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学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 础。同时,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 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后世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启示
尽管后世封建王朝在统治思想上有所调整和发展,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仍然得以传承和 发扬。例如,宋明理学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进一步强调了“天理”、 “人欲”等观念,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择题
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B.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D.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研究中心,但鲁国自始至终是弱国。楚国一直重视发展 军事和农业,并以“筚路蓝缕”的精神与北方诸强争雄。最终,楚国把兼并战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先后灭掉它国四十余。
答案解析
C.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 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D.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形成时期。
答案解析
• 非选择题解析 •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
兼并战争。同时,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各国纷纷 进行改革或变法,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2)楚国的兼并战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其次,它扩大 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此外,楚国的兼并战争也为后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废除其他思想学派,只推崇儒家学说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它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教程讲义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教程讲义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教程讲义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意义,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点题训练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考点二董仲舒的主张1.董仲舒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与影响影响,(1)儒学大兴并开始处于⑳______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点题训练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遵循“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要点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典例训练】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可以为下列哪一思想提供理论保障( ) A.君主专制 B.天人感应C.大一统 D.君权神授【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教程讲义通向成功的试金石【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教程讲义——董仲舒《春秋繁露》据史料可知其思想为天人感应,结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求来作答。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30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
第十六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30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①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 ,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 治者的重用。
③文化上: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代表⎩⎪⎨⎪⎧①道家:老子和庄子。
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
(3)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4)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5)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主张①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 刑杀。
,③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④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①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②主张⎩⎪⎨⎪⎧孟子:主张实行“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提出“人之性恶”,强调 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③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______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时间:45分钟)【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这说明了( )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施政纲领“仁政”。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②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1.背景“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5.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1.思想主张(1)整理西周文献: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
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
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复习教案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高考考点】1、①孔子与老子的思想;②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③儒家思想的形成。
2、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汉武帝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考点落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1)经济: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
各诸侯国未树立绝对权威,人们思想不受束缚。
(3)阶级:士阶层活跃。
各诸侯国礼贤下士,士也希望实现自己政治愿望。
(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一)早期儒学(《论语》)1、春秋晚期:孔子(圣人),创立儒家学派。
(1)思想核心:仁(“爱人”),实现仁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4)保守成分: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二)道家1、老子: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明白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要紧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要紧思想;(2)明白得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缘故,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阻碍。
2.过程与方法(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摸索“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显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缘故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形进行探讨。
2.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3)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进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显现的缘故;早期儒学三大伙儿的要紧观点2.难点:明白得百家争鸣局面显现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言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刻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许多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爱好。
关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确实是《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
电影描写我国古代闻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选择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人教版
民本思想
断
(2)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
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 礼乐 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
更加完整 “性恶论” 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
(3)战国后期,儒学成为 使人向善
百家中的大宗
思想主张
影响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
提出“天行有 唯物思想
常”“制天命而用
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 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 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 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 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误区警示】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不能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 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但不能说老 子是道教的创始人。 (2)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 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 为”。
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 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主题探究 核心素养
探考点 全面解读素养
热考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从“历史解释”的角度阐释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 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也体现 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教材补缺】 战国时期的阴阳家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 “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教材补缺】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 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 安民、恤民、爱民等。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 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 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的“为政 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
高考历史总复习教案:必修3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学案: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线索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思想文化学术环境宽松,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图示明史百家争鸣二、儒家思想1.孔子(前551—前479年)思想主张影响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方法】合作—探究【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原因:(1)经济上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大变革:周王室衰微,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的重用。
(4)思想上: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2)儒家学派的、、(3)法家学派的、(4)墨家学派的3.意义: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早期儒学的创立:代表---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其主要思想:(1)思想核心是“”,他认为仁就是,实现仁要做到(2)强调统治者要(3)希望恢复,主张(4)教育思想:首创,主张,打破了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的思想①主张“”②提出“”的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2)荀子的思想①主张②提出的著名论断。
③提出,强调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老子(春秋时期)其主要思想:(1)认为(2)提倡(3)提出;他希望(4)还认为世间事物都是庄子(战国时期)其主要思想:(1)继承和发展了(2)认为2.法家:(1)代表 (2)时间:(3)主要思想: ①主张②提出了(4)作用3、墨家——墨子:主张,宣扬,提倡;治国主张是墨家思想代表,在当时影响很大。
【巩固练习】1.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A.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比较活跃,善于思考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C. 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D. 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2.《礼记》记载:孔子曾发出“苛政猛于虎也”的感慨。
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 )A.仁政B.非攻C.仁D.礼3.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原则B.有教无类的思想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D.循循善诱的说教4.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复习PPT教学课件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背景 (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 世官制 ”为主。 (2)汉武帝时, 察举制 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 隋唐 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 (1)以 考试成绩 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2)考试内容主要是 儒学经典 。 4.影响 (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 政治 和文化生活。 (2)有益于中国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的稳固。 (3)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 科学技术 研究的人才力量相 对薄弱。
(2)孟子 ①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 仁政 ”学说。 ②提出了“ 君轻民贵 ”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 的思想基础。 (3)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 天行有常 ”,提出了“制天命而 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礼 ”。
(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以“虚无”的“ 道 ”为世界的根本,以因 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能力探究
本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分为两讲:第一讲包 括:一、百家争鸣;二、汉代儒学。第二讲包括:三、宋明理 学;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我们先讲第 1 讲,百家争 鸣和汉代儒学。
【典例 1】 (2012·郑州检测)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
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韩非是
(2)商鞅 ①废除 世卿世禄 制,按军功授爵。 ②奖励耕战,废除 井田 制度。 ③加强 中央 集权。 ④使 秦国 强大起来。
(3)韩非 ①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吸收 道家思想 ,将法 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 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异则备变 ”的主 张。
3.评价 (1)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 主流文化 的批判,对 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 (2)是对先秦 思想文化 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 上的一场浩劫。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
知识坐标——理清历史脉络
第十一单元
第31讲
真题体验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4-
主旨概览——把握单元线索 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 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 述。 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 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 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 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 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11-
考向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 3.(2014山东,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关闭 这一做法 ( “有教无类 ) 本题考查孔子 ”的教育思想。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的教育思想,其主要意义在于打破了原来“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打破了奴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为正确答案。宗法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为基础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冲击瓦解宗法分封制,故B项错误;周王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主 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政”;提 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 “性本善”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 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 “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 的行为
孟子
荀子
第十一单元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2讲百家争鸣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第32讲百家争鸣(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重庆高考模拟)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
这说明(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解析:选B。
根据材料,先是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B项正确。
2.(2019·宿迁青华中学质检)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认为:“孔子给春秋时代以光彩的结束,墨翟给战国时代以光彩的开端。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孔、墨都在乱世为平民百姓说话B.墨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传承者C.孔、墨积极构建各自的社会理想D.学者夸大了墨翟的社会影响力解析:选C。
孔子代表奴隶主阶层,维护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墨翟是墨家代表,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奴隶制贵族统治逐渐崩溃,战国时期封建制逐渐确立,故C项正确;张荫麟先生思想倾向是双方对等的,故D项错误。
3.(2019·石家庄二中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析:选D。
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主张社会变型,故A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齐国设置稷下学宫容纳学者自由讲学,说明齐国对自由讲学的支持,但不能体现各诸侯国均支持自由讲学,故B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否定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
4.(2019·肇庆模拟)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学案Word版含解析
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巧建结构自主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说的是该时期诸子百家针对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打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答案:D3.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4.参考答案:(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辩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二、孔子及儒学1.图1 《孔子周游列国图》图2 《孔子杏坛讲学图》(1)根据图1(2)从图1到图2(3)根据图2参考答案:(1)孔子年轻时做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50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2)①变化:由热衷政治到潜心办学和著述。
②原因:孔子的学说不被当时的统治者(3)①培养出大量的学生和杰出人才。
②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2.孔子的思想主张有(①“克己复礼”②“为政以德”③“节用而爱人”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答案:A1.孟子雕像亚圣府(1(2参考答案:(1)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
(22.填表3.荀子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包括哪些学派的思想成分(A.B.C.D.答案:D能力提升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回答本问题,应从当时的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做一做“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确立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A.①②③④B.C.①③④D.答案:D做一做清朝康熙帝为北京孔庙大(1(2答案提示:(1(2)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前预备]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重大发展与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正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大变革的表现。
这场巨大的变革在经济、政治制度、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几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西周以来的井田制,随着生产力的新发展趋于崩溃;政治制度上,主要是维系原有社会秩序包括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分封制及相关的礼乐制度崩溃,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盛行;阶级关系上“士”这个阶层非常活跃。
“士”原是贵族的最底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担任下级军官,平时可做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后期,上层贵族普遍腐朽末落,只有士还能保持有传统的六艺术知识。
到战国时期各国改革进一步深入,如废除世袭制度,推行官僚制度,士的需要急增,于是从平民中也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当时各国政府纷纷进行改革,迫切需要选拔各方面的人才。
选拔的对象主要就是士。
有作为的君主敬重士,有些大臣也注意留心发现人才,向国君推荐,有的士一旦得到君主赏识,就能平步青云。
因此就出现了布衣卿相和“礼贤下士”之风气。
思想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办学,许多平民子弟经过学习,获得一定知识,在当时的环境下,就有可能进入统治阶级阶层。
这样,社会上就形成了一股具有相当力量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他们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争鸣”是指代表当时不同阶级、阶层、学术流派的思想家,宣传自己的政治、学术主张,攻击反驳不同的及对立的主张,互相辩论。
“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学术文化的极大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时期,当时的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奠定了中国后来两千多年思想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32讲 百家争鸣学案
第32讲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图示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疑难问答问: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是完全对立的吗?答:不是。
“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
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一致的。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道家思想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观点法家思想李悝经济上:“尽地力之教”;政治上: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商鞅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思想墨子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试说明2015年2016年2017年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T4(孔子的思想) 复习建议:1.学习儒家思想,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更要注意把握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2.注意区分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是本讲知识点的易错点3.热点联系:可与当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等联系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1.经济上:①________________,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的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的崛起4.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学在民间”派别与代表 1.道家:春秋老子和战国庄子等2.儒家:春秋孔子与战国孟子、荀子等3.墨家:战国墨子等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等主张1.道家——老子(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要因循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才能逍遥自在,希望回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意义,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点题训练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考点二董仲舒的主张1.董仲舒授”,提出“⑬________”和“⑭________”(3)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地位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与影响措施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很多⑮__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地方政府定期⑯__________教育(1)⑰_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兴办⑱__________,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3)全国地方郡、县设立由⑲______垄断的各式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影响,(1)儒学大兴并开始处于⑳______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点题训练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遵循“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要点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典例训练】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可以为下列哪一思想提供理论保障( )A.君主专制 B.天人感应C.大一统 D.君权神授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
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据史料可知其思想为天人感应,结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求来作答。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
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2.黑格尔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化时,认为中国人也曾提出过抽象的思想,思考过纯粹的范畴。
在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中,最能印证黑格尔观点的是( )A.《尚书》 B.《诗经》C.《论语》 D.《道德经》3.《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
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考点二董仲舒的主张4.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
“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
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
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
由此可知(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5. 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
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
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 )A.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B.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C.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D.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6.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
董仲舒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落实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B.儒家思想成为各级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C.大力践行“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念D.倡导“行教化、正万民”,以维护统治7.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主干知识梳理】①井田制的崩溃(铁犁牛耕使用) ②小国寡民③无为而治④仁⑤有教无类⑥仁政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⑧性善论⑨君舟民水⑩性恶论⑪春秋大一统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⑬天人合一⑭天人感应⑮儒学家⑯举孝廉⑰儒家经典⑱太学⑲儒家⑳独尊【点题训练】1.D 【解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故D正确;“‘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将天理置于人性之上,故A错误;“‘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战胜、克制个人的欲望,故B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没有完全曲解孔子本意,故C错误。
2.A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董仲舒发展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天命观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其一,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
其二,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显示他的意愿。
其三,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
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董仲舒都遵循天命观,故A项正确;神化君权的仅仅是董仲舒,故B项错误;三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具有唯物思想,董仲舒具有唯心思想,故C项错误;荀子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故D项错误。
【典例训练】D 【解析】本题考查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主张。
因“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君主是上天用来引导人民为善之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的安排,故D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确定“王”是封建之君王还是先秦之王,不能确定是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强调人和天之间的对应关系,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大一统强调统一的重要性,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读史用史】思想:天人感应。
进步: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看法:没有。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反对鬼神、天命。
董仲舒根据专制发展、大一统的需要改造儒学,丰富发展了孔子对天人关系的看法。
【随堂验收】1.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韩非子和墨子都主张举贤任能,重视人才,故选C,而A、B、D都未涉及。
2.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主要主张。
《道德经》阐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观和宇宙观,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与材料中“提出过抽象的思想,思考过纯粹的范畴”不符,故A项错误;《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论语》主要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故C项错误。
3.C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意思是知道了就要去做,做得到最好就要停下来,与自我节制无关,故C错误,符合题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的意思是君子从政以端正自身为先,以教育和约束为次之,表明要自我节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意思是以身作则,自我节制,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的意思是君子所作的带头示范作用,强调自律,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4.C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关系。
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道教组织东汉末年才出现,与董仲舒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
5.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董仲舒发展新儒学的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