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分有几个战区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各战区划分

抗日战争各战区划分

抗⽇战争各战区划分 抗⽇战争时期划分了很多战区,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抗⽇战争各战区划分,希望能够给⼤家以启发。

抗⽇战争战区列表划分 第⼀战区 河北北部、⼭东北部 蒋介⽯ (9⽉改为程潜) 河南、安徽北部 卫⽴煌 陕西南部 胡宗南 第⼆战区⼭西、察哈尔、绥远阎锡⼭⼭西、陕西北部阎锡⼭ 阎锡⼭ 第三战区 江苏、浙江 冯⽟祥 (后由蒋介⽯兼) 浙江、福建、 江苏及安徽南部 顾祝同 顾祝同 第四战区 ⼴东、福建 何应钦 ⼴东、⼴西 何应钦 第五战区 ⼭东南部、江苏北部 蒋介⽯ (后由李宗仁任) 安徽、湖北北部 及河南南部 李宗仁 刘峙 第六战区 湖北西部 孙连仲 第七战区 ⼴东 余汉谋 第⼋战区 绥远、宁夏、 ⽢肃、青海 蒋介⽯(兼) 朱绍良 第九战区 湖北南部、湖南、 江西 陈诚 (薛岳代理) 薛岳 第⼗战区 陕西 蒋⿍⽂ 安徽 李品仙 第⼗⼀战区 北平、天津、华北 孙连仲 第⼗⼆战区 傅作义 抗⽇战争战区 就战略与兵⼒⾔,1937年战区划分,是以第三战区为重⼼,保卫京沪杭,期间也发⽣长达三个⽉的淞沪会战。

1938年战区划分,则以华中地区的第四、第五、第六战区为主,整编主要是为了"持久抗战,巩固武汉核⼼",战略⽬的则在于"东保津浦,西守道清"。

另⼀⽅⾯,位于武汉的国民政府,以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纲》⽅式,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定为战时政府之实质统治机构,也将统率国军的委员长取代了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中国实际领导⼈。

1938年11⽉中旬,中国军队于临时⾸都武汉组织武汉保卫战失利,加上华南战场重要据点⼴州亦极为危险,⾄此,中华民国政府再度迁都⾄重庆。

为了此战略异动变量,加上兵⼠折损众多,战区同年年底⾄翌年年初予以⼤幅度更动。

⽽跟随战区,中⽇战争第⼀期之第⼆及三阶段亦告正式结束,⽽中国也正式迈⼊以重庆为根据地的第⼆期抗⽇战争。

1939年-1943年,随战争型态趋于固定,战区除了⼩更动之外,并⽆太⼤变化。

大会战

大会战

历史的记忆,淡去的记忆—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的八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而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也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败退,国民党在抗战中所表现出名族大义似乎在淡忘,国民党在所领导的,所付出的血的代价也在逝去。

消极避战不能一言蔽之国民党的一切。

八年之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共22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此外还有一个滇缅会战,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底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是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其口号是以空间换取时间。

期间爆发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共六次大规模的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6个旅30万余人,死伤7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60余万人,伤亡达15余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江阴保卫战开始。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上海淞沪会战中失利后展开的一次保卫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南京的作战。

该战役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与日军抵抗作战。

正面战场-战区-战役-总结

正面战场-战区-战役-总结

战役名称时间中方:日方部队及主要将领中方:日方伤、亡人数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931年11月马占山:张海鹏及关东军第一次淞沪会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热河抗战1933年2月-1933年2月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平津作战1937年7月太原会战▪南口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1937年9月12日-1937年11月8日阎锡山(总司令)、卫立煌、朱德、傅作义,六个集团军,约580,000人:筱原纯一郎、板垣征四郎(总司令),五个师,约140,000人中方逾100,000人:日方近30,000人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1月总司令长官:蒋中正、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右翼军: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下辖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兼))、第十中方:270,000人. 日方:50,000人。

集团军(司令刘建绪);中央军总司令朱绍良,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朱绍良(兼))、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卓英),总计中国战斗序列五十余师,战斗兵员总数700,000上下|南京战役1937年12月唐生智、刘湘、顾祝同,约100,000人:松井石根,八个师中方军人约50,000余人(包括平民估计超过300,000人丧生):日方伤、亡人数不详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李宗仁(总司令)、汤恩伯,600,000人,六十个部队:矶谷廉介、板垣征四郎,240,000人,八个部队中方约20,000人:日方超过16,000人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李宗仁(总司令)、汤恩伯,十个师,约100,000人:矶谷廉介、板垣征四郎,两个师(板垣第五师团、矶谷第十师团),约三万人中方约20,000人:日方超过16,000人兰封会战1938年5月-1938年6月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小界岭战役1938年8月-1938年10月蒋介石、薛岳、李宗仁,一百二十个师总兵力约1,100,000人,飞机100余架,军舰40余艘:冈村宁次,官兵350,000,飞机500余架,军舰120余艘中方约400,000人:日方140,000人广州战役1938年10月中国军方记载:中国官兵阵亡2954名,伤5645名,失踪2643名。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全面抗战爆发前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1、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1月,主要将领:马占山2、淞沪抗战:1932年1月-3月,主要将领:蔡廷锴、蒋光鼐3、长城抗战:1933年1月-5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4、热河抗战:1933年2月,主要将领:张学良5、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2月,主要将领:阎锡山、傅作义(百灵庙)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1、平津作战:1937年7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

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

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

2、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会战1)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3、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4、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会战2)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

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5、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会战3)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 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以 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 国民党军队 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
的抗日积极性。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 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
•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 1、国民党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抗战, •
以巨大的牺牲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粉碎 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2、在血与火中,国民党逐步认识到战争的 一些客观规律,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有生力量。
• 3、在战争初期,正面战场抗击了日军
的主力,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 辟敌后战场,从此两个战场互相策应、 互相促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 4、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扩大了 中国抗战的影响,博得了世界上爱好和 平的国家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 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 共”的方针。蒋介石将抗战到底 的涵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 变前的状态”;标志着国民党由 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正面战场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进攻仍 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因而给日军较大打击,共毙俘日 军26.3万余人,自己也付出了101.9万余人的重大伤亡,与 1937至1938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国民党在这 一阶段抗战仍较积极的一个表现。)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 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 国民党正面战场广大官兵不 怕牺牲,英勇杀敌,创造了 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事 迹,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3 迹,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3个 月内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做 出了重大贡献,且使日军兵 力分散,战线拉长,为战略 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 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同时,它客观上 也为我八路军、新四军等抗 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 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有“兄弟阋于墙”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还是“外御其侮”。

抗战分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敌后抗日武装主要在敌后战场作战;国民党部队也有转入敌后战场的,但就其主体而言,则支撑着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是在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与幅员130余万平方公里的敌后战场进行的。

两个战场彼此需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只是抗日军队作战地域的划分,是统一的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有各自的独立作战,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战略防御阶段,两个战场形成,正面战场为主,敌后战场为辅。

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地位下降,敌后战场作用凸显,在华北等沦陷区敌后战场为主战场,在中日战线交界处正面战场仍然主战场。

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2次,此外,还有远征军两次赴缅甸作战;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近5万次。

陆军伤亡、失踪达320万人,空军消耗飞机2468架,牺牲4000余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从1938年12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3年时间里,日本内阁像走马灯一样连续更换了7任。

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美、苏的航空支援及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苏、英更大规模的宝贵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败法西斯阵营奠定了基础。

抗日的正面战场名词解释

抗日的正面战场名词解释

抗日的正面战场名词解释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一场艰苦卓越的抗战。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抗击日本占领军的战争不仅在地理上分布广泛,而且涉及到各个领域。

这些战争可以被归类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

本文主要解释抗日的正面战场名词。

一、战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地理区域被划分为战区。

战区是指一块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由军事指挥部门负责指挥和管理。

每个战区分别对应一支或多支军队,负责抵抗日军的侵略。

战区的设立有助于有效组织指挥,确保作战计划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在抗战期间,中国设立了十个战区,包括北线、中线、南线等,各个战区形成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日军的抵抗。

二、兵团兵团是抗日正面战场上最基本的作战单位,相当于一个军。

兵团由若干个师组成,通常包括步兵师、炮兵师、骑兵师等。

兵团是抗战正面阵地上的主力军,发挥着直接抵御日军进攻的作用。

每个兵团都有自己的指挥部,由一名将领担任兵团指挥官。

根据抗战不同阶段的需要,兵团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不同的战术行动,包括组织攻势、进行阻击和保卫阵地等。

三、师师是抗日正面战场中的一个作战单位,它是由若干个团组成,通常包括步兵团、炮兵团、工兵团等。

每个师都有自己的指挥部,由一位将军或高级军官担任师长。

师是作战的基本单位之一,负责执行各种军事任务,如攻击、防守和巡逻等。

师通常与兵团协同作战,为兵团提供支援,并发挥其独立作战的能力。

四、团团是抗战正面战场上的一个基本作战单位,它由若干个营组成,通常包括步兵营、炮兵营和辅助部队等。

每个团都有自己的团部,由一位军官担任团长。

团是战斗力相对较小的单位,但在战场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团通常执行特定任务,如突袭敌方哨所、摧毁敌后基地等。

团也是更高级别作战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能力,并与其他团和师协同作战。

总的来说,抗日的正面战场名词解释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组织和部署抵抗日军进攻的基本单位。

从最大的战区、兵团到最小的团,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并统一协调地配合作战,以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人民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表现概述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表现概述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 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 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 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 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 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 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 争。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 投入全面战争。
影响

以军事面来说,国民政府不但战败以外还让其军事 实力大幅受创,使得多年建军付诸流水;淞沪会战 后大量的游勇散兵,国民政府无力加以收编,因此 成为各地土匪游击队造成后方百姓的困扰,或者被 中国共产党加以吸收,使得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实力 急速强化。

但在政治面上却是成功的,淞沪会战将中日冲突成 功的台面化宣传到国际媒体。也让世界清楚中华民 国政府对日本的立场,也间接影响日后英美对中国 战场的支持。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 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 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 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 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 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 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 计52个师(旅)共28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 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 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 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山西省 会太原,最后虽然会战以失利告终, 但会战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留给我们 的重要启示并不会因为会战失利而改 变。 太原会战是八年抗战中,华北规模最 大的一次对日会战。太原会战中光忻 口战役就伤亡日军约两万人,创造了 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但从 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规战争宣告 结束。

评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评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评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以后,国民党片面执行抗战路线正面战场的失利以致正面战场出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局面。

共产党建立了敌后战场,以陕甘宁边区为指挥中枢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一直坚持人民战争路线,联合全中国人民抗日。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正面对抗是战争中常见的最普遍的战争形态,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这是无从选择的。

抗战初期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则不然,它不能自然形成,必须靠战争指导者在知己知彼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开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开始前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敌强我弱,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的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国民党军装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且控制全国资源,八路军、新四军等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

因而,“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怎样评价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抗战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

1931年9月——1937年6月为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发生了9.18事变,东三省沦陷。

此时的国民政府并不愿意向日本开战,采取的是外交调解的不抵抗政策,特别是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得人心的政策。

而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抗战的最强音,广泛的唤醒民众,倡导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战争战场与战略布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战争战场与战略布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战争战场与战略布局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的未来,也对整个世界的民主与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抗日战场的布局与战略部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抗日战争战场的划分和战略布局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抗日战场的划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战场划分主要根据战略地理条件和敌我力量对比进行。

基本上可以将抗日战场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六个战区。

1. 东北战区: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早战场,也是日本侵略战争的起点。

东北地区的宝岛铁血抗战和战略退却成为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象征。

2. 华北战区:华北地区的抗日斗争经历了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等一系列战斗,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为激烈和艰苦的战场之一。

3. 华东战区:华东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华东地区的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日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华中战区:华中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武汉保卫战和淞沪会战等都发生在这个地区。

华中地区的战斗也为全国各个战区提供了宝贵的支援。

5. 华南战区:华南地区的抗日战斗主要集中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其中闽粤边区的闽南抗日斗争有着重要的地位。

6. 西南战区: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四川等,西南战区的红军长征与川滇抗战形成了对日本侵略的有力牵制。

二、战略布局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布局主要围绕着敌情、敌我力量对比、敌人的战术布置以及中国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展开。

以下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些主要战略布局:1. 阻击战略: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以阻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通过埋伏、伏击等战术,不断削弱日军的战斗力,并展开袭扰日军后方的游击战。

2. 歼灭战略:随着敌人的增加和士气的提高,中国军队逐渐转向歼敌为主的战略。

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日军的一部分,以减少其战斗力,然后再展开反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场景一:日本鬼子又来了?
黄山一旅游景区上演鬼子进村:游客或演员穿着日军军服,挥舞着大刀, 几个 女子扮演的“村姑”在 “鬼子”的押送之下朝前走。也有身着日军军服的人用 迫击炮“实战”演示日军攻击村庄的场景,现场的游客们都是一脸笑意。
场景二:黑龙江省方正县为“日本拓荒团”死亡人员立碑
为了吸引日本相关企业在该地投资,黑龙江省方正县投资约70万元人民币,为 “日本拓荒团”死亡人员立碑 。
C 些数字主要说明 ( )
A.正面战场抗击了绝大部分日军 B.国民党参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国民党军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 D.军人英勇杀敌与政府消极抵抗形成鲜明对照
4、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
灭是在( B)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豫湘桂战役
5、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
一、台儿庄战役 二、武汉会站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三、武汉会站
1938年,
日军集结40 多万兵力进 攻武汉,为 保卫大武汉, 中国军队共 部署100多 万人参战
万家岭大捷
江西万家岭战役消灭日军9000余人 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为避免更大损 失,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意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 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血色记忆——抗战大事记
国民党抗战 正面战场
中国社会各 阶层抗战
共产党抗战 敌后战场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1.知道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及第 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正确分析理解正面 战场的抗战。 2.感悟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 迹,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及战区划分全面抗战爆发前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1、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1月,主要将领:马占山2、淞沪抗战:1932年1月-3月,主要将领:蔡廷锴、蒋光鼐3、长城抗战:1933年1月-5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4、热河抗战:1933年2月,主要将领:张学良5、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2月,主要将领:阎锡山、傅作义(百灵庙)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1、平津作战:1937年7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

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

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

2、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会战1)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3、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4、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会战2)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

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5、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会战3)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

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公认的,但是对于国共两党所进行的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作用的地位,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下面就我所学的史学知识谈谈我个人对两个战场的认识。

首先,关于两个战场的分界线,一般认为由南向北再向东的大致走向是:包头—黄河—风陵渡—黄河—开封—合肥—安庆—信阳—武汉—岳州—九江—芜湖—杭州。

在此线以南以西的地区为正面战场,以北以东的地区为敌后战场。

大致估计,两个战场的分界线达4000多公里,其中,敌后战场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以上。

由此可见:其一,敌后战场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日军的深远后方,和正面战场只能作远距离的配合,两个战场之间被日军阻隔;其二,日军和正面战场直接对峙,即日军和正面部队直接进行作战,因此,靠近正面战场的敌后游击队可以和国民党开辟的正面战场进行一些战略上的配合。

正面战场在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共进行22次会战,其中一部分为反击战。

正面战场担负着较大规模的正规战任务,抗击敌人的较大规模进攻。

正面作战线虽然从华北一直撤退到华南和西南地区,失去大片土地。

但是在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敌我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策略。

达到了分散敌之兵力、消耗与迟滞敌人、掩护大后方等战略目的。

在8年的浴血奋战中,正面战场部队上人数很多,这其中包括一些如张自忠等人,他们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的空军在美国空军的支持下,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时,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虽然国民党在抗战后期有一些反共思想,消极抗战,但是,总体上说,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地位。

敌后战场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果敢地提出了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必须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游击战的军事战略转变,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逐渐使敌后战场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正面战场

正面战场

一.抗战各个阶段的正面战场抗战的各个阶段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与战略反攻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国民党正面作战的方针是不同的。

但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首先,在抗战初期,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 4 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

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定运动战和游击战等原因,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 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

之后的战略相持阶段是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在这期间,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国民党在武汉失守后,其政策亦发生了变化。

在政治上加强了反共,如1939 年 1 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秘密颁发《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

但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仍然对准正面战场,因而国民党的积极反共还无力并难于付诸于军事行动上,这在客观上逼迫国民党仍须用主要力量抵抗日军的进攻。

战略反攻阶段是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的大反攻,实际上即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

对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对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正面战场 的作 用值得肯定。 中图分类号 : 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68 2 l )6一 o 4—0 10 2 3 (O 10 o 6 4
由于特殊的 国情 , 中国的抗 日战争分 为国 民党领导 的、
间, 逐次消耗敌人 , 以转变形 势 , 争取 最后胜利 。 【 不久 , ”2 国 民政府军 事委 员 会 就 正式 颁 布 了这一 战略方 针 。8月 1 2
烈的英雄 气概 ; 粉碎 了日军“ 速战速 决” 的计划 , 促成 了相持阶段 的到来 ; 面战场 牵制 了2 3以上的侵 华 日军, 正 / 为八路 军、 新四军深入敌后 , 开展 游击战争、 建立敌 后抗 日 据地创造 了条件 ; 根 掩护 了沿海 工业 内迁, 大后 方 使
的工业基地得 以建立 , 形成 了支援抗战 的物质基础 ; 为世界 反法西斯 战争做 出了贡献 。战略 防御 阶段 , 国民党
21年 1月 01 2
De e c mbe 01 r2 1
对 抗 日战 争战 略 防御 阶 国 民党 正 面战场 的评价 段
于耀洲 , 杨 钰
( 齐齐哈 尔大学 文学与历 史文化 学院 , 黑龙 江 , 齐齐哈 尔市 , 10 ) 1 0 0 6
关键词 : 国民 党 正 面 战 场 ; 略 防御 阶段 ; 用 ; 价 战 作 评
要知道 日本是 没有信义 的, 他就是要 中国的国防地 位扫
地, 以达到他为所欲为的野心。所 以我想 如果 以为 局部 的解
决, 就可 以永久平 安无 事 , 是绝对 不 可能 的 , 是绝 对 办不 到 的。 “ ” 如果 看到我们 国家不打 仗要 灭亡 的 , 当然就非打 仗不 可。 …会议还决定 , ” 在未正 式宣 战之前 , 日本 进行 交涉 , 与

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战区设置概述

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战区设置概述

作者: 李运祥;孟国祥
出版物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99页
主题词: 正面战场;蒋介石;作战区;抗战时期;第一战区;第三战区;集团军;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国民政府;第五战区
摘要: <正>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

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生存,于是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和爱国人民的建议,实现了国共合作抗战。

因此,战时正面战场的军事武装,便成为抗击日军侵华的重要力量。

八年抗战中,由于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国际国内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的力量和态度,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加上军事斗争形势多变,致使数量庞大的军队调动频繁,战区设置及序列经常调整变化。

为便于认识正面战场对日作战的总貌,本文根据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对战区沿革、成因、特点作一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面战场分有几个战区,战区是如何划分的,每个战区的最高指挥官是何人,每个战区的战斗情况又如何?提问者:大傻根- 试用期一级最佳答案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大陆正面战场研究起步较晚,真正从学术上取得进展,大致可以说是近20年间的事。

回顾和总结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的发展情况对今后抗战史研究的深入不无助益。

本文就此所作论述,因为篇幅限制,不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指正。

一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概况1949年以后的30年内,大陆抗日战争史研究进展缓慢。

比较而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还有一些进展,而对正面战场的研究极端漠视。

只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一些省市委员会的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文史资料选辑》发表了一些原国民政府官员撰写的抗日战争回忆录,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史料整理处选编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公布了部分档案资料,为正面战场研究提供了参考史料。

中共党史革命史论著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和战绩基本不提,连现代史通史性著作也概于贬斥。

如有的著作论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时,其基调为:国民党实施“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战场上不断大溃退。

就学术研究而言,直至70年代末,大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针后,学术界才逐步恢复生机。

随着逐步摆脱以往“左”的指导思想的束缚,一方面史学界开始敢于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作研讨,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史学科的建立,也要求对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举措进行比较公允的评断。

80年代以来,在中华民国史、中国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的学术领域中,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史料陆续有所刊布,研究领域广为开拓,论著大量涌现,新的论点提出后引起争鸣,学界现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较20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正面战场研究比较活跃,进展比较突出。

在史料方面,主要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纂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资料选编,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印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局编《卢沟桥事变和平津抗战资料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八一三抗日史料选编》,武汉市档案馆等编《武汉抗战史料选编》,云南省档案馆编《滇军抗战密电集》,南京市政协编《蓝天碧血扬国威:中国空军抗战史料》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回忆资料,出版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原抗战》、《晋绥抗战》、《湖南四大会战》、《闽浙赣抗战》、《粤桂黔滇抗战》、《远征印缅抗战》等;还有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编《川军抗战亲历记》、政协广西区委编《广西儿女抗日亲历记》、民革武汉市委编《热血报中华――武汉民革成员抗战回忆录选编》等;一些原国民政府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不少关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内容。

《历史档案》、《民国档案》、重庆市档案馆编《档案史料与研究》陆续刊布有关的档案资料。

80年代起,除发表大量论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论文外,抗战史著作以何理著《抗日战争史》为代表,开始对正面战场作研讨。

其后,罗焕章、支绍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胡德坤《中日战争史》,王辅《日军侵华战争》,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王秀鑫、郭德宏主编),刘大年、白介夫主编《中国复兴枢纽》,李新、陈铁健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中《全民抗战气壮山河》(李良志等主编)、《坚持抗战苦撑待变》(李隆基等主编)、《同盟抗战赢得胜利》(李良志等主编),罗焕章、高培主编《中国抗战军事史》,张宏志《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和杨克林、曹红编《中国抗日战争图志》等,都分别花了不同比重的篇幅论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对国民政府军队正面战场抗战作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同时批评其反共和“消极抗日”之一面。

专门记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著作,开始有郭雄等编著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陈小功的《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等小册子,其后出版了张宪文主编的《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马振犊著《惨胜――抗战正面战场大写意》(后改名为《血染辉煌――抗战正面战场写实》)等专著。

其他还有一些记述正面战场个别战役的专著。

此处不一一述及。

在80年代、90年代举办的研究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特别是研究抗日战争的学术讨论会中,对正面战场抗战的研讨和评价往往是学者们最注目的热点之一。

围绕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举办过多次,如对九一八事变、卢沟桥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武汉抗战、台儿庄大捷、滇缅战场等,都举办过专题学术研讨会。

不少学术研讨会有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参加,进行学术交流,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台湾保存了不少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史料,台湾刊印的史料和发表的论著是大陆学者研究正面战场的参考资料重要来源之一。

国民党中央党史会编印的《中华民国史料初编――抗日战争时期》(秦孝仪主编)和吴相湘著《第二次中日战争史》、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台国防部史政局编《抗日战史》等,都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著述经常参考。

80―90年代大陆翻译了日本刊印发表的太平洋战争史资料和著作。

日本一些战史资料著作和日本侵华战犯的回忆录,对研究正面战场敌方日军的战略战役部署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美英有关太平洋战争的资料著作和回忆录等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篇幅关系,这里不加论述。

二局部抗战诸役之研究作为中日两国间之一场战争,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

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就开始以武力侵占中国领土。

从“九一八”到1937年“七七”,日本发动过多次对中国军队的进攻,中国军队也断续进行过正面抵抗。

由于这些战事就中日两国间来说尚只具有局部性,并且不是连续发生的,故这一时期中抗日战事被称为“局部抗日”。

局部抗日阶段先后发生过九一八事变、“江桥抗日”、“一二八”淞沪抗日、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日和绥远抗战诸役。

局部抗战诸役理应包含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范围之内。

过去,对于局部抗战是忽略不提的,而集中力量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80年代以来,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由“安内攘外”妥协退让向坚决抗日的转变过程进行研究,现在对国民政府军队局部抗战和国民政府的抗日准备已作出肯定。

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一方的不抵抗方针,过去简单的认为是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

尽管现在有的学者仍持此说法,但一些学者提出:现在没有确实的史料证明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给张学良下过不抵抗命令。

有些回忆也难以凭信。

有的学者指出:过去用以阐述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证据,均为蒋处理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的方针,而不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下的命令,张学良蒋介石在不抵抗问题上基本态度大体相同,张学良自觉自主奉行不抵抗政策。

从蒋张关系看,如张不同意蒋的方针,张可以不听蒋的命令奋起抵抗。

后来防守锦州时,蒋与南京数次令他抵抗,他却悄悄撤兵就是一个证明。

蒋张不抵抗的认识根源是,事变之初他们以为是日军挑衅行为,未能判断出是日本侵吞整个东北的开始,还图谋以外交交涉解决。

(京中:《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俞辛?:《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张学良和蒋介石》,《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1期)对于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江桥抗战,李杜、丁超在哈尔滨和东北义勇军在东北各地的抗战活动,学者们均给予了积极评价。

对于1932年淞沪抗战,过去简单说成是十九路军孤军抗日作战,因国民党政府加以破坏使十九路军撤退而告终,现在学者们分析说:国民党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不同。

认为十九路军的抗战是蔡廷锴等违抗南京政府命令的结果那种说法不完全符合事实。

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抽调第五军增援淞沪,但仍以抵抗求妥协。

(金再及:《南京政府对“一二八”事变的方针》,《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余子道:《“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与淞沪抗战》,《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对于长城抗战中各参战部队官兵英勇牺牲守土抗战的精神,史学界是一致肯定的,但对国民党政府的指导方针,观点有所差异,有的著作认为:“蒋介石国民党的总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剿共’重于抗战。

他们把长城抗战不过只是当作应付舆论,争取和谈妥协的权宜之计。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第26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有的著作则认为,何应钦代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后,“秉承蒋介石‘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既定政策,沿长城线布防,期望阻止日军前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第58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有关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日活动,一些论著论述冯玉祥不顾国民党政府中央的阻拦,与共产党联合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进行察东战役的情况,强调中共组织成立“前线工作委员会”在其中进行领导,而国民党政府中央施以压迫,导致冯玉祥辞离,同盟军瓦解的结局。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第280―296页)1936年11月中旬―12月上旬,绥远抗战取得红格尔图击敌和收复百灵庙的大捷。

有的论著突出此役系傅作义指挥取得的胜利。

有的论著分析认为,绥远抗战格局的显著特点是,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三位一体的抗战局面,晋绥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和晋绥军(傅作义)是这一格局的基础,蒋介石支持这一抗战,中央军是这次抗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史》第389―391页;余子道:《绥远抗战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4期)三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研究从卢沟桥抗战到武汉会战结束,为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军举行多次战役抵御日军进攻,不过每次战役最终均以撤守退却而告结束。

过去大率以军事溃败丧师失土一言以蔽之。

近二十年研究中对这一阶段正面战场的抗战开始作出比较积极的评价,同时亦进行严厉的批评。

一本权威的中共党史著作写道:“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晋北、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