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诗歌鉴赏题
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89040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6.png)
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律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人在慰勉友人不用伤悲难过。
B.首联点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隐含送别情意,对仗严整。
C.诗歌颔联是说诗人跟朋友都要去外地做官,是值得高兴的事。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泪洒衣裳。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这首诗一洗大多数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联具体分析。
4.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语文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ef0e3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f.png)
语文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拓展阅读晴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古诗阅读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④。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选自《诗经·魏风》)【注释】①硕:大。
黍:黏米。
②三岁:多年。
贯:供养。
女,同“汝”,你。
③逝:誓。
适彼:到那个。
爰:哪里。
④德:感德。
(1)《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毛诗序》里说本诗“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用的是________的手法。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c75c6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2.png)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律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人在慰勉友人不用伤悲难过。
B.首联点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隐含送别情意,对仗严整。
C.诗歌颔联是说诗人跟朋友都要去外地做官,是值得高兴的事。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泪洒衣裳。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谈谈你的理解。
2.古诗鉴赏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阅读《观刈麦(节选)》,完成各题。
观刈①麦(节选)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⑤,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⑥尽,拾此充饥肠。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盖住了田埂。
③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6a752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6.png)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别母沈明臣老母三年病,儿仍千里行。
秋风吹地冷,山月照霜明。
未别泪先下,问归难有声。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f4a3f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4.png)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欣赏(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
甲诗首联中的“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______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2023成都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成都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3d04ffc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4.png)
2023成都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中“辅”和“望”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苏轼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②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③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苏轼以“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古诗赏析山亭夏日高骈(唐)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927482e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f.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题学习和鉴赏八年级语文古诗词,只有“咬文嚼字,品析字词”才可将文本中深层的内容挖掘出来!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练习题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
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
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
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
这里的“沉舟”和诗中的“沉舟”不同,“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1、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②摆脱现实处境。
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2、赤壁· 杜牧[评析]:该诗是怀古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感慨)。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04ad2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d.png)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拓展阅读观刈①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⑤惜:盼望。
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
晏,晚。
⑦尽日:整天,终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1fed7f1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a.png)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此处指水面。
(1)第一、二句通过描摹绿树阴浓、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夏日的幽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古诗词欣赏(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
甲诗首联中的“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______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4.古诗阅读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④。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附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d0a95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d.png)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3.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________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4.古诗阅读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④。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选自《诗经·魏风》)【注释】①硕:大。
黍:黏米。
②三岁:多年。
贯:供养。
女,同“汝”,你。
③逝:誓。
适彼:到那个。
爰:哪里。
④德:感德。
(1)《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毛诗序》里说本诗“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用的是________的手法。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80180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a.png)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古诗鉴赏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此处指水面。
(1)第一、二句通过描摹绿树阴浓、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夏日的幽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4f30c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c.png)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古诗词目录1.《诗经·蒹葭》《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fd628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6.png)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草宫①怀古(唐)刘长卿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②,青青向楚人。
【注】①春草宫是隋炀帝所建的离宫。
此地春色芳草浓盛,故而命名。
②罗裙色:古代宫妃罗裙的颜色。
(1)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也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
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发出“________”(用诗中的原句回答)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笞。
(2)请你说一说诗中“犹带罗裙色”一句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兼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B.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C.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解析1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5346ac2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6c.png)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e6ede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5.png)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此处指水面。
(1)第一、二句通过描摹绿树阴浓、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夏日的幽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初二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4c256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1.png)
初二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草宫①怀古(唐)刘长卿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②,青青向楚人。
【注】①春草宫是隋炀帝所建的离宫。
此地春色芳草浓盛,故而命名。
②罗裙色:古代宫妃罗裙的颜色。
(1)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也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
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发出“________”(用诗中的原句回答)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笞。
(2)请你说一说诗中“犹带罗裙色”一句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9161e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c.png)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这首诗一洗大多数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联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①望月(南宋)杨万里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②不黏天独自行。
【注】①诚斋:作者的书斋名。
②元:即“原”。
(1)“鸦青幕挂一团冰”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________的特点。
(2)此诗后两句富有情趣,请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光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中的“漏断”“幽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初二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二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10852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c.png)
初二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光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中的“漏断”“幽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1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7e02e8b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0.png)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别母沈明臣老母三年病,儿仍千里行。
秋风吹地冷,山月照霜明。
未别泪先下,问归难有声。
厨头有新妇,数可向藜羹。
注释:•藜羹:(lí gēng )指用藜菜做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1)请解释诗句“问归难有声”中“归”的意思:________(2)“秋风吹地冷,山月照霜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说出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感受?4.诗词赏析: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一个“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赴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
B.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尾联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D.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fadff8b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a.png)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3.拓展阅读晴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5.古诗阅读上元夜①(唐)崔液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
其中一个“卷”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
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此是名句。
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
“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寒”来写。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
”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
以景传情,言尽意未绝。
考点梳理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是:3、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或: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7、这首诗的主旨是,诗中中心景物是。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各填2字)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空留”有何深刻含义?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上句写风,下句写景。
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雪时用一“即”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15、《过零丁洋》解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势艰危;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
首联是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
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加以渲染。
“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以上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考点梳理1、《过零丁洋》是(时代)爱国诗人在被俘获经过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零丁洋里叹零丁。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7、《过零丁洋》中运用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联。
8、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一层是。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
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
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16、《已亥杂诗》解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
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考点梳理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代著名家家。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天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生命就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家居,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句中“落红”实际上是。
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对的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18、《饮酒》解读: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这四句诗刻画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标榜“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人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直言“心远地自偏”。
正所谓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深刻的道理。
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这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适恬而动,面对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色,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考点梳理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解释加点的词结庐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相与..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本诗中的“飞鸟相马还”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都写飞禽,诗人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9、《行路难》解读: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李白被召入京,玄宗不过是常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终被“赐金放还”。
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著于理想的强烈自信。
诗起首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
“斗十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
李白却一反常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透露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情的气势。
然而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遥远的上古,“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个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以上四句用四个意象提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间的跳跃,生动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也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
但诗人不可以永远停留在虚无缥渺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现实,即刻从希望的高天跌入失望的深谷。
“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迸发出的反复咏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
“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
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考点梳理1、金樽美酒斗十千,。
2、用比喻写诗人失意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3、用典表明自己虽遭权贵排挤,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诗句4、诗中表明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能实现的诗句是:(也用于困境中激励自己的执着追求理想的诗句。
)5、这是一首,属。
作者,号,代大诗人。
6、《行路难》原为民间歌谣,后采入乐府。
李白用这个古乐府为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但风格是的。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突出了诗人的什么精神?答: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答: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10、①②句极力描绘盛宴的高贵来反衬,诗人内心的;③④句而连用、、、、四个动词表达了这种情感。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喻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答:12、对《行路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斗十千”、“直万钱”是夸张手法,极言宴度的华美,欲抑先扬。
b.“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既想愤郁闷,又尽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形象。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对偶的修辞,是实写,照应诗歌“行路难”。
d.“行路难”反复咏叹,语气急促,显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
“多歧路,今安在”,显示出诗人前途渺茫,心情深重。
2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杜甫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遮身度日。
然而茅屋难抵狂风大雨的袭击,草被风吹走、屋漏难以入睡,因有此作。
第一段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
号、卷、飞、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词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看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神情。
第二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