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端午粽》重难点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eeb92d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7.png)
《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3. 学生能够认识生字词,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等字。
4. 学生能够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词,会写生字。
2. 教学难点: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端午节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节日氛围和习俗。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回答)3.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端午节有关的课文——《端午粽》。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吧!(二)讲授新课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 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午、节、叶、米、真、分、豆”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4.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问: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口味?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5.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6. 教师请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7.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和传统文化价值。
(三)巩固练习1. 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2. 教师让学生背诵课文,要求背诵流利,声音响亮。
3. 教师让学生默写生字词,要求书写规范,字迹工整。
4. 教师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认真思考,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生字词、课文内容、端午节的习俗等。
2.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90de8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9.png)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习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习俗,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端午粽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3.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端午粽的外观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端午粽的了解和经验。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引导学生跟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自己对端午粽的认识和了解。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入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习俗。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5. 总结与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练习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等。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生字词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包括读音、写法和词义。
3.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端午粽的制作过程、习俗以及寓意等。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92494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c.png)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端午粽》一文。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独特的食物——粽子展开。
教学内容涉及课文理解、生词学习、句子解析等,重点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关于端午节习俗和粽子的制作过程的描述。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子,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生词、难句。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行详细讲解,解析生词、句子。
4. 例题讲解:以课文内容为例,讲解如何描述一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话描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粽子的制作过程,分享家庭过端午节的趣事。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内容: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习俗粽子的制作过程3. 结构:课文第二自然段:端午节的习俗课文第三自然段:粽子的制作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写一篇关于粽子的制作过程的短文。
2. 答案: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粽子的制作过程:选用上等糯米,浸泡、洗净后,将糯米与红枣、豆沙等馅料包入竹叶中,用线绳捆扎,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端午粽》一文,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过程。
《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26e43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8.png)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端午粽》详细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端午粽的制作过程以及端午节的习俗。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文中生字词。
2. 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生能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端午节的习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端午节的习俗的掌握。
难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粽子模型、粽子图片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粽子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粽子,引出端午节。
2.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
3. 课文朗读: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4. 课文讲解:讲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设计一种粽子,并介绍其特点。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并写一篇短文。
六、板书设计端午粽制作过程:习俗:七、作业设计1. 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答案:略2. 写一篇短文,介绍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字词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行勾画出生字词,提高了自学能力。
在课文讲解环节,通过讲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设计粽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作业布置环节,让学生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并写一篇短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并调查其习俗,写一篇短文进行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端午粽》1. 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包括准备食材、包裹粽子、煮粽子等步骤。
《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a5e9b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f.png)
《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 13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等 7 个生字。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模仿、实践、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习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习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体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让学生领悟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 13 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等 7 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
教学难点理解“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这句话的含义。
体会“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这句话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生字、生词、句式、语法等基础知识。
讲解课文的背景、作者、主题、结构等内容。
讲解端午节的习俗、由来、文化内涵、精神价值等知识。
演示法展示课文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展示端午节的习俗、由来、文化内涵、精神价值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习俗。
1. ◦ ◦ ◦2. ◦ ◦ ◦3. ◦ ◦ ◦ 1. ◦ ◦ 2. ◦ ◦ 1. ◦ ◦ ◦ 2. ◦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话题、观点等,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端午节的习俗、由来、文化内涵、精神价值等问题,让学生学习端午节的文化知识和传统习俗。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53213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5.png)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粽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一)初读课文1、你自己读读看。
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端午粽 教学设计
![端午粽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81ac16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2.png)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端、粽”等 13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 2 个偏旁;会写“午、节”等 7 个字。
3、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其由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和偏旁,会写生字。
2、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其由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端午节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人们在做什么,引出课题《端午粽》。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吗?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呢?(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讲解生字的读音、结构和偏旁。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开火车读生字,巩固生字的读音。
(四)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2)指导学生理解“一到”“总会”的意思。
(3)让学生用“一到……总会……”说一句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
(2)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3)让学生说说粽子的样子,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粽子的诱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2)出示句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吃哪种粽子,为什么?4、学习第四自然段(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外婆包的粽子怎么样?(2)出示句子:“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3)指导学生理解“十分”“花样”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fe021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c.png)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叶、米、真”4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一”字短语,读好长句。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叠词,了解从外到里的顺序。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一”字短语,读好长句。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叠词,了解从外到里的顺序。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聊聊喜欢吃的粽子。
师:同学们,你吃过粽子吗?你最喜欢吃什么粽子?预设1:肉粽。
预设2:蛋黄粽。
预设3:红豆粽。
预设4:红枣粽。
师:是呀,我们都喜欢吃粽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端午节吃粽子的这篇课文吧!2.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板书:端午粽)设计意图:通过聊学生们喜欢吃的粽子活跃气氛,拉进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3)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2.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诵读课文。
3.集中识字小朋友们读得真有感情!为了更好地了解端午棕,让我们一起把课文的生字学会吧。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① zòng mǐ dòu ròu粽子糯米红豆鲜肉② jiān zǒng fēn duān jié中间总会十分端午节③ dài zhī jù niàn带回知道据说纪念(2)请同学们借着拼音读一读这些字,想一想你们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方法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预设:形声字识字、加一加识字、部首识字、看图识字。
端午粽 教学设计
![端午粽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9d081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9.png)
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生能够认读“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 13 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等 7 个生字。
3. 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读“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 13 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等 7 个生字。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端午节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场景和人物。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3.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节的课文——《端午粽》。
(二)讲授新课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课文。
2. 教师提问:课文中提到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3. 教师引导: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广泛流传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主张改革政治,联合齐国对抗秦国。
但是他的主张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公元前 278 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
楚国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习俗。
4. 教师提问:课文中提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那么粽子是怎么做的呢?(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语文端午粽教案(10篇)
![语文端午粽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92357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0.png)
语文端午粽教案(10篇)语文端午粽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风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风俗。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商量法总结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
〔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正确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语文端午粽教案篇2教材分析《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条理清楚,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20d1f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d.png)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端午粽教案篇一教材解析:《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
《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
《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目标: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农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腊月初八、五月初五分别是什么节?有什么习俗?板书课题:《端午粽》【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的了解。
2024年春季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2024年春季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d7a97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0.png)
1.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4.收集家长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促进家校共育。
十四、教学资源
1.教材:《2024年春季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八、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端午节习俗的图片、视频等。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字词。
3.粽子模型: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九、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词义。
2.生字词学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教师讲解生字词的笔画、结构、读音等。
(3)学生组内交流,分享生字词的学习心得。
3.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喜欢吃粽子?”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中的小朋友喜欢吃粽子,是因为粽子有着丰富的味道和美好的寓意。
2.第二课时:感受传统节日氛围、角色扮演、总结与拓展
十二、教学注意事项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讲解生字词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书写规范,纠正错误的书写姿势。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增强文化自信。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a23b0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4.png)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第1篇】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幼儿用彩纸、软陶和绳子等手工制作粽子,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手工制作粽子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保持桌面的干净,培养良好的活动习惯。
二、活动准备1、彩纸、绳子、软陶2、塑料盒、纸盘3、手工制作工具、辅助材料4、粽子实物三、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实物粽子,引导幼儿观察外形,引出端午节。
激发幼儿手工制作粽子的兴趣。
(1)请小朋友看老师手上的是什么呢?你们吃过吗?(2)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吃粽子的感受吗?(3)原来啊,小朋友们都喜欢吃粽子,粽子加上甜甜的红糖后更好吃了!2、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粽子是怎么做出了的呢?手工制作激发兴趣。
(1)端午节粽子,其实都是经过每个食品工人的包装而成的。
而我们家里的粽子都是大人包出来的。
(2)老师引导幼儿了解手工制作粽子的包法,讨论手工制作粽子的方法及要求。
3、教师手工制作包粽子,请幼儿仔细观看!4、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手工制作包粽子。
手工制作时注意动作放慢,难点之处要多讲几次。
(1)教师为幼儿分组,幼儿尝试自己手工制作粽子。
(2)按照详细步骤再次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制作。
5、幼儿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做简单介绍。
6、将实物粽子分给幼儿品尝,大家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
四、活动总结展示结束,老师对端午节进行概括总结,让幼儿亲手将自己的手工制作品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端午节的快乐,一起吃粽子。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58ddfa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02.png)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端午粽》这一课,该内容属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掌握粽子的制作过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大意,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粽子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粽子的制作过程。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进而引出本课。
2. 新课导入:a. 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生词。
b.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生字、生词。
c. 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教师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b. 通过课文内容,学习粽子的制作过程。
c. 分析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随堂练习:a.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b.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端午节习俗。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主要内容:a. 端午节的来历b. 粽子的制作过程c. 作者的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端午节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2)粽子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b.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小短文。
2. 答案:a. 1)端午节2)粽子的制作过程:选料、泡米、包粽子、蒸煮。
3)作者为了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a.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共同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端午粽教案《端午粽》教案(优秀13篇)
![端午粽教案《端午粽》教案(优秀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04914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7.png)
端午粽教案《端午粽》教案(优秀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页是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13篇《端午粽》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的日期,通过学习端午节儿歌,知道什么是端午节。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从听故事看视频中感受端午节的意义。
3、幼儿和老师还只有伙伴一起玩玩端午节相关游戏、尝尝端午节粽子,共享节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1、粽子2、艾蒿等实物3、端午的相关图片和动画三、活动过程1、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儿歌,《五月五》,让幼儿感受到端午节是一个喜庆、热闹、愉快的节日。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
咸鸭蛋,喷喷香,龙舟下水喜洋洋。
2、教师为幼儿设置区角游戏环节:通过区角环境创设的端午主题,教师配合图片和动画给幼儿讲解介绍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1)挂艾叶: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2)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较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3)吃粽子: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根据史书的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4)佩香包: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5)五彩绳:花绳既是五彩丝,又俗称五色丝。
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
在《续汉书》、《后汉书》中,端午日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门户装饰,认为可以抵防恶气。
《端午粽》教案(5篇
![《端午粽》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61e1b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7.png)
《端午粽》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端午粽》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传统文化渗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并能熟练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渗透。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句子解析和课文朗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挂图、课文录音。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进而引出本课课题《端午粽》。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做笔记。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讲解语法知识和表达方式。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关于端午节的小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同学点评。
7. 例题讲解:针对课后练习,教师进行讲解,学生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粽》2. 生字词:粽子、艾叶、龙舟、屈原、雄黄酒等。
3. 句子解析:重点句子及表达方式。
4.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围绕端午节,写一篇短文,介绍你了解的端午节习俗。
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
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我最喜欢的习俗是包粽子,把糯米、红枣、豆沙等食材包裹在竹叶里,蒸煮后香气四溢,美味可口。
2. 课后反思: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端午粽》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后,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
![《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https://img.taocdn.com/s3/m/0174b82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4.png)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端午节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端午粽》,使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赏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端午节的基本习俗和文化背景。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它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端午粽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端午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传承文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
一、教学内容
《端午粽》(教学设计)2023
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朗读课文《端午粽》,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如:端、午、粽、艾叶等。
2.了解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和文化背景,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感情。
《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f4d41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d.png)
《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读生字词。
通过讲述、展示、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句子,感受端午粽的美味。
体会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演示法展示端午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端午节的氛围。
演示包粽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组织学生讨论端午节的习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 ◦ ◦ ◦2. ◦ ◦ ◦3. ◦ ◦ ◦ 1. ◦ ◦ ◦ 2. ◦ ◦ 1. ◦ ◦ 2. ◦ ◦ 3. ◦ ◦4. ◦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端午节的歌曲,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讲授新课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读情况,重点指导“端、粽、总、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字的读音。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以下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10《端午粽》重难点教学设计
![10《端午粽》重难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7a5625a76e58fafab003b8.png)
10《端午粽》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送来了一个礼物,请大家坐端正看大屏幕。
出示(粽子图)。
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里面包的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味道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端午粽》目的:了解学情,看大家对粽子有多少了解。
过渡: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传统节日大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明确: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大家都吃粽子。
除了吃粽子,还有些地区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看看本课生字你认识吗?如何记住它们呢?(出示生字词)采取方式:齐读、分小组读、学生领读、指名认读。
齐读目的是了解学生学情,掌握了多少字词。
分小组读是检查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后再让学生领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指名读是为了让全班学生更加投入的学习生字,争取当堂掌握。
2、交流识字方法这些字你是如何记住他们的呢?再来复习一下我们的识字方法(我是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3、打乱顺序识字,目的就是检查学生记住多少字,让学生对生字加深印象。
4、出示我会写示范写“午”、“米”、“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在写“米”的时候我先出示的“米”字的演变,让学生猜这个字。
学生很容易猜出来。
然后重点指导“真”,明确先观察,再分析,最后动笔写。
让学生观察里面有三道横,外面一笔是“长横”,下面两个点方向不一样。
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
三、指名读课文,指导朗读1、请学生说说文章共几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端午粽》重难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送来了一个礼物,请大家坐端正看大屏幕。
出示(粽子图)。
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里面包的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味道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端午粽》
目的:了解学情,看大家对粽子有多少了解。
过渡: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传统节日大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明确: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大家都吃粽子。
除了吃粽子,还有些地区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看看本课生字你认识吗?如何记住它们呢?(出示生字词)
采取方式:齐读、分小组读、学生领读、指名认读。
齐读目的是了解学生学情,掌握了多少字词。
分小组读是检查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后再让学生领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指名读是为了让全班学生更加投入的学习生字,争取当堂掌握。
2、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是如何记住他们的呢?再来复习一下我们的识字方法(我是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3、打乱顺序识字,目的就是检查学生记住多少字,让学生对生字加深印象。
4、出示我会写
示范写“午”、“米”、“真”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在写“米”的时候我先出示的“米”字的演变,让学生猜这个字。
学生很容易猜出来。
然后重点指导“真”,明确先观察,再分析,最后动笔写。
让学生观察里面有三道横,外面一笔是“长横”,下面两个点方向不一样。
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
三、指名读课文,指导朗读
1、请学生说说文章共几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目的一是指导正音,二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一”的读音。
师范读,学生模仿。
3、出示第二自然段
注意长句子的读法,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回答问题。
四、播放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端午节。
五、拓展延伸。
我国历史悠久,你还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预设:现代从西方引进的节日,学生易混淆。
六: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样子、味道、花样
屈原:爱国诗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
学课文之前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认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课件:开火车逐个认读
(2)小组评比哪个组读的好,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奖励。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
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
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
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反思
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
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
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