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导论
【人类学导论(二)】002 识人: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学导论(二)】002 识人: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585b01a866fb84ae45c8df8.png)
CIVILIZATION: Writing, urban life; flowering of arts, architecture BARBARISM: settled life; markets, rise of chiefs and kings, agriculture, arts develop SAVAGERY: hunting and gathering; no surplus production; no permanent cohesive unit wider than band, stone tools
司马迁 (145BC-90BC)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 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 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 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 (xi)、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 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司马迁《史记》卷116〈西南夷 列传第五十六〉
泰勒的贡献: (1)定义“文化”: Culture, or civilization, taken in its broad,ethnographic sens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 morals,law, custom,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Primitive culture, p.1) 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 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 惯。(通常认为这是泰勒在人类学研究上的最大 贡献)
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研究和文化解读
![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研究和文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e9bd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15.png)
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研究和文化解读历史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通过研究和解释人类的历史行为、文化和社会演变,来理解人类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变迁。
它结合了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以全面而综合的方式揭示人类的过去。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包括对历史事件的探究,对社会制度和文化实践的分析,以及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行为的解读。
通过深入了解过去,历史人类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类文明的深刻洞察。
首先,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取自人类学。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学科,而历史人类学则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历史研究中。
通过人类学的方法,历史人类学家可以从社会和文化角度来解读历史事件,并探究人类行为和文化演变的动因。
历史人类学家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实地考察,通过人类学家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分析挖掘出的文物、人类骨骼和其他考古遗迹,以还原过去的社会和文化风貌。
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历史人类学家可以了解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传承。
其次,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文化解读。
文化是指一群人共同创造和共享的符号系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历史人类学家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可以揭示出人类行为背后的文化动因,并理解文化在历史变迁中扮演的角色。
文化解读的核心在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联系性,以及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内部的多样性。
历史人类学家会解析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如宗教仪式、宫殿建筑、艺术作品等,揭示出文化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对文化的解读,历史人类学不仅可以还原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还可以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过程。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史前时代到当代的整个人类历史。
通过对史前文明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社会的聚落结构、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
而对于更近期的历史时期,历史人类学可以研究和解析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等,以及他们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历史变迁中的人类学观点和方法
![历史变迁中的人类学观点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26905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9.png)
历史变迁中的人类学观点和方法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它的观点和方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人类学观点和方法的演变。
19世纪初,人类学还处于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类学家主要关
注原始社会和文化,认为这些社会和文化是人类发展的起点。
他们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到原始社会中去观察和研究。
这种方法在当时非常新颖,开创了人类学研究的先河。
到了20世纪初,人类学开始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一方面,
人类学家开始将关注点扩展到现代社会和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和心理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这种发展使得人类学成为一门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学科。
在20世纪中叶,人类学家开始注重理论建构。
他们提出了一
系列理论框架,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这些框架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思考方式。
同时,人类学家也开始使用更加科学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问卷调查、实验等。
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学也面临
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融合更加频繁,这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类学家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总之,人类学观点和方法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全3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全3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609eb70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1.png)
伦理学答问补 (2012、2016)
关于“伦理学总览 表”的说明(2018)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中
0 1
作者简介
0
0
2
4
、
(2001)
2010)
0 3
主体性 (subject ality)哲 学认...
0 5
实用理性的 逻辑 (2004)
阴阳五行:中国人的 传统宇宙观(2001)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上
0 1
作者简介
0 2
前记 (2018)
0 3
序
0 4
内在自然人 化说 (1999)
0 6
关于情本体 (2004)
0 5
两种道德论 (2001)
情本体、两种道德与 “立命”(2006)
谈“恻隐之心” (2007)
再谈理性与本能 (2008)
新一轮“儒法互用” (2009)
为什么说孔夫子加 Kant(2014)
“美育代宗教”答问 (2008、2016)
答高更(Paul Gauguin)三问(...
内容简介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全3册 》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群体
社会性
人类
条件
文化
行为
道德
人类学
理性 哲学
现代
历史
伦理学
传统
伦理
中国
本体论
心理
目录
01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上
03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下
第五讲历史人类学
![第五讲历史人类学](https://img.taocdn.com/s3/m/93becf9cdaef5ef7ba0d3c59.png)
三
历史 的人 类学 化和 人类 学的 历史 化
5.意义史和记忆史。例如,娜詹对英国 法夫郡矿工在1984~1985年罢工中扮演的 角色之研究中,提出了“有意义的历史” 概念,那是一种历史遗产的传承;景军的 《记忆的庙堂》运用记忆理论理解西北农 民对历史的记忆选择和现实构建。 人类学的历史化不等于历史人类学,特别 是上述后三类的作品,它至多只是涉及历 史,是典型的人类学作品,若从历史人类 学的角度看,似乎疏于“历史问题”。
一
史 学 抢 注 的 历 史 人 类 学
新史学强调平民历史和平民文化,背后涉 及三对有关历史的争论:上层历史(history from above)/下层历史(histoty from below); 事件史(event history)/连续史(seiral history);当地人的历史观(native View of history)/外部人的历史观(outside’s v:lew of history)。人类学强调关注下层平民的、 连续的日常生活世界和当地人的看法,批 评国家和政治精英建构的历史、琐碎的事 件历史和外人强加的历史观。这些强调启 发了历史学家的理论革新,尤为突出的有 以下几个领域:
一
史 学 抢 注 的 历 史 人 类 学
1.人的研究与平民史。在人类学研究中,可以说 一直就具有平民倾向。虽然早期的研究中有一些 是由政府御用和利用的,包括马林诺夫斯基 (B.Ma1i-nowski)、本尼迪克特(R.Benedict)等人 的一些研究。但是整体来看,人类学还是比较具 有学术的“清白”。他们的落脚点是“人”,而 不是“社会”或者“历史”。对人的关注,多少 有利于解构国家精英的社会结构和他们刻意创造 的历史结构。另外,从尺度上讲,人类学的小尺 度的研究更加现实,避免了宏观社会统计和历史 理论的许多“盲点”。不过更加重要的还是人类 学的批评性。艾吉莫(Goran Aijmer)曾经对传统的 精英史学有如下批评:“历史的叙事(narrative)常 常是当今政治话语的一部分,并因此涉及当今的 关系。不同的见解——政治的、经济的或宗教 的——它们恰好是叙事者生活世界中的,被转变 成一种历史的语言和修辞,因而获得了新的力量。 在某种意义上,你不可能辩论过去——已经发生 的毕竟发生了,不可能被消抹。而一个包含了大 量政治见解的历史不可能有反对的辩论。” 如今, 那种精英历史的权力话语正在动摇,特别是在开 明政治的国家。
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https://img.taocdn.com/s3/m/17d612234b73f242336c5fb3.png)
历史人类学第一章导论一、历史人类学的定义:定义一:历史人类学即人类学的“历史”,也就是将文化概念放到过程中去考察,也可以说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历史。
定义二:历史人类学还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碰撞并相结合产生的,也就是历史学家采用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视觉、思路来考察历史现象。
自身观点:是一种方法论,即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问题。
二、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化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
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三、方法的指导: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材料较少是文字的,而常常是一些形象的实物和口头材料,因此,历史学可从人类学那里学到这类非文字材料的收集、分析、解释的宝贵经验。
比方说,民族志学对于巫术的历史研究有无比的价值,使历史学者可以探讨赋予巫术审判生命力的那些社会、政治、性和心理学上的问题,或者探讨工艺技术或阅读书写能力有限的社会的魔术信仰和宗教习俗的融合。
同样的,人类学的各种看法,有助于了解和区分近代早期诸社会的宗教激情和分隔有助于区别平民和高尚阶级的文化差异——时空、闲暇、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差异。
四、人类学的历史化:人类学是未下苦工的历史学,而历史学则是不用头脑的人类学。
”“所谓人类学家下苦功不够,是说对史料的搜集和分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以建构理论为兴趣,史料成为理论的附庸。
这种态度早已为中国人类学家所抛弃。
而当人类学家尝试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过程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去了解,各种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社会角色、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关系互动,如何在一段悠长的时间中实际运作;而这样做,又要求人类学家考虑到真实的时间流逝,考虑所谓“历史”,以增加学术的深度。
五、历史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互动整合中,历史人类学仍然坚持人类学的原则。
四原则:1)它主要是从事跨民族,或者说跨文化的研究;2)它经常是从事共时态的社会研究;3)它的立场、观点一贯坚持相对主义;4)它的研究思路立足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全方位的整合性分析。
历史人类学(2)
![历史人类学(2)](https://img.taocdn.com/s3/m/4cbe500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d.png)
历史人类学(2)历史人类学第二章一、了解泰勒、摩尔根、马林诺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泰勒与摩尔根:(一)泰勒的残存法和万物有灵论:残存法:1.文化的演进主要表现在“理性的进步”,文明和野蛮的差别就在于文明人已经进化到了摒除迷信习俗,转而依据科学或理性的原则2.三种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巫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科学的方式。
尽管这三种方式可能同时存在,但却代表着人类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3.残存是仪式、习俗、观点等,它们被习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一个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这个新文化由之进化而来的较古老文化的证据和实例。
通过分析和研究作为文化的历史证据的这些残存,就可以追溯发展的历史,从而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1.两个基本信条: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够继续存在;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同时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
2.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建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3.先民们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形成泛灵信仰。
泛灵信仰发展为祖先崇拜(包括图腾崇拜),然后再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为一神崇拜(二)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1.亲属称谓和家庭进化:《易洛魁联盟》《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运用大量的新材料,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推断出人类从乱婚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与形式,并经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2.《古代社会》的进化大纲: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演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发现正是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三)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人类学在认识人性和文化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让有关人类起源的研究运用一些系统性的方法,而不再一味地依赖某种理论或宗教传统的独断之见2.在先天遗传的生物特征与后天学习的社会行为之间做了一个明晰的区分3.很好地回答了人类学研究长久以来的一个主要争论:“为什么人类看似相似,但表现的行为却大相径庭?”马林诺斯基:(一)波兰裔犹太人。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https://img.taocdn.com/s3/m/8dc6597b2f60ddccda38a0ea.png)
言学还必须有其他研究来证实。 4.民族学: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存民族,部分涉及民族史(民族考古)。 民族:
历史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在共同文化上形成公共心理素质。 对现有民族的调查。 完整、详细、系统了解某一民族各个方面。研究民族历史需依赖 考古学。族源,体质人类学对人骨的研究。语言学,民族识别重要标志。 三、人类学简史: (一)、人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9 世纪中叶在欧洲创立。 1.孕育阶段(上古——16 世纪初):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叙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体质人类学最初研究学者。 希罗多德,公元前 5 世纪,《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人类 学。 古埃及人曾以注意到不同种族,并绘于壁画上。 中世纪,宗教、神学盛行,科 学受限制。 1271 年,马可.波罗出发前往中国;在中国居住 17 年,游历中国太半,后 取道海上经土耳其回威尼斯,《马可.波罗行记》。 15 世纪始,在《马可.波罗行记》影 响下,“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 哥伦布发现美洲。 达.迦马 1498 年到达印度。 麦哲 伦环球航行。 人类各种族得到认识。 对人类学的研究开始兴起。 2.创建阶段(16 世纪初——1866 年):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体质人类学最早出现,自 16 世纪初开始,研究人体及其特征。 马金斯.亨特《人类学》。 16 世纪初人类解剖;意大 利,维萨里,致力于人体解剖,证明男女肋骨一样多,推翻了上帝用男人肋骨造女人之 说,《人体构造》,引起人们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被宗教裁判所处死。 17 世纪。 英国的泰森,解剖人、猩猩、猴子,比较研究,发现猩猩较猴子更接近于人,奠定比较 形态学基础。 18 世纪初,林奈,1736 年创建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建立在动物的亲疏 关系上,灵长目,将人、猿、猴放于其中,将人分白、黑、黄、红四种人,统称智人种, 沿用至今。 18 世纪后期,布鲁门巴哈,将人种划分建立在人体测量基础上,特别是颅 骨形态。 19 世纪,一系列古人类大发现,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森林古猿等。达 尔文《物种起源》。 赫胥黎,利用进化论论述人类起源,“人猿同祖”。人体形态学、人 种学、人类起源,体质人类学建立。 文化人类学:17 世纪始,大兴土木,地下往 往发现远古人类遗存,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与化石,考古学开始建立。 19 世纪,汤 姆森将丹麦国家博物馆藏品按原料分类,石器、铜器、铁器。 卢伯克,按制造技术区 分石器。 1860 年,德国的巴斯典《历史上的人》,文化人类学诞生。 巴霍芬《母权论》。 19 世纪中叶,建立一批学术团体。 1866 年,瑞士,那沙特尔,首届人类学和史前考古 学会议,人类学正式诞生。
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https://img.taocdn.com/s3/m/91461cc726fff705cc170a7f.png)
《历史人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历史人类学 Historical Anthropology课程类别:选修课编号:学时: 3主编姓名:张应强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主审姓名:麻国庆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人类学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7年6月20日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历史人类学是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理论方法相互借鉴和整合的产物,是有历史学背景的人类学者和有人类学背景或兴趣的历史学家,在他们共同关心一个具体的地方社会的相关课题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
它强调将历史关怀与田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进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事象观察和分析的洞察力和有效性。
在本科生中开设此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分析和解释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基本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全面学习和掌握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外,还要对历史人类学兴起的学术脉络以及在社会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中产生和呈现出来的种种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培养学生对社会变迁、时间和纪年重要性的普遍的认识,从而对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达致一种整合的、具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解释。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暂时尚无合适的教材,主讲教师广泛收集和引用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正在编撰《历史人类学导论》作为本课程选用的教科书。
本课程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安排10学时,授课内容有五节:1)什么是历史人类学;2)历史人类学的理论背景;3)历史学视角与人类学视角;4)历史人类学研究取向;5)关于“华南研究”。
重点讲授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从历史人类学“由下而上”和地方性关怀的基本取向,并扼要介绍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实践。
第二章历史人类学的兴起本章安排12学时,授课内容包括三节:1)学科的分野与连接;2)对历史的摒弃和社会史的倡导;3)科际整合:历史学与人类学。
重点讲授历史人类学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学领域的年鉴学派和人类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历史人类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探明人类学与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互动过程。
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167a582e3f5727a5e96231.png)
史学导论第一章历史学的起源与目标第一节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历史是什么?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宇宙的存在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现实的人类,是由历史的联系、历史的发展、历史的积淀构成的。
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交往关系的生产的历史连续性1.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首先根源于人类能够借助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延长和扩展自己的各种器官,将人类的现实存在确定在物质生产持续进行和不断扩大这一基础上。
工具生产被视为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
2.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除去物质生产以保障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外,还从事精神生产以满足人自身真、善、美、健等精神的文化追求。
精神生产与文化包含知识、思维、道德、审美、抒情等众多层面。
无论哪一个层面,都同样是历史的连续、历史的积累、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变革过程。
3.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还根源于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社会关系的生产。
生产关系的生产也是世世代代不断积极、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这种历史连续性,和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一样,充分证明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
二、历史是人类充满矛盾的活动与成长过程1.每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东西继承下来的全部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总和,以及全部的精神文化遗产,从各个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制约着人们。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只能在与先前历史所提供的所有条件互动关系中,才可发挥作用。
事实上,人的思想、情感、动机、追求等精神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无一不是历史连续性的产物,无时无处不存在于历史的连续性与继承性之中。
2.偶然性与必然性杂糅,无非是包罗万象的外在世界中为人们所不太了解的那些联系。
从表面看,历史事件似乎总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这种偶然性始终为内部隐蔽的规律所支配。
这里所说的规律,即事物之间历史形成的广度不同、深度不同的各种联系,尤其是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本质性联系。
文理通识课课程清单1人文与艺术类
![文理通识课课程清单1人文与艺术类](https://img.taocdn.com/s3/m/f021deaaed630b1c58eeb557.png)
附件1:文理通识课课程清单(1)人文与艺术类①核心课程中国哲学经典导读中国史学经典导读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唐诗宋词欣赏英美文学赏析希腊罗马神话西方哲学精神探源逻辑学概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中西方哲学比较伦理学理论与道德实践人际交流跨文化沟通世界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中外艺术史东西方现代艺术美学概论建筑的文化理解生态设计和绿色住居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Critical Thinking ②其它课程从经典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概要欧美影视鉴赏与评析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法国的人文历史与艺术中国书法中国古代设计概要建筑艺术与中国建筑简史音乐鉴赏西方文明简介西方哲学智慧希腊哲学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英美诗歌鉴赏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与欧洲文化法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精讲20世纪的世界简明欧洲史美国历史与文化近现代科学技术简史文化与权力:历史人类学导论哲学与科学经济哲学跨文化交流技巧演讲与口才视觉艺术欣赏与评析摄影欣赏与摄影技术广告与社会现代艺术设计概要艺术标识赏析与设计中文应用文写作(2)社会科学类①核心课程当代世界与中国心理学与生活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读懂世界经济经济学与生活量化推理政治学概论当代中国法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社会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②其它课程中国企业家和中国式经商智慧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综述西方法律体系简介幸福与公正历史文明与国际关系知识产权法劳动合同法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全球化的工程师的视野和技能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心理学概论组织管理心理学时间和情绪管理行为经济与企业管理社会创新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从零到一商业模式设计管理方法与艺术现代人才管理电子商务导论资本主义对决资本主义:西方家族企业管理博弈论与中国智慧品牌设计定位与消费者心理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Pacific Rim(3)科学与技术类①核心课程数学之美数学与人类文明物理学与今日世界天体物理与宇宙演化生命科学导论化学与社会数学精神与方法环境与生态云计算入门信息检索与搜索引擎大数据的概念与应用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挑战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②其它课程核科学与核技术纳米科技与生活经济数学与数学建模海洋探秘遥感与自然资源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航空航天概论(4)创新与实践类①核心课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设计与创新创意思维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全球化下工程师的视野和技能③其它课程实验室安全创新与创业谈判的策略与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技能提升现代礼仪应急逃生与组织中国式翠智创造发明理论Engineering Solutions to Grand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人类学史
![人类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76b787e6524de518964b7d77.png)
人类学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科界定一、人类学的定义人类学史一门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主要包括人类文明的起源、史前史、野蛮与开化、文化的概念、文化的交叉与融合、文化与人格实地考察及民风民俗研究,宗教和比较神话研究及其原始心理,人种变迁,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等。
它特别注重研究作为作为文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宗教、语言、法律、艺术以及政府和家庭等内容。
二、性质是一门历史和理论的实践科学,既属于自然学科又属于社会学科,它是在系统研究人这个理论宗旨的前提下综合而成的密集学科群。
三、几种权威的学科界定1、英国、美国、日本等国(1)《人类学导论》美国人类学是研究从事前时代到当代人类的体质和文化发展的一门学问。
历史的考察,人类学也是寻求关于东西方人的状况和社会发展的科学问题之答案的一门科学,传统的人类学被描述为一种宽泛和综合的规范。
他的许多独创的特点也显示在生物学社会和人体科学之中,它甚至被认为是一个人问注意学科概念。
它关心的艺术,文学,音乐和舞蹈,哲学体系,价值观念等问题、(2)《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说:从词源上看人类学是关于人的学科,事实上它只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种它从分散的人口的生物学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去描述人和解释人的不同和变异、2、德国、法国、俄国等国(1)《苏联大百科全书》(2)《辞海》第二节人类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学习人类学史的意义及其分期一、意义(1)更完整的掌握其知识(2)了解和分析众文化现象,并对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二、分期(1)19世纪以前:史前积累(2)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建立阶段(3)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大发展阶段(4)20世纪50年代至今大变化阶段第四节对人类学学科产生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及其理论一、J.F拉菲托1712----1717年在易洛魁传教代表作《美洲野蛮人风俗与古代风俗之比较》二、G.维柯生于意大利(1688-1744)1725年发表《新科学》论人类社会本质影响:(1)他认为人与其他生灵区别是人类对制度的创造力(2)对这些制度体系的研究方法是真实的原始资料与理性分析的结合(3)他再共同的人类文化与特殊的民族文化之间做了区分,共同的人类文化是所有民族赖以建立的普遍永恒的原则,特殊的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的无数个民俗的变体。
8本人类学专业的入门书籍
![8本人类学专业的入门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2348d15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4.png)
以下是八本推荐的人类学入门书籍:1. 《人类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Abraham M. Woldehaimanot: 该书提供了广泛的概述,介绍了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人类学的本质:文化、社会、进化和历史的视角》("The Essence of Anthropology: Culture, Society, and Evolution")- William A. Haviland和Dana Walrath: 这本书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了人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和生物人类学等。
3. 《人类学:寻找文化多样性的理解》("Cultural Anthropology: A Toolkit for a Global Age")- Kenneth J. Guest: 该书提供了对文化人类学的全面介绍,包括文化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
4. 《生物人类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Robert Jurmain、Lynn Kilgore和Wenda Trevathan: 这本书介绍了生物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包括人类进化、人类遗传学和人类生物多样性等。
5. 《考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 Kevin Greene: 该书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介绍了考古学家在研究古代文化和文明方面的工作。
6. 《经济人类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Anthropology")- Alan Page Fiske: 这本书探讨了经济行为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类学导论
![第一章 人类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c8965cc850ad02de804185.png)
• “汤恩幼儿” • 1924年,在南非川斯瓦地区的汤恩附近一个采石场发现的,为南方古 猿化石,距今250多万年。 • 发现者是雷蒙德·达特 • “露西”是1974年11月30日,美国古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松在埃塞 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的。 • 是阿法南方古猿,距今320万年。根据其股骨附着在骨盆上的方式看, 是直立行走动物。
•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分支的民族学,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民族学,就是文 化人类学对于某一具体族群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 • 1)民族志(Ethnography)。就是通过田野工作对一个族群的传统行 为和思维方式的描述。 • 2)民族史。关注的是某个特定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活方式所发 生的变化。 • 3)跨文化比较学。在民族志和民族史所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的基础上, 跨文化比较学着重探讨:为什么在一些社会中存在着某些文化特征, 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却没有这些文化特征。
• 整体性原则 • 人类学研究的整体性原则,意味着当人类学要研究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方 面时,都要着眼于与它有关的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 • 基于这一原则,当人类学家描述他所研究的人类群体时,可能会 论及这些人所生活的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家庭生活结构、语 言的一般特征、村落模式、政治经济制度、宗教及艺术的风格等 等。
• 一般认为,考古学萌芽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形成于19世纪中叶,一战后 取得了重大发展。 •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个对“现存社会”进行考古研究的学科分支应运而 生——民族考古学
• 民族考古学运用考古学的方法、技术以及民族志研究方法,对前工业社会 的物质遗存进行整体性研究,以理解这些社会的文化和行为方式。 • 20世纪70年代后,又先后出现了“行为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 “族群考古学”等流派。
25《历史人类学》教学大纲
![25《历史人类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c6d307e87101f69e319586.png)
《历史人类学》教学大纲赵丙祥编写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116 目录前言 (1118)第一讲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1119)第二讲史学和人类学的互渗 (1121)第一节历史学家的“历史人类学” (1121)第二节人类学的历史化 (1121)第三讲世界史的人类学研究(一) (1123)第一节联系的眼光 (1123)第二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1123)第四讲世界史的人类学研究(二) (1125)一、国际背景 (1125)二、市场经济的兴起 (1125)三、社会的自我保护机制 (1126)四、现在的转变 (1126)第五讲世界史的人类学研究(三) (1128)第六讲文化接触的早期历史 (1130)第一节本土主义运动与复兴运动 (1130)一、本土主义运动 (1130)二、复兴运动 (1130)三、彼得.沃斯利。
(1131)第二节千禧年运动与资本主义扩张 (1131)第七讲长时段中的仪式变迁 (1133)第一节 (1133)第二节对割礼仪式的历史学解释 (1133)第八讲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历史观 (1135)第一节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 (1135)第二节结构主义的历史观 (1135)第九讲可逆的时间 (1137)第一节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1137)第二节“冷”社会与“热”社会:两种时间模式 (1137)第十讲神话与历史:库克船长的遭遇 (1139)第一节库克船长的命运 (1139)第二节结构/历史的辩证法 (1140)第十一讲社会记忆 (1141)第一节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 (1141)一、记忆的本质 (1141)二、社会需要 (1141)第二节康纳顿论“社会记忆” (1142)第十二讲民族与记忆 (1143)第一节“民族”的诞生 (1143)第二节现代民族与资本主义的扩张 (1144)历史人类学第十三讲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 (1145)第一节兄弟故事 (1145)一、弟兄故事 (1145)二、弟兄故事产生的社会背景 (1145)三、弟兄故事中的时、地、人、事、物 (1146)第二节弟兄故事中的历史心性及其变迁:汉化、藏化与民族化 (1146)第十四讲非西方文化中的商品拜物教 (1148)第一节土著社会中的拜物教 (1148)第二节分析 (1149)第十五讲英雄史的人类学 (1150)第一节英雄与大众之争 (1150)第二节弗雷泽与神圣王权研究:《金枝》 (1150)第十六讲国家的剧场性质 (1151)第一节格尔兹的国家与权力之研究 (1151)一、“国家”的一般定义 (1151)二、“尼加拉”的起源神话 (1151)三、“剧场国家” (1151)第二节权力的符号学 (1152)第十七讲小人物的故事:《蒙塔尤》 (1153)第一节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史 (1153)一、普通人的生活 (1153)二、小处着手的微观史 (1153)第二节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的研究 (1154)第十八讲“天下”与“国族” (1155)第一节天下体系的演变 (1155)第二节从天下到国族 (1155)基本书目 (1157)1117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118前言课程负责人:赵丙祥副教授授课队伍:赵丙祥,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后。
历史人类学书单
![历史人类学书单](https://img.taocdn.com/s3/m/1c7ffc4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b.png)
历史人类学书单
2016-01-06民族微天下
一、国外历史人类学著作
理论:
1.[瑞士] 坦纳著;白锡堃译,《历史人类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丹] 海斯翠普(HastrupK)编著,《他者的历史——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制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埃里克·沃尔夫著,赵丙祥等译,《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民族志:
1.[法]勒华拉杜里著,许明龙马胜利译,《蒙塔尤》,商务印书馆,2007,
2.[美]罗纳托·罗萨尔多著,张经纬等译,《伊隆戈人的猎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美]西敏司著,《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商务印书馆,2015
二、国内历史人类学著作
理论:
1.赵丙祥著,《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民族出版社,2008
2.张亚辉著,《神圣与历史性——历史人类学散论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王铭铭著,《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民族志:
1.刘正爱著,《孰言吾非满族-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舒瑜著,《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张亚辉著,《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民族出版社,2008。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殖民还是开拓--------关于日本移民中国东北研究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日本移民中国东北的文章,用以解析伪满时期那段特别历史的其中一面,但由于众多原因,直到现在才得以实现。
历史人类学,不管是作为历史学化的人类学还是人类学化的历史学,它都为研究人类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类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或者一个视角。
本文就是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对日本移民中国东北加以全方位的论述分析,重塑那段人类历史中一个小群体的历史形象或者还原那一部分群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历史。
日本移民,这个敏感词汇牵动的是一段悲伤屈辱的历史,而这个词汇所包含的另一个特殊词汇抑或群体,则因其本身地位身份的特殊性,长久以来并未形成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且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段记忆正逐渐从人们的脑海中淡却遗忘,成为一片空白。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日本开拓团,作为日本对华整体移民的一部分——就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而言无关痛痒,相反,它在中日战争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并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到中日战争,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便是八年抗战,而论及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罪行,大家势必会联想到“三光政策”、南京大屠杀的那些烧杀抢掠,殊不知,日本移民(开拓团)作为一种特殊的殖民势力,也是日本对华侵略的一种政策和方式。
日本对华,主要是针对中国东北移民,始于日俄战争之后,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40年间,日本分三个阶段向中国东北移民共计160万人以上,其中农业移民(开拓团)即达32万余人。
移民侵略是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手段,为统治和掠夺殖民地而采取的除武装侵略外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移民侵略看起来并不像带血刺刀的武装侵略那样野蛮残暴令人闻风丧胆、惊心动魄,但它却比武装侵略更为阴险毒辣”。
日本帝国主义用移民侵略来壮大在华民族人口实力,妄图实现民族同化,以建立起坚实的殖民统治基础,为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侵略服务。
以往,有学者特别是日本右翼分子,声称日本移民中国东北是基于开发改造满洲的意图并起了突出的作用。
那么事实究竟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溯流而上,去还原历史,找寻问题的真实答案。
以1905年日本第一个移民农村“爱川村”的设立为滥觞,日本开始了对华政策移民,移民中国东北人数逐年递增,并逐渐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对中国移民呢?三个方面: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统治、解决日本国内的“农村问题”和“人口压力”、推行“大陆政策”,我想正是基于以上三点,综合日本国力考虑,日本政府才作出了移民中国东北的不二选择。
第一,针对加强对中国东北统治的需要。
自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对近在咫尺、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更是垂涎三尺。
日俄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在东北的实力大增,九一八事变以后更是极力扶植清废帝溥仪成立了丧权辱国、天下笑谈的伪满洲国。
日本虽然牢牢控制了它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各个方面,但日本的入侵及其残暴统治激起我国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日本政府妄图通过移民来改变满洲人口结构,以进一步巩固其统治。
从理论和现实来看,日本移民在加强殖民统治方面确实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移民可以作为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主义的象征,母国人民永久性的移住定居,即意味着统治权限的延长,有宣布领土所有权以及征服他国的意义。
大量母国人口的涌入,将改变殖民的人口结构,扩大其统治基础。
其次,大量移入本国农民,可以形成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壮大在被统治地区的实力,而蓬勃发展、风起云涌的抗日武装斗争,使单纯依靠军事镇压屡遭失败的日本侵略者认识到必须加快移民以配合关东军镇压我国人民的反满抗日斗争,起到提供物资来源、强化国防力量的双重作用。
再者,通过移入大量本国人民,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加强移民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极力同化我国东北人民,推行摧残民族文化意识的政策,实行奴化教育,以最终达到融合与同化的目标。
第二,解决“农村问题”与“人口压力”的需要。
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其人口压力相当沉重。
至大正时期的1913年,其人口总量已达52911800人,随着人口总量的迅速增加,日本人口密度也在迅速上升,据1925年的调查,日本的人口密度为2417人/平方千米,仅次于荷兰的3247人/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明治至明仁时的日本户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成为农村日益穷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农民运动不断。
1873年,日本实行“地租改正”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自耕农快速沦为佃农,农民要求减轻地租,农民运动四起。
明治后半期,,佃农与地主矛盾越来深,两者对立严重。
“人口压力”与农村问题迫使日本政府寻求解决人口问题与农民困境的对策。
福泽谕吉、中江兆民、福田孝平等思想家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均主张以移民解除当时日本经济社会危机。
此外,1929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日本,致使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高达13%~20%,而且在日本农村情况比城市更为严重。
自一战后就一直处在萧条状态的农村,受经济危机牵连,大批企业的破产,就业萎缩,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农民运动的次数激增。
种人口过剩问题和贫困问题在农村同时爆发,形成了日本深刻的社会矛盾,为了缓和危机,转移国内注意力,解决国内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日本殖民主义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和向海外移民。
第三,推行“大陆政策”的需要。
明治维新后强盛起来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他们很早就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而由于地缘政治,朝鲜注定首当其冲。
日本先后通过《江华条约》、《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完成“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1905年,日俄签订践踏中国主权的《朴茨茅斯条》,开始在中国东北立足,并继续推行其对外政策的基本战略目标即占有我国东北三省再加上内蒙古东部热河省。
为推进“大陆政策”的实行,防御俄国势力的随时反扑、巩固日本在中国东北地位权益,日本政府的当权者们极力主张向中国东北移民来壮大日本在华势力,造成大和民族的优势、形成强大的军事后盾,并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问题,达到独霸中国东北的目的,为此,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这时开展开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活动。
在40年的时间里分三个阶段先后累计向中国移民达160多万人,其中农业移民(开拓团)即达32万人之多。
所以,日本向中国移民的真正原因一方面是以移民壮大日本在中国东北实力,为加强其统治基础,另一方面,以解决“农村问题”与“人口压力”为借口,企图通过移民解决日本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镇压抗日武装力量,以建立起“大陆政策”的据点,也是日本政府推行移民政策的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的真实原因,,那么日本究竟是怎样向中国移民而移民的进程又到底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将要进一步集中探究的便是日本向中国移民的经过。
日本在东北实行移民,就其政策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
第一阶段,日本移民在中国肩负着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使命,其长远目标是通过大量移民改变中国东北人口的民族结构和土地占有关系,但是日本移民的大规模入殖并非易事,面对新的环境,不仅要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还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加之实际控制范围的局限(享有东北旅大地区租借权和从长春到旅顺的铁路及附属地)和国内外的时机并未完全成熟,所以日本首先选择了试点移民。
试点移民从1905年开始持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26年间“前赴后继”、接连不断。
1913年,有着“劝业都督”之称的日本“关东州”都督福岛安正从山口县玖珂郡川下村和爱岩村搜罗17村,从新泻县弄来移民1户,共计18 户43人移入金县;1914年,关东军在“满铁附属地”内拨出4000公顷土地租给自由民耕种,安置铁道守备队退伍兵从事农业;1915年,在金州大魏家屯建立第一个日本移民村“爱川村”;1929年,由满铁出资设立专门移民机构“大连农事株式会社”,招募具有亲朋关系的移民,采取共同耕作或农事组合方式,为后来集团移民首开先河;至1931年,大连农事会社在夹信子、金厂沟、旅顺等八个农区共移民74 户,此外还有一些日本殖民当局或移民机构招募而自行移入中国东北的零散移民,分布于长春、大连、旅顺、抚顺等地,从事水稻、果木、烟草种植。
日本早期移民规模小,人数少,甚至发生过逃回国内的问题,截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日本向中国试验移民总数为1500人左右。
第二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的六年为日本向东北武装移民的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急剧膨胀,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呼声甚嚣尘上,其陆军省、拓务省和关东军制定了许多移民方案,并通过报纸、电台、影院等新闻媒介大肆鼓动,由此掀起了向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高潮,从基层到政府各种方针政策纷纷出台:1932年农林次长石黑中、日本国民高等学校校长加藤丸治以及公主岭农业试验所所长宣光彦等人共同炮制了一份《满蒙移殖事业计划书》,提出提出以在乡军人为主体,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招募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人员;2月,关东军统治部制定了《日本人移民案要纲》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关东军特务部制定《关于满洲移民案要纲》;6月,所谓“满洲开拓之父”的东宫铁难大尉向日本政府提出《屯田意见书》主张由在乡军人为主干,编成吉林屯垦军基干队········由于这一时期,日本移民的招收对象均为在乡军人,又按军队形式编组,并配发武器,因此称之为“武装移民”。
日本向中国东北的武装移民一共有五次:第一次武装移民的493人于1932 年10 月北上佳木斯,改成“佳木斯屯垦军第一大队”,1933年4月侵伪三江省桦川县永丰镇屯居,后定名为“弥荣村”;1933年7月,第二次武装移民493人及8名干部强入依兰县的七虎力,建立了名为“千振村”的移民试点;第三次武装移民团259人于1934年10月闯入伪滨江省绥棱县北大沟,建立“绥棱开拓组合”,后改名为“瑞穗村”;193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