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可编辑全文
种群1的种内竞争强度小于种间竞争强度 K2<K1/α,即1/K2>α/K1,
种群2的种内竞争强度大于种间竞争强度 B. 种群2取胜,种群1被排挤掉。
K1<K2/β, K2>K1/α,与A情况相反
C.两种群不稳定地共存。 K1>K2/β,即1/K1<β/K2 ; K2>K1/α,即1/K2<α/K1
Y=Wad=Ki
Y单位面积产量,Wa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i常数
原因:一定环境下的资源承载力是一定的;密度增加时, 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
密度效应
7.1.1.2 -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
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的关系: W = C d -3/2
(3) 生态习性的分离(如时间分隔) 均以啮齿动物为主要食物的猛禽类,分为昼
行性(隼形目)和夜行性(鸮形目)两大类。
高斯假说(Gause hypothesis)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 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 种,不能在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竟 争者不能共存。这一假说被称为高斯假说, 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第7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 相互作用。主要有竞争、自相残杀、性别 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 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竞争、捕食、互利 共生
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相互作用型
物种 1 物种 2
相关作用的一般特征
中性作用
○
○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扰型
dd
w 窄生态位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 (4)当N1种群数量达到K2/β时,则N2种群就再也不能增长(因为此时将N1 =K2/β代入方程,则dN2/dt=0);同理,当N2种群数量达到K1/α时,则N1 种群就再也不能增长。
•
(5)在Logistic方程中,瞬时增长率r是随种群数量N的增加而呈直线下
降的。在此,也可用图来表示r1或r2随N1和N2数量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 。
•
(6) 种群竞争的4种结果中,其中只有一种情况可导致两个种群的稳定
平衡。种群平衡密度均分别低于各自环境容纳量K1和K2,且同时满足K2/β>
K1和K1/α>K2。
• 三、竞争排除原理(Gause假说)
Gause(1934)用实验方法观察了两个物种之间 的竞争现象,他用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为材料研究的,大 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培养在一个容器内,起初两种数量 都少,均表现同时增长。但几天后,大草履虫数量开始下 降,最后被完全排除。而双小核草履虫仍增长到其环境容 纳量水平,只是增长速度由于种间竞争而有所减慢Gause 的研究结果认为: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 占有相似的生态位,即完全竞争者不能共存,这就是竞争 排除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N1=αN2
α: effect of individual of species 2 on rate of pop. growth of species 1.
Lotka-Volterra model
N2=βN1
β: effect of individual of species 1 on rate of pop. growth of species 2.
•
(2)N1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等于1/K1,而对N2种群增
07:种内与种间关系
七、种内与种间关系1.概述种内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根据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来分类。
种内: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
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表:种内个体间与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分类关系特征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关系利用同样有限资源,导致适合度降低竞争竞争摄食另一个体的全部或部分捕食自相残杀个体紧密关联生活,具有互惠利益互利共生利他主义;互利共生个体紧密关联生活,宿主付出代价寄生寄生**种内寄生相对罕见,可能与互利共生难以区别,特别在个体相互关联的情况下。
表:根据影响结果对种间相互作用进行的分类相互作用类型物种A的反应物种B的反应竞争- -捕食+ -寄生+ -中性/ /偏害共生/ -偏利共生/ +2.种内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对生物种内关系的研究,应重视个体水平、也重视群体水平的研究。
2.1.密度效应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应,反映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
植物不能像动物那样逃避密集和环境不良的情况,只是在良好情况下可能枝繁叶茂,而高密度下可能枝叶少、构件数少。
2.1.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Donald(1951) 研究三叶草密度和产量的关系后发现: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可用下式表示:单位面积产量=植物个体平均重量×密度=常数这是因为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的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
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2.1.2.-3/2自疏法则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故称作Yoda氏-3/2自疏法则。
2.2.性别生态学研究物种内部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环境因素对性别的影响是性别生态学的内容。
07-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 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 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动态: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动态 协同进化:物种在进化上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 捕食作用 寄生和共生
18
主要研究方向
关系类型
(一) 种间竞争
33
稳定的共存
种间竞争总结
1/K1和1/K2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种内竞争强度
β/K2代表物种1对物种2的种间竞争强度
α/K1代表物种2对物种1的种间竞争强度 1/K1< β/K2, 1/K2 > α/K1 ,种2被排斥,种1取胜 1/K2 < α/K1, 1/K1 > β/K2,种1被排斥,种2 取胜 1/K1 < β/K2, 1/K2 < α/K1,不稳定的平衡点,皆可能 获胜 1/K1 > β/K2/, K2 > α/K1, 稳定的平衡点,共存
壮、体重大、性成熟程度高,具有打斗经验。
生理基础:是血液中有较高浓度的雄性激素(睾丸
酮)。实验证明,给低位鸡注射睾丸酮就会出现反 啄食顺序的表现,许多野生动物也有类似结果。
一般说来,社群中雌雄各有等级顺序,主雄多 与主雌或若干强雌交配,不允许其他雄体与后 者交配。
14
领域性社会等级与种群调节的关系
Growth curves for双核小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 and大 草履虫P. caudatumin separate and mixed cultures
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共培养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性比
• 雄体:雌体 • Fisher氏性比理论:性比趋于1:1 • 稀少型有利:数量少的性别具有较
高的适合度 • 两性相等投入:便宜的性别具有更
多的个体数
• 局域资源竞争和局域交配竞争
性选择
• 概念:动物行为、大小、形态等 次生性征的差异
• 性选择可以通过性内选择(配偶 竞争)和性间选择(对异性的偏爱) 两条途径或兼之产生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一雌多雄制 一雄多雌制
环境影响
环境的资源质量和分布
7.2.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鸣叫、气味标志、威胁、直接进攻入侵者 领域面积与动物及环境的关系:体重、食物品质、季节
• 让步赛理论:拥有奢侈特征的个 体有好的基础
• Fisher氏私奔模型:两性同时对 选择特征编码,遗传
植物的性别系统
• 雌雄同花(两性花) • 同株异花(单性花) • 雌雄异株 • 原因-环境因素和
进化策略(藤露兜树 实例)
动物的婚配制度
婚配制度
指群体内婚配制度类型,异性的相互识别,配 偶数目,持续时间,对后代的照顾
社会等级 (social hierarchy) 社会等级现象:动物种群中个体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社会等级的形成:支配行为 社会等级的意义:优胜劣汰
领域性、社会等级和种群调节 种群数量调节 物种进化
图片:领域性和资源的关系
7.3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 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 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 竞争能力 – 生态习性 – 生活型 – 生态幅度
7.种内与种间关系
Body mass(g)
Right wing length(mm) Right tarsus length(mm) Right middle toe length(mm) Right middle claw length(mm) Culmen length(mm) Gape length(mm)
based on natural selection
2007 Crafoord Prize
7.1 种内关系-两性
局域资源竞争 local resource competition
Clark,A.B. 1978. Sex Ratio and Local Resource Competition in a Prosimian Primate. Science ,Vol. 201 no. 4351 pp. 163-165.
7.1 种内关系-两性
7.1 种内关系-两性
7.1 种内关系-两性
7.1 种内关系-两性
Table 2. Body measurements 10 breeding males and 28 non-breeding adult males of Tibetan snowcock and percentage of difference between males for each measurement. Mean spur length=(Left spur length + Right spur length)/2.Dif./difference in percentage according to the Storer’s index =100 ((X-Y)/[(X+Y) /0.5]), where X are breeding males measurement and Y nonbreeding adult males measurements.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竞争的类型和特征
• 种间竞争的类型
– 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资源 – 干扰性竞争:竞争个体间直接
相互作用
• 种间竞争的特征
– 不对称性 – 对不同资源竞争的结果相互影
响
Lotka-Volterra模型
• 假设两个物种,单独生长时增长曲线为逻辑斯 蒂模型
• 若将两个物种放在一起,他们发生竞争,从而 影响其他种群增长:
31
7.2.2 性别生态学
• 研究内容:性别关系类型、动态 及环境因素对性别的影响
• 两性细胞的结合与有性繁殖 • 性比 • 性选择 • 植物的性别系统 • 动物• 有性繁殖的种类 雌雄异体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雄同体,同体受精
•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利弊 无性生殖:迅速占领生境、保证遗传的 稳定性 有性生殖:产生不同基因型的后代、适 应变化的环境 红皇后效应:病原体-宿主的相互作用
• 竞争能力 – 生态习性 – 生活型 – 生态幅度
• 高斯假说 • 竞争的类型和特征 • Lotka-Volterra模型 • 生态位理论 • 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 种间竞争与时空异质性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 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 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物种 1 物种 2
相关作用的一般特征
中性作用
○
○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扰型
-
-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竞争:资源利用型
-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
○ 种群 1 受抑制,种群 2 无影响
寄生作用
+
- 种群 1 寄生者,通常较宿主 2 的个体小
种内和种间关系
K2
A
N2
B N1
(b)图表示物种2平衡的条件:
K2/ β
在平衡线下面N2增加,在上面N2下降
将(a)(b)图互相叠合起来,可得到四种不同结局,其结果将 取决于K1、K2、K1/α和 K2 /β值的相对大小
(1)
K1 /α
dN1/dt=0
K2
dN2/dt=0 N1=K1 K2 / K1
K1 > K2 / ,K2< K1 /α: N1取胜, N2灭亡 在K2,K2 / , K1 /α, K1 这块面积内,种群2已经超过最大容纳量而不 能增长,而种群1仍能继续增长,N1取胜,N2被排挤掉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与已学知识联系
1 竞争 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光、温、水等) 种内关系 有机体与生物环境 种间关系 2 性别生态学 3 领域和社会等级 4 他感作用 5 集群生活 1 竞争 2 捕食 3 寄生
生态学
4 共生
竞争 —— 植物的密度效应
植物特性:
固着生长。
不能逃避竞争。低密度下,枝繁叶茂;高密度
dN1/dt= 0 K2 E dN2/dt= 0 K1
K1 <K2 / ,K2< K1 /α:稳定共存 在三角形K1 K2 / 中,种群1不能增长,种群2继续增长, 三角形K2 K1 /α 中,种群2不能增长,种群1继续增长。N2和N1出现稳定的平衡点。
K2 /
(4)
K2 dN2/dt=0
②
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伯德 (H.B.Bode) 1985年研究了黑核桃树下几乎没有草本 植物的原因:黑核桃树的树皮和果实含有氢化核桃酮(14-5-三羟基萘),当这种物质被雨水冲洗到土中,即被氧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植物)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 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 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植物 种群内个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 应,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已发现的植物 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 In most countries, a woman’s number of children is lower if she lives with her own mother as compared to her husband’s mother in the household.
4.生物的集群行为
优点: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 和易遭不测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因为雌雄 两性配子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 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 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总之,关于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其产生,至今仍 是生态学家注意而未圆满解决的课题。1980年 Hamilton提出一种假说:营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 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 续保持的重要因素。例如,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 过程中“学会”进攻遗传性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 将其淘汰,而只有具不断变化的那些基因型的宿 主(进行有性繁殖的!)能存活下来;宿主的多 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殖,这 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 力。这就是说,物种间的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成 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c. 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 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 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05
种间关系的实践意义
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
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 ,合理利用这些关系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病虫害防治
了解种间关系有助于防治农业病虫害,通过引入天敌、寄生性昆虫 等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植物保护
利用种间竞争关系,可以培育具有较强抗性的作物品种,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医学上的应用
病原菌的传播和控制
01
了解病原菌与寄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
播,例如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
药物治疗
02
利用种间关系可以开发新的药物,例如利用拮抗关系来抑制病
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人体微生态平衡
03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保持微生态
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狼捕食兔以获取食物,兔则通过逃跑 和隐藏来避免被捕食。
详细描述
狼是兔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兔来获取 食物。而兔为了生存,发展出了快速 逃跑和躲藏的生存策略,以避免被狼 捕食。这种关系体现了捕食与被捕食 的关系。
农作物与杂草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农作物和杂草争夺土壤养分、光照等资源,形成竞争关系。
详细描述
在同一块土地上,农作物和杂草都会争夺土壤养分、光照等有限的资源,以获取更好的生长机会。这 种竞争关系会导致农作物和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互相制约,影响彼此的产量和生长状况。
竞争
总结词
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等生存条 件的现象。
详细描述
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 等生存条件的现象。竞争可以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 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竞争的结果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竞争能力强的一方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竞争 能力弱的一方则被淘汰;另一种是竞争双方都受到不 同程度的影响,共同生存下来但生长状况不如从前。 竞争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生物多 样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精品文档
1、α<K1/K2和β>K2/K1
物种2被排斥(páichì),物种1取胜
α<K1/K2
物种2中的每个个体对物种1的影响(yǐngxiǎng)<物种2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的影响
β>K2/K1
物种(wùzhǒng)1中每个个体对物种(wùzhǒng)2的影响>物种1中每个个体对自身
7 种内与种间关系(guān xì)
精品文档
•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存在于
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生活于
同一生境中的所有(suǒyǒu)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精品文档
或异期开放)。
雄花
蕊
药 花丝
花 瓣 胚珠
花 托
柱头
花柱 雌 蕊
子 房 花 萼
精品文档
7.1.2.5 动物的婚配制度
1)定义 婚配制度: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
婚配包括异性间的相互识别、配偶数目、配偶持 续时间、后代抚育等。
因♀配子大、 ♂配子小,一般雌性投入大, 更关心交配成功率,雄性可多次交配,故一雄多 雌为常见,一雌一雄为一雄多雌进化(jìnhuà)而来,雄 性间往往发生格斗等竞争行为。
当领域内的食物丰富时几乎全天都在领域内当领域内的食物丰富时几乎全天都在领域内活动但当领域内的食物贫乏时他便离开领域在领域活动但当领域内的食物贫乏时他便离开领域在领域附近结成小群漂泊觅食但即使是这时它也不完全放弃附近结成小群漂泊觅食但即使是这时它也不完全放弃自己的领域每天总要花一定时间在领域内活动并不断驱自己的领域每天总要花一定时间在领域内活动并不断驱赶侵入领域的其他个体此时的能量亏损在不久后当领域赶侵入领域的其他个体此时的能量亏损在不久后当领域条件变好时会得到加倍的补偿这种着眼于未来的行为就条件变好时会得到加倍的补偿这种着眼于未来的行为就是长期权衡利弊的一个事例也就是说从客观上讲是长期权衡利弊的一个事例也就是说从客观上讲动物动物的领域行为常常不光是为了眼前利益同时也会照顾到长的领域行为常常不光是为了眼前利益同时也会照顾到长远的利益远的利益
(完整版)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3)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 性选择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在两性 问对于后代投入的差别越大,为接近高投入性别(一般是 雌性)者,低投入性别(一般是雄性)者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激 烈;高投入性别者的更加挑剔,必然可从低投入性别者那 里获得更好的出价。简言之,雄性应该是有进攻性的,雌 性应该是挑剔性的。
• 美国生态学家Wilson根据雌雄两性在婚配中这种投入不平 衡性提出: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 雄一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 而来的。
•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多配制 一雄多雌制:海狗 一雌多雄制:矩翅水雉
•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 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 Fisher氏私奔模型(Fisher’s runaway model)认为,雄 性这种诱惑性(epigamic)特征开始被恣意的雌性所选择, 并将继续进化,如果雌性基因对挑选特征(如选大尾的)编 码,雄性也会对该特征(如尾的大小)编码。
极乐鸟(天堂鸟)
(4)植物的性别系统 • 雌雄同花: • 雌雄两类花:玉米,南瓜 • 雌雄异株:银杏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力学条件,比单独行 动时减低阻力,游泳的效率最高。
• 集群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已有研究证明,鱼类 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 更强,这可能与集群分泌黏液和其他物质以分解或中 和毒物有关。
同理,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种群的增长 抑制作用为1/K2。
另外,从(1)、(2)两个方程以及α、β的 定义中可知:
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1种群的影响为:α/K1 N1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2种群的影响为:β/K2 因此,当物种2可以抑制物种1时,可以认为, 物种2对物种1的影响 > 物种2对自身的影响,即 α/K1 > 1/K2。 整理后得:K2 > K1/α。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 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 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 那些具不断交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宿主能存活 下来;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 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力。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5 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通
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 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种作用是生存斗争的 一种特殊形式,种间、 种内关系都有此现象( 黑胡桃、香蒲)。他感 作用对农林业生产管理 、植物群落的结构和演 替具有重要意义。 (农 业上歇地现性行为
1 领域(territory):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 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引自: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有关领域的概括性规律:
(1) 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动物的领 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动物大,且体重越大, 这种差别也越大。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7.2 种间关系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种间关系包括正相互作用(互利 和偏利共生)和负相互作用(竞 争、捕食、食草、寄生、偏害)。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7.2.1 竞争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w: 平均重量 c:常数 d: 密度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7.1.2 与性别有关的种内关系
1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无需偿付减数分裂的代价,母体所产后代 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环境条件有利时能迅速增 殖,开拓暂时性栖息地。
有性繁殖要在进化选择上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使之 获得利益超过所偿付的减数分裂价、基因重组价和 交配价。为什么多数生物行有性繁殖?一般认为, 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和易遭不测环境下的一种 适应性,有性繁殖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有 利于生存竞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种内竞争类型
•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 • 三、他感作用
第三节、种间竞争(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 一、种间竞争特点
共栖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如果它们利用相 同的资源(即生态位很近),则种间竞争往往导 致每个物种的出生率下降或死亡率上升,从而引 起其种群数量发生较大的波动。 竞争关系有时 表现得异常激烈而明显,常导致某一物种竞争失 败而被淘汰;有时表现得温和而隐蔽,常导致竞 争相同资源的两物种在生态位上出现一些分化, 如在时间或空间上出现分化,等等。
• (2)分摊性竞争(scramble competition)(又称 利用竞争exploitive competition):两个物种间的 竞争表现得温和,并不发生直接对抗和接触。 种 群中所有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去接近有限的资源, 都可以参加竞争。由于竞争没有产生完全的胜利 者,有时全部竞争个体所获得的平均资源,由于 不足于维持生存所需的能量,使种群难以维持。 在分摊性竞争中,通常获胜者是不完全的,为竞 争者取走的部分资源,不能用于维持该种群,资 源在所有竞争着的个体间的分摊是均等的,所以 当每个个体所摊得的资源不足以维持生存时,死 亡率将立即从0%突升到100%。如以1克重的公牛 脑匀浆作为食物,在不同密度下饲喂培养羊绿蝇 Lucilia cuprina幼虫,结果发现在低密度下,羊绿 蝇可以发育为成虫,但当密度为200头或更多时, 羊绿蝇因分摊的食物资源不足,均不能正常发育 而全部死亡(Nicholoson(1954)。
2.竞争结局 N1=0,物种乙取胜,N2=0,物种甲取胜,N1、 N2均大于0,则两者共存,表
示在某些方面已发生分化。
• 3.评价
• (1)在没有种间竞争时,则两个种群均呈“S”形的Logistic增长。α、β为竞争 系数,α是N2对N1的竞争系数,指N2中每个个体对N1种群的竞争抑制作用。 因此,当环境容纳量K一定的情况下,如果α=0,说明N2对N1种群的增长没 有任何影响;如果α=1,说明N2中一个个体的资源利用量完全相当于N1种群 中一个个体对同一资源的利用量; α>1,表示一个乙物种个体(N2)所占的 空间体积比一个甲物种(N1)个体所占体积要小。α<1,表示一个乙物种个 体(N2)所占的空间体积比一个甲物种(N1)个体所占体积要大。同样,β 是N1对N2的的竞争系数,指N1中每个个体对N2种群的竞争抑制作用。
竞争现象的证据有以下几方面: (1)对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近缘物种生态学的研究。近缘物种常在
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方面非常相似,若共栖一地,则竞争必最激 烈。则自然选择导致分化,如利用不同的生境、食性不同、活动时间 不同。 如同栖一针叶林中5种树莺在树丛中的觅食部位明显分化 ; 另外,领域现象也说明了种内或种间竞争的存在;最明显的活动时间 分离是日活动和夜活动分化,如鹰和猫头鹰、雨燕和蝙蝠、蝗虫和蟋 蟀;近缘物种的食物分化;等等。 (2)特征替代或性状替换现象(character displacement)。由于 竞争引起近缘种在形态、行为或生理上分化较大。如两种泥螺在重叠 区内一壳长4.5mm,另一为2.8mm;而在非重叠区内,则分别为3.3 和3.1mm,则说明竞争促使两泥螺壳长的差异明显增加。 (3)对于所谓“不完全”动植物区系及其生态位相应变化的研究。 例如海岛就属这种区系,生活在海岛上的动物因为缺乏竞争,往往比 大陆上的同种动物具有更多的行为生态的多样性;或者将大陆生物引 入海岛后,常将岛上本地生物从竞争中淘汰。另外,如澳洲引入野犬、 狐后引起当地不少有袋类发生灭绝。因为,引入种常是竞争优势种, 在自然选择尚未来得及产生特征替代或发生生态位分离以前,竞争劣 势种就灭绝了。
第七章 种内和种间关系
第一节、物种关系类型
• 由于自然界的物种不是单独存在的,这些不同的 物种混合在一起必然会出现以食物、空间等资源 为核心的种间关系。长期进化的结果,又使各种
各样的种间关系得以发展和固定。从理论上讲, 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只可能有三种形式: 即有利、有害、或无利无害。因此,全部种间关 系只是这几种形式的可能组合,表中是列出了所 有几种重要的相互作用类型。
种内竞争类型主要有两类,
• (1)争夺性竞争(contest competition)(又称 为干扰性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一种生 物借助于行为或分泌异种抑制物质或其它方式, 排斥另一物种从而使其得不到资源来抑制竞争对 手的发展.竞争中胜利者为了它们的生存和繁殖的 需要,尽量多地得到控制的必需品,而失败者则 把必需品让给它的胜利者,在争夺性竞争中,每 一个获胜的个体均能得到其所需要的一切需求品, 而失败者所得的需求品不能满足其生存或繁殖的 需要而最终地死亡。如某些独立性土蜂对有限数 量的巢穴的竞争,某些独居性寄生昆虫对寄主的 竞争等是属于这一类型。如鸟类对巢域的竞争, 只要胜利则独占,因为一个萝卜只有一个坑,又 如猴王之争。
•
(6) 种群竞争的4种结果中,其中只有一种情况可导致两个种群的稳定
平衡。种群平衡密度均分别低于各自环境容纳量K1和K2,且同时满足K2/β>
K1和K1/α>K2。
• 三、竞争排除原理(Gause假说)
Gause(1934)用实验方法观察了两个物种之间 的竞争现象,他用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为材料研究的,大 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培养在一个容器内,起初两种数量 都少,均表现同时增长。但几天后,大草履虫数量开始下 降,最后被完全排除。而双小核草履虫仍增长到其环境容 纳量水平,只是增长速度由于种间竞争而有所减慢Gause 的研究结果认为: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 占有相似的生态位,即完全竞争者不能共存,这就是竞争 排除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通常在同一地区内,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种 间竞争也就越激烈。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两个生 态上接近的种类的竞争,从理论上讲可以向两个 方向发展。1、一个种完全排挤掉另一个物种,使 其不能生存。如Gause(1932)所进行的大草履虫 Paramecium caudatum 和双小核草履虫P.aurelia 培养实验。2、生态隔离,一个物种使另一个物种 占有不同的空间(如异域分布)、取食不同食物(如 食性上特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的分隔(如活动时 间的不同),这些统称为生态隔离(ecological )。如 Crombie(1947)所进行的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和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实验, 这两种昆虫共同生活在面粉中时,由于拟谷盗积 极杀死未成熟的锯谷盗而消灭它,但在面粉内放 上管子,体形较小的锯谷盗则能逃脱拟谷盗的攻 击,两个物种就能共存。
竞争是指种内或种间的两个或更多个个体
间,由于它们的需求或多或少地超过了共同资源 的供应而产生的一种生存斗争现象,所以在这些 竞争着的个体间相互施加着不利的影响。这种影 响可以表现为存活率、个体增加速率、体重和生 育力的下降,而其总的效应,则表现为种群增殖 率随密度增长而下降。这些我们从经典的实验种 群动态可以看出,当简单生活史的单种种群在无 限环境中时,其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长。然而, 我们所拥有的这个地球,其可供生物的资源并非 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资源中,各种 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必然会与其他个体对资源 进行竞争。
第二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
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 如何,最后产量,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物生
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物的存活率,
在高密度下,有些植物死亡了,于是种群
开始出现“自疏现象”。
3.种内竞争(intraspecies competition)
• (4)当N1种群数量达到K2/β时,则N2种群就再也不能增长(因为此时将N1 =K2/β代入方程,则dN2/dt=0);同理,当N2种群数量达到K1/α时,则N1 种群就再也不能增长。
•
(5)在Logistic方程中,瞬时增长率r是随种群数量N的增加而呈直线下
降的。在此,也可用图来表示r1或r2随N1和N2数量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 。
现在考虑的是两个物种在同一环境中,那么每一物种的增长率 除决定于上述三项外,种群尚未利用的空间这一项则更加复杂了,因 为两个物种都在增长。
现假设:N1=αN2, 即把两个物种换算成等量(因个体大小不同 等)
同理:N2=βN1 那么,上述模型改变为 dN1/dt=r1N1((K1-N1-αN2)/ K1) 物种甲在竞争中的增长模型, 表示物种甲的空间K1除物种甲(N1)在利用外,物种乙(αN2)也同时 在用。 dN2/dt=r2N2((K2-N2-βN1)/ K2) 物种乙在竞争中的增长模型. • 这就是著名的物种竞争模型。
• 种内竞争是指同一个物种内的个体相互之间为资 源的争夺而进行的一些相互反应,种内竞争在植 物和动物中不一样,动物激烈,植物短期内不明 显。种内竞争的特点包括:(1)种内竞争与种群 数量密切相关,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对每个 个体的影响也越严重。(2)种内竞争的结果是限 制了生物个体的生物潜能发挥。(3)资源有限时 发生种内竞争,如对某种食物。(4)种内竞争是 平等的,即个体间的竞争是平等的,但在一些特 定情况下也不平等,如早孵出的幼体比晚孵出的 幼体,从母体口中争取食物的能力要强。总之, 个体生来平等,竞争造成差异。
• 两个种群间相互关系的表达方法:
两个种
群之间可彼此相互影响或互不相扰,这种影响可
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因此,可用(+)表示有利,
(-)表示有害,(0)表示无利也无害。
• 在上述种群相互关系中,可以分为三大类: (1)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互利共 生(白蚁和鞭毛虫)、原始合作(如某些
鸟在大动物体表琢食体外寄生虫,当捕食 者来时,能报警)。(2)负相互作用,包 括竞争、偏害作用(如异种的抑制作用)、 捕食作用、寄生作用。(3)中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