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第三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完整目录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完整目录1.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 1.1 化学的研究对象- 1.2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1.3 元素与化合物- 1.4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2.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2 反应速率与平衡- 2.3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3. 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3.1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3.2 元素周期律的发展- 3.3 原子与离子4. 第四章:化学键与化合价- 4.1 化学键的本质- 4.2 离子键- 4.3 共价键- 4.4 金属键与金属结构5. 第五章: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5.1 物质的三态- 5.2 气体的性质- 5.3 溶液的性质- 5.4 固体的性质6. 第六章:溶液与酸碱- 6.1 溶液的分类与浓度- 6.2 酸碱中和反应- 6.3 酸碱溶液的制备与应用7.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 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7.2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 7.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8. 第八章:化学量与化学计量- 8.1 化学量的概念与计算- 8.2 化学计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8.3 化学计量在纯净制备中的应用9. 第九章:原子核与放射性- 9.1 原子核的组成- 9.2 放射性与放射性衰变- 9.3 放射性的应用与危害10. 第十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10.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计算- 10.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0.3 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11. 第十一章:化学平衡- 11.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11.2 平衡常数与平衡常数计算- 11.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2. 第十二章:酸碱与盐- 12.1 酸碱的性质与定义- 12.2 酸碱中和反应与盐的性质- 12.3 酸碱指示剂与pH值13. 第十三章:溶液的浓度与溶度平衡- 13.1 溶液的浓度计算- 13.2 溶度平衡的基本概念- 13.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4. 第十四章:电化学基础- 14.1 电导性与电解质- 14.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14.3 电化学反应与电池15. 第十五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5.1 金属元素与金属的性质- 15.2 金属的提取与应用- 15.3 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6. 第十六章:有机化学基础- 16.1 有机物的特点与分类- 16.2 烃类与炔类- 16.3 醇类与酚类17. 第十七章:有机功能化合物- 17.1 醛与酮- 17.2 羧酸与酯- 17.3 脂肪族化合物与芳香族化合物18. 第十八章:高分子化合物- 18.1 高分子化合物的特性- 18.2 塑料与纤维- 18.3 橡胶与天然高分子19. 第十九章:化学反应原理与反应机制- 19.1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机理- 19.2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19.3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20. 第二十章:化学实验与化学计算- 20.1 化学实验与数据处理- 20.2 化学计算与化学方程式推导- 20.3 化学计算与物质的计算。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无机化学课件)

课程小结
本节重点
一、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横行)结构: 三长、三短、一不全。 族(纵行)结构: 七主、七副、零和Ⅷ族。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无机化学
˝
元素周期表
案例导入
插入二维动画(待制作)
元素周期表是怎么来的?
目录
CONTENTS
01 元素周期表
0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特点
01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
定义: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 成横行;把不同行中外层电子数相 同的元素,按电子层递增的顺序由 上而下排成纵列,就可以得到一张 表格,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 现形式。
0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特点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特点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特点
1 周期(横行)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 序排列的一个横行。
短周期 长周期
不完全周期
1
1
2K 2
234
5
6
7
8
9
10
L K
8 2
3 11 12
M 18
13 14 15 16 17 18 L 8
k
2
4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特点
族的分类 包含元素
表示 个数
主族
副族
长、短周期元素 ⅠA,ⅡA等
长周期元素 ⅠB,ⅡB等
7
7
零族
Ⅷ族
稀有气体元素 8、9、10纵行
第三章 原子结构练习题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练习题一、选择题 ( 共12题 )1. 第二电离能最大的原子,应该具有的电子构型是……………………………………( ) (A) 1s 22s 22p 5 (B) 1s 22s 22p 6 (C) 1s 22s 22p 63s 1 (D) 1s 22s 22p 63s 22. 关于原子结构的叙述中:①所有原子核均由中子和质子构成;②原子处于基态时,次外层电子不一定是8个;③稀有气体元素,其基态原子最外层有8电子;④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其中正确叙述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只有② (D) 只有④3. 试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IA ,IIA ,IIIA 族金属的M 3+ 阳离子的价电子都是8电子构型 (B) ds 区元素形成M + 和M 2+ 阳离子的价电子是18+2电子构型 (C) IV A 族元素形成的M 2+ 阳离子是18电子构型(D) d 区过渡金属低价阳离子(+1,+2,+3)是 9 ~ 17 电子构型4. 在各种不同的原子中3d 和4s 电子的能量相比时……………………………………( ) (A) 3d 一定大于4s (B) 4s 一定大于3d (C) 3d 与4s 几乎相等 (D) 不同原子中情况可能不同5. 下列电子构型的原子中, 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 ) (A) ns 2np 3 (B) ns 2np 4 (C) ns 2np 5 (D) ns 2np 66. 下列各组元素中,电负性依次减小的是………………………………………………( ) (A) K > Na > Li (B) O > Cl > H (C) As > P > H (D) 三组都对7. 核外某电子的主量子数n = 4,它的角量子数l 可能的取值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8. 以下第二周期各对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次序不正确的是……………………… ( ) (A) Li < Be (B) B < C (C) N < O (D) F < Ne9. 下列离子半径变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 ) (A) F - > Na + > Mg 2+ > Al 3+ (B) Na + > Mg 2+ > Al 3+ > F - (C) Al 3+ > Mg 2+ > Na + > F - (D) F - > Al 3+ > Mg 2+ > Na + 10. 按鲍林(Pauling)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下列各能级中,能量由低到高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 )(A) 3d , 4s , 5p (B) 5s , 4d , 5p (C) 4f , 5d , 6s , 6p (D) 7s , 7p , 5f , 6d11. 量子力学中所说的原子轨道是指…………………………………………………… ( ) (A) 波函数s ,,,m m l n ψ (B) 电子云 (C) 波函数m l n ,,ψ (D) 概率密度12. 在一个多电子原子中,具有下列各套量子数(n ,l ,m ,m s )的电子,能量最大的电子具有的量子数是……………………………………………………………………………… ( ) (A) 3,2,+1,+21 (B) 2,1,+1,-21 (C) 3,1,0,-21(D) 3,1,-1,+21二、填空题 ( 共 7题 )13. Na 原子核最外层电子的四个量子数n , l , m , m s 依次为 ;Sc 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四个量子数依次为 ;P 原子核外最高能级上的三个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 , ,和 。
高一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

高一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第一章:化学与化学变化1. 化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构造、变化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的炼金术、近代的实验化学和现代的量子化学三个阶段。
2. 物质的三态及转化物质存在的三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液态具有流动性和固定体积;气态具有流动性和可压缩性。
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包括升华、凝华、熔化、凝固、沸腾和汽化等过程。
第二章: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1. 物质的量与摩尔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用摩尔(mol)表示。
摩尔的数量为物质质量与摩尔质量之比。
2. 化学计量与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是指通过化学方程式来确定物质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3. 摩尔质量与分子式分子式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种类与数量,摩尔质量是摩尔数与物质质量之比。
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分布在原子核周围的能级上。
2. 原子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原子的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相对于碳-12的质量比。
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u)。
3.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元素周期律是根据元素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规律所构成的周期性表格。
周期表上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四章:化学键与物质的结构1. 化学键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化学键是指由原子通过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各种化学力。
常见的化学键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分子与晶体的特征及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粒子,具有明确的分子式;晶体是由离子、分子或原子按照一定规律有序排列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结构的固体。
3.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质。
不同结构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例如分子的极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五章:溶液与电解质1. 溶液的组成与溶解度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其中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3 第三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三、 核外电子排布
根据三个原理和鲍林近似能级图,写出 下列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也可写作:
21Sc:
1s22s22p63s23p63d14s2
[Ar] 3d14s2
Mn: 1s22s22p63s23p63d54s2 25
[Ar] 3d54s2
方括号部分称原子实
注意
对于等价轨道(同一电子亚层)来说,电
第 3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模型
当一束白光通过棱镜时,不同频率的光由于折射率不同, 经过棱镜投射到屏上,可得到红、橙、黄、绿、青、蓝、紫连 续分布的带状光谱。这种光谱称为连续光谱。 各种气态原子在高温火焰、电火花或电弧作用下,气态原子也 会发光,但产生不连续的线状光谱,这种光谱称为原子光谱。 不同的原子具有自己特征的谱线位置。 1.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在可见光区可观察到四条分立的 谱线,分别是H、H、H、H,并称之为巴尔麦线系。从谱 线的位置可以确定发射光的波长和频率,从而确定发射光的能 量。
在没有外加磁场情况下,同一亚层的原子轨道,
能量是相等的,叫等价(简并)轨道。
n、l、m可以确定原子轨道的能量和形状,
故常用这3个量子数作的脚标以区别不同的波函
数。例如 100 ,表示n=1、l=0、m=0的波函数。
(4)自旋量子数(ms):表示电子自旋角动 量在外磁场方向的分量。 实验证明,电子除绕核运动外,还有绕自身 的轴旋转的运动,称自旋。 1 1 ms= 和 2。其中每一个数值表示电子的一种 2 自旋方向,即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研究表明:同一原子中,各个电子的四个量 子数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不可能有运动状态完 全相同的电子。 由此可知:每一个轨道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 向相反的电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
A Z
X)
原子核
质子(Z)个 中子(A-Z)个
核外电子 (Z)个
例如:氢原子 H 或 1H,氧原子 O 或 O16
1
8
3.1.2 元素、同位素、核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叫元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互 称同位素。例如:
H1
1
21H(或 D)
31H(或 T) 互为氢的同位素
2e2Na+Cl2 2NaCl(Na+Cl-)
3.2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是由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的 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所含质子数)由
小到大的顺序对元素编号,这种序号称为元 素的原子序数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 着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第1电子层:电子数由1至2个(原子序数为1~2) 第2电子层:电子数由1至8个(原子序数为3~10) 第3电子层:电子数由1至8个(原子序数为11~18) …………
(2)最外层电子数少(如碱金属,碱土金属),容易失 去,变为8电子稳定结构。
所谓“金属性强 →2Na+
失去
Na +11 2 8 1
Na+ +11 2 8
(3)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容易获 得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呈显负价。 非金属性强弱指获电子能力的大小。 Cl2+2e- → 2Cl-
(4)元素的氢氧化物酸碱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 由左到右,氢氧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而酸性逐渐增强。
Li(OH) Be(OH)2 H2BO3 H2CO3 HNO3
第三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v = ————
E2 – E1
h
; E = – —————— J
2.179 ×10-18
n2
v = —————— —— – ——
2.179 ×10-18
h
n12
n22
1
1
—————— = 3.289×1015 s-1
*
第三章 原子结构
3.1 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3.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3.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3.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p47页
3.0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
3.0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p47-49页
氢原子光谱
什么是 线状光谱?
当气体或蒸气用火焰、电弧等方法灼热时, 发出由不同波长组成的光, 通过棱镜分光后, 得到不同波长的谱线称为线状光谱, 又称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图不同。
根据 x · p ≥ h/2 ,则有:
*
3.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3.2.1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3.2.2 电子云和几率密度
3.2.3 原子轨道及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3.2.4 四个量子数
p59-80页
*
3.2.1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p59页
薛定锷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动方程)
o
x
2.179 ×10-18
h
与前面“里德堡常数”比较: R = 3.289×1015 s-1 (实验值)
(计算值)
玻尔氢原子结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 但是用于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或磁场内的光谱却遇到了困难,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完全冲破经典物理的束缚, 后来, 微观粒子二象性的发现, 导致了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产生。
化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化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的起源和发展1.1 化学的定义1.2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3 化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第二章物质的基本性质2.1 物质的分类2.2 物质的物理性质2.3 物质的化学性质第三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3.1 原子的基本结构3.2 原子的质量和结构3.3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发展第四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4.1 化学键的概念4.2 共价键和离子键4.3 分子的几何构型第五章物质的状态和能量5.1 物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5.2 物质的内能和热量5.3 物质的焓变和化学反应第六章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6.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6.2 化学计量的原理6.3 反应的限量、定量和溶液浓度第七章气体的性质与相应定律7.1 理想气体的摩尔定律7.2 理想气体的压强定律7.3 理想气体的温度定律第八章溶液的性质8.1 溶液的基本概念8.2 溶液的溶解度8.3 溶液的浓度表示法第九章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9.1 化学平衡的概念9.2 平衡常数和平衡常量9.3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第十章酸碱理论与酸碱中和反应10.1 酸碱的基本概念10.2 酸碱滴定与指示剂10.3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第十一章电化学与电解质溶液11.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11.2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11.3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第十二章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催化剂12.1 化学反应速率定律12.2 反应活化能和催化剂12.3 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第十三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3.1 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13.2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的性质13.3 金属的化合物第十四章无机酸、碱和盐及其化合物14.1 无机酸的性质和分类14.2 无机碱的性质和分类14.3 无机盐的性质和分类第十五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5.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征15.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5.3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第十六章碳氢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16.1 碳氢化合物的命名原则16.2 碳氢化合物的结构式表示16.3 碳氢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第十七章脂肪族烃的性质和化学反应17.1 饱和烃的结构和性质17.2 饱和烃的烃的物理性质17.3 饱和烃的化学反应第十八章烯烃族和炔烃族化合物18.1 不饱和烃的基本概念18.2 烯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18.3 炔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第十九章芳香烃族化合物19.1 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19.2 芳香烃的化学反应19.3 芳香烃的应用第二十章卤代烃和含氧功能团化合物20.1 卤代烃的基本概念20.2 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20.3 含氧功能团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第二十一章含氧功能团化合物的化学反应21.1 醇的性质和化学反应21.2 醛与酮的性质和化学反应21.3 酸类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和反应第二十二章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2.1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22.2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化学反应22.3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应用第二十三章芳香羰基化合物23.1 芳香酚的性质和化学反应23.2 酚醚的性质和化学反应23.3 芳香醛和芳香酮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第二十四章氨和含氮杂环化合物24.1 氨和氮氢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24.2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24.3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第二十五章蛋白质、核酸和多糖25.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5.2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5.3 多糖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十六章脂类和磷脂26.1 脂类的结构和功能26.2 磷脂的结构和功能26.3 脂质代谢的变化第二十七章维生素和激素27.1 维生素的分类和功能27.2 激素的分类和功能27.3 维生素和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十八章药物的化学与药物化学28.1 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28.2 药物的化学结构和药效关系28.3 药物合成与结构修饰第二十九章染料与颜料29.1 染料的基本概念29.2 染料的种类和用途29.3 颜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三十章燃料的化学与燃烧30.1 燃料的分类和特点30.2 燃烧的机理和特点30.3 燃料的燃烧产物和环境影响结论通过对化学概论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物质的状态和能量、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气体和溶液的性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酸碱理论和电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催化剂、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第03章原子结构-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子数相同(外层电子构型相似),只是半径不同,
所以它们的性质相似。
12:25
22
三、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
价电子:
最高能级组轨道上的电子;因为
一般是它们参与反应。
分区:
根据价电子构型的不同,可将周
期表中的元素分为五个区。
实际上是把价层电子构型相似的
元素集中在一个区。
12:25
23
三、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
7个周期对应7个能级组。周期数 = 电子层数
⑵族:
18纵列,7主族、7副族、0族、Ⅷ族共16个
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⑶区:
主表从左到右分为s、d、ds、p区;
副表(镧系和锕系)是 f 区。
12:25
18
一、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的关系
1、元素周期表
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周期性地从
金属渐变成非金属,以稀有气体结束,又
镧系和锕系元素
12:25
25
练习 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5,试写
出该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并指出该元
素在周期表中所属周期、族和区。
解 : 该元素的原子应有25个电子。根据电
子填充顺序,它的电子排布式应为
1s22s22p63s22p63d54s2或写成[Ar]3d54s2。其
中最外层电子的主量子数n=4,所以它属于
化 学
第三章 原子结构
竞
赛
辅
新
导
乡 市
讲
一
座
中
第三节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马 喜
山
赛纲摘录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系。
12:25
1
第三节 原子的电子层结 构和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原子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是最基本的化学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2.元素的定义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序数是元素的核外电子数目,也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3.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可以通过原子的半径来表示。
原子半径通常用皮克米(pm)来表示,1pm=1×10^-12m。
原子的半径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
4.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可以通过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同位素为标准进行比较的,碳-12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相对原子质量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上的数值来获得。
5.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其中包含了质子和中子。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10^-15m,而整个原子的直径约为1×10^-10m,因此原子核只占据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6.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即通过填充电子能级和轨道来达到最低能量状态。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必须相反。
7.原子的电子壳层和能级原子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壳层和能级上。
壳层按主量子数来编号,第一个壳层为K壳,第二个壳层为L壳,依次类推。
能级是指在同一个壳层上,不同轨道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
8.原子的价电子价电子是原子中最外层的电子,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价电子数目的增加顺序排列。
二、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排列的表格。
它由原子序数递增的一系列水平行(周期)和垂直列(族)组成。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s区、p区、d区和f区。
s区包含1个周期,p区包含6个周期,d区包含10个周期,f区包含14个周期。
3.元素周期表的主族和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1A-2A和3A-8A族元素称为主族元素,它们的电子配置在外层壳层上有相似的组成。
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模版(2篇)

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模版第一章: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1.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状态-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 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和相互转化2.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的宏观和微观描述- 燃烧、腐蚀和化学平衡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配平3.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质量守恒和物质的计算- 摩尔概念和摩尔质量的计算- 摩尔比和反应比的计算第二章:溶液的配制和溶解度1.溶液的基本概念- 单元溶液和混合溶液的定义和区别-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和分类-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和计算2.溶液的稀释和浓度计算- 稀释定律和浓度的计算- 比溶解度和溶解度积的计算3.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和溶解度规律-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和溶解度的关系-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区别- 溶解度规律的应用第三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和射线的发现- 原子的基本组成- 雷电放电和阴极射线的实验发现- 阴极射线实验的结论和霍尔茨向前模型2.原子结构的理论模型- 波粒二象性和德布罗意假说- 单电子原子和多电子原子的结构模型- 量子数和电子能级的排布3.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 周期性和族群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布规律第四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 原子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的定义- 电子云重叠和价键的形成- 离子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2.共价键和极性分子的形成- 共价键的形成和电子云重叠的类型- 极性原子和非极性原子的概念- 极性分子的判断和极性度的计算3.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混合结构-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共价键的杂化和谐共价键的形成第五章:物质的氧化和还原1.氧化和还原的基本概念- 氧化和还原的定义和判断- 氧化态和价态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和微观描述2.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判断- 规定原子和离子的氧化态- 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存在3.电化学相关概念- 电池和电解池的基本概念- 伏安定律和电量的计算- 电正负极性和标准电极电位的应用第六章:化学量与化学反应1.摩尔质量和摩尔计算- 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 摩尔比和物质计量的关系- 反应物和生成物摩尔计算的应用2.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化学反应热效应-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反应过程中的化学计量和流程图第七章:溶液的性质和溶液的分离1.溶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和溶液的宏观性质- 溶液的浓度和溶质在溶液中的活度- 溶液的电导率和溶质的分解和解离2.溶液的分离和提纯- 溶液的蒸发和结晶过程- 溶液的蒸馏和萃取方法- 溶液的半定量分析和常用离子的检测综上所述,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溶液的配制和溶解度、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物质的氧化和还原、化学量与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的性质和溶液的分离等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必修一

高中化学必修一高中化学必修一高中化学必修一是指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必须学习的第一部分内容。
以下是详细的文本:第一章:物质的组成1.1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指化学反应前所需要的原料以及进行反应后所生成的产物。
化学反应不仅涉及到物质的质量变化,也涉及到物质的能量、体积等物理性质的变化。
1.2 物质的基本状态在常温常压下,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基本状态中。
其中,固态的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小,大多数为无规则排列;液态的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大,有些无规则排列,有些呈现密排有序;气态的物质分子之间距离最大,表现为自由运动的状态。
1.3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每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确定的化学计量比结合形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性质和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分析得出。
1.4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电中性。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具有电性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2.1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是指原料(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产品的过程。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包括反应物消耗、产物生成、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能量的释放或吸收等。
2.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简要描述。
其中,化学方程式的左侧为反应物,右侧为生成物,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反应之间用加号连接。
2.3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质量关系化学计量是指化学反应中各种化学物质的量关系。
化学反应质量关系是指化学反应中各种化学物质的质量关系。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到各种化学物质的物质量,从而得出化学计量和化学反应质量关系。
2.4 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中,反应热效应是指反应所涉及的热能在反应中的消耗或释放。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测定方法包括热容量法、焓差法等。
第三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3.1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之一,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带负电子构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PPT

为材料科学提供支持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 可以指导新材料的合成和研究,为材 料科学的发展提供支持。
03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
原子半径变化规律
01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核电 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02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 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
01
金属元素集中在周期表的左下方
金属元素一般具有较大的原子半径和较低的电离能,容易失去电子形成
阳离子。
02
非金属元素集中在周期表的右上方
非金属元素一般具有较小的原子半径和较高的电离能,容易得到电子形
成阴离子。
03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中间
过渡元素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性质,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
周期表应用及意义
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核 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 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 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 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 的左下角,非金属性最强的元 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上角(稀有 气体元素除外)。
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 寻找半导体材料。
预测元素性质
通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 置,可以预测其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以及可能的化学 反应。
指导合成新物质
利用元素周期律,可以指 导合成具有特定性质的新 物质,如催化剂、超导材 料等。
解释化学反应机理
元素周期律有助于理解化 学反应的机理和过程,如 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 等。
元素周期律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核科学研究
核反应研究对于揭示物质结构和基本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 义,有助于解决能源、环境、安全等领域的重大问题。
【知识解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和元素周期表温故(1)原子序数是按照元素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而得到的序数。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注意门捷列夫提出的原子序数是按相对原子质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元素进行编号。
(1)元素周期律①定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递变,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②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元素周期系①含义:元素按其原子核电荷数递增排列的序列称为元素周期系。
这个序列中的元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②特点注意根据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把元素分成若干序列,这样的排列形式必须遵循元素周期律,因而不能轻易改变,故元素周期系只有一种。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呈现元素周期系的表格。
元素周期系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如下:注意从1869年门捷列夫制作出历史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至今,人们根据元素周期系绘制出的元素周期表有几十种(如教材中介绍的几种形式及教材最后给出的最常见的元素周期表)。
2 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温故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关系①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可以解释元素周期系的基本结构。
名师提醒(1)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周期包含的元素数与由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所以构造原理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宏观、微观的事实。
(2)各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都是从n s1开始、以n p6结束(第一周期除外),中间按照构造原理依次排满各能级。
(3)第四、五周期的元素数均为18,原因是电子在排满该层的s能级后,电子依次进入次外层的d能级(最多可容纳10个电子),当d能级排满后,电子再进入p能级。
同理可解释第六、七周期的元素数均为32,镧系和锕系中的14种元素即倒数第三层f能级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
(4)构造原理解释了副族、第Ⅷ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及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2,即为n s1~2(Pd例外),主族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即最外层电子,而副族和第Ⅷ族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包括最外层电子、次外层d能级的电子、甚至倒数第三层f能级的电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I表格式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I全套表格式教案(可编辑)第一章:物质的量1.1 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空气质量、饮料的浓度等,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摩尔)及其换算。
练习:进行物质的量计算练习,如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计算等。
1.2 物质的量的表达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物的物质的量关系,引入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
讲解: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如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量比例、物质的量的符号表示等。
练习:进行物质的量表达的练习,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物的物质的量。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2.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思考。
讲解:化学反应的定义、特征、类型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练习:进行化学反应的分类和特征的练习。
2.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氢气与氧气反应水的化学方程式,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
练习: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的练习。
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3.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氢原子的光谱线,引入原子的概念。
讲解: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原子的化学性质等。
练习:进行原子结构的示意图的绘制和原子的化学性质的练习。
3.2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引入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
练习: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练习,如根据周期表进行元素推断和性质预测。
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4.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甲烷的分子结构,引入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征、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等。
练习: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的绘制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练习。
4.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乙烷的命名,引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概念。
高一上册化学第三章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节原子结构1.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质子和中子则构成原子核。
1.2 原子模型根据不同的原子结构,化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原子模型,如汤姆孙模型、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等。
1.3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指的是原子中质子的数量,质量数指的是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第二节电子结构2.1 电子云和能级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而能级则代表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能量状态。
2.2 原子的能级排布根据能级的不同,原子的电子排布也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第一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3 原子的壳层关系原子中的电子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形成壳层结构。
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第三节元素周期律3.1 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具有周期性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3.2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被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等。
3.3 元素周期律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应用对于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规律。
第四节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4.1 原子之间的化学结合原子之间会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结构。
4.2 化合价和离子键化合价是原子形成化合物时与其他原子结合的能力,而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键。
4.3 共价键和共价分子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形成的分子称为共价分子。
第五节反应速率和平衡5.1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比值,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5.2 平衡条件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化学反应会达到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函数 (x、y、z)或 (r、 、)的空
间图象可以表示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范围,即原 子轨道;原子轨道的数学表达式就是波函数。
将波函数的角度分布Y 随 、 变化作图,所
得的图象就称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薛定谔 将100多种元素的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归纳为4 类,用光谱学的符号可表示为s、p、d、f。
● 同一电子层的电子, 钻穿能力大小:
s>p>d>f 钻穿能力强的电子受原子 核的吸引力较大,因此能量 较低,
故:E3s<E3p<E3d
● 如果能级分裂的程度很大, 就可能导 致与邻近电子层中的亚层能级发生交错。
例如,4s电子云径向分布图上(图11-4)除 主峰外还有3个离核更近的小峰, 其钻穿程度 如此之大, 以致其能级处于3d亚层能级之下, 发生了交错。
Ei越小,表示氢原子系统的能量越低,电子被 原子核束缚得越牢。
为求解方便,把直角坐标(x、y、z)变换为
极坐标(r、 、 ), 并令:(r、 、)= R(r)Y( 、 ),即
把含有三个变量的偏微分方程分离成两个较易
求解的方程的乘积。
R(r)称为波函数的径向分布部分,与离核 的远近有关系;
Y( 、)称为波函数的角度分布部分。
2.2 鲍林近似能级图
Pauling,L.C.(1901-1994)
根据三个原理和鲍林近似能级图, 写出下列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也可写作:
21Sc: 1s22s22p63s23p63d14s2 25Mn: 1s22s22p63s23p63d54s2
[Ar] 3d14s2 [Ar] 3d54s2
Schrodinger E
波动力学模型是迄今最成功的原子结构模型,它是1920年以 海森堡和薛定锷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通过数学方法处理原子中电子 的波动性而建立起来的。该模型不但能够预言氢的发射光谱(包括 玻尔模型无法解释的谱线),而且也适用于多电子原子, 从而更合 理地说明核外电子的排布方式。
1.2.1 海森堡不确定关系
到ds区,从ⅠB族元素起,由于次外层的(n-1) d轨道已经全充满,对外层电子屏蔽作用更强,原 子半径反而有所增大。
③ 同一周期的f 区内过渡元素,新增加的电子 填入外数第三层的(n-2)f 轨道上,Z*增加极少, 原子半径收缩更缓。例如镧系元素从镧(La)到 镥(Lu),中间经历了13种元素,原子半径只收 缩了约13 pm左右,这个变化叫做镧系收缩。
◆ 内部效应: 镧系中相邻元素的半径十分接近, 用普通的化学方法将很难分离。
◆ 外部效应:使第5、6两周期的同族过渡元 素(如Zr-Hf, Nb-Ta等)性质极为相似,往往导 致在自然界共生,而且相互不易分离。
原子半径在族中的变化:
① 主族元素从上往下过渡时,尽管核电荷数增 多,但是电子层数增多的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 原子半径是显著增大。
n、l、m可以确定原子轨道的能量和形状, 故常用这3个量子数作的脚标以区别不同的波函
数。例如100 ,表示n=1、l=0、m=0的波函数。
(4)自旋量子数(ms):表示电子自旋角动 量在外磁场方向的分量。
实验证明,电子除绕核运动外,还有绕自身
的轴旋转的运动,称自旋。
ms=
1和
2
1。其中每一个数值表示电子的一种
② 同一副族元素除钪(Sc)分族以外,从上 往下过渡时,原子半径增加较少。尤其是第五周 期和第六周期的同一副族元素之间,原子半径非 常接近。这是镧系收缩的重要效应之一。
1.2.2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926年,薛定谔提出了一个描述单个实物粒 子运动的定态(即具有一定能量的运动状态)的 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二阶偏微分方程):
2
x2
2
y2
2
z 2
8 2m
h2
(E
V )
0
x、y、z — 实物粒子在空间的坐标
其物理意义:对于一个质量为m的实物粒子, 在势能为V的势能场中的运动状态,可用服从该 方程的波函数来描述。
方向不同的原子轨道。磁量子数用来描述原子 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磁量子数的取值范围:m=0,±1,±2……±l 的整数。
如:l=1,m=0,±1;表示p亚层有三个分别 以y、z、x轴为对称轴的py、pz、px原子轨道, 三个轨道的伸展方向互相垂直。
在没有外加磁场情况下,同一亚层的原子轨道, 能量是相等的,叫等价(简并)轨道。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在与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如干涉、衍射等) 中,光主要表现出波动性;在与实物相互作用有 关的现象(如光压、光电效应等)中,光主要表 现出粒子性。
● Plank 公式(描述光的二象性)
1900年, 普朗克 (Plank M) 提 出了表达光的能量(E)与频率(ν)关 系的方程,
ms= -
1 2
m=?0
ms= +
1 2
(4) n=4 l=2
m= +1
m2
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
2.1 基态原子中电子排布原理
(1)鲍里(Pauli)不相容原理 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
相同的电子存在。每一个轨道内最多只能容纳 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2
自旋方向,即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研究表明:同一原子中,各个电子的四个量
子数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不可能有运动状态完
全相同的电子。
由此可知:每一个轨道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
向相反的电子。
例 填入适当的量子数。
(1) nn=?3 l=2
(2) n=2 l=?1 (3) n=3 l=0
m=0
ms= +
1 2
m= -1
例如氖(Ne)的范德华半径为160 pm。
原子半径在周期中的变化:
① 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向右随着有效核 电荷Z*的增加,核对外层电子引力增强,原子半径 缩小。
② 同一周期的d区过渡元素,从左向右过渡时, 新增电子填入次外层的(n-1)d轨道上,对外层电 子屏蔽作用增强,Z*增加较少,原子半径只是略有 减小。
如把Cl—Cl分子的一半(99 pm)定为Cl原 子的共价半径。
② 金属半径:金属单质的晶体中,两个相 邻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称为金属原子的 金属半径。
如把金属铜中两个相邻Cu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128 pm)定为Cu原子的半径。
③ 范德华半径:希有气体分子间只能靠较弱 的相互作用力(范德华力即分子间力)形成晶 体,晶体中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称为该 原子的范德华半径。
方括号部分称原子实
注意 对于等价轨道(同一电子亚层)来说,电 子分布为全充满(p6,d10,f 14)、半充满(p3, d5,f 7)、全空(p0,d0,f 0)时,电子云分 布呈球形,原子结构较为稳定。 29Cu: 1s22s22p63s23p63d104s1
24Cr: 1s22s22p63s23p63d54s1
能量越高。如E1s<E2s<E3s<E4s<E5s<
E6s……
为什么
对同一原子来说,离核越近的电子层内的电 子,受其它电子层电子的屏蔽程度较小,受核场 引力较大,势能较低;而离核远的电子层内的电 子,由于被屏蔽程度大,受核场引力被削弱,势 能较高。
▲ 若n值相同,l值越大的电子,其能量越高。 如E3s<E3p<E3d。
(2)能量最低原理 多电子原子处在基态时,核外电子的排布在 不违反鲍里原理的前提下,总是尽可能先占有 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能量最低的轨道占满 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 所谓能量最低原理。 (3)洪特(Hund)规则 原子中在同一亚层的等价轨道上排布电子 时,将尽可能单独分占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 方向相同(或称自旋平行)。这样排布时,原 子的能量较低,体系较稳定。
2.4 原子的电子层与元素周期表 (1) 周期与能级组
周期
1 2 3 4 5 6 7
能级组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能级组内各轨道电子排布顺序
1s1-2 2s1-2……2p1-6 3s1-2……3p1-6 4s1-2……3d1-10……4p1-6 5s1-2……4d1-10……5p1-6 6s1-2…4f 1-14…5d1-10……6p1-6 7s1-2……5f 1-14……6d1-
注意
“+”、“-”号不表 示正、负电荷,而是 表示Y是正值还是负 值(即原子轨道角度 分布图的对称关系: 符号相同,表示对称 性相同;符号相反, 表示对称性不同或反 对称)。在讨论到化 学键的形成时有意义 。
1.2.3 电子云
原子内核外某处单位体积的空间中,电子出
现的几率密度( )与该处波函数的绝对值平 方成正比: ∝ ,2 即用 2表示电子出现的
的远近来划分的。
主量子数的取值范围:n=1,2,3,4,5,6……(除
零以外的正整数)。在光谱学上另用一套拉丁字
母表示电子层,其对应关系为:
主量子数(n) 1 2 3 4 5 6……
电子层
K L M N O P……
(2)副(角)量子数(l)
某一电子层内还存在着能量差别很小的若
干个亚层,用 l 来描述。
第三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微观粒子:质量和体积极其微小,运动速度 等于或接近光速的微粒。如电子、中子、质子 和光子等。
实物微观粒子(实物粒子):因光子的静止质 量为0,把除光子以外的微观粒子叫做实物微 观粒子。
1.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 波的微粒性
电磁波是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可见光只 不过是电磁波的一种 。
几率密度。
用小黑点疏密来表示几率密度大小的话,所
得图象叫电子云。以 2作图,即得电子云的近
似图象。
1.2.4 量子数
(1)主量子数(n)—描述各电子层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