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教学内容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总结之三:读懂诗歌的途径是分 清题材,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 情感内容
常见的诗歌题材有: 咏物诗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诗 闺怨诗 哲理诗等 下面我们来梳理诗歌题材
• 练一练 • 蝉(唐 虞世南) •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物态(蝉):“饮清露”“流响”, “居高 ”“声远”等。(托物)
小重山 端午 【元】舒岫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 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怎么读出屈原的呢? • 诗下面有【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
练一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情感? ——思乡怀人(怎么读出?)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衬托 写景时的 远近高低视听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质朴 清丽洗练 意境——淡雅幽静 判断诗歌类型——山水田园风光(山石 、田园 、 炊烟、鸡犬、柴门、南亩)
• 温馨提示:平常有关诗人相关内容的积累别忘了 利用
练一练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仍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又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因了解李清照,当然知道本诗是闺怨诗。 知道杜牧是晚唐诗人,所以多少都有所历 史的寄托。(物是人非之感)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高考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理解高考诗歌鉴赏教案的要点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是高考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难度比较大的一个部分。
因此,理解高考诗歌鉴赏教案的要点对于我们备战高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点一: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有自己的意境,作为学生,我们必须要能够深入理解并把握诗歌的意境。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场景、事件、情感等,来理解诗歌的意境。
同时,也需要把握诗歌的主旨,了解诗人所传出来的思想和信息。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鉴赏诗歌,还可以在高考中更好地解答书面表达题目。
要点二:深入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出了丰富的内涵,而这背后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必须说,对于学生来说,要求深入掌握所有的诗歌修辞手法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了解学科知识,提高对诗歌修辞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联想、想象、变异等方式,来获取更深的修辞理解。
要点三:理解诗歌的结构特征与散文不同的是,诗歌具有其独特的韵律和结构特征,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理解诗歌的重要部分。
我们需要掌握诗歌的韵律、押韵、节奏,以及每首诗歌的结构特点等知识点。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和解析诗歌,并在高考中成功作答。
要点四:了解背景和文化内涵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是与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紧密相关的,因此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我们鉴赏和解析诗歌也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电影、多关注新闻等方式,来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内涵。
以上就是理解高考诗歌鉴赏教案的要点。
我们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把握这些要点,并不断加强相应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书面表达,成功备战高考。
高考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卒章显志
例2、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②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 欲涨冶城③潮。巾④发雪争出, 镜颜朱⑤早凋。未知轩冕⑥乐, 但欲老⑦渔樵。
①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 ②“客思” 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③冶城:《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 ④巾:头巾.雪:白。 ⑤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 ⑥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⑦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如何读懂诗歌
单击添加副标题
炎陵县职业技术学校 唐南平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 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 写什么? 怎样写? 为何写? 炎陵县职业技术学校 唐南平
炎陵县职业技术学校 唐南平
二、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细心看下面两诗的注释。
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教学内容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高考诗歌鉴赏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读】此为干谒诗。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
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2025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鉴赏程序
(走进诗歌)
1 看一看 找提示 2 读一读 明诗意 3 泡一泡 悟基调 4 审一审 析显隐 5 辨一辨 明关系 6 品一品 入佳境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___千__古__江__山__,__无__处__觅__英__雄__孙__仲__谋__。_____
2. 读一读 明诗意:把古诗当作文言文一样读懂
(揣测难字、还原语序、填补省略、互见有无)
(1)无中见有:“西出阳关无故人” 思考:有什么?
(2)有中见无:① “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不见什么?
——王国维
——钱钟书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 第一步:找出意象,即景(人、事、物); ➢ 第二步:捕捉其特点; ➢ 第三步:体会其联想意义或附加意义(情感、哲理),
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意义。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①找出意象,即景(人、事、物);
读懂诗歌的检验标准
“写什么”: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理、趣)
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咏史怀古……
“怎样写”:表现手法 “为何写”:思想感情、情趣情怀、态度倾向、内心感慨……
二、如何“读懂” (1)树立语言意识
——立足诗句细读,旁批,读出几层写几层
(2)结合辅助信息
——标题、注释、作者、小序、标点等
例:
三峡吟
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弄清了景和情, 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胡应麟
“作诗”
——[明]谢榛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语言的这种暗示性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如是点明了诗歌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法(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样的问法),此一要点则可省略。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
3、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有时可以省略)。
二、情感主旨提炼类
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之怎样读懂诗歌ppt(共21张)
(1)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 有何妙处?
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术语),营造了一个凄苦惆 怅的意境(内容),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作用)。 (听觉、视觉)
2.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 用?
• 狂夫 杜甫 (唐代) •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 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 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 红的荷花,阵阵清香。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与我断 绝了书信往来,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 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 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 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
(2)请简要分析“狂夫“的形象。(3分)
(2)诗中先写“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 景,后点“凄凉”、“恒饥”、“欲”死的可悲可叹之事, 二者由“狂夫”这一形象统一起来。可见狂夫是一个以宁 折不弯的坚韧、“疏放”倔强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的打击, 笑对人生,不屈不挠,老而弥坚的志士形象。
•
例1 试读下面的诗(词)题,看看能读 出哪些重要信息。 (1)《丹青引赠曹将军霸》[2016•全国新 课标卷Ⅱ] (2)《西村》[2016•北京市卷] (3)《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2015•浙江省 卷] • (4)《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2015• 江苏省卷]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读懂诗歌+课件
• 显性情感词语: • 《相见欢》 李煜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
滋味在心头。 • 《虞美人》李煜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登高》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
Hale Waihona Puke 方法归纳 • (六)读典故
诗文中的典故指作者所引用的古籍中的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 诗词中多运用这种典故,成为一种写作手法,被称作“用典”。 分类: 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 (运用较多)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刘勰在《文心雕龙》
杜甫(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之时,内
世、生平和所处的时代
容往往是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格 调往往是“沉郁顿挫”)
背景,关注他们的遭遇、 作者遭遇:
境况,知晓其所处朝代 常年旅居外地
国势、朝政,他的创作
——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
倾向,他的作品的风格 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
特点等。
——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淮上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对译:秋夜雾气收尽,远处能听到虫鸣,我长夜难眠,灯花剪了又剪,夜半人 无睡意,冷冷的月光撒满床,去铺床却满床冰凉,抬头望,梧桐树梢月光分外明亮。 确定这首诗的主旨。 第一步:诗歌描写的景物有:秋夜、烛花、梧桐、明月; 第二步:联想景物固定意义。在古典文学中: 秋多表愁情,梧桐多表寂寞悲凉之情,明月多表团圆,烛光多表深夜。 第三步:再看修饰词语。“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愁情、凉床、月影和梧 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精品PPT共26张)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功夫深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人,三司盐铁副使陈洎之孙,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 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 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 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 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
篮舁:即“篮舆”,指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 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晋书·孝友传 ·孙晷》:“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 扶持。” 宋·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 和”“赠”“次韵”“答”等 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情 感,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 表心志。
内容 情感
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 种方式: 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 但不必用其原字。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 序都须相同。
诗歌的题目,有的有标志词“酬、和、赠、次韵、答”,有的词带有一定的情感,如“怀、思、送、寄、 答”等词,这些词往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①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②细心寻找隐性“情语”,即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又”“惟”“空”“可”“岂”等。需要引起注意。 ③明确“情语”出现的位置。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在 中间及小序中;隐性“情语”一般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①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早春之 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 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②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③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 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 PPT精品课件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杜甫
杜牧的清健俊爽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孟)郊寒(贾)岛瘦
论世——了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生活 注意:概括只为一大致倾向而 非全貌,切勿以偏概全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 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 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 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 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 期。
二:知人论世 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 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 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 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 辛弃疾、陆游、文天祥 (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
•
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 画和音乐,决定他的诗的风格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 定了他后期对现实漠不关心。 •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 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 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 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天已将明,孤灯闪烁,诗中女主人公仍在那儿辗 转反侧,不能成眠。原来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 的喜鹊鸣叫,把她引到门前去的。“乾鹊噪,行人 至。”这不明明预兆着日夜思念的“行人”──出了 远门的丈夫马上要回来吗?!“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丈夫 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 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
诗歌鉴赏1——读懂诗歌教案
诗歌鉴赏1——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诗歌鉴赏”部分,主要内容为第一章“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何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解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诗歌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享感受,引入课题。
2. 讲解:介绍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的发展历程,结合实例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引导学生阅读一首诗歌,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经典诗歌,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
4. 例题讲解:针对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从题目、作者、背景、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适合练习的诗歌,指导学生按照解读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形成与发展2. 诗歌的语言特点3. 诗歌解读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阐述其意境与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完整word版)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读】此为干谒诗。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
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高考诗歌鉴赏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读】此为干谒诗。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
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含蓄之极。
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例:1、《邯郸冬至夜思家》《春夜别友人》《春日登楼怀归》表明时间、背景及写作内容2、《西塞山怀古》《从军行》《归园田居》表明诗歌体裁及题材3、《春夜喜雨》《征人怨》表明情感对点练习: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交代写作缘由、地点和特定读者②暗示诗歌类别(贬谪诗))2、《咏素蝶》(①交代了写作对象②点名诗歌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方法:托物言志)3、《征人怨》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②情感基调:怨③类别:边塞诗)2、读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诗”的“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思想、生活经历、风格流派等“论世”就是要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社会生活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3:(全国Ⅱ卷)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
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例4: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5: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6:鹊桥仙·夜闻杜鹃①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解读】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4、读内容。
1、读意象。
通过诗歌中的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7: (全国卷3)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例8: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解读】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
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2、关注诗歌情点。
所谓情点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情感的字眼。
①修饰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a形容词:冷暖色调形容词表现悲喜心情。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拟人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环境之苦)b特殊词。
叠词,增强韵律感和内容的形象性。
颜色词:表现心情悲喜,增加描写的色彩感,渲染气氛。
3、关注关键句。
①首联:了解基调,统领全诗②尾联:了解主旨,卒章显志③重要句子:隐含重要信息,有助于了解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④典故句: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
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9: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
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1、看题目和作者;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特别提醒】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