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程惠芳 阮 翔* 内容提要 本文选取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32个国家(地区)为样本,把这些样本国的经济规模、人均国民收入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等变量纳入引力模型,分析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与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并揭示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规律。
结果表明,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总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及双边贸易量与两国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呈正相关,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越相似,两国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越大。
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水平流动的趋势。
投资国与东道国的距离与国际直接流量和区位分布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地理位置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引力模型求出样本国家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引力系数,并用引力系数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进行分析。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 引力模型 区位选择 *程惠芳、阮翔: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杭州朝晖六区 310014 电子信箱:chf@ 。
该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0373036)阶段性成果。
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合理选择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段等具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于世界范围的合理解释以及能预测所有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
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外商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时的区位选择方面,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决策因素,或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利用系统的数据和统计模型,揭示外商投资与各种区域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重点探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
本文选取与中国具有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32个国家(地区)为样本,把这些样本国的经济规模、人均国民收入以及中国的地理距离等变量纳入引力模型,分析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与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并揭示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规律。
重力模型下东亚地区文化商品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 (1)
重力模型下东亚地区文化商品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加深交流,作为文化价值的载体,文化商品的贸易数量也在不断上涨。
尤其是在东亚国家地区之间,以日本、韩国为领头军,各国都在加大政策鼓励本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本论文中,作者以重力模型为基准,分析探讨了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商品贸易发展现状并对其因果联系的因素进行了验证。
这些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文发展指数、地理距离、人均收入水平、语言背景、国土是否接壤、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等等。
关键词:文化商品;重力模型根据文化商品的不同特性分为五类:文化遗产类,印刷制品类,传播媒介类,视觉艺术品类,以及电影摄影制作类。
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商品贸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总体来说,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起着关键性的正相关因果发展作用,语言,人均收入水平和互联网的普及都有着显著效应的推动发展作用,而地理位置的原因有反作用因素。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一个国家制定推动文化商品贸易的发展的战略政策可以提供一定的建议,也对文化商品相关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有着引导作用。
一、文化商品贸易研究背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各类商品市场的快速延伸与发展,大部分商品都已经进入了固定的循环经济模式,尤其是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及能源类消费品。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在不断增加,而文化商品贸易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二战之后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美国遭遇了经济大萧条之后,市场上民众的精神需求大幅度的增加使资本家认识到,经济效益不仅仅可以从工农产品上得到巨大的利益,文化价值同样可以创造高价值的效益,如果把“文化”实现产业化,实现文化艺术的产品化,文化单位和传媒机构的企业化,文化艺术领域和多媒体现代娱乐集团的资源融合化,可以使规模化的文化商品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通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中地位仅次于军事工业的支柱性产业,每年的产品出口超过了航天工业相关产品的出口,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论文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论文论文摘要:引力模型被广泛的用于分析国际贸易问题,但该模型本身存在的问题却被忽视。
本文在零贸易量的背景下着重分析国外学者对该模型的改进。
通过比较发现零胀模型是解决零贸易问题,使分析更具说服力的最佳模型。
论文关键词:引力模型零胀模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是丁inberge(1962),该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是两国经济规模和国家距离的函数,对数表达形式为:Feenstra(xx)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引力模型由于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导致了估计的遗漏变量偏误。
Anderson(xx)指出双边贸易量不仅取决于双边贸易成本,同时以GDP比重加权的“多变抵抗因子”也会对贸易造成影响,因为它反应了进口国进口竞争产品价格与出口国的出口机会。
引力模型假设国家对之间的贸易流是对称的,即国家之间贸易每一种产品。
但是有学者研究贸易数据发现这个假设与数据不相符,即实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对之间的贸易量为零。
传统上解决零贸易问题的两种方法一忽略所有双边贸易量为零的国家对以及给零贸易数据加上一个非常小的正数后将它们一起放入模型估计一都存在缺陷。
LindersandDeGroot(xx)改变样本数据是武断的,且没有理论和经验的支持。
一、Tobit模型以及样本选择模型当某个范围内的结果无法观测、实际结果无法反应需要的结果(实际贸易不能为零、或衡量的不准确性(如四舍五入)时用丁OBI下模型更合适。
该模型由James丁。
bin1958提出,用来描述非负因变量Y}和自变量Xi之间的关系。
模型假设有一个潜变量(无法观测的变量)Y,。
该潜变量通过参数声来决定其与xs的线性关系。
当潜变量大于零时,因变量等于潜变量,否则等于零:由于丁OBIT模型强行给样本加入一个审计限值(censoringlimit)后损失了被截数据包含的信息,因此其分析结果存在偏误。
有学者指出零贸易流二步决策而不是审计过程(censoring),因此合适的方法是模拟产生零观测值的决策过程而不是机械的使用丁OBI丁模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工具。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其建设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为双方带来了显著的贸易效应。
深入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对于理解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以及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引力模型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的工具,能够有效地揭示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通过引力模型,我们可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如两国的经济规模、地理距离等,从而更准确地估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流量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进口以及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引力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阐述其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适合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静态贸易效应的模型。
接着,我们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
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自贸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在促进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静态贸易效应作为评估自贸区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自贸区成立后对成员国间贸易流量的直接影响。
深入研究CAFTA框架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对于评估自贸区建设成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优化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引力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在CAFTA下的静态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沪港双城记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
方文全*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摘要:本文利用引力模型计量了上海和香港与国内省级经济区的相互引力和相对引力,结果发现,上海在大多数地区的经济联系程度超过香港,并有加速扩张的趋势,具有明显的规模和区位优势;香港在金融、航运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对中南部和西部地区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具有先发优势;两地的竞争态势愈加明显。
由此可见,上海和香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中心城市,需要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关键词:引力模型竞争合作上海香港A Tale of Two Cities of China: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hanghai andHong Kong based on Gravity ModelFang WenquanBusiness School, USSTShanghai(200093)Abstract: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conomic gravity coefficients betwee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with the other provincial districts in China using the Gravity Model. It reveals that Shanghai would exceed Hong Kong in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almost other provincial districts, that derived from the advantages of scale effect and location effect of Shanghai. However, Hong Kong could be still dominating the economic reaction especially in service industries in South- and West- China for its advantage of early-development.Key Word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Gravity Model; Hong Kong; Shanghai*方文全,经济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师;联系地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093);手机:139********;电话:021-********;Email:fangwenquan@。
引力模型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效应分析和定量研究
一、文献综述(一)引力模型的提出和基本构架Tinbergen(1962)和Poyhotnen(1963)最早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贸易引力模型。
简单来说,这个模型表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特征,是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这一特性与物理学引力经典模型的共通之处使它得名。
引力模型的基本表达形式为Tij=AY i Y j/D ij。
其中T ij为j国和i国两国的贸易量,A为常数,Yi 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Dij为两国间的距离。
Tinbergen在运用双边贸易流量模型的简化形式和最小二乘法时间回归分析系列技术时,先对15个发达国家和3个最不发达国家共18个国家1959年的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后选用了42个国家的样本做了同样的计算,均发现国家间距离对于贸易的扩张效用具有很强的作用,可以解释所谓名义贸易值的75%。
Poyhonen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截面数据(panel data)对1958年欧洲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了整理计算。
通过建立结构性的通用国际商品交换模型(general model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goods),他得出了与Tinbergen相似的模型。
Linnemann(1966)在随后的研究中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在模型构造和变量设计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路径和学术思想。
Bergstrand(1985)则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易量的因素。
他根据SITC把贸易量分为9个行业,对1965、1966、1975、1976年OECD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行业分析,发现不同行业的回归系数差别很大,但单个行业的历年回归系数相对稳定,他同时指出,系数差别可能是因为不同行业资本或劳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造成的。
(二)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随着对引力模型的重视和发展,对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是以Anderson(1979)、Wincoop(2003)为代表的独立理论推导引力模型;另一派是以Bergstrand(1989)、Deardorff(1995)、Evenett和Keller(2002)为代表的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推导引力模型。
内地与香港CEPA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2001年~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经 济能 力 , 表示进 口国进 V需求 的潜 在 的经 济 能力 , 济 y, I 经 总量 的大小对 i 向 国的出 口规 模产 生 正 的效 应 , 就 是 国 也 说, 二者 的经济 总量越 大 , 在 的出 口供应 能 力 和 进 口需 求 潜
变量 的系数增 大 时 , 明 区域 一体 化组 织对 区域 内 的贸 易规 说 模 有促 进作用 , 反之亦 然 。
域 经济 一体 化 的虚拟变 量 , 进一 步将 引力模 型应用 于估 算 区 域 经济 一体 化对 成员 国贸易 的影 响。一般 而言 , 国与其 它 一 国家 的贸 易流量 依存 于贸易 国各 自的经济 规模 、 输 费用 以 运
y 和 y 这两个 变量 的系数 预期 为正数 。而两 国 的距 离变 量 ,
反 映 了 距 离 对 于 双 边 贸 易 的 阻 碍 作 用 , 离 指 标 可 以 用 两 国 距
主要港 口的地 理距 离 或者 主要 港 口之 间 的运 费率 来 表 示 。
一
取 决 于其经 济量 以及相互 间的距离 , 是研 究双 边 贸易量 的重
要 工 具 , 模 型 用 以对 世 界 贸 易 流 向 和 贸 易 流 量 规 模 问 题 进 该 行 实 证 研 究 , 此 说 明 两 国 的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和 距 离 对 两 国 双 由
般 而言 , 距离 对出 口规 模产 生 负 的 作 用 , 其 系 数 预期 为 故 负数 。引力模 型通 过 区域经 济 一 体化 或者 区域 内 贸 易 自由
基 于 2 0 年 42 1 省 级 面板 数 据 实证分 析 01 0 0年
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
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首先介绍了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以及其理论发展概况。
而后采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我国2005年与33个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性的测算,发现两国之间的经济总规模、地理距离、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贸易潜力的测算。
最后,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标签:引力模型;贸易潜力;政策建议1 文献综述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
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 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而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究。
金哲松(2000)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
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
林玲、王炎(2004)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
骆许蓓(2003) 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
他认为传统的“直线距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引力模型中的“排斥力”问题,进而引入了“调整距离” 。
当然,引力模型也曾遭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一度认为缺乏理论基础,但在Anderson (1979)、Helpman 和Krugman(1985)、Bergstrand (1989)以及Deardorff (1995)等人的不断发展下,引力模型的理论根基已日渐稳固,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新的引力模型文献;另一个是批评模型的构造方法,集中表现为对横截面数据分析法(包括单一时点和跨时点平均数据)的质疑,然而随着面板数据(或时空数据,合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的兴起,被忽视的国家和时间特定效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贸易研究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贸易研究作者:贾国倩,郑玉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4期摘要:运用引力模型对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对两岸的贸易流量影响显著。
政治投资环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总量多、经济发展水平好、政治投资环境良好时两地贸易量多,而香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两岸贸易量的关系则不是很密切。
关键词:引力模型;贸易流量;投资环境;中国大陆;香港地区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89-02香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中国重要的再出口贸易的中心。
1978年以前,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贸易规模极其有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两岸的经贸往来才得到蓬勃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大陆加入WTO 后,大陆与香港地区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2003年CEPA的实施和开放也使得大陆与香港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明显。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在经济上的互补加深并呈现出不可分离的关系状态。
文章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检验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贸易量的决定因素。
一、贸易模型本文贸易模型来源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定律,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与两国之间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其中,经济总量用GDP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来表示,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Xij=A(Yiβ1Yjβ1)(yiβ2 yjβ2)Dijβ3 (1)其中,Xij表示i国对j国出口量;A是常数项;YiYj是两国(地区)的GDP之积;yiyj 是两国(地区)人均GDP的乘积;Dij是两国(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通常采用两国首都或(省会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
为了便于检验,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加上随机误差项得到:logXij=α+β1logYiYj+β2logyiyj+β3logDij+uij (2)在基本模型中加入反映双边贸易政策的虚拟变量,得到扩展了的引力模型。
中国内陆与香港地区贸易引力模型分析
港 人均 G DP的 差 值 的绝 对 值 。
三 、 据 来 源 与 实 证 检 验 数
1 数 据 来 源 、
双 边 贸易 额 ; A是 常 数 项 ; . 示 国 家 i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 D ) G表 的 G P,
G 表 示 国 家 j G P D 表 示 国家 i 国家 J 间 的距 离 , 常 用 。 的 D ; 与 之 通 两 国经 济 中心 或首 都 之 间 的 距 离 来 表 示 。为 便 于 实证 检 验 , 服 克 计 量 模 型 中可 能存 在 的 多 重 共 线 性 问 题 , ( ) 两 边 取 对 数 并 对 1的
变 量对大陆和香 港的贸易是 否具有显著性作 用 。
引入 了 人 均 G DP差 值 的 变 量 , 示 人 均 收 入 水 平 决 定 的 双 表 方 需 求 水 平 的 接 近 程 度 , 值 越 小 , 互 的 需 求 越 大 , 此 产 生 该 相 由
的双 边 贸 易 量 就 越 大 。其 理 论 上 的 预 测 应 该 为 负 数 。 在 虚 拟 变 量 的 选 择 上 , 管 内 地 与 香 港 签 署 了 C P 但 以 尽 E A, 此 作 为虚 拟 变 量 涵 盖 面 太 广 , 不 具 有 显 著 性 。而 泛 珠 三 角 区 域 并 九 省 区 与 香 港 长 期 有 着 紧 密 的 合 作 关 系 , 此 。 泛 珠 三 角 区域 因 将 合 作 组 织 作 为 虚 拟 变 量 可 以 有 效 考 核 区 域 内 各 成 员 之 间 紧 密 的 经贸关 系 。 通过扩展 、 正 , 建模 型如下 : 修 构
l  ̄ + pl iJ 口l  ̄ + p] j pD ni T一 l G + 2 PP n G n j 3 Di n + 4 v+ p i + 5 s S j
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
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作者:孙宇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17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日益陷入停滞状态,各国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在国际领域对市场、能源、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争夺。
本文旨在通过对主要贸易伙伴与中国贸易潜力值大小的测度,具体解决应该和什么样的伙伴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面对不同的合作伙伴关注点有何不同等问题。
关键词:引力模型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潜力测度一、模型构建引力模型最初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测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方式,基于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假说。
基于这一理论,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该模型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而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丁伯根(1962)和波诺恩(1963),其基本模型为:Yij=A(GiGj)/Dij(1)其中,Yij为双边贸易量,即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进出口额之和;Gi为i国GDP;Gj为j国GDP;Dij为两国间距离;A为比例常数。
贸易引力模型被提出后,经济学家根据研究对象在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不断引入新的解释变量。
新变量主要分为影响贸易额的内生变量和虚拟变量两类,前者如经济体人口规模等、后者如经济体间是否签署了区域贸易安排(RTA)等。
其中比较经典的包括关注产品互补性的赫尔普曼(1987)和迪尔多夫(1995)模型、考虑是否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Chan-Hyun(2001)模型、以及考虑贸易国是否有陆地相连的弗兰克尔(1997)模型等。
为考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本文采用黄卫平等(2009)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方法,在原有的GDP、空间距离(D)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引入国土面积(A)、人口数量(P)和区域贸易安排(RTA)作为解释变量。
引入国土面积是考虑将其作为空间距离在国内的延伸,以检验贸易伙伴国家空间距离的大小是否会对中国与其贸易额产生显著影响。
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
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省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对中国省际贸易潜力进行测度,并对其特征进行深入解析。
二、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的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1. 外贸引力模型简介外贸引力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国际间经济联系程度的工具。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市场规模等因素,来衡量各地区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各种潜在动因。
2. 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外贸引力模型,我们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省级单位的省际贸易潜力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规模、市场规模、地理距离、贸易便利程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加权计算,得出各省际贸易潜力的相对大小。
3. 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我们将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应用于中国各省份,得出了各省际贸易潜力的相对大小。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沿海地区的省份具有较高的贸易潜力,而内陆地区相对较低。
这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中国省际贸易特征解析1. 区域间差异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在省际贸易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依靠外向型产业进行贸易活动;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
2. 货物与服务交流除了传统的货物交流外,服务交流在中国省际贸易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随着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交流将成为未来省际贸易的重要方向。
3. 贸易伙伴结构中国省际贸易的贸易伙伴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一方面,中国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比较频繁,形成了内部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各省份与外部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对中国省际贸易潜力进行测度与特征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和潜在动因。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
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 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
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建立模型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
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
Y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
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二,数据来源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
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 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表1国家香港贸易总额(亿美元)3414.9GDP(亿美元)2436.7距离(公里)1973印度664.7 19467.7 3781 日本3294.5 59844 2102.4 韩国2563.3 11512.7 1106 台湾1689.6 4740.2 1700 印尼662.2 8948.5 5228 泰国697.4 3769.9 3207.9 英国631.1 24337.8 8146.7 德国1611.3 33666.5 7364 法国510.2 25804.2 8225 意大利417.3 19804.4 8136 荷兰676.1 7702.2 7828 俄罗斯881.6 19535.6 5801 南非599.5 3909.1 12974 巴西857.2 24250.5 17330 加拿大513.7 17700.8 8460 美国4846.8 156760 11159.4 澳大利亚1223 15420.6 9028由于GDP和两国的距离对于两国的贸易额会产生影响,属于多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结果,所以选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中国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引力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和伙伴国的经济规模、伙伴国的人 均经济水平、两国之间的距离以及是否为APEC成员国等因素对中国的进口贸易流 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中国应当采取以下政策建议: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1、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加入各类贸易组织。虽然加入WTO和中国-欧盟、中 国-美国等双边贸易组织已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增长机会,但加入其他贸易 组织如TPP等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进口贸易发展。
四、结果与讨论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面板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 显著差异。农业产值和农业生产效率显示出对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而人口规 模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另外,收入水平、市场距离和贸易壁垒等变量也对农产品 出口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市场距离,它的影响效应在所有因素中最为显著, 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受到市场距离的制约。而贸易壁垒的影 响相对较小,但也不能忽视。
六、展望
本次演示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方法,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对未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提 供有益的参考。
谢谢观看
中国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分
析
目录
01 一、中国进口贸易影 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03 参考内容
02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
标题:中国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口贸易发展迅速。2003年,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 双边贸易额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之后的年份中逐年攀升。然而, 进口贸易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规模、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伙伴国的人均GDP、距离和贸易组织等。本次演示利用引力模型和面板 数据,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贸易引力模型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作者:韩*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韩剑[1]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
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
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CEPA效应下香港与内地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CEPA效应下香港与内地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林江/夏育松原载《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作者简介】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275);夏育松,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广州510120)【内容提要】由九省两区组成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已经正式启动,在CEPA效应下,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的支撑点之一是香港与内地省市之间的贸易。
本文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影响香港及内地各省市之间的商品贸易流量的各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推测CEPA效应在内地各省市的分布,从而论证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的可行性。
【关键词】CEPA效应/引力模型/贸易流量/实证分析一、引言2003年6月底,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
CEPA规定,内地自2004年1月1日起,对原产香港出口到内地金额较大的273种商品实行零关税,另外在十七个服务行业对香港进一步开放。
CEPA的实施必将对香港与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并将促进两地的商品和服务贸易。
对于CEPA将产生的具体效应,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冯敏红(2003)解读了CEPA的零关税效应,指出在零关税协议下,港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将获得内地市场的相对优势。
封小云(2003)认为香港从CEPA中得到的最大收益将来源于服务业的开放,在香港服务业进军内地市场的同时,也给内地服务业带来竞争与合作的机会。
李惠武(2003)的分析更为积极,他认为CEPA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大珠三角”(粤港澳)的资源整合,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并将为“9+2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即广东及周边和珠江上游的福建、海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等8省区加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最终建立提供有力的辐射引擎。
在本文完成之际,“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于2004年6月1日至3日先后在香港、澳门和广州举行,《“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得以正式签署。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流量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分析
优秀奖(共26篇)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流量效应:-- 基于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分析蔡宏波黄建忠内容提要:20世纪后半叶,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
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速度和建设规模均令世人瞩目。
以此为背景,本文以香港、韩国、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智利、新西兰与我国的双边贸易为对象,应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测算我国与上述7个代表性经济体构建自由贸易区产生的贸易流量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作出国别比较,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制定对外自由贸易战略提供一定政策参考。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贸易流量;引力模型一、问题的提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中国并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热情倡导者和主要发起者。
自1997年初开始与《曼谷协定》成员的双边谈判,中国似乎再没有进行其它任何对外自由贸易合作。
世纪之交,正值全球区域化浪潮风起云涌,即使过去曾对区域化嗤之以鼻的东亚各经济体也越发重视多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合作。
日本与新加坡正式缔结经济协作伙伴协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s,EPA),与菲律宾在2004年达成EPA初步协议,与泰国、马来西亚的EPA分别于2005年初完成,与香港的FTA正在协商之中,与墨西哥的双边FTA已于2005年正式生效。
东盟各成员国除谋求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外,也对日本、印度先后提出的与之缔结双边FTA的愿望给予了积极回应,并就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FTA达成了初步协议。
到21世纪初,东亚地区快速的区域化进程已经使中国陷入了地区FTA网络的包围,中国一度对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以不同方式表达的缔结FTA的意向作出的消极反应让这一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随着WTO多哈谈判回合数次陷入僵局,开展区域自由贸易的愿望便更加迫切,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自贸区建设进程。
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并正在完善,或者处于对外商谈阶段的双边自贸区共有14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
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中国省际贸易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各省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贸的蓬勃增长,中国省际贸易也在不断升温。
针对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本文从外贸引力模型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各省区域之间的贸易潜力和特征,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省际贸易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是评估不同省份之间贸易发展潜力的重要工具。
外贸引力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测度模型,通过分析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引力来评估其贸易潜力。
该模型主要基于物流、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多个因素,揭示了不同省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潜力。
在外贸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构建了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
通过对各省份之间的贸易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揭示了各省份的贸易潜力大小和分布特征。
同时,本文还运用模型对中国省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为中国外贸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中国省际贸易特征解析中国省际贸易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各省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程度,也体现了各省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对中国省际贸易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区差异性显著。
中国各省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省际贸易的差异性。
一些发达省份主要依靠出口贸易,而一些欠发达省份则以进口为主,地区之间的贸易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2.产品结构多样化。
中国省际贸易涉及的产品种类繁多,涵盖了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不同省份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进行产品生产和贸易,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丰富了省际贸易的内涵和形式。
3.导向性强。
中国省际贸易受到相关部门的影响较大,各省份通过实施产业、贸易等来引导和规范贸易活动。
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
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前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作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出口国,在中国,外贸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因此,如何评估中国省际贸易潜力并分析其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外贸引力模型提出了一个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以期在加深对中国省际贸易水平理解的同时,在政府制定贸易政策方面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前沿研究外贸引力模型是经济学中一种较为常用的模型,旨在量化和解释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
中国也逐渐引入外贸引力模型,以评估与各国经济体的贸易关系。
此外,在中国的省际贸易研究中,一些学者已经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Wang et al. (2016)提出了一个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模型,以反映中国省际贸易的实际和潜在客观因素。
阮到明和长河(2018)则基于地方政府财政规模、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等指标,对中国省际贸易的市场结构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中国省际贸易特征解析中国省际贸易是指中国各省市之间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贸易方式的比重越来越高。
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中国省际贸易特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省际贸易总量不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各省市之间的贸易总量也在不断增长,这种趋势有望继续。
(2)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中国省际贸易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传统的农业产品转变为更加复杂的工业制成品和技术服务。
新兴行业或高新技术企业的出现也涉及到中国省际贸易的重构。
(3)地域发展不平衡。
虽然中国各省市之间的贸易总量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地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在省际贸易中仍然存在。
在一些地区,由于水利、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差异,贸易结构、贸易发展水平、贸易力度、贸易品种等都存在差异。
(4)政府对贸易的支持。
在中国当前的政府政策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省际贸易开展提供了各种支持、鼓励和奖励措施。
CEPA框架下我国中部六省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我 国中部地区包括 山西 、 河南 、 安徽 、 江西 、 湖 北、 湖南 6省 。 中部 地 区 国内生产 总 值 占全 国 2 % , 3
是 中 国 主要 的 能 源 动 力 和 原 材 料 输 出 地 区 。0 5 20 年 我 国对 外 贸 易 总额 已达 1 2 亿 美 元 ,但 中部 42 1 地 区的对 外 贸 易额 只有 4 56 1. 3亿 美元 ,仅 模型 说 明 .
引力模 型 起源 于 牛顿 物理 学 的引力 定律 : F G 。 z表 明 了两 个 物 体 之 间 的 引 力 与 = M M/ , R 这 两 个 物 体 的质 量 和 距 离 的 关 系 。ibre Tnegn
行政区政府签订《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 关 系 的 安 排 》( il dHog og lsr c — Mana / n K n Coe E o n
n m c atesi A rn e n- C P , E A 协 oi P r rhp r gme t E A) C P n a
议 涉 及货 物 贸易 、 务 贸 易 、 资 便 利 化 3大领 域 服 投 并 规 定 双方 自 2 0 0 4年 1月 1日起 开始 实 施 协议 规
的 3 各省份 的对外依存度不高 , %, 见表 1 中国改 定 的 货 物 贸 易 和 服 务 贸 易 自 由 化 的 具 体 承 诺 。 。 革 开放 的实 践证 明 , 在封 闭 的环 境 中求 发 展是 不 可 C P E A具有 自由贸易协议性质 ,是 中国内地与香港 能的 , 中部 地 区要 实现 崛起 , 须 进 一 步 扩 大 对 外 第 一个 区域 一 体 化 制度 安 排 。 港 目前 已成 为 内地 必 香 开放 , 力 吸收外 资 和发 展 对外 贸 易 。 大 企业 开拓 海外 市场 、 获取 信 息 、 资 、 资 的有 效 平 集 融 台 ,E A签订 后 , CP 中部 地 区的 崛起 面临更 好 的 表 12 0 0 5年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田贞余[内容摘要]利用引力模型将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香港地区出口的实际值与模型估计值进行比较,发现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香港地区贸易联系密切,从一个侧面说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引力模型;转口贸易;板面数据 作者简介:田贞余,男,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深圳518060 我国香港地区具有优良的港口,位居亚太地区要冲,背靠中国大陆,又是自由贸易港,香港地区利用这些条件向世界各国发展转口贸易,成为转口贸易大港。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提供的数据计算,2003年,香港地区进口商品18058亿港元,其中香港地区消费4946亿港元,转口16207亿港元;转口商品占进口商品的比例达到7216%。
在香港地区的转口贸易伙伴中,我国大陆无论从转口货物来源地还是转口目的地来看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香港地区与我国大陆的转口贸易额远远超过香港地区与其它国家(地区)的转口贸易额,可见我国大陆对于香港地区成为一个转口贸易大港起着重要作用(见表1)。
我国大陆生产的商品通过香港地区转口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产品也经过香港地区转口到我国大陆。
香港地区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的桥梁。
表12003年香港地区的主要转口贸易伙伴位次按转口目的地按转口货物来源地国家(地区)贸易额(百万港元)国家(地区)贸易额(百万港元)1中国大陆705,787中国大陆967,104 2美国285,084日本161,231 3日本91,154台湾107,144 4德国51,369美国63,158 5英国49,625韩国57,000 6台湾38,616马来西亚33,933 7韩国34,336德国26,583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责任编辑:潘德平 收稿日期:20051411一、模型与数据(一)模型说明引力模型起源于物理学的引力定律:F=G M1M2/R2,这个定律表明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引力定律蕴含的深刻原理启发了经济学家。
丁伯根(T in2 bergen)1962开始利用引力定律来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建立了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
他利用该模型对国际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与这两国(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这两国(地区)的距离成反比。
之后,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扩展和完善,在引力模型中增加了人口、区域贸易集团、贸易壁垒、是否有共同语言、是否有共同国界等变量,利用引力模型来分析贸易流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贸易壁垒及其它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
这些分析表明;引力模型对经验数据的拟合度相当高,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问题。
国内学者利用引力模型来分析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也得到了好的拟合结果(盛斌、廖明中,2004)。
以自然对数形式表述的引力模型为:lnX ij=α0+α1lnY i+α2lnY j+α3lnd ij+εij(1)该模型直接由物理学的引力定律引申而来。
其中:X ij为两国贸易流量,Y i、Y j分别为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 ij为两国的距离,α0、α1、α2、α3为回归参数,εij为随机误差。
由于这个模型中的变量较少,后来经济学家对这个模型进行了扩展,增加了其它变量,由此衍生出多种形式的引力模型。
在模型中加入了人口变量后,就成为以下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lnX ij=α0+α1lnY i+α2ln(Y i/P i)+α3lnd ij+α4lnY j+α5ln(Y j/P j)+εij(2)其中P i、P j分别为两国的总人口数。
在实证研究中,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还可以在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中加入区域贸易集团、贸易壁垒、是否有共同语言、是否有共同国界等其它变量。
本文的研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
(二)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板面数据(panel data),既包括2001、2002、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又包括每一年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香港地区贸易的截面数据。
计量经济学研究表明,采用板面数据可以克服样本数量少的缺陷,又可以增加估计的无偏性和有效性。
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香港地区的贸易额数据来自于商务部主持编写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后改名为《中国商务年鉴》),其中2001、2002年的贸易额数据分别来自于《2002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和《2003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年的贸易额数据来自于《2004中国商务年鉴》,但是该丛书的数据不够全,没有全部大陆各地与香港地区的进出口数据。
最后获得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香港地区出口额数据90个,从香港地区进口额数据53个。
2001、2002、2003年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香港地区的G DP 和人均G DP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香港地区的距离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测算,其中各省、自治区与香港地区的距离均为各自治区首府和省会城市到香港地区的距离。
二、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由于出口数据和进口数据不同,本文对出口数据和进口数据分别建立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香港地区的贸易。
(一)模型选择由于研究的问题与数据不同,在具体应用引力模型时,还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
本文以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2)式为基础来调整、选择最适合的模型形式。
其中Y i、Y j分别为我国大陆各地和香港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P i、P j分别为大陆各地和香港地区的总人口数。
由于进口数据较少,本文将进口额及相应的其它数据代入(2)式中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香港地区G DP的回归系数α4和香港地区人均G DP的回归系数α的方差扩大因子很大,说明这两个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此外,α4和α5的t统计值很5小,表明这两个系数的显著性程度低。
这些情况说明(2)式不是适合的模型形式。
表2进口数据对(2)式的回归结果系 数参数估计标准差t统计值方差扩大因子α01471581500138801295α101783011495126411569α211992012677146211472α3-0192301199-4163711157α4-7213401841533-013921761840α54314191031429014201771232 决定系数R2=01828,自由度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01809,德宾-沃森统计DW=11698,F统计值=451170 将(2)式中香港地区的人均G DP去掉,得到(3)式,利用进口数据对(3)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各回归系数的方差扩大因子都很小,说明模型(3)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但是它的t统计值依然很小,达不到5%的显著性水平,其原因在于2001、2002、2003年香港地区的G DP变化很小,取自然对数后近乎相等,不适宜作为解释变量。
lnX ij=α0+α0lnY i+α2ln(Y i/P i)+α3lnd ij+α4lnY j+εij(3)表3进口数据对(3)式的回归结果系数参数估计标准差t统计值方差扩大因子α0-5418051321850-01413α101782011475130411569α211985012647151511468α3-0192101197-4167011156α4418981410170134911038 决定系数R2=01827,自由度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01813,德宾-沃森统计DW=11698,F统计值=571403 在(3)式中将香港地区的G DP这一变量剔除,得到(4)式,成为本文使用的引力模型的形式。
lnX ij=α0+α0lnY i+α2ln(Y i/P i)+α3lnd ij+εij(4)根据引力模型理论,式(3)中回归系数α1显然应该为正数,α3应该为负数。
α2应该为正数,因为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G DP越高,与香港地区的人均G DP越接近,贸易流量应该越大。
(二)回归结果11出口数据的回归结果将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香港地区的出口额代入(4)式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表4所示的回归结果。
决定系数和自由度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均接近于1,F统计值很大;α、α2、α3的t统计值均远大于3,表明这3个系数均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德宾-沃森统1计值接近于2,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性问题;α1、α2、α3的方差扩大因子接近于1,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的自然对数形式消除了异方差问题。
此外,回归系数α1、α2、α3的符号与预期相同。
因此,回归结果表明引力模型(4)式对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向香港地区出口贸易数据的拟合结果很好。
表4出口数据对(4)式的回归结果变量参数估计标准差t统计值方差扩大因子α0-1191211092-11751α1017830106412116811488α2117120111614171311361α3-1134501088-151******** 决定系数R2=01932,自由度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01929,德宾-沃森统计DW=11947,F统计值=3911158 21进口数据的回归结果利用引力模型(4)式对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香港地区进口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决定系数和自由度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均接近于1,F统计值很大,系数α1、α2、α3均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多重共线性问题,这表明引力模型(4)式对进口数据的拟合结果依然很好。
但是与表3比较,进口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出口数据差一些。
表5进口数据对(4)式的回归结果变量参数估计标准差t统计值方差扩大因子α0-8139321338-31589α101782011465135011569α211971012597162111432α3-0191901195-4170411155 决定系数R2=01827,自由度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01816,德宾-沃森统计DW=11699,F统计值=771892 (三)对引力模型回归结果的分析上面的回归结果表明引力模型不仅适用于直接贸易,也适用于转口贸易。
但是转口贸易下的引力来源与直接贸易有所不同。
在直接贸易的情况下,引力的来源之一是地区间的经济总量产生的商品供给和需求能力,也就是说,直接贸易的两地区的经济总量对它们之间的贸易流量具有很大影响。
在转口贸易的情况下,商品的最终生产地区的经济总量产生的商品供给能力、以及商品的最终消费地区的经济总量产生的商品需求能力是贸易引力的最终来源和主要来源,转口地区不是商品的最终生产地区或最终消费地区,因此转口地区的经济总量对转口贸易量没有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