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导学案

合集下载

鄂教版语文八下《八声甘州》《虞美人》word导学案

鄂教版语文八下《八声甘州》《虞美人》word导学案

《八声甘州》《虞美人》导学案编制:窦慧杰审查: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1【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词中的表达出的“愁”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1053),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2、《八声甘州》译文伫立江边,面对着洒满江天的潇潇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第一私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第三册八声甘州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第一私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第三册八声甘州

导学案—--—-《八声甘州》
班级姓



评价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学习词人情景交融和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感悟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重点难点 1、感受形象,领会意境2、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学法
指导
诵读法、点拨法、赏读感悟意境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词,是诗歌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

二、思议
(一)背景介绍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反思纠错/个人特色。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语文 八声甘州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语文 八声甘州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徐州市王杰中学导学案18
一、朗读
1、朗读《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要求:读准字音;记准字形;把握字义。

苒(rǎn)。

恁(nèn)
二、回顾作者
柳永(约987一约1 05 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

过去我们学过他的《雨霖铃》。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三、联系《雨霖铃》,回顾感情表达主题和背诵
四、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五、赏析:(分组探讨)
(1)“八声”作何解释?
(2)柳永所写长词慢调,善于在许多转折的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领字,用来承上启下,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样连贯起来。

请从本文中找出领字,说说它们在结构全词、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东坡云:“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

”试评说“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意境。

六、背诵
七、背诵,完成练习《高效课堂新学案》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抓住关键词,转换成画面,赏析诗的情感。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学习任务3——鉴赏上片
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2、“一番洗清秋” 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
学习任务4——鉴赏下片
榆次区晋华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教师王倩验收组长____时间年月日学生姓名班级
课题
《八声甘州》
课型
自主探究


1、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7、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
8、体味下片中的领字的作用。



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学习任务1——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高二语文《八声甘州·对雨潇潇》导学案和解析

高二语文《八声甘州·对雨潇潇》导学案和解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课堂内容整理《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一)释词(1)八声甘州:词牌名,原为唐边塞曲。

简称“甘州”,又名“潇潇雨”“宴瑶池”。

全词共八韵,所以叫“八声”。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脉络十分清晰(2)潇潇:风雨之声。

(3)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4)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6)苒(rǎn)苒:渐渐。

(7)渺邈(miǎo):遥远。

(8)淹留:久留。

(9)颙(yóng)望:抬头远望。

颙,一作“长”(10)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11)争:怎。

(12)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13)归思(sì):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二)写作背景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

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开封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

初入仕,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因此不得伸其志。

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

《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

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可能作于柳永游宦江浙之时。

(三)诗词故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原名三变。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高中语文 专题八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专题八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人名片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行七,故人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

初考进士,未取。

五年后再考又未取。

他忍不住发了牢骚,写下了著名的《鹤冲天》,广为流传。

三年后再考,好不容易过关,发榜前却被宋仁宗给勾掉了,绝望之极,流落民间,专写歌词。

47岁,终于登进士第,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偶,病疫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寄柩僧寺。

二十余年后,王安礼知润州,出资葬于北固山。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专业”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是婉约派代表作家。

他的词长于铺叙,工于写景言情,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流畅自然,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其词反映了中下层市民和自己身世穷愁之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有《乐章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原名三变。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说考进士时,曾因此而被宋仁宗黜退:“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致使仕途坎坷。

此后柳永便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文题背景此词调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而成,因全词前后两片共八韵,故名“八声”。

柳永一生流落不遇,谙尽漂泊滋味,故其长调慢词“尤工于羁旅行役”。

这首《八声甘州》是暮秋所作,是柳永词慷慨秋悲和婉约别情结合得最为出色的一首。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八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八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声声慢八声甘州导学案(学生)

声声慢八声甘州导学案(学生)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语文集备组 必修三 班级: 小组: 姓名: 编号:教师批语:1 《声声慢》导学案执笔者:魏秀玲 审核者:王彩虹 安婷 课 型:新授课 时间:【目标导学】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的生平,学会“知人论世”。

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解读词中意象,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情感、态度、价值观: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重点: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难点: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自主领悟】 一、了解李清照。

二、了解词作背景三、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合作探究】一、初读感悟,你从这首词里读出了什么?找出词眼和直接抒情的句子。

二、再读思考,在这首词里,有一句话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①艺术手法:②从内容上来看 三、三读解析,整首词除了运用直接抒情外,更多的是在间接抒情,通过一些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加以分析,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四读探讨主旨:联系词人身世遭遇,你认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字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五、五读体会艺术手法,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2、总结词的鉴赏方法六、熟读成诵。

请带着感情诵读全词,直到你能将它背诵出来。

【收获与发现】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语文集备组 必修三 班级: 小组: 姓名: 编号:教师批语:2【自我检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八声甘州 》导 学生

《八声甘州 》导 学生

潞城一中·高二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八声甘州》主备:史弘愿【教学目标】体会词人在词作中抒发的情感。

【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学重点】体会词人在词作中抒发的情感。

【学习过程】导读*理解必备知识1.作者简介露花倒影柳三变。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他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总的来说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其创作的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女词人李清照十分欣赏柳永,她评价柳永用的一句妙联是“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

2.相关背景柳永出身于士族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

柳永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都城歌楼、妓馆林立,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招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

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

《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

苏轼称赞其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导思*掌握关键能力1、字音识记①苒苒( ) ②颙望( ) ③渺邈( )2、解释下列词语。

(1)苒苒:(2)渺邈:(3)淹留:(4)颙望:1.《八声甘州》用一“望”字串起整首词的内容。

请简要分析。

2.赏析“一番洗清秋”一句中“洗”字的妙处。

潞城一中·高二语文导学案3.李清照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将无形的愁写得有质感,那么柳永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中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如果相同,还能否举出另外的例子?试总结。

高二语文《八声甘州·对雨潇潇》导学案和解析

高二语文《八声甘州·对雨潇潇》导学案和解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课堂内容整理《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一)释词(1)八声甘州:词牌名,原为唐边塞曲。

简称“甘州”,又名“潇潇雨”“宴瑶池”。

全词共八韵,所以叫“八声”。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脉络十分清晰(2)潇潇:风雨之声。

(3)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4)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6)苒(rǎn)苒:渐渐。

(7)渺邈(miǎo):遥远。

(8)淹留:久留。

(9)颙(yóng)望:抬头远望。

颙,一作“长”(10)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11)争:怎。

(12)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13)归思(sì):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二)写作背景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

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开封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

初入仕,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因此不得伸其志。

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

《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

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可能作于柳永游宦江浙之时。

(三)诗词故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原名三变。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完整版)《八声甘州》导学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导学案

《八声甘州》导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词的有关常识。

2、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探究本词风格及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难点:探究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词这种文体,并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什么是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别称有“”(比如辛弃疾的词集名为《》)“”(比如苏轼的词集名为《》)“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类别。

①.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三大类。

②.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有分为:单词(全词只有一段)、双调(有两段)、三叠(有三段)、四叠(有四段)。

词的段落叫“”或“”。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3)、词的风格。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①、婉约派代表人物有:,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代表作《鹊桥仙》(纤云弄巧)、,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周邦彦代表作《苏幕遮》(燎沈香)、姜夔,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等。

他们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①、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并称“苏辛”)他们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4)、词的发展词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词体起源于民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晚唐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温庭筠,它为五代西蜀花间词派所推崇,因而被称为“花间鼻祖”。

南唐词的成就比花间派高,代表作者有冯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北宋初年,代表词人是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风格婉约、豪放并举,代表词人是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风格可谓是壮怀高唱,代表词人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风格多哀感低吟,代表词人是姜夔。

《八声甘州》学案

《八声甘州》学案

《八声甘州》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八声甘州》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会词人思乡怀人的愁绪。

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写作背景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

后柳永离开家乡,漫游江南,以填词为生。

这首《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

当时词人漂泊异乡,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苦和思乡怀人之情。

四、文本解读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潇潇”描绘雨声,“暮雨”点明时间,“洒江天”展现出雨势的磅礴。

一个“洗”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过后,天空清朗,大地明净的景象,为全词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冷的氛围。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这几句进一步描写秋景。

“渐”字表现出霜风渐起、愈刮愈紧的态势。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而急切。

“关河冷落”描绘出山河的寂静和萧条。

“残照当楼”则以夕阳余晖映照高楼,烘托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意境。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这里写到处都是花残叶败,美好的景物渐渐消逝。

“红衰翠减”形象地写出了秋天花草凋零的景象。

“苒苒”指时光渐渐流逝。

“物华休”表明美好的事物都已衰败。

唯有长江水默默东流,不管人间的兴衰变化,以无情衬有情,更增伤感。

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词人说自己不忍心登高远望,因为故乡遥远,归乡的思绪难以控制。

“不忍”二字,透露出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渺邈”形容故乡遥远渺茫。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导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导学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人名片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行七,故人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

初考进士,未取。

五年后再考又未取。

他忍不住发了牢骚,写下了著名的《鹤冲天》,广为流传。

三年后再考,好不容易过关,发榜前却被宋仁宗给勾掉了,绝望之极,流落民间,专写歌词。

47岁,终于登进士第,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偶,病疫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寄柩僧寺。

二十余年后,王安礼知润州,出资葬于北固山。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专业”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是婉约派代表作家。

他的词长于铺叙,工于写景言情,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流畅自然,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其词反映了中下层市民和自己身世穷愁之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有《乐章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原名三变。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说考进士时,曾因此而被宋仁宗黜退:“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致使仕途坎坷。

此后柳永便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文题背景此词调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而成,因全词前后两片共八韵,故名“八声”。

柳永一生流落不遇,谙尽漂泊滋味,故其长调慢词“尤工于羁旅行役”。

这首《八声甘州》是暮秋所作,是柳永词慷慨秋悲和婉约别情结合得最为出色的一首。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八声甘州》篇1教学目标:1、了解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

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

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

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

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

令,也叫“小令”。

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

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

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

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

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八声甘州》并理解其中的意象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感悟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八声甘州》的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

难点:体会诗中的隐晦之意和深层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简要介绍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展示《八声甘州》的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

诗词朗读教师首先示范朗读《八声甘州》,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并尝试理解诗词中的字面意思。

词意讲解详细解析《八声甘州》的每一句,阐述其字面意思和可能隐藏的深意。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八声甘州》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个人感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关于《八声甘州》的个人感悟。

教师收集学生的感悟,挑选几篇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课堂总结总结《八声甘州》的主题思想,强调词中展现的民族气节和人文情怀。

提醒学生注意诗词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意境理解,而非单纯的文字记忆。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八声甘州》,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诗词分享。

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提供《八声甘州》的多种朗诵版本,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推荐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和网站,拓宽学生的诗词学习视野。

七、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八声甘州导学案

八声甘州导学案

《八声甘州》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语言,领会诗词含蓄的感情。

2、赏析词写景抒情的艺术技巧。

【知识链接】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

柳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中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流泊,饱尝羁旅滋味。

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词多反映都市繁荣景象和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及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以慢词声传一时,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以铺叙见长,善于用通俗的语言传情状物,雅俗共赏。

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

有《乐章集》。

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学习过程】1、(整体感知)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词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2、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用原词回答)用它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概括)?3、“一番洗清秋”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4、苏轼对柳永这首词中的“渐霜风渐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这几句有什么妙处?5、下片中词人为什么“不忍登高”?6、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三、课堂练习少年游柳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

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声甘州》导学案

《八声甘州》导学案

《八声甘州》导学案编写人刘雪林审核人周天备课时间2009 5 5【学习目标】1、回顾并了解柳永的生平2、了解柳永开创的慢词长调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地位3、体会柳永词铺陈写景抒情的特点【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本词铺陈写景,酣畅淋漓抒情的特点2、准确把握本词抒写的羁旅相思的主题【学习方法】诵读法:在诵读中品味词人营造的情境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学习由景物揣摩情感的方法分析法:学生在自己品读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尝试分析诗词景、情、境。

【知识链接】1、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2、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题条件。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3、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4、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为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较长的词可以分为三段,即三叠乃至四叠。

【学习过程】一、【重点字词】(A级)1、字音苒苒..()渺邈.()颙.()恁.()2、释义潇潇:凄惨:关河:残照:评价反思渺邈:淹留:颙望:争知:恁:物华休: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声甘州》导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词的有关常识。

2、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探究本词风格及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难点:探究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词这种文体,并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什么是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别称有“”(比如辛弃疾的词集名为《》)“”(比如苏轼的词集名为《》)“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类别。

①.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三大类。

②.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有分为:单词(全词只有一段)、双调(有两段)、三叠(有三段)、四叠(有四段)。

词的段落叫“”或“”。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3)、词的风格。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①、婉约派代表人物有:,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代表作《鹊桥仙》(纤云弄巧)、,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周邦彦代表作《苏幕遮》(燎沈香)、姜夔,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等。

他们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①、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并称“苏辛”)他们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4)、词的发展词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词体起源于民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晚唐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温庭筠,它为五代西蜀花间词派所推崇,因而被称为“花间鼻祖”。

南唐词的成就比花间派高,代表作者有冯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北宋初年,代表词人是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风格婉约、豪放并举,代表词人是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风格可谓是壮怀高唱,代表词人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风格多哀感低吟,代表词人是姜夔。

2、作者相关(1)柳永小传柳永(985?——1057?),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别号柳七,福建省崇安县人,出身官宦书香世家。

与兄三复、三接并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真宗天禧初赴京应试不第,后长期滞留京城,多游狭邪,留连坊曲,以小词声传一时,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但柳永也为他的浪漫和艳曲盛名付出了沉重代价。

大约在真宗时期,他第一次举进士不第后,写了一首《鹤冲天》词,其中有句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此后又一次考试,临轩放榜时,皇帝竟黜落其名,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从此遂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

仁宗景祐元年(1034),柳永大约五十岁时始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定海晓峰盐场监官、太常博士等职,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遇,病殁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二十年后,始得王安礼出资,葬于北固山。

柳永精通音律,倾一生精力作词。

其词开一代风气。

他借鉴民间的俗曲新腔,大量创制慢词,对题材也有较大拓展。

部分词作生动地展现了北宋前、中期都市的繁华富庶、节日盛况和民情风俗,也有一些羁旅行役和狎妓行乐之词,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落魄士子和市民阶层的思想情趣。

艺术上以铺叙见长,语言则通俗而不失雅趣,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

其雅词对北宋苏轼、周邦彦影响较大,而俗词则一反潮流,遥接以敦煌词为核心的民间词传统,并下开金元俗曲之先声。

著有《乐章集》,存词二百一十二余首(《全宋词》)。

(2)阅读下面资料并查阅其他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柳永。

①、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

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景祐元年(1034)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按:磨勘,唐宋时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词从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调起自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舞台榭,竞睹新声。

耆卿失意市俚,流连坊曲,于是尽收俚俗言语,编入词中使人传唱,一时动听,散布四方,其后少游山谷相继而作,慢调大盛。

③、宋·祝穆《方舆胜览》:柳永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资葬于南门外。

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也叫“上风流冢”。

④、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东南形胜”云云。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

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⑤、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⑥、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词有与古诗同妙者:“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姜夔《惜红衣》)即霸岸(王粲《七哀诗》)之兴也。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即勅勒之歌也。

⑦、清·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

(3)柳永词作选凤栖梧(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①、伫:久立。

②、消得:值得。

卜算子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注:①、【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后阕一气专注,联翩而下,清真最得此妙。

②、汀:音听,水中或水边之平地。

③、十二峰:即是巫山十二峰也。

第二课时二、诵读点评。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

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

《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

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

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

《词谱》以柳永为正体。

九十七字,平韵。

三、思考与探究1、宋代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请分析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与下阙的情有怎样的联系?2、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结句言知君忆我,我亦忆君。

”请问下阕“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与杜甫《月夜》诗在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试分析这样写的效果?3、柳永是较早把游子羁旅情怀纳入词中的人。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归。

陈廷焯称此词为“古今杰构”,是“耆卿集中仅见之作”(《词则·大雅集》),王国维更以此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三课时四、课外延伸阅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完成1——3题。

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①都会,钱塘②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③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④。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⑤夸。

简析:《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投赠两浙转运使孙何所做。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这首《望海潮》是他城市词中的扛鼎之作。

它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杭州都是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展现了当时杭州繁华盛事的景象,文人和士大夫大为欣赏。

注:①三吴:指吴兴郡、吴郡、会稽郡,此处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五代吴越建都于此。

②钱塘:即杭州,古属吴郡。

③重湖叠巘:西湖以白堤为界,分里湖和外湖,故称重湖。

叠巘:指层层叠叠的山峦。

④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⑤凤池:即凤凰池,为皇帝禁苑中池沼。

词中泛指朝廷。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