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报纸起源:中国报纸的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

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开元杂报”(不是报名,是开元年间官报)

3、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

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对比)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5、小报【宋代的“小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

(1)时代:“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2)性质:“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发行人包括邸吏、

使臣等。

(3)内容特点:第一,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

第二,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最早的假新闻)

(4)、“小报”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人们

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

一定生命力的。

6、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

—提塘)

7、明代“京报”:京报处于古代报纸与近代报纸的过渡期,标志着古代报

纸的最后阶段

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

【简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的办报经过、宗旨、特点(对比)】

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这份中文月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作为传教的工具)3、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广州创刊(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是其刊载内容包含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4、中文商业报纸迅猛发展,由外商创办的中文商业性报纸在上海应运而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呈现三报鼎

立的局面。

5、【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1)、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办报的目的与意义:王韬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

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第一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第二报纸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宣扬君王恩德,传播朝廷政令。第三

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开展对外宣传。第四报纸可以“通外情

于内”使朝廷随时掌握外国情况

(3)、新闻自由。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办报。

(4)、报纸的文风。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编辑人员的条件。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2、【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1)、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近代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

(2)、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

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

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四、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试评析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1)、维新派: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维新派新闻思想中最具典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他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他指出“中国受侮数十年”就是因为上下不通,

内外不通。

第二个时期为1899年到1911年,变法运动失败后,康、梁等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

形成了以下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一是报纸的功能。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的“两大天职”。二是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

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

报刊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一曰“常识”、二曰“真诚”、

三曰“直道”、四曰“公心”、五曰“节制”。四是他根据自己的办

报经验,提出办刊宣传有两种办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浸润的方法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

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醒。

第三个时期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后(1911~1921)言论独立时期,提倡“言论的社会责任”。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第二,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第三,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引导。

第四,党报要重视民意。

五、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1、《民权报》还曾与“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

闻》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横三民”

【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2、“癸丑报灾”: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陆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害,因而在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3、【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

黄远生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他的新闻通讯有以下一些特点:其一,题材重大,内容翔实。二、分析深刻、见解独到。三、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黄远生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新闻观点。第一,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第二,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第三,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4、邵飘萍1912在杭州与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编。报纸被查封后,逃亡日本,并组织东京通讯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著有《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在新闻工作中,广泛交游,随机应变,掌握心理,把握战机,都是他获得独家新闻的重要技巧和手段。

六、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时事政治评论报纸,4开4版。

2、【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变革?】

(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报刊成为争鸣的主要园地。当时有三种情况:一是新旧思潮的激战,即拥护与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双方争论;二是论战,有著名的三大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三是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青年》正式通过政论提倡民主、科学,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新青年》发表大量批判尊孔复辟的文字,有力的动摇了封建统治。

(三)新文风的出现

《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并突破陈规采用标点符号。

(四)、副刊的革新

《京报》副刊同《晨报》副刊、“学灯”、“觉悟”一起,被称为五四前后的“四大副刊”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报纸版面分为4栏、5栏、6栏、7栏、8栏等多种形式,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丰富了报纸的国际新闻通讯。

3、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新闻学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1918年10月4日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