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电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浙江机电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 国内外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二十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称H-O理论),这是对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他们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自然察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的使用方法和价格,因而也就决定了各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的成本差异,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因此各国生产要素自然察赋的相对差异构成了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现实基础。要素察赋理论认识到: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会使生产达不到理想结果,但是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要素缺少流动性的不足,通过国际贸易可以部分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各国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并由此构成的价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要素察赋理论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其所依据的假说条件都是静态的,忽略了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因为在国际贸易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革新可以改变要素的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比较较成本。
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国家钻石”理论(Diamond framework),又称菱形模型,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波特认为,国与国之间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决定这种商业环境的优劣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即需求状况、要素禀赋、相关及支持产业的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激烈的国内竞争。另外,机会和政府这两个因素通过上述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国的产业竞争力。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产业,如果这个国家能够在那些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技术发明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上取得竞争优势,那么这样的国家就有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意义的观点,第一次把产业竞争力归结于一系列系统的因素,并且从比较和发
展的角度对一国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作出了解释,为研究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后来被邓宁(John Dunning,1990,1993)等人修正与补充,产生出各种模型,如“波特—邓宁钻石模型”(Porter-Dunning diamond model)、“双重钻石模型”(The Double Diamond Model)(Alan M.Rugman and Joseph R.Cruz,1993)、“多因素钻石模型”(Multiple Linked’Diamonds)(W.R.Cartwright,1993)、“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A Generalized Diamond Model)(Moon,Rugman and Verbeke,1995,1998)等。
胡麦秀(2005)提出了“八要素模型”,模型包括了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八个主要因素,它们是:要素条件、企业组织和发展战略、产业的生命周期、相关的支持性产业、市场需求、产业的市场竟争结构、政府支持、机会。这八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模型。
王丽萍、李创、汤兵勇(2006)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该模型由八个因素组成,每一个因素都应当注意从国内和国外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这八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车轮向前滚动,因此这一模型也叫做“圆轮模型”。八个因素是指环境、市场、资源、科技、管理、政府、相关产业、不确定因素。
阮卫华(2007)运用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及辅助要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认为我国己初步具备了形成竞争优势的客观基础,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的跃迁,还需要政府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有效创造机制,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加强产业集群建设。
徐宇辰(2010)利用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主席Daniel F.Burton对国际竞争力概念提出的观点:国际竞争力是由四个层次的金字塔组成“金字塔模型”,最上层是生活水平(对于产业来说则是产业利润),最下层是投资,中间两层是贸易和生产率。四个层次的竞争力指标有这样的规律,即越靠近底层,对竞争力产生的解释越强,对竞争力变化的预见性越高,但同时不确定性也越大。
2 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综述
为了评价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国际上发展了许多指标评价体系。比较
著名的有国外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英格尔斯1983年提出的“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和1975年Grubel和Lloyd在其著作《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测度》中提出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产业内贸易指标:G-L 指数。狄昂照等(1992)采用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指标分析方法,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国内学者任若恩(1998)使用的是生产法,即利用ICOP方法对中国和美国制造业各行业的生产率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裴长洪(2001)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经济分析框架;张金昌(2001)设计了用进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较为系统的指标体系,徐璐(2007)概述了贸易专业化指数(简称TSC),表示一国的某类产品净出口和净进口的比率。该指标具有能够快速反映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产品竞争力的变化的特点。为研究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定量分析方法。李丽娟(2005)借鉴“钻石模型”分析模式,通过计量分析得出了软件企业的研发人力强度和市场竞争结构是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3 浙江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综述
李亚(2001)通过SWOT方法分析得出,机电产品作为浙江省的主导产业,凭借其区位优势,其出口保持持续和稳定的增长,但是缺乏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能力弱是其症结所在。所以他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指出浙江省应该重视企业的创新机制,抓住机遇,将原有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建立规模经济,促进国际分工,从而带动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这个学者主要研究的是产业内贸易的出口贸易,没有涉及进口贸易,不能综合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情况。
4 简要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竞争力已然成为世界研究较多的课题,随着机电产业国际上的比重不断增加,各国学者对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定义。大多数都是一些对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的研究。本文献总结了许多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但对于运用一些指数来分析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全面。也找不到近几年一些对浙江省机电产业的竞争力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