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十三五规划

合集下载

蚕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蚕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蚕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因此,为了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我们制定了蚕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旨在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准化的蚕桑基地,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项目内容。

1.选址规划。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选择适宜种植蚕桑的土地,进行规划布局,确保蚕桑基地的合理利用和高效生产。

2.基础设施建设。

对蚕桑基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灌溉系统、排水系统、道路、通风设施等,确保蚕桑的生长环境得到良好的保障。

3.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蚕桑品种进行种植,确保蚕桑的产量和品质。

4.技术培训。

对蚕桑基地的管理人员和种植农户进行蚕桑种植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水平,确保蚕桑的高产高效。

5.市场推广。

加强对蚕桑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拓展销售渠道,提高蚕桑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项目实施。

1.组织领导。

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

2.资金筹措。

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制定资金筹措方案,确保项目资金的到位和使用。

3.项目推进。

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分阶段、分任务推进项目实施工作,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4.监督检查。

建立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项目效果。

通过蚕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实施,预计将带动当地农民就业,提高蚕桑产业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总结。

蚕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实施,将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积极配合,共同推进蚕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实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反贫困背景下的四川蚕桑产业发展路径

反贫困背景下的四川蚕桑产业发展路径

国家 之一 ,人 均纯 收入 仅 27美元 。经过 土 地 改 问题 ,蚕 桑 产 业 从 167hm (0.民经济 体 系 的建立 ,到 1978年 ,我 国仍 到 6666.67hm (10万 亩 ),3.5万 人 依 托 蚕 桑
有 贫 困人 口 2.5亿 。党 的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 以后 , 产 业脱 贫致 富 。广 东 丝 绸 集 团在 连 南 县 实 施 蚕
村脱 贫致 富 中 的作 用 功 不 可没 ,茧 丝 产 量 占据 所 辖各 县均 有 蚕 桑 产 业 基 础 ,在 全 市 推 行 “一
世界 产量 的 70% 。其 后 我 国蚕 桑产 业 发 展 陷入 人 两亩桑 ,脱 贫 奔 小康 ” 精 准 扶 贫模 式 。高 县
低迷 阶段 ,至今 也不 能 重现 辉煌 。
2018年第 1期
《四川蚕 业 》

反 贫 困 背 景 下 的 四川 蚕 桑 产 业 发 展 路 径
陈义安 王 晓芬 刘俊凤 周安莲 张友洪
(四川 省农 业 科学 院蚕 业研 究所 ,四川 南充 637000)
四川 历 来 是 蚕 桑 生 产 大 省 ,最 高 年 发 种量 52个 省定 贫 困县 ,11501个 贫 困村 ,主 要 分 布 曾经 高达 1200万 张 ,生 丝产 量 占据 全 国 70% 。 在 四大 片 区 (见 表 1)。全省 40个 蚕桑 基 地 县 , 四川 也是 我 国扶 贫攻 坚 的重 点 省 份 ,全 省 有 36 有 28个属 于 “老少 边穷 ”地 区 ,全省 有 698个 个 国定 重 点贫 困县 (全 国 592个 国定 贫 困 县 ), 贫 困村将 蚕桑 作 为脱贫 主导 产业 。
开 发式 扶贫 成 为 扶 贫工 作 的 主要 方 式 ,1994年 长 效增 收措 施 中 ,蚕 桑 产 业 在 部 分 贫 困地 区脱

蚕桑基地实施方案

蚕桑基地实施方案

蚕桑基地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植桑树、饲养蚕的国家,蚕桑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蚕桑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的良好机遇。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蚕桑基地实施方案,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蚕桑产业的生产效益,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内容。

1. 基地选址。

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确保蚕桑生长的良好环境。

同时,要考虑基地周边的市场需求和交通便利程度,便于产品的销售和运输。

2. 基地规划。

根据选址情况,科学规划基地的布局和面积,合理划分蚕桑种植区、蚕室区和加工区,确保各功能区域的协调配合和高效运作。

3. 种桑养蚕。

选用优质桑树品种,科学种植,合理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桑叶的质量和产量。

在蚕室方面,要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控制室内温湿度,保证蚕的生长发育。

4. 加工销售。

建立蚕茧加工车间,对蚕茧进行筛选、烘干、挑选等加工环节,生产出高品质的蚕丝产品。

同时,要开拓销售渠道,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5. 农民培训。

组织农民参加相关的蚕桑种植和养蚕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产业发展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6. 生态环境保护。

在蚕桑基地周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项目保障。

1. 资金支持。

通过政府扶持资金、银行贷款、合作社资金等多种渠道,为蚕桑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 技术支持。

引进先进的种植和养蚕技术,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基地的生产技术水平。

3. 政策支持。

依托相关政策,为蚕桑基地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竞争力。

五、项目效益。

会东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会东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购 资格 管理 , 不放 开县 内鲜 茧市 场 , 决打击 坚
茧 贩 。 多 个 统 一 的 举 措 , 证 了 产 业 相 对 统 保


规 范的集 约化 生产 。
2 推 动会 东 Biblioteka 业 发 展 的成 功 举 措 施
2 1 坚 持 政 府 引 导 , 业 扶 持 . 企
3 会 东 蚕 业 发 展 面 临 的 困难 和 问题
宁南 。全县 幅 员 面 积 327 m , 5 2 k 辖 2个 乡 镇 , 人 口 为 4 . 3万 人 , 中 农 业 人 口 总 07 其 3 . 7 , 一 个 农 业 主 产 县 。蚕 桑 产 业 从 77 万 是
老 百姓 在 蚕 桑 产 业 发 展 中 的 热情 和 积 极 作 用 。特 别是 全面 推广 “ 2 5 立体 套种栽 植模 6 1” 式, 在宽 行 中套 种 洋 芋 、 熟 蔬 菜 等 矮 杆 作 早 物 , 高桑 园综 合 经 济效 益 ( 提 目前 , 崇 区域 大
绩 。 由 于 蚕 桑 产 业 已 经 具 备 一 定 规 模 , 助 且
农增 收 效益 明显 、 现代 农业 产业 化水 平较 高 , 会东县 于 2 1 年 1 月被 四川 省政 府命 名 为 01 1
全 省 首 个 以 蚕 桑 产 业 为 支 撑 的 “ 川 省 现 代 四
农 业 产 业 基 地 强 县 ” 。
本 , 加 了 企 业 负 担 , 市 场 行 情 较 好 的 时 候 增 在
2 2 坚持走 助 农增收 的富 民路线 .
以 富 民 作 为 发 展 蚕 桑 产 业 的 基 础 , 发 激


通 讯
3 2卷
还能承 受 , 旦行情下滑 , 业就难以支撑 。 一 企 二 是 养 蚕 劳 动 力 紧 缺 。 近 年 来 , 着 蚕 区 随

河池市:养好蚕宝宝织出大产业

河池市:养好蚕宝宝织出大产业

河池市:养好蚕宝宝织出大产业一、总体情况(一)桑蚕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继续保持领先,区位优势突出多年来,河池市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机遇,契合河池市发展意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借势发展,将桑蚕产业确定为实现脱贫攻坚重任的主要产业之一,2019年,全市桑园面积94.15万亩,蚕茧产量13.28万吨。

从2005年起,河池市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连续15年保持广西地级市首位。

河池市已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产茧市,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广西蚕业看河池”的发展格局。

宜州区的发展和区位尤其突出,桑园面积超过了37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县级桑蚕生产基地,并于2018年获得中国蚕学会授予宜州区“中国蚕桑之乡”称号;2019年分别获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认定为宜州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获得桑蚕产业强镇示范项目资金IoOo万元。

2023年6月,南丹瑶蚕平板丝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进一步提升了河池市桑蚕特色农产品知名度。

(二)桑蚕产业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河池市桑蚕涉及全市11个县(区)129个乡(镇)1106个村近23万户农户。

2019年蚕茧产量13.28万吨,产值56.18亿元,平均每户年养蚕收入2万多元,实现蚕农年人均产值6000多元,其中,全市年养蚕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达13万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2万多户。

蚕桑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47万户,解决7.5万人脱贫致富问题,贫困户养蚕总收入约4.3亿元,户均收入1.7万元,贫困户养蚕收入占全市蚕农养蚕总收入的7.2%。

2023年计划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0.4万户、1.8万人脱贫。

二、主要经验做法(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目标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河池市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石山地区,显性和潜在石漠化占总面积60%以上,耕地占11%,人多地少又缺水。

蚕桑生产示范区实施方案

蚕桑生产示范区实施方案

蚕桑生产示范区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书桌上,心情随着这柔和的光线渐渐明朗。

思绪开始飘散,回忆起那些年和蚕桑有关的点点滴滴,如今,我将用这十年积累的方案写作经验,为蚕桑生产示范区的建设描绘一幅蓝图。

一、项目背景我国是世界上蚕桑生产的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蚕桑产业在我国逐渐崭露头角。

为了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的竞争力,打造优质蚕桑生产示范区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目标1.建立完善的蚕桑生产体系,提高蚕桑产量和品质。

2.推广先进的蚕桑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3.提升蚕桑产业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4.传承和弘扬蚕桑文化,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三、实施方案1.建立蚕桑生产示范基地(1)选址:选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区域作为蚕桑生产示范基地。

(2)规划: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规划基地面积、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3)种植:引进优质蚕桑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蚕桑产量和品质。

2.推广先进的蚕桑生产技术(1)培训:定期举办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

(2)示范:在示范基地展示先进的蚕桑生产技术,让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效果。

(3)交流:组织农民参观学习,促进技术交流和传播。

3.提升蚕桑产业经济效益(1)加工:发展蚕桑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2)销售: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份额。

(3)品牌:打造地域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4.传承和弘扬蚕桑文化(1)宣传:通过举办蚕桑文化旅游节、蚕桑文化论坛等活动,宣传蚕桑文化。

(2)教育:将蚕桑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保护:加强对蚕桑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整理蚕桑文化资料。

四、项目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项目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

2.第二阶段(4-6个月):进行蚕桑种植、技术培训和产业链建设。

3.第三阶段(7-9个月):推广蚕桑文化,举办相关活动,提升项目知名度。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蚕桑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转型方向。

目前,蚕桑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蚕桑种植大国,蚕业产量、丝绸及其制品出口量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蚕桑产业在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蚕桑产业的传统特点,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蚕桑产业的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服装行业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对天然纤维的需求增加,这为蚕桑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要求蚕桑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在面临种种挑战的同时,蚕桑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机遇和转型方向。

首先,我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农业”、“优质农产品”等政策,鼓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蚕桑产业可以通过完善生产技术、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增效增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蚕桑产业也可以通过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比如,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蚕桑产业还可以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农旅融合、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总结起来,蚕桑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发展的机遇和转型的方向。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广现代化种植方式、提高产品品质,蚕桑产业可以实现转型升级,并为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以说,蚕桑产业的转型发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政府、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

“一带一路”下 四川蚕桑产业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下 四川蚕桑产业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下四川蚕桑产业发展机遇作者:刘思瑶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6年第03期四川蚕桑行业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区域优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下,四川蚕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目前蚕桑行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茧丝价格走低的问题。

四川蚕桑行业要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促进四川蚕桑行业的转型升级,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四川作为仅次于广西的全国第二大蚕区,现有桑园185万亩,是“东桑西移”的重要承接地,更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既有发展蚕桑产业的根基与条件,也具有发展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土地优势及劳动力优势。

但近年来,传统蚕业发展举步维艰。

为此,四川蚕桑产业必须立足实际,借助“一带一路”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东风,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在转型阵痛中实现新的突破与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发展,提升户营规模和区域规模。

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使传统蚕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缺乏生命力,要想在现代农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蚕桑产业也必须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规模化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建立产品品牌、实现规模收益的重要手段,引导技术能手通过土地流转、代管、托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渐取代淘汰零星种养殖户,因地制宜地发展龙头企业带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农户、家庭农场带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蚕桑产业的带头作用。

加快川中北、川南、攀西三大优势蚕区的转型升级发展,通过科技、资金、土地、劳动力的更加合理配置来实现区域规模的扩大,用规模要质量,用质量要效益,让蚕桑产业成为乌蒙山区和秦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平原地区农民居家就业的特色产业。

——集约化发展,提升要素投入回报效率。

四川栽桑方式经历了从房前屋后、四边桑再到桑园的发展过程,饲养地点和方式也从人蚕共处、箔箔、草笼到专养蚕房、蚕台、方格蔟。

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韦曼蝶来源:《农业与技术》2019年第04期摘要:桑蚕产业是大化县乡村振兴战略及“十三五”精准扶贫脱贫主导产业之一,本文根据该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并对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化县;蚕桑产业;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前言国家实施“十三五”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扶持农村特色种植产业以来,大化县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主动对蚕桑产业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和优化,把蚕桑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及区域性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大化县的蚕桑产业,努力把该产业培育成为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产业,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实现大化县蚕桑产业品牌走出去的目标。

1;大化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1.1;蚕桑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大化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发展桑蚕产业对大化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三五”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化县将桑蚕产业列入“十三五”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桑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及“十大百万”产业脱贫主导产业之一,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对桑蚕生产给予政策补助和资金扶持,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企业和专业人才,致力于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为大化县特色支柱产业,推动产业品牌的建设,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桑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受近2a茧价行情激发及周边县桑蚕发展影响,大化县群众近2a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全县桑蚕产业发展迅速,据相关统计,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只有473hm2,到2018年上半年,全县桑园面积已发展到867hm2,全县桑蚕产业乡镇覆盖率已由2015年18.8%发展至2018年上半年的87.5%,小蚕共育室及规模桑蚕种养合作社也实现了从无到有并不断增多的趋势,百亩桑园户逐步产生。

村蚕桑产业实施方案

村蚕桑产业实施方案

村蚕桑产业实施方案村蚕桑产业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并实施一份科学合理的村蚕桑产业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发展定位。

村蚕桑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以养蚕、种桑为主导的产业。

通过发展养蚕和桑叶种植,实现蚕桑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养蚕规模扩大,通过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逐步扩大养蚕规模,提高蚕茧产量。

2.桑叶种植面积增加,加大对桑树的培育和种植力度,提高桑叶产量。

3.产业链延伸,发展蚕茧深加工、桑叶综合利用等产业环节,提高产业附加值。

4.农民收入提升,通过蚕桑产业发展,使农民增加稳定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三、产业发展策略。

1.技术支持,加强蚕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蚕和种桑的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养蚕和桑叶种植技术。

2.市场导向,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蚕茧和桑叶的种植结构,确保产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

3.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对蚕桑产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蚕桑产业发展。

4.产业联合,推动蚕桑产业与其他农产品产业的联合发展,形成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四、风险防范措施。

1.病虫害防治,加强对蚕桑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确保产量稳定。

2.市场风险防范,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市场风险。

3.政策风险防范,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策略,减少政策风险带来的影响。

五、推动机制。

1.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推动产业发展。

2.资金支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3.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蚕桑产业的重要性,引导更多农民参与到蚕桑产业中来。

六、实施保障。

1.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建立蚕桑产业发展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2.政策支持,加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文)

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文)
时期 , 纺 织工 业 规模 效益 稳 定增 长 , 结 构调 整 不 断深 化 , 科 技 创新 和技 术 进 步 明显 提 升 , 在
全 球 纺 织 产 业 中地 位进 一 步 巩 固 。 “ 十 三五 ”
加 工量 比重 由 2 0 1 0 年 的5 1 : 2 9 : 2 0 调整 为 4 6 . 6 :
4 . 品牌建设有效推进
“ 十二五 ” 时期 , 全 行 业 品牌 意 识 进 一 步
提高 , 行业 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与品牌价值评
价 体 系 初 步 形 成 。 中 国 国 际 服 装 服 饰 博 览 会、 中国服 装 大 奖 、 中 国 国 际时 装周 、 各 地 服
的比重比“ 十一五” 末提高3 . 1 个百分点。 2 . 结构调整持续深人 2 0 1 5 年, 服装 、 家纺、 产业用纺织 品纤维
8 . 5 %、 9 . 2 %和 1 1 . 5 %, 2 0 1 5 年 主 营业务 收 入
7 0 7 1 4 亿元 , 利润总额 3 8 6 0 亿元 ; 全行业纺织
纤 维加 工 量 年均 增 长 5 . 1 %, 2 0 1 5 年达 5 3 0 0 万 吨, 占全 球纤 维加 工 总 量 5 0 %以上 ; 纺织 品服 装出 V I 额 年 均增 长 6 . 6 %, 2 0 1 5 年达到 2 9 1 2 亿 美元 , 我 国纺织 品服装 出 口额 占世界 同类 贸易
兴市场份额逐步提高 ; 中西部地区规模 以上
纺 织 企 业 主 营 业 务 收 入 占 全 国 比重 达 到 2 3 . 2 %, 比2 0 1 0年 提 高 6 . 4个 百 分 点 。 “ 十 二
五” 期 间, 我 国纺织服装企业海外投资步伐持

蚕桑办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3年工作计划5篇

蚕桑办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3年工作计划5篇

蚕桑办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3年工作计划5篇第1篇示例:蚕桑办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3年工作计划一、2023年工作总结2023年,蚕桑办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关于发展蚕桑产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弥补了一些不足,也面临了一些挑战,现就2023年工作总结进行如下汇报:1.蚕桑生产稳步推进。

2023年,全市蚕桑生产持续增长,各地区蚕桑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也有所增加。

蚕桑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蚕茧收购价格持续稳定,为广大蚕农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

2.蚕桑科技创新取得进展。

2023年,蚕桑办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积极推动蚕桑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推广应用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蚕桑生产效益和质量。

3.蚕桑产业加工发展迅速。

2023年,我市蚕桑加工业持续向前发展,蚕丝、桑蚕茧等产品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4.蚕桑产业生态建设取得成效。

2023年,我市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推动蚕桑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蚕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显著,为蚕桑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

以上是2023年蚕桑办工作总结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意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我们将在2024年的工作计划中加以改进和处理。

以上是2023年蚕桑办工作总结与2024年工作计划的内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不忘初心,继续发扬蚕桑优良传统,为蚕桑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推动蚕桑产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感谢各级领导和广大蚕农对蚕桑办工作的支持和关心!第2篇示例:2023年已经悄然来临,回首蚕桑办2022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2023年对蚕桑办而言是谋篇布局的一年,我们需要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

一、2022年工作总结在2022年,蚕桑办紧紧围绕着中央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湖南蚕桑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湖南蚕桑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湖南蚕桑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龚昕【摘要】蚕桑是湖南的特色传统产业,由于生产手段落后、劳动力资源紧张、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等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针对湖南省蚕桑产业的生产现状进行调研,概述了湖南蚕桑现阶段的生产背景、机械化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推进湖南蚕桑产业机械化进行了初步探讨.【期刊名称】《时代农机》【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蚕桑;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作者】龚昕【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33.75湖南省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山海经》中就有“衡山其上多桑”的记载,唐宋时期,湖南省种桑养蚕已经盛行,洞庭湖区的蚕桑生产在西周时期就初具规模,直至20世纪90年代前湖南的蚕桑产业一直相当发达。

“九五”末期湖南省蚕桑产业由于市场的波动有所萎缩,近些年随着蚕桑产品多元化拓展,以及国内外市场对生丝产品的不断增大,又呈现出了恢复性发展的态势。

据初步统计,目前湖南省桑园总面积已达8200hm2种量5万盒,年产蚕茧2000余t。

总体规模不大,但特色及比较优势明显。

目前,全省122个县市区中46个有桑园或进行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津市、沅陵、花垣、湘乡、双峰、澧县、祁东、株洲(县)、永兴、溆浦、洞口、会同、泸溪、君山区、大通湖等地,占全省的80%以上,并以相对集中连片的发展格局为主。

虽然湖南省蚕桑产业总体规模相较其他经济作物规模很小,但是由于蚕桑产业的特点,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蚕桑新功能的拓展和新技术的使用,蚕桑产业日益展现出生态高效循环的特点,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蚕桑产业链条长,可开发产品多,每亩桑园仅养蚕正常收益可达4000元左右,如能进行其他综合利用,综合亩桑收益可达8000元以上。

同时,蚕桑产业是典型的生态循环产业,不仅在自身产业链条中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还因为桑树独特的生态治理功能,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区域的生态环境改良,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蚕桑基地运营方案

蚕桑基地运营方案

蚕桑基地运营方案一、项目背景蚕桑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天然纤维需求的增加,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蚕桑基地的运营模式多样化,实施规模化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建立一个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蚕桑基地,实现农业增收和产业升级。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蚕桑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2. 推广蚕桑种植和养蚕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 促进蚕桑产业链的发展,扩大市场份额;4. 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5.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项目内容1. 地点选择:选择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作为蚕桑基地的建设地点。

2. 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建设:在基地内部建设大型高速公路和小型道路,用于农机运输和农产品流通。

(2)水利设施建设:包括修建人工灌溉渠道和水库等,保证蚕桑生长所需的水源供应。

(3)电力设施建设:确保基地内各项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3. 种植和养蚕技术指导(1)培养技术骨干:通过培训班、知识讲座等方式,提高农民对蚕桑种植和养蚕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2)技术指导:定期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赴基地进行技术指导,解答农民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4. 品种改良和优质种苗供应(1)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蚕桑品种改良,培育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蚕桑品种。

(2)建立种苗培育基地,提供优质种苗供应,确保种植质量和产量的提高。

5. 农资供应保障(1)与农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农资的供应和价格合理。

(2)提供农资技术指导和使用培训,提高农民使用农资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6. 市场营销推广(1)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线上产品销售,拓展市场渠道。

(2)参加农业展览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

(3)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扩大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蚕桑项目实施方案

蚕桑项目实施方案

蚕桑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蚕桑项目是指利用蚕桑资源进行养殖和加工的产业项目,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人们对天然纤维需求的增加,蚕桑项目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蚕桑项目实施方案,对于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

1. 扩大蚕桑养殖规模,提高蚕桑产量;2. 提高蚕桑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3.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项目内容。

1. 蚕桑养殖。

(1)选址,选择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资源充足的地区进行蚕桑养殖;(2)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蚕种,提高蚕桑产量和质量;(3)科学养殖,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做好蚕室管理、饲料配制等工作,提高蚕桑养殖效益。

2. 蚕桑加工。

(1)设备更新,更新蚕桑加工设备,提高生产效率;(2)加工工艺改进,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提高蚕桑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3)产品营销,开拓蚕桑产品的销售渠道,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前期准备。

(1)调研分析,对蚕桑养殖和加工产业进行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2)制定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蚕桑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目标和内容;(3)筹集资金,通过政府扶持、银行贷款等途径筹集项目资金。

2. 实施阶段。

(1)选址规划,确定蚕桑养殖基地和加工厂址,进行规划设计;(2)设备采购,购置蚕桑养殖和加工所需设备,保证生产需要;(3)人员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蚕桑养殖和加工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水平;(4)生产经营,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蚕桑养殖和加工生产经营。

3. 后期管理。

(1)质量控制,加强对蚕桑产品质量的监控和管理,确保产品质量;(2)市场拓展,加大对蚕桑产品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拓展销售市场;(3)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政策,为项目发展提供保障。

五、项目效益。

1. 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 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3. 生态效益,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关于乡村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蚕桑产业是安康传统优势产业蚕桑产业,也是--村传统优势产业,在农户增收增效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研究中、省、市、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安康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意见》文件政策,根据--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蚕桑产业,加快蚕桑产业发展,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高效,实现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特制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一)基本村情。

--村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处,村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7.9亩(其中:水田375亩,旱地2232.9亩),林地面积1623.6亩。

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20户1415人,有劳动力人口425人(男220人、女205人)。

20--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

(二)产业现状。

按照产业扶贫三个一模式,成立了--县--镇--村蚕桑产业专业合作社,在二、三、六、七、八、九组流转并整理土地600余亩,完成栽植密植桑园600余亩,目前桑园投产面积300亩,20--年新栽植300亩,20--年养蚕130张,实现产值8万元,目前现有蚕室6栋1200余平方米。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为蚕室、桑园建设原则,突出桑园建设标准化、机械化、良种化、高产化,突出蚕室建设现代化、省力化、标准化、自控化,其他桑园、蚕室配套设施完整齐全。

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按照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推进蚕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

推进标准化建园、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品牌化销售的产业化经营,全力建设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带动当地蚕桑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四川省蚕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四川省蚕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1年第1期《四川蚕业》1四川省蚕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蒋佳杨远萍唐国阳(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成都610041)蚕桑是四川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之一,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在全国极具影响力。

农以种为先,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选择和世代育种者的努力,我省形成了丰富的蚕桑种质资源系统,蕴藏着多种潜在可利用基因,是国家的宝贵富,利用蚕桑种质资源是在代、利在千的。

基我省蚕桑种质资源和利用的现,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对建议。

1基本情况1.1品种资源丰富独特我省,形多,蚕桑种质资源极为丰富,桑蚕种质资源688育成种178种134国种36资源340,蚕种质资源10,桑种质资源1172育成品种71种360国种490资源63传188,全国第二。

我省蚕种和桑的资源特,国和四系统的桑蚕种和一的优质柞蚕种。

在我省经现的自然川桑,是世一的桑资源,2013年利用成了桑基因,成为现代桑建的。

国家第农种质资源在米现一648的桑,是国现的的桑,是的古桑,的现桑的自然26。

的枝花,对于研究桑资源的变迁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2保护单位实力较强我省蚕桑种质资源主要在四川省农业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1蚕种场、四川省台蚕种场、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凉山州蚕种场和通江蚕种场等。

资源历史悠久,具备与相适宜的基本条件。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多个全国一的特色蚕种;四川省1中蚕种场、四川省充蚕种场新疆藏及的珍桑;四川台场选育的“实钻11-6”桑种全国综合性评比名列前茅;四川省农业院蚕业研究所收集了国多个桑种和推广品种,桑资源保有区多、利用率;凉山州蚕种场、通江柞蚕种场在种的面优势特。

除此之,琪武胜宁盐边等均立足桑种推广需要,建起特色桑资源圃,开桑种比较试验,共同构成了全省的桑种质资源系。

1.3品种选育水平较高“十三五”期间,通过资源挖掘、评价与育种攻关,通过省级审定桑蚕种“峨眉"风光”“蜀"川白”等8个,“川1”等蚕品种3个,“川桑33”“川桑99”等新桑品种5个。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蚕业是农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昆虫饲养业,蚕桑业是由种植业与养殖业二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特殊产业,也是江苏省现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且生产历史悠久。

而蚕桑业是江苏省农业中最健全的生产链,但是,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因素限制蚕桑业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蚕桑业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蚕桑;产业现状;发展对策引言:江苏省盐城市是我国蚕桑业的重要产区,且具有悠久的文化。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得传统蚕桑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快速发展蚕桑业是新时代业界的重点关注点。

一、蚕桑产业的现状(一)产业规模萎缩由于当地其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使得江苏省盐城市的蚕桑产业受到影响,导致产业规模不断萎缩,而盐城市中桑园种植区的桑园面积分别下降了7.13%、36.23%、4.02%。

使得盐城市蚕桑业的产业区逐渐收缩,从而导致与之相关的蚕丝企业出现倒闭情况,降低了蚕桑产业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产业不断工业化,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入城市,使得从事蚕桑养殖的人员年龄偏大,从业人员年龄一般都是50岁以上。

与此同时,这些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老旧、固步自封,不能及时落实推行新品种,并且不能及时且迅速地学习新技术。

与此同时,当地居民不能将饲养习惯进行快速的改变,使得种植桑树的技术以及养蚕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且不能及时消除存在的生产事故,使得桑蚕行业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从而降低了蚕农生产的积极性与热情,致使江苏省盐城市的蚕桑业规模不断缩小。

与此同时,我国所执行的“东桑西移”的政策,使得蚕桑业受到了影响,蚕桑产业缺少严格的规划以及正确地引导,导致江苏省盐城市蚕桑业的产业规模不断缩小。

(二)环境污染随着我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江苏省中小产业不断工业化,这些社会环境使得蚕桑产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而产业工业化虽然带动了经济发展,但也使工业产业周围的环境受到了污染,逐渐减低了养蚕专业户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安县蚕桑产业“十三五”扶贫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根据商务部关于《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镇安县“千百万”产业脱贫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镇安县蚕桑产业“十三五”扶贫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产业扶贫、生产基地、茧丝绸加工一体化。

一、全县蚕桑产业的现状镇安县位于北亚热带气候向暖湿带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有发展蚕桑生产的优越条件。

据《镇安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八年开始栽桑养蚕,民国20年全县有养蚕户1200户,有桑树12万株,栽桑养蚕具有悠久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安县委、县政府的历届领导班子在自然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瞄准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蚕桑业,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兴桑养蚕,经过数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使蚕桑生产发展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蚕桑综合势力位于商洛市第一位,全省第七位。

到二00五年底蚕桑产业发展达到高峰期,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3.6万亩,累计桑树2600万株,其中田坎桑2200万株,当年养蚕2.78万张,产鲜茧750吨,干茧300吨。

栽桑户达到3.2万户,养蚕户达到2.1万户,有鲜茧收烘站30处,92年建成2400绪加工能力的缫丝厂一座,93年扩建到3200绪,98年改制成为1600绪自动化缫丝生产线,年可加工干茧300吨。

2005年茧丝绸总产值达到5600多万元,蚕桑产业的发展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成为镇安经济腾飞的一张靓丽名片和人们认识镇安、了解镇安的重要窗口。

“十五”以来,由于茧丝价格起伏不定,新兴产业短期交替崛起,冲击了蚕桑主导产业的主导地位,蚕桑生产徘徊不前。

虽然蚕桑主管单位,做了大量辛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保持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县内外大环境和体制机制等一些深层次原因的综合影响,蚕桑产业呈现出滑坡态势,基地萎缩,生产下滑,企业亏损,表现为任其自然发展的低水平状态。

到2010年,全县保留桑园投产面积不足1.5万亩,养蚕户减少至0.8万户,发种量下降到0.5万张,蚕茧产量锐减到不足15万kg ,缫丝厂也倒闭破产,产业链断节。

“十二五”伊始,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蚕桑产业主导地位,做出了《关于振兴蚕桑产业的意见》,进一步理顺体制,将蚕桑产业由林业局主管划归供销合作社主管,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对栽桑建园、蚕种、蚕药、小蚕共育等项目投入进行补贴,使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发展,到2015年底投产桑园恢复到2万亩、养蚕发种达到0.8万张、蚕茧收入1400万元。

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并积极招商引资建设缫丝加工企业,于2012年在午峪工业园区新建了3200绪自动缫丝生产线、年可产生丝300吨的缫丝厂一座,2015年生产白厂丝50吨、蚕丝被3000条,产值1600万元,特别是蚕丝出口填补了我县外贸出口创汇的空白,为镇安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蚕桑产业将再次成为农民脱贫、农村经济繁荣的主导产业。

二、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若干因素1、蚕桑生产规模小、桑园产量效益低。

全县栽养户仅占农业户数的44%,养蚕户平均户有桑树810余株,养蚕按最高年份计算也不足0.9张。

有50%的户不足千株桑,有60%户养蚕不足一张。

经营规模小,桑树分散,一些户处在可养可不养的边缘,易受市场冲击,一旦价格下滑,势必导致养蚕量的明显下降,同时也不能充分利用房屋、劳力,很难形成蚕桑重点户、专业户。

全县现有桑树多是八十年代从江浙引进的湖桑系列品种,品种退化,树体老化十分严重,桑树单株产叶0.5公斤,亩桑养蚕量不到1张,产茧30公斤,产值800元,与全国平均养蚕水平相差四倍之多,与本省毗临的安康市也相差甚远。

2、基础设施不配套、发展后劲不足。

全县仅有一部分养蚕户有专用养蚕室和养蚕用具,多数养蚕户仍然没有标准化养蚕室,“人蚕共居”兼用蚕室较多,致使常规消毒防病措施无法落实,蚕病每年大量暴发,蚕农因病减产减收、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养蚕用具因陋就简,操作十分费力费工;上簇用具就地取材,下茧多、质量差、等级低;桑树修剪工具不足,桑树用刀乱砍乱伐,导致死枝拳增多,树型混乱,叶小、病虫多、质量差、产量低。

3、龙头带动作用薄弱。

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主体与龙头,体制还不够成熟完善,尚没有真正解决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实质性问题,现在生产、收购、加工仍然脱节,相互失去促进作用,指导生产、投入基地、推动发展力不从心。

原料严重不足,县内蚕茧只能满足公司一个月缫丝需求,无法满负荷生产运转,公司经营一直亏损,更谈不上拿出发展资金来支持生产,“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运行机制无法实行。

与此同时,各基层供销社作为蚕茧收购的主要部门,如何与公司相互配合支持,有效衔接,还没有可行的办法与机制。

县锦源蚕茧有限公司处在蚕茧收购和加工企业之间,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如何与公司和蚕桑业务部门建立紧密有序、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也需要及时研究,这也是蚕桑产业发展上最敏感最头疼的问题。

三、我县发展蚕桑业的有利条件。

1、政策因素:国家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制定了蚕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确定了把蚕桑业作为西部开发的主要农业产业和扶贫的主要发展项目,加上我县已被国家商务部列入“东桑西移”项目县,这为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带来了新机遇。

2、市场形势:丝绸产品是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丝绸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80%,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

近年来,国际市场丝绸需求量正明显增加,蚕茧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扬,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逐步减让、茧丝配额限制取消,丝绸出口形势将进一步好转。

据国内权威机构和专家预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原料茧需求量为70万吨,按目前全国蚕茧产量60万吨计算,每年缺口达10万吨,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将维持5-10年,且加工后的干茧便于贮藏和加工增值,不愁销路。

3、社会条件:我县有贫困户1.16万户3.79万人,适于发展栽桑养蚕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农民群众有脱贫致富愿望,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强,加之县内交通便利,已经开通的西康高速公路、310国道和西康铁路横贯全县,乡乡通公路,产品输出快。

4、自然优势:我县属亚热带半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光条件好,无霜期长,适宜蚕儿生长发育,每年可养蚕 3-4次;全县有缓坡地22.3万亩可用于栽蚕养蚕,而且土壤质地较好,有机质丰富,适宜桑树生长。

我县所产蚕茧质量上乘,蚕茧上车率、解舒率均达到90%和70%以上,丝长1000米以上,深受客商青睐。

四、“十三五”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镇安县“十三五”蚕桑产业扶贫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镇安县“千百万”产业脱贫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拓展市场的总目标,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精准扶贫”为机遇,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产业创新为载体,实现茧丝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质量的提高,使蚕桑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的支柱,努力开创镇安蚕业新辉煌,促进全县如期全面迈入小康社会。

(二)发展目标1、脱贫目标:全县贫困户1.16万户、3.79万人,通过栽桑养蚕产业实现2000户、7000人脱贫。

2016-2019年每年实现500户、1750人摆脱贫困,户均养蚕10张、收入2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2、产业目标:新建高标准桑园1万亩,到“十三五”末,使全县投产桑园达到3万亩;年养蚕发种增长到3万张,年产茧总量增长到1000吨,蚕农鲜茧增长到5000万元;生产白厂丝300吨,缫丝工业产值1亿元,茧丝绸行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

3、技术推广:2015年,优良蚕品种推广率100%,新建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老桑改造率达到80%,方格簇具推广率80%以上,小蚕共育率80%以上,省力化养蚕80%。

4、环保要求:与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改善生态条件相结合,实现无害化生产,商品茧成品丝达到符合国际公认的环保的标准。

五、保障措施1、统一思想认识,牢固确立蚕桑产业优先发展地位。

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它符合镇安实际,群众乐于接受,传统地位牢固,身兼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适生区广泛,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任何一项产业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无论经济如何抓、产业如何搞,蚕桑产业不能丢,必须在“产业富民富县”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蚕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抓产业就要抓蚕桑、要脱贫就要靠蚕桑,以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突破发展的思想,坚持走栽桑养蚕,富民兴县,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要尽快转变观念,重新坚定信心,要把蚕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发展蚕桑产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蚕桑主导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全县上下形成兴桑养蚕的共识,再创蚕桑产业辉煌。

2、加大投入,倾斜政策,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兴桑养蚕积极性。

重点应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表彰激励等方面,全面调动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是紧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精准扶贫专项项目资金,大力支持蚕桑产业发展。

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一村一品、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蚕桑产业、重点村建设等项目实施,对蚕桑产业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和投入。

三是从蚕茧经营部门、龙头企业中提取发展基金,投入基地建设。

四是政府从财政资金中投入400万元支持产业发展。

3、抓好蚕桑基地建设、着力实施“强村大户”规模经营。

坚持“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适度规模、重点发展”的原则,做到“四个转变”,即:在生产布局上由过去的遍地开花、零星分散向建设基地、重点发展转变;在经营规模上由过去“饭上搭菜”当作副业向适度规模培育专业大户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扩张、广种薄收向集约经营、以提高单产和茧质增效转变;在发展方式上由过去偏重行政手段向注重经济技术手段抓基地村示范户引导转变。

通过大力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簇等蚕桑生产新技术,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万元的养蚕大户,进而扶持发展成为年养蚕20张以上收入两万元的专业大户,只有这样一村、一镇、一县才能有越来越多的蚕农成为大户或专业大户,主导产业才会真正确立并发展壮大起来。

4、依靠科技,走“科技兴蚕”之路。

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县、镇、村、组四级服务网络,充实加强县蚕桑站技术力量,基地镇应逐步建立蚕技站,万斤茧以上的村要配备蚕桑辅导员,专门服务蚕桑发展;二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技术队伍,选拔农民土专家和高级蚕农,颁发聘书,动态管理,定期考核奖惩,真正培养一批永不离乡的实用专业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