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概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技术差距理论是以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 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
• 先进国家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保持领先地 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 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 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出口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
产品生命周期说
• 美国学者弗农和威而士将产品生命周期(产生、成长、 成熟、衰退)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他们把 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具有出口垄断、 外国生产者开始生产、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竞争和 美国进口四个阶段。这一理论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 品贸易的著名理论。
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品流动不仅会使各国商品价格 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 (一)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 (二)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 (三)技术差距理论 • (四)产品生命周期说 • (五)偏好相似理论 • (六)产业内贸易理论 • (七)国家竞争力理论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 宏观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开放才能有发展。
• 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组织与政策 • 国际金融体系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 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 二、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四、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战后国际 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 从一种理论长成一棵理论大树。
• 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 必需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 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 率,增加社会财富。
– 3、案例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1、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
– 2、基本思想 – 3、案例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一)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E.Heckscher)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 劳动力不同质
– 要素密集度逆转
– 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 自然资源稀缺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 人力资本理论:它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力与资本结合而 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 可以提高其素质,从而影响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 势。
• 研究与开发(R&D)理论:它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 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在研究与开发中投入的资金越多, 其生产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就越高。
比较优势理论案例
• 葡萄牙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毛呢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分 Baidu Nhomakorabea国
1
120
1
100
工 葡萄牙 1
80
1
90
前 合计
2
200
2
190
分 英国
2.2
220
工 葡萄牙 2.125
170
后 合计 2.125
国家竞争力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国际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一)绝对优势理论
– 1、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 2、基本思想
• 信息要素理论:它认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 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占有信息 便会产生贸易;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且 是一种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 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
技术差距理论
• 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 术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
偏好相似理论
• 主要观点:
– 1、产品的出口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
• 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个代表性的需求水平,表明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 与这种收入水平相应的代表性消费品是各国消费品产业发展的主导。 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需要,其生产才容易达到规 模经济,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率。
俄林(B . Ohlin) • (二)理论体系:
1、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 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 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 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 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 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即遵循“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 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 势。
绝对优势案例
• 英国在铜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法国则在大米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国家
铜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 (天数)
大米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天数)
英国
1
分工 法国
1

合计
2
100
1
200
200
1
100
300
2
300
英国
3
分工 法国

300
3
300
合计
3
300
3
300
国际 英国
2
1
交换 法国
1
2
– 2、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量就越大
• 就某个国家而言,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其需求水平也必然有差异。 因此一国专门生产某一个代表性需求层次上的商品,就意味着它不能 满足本国其它收入水平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消费。国际贸易可以解决 各国生产者在某个层次产品的生产上达到规模经济和满足不同收入消 费者消费需要的矛盾。即各国可以专门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产品,并 出口这种产品,同时分别从不同的国家进口其他国家生产的、用来满 足本国其他收入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170
2.2
220
国际 英国
1
1.2
交换 葡萄牙 1.125
1
里昂惕夫之谜
•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 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 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 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 型专业分工基础之 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 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 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