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PPT讲稿
合集下载
脊髓灰质炎诊疗防治方案演示文稿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诊疗防治方案演示文稿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07132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f.png)
(三) 实验室检查
n 1.血常规多正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
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引起的瘫痪、 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等病鉴别。脑炎型脊髓 灰质炎应与其他病毒性脑炎 (流行性乙型 脑炎、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散发性病毒 性脑炎) 等鉴别。
n 瘫痪前期应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 膜炎等鉴别。瘫痪期应与急性多发性神经 根炎 (吉兰—巴雷综合征) 、其他肠道病
偶可短至或长至14天。极少数病例无本期表现而直接进入瘫痪期
2.瘫痪前期:
概述
n — —
n 、
潜伏期为5 35天,一般为9 12天。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
一.临床表现
最为常见, 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 染后不显现症状,但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 抗体,从咽喉部和粪便种可分离出病毒。
脊髓灰质炎诊疗防治方案
染。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肢体疼痛、头痛或无菌性脑膜炎,少数出 现肢体瘫痪。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本病多发生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n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是由脊髓灰 质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粪便和咽 部分泌物传播。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形传
(一) 无症状性 (即隐性感染)
n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
n 1.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可有 感冒症状,咽部不适,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 n 2.消化道症状:有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或便
n
n
n
n
,
,
,
n
特特异异
无无中中
疲疲乏乏
临临床床表表现现缺缺乏乏
吐吐、、便便秘秘等等,,
表表现现为为发发热热、、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精品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be119c767f5acfa0c7cd7f.png)
17
(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①急性起病; ②典型的截瘫、感觉障碍平面及尿潴留 (充盈性尿失禁);③发病初期常为脊 髓休克期,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④ CSF外观无色透明,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 可有轻度增高。⑤脊髓MRI检查有助确定 脊髓病变的部位、性质。⑥常规检查视 力及眼底,除外视神经脊髓炎。
18
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要点见 表1。
4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表 1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种类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 髓前角细胞和前根、脊神经
常较广泛
常较局限
增高
减低
亢进
(四)少年型重症肌无力(全身型) ①具有 典型临床特征:躯干及四肢受累,伴或不伴 眼外肌或球肌受累,有疲劳性肌无力,经休 息或用胆碱酯酶仰制剂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确诊:a.甲基硫酸新斯 的明试验阳性;b.EMG:神经低频重复电刺 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衰减≥10%;c. 血清AchR-ab阳性。②确诊时注意与其它有 类似症状疾病相鉴别,如周期性麻痹、急性 多发性肌炎、线粒体肌病等。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无抵抗力。 4级:能做抵抗一定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7
(2)肌张力 是指在安静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检
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和/或做被动运动体 会其肌紧张度,了解其阻力。肌张力减低 时,肌肉弛缓松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退, 关节运动的范围增大。肌张力增强时,触 摸肌肉较坚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 (3)肌萎缩
(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①急性起病; ②典型的截瘫、感觉障碍平面及尿潴留 (充盈性尿失禁);③发病初期常为脊 髓休克期,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④ CSF外观无色透明,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 可有轻度增高。⑤脊髓MRI检查有助确定 脊髓病变的部位、性质。⑥常规检查视 力及眼底,除外视神经脊髓炎。
18
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要点见 表1。
4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表 1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种类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 髓前角细胞和前根、脊神经
常较广泛
常较局限
增高
减低
亢进
(四)少年型重症肌无力(全身型) ①具有 典型临床特征:躯干及四肢受累,伴或不伴 眼外肌或球肌受累,有疲劳性肌无力,经休 息或用胆碱酯酶仰制剂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确诊:a.甲基硫酸新斯 的明试验阳性;b.EMG:神经低频重复电刺 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衰减≥10%;c. 血清AchR-ab阳性。②确诊时注意与其它有 类似症状疾病相鉴别,如周期性麻痹、急性 多发性肌炎、线粒体肌病等。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无抵抗力。 4级:能做抵抗一定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7
(2)肌张力 是指在安静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检
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和/或做被动运动体 会其肌紧张度,了解其阻力。肌张力减低 时,肌肉弛缓松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退, 关节运动的范围增大。肌张力增强时,触 摸肌肉较坚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 (3)肌萎缩
脊髓灰质炎PPT演示课件
![脊髓灰质炎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eb5c4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3.png)
综合防治策略
未来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策略的应用,包括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康复训 练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
尽管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导致的疫苗逃逸、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 用难题以及康复训练的个性化需求等。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建议
1 2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详细解释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原因、症状表 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 知。
自我护理指导
教育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包括保持个人卫生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以促进康复。
3
康复训练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 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提高肢体功能和 生活质量。
脊髓灰质炎
汇报人:XXX
2024-01-12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预防措施及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 统,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 引发肢体弛缓性麻痹。
疫苗研发
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疫苗研究一直是热点领域,目前已有多种疫苗被
成功研发并应用于临床,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
等。
02
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病毒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一
些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等药物在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抗病毒活性
。
03
免疫学研究
深入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学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策略的
未来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策略的应用,包括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康复训 练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
尽管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导致的疫苗逃逸、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 用难题以及康复训练的个性化需求等。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建议
1 2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详细解释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原因、症状表 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 知。
自我护理指导
教育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包括保持个人卫生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以促进康复。
3
康复训练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 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提高肢体功能和 生活质量。
脊髓灰质炎
汇报人:XXX
2024-01-12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预防措施及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 统,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 引发肢体弛缓性麻痹。
疫苗研发
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疫苗研究一直是热点领域,目前已有多种疫苗被
成功研发并应用于临床,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
等。
02
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病毒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一
些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等药物在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抗病毒活性
。
03
免疫学研究
深入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学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策略的
脊灰知识讲座ppt课件
![脊灰知识讲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9e8e58f12d2af90242e6b2.png)
1~3岁
46.5%
5岁以下 91.6%
100 50 0 2-6个月
百 1-3岁 <5岁
Company Logo
脊灰临床表现
时间
潜伏期
前驱期
3-35天
1-3天
(5-14天)
瘫痪前期 3-5天或更长
瘫痪期
5-10天 少数12-16天
恢复期 数月
机制 症状
表现
鼻咽部、肠 上皮细胞和 淋巴结内增 殖 无症状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脊灰病例分类
3.脊灰排除病例 (1)凡是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且脊灰野病毒检测阴性 的AFP病例 (2)无标本或不合格标本,且脊灰野病检测阴性,60天 随访时无论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的病例,经省级 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上诊断为非脊灰其他疾病的AFP 病例
Company Logo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和治疗
概念
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
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消 化道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质前角 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部分病人留有永久的肢体瘫 痪后遗症,是致残的主要疾 病之一
早在3000多年前埃及出土的 木乃伊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建立全国小儿麻痹基金会 1960年 Albert Sabin 研制OPV
脊髓灰质炎病史护理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病史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a1a31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7.png)
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 保持营养均衡,预防营养不良 保持肢体功能,预防肌肉萎缩 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 保持家庭支持,预防家庭压力过大
护理效果评估
01 患者症状改善程度 02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程度 03 患 者 康 复 速 度 04 患 者 满 意 度 05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升程度
护理展望
1 预防为主:加强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2 早期发现: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3 及时治疗:针对不同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4 康复护理:关注患者心理和生理需求,提供全面康复支持 5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谢谢
康复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 食、作息等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 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 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如监测 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等
关注家庭护理,如家庭环境、 家庭氛围等
关注社会支持,如社会资源、 社会活动等
心理护理
01
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 头痛、肌肉疼痛、
肢体无力等
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甚至死亡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 传播,也可通过空
气飞沫传播
脊髓灰质炎的病因
01
01
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通 过消化道传播,主要感染儿童
02
02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通过 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03
03
易感人群:儿童,特别是5岁 以下的儿童
04
02
学会自我调节,避免焦虑和抑郁
03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
04
学会放松和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脊髓灰质炎人卫四版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人卫四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0ec5c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c.png)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水源、食物、玩具等 物品,再经口摄入,进入 肠道繁殖。
接触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 环境,再经口摄入,进入 肠道繁殖。
呼吸道传播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 呼吸道后繁殖。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疼痛 、肌肉麻痹、瘫痪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 诊断。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分离、抗 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
02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预防疾病传播
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传播 的有效手段,通过群体免疫,可 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保护易
感人群。
保护儿童健康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儿童危害极大, 疫苗接种能够降低儿童感染风险, 避免因感染导致的残疾和死亡。
脊髓灰质炎人卫四版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脊髓灰质炎概述 •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 • 脊髓灰质炎的治疗 •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与控制
01 脊髓灰质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 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 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肌肉麻痹 和瘫痪。
特点
脊髓灰质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 童,通过消化道传播,病毒在肠 道内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污 染环境。
强化疫苗接种
确保所有儿童按照免疫规划接 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提高接种
率。
监测与评估
建立健全的脊髓灰质炎监测系 统,定期评估疫苗接种情况和 疫情状况。
病例管理
对疑似脊髓灰质炎病例进行及 时诊断、隔离和治疗,防止疾 病传播。
脊髓灰质炎防治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防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1cf43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b.png)
一位10岁患儿确诊为脊髓灰质炎后, 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病 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严重后遗症。
04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政府层面的策略与措施
建立完善的预防接种体系
政府应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到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通过建 立全面的预防接种计划,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
加强疾病监测与预警系统
02
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
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03
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脊髓灰质炎,培养他
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国际合作与交流
分享防控经验和技术
积极参与国际脊髓灰质炎防控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防控 经验和先进技术。
接受国际援助和支持
利用国际资源,加强脊髓灰质炎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效果。
加强跨国合作与信息交流
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共同研究脊髓灰质炎的防控策略,促进防控 工作的共同进步。
05
脊髓灰质炎防治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 术,对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精准
打击,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 预测脊髓灰质炎疫情发展趋势, 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儿童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后和进食前。
环境卫生
保持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消灭苍蝇、蚊子等传播媒介。
疫情监测与控制
监测系统
建立有效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脊髓灰质炎病例 。
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治疗、接触者追踪等措施,以 防止疫情扩散。
《脊髓灰质炎》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1bdc6bc77da26924c5b0b4.png)
腹肌瘫痪 下肢瘫痪,活动受限,背肌瘫痪,不能坐和翻身 以及尿潴留,便秘 面瘫 舌、咽、喉肌瘫痪,吞咽 困难,声嘶,语带鼻音, 饮水呛咳,软腭不能上提悬雍垂拉向健侧,伸舌 偏向患侧 颈无力,肩下垂 动眼障碍,眼睑下垂等
呼吸中枢 血管运动中枢
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节律不规则,缺氧 循环衰竭表现
脑型
大脑
嗜睡、意识改变,昏迷、惊厥、上运动神经元性 瘫痪
中枢神经系统
隐性感染
痪前期 瘫痪期
病理
累及神经系统,脊髓损害 为主(尤其是腰段) 主要病变位于前角运动细胞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 病灶分布特点为多发、散发、不对称 神经细胞病变程度和分布范围决定了临床有无瘫痪、瘫痪 范围及程度
临床表现
精选ppt
8
临床分型
轻型:90%,隐性感染,无症状或仅轻 微不适
顿挫型:4%-8%,无特异表现,仅发热、 头疼、乏力,咽喉痛或纳差等消化道症 状,一般不伴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无瘫痪型:脑膜刺激征阳性。
瘫痪型
精选ppt
9
瘫痪型临床分期分型
脊髓型
潜伏期9~12天(5~35天) 前驱期 瘫痪前期 瘫痪期 脑干型 脑型 混合型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李月荣
目的要求
熟悉脊髓灰质炎的发病机理与病理 掌握本病各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熟悉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掌握本病的预防
引言
由脊灰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 传染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功地研制了疫苗以后,本病 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目标要求在2000年全球 消灭脊灰
精选ppt
10
前驱期
1~4天 发热 呼吸道炎和胃肠道症状 症状消失,病情终止,称为顿挫型(大多数患者)
呼吸中枢 血管运动中枢
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节律不规则,缺氧 循环衰竭表现
脑型
大脑
嗜睡、意识改变,昏迷、惊厥、上运动神经元性 瘫痪
中枢神经系统
隐性感染
痪前期 瘫痪期
病理
累及神经系统,脊髓损害 为主(尤其是腰段) 主要病变位于前角运动细胞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 病灶分布特点为多发、散发、不对称 神经细胞病变程度和分布范围决定了临床有无瘫痪、瘫痪 范围及程度
临床表现
精选ppt
8
临床分型
轻型:90%,隐性感染,无症状或仅轻 微不适
顿挫型:4%-8%,无特异表现,仅发热、 头疼、乏力,咽喉痛或纳差等消化道症 状,一般不伴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无瘫痪型:脑膜刺激征阳性。
瘫痪型
精选ppt
9
瘫痪型临床分期分型
脊髓型
潜伏期9~12天(5~35天) 前驱期 瘫痪前期 瘫痪期 脑干型 脑型 混合型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李月荣
目的要求
熟悉脊髓灰质炎的发病机理与病理 掌握本病各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熟悉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掌握本病的预防
引言
由脊灰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 传染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功地研制了疫苗以后,本病 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目标要求在2000年全球 消灭脊灰
精选ppt
10
前驱期
1~4天 发热 呼吸道炎和胃肠道症状 症状消失,病情终止,称为顿挫型(大多数患者)
脊髓灰质炎课件
![脊髓灰质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5a104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3.png)
02
头痛:头痛、头晕、恶 心、呕吐
03
肌肉疼痛:肌肉酸痛、 无力
04
关节疼痛:关节疼痛、 肿胀
05
皮肤红疹:皮肤出现红 疹,瘙痒
06
神经系统症状:肢体无 力、瘫痪、呼吸困难
2
脊髓灰质炎的预 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是 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 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感染者
射
04 接种后注意事项:避
免剧烈运动,注意饮 食卫生,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疫苗安全性
01
脊髓灰质炎 疫苗的安全 性:经过严 格临床试验,
安全性高
02
疫苗副作用: 可能引起轻微 发热、红肿等 反应,但通常 不会引起严重
不良反应
03
04
疫苗有效期: 脊髓灰质炎 疫苗有效期 较长,可提 供长期保护
疫苗储存条件: 脊髓灰质炎疫 苗需要低温储 存,以保证疫 苗质量和有效
脊髓灰质炎病因
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病
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 01
途径进入人体
03 病毒复制:病毒在体内复 制,导致神经细胞损伤
免疫系统:病毒侵入人体
02 后,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但抗体不能完全清除病毒
神经损伤:病毒损伤神经
04 细胞,导致肌肉无力、瘫
痪等症状
脊髓灰质炎症状
01
发热:体温升高,持续 数天
脊髓灰质炎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脊髓灰质炎概述 02.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与治疗 03. 脊髓灰质炎疫苗
1 脊髓灰质炎概述
脊髓灰质炎定义
01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 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小儿脊髓灰质炎PPT课件
![小儿脊髓灰质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d904b2cfc789eb162dc877.png)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无瘫痪型)
2020/6/15
.
8
(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病理变化)
神经细胞损害
炎症反应
恢复期
其他病变
病变主要在脊髓前角 脑髓质、桥脑和中脑
2020/6/15
.
9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1)卫生部诊断标准
潜伏期 隐性感染 顿挫型 无麻痹型 麻痹型—前驱期
麻痹前期 麻痹期—脊髓型、脑干型、脑炎型、混合型 恢复期 后遗症期
2020/6/15
.
4
脊髓灰质炎(概况)
全球消灭脊灰计划开始于1988 年
1999年Ⅱ型脊灰野病毒(WPV)传播被阻断。
2006年后,仅阿富汗、印度、尼日利亚、巴基 斯坦四个国家发生过流行。
全球发病率下降了99%以上。
但2003年后消灭脊灰的情况出现反弹,个别地 区和国家发生爆发,使病例传向已消灭的国家
小儿急性脊髓灰质炎的防治
脊髓灰质炎
2020/6/15
.
2
脊髓灰质炎(概况)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少 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
可通过脊灰病毒灭活疫苗(IPV)或口服脊灰 减毒活疫苗(OPV)来预防。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
• 体育疗法
• 针刺疗法
• 推拿及按摩疗法
• 理疗及拔罐疗法
• 穴位刺激结扎疗法
• 中药熏洗及外敷疗法
• 必要时行矫形外科处理。
2020/6/15
.
26
脊髓灰质炎(预防1)
一、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 患者隔离——自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40日 最初1周呼吸道和消化道同时隔离 1周后单独消化道隔离。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日。 健康带病毒者被检出后,按患者要求隔离
脊髓灰质炎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ded358bceb19e8b8f6bae2.png)
定义: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 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 (软瘫)的一组疾病
病例:任何15岁以下,出现急性软瘫的儿 童
编辑版ppt
4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编辑版ppt
5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
按抗原性分Ⅰ、Ⅱ、Ⅲ型,各型 间很少交叉免疫,以Ⅰ型病毒最 易致瘫
编辑版ppt
33
无特殊治疗,所有措施均是对症处理 处理原则:
减轻恐惧 减少骨骼畸形 预防及处理合并症 康复治疗
编辑版ppt
34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的治疗
卧床休息(重要治疗方法):
持续至热退1周,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 可减少瘫痪的病发数或减轻其程度
对症治疗:
①退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 和疼痛
编辑版ppt
24
呼吸麻痹者 易继发支气管炎、肺炎、
肺不张 尿潴留者 易并发泌尿系感染 长期卧床者 易发生褥疮、骨质脱钙、
肌萎缩等
编辑版ppt
25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编辑版ppt
26
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细胞-蛋白分离 瘫 痪 期:前蛋白-细胞分离期 呈细胞蛋白分离。
编辑版ppt
37
瘫痪期的治疗
延髓型瘫痪: ①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用低头位(双脚抬高成20°~25°) 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 ② 每日测血压,防治高血压脑病 ③ 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行气管切开; 呼吸受损行人工辅助呼吸
编辑版ppt
17
脊髓型
最常见 弛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
病例:任何15岁以下,出现急性软瘫的儿 童
编辑版ppt
4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编辑版ppt
5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
按抗原性分Ⅰ、Ⅱ、Ⅲ型,各型 间很少交叉免疫,以Ⅰ型病毒最 易致瘫
编辑版ppt
33
无特殊治疗,所有措施均是对症处理 处理原则:
减轻恐惧 减少骨骼畸形 预防及处理合并症 康复治疗
编辑版ppt
34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的治疗
卧床休息(重要治疗方法):
持续至热退1周,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 可减少瘫痪的病发数或减轻其程度
对症治疗:
①退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 和疼痛
编辑版ppt
24
呼吸麻痹者 易继发支气管炎、肺炎、
肺不张 尿潴留者 易并发泌尿系感染 长期卧床者 易发生褥疮、骨质脱钙、
肌萎缩等
编辑版ppt
25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编辑版ppt
26
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细胞-蛋白分离 瘫 痪 期:前蛋白-细胞分离期 呈细胞蛋白分离。
编辑版ppt
37
瘫痪期的治疗
延髓型瘫痪: ①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用低头位(双脚抬高成20°~25°) 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 ② 每日测血压,防治高血压脑病 ③ 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行气管切开; 呼吸受损行人工辅助呼吸
编辑版ppt
17
脊髓型
最常见 弛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
脊髓灰质炎参考PPT
![脊髓灰质炎参考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664b48f12d2af90242e6da.png)
13
传染源为病人及无症状的带病毒者,后者不仅 人数众多,又不易被发现和控制,因而对本病 的散布和流行起着重要作用。
14
早在发病前3~5日患者鼻咽分泌物及粪便内已 可排出病毒。咽部主要在病初1周内排出病毒, 故通过飞沫传播的时间亦短。
15
粪便中排出病毒不仅时间早(病前10天)、量 多、且可持续2~6周,甚至长达3~4个月,因 此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为本病主要传播途 径,饮水污染常引起爆发流行。
20
2.瘫痪前期 紧接前驱期后出现,体温再 次上升(称双峰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 痛、颈、背、四肢肌痛,感觉过敏等。一般患 者经3~4天热下降,症状消失而愈(无瘫痪 型)。少数患者在本期末出现瘫痪而进入瘫痪 期。
21
3.瘫痪期 瘫痪可突然发生或先有短暂肌力减 弱而后发生,腱反射常首先减弱或消失。在 5~10天内可相继出现不同部位的瘫痪,并逐 渐加重;轻症则在1~2天后就不再进展。大 多患者体温下降后瘫痪就不再发展。
脊髓灰质炎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王新高
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系由脊 灰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 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受 该病毒感染后多数没有症状, 为亚临床型经过,约1%-1‰ 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 双侧的)弛缓性麻痹。因本病 多发生在儿童时期,故俗称为
小儿麻痹症。
2
引起脊灰的病原体为单链、正链的RNA病毒。 病毒粒含有五种结构蛋白,分别为VP1、VP2、 VP3、VP4和VPg。按免疫性可分为三种血清型, 称为I型、II型和III型,每个型别的脊灰都可 引起致病。各型之间缺少交叉保护作用。其中 Ⅰ型最容易导致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
8
为了您孩子的健康,请及时接种疫苗
9
传染源为病人及无症状的带病毒者,后者不仅 人数众多,又不易被发现和控制,因而对本病 的散布和流行起着重要作用。
14
早在发病前3~5日患者鼻咽分泌物及粪便内已 可排出病毒。咽部主要在病初1周内排出病毒, 故通过飞沫传播的时间亦短。
15
粪便中排出病毒不仅时间早(病前10天)、量 多、且可持续2~6周,甚至长达3~4个月,因 此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为本病主要传播途 径,饮水污染常引起爆发流行。
20
2.瘫痪前期 紧接前驱期后出现,体温再 次上升(称双峰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 痛、颈、背、四肢肌痛,感觉过敏等。一般患 者经3~4天热下降,症状消失而愈(无瘫痪 型)。少数患者在本期末出现瘫痪而进入瘫痪 期。
21
3.瘫痪期 瘫痪可突然发生或先有短暂肌力减 弱而后发生,腱反射常首先减弱或消失。在 5~10天内可相继出现不同部位的瘫痪,并逐 渐加重;轻症则在1~2天后就不再进展。大 多患者体温下降后瘫痪就不再发展。
脊髓灰质炎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王新高
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系由脊 灰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 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受 该病毒感染后多数没有症状, 为亚临床型经过,约1%-1‰ 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 双侧的)弛缓性麻痹。因本病 多发生在儿童时期,故俗称为
小儿麻痹症。
2
引起脊灰的病原体为单链、正链的RNA病毒。 病毒粒含有五种结构蛋白,分别为VP1、VP2、 VP3、VP4和VPg。按免疫性可分为三种血清型, 称为I型、II型和III型,每个型别的脊灰都可 引起致病。各型之间缺少交叉保护作用。其中 Ⅰ型最容易导致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
8
为了您孩子的健康,请及时接种疫苗
9
脊髓灰质炎教学演示课件
![脊髓灰质炎教学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ed5f3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15.png)
疫苗改进与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脊髓灰质炎疫苗将更加安全、有效,接种方案也将更加便捷。
综合治疗策略
针对脊髓灰质炎患者,未来将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 等多种手段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全球合作与信息共享
国际社会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脊髓灰质炎的挑战,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共享与应用。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脊髓灰 质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接 触史,以及是否生活在疫 情流行地区。
体征检查
医生检查患者肢体肌力、 肌张力、腱反射等,评估 神经系统受损程度。
鉴别诊断方法
与其他急性弛缓性麻痹疾病相鉴别
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等疾病,需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侧弯、马蹄内翻足等。
呼吸功能不全
03
当病毒侵犯呼吸肌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甚至需要
呼吸机辅助呼吸。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运动畸形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 能,如行走、跑跳等。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患者可能因肌肉萎缩而无法完成日常活动,如穿衣、吃饭等,导 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心理影响
长期的疾病困扰和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分析
医疗负担
脊髓灰质炎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医疗治疗和康复训练,给家庭和社会 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
教育负担
由于疾病影响,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影响个人发展和社会 贡献。
经济负担
患者及其家庭可能因疾病导致的收入减少和医疗支出增加而面临经济 困境。
与脑性瘫痪相鉴别
脑性瘫痪患者多有围生期高危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且症状多为非进 行性,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评估发育里程碑进行鉴别。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脊髓灰质炎疫苗将更加安全、有效,接种方案也将更加便捷。
综合治疗策略
针对脊髓灰质炎患者,未来将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 等多种手段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全球合作与信息共享
国际社会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脊髓灰质炎的挑战,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共享与应用。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脊髓灰 质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接 触史,以及是否生活在疫 情流行地区。
体征检查
医生检查患者肢体肌力、 肌张力、腱反射等,评估 神经系统受损程度。
鉴别诊断方法
与其他急性弛缓性麻痹疾病相鉴别
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等疾病,需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侧弯、马蹄内翻足等。
呼吸功能不全
03
当病毒侵犯呼吸肌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甚至需要
呼吸机辅助呼吸。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运动畸形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 能,如行走、跑跳等。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患者可能因肌肉萎缩而无法完成日常活动,如穿衣、吃饭等,导 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心理影响
长期的疾病困扰和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分析
医疗负担
脊髓灰质炎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医疗治疗和康复训练,给家庭和社会 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
教育负担
由于疾病影响,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影响个人发展和社会 贡献。
经济负担
患者及其家庭可能因疾病导致的收入减少和医疗支出增加而面临经济 困境。
与脑性瘫痪相鉴别
脑性瘫痪患者多有围生期高危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且症状多为非进 行性,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评估发育里程碑进行鉴别。
脊髓灰质炎 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b604a7d4d8d15abe234ed9.png)
ppt课件 45
(二)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
★ 体温正常及瘫痪停止进展;可用针 灸、按摩及理疗等,以促进瘫痪肌 肉的恢复。 ★ 如因严重后遗症造成畸形,须行畸 形矫正术。
ppt课件
46
ppt课件
47
预后
病死率5-10%,伴延髓麻痹者25-75% 呼吸障碍是主要死亡原因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刺激可减轻 麻痹的发生和发展
ppt课件 43
瘫痪期
肢体瘫痪 ①护理好瘫痪的肢体,避免刺激和受压, 保持功能体位 ②应用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有助于肌 肉功能的恢复。 ③瘫痪停止进展后,应用加兰他敏及地 巴唑,以促进神经肌肉的传导。
ppt课件 44
(2)呼吸障碍:
须根据引起呼吸障碍的不同原因予以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咽部及气管内分泌 物, 必要时须气管切开;并应吸氧。 抽搐者应用镇静剂。 发生肺部感染,则及时用抗菌药物治疗。 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则应用呼吸兴奋剂,必 要时须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器治疗。 监测血气及电解质,纠正并维持电解质及酸碱 平衡。并应注意维持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
ppt课件 34
(五)后遗症期
▲ 因运动神经细胞损伤严重而发生的瘫痪 和肌肉萎缩, l~2 年仍不恢复则为后遗 症 ▲ 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如脊柱弯 曲、足内翻、足外翻及足下垂等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ppt课件
35
ppt课件
36
六.实验室检查
(一) 血常规 多正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 (二) 脑脊液检查 发病后第 l 周与病毒性脑膜炎相似, WBC 轻度 增多 热退后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三) 病毒分离 起病后l周内,从鼻咽部、血、脑脊液及粪便中 可分离出病毒,粪便中病毒存在时间长,从潜 伏期至病后3周或更长。
(二)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
★ 体温正常及瘫痪停止进展;可用针 灸、按摩及理疗等,以促进瘫痪肌 肉的恢复。 ★ 如因严重后遗症造成畸形,须行畸 形矫正术。
ppt课件
46
ppt课件
47
预后
病死率5-10%,伴延髓麻痹者25-75% 呼吸障碍是主要死亡原因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刺激可减轻 麻痹的发生和发展
ppt课件 43
瘫痪期
肢体瘫痪 ①护理好瘫痪的肢体,避免刺激和受压, 保持功能体位 ②应用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有助于肌 肉功能的恢复。 ③瘫痪停止进展后,应用加兰他敏及地 巴唑,以促进神经肌肉的传导。
ppt课件 44
(2)呼吸障碍:
须根据引起呼吸障碍的不同原因予以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咽部及气管内分泌 物, 必要时须气管切开;并应吸氧。 抽搐者应用镇静剂。 发生肺部感染,则及时用抗菌药物治疗。 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则应用呼吸兴奋剂,必 要时须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器治疗。 监测血气及电解质,纠正并维持电解质及酸碱 平衡。并应注意维持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
ppt课件 34
(五)后遗症期
▲ 因运动神经细胞损伤严重而发生的瘫痪 和肌肉萎缩, l~2 年仍不恢复则为后遗 症 ▲ 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如脊柱弯 曲、足内翻、足外翻及足下垂等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ppt课件
35
ppt课件
36
六.实验室检查
(一) 血常规 多正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 (二) 脑脊液检查 发病后第 l 周与病毒性脑膜炎相似, WBC 轻度 增多 热退后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三) 病毒分离 起病后l周内,从鼻咽部、血、脑脊液及粪便中 可分离出病毒,粪便中病毒存在时间长,从潜 伏期至病后3周或更长。
《脊髓灰质炎》课件
![《脊髓灰质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41185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c.png)
流行病学
高发季节
脊髓灰质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易感人群
儿童、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的成人更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 染。
传播途径
通过粪-口途径传染,尤其是水源和食物受 污染。
全球范围
脊髓灰质炎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在一 些地区较为普遍。
症状
1 肌肉无力
表现为四肢肌肉无力,导致行走困难。
2 脊髓损伤
引起脊髓损伤,可能导致瘫痪。
根据疫苗接种计划来决定接种时间, 通常在儿童时期进行。
结语
注意事项
注意个人卫生和食物卫生,避免接触患者。
教育宣传
加强脊髓灰质炎预防和治疗知识的普及。
疾病预防意识
提高公众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意识,减少发病率。
《脊髓灰质炎》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本课件将介绍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 因、流行病学和症状。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疾病!
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导致 运动神经元损伤和肌肉无力。
病因
脊髓灰质炎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特别是在卫生条件不佳的地 区更易流行。
3
康复治疗
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方法促进
预防措施
4
肌肉恢复和功能改善。
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接触 可能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
疫苗接种
1
目的
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人群对脊髓灰质
抗体产生
2
炎的免疫力。
疫苗可以激发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增强免疫防御。
3
副作用
接种疫苗可能出现轻微的不适反应,
接种时间
小儿脊髓灰质炎ppt课件
![小儿脊髓灰质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c516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8.png)
常见并发症
肌无力后遗症
肢体肌肉无力或麻痹,影响行走和日常生活。
呼吸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可导致呼吸肌无力,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
心理问题
长期的疾病和康复过程可能导致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支持。
预防措施
1 疫苗接种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应按照免疫规划接种。
2 控制传播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被感染者的分泌物。
国内现状和对策
现状
中国已经成为脊髓灰质炎疫情控 制的重点区域。
对策
加强疫苗接种宣传和监测工作, 提高疫苗接种率。
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 共同应对脊髓灰质炎。
结论和展望
小儿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通过疫苗接种和综合治疗,我们能够预防和控制疾病并提高患儿的生 活质量。希望通过加强研究和国际合作,最终实现全球脊髓灰质炎的根除。
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肌肉无力。
2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脊髓液检查和病毒检测等方式进行诊断。
治疗和康复
1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治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综合治疗。
3
疫苗接种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接种。
小儿脊髓灰质炎
小儿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常通过飞沫传播。 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探讨小儿脊髓灰质炎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的知 识。
病因和传播途径
1 病因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2 传播途径
通过被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接触食物和水等途径传播。
症状和诊断
1 症状
《脊髓灰质炎》课件
![《脊髓灰质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08710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0.png)
04
个人卫生
保持手部卫生,避免与病毒接 触。
环境卫生
改善水源和卫生设施,减少病 毒传播。
隔离与治疗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并及时 提供医疗救治。
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 ,增强预防意识。
国际合作与控制
国际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 儿童基金会(UNICEF)等国际组
织在脊髓灰质炎防控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
国际合作项目
例如全球疫苗接种联盟(Gavi)等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支持和技 术援助。
跨国合作
加强跨国界的病毒监测和信息共享 ,共同应对脊髓灰质炎的威胁。
03
脊髓灰质炎的治疗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 等,以抑制病毒复制和扩散。
通过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手段,帮 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
发症的发生。
家庭环境改造
03
根据患者的需求,对家庭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如调整家具布局
、增设扶手等,方便患者的生活起居。
05
脊髓灰质炎的未来展望
研究进展
疫苗研究
继续研究更有效、更安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提 高免疫效果和持久性。
疾病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机制,为治疗和 预防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手术治疗
对于脊髓灰质炎引发的肌肉萎缩、畸 形等问题,可采取手术治疗进行矫正 。
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缓解肌肉疼痛和萎缩。
中药治疗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使用中药 方剂进行治疗,如四君子汤、六
味地黄丸等。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 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
脑型
高热、嗜睡、意识改变、 昏迷、惊厥等
混合型
• 多见于脊髓麻痹合并延髓麻痹,可
出现以上两者的症状。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一)常规检查 • (二)脑脊液检查 •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 (四)病毒分离
常规检查
• 血常规变化不大,白细胞可
增多,30-50%血沉增快。
脑脊液检查
异常率95% 外观稍浑浊,压力略高, 早 期 , 脑 脊 液 蛋 白 略 增 高 , 常 在 0.30.5g/L,一周后升至1.0-1.5g/L白细胞 数 在 ( 25-500 ) * 106/L, 氯 化 物 正 常 , 糖正常或略高,热退后呈蛋白—细胞分 离现象。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
• 前驱期:病毒血症表现,不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和消化道症状。鼻咽分泌物和粪便排毒,血清抗体 升高。(1-4天)
• 瘫痪前期:病毒进入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并繁殖,出
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瘫痪。高热、肌肉痛、 头痛,或有嗜睡、烦躁、颈项强直、尿潴留或尿失 禁。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均增加,感觉过敏。(3-5 天)。
• 瘫痪期:弛缓性麻痹,不对称,肌腱反射减弱或消
失,无感觉障碍,逐渐出现相应部位瘫痪(5-10天)
• 恢复期:先远端手足后 近端肌肉恢复,肌腱反射恢
复(1年甚至更长)
• 后遗症期:肌肉麻痹、萎缩及退化,肢体躯干畸形。
消化道期 血行期
神经期
病毒
口
咽部、肠道淋巴结大量繁殖
少量
血(病毒血症)
隐性感染 顿挫感染
肠麻痹、尿潴留或失禁
脑干型
占瘫痪型病例的6-25%,常与脊髓型同时发 生病变主要在延髓及脑桥。
1.脑神经麻痹多见于VII、IX、X、XII对脑神
经受损,表现面肌瘫痪及延髓麻痹。其次亦 可波及第III、IV、VI及XI对脑神经而引起相 应症状。
2.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呼吸异常甚至呼吸衰竭 3.血管运动中枢也可麻痹,重者引起循环衰
• 1953年Salk制备了灭活疫苗, 随后Sabin、
koprowski、Melnick发展了减毒活疫苗
• 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在2000年
全球消灭由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引起的麻 痹型病例
• 1994年9月,我国诊断最后一例脊髓灰质
炎病人。
• 2000年10月,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证明了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病初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同型免疫。 ● 地域和发病季节 温带多见终年散发,我国夏秋季节多发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
• 发病的过程
消化道期 血行期 神经期
消化道期 血行期
神经期
病毒
口
咽部、肠道淋巴结大量繁殖
少量人
血(病毒血症)
隐性感染 顿挫感染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和 中枢神经系统
无麻痹型
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干)
麻痹型
病变轻微 暂时性肢体麻痹
病变严重 迟缓性麻痹
极少数 延髓麻痹
呼衰、心衰、死亡
病理变化
• 病理:早期可见神经细胞质内染色体溶解、
神经元肿胀、尼氏小体融合。进一步发展, 神经细胞核浓缩坏死,伴周围组织充血水 肿,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炎等。逐渐肌肉、 皮下脂肪萎缩。还可伴淋巴组织增生和炎 症,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肝肾等 脏器充血水肿。
免疫学检查
1.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血中 特异性抗体,病程中抗体滴度4倍以上 增高有诊断意义。 IgM抗体阳性提示新 近感染,中和抗体存在时间长。补体结 合抗体消失快,两者均为阳性,也提示 近期感染。中和抗体阳性,补体结合抗 体阴性,可能为既往感染。
2.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原和特异性抗 体,助于早期诊断。
本土“脊髓灰质炎”传播被阻断。
• 2000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日本
宣布西太区已无“脊髓灰质炎”存在。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 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俗称“小儿麻痹症”,以发热、肢体疼 痛、不对称的无感觉障碍的迟缓性瘫痪 为特征。
★以隐性感染多见。麻痹病例不足1%。
★近年来成人发病增加。
3 、粪便、脑脊液、咽部分离到脊髓灰质 炎病毒。
4、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特异性IgM抗体。
病毒分离
起病后l周内,从鼻咽部、血、 脑脊液及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 粪便中病毒存在时间长,1个月或 更长。 尸检可在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中分 离出病毒。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接触史、未服用疫苗。 2、临床上出现有发热、烦躁不安、多汗、颈项
强直和腓肠肌触痛等,热退后出现躯体和四肢 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 称(或双侧)性的肌肉疼痛及弛缓性麻痹,无 感觉障碍,后期有肌肉萎缩。
脊髓灰质炎
• 1840年 Heine 报道本病 • 1890年 Medin描述了其流行病学特点及神经
系统并发症
• 1908年Landsteiner和Popper首先将该病经
神经系统传给灵长类动物—猴子而证实其传 染性
• 1949年Enders、Willer、Robbins成功在非
神经细胞中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获得诺 贝尔奖
• 病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脊髓
最重,以颈、腰(骶)段前角灰质细胞为
多,甚可影响整个灰质及神经根,严重者 可累及脑干,还可影响小脑及大脑。
五、 临床表现
潜伏期:3天-1月,一般1-2周
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分为: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90%以上
顿挫型
4%-8%
无瘫痪型
1%-2%
瘫痪型
0.1-1%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和 中枢神经系统
无麻痹型
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干等)
麻痹型
病变轻微 暂时性肢体麻痹
病变严重 迟缓性麻痹
极少数 延髓麻痹
呼衰、心衰、死亡
脊髓型
◆ 最多见 瘫痪特点:
– 为下运动神经元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 –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瘫痪肌群多不对称:下肢瘫痪多见,多数为单
肢瘫痪; – 远端重于近端 – 可累及任何肌肉及肌群: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
二、病原学
● 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 抗原性
可分为I、II、III3个血清型,型间很少 有交叉免疫。
本病毒抗胃液、耐低温、耐酸、耐碱, 不耐高温和干燥。加热56-60度、紫外线 照射可灭活;对2%碘酊、过氧化氢、高 锰酸钾较敏感。
三、流行病学
● 传染源 人(患者和携带者) ● 传播途径
脑型
高热、嗜睡、意识改变、 昏迷、惊厥等
混合型
• 多见于脊髓麻痹合并延髓麻痹,可
出现以上两者的症状。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一)常规检查 • (二)脑脊液检查 •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 (四)病毒分离
常规检查
• 血常规变化不大,白细胞可
增多,30-50%血沉增快。
脑脊液检查
异常率95% 外观稍浑浊,压力略高, 早 期 , 脑 脊 液 蛋 白 略 增 高 , 常 在 0.30.5g/L,一周后升至1.0-1.5g/L白细胞 数 在 ( 25-500 ) * 106/L, 氯 化 物 正 常 , 糖正常或略高,热退后呈蛋白—细胞分 离现象。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
• 前驱期:病毒血症表现,不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和消化道症状。鼻咽分泌物和粪便排毒,血清抗体 升高。(1-4天)
• 瘫痪前期:病毒进入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并繁殖,出
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瘫痪。高热、肌肉痛、 头痛,或有嗜睡、烦躁、颈项强直、尿潴留或尿失 禁。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均增加,感觉过敏。(3-5 天)。
• 瘫痪期:弛缓性麻痹,不对称,肌腱反射减弱或消
失,无感觉障碍,逐渐出现相应部位瘫痪(5-10天)
• 恢复期:先远端手足后 近端肌肉恢复,肌腱反射恢
复(1年甚至更长)
• 后遗症期:肌肉麻痹、萎缩及退化,肢体躯干畸形。
消化道期 血行期
神经期
病毒
口
咽部、肠道淋巴结大量繁殖
少量
血(病毒血症)
隐性感染 顿挫感染
肠麻痹、尿潴留或失禁
脑干型
占瘫痪型病例的6-25%,常与脊髓型同时发 生病变主要在延髓及脑桥。
1.脑神经麻痹多见于VII、IX、X、XII对脑神
经受损,表现面肌瘫痪及延髓麻痹。其次亦 可波及第III、IV、VI及XI对脑神经而引起相 应症状。
2.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呼吸异常甚至呼吸衰竭 3.血管运动中枢也可麻痹,重者引起循环衰
• 1953年Salk制备了灭活疫苗, 随后Sabin、
koprowski、Melnick发展了减毒活疫苗
• 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在2000年
全球消灭由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引起的麻 痹型病例
• 1994年9月,我国诊断最后一例脊髓灰质
炎病人。
• 2000年10月,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证明了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病初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同型免疫。 ● 地域和发病季节 温带多见终年散发,我国夏秋季节多发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
• 发病的过程
消化道期 血行期 神经期
消化道期 血行期
神经期
病毒
口
咽部、肠道淋巴结大量繁殖
少量人
血(病毒血症)
隐性感染 顿挫感染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和 中枢神经系统
无麻痹型
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干)
麻痹型
病变轻微 暂时性肢体麻痹
病变严重 迟缓性麻痹
极少数 延髓麻痹
呼衰、心衰、死亡
病理变化
• 病理:早期可见神经细胞质内染色体溶解、
神经元肿胀、尼氏小体融合。进一步发展, 神经细胞核浓缩坏死,伴周围组织充血水 肿,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炎等。逐渐肌肉、 皮下脂肪萎缩。还可伴淋巴组织增生和炎 症,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肝肾等 脏器充血水肿。
免疫学检查
1.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血中 特异性抗体,病程中抗体滴度4倍以上 增高有诊断意义。 IgM抗体阳性提示新 近感染,中和抗体存在时间长。补体结 合抗体消失快,两者均为阳性,也提示 近期感染。中和抗体阳性,补体结合抗 体阴性,可能为既往感染。
2.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原和特异性抗 体,助于早期诊断。
本土“脊髓灰质炎”传播被阻断。
• 2000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日本
宣布西太区已无“脊髓灰质炎”存在。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 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俗称“小儿麻痹症”,以发热、肢体疼 痛、不对称的无感觉障碍的迟缓性瘫痪 为特征。
★以隐性感染多见。麻痹病例不足1%。
★近年来成人发病增加。
3 、粪便、脑脊液、咽部分离到脊髓灰质 炎病毒。
4、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特异性IgM抗体。
病毒分离
起病后l周内,从鼻咽部、血、 脑脊液及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 粪便中病毒存在时间长,1个月或 更长。 尸检可在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中分 离出病毒。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接触史、未服用疫苗。 2、临床上出现有发热、烦躁不安、多汗、颈项
强直和腓肠肌触痛等,热退后出现躯体和四肢 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 称(或双侧)性的肌肉疼痛及弛缓性麻痹,无 感觉障碍,后期有肌肉萎缩。
脊髓灰质炎
• 1840年 Heine 报道本病 • 1890年 Medin描述了其流行病学特点及神经
系统并发症
• 1908年Landsteiner和Popper首先将该病经
神经系统传给灵长类动物—猴子而证实其传 染性
• 1949年Enders、Willer、Robbins成功在非
神经细胞中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获得诺 贝尔奖
• 病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脊髓
最重,以颈、腰(骶)段前角灰质细胞为
多,甚可影响整个灰质及神经根,严重者 可累及脑干,还可影响小脑及大脑。
五、 临床表现
潜伏期:3天-1月,一般1-2周
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分为: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90%以上
顿挫型
4%-8%
无瘫痪型
1%-2%
瘫痪型
0.1-1%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和 中枢神经系统
无麻痹型
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干等)
麻痹型
病变轻微 暂时性肢体麻痹
病变严重 迟缓性麻痹
极少数 延髓麻痹
呼衰、心衰、死亡
脊髓型
◆ 最多见 瘫痪特点:
– 为下运动神经元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 –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瘫痪肌群多不对称:下肢瘫痪多见,多数为单
肢瘫痪; – 远端重于近端 – 可累及任何肌肉及肌群: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
二、病原学
● 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 抗原性
可分为I、II、III3个血清型,型间很少 有交叉免疫。
本病毒抗胃液、耐低温、耐酸、耐碱, 不耐高温和干燥。加热56-60度、紫外线 照射可灭活;对2%碘酊、过氧化氢、高 锰酸钾较敏感。
三、流行病学
● 传染源 人(患者和携带者) ● 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