。
学生归纳NaOH 的主要物理性质:①NaOH 为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②NaOH 易溶于水,并释放出大量的热。
师:以上我们认识了NaOH 的物理性质,下面请联系酸的学习,通过实验归纳NaOH 的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
师:大家回忆一下,酸与指示剂作用的现象是怎样的?
生: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师:NaOH 是碱,它与指示剂作用的现象又会怎样呢?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观察、记录现象,提示操作要点。
再请学生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揭开趣味小实验“白纸显红字——NaOH ”的秘密。
生:白纸显红字实际上是纸上酚酞遇NaOH 溶液变红的结果。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使学生体会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师演示“不吹自大”的气球。
学生观察现象:气球逐渐胀大。
师:分析一下,气球为什么不吹自大? 学生讨论、思考反应原理。
分析: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气球变大,实质是NaOH 溶液与2CO 发生了化学反应。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由现象分析反应实质的能力。
】教师指导此类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学生领会并书写:O
H CO Na CO 2NaOH 2322+=+【形象记忆,突破难点,便于学生掌握。
】
师:(出示幻灯片)工厂烧含硫的煤会产生大量2SO 气体,污染环境,一般可通过烧碱溶液吸收,为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分析原因:2SO 与NaOH 反应,O H SO Na SO 2NaOH 2322+=+。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此类反应的规律,让学生完成。
生:NaOH +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师:用所学知识分析氢氧化钠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生:(思考回答)应密封保存。
因为NaOH 易吸收空气中水分而潮解,还与空气中2CO 反应而变质。
师:什么是中和反应?NaOH 是一种碱,它能否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生: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NaOH 可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师:(出示幻灯片)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
+42SO H NaOH →
+3HNO NaOH 学生主动完成:
(1)O
H NaCl HCl NaOH 2+=+(2)O
2H SO Na SO H 2NaOH 24242+=+(3)O
H NaNO HNO NaOH 233+=+ 师:注意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与配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归纳NaOH 的化学性质,再现所学知识。
同时进一步领会学习方法。
三、创新实验设计。
实验1
师:(出示幻灯片)某校环保小组监测到一个造纸厂仍在向淮河中排放无色碱性污水,请你根据碱的两条不同性质,设计两个实验来证明是碱性污水,写出实验的简要步骤。
学生认真设计实验:①用试管取污水少许,滴入酚酞试液,试液变红。
②用试管取污水少许,滴入4CuSO (或3FeCl )溶液,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生成。
【碱的通性有多方面,但用于污水检验要求既方便,现象又明显。
实验设计离不开合理操作及规范操作,以此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
实验2
师:(出示幻灯片)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表面皿上的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探索总结。
教师指出学生所设计方案的优点与不足,师生讨论后确定最佳方案:①取少许待证明的NaOH 样品放入试管中,然后滴加稀盐酸,若在滴加过程中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NaOH 固体已变质。
否则,没有变质。
②取少许待证明的NaOH 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然后滴加2BaCl (或2CaCl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可证明NaOH 固体已变质。
否则,没有变质。
【空气中含有2CO 气体,NaOH 能与它发生反应生成32CO Na 和水,要证明长期放
→
+HCl NaOH
置的NaOH 固体是否变质,实质就是检验NaOH 中是否含有32CO Na ,以此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及变通思维的能力。
】
实验3
师:(出示幻灯片)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能通过观察到的明显现象,说明NaOH 溶液与2CO 发生了化学反应。
要求:①设计时可联系物理及生物知识;②选用你认为所能用到的仪器和药品,画出实验设计装置图。
教师巡回指导,指出学生所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点与不足,让学生认真讨论,分析比较,并亲自动手实验,最终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好,设计实验时思维活跃,大胆联想,努力创新,很快设计出了十多个新方案,其中几种方案具有鲜明的个性,透出创造的灵气。
这几种方案如下图所示。
(1)瓶的魔力。
(2)请君入瓮
(3)U 型管中左、右两侧液面有何变化?
说明:将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观察到U 型管中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则说明NaOH 溶液与2CO 发生了反应。
(4)红色喷泉。
说明:当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 溶液挤入烧瓶中时,打开止水夹,如果看到有红色喷泉现象则证明NaOH 溶液与2CO 发生了反应。
(5)塑料瓶为何变瘪?
【经过同学们动手动脑,创新设计,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其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师:如果大家有质疑,认为上述实验设计没有排除2CO 可能易溶解于NaOH 溶液的假设,你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证明2CO 和NaOH 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学生兴趣高涨。
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后,让学生代表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1)取上述各实验后的溶液,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2CO 和NaOH 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2)取上述各实验后的溶液,滴加2BaCl 溶液(或2CaCl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2CO 和NaOH 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也培养了学生质疑、探索、创新的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