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苏南苏北为例缩短江苏省工资水平区域差异措施

合集下载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缩小“三个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缩小“三个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缩小“三个差距”作者:王树华陈柳来源:《群众》2016年第04期推进江苏在“十三五”时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正视和着力解决当前客观存在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

虽然近年来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苏北整体发展水平与苏南、苏中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201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仅为苏南地区的44.2%,苏中地区的67.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苏州3.9万余元,而最低的宿迁只有1.5万多元。

按照省定全面小康标准,2014年,苏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综合得分为99.0分,已进入达标收官、提高质量阶段。

苏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综合得分92.6分,首次高于达标基准分。

但苏北地区得分仅为85.1分,比达标基准分低4.9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依然处于“攻坚决战”的关键阶段。

当前江苏扶贫开发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入缓解相对贫困,未来的重点任务是确保低收入人群与全省人民一起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征程中,要高度重视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共享性问题,防止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避免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

正如江苏省委第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所指出的,我们要实现的“全面”,是小康建设覆盖领域的全面、覆盖人口的全面、覆盖区域的全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面建成小康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缩小区域、城乡、贫富三个历史性形成的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缩小“三个差距”,必须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比较而言,苏北地区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苏北地区能否达标,决定了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因此,如何缩小苏北与苏南苏中地区发展差距,是当前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任务。

制度化、长效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只能建立在各方利益都得到充分保障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要按照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科学布局、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进一步加强苏南、苏中与苏北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合作以及结对帮扶,积极推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着力完善以“园区共建”模式为突出表征的区域结对帮扶机制,实现“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共赢”。

江苏贫富差距分析【范本模板】

江苏贫富差距分析【范本模板】

目录摘要:。

(2)Abstract: (2)一、贫富差距问题及江苏的现状 (3)二、基尼系数及收入分配差异 (5)(一)基尼系数的定义 (5)(二)江苏的基尼系数及洛伦茨曲线 (5)(三)江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 (8)三、国内外的应对措施 (10)(一)北欧 (10)(二)巴西 (11)(三)中国 (12)四、缩小江苏贫富差距的措施 (13)(一)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13)(二)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者 (13)(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3)(四)加强江苏法制建设 (14)(五)对于江苏具体状况的针对性措施 (14)参考文献 (16)江苏贫富差距分析摘要:本文从从基尼系数分析江苏内部的贫富差距状况,得出整体和局部的基尼系数,参照基尼系数的标准,再和国内外一些地区的基尼系数进行对比,得出江苏贫富差距的状况,再从江苏不同地区间收入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出江苏贫富差距的原因,结合国内外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根据江苏省的现状及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面临的不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并符合江苏现实情况的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贫富差距,经济政策差异,基尼系数,社会公平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within Jiangsu Province,reached the overall and partial Gini coefficient,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the standard reference,the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 some parts of the Gini coefficient comparison,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ndition of Jiangsu reached,and from income dispariti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wealth gap in Jiangsu,to combine a number of experiences and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face different problems Jiangsu put forward practical and feasible and in line with the realities of the programs and measures.Keyword: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economic policy differences,the Gini coefficient, social justice一、贫富差距问题及江苏的现状对于江苏这个整体来说,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是迅速的,GDP在全国一直排在前列,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2008年省内GDP位于全国第三,一系列经济数据也表明江苏经济的不断蓬勃发展,这几年取得的成绩也是喜人的。

缩小地区差距的八项措施

缩小地区差距的八项措施

缩小地区差距的八项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差距在我国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征。

为了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举措。

下面介绍八项可以缩小地区差距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解决就业问题是解决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就业政策的实施,在就业政策的基础上,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大力实施就业扶持政策,并扩大社会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优势地区所拥有的优质就业机会扩散到弱势地区。

二、健全社会保障系统。

落实差别化社会保障政策,健全养老金制度,重点支持弱势地区的居民及少数民族群体,降低他们的负担,使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社会保障。

三、加大经济投资力度。

依靠市场机制分配资源无法有效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加大经济投资力度,针对弱势地区实施更多投资政策,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

四、支持各地产业发展。

补贴各地发展新兴产业,支持弱势地区的转型升级,以及技术创新发展,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的繁荣。

五、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

要把握教育资源由优势地区向弱势地区的空间,加大对于弱势地区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即增加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使弱势地区的孩子也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六、引导资本向弱势地区流动。

各级政府应该对企业在弱势地区投资设立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和政策优惠,帮助企业在弱势地区拓展市场,使企业有动力向弱势地区投资。

七、加强社区发展。

政府应该支持社区发展,创造合理的社会生活环境,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还可以吸引外来人员投资,增加地方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从而缩小地区差距。

八、改善居民购买力。

政府应该重视居民收入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购买力,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繁荣,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以上就是缩小地区差距的八项措施。

只有通过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对弱势地区的投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居民购买力政策,才能使兼顾优势地区和弱势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地区差距的缩小。

区域经济格局长期趋势研究——基于江苏省的研究

区域经济格局长期趋势研究——基于江苏省的研究
域 经 济协 调 发 展 。

1 8 0・
U S e s s
1 .2研 究 单 元 和数 据 来 源
YO
选择了两种地理区域概念 :以江苏省 内现 有的 6 5个 市 ( 县 )作为 区域经济差异格局 演变分 析的基 本单元 。其 中县 指县域 ( 含县 级市 ) , 市指 地级 市 市 区,以 苏 北 ( 徐 、淮 、连 、宿 、盐 ) 、苏 中 ( 扬 、通 、 泰) 、苏南 ( 苏 、锡 、常、宁、镇 )作为研究单 元 ,本文选择 了 1 9 8 5 — 2 0 1 0年连续 时间序 列分析 。
引盲
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犹如中国区域 经济差异 问题 的缩影 ,江苏省 苏南 ,苏 中,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而且江苏省 的各个 区域间经济发 展差异有各 自的特点 。有鉴于此 ,本文通过对江苏 区域 经济差异实证分 析 ,试 图全面揭示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特点 。 1 .研 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2 ] Z h e n g Wa n g , Z h a o p a n G e . C o n v e r g e n c e a n d t r a n s i t i o n a u s p i c e o f C h i — n e s e r e g i o n a l g r o w t h[ J ] .T h e A n n l a s o f B e i g o n l a S c i e n c e ,2 0 0 4 ,
小 ,表明苏南 县市 间经济发展有差异 。 2 .2泰 尔指数分析 采用泰尔指数分 析江苏 省三 个 区域间 经济差 异。分 析得结果 如 图 二 ,1 9 8 5 — 1 9 8 6年江苏省地区经 济总差异和 区域间差异呈现下降 ,但从

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一、强化宏观调控力度
1、加强就业创造,注重稳定就业的社会就业制度及政策改革,保障最低工资水平和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推进劳动报酬公平分配。

2、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当增加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性支出,支持收入不均衡地区的社会建设,实施更加有力的税收转移政策。

3、完善价格机制,加强市场管理,确保生活物价的稳定,从而为低收入者节约生活费用,缓解收入差距。

二、搞好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社会保障网,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提高低收入者的资源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保障体系,改革收入分配体系,缩小收入差距。

2、优化选择性社会保障政策。

完善贫困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机制,改善医疗补助政策,降低低收入者面临的日常负担,帮助他们提升收入水平。

3、加大技能培训投入,提升低收入者的职业技能,以便他们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三、完善就业机制
1、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优化就业机制,加强技能培训,实施就
业扶持政策,协助低收入者获得优质的就业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

2、加快实施创业政策.倡导低收入者创业,提供财政补贴、技术支持、培训服务等,以改善他们的创业环境,提升收入水平。

3、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建立企业联合招聘制度,鼓励企业增加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实施技能培训项目,帮助低收入者提高就业能力,提高收入。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值得关注的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此,本文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从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出发,对不同区域农民收入结构差异进行比较。

其次,对影响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供有关方面研究我省区域经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时参考。

一、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分配差距也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但总体来讲,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图1可以更清楚地看出90年以来全省分地区农民收入的变化轨迹。

1993年以前南中北农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这种差距在1993年达到了顶峰,1994年后特别是“九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苏北发展的政策,使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有所趋缓。

1996-2000年,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0%,苏中年均递增7.4%,苏北年均递增12.7%,苏北地区增速比苏南、苏中分别快6.7和5.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的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

进入“十五”以后,各地区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差距又有所扩大。

2001-2003年苏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5%,苏中地区年均递增5.9%,苏北地区年均递增4.0%,南中北农民纯收入之比(以苏北农民纯收入为1)由2000年的1.50:1.14:1扩大为2003年的1.65:1.20:1,三年间苏南与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年均递增13.8%。

如果从分县(市)农民纯收入水平来看,则差距更大,2003年农民收入最高的江阴市6823元,最低的灌南县2730元,两者相差4093元。

【经济地理】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社会因素探析与对策建议

【经济地理】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社会因素探析与对策建议

【经济地理】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社会因素探析与对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导下,江苏省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至2007年底,占全国总面积1.16%的江苏,创造了占全国10.2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3.18%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2008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10位的包括江苏的苏州和无锡。

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苏北(指徐州、淮阴、宿迁、盐城、连云港五市。

下同)与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下同)的差异却日益扩大,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一、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大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

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

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经济差距更大。

1984年苏北、苏南人均GDP分别为596元和1354元,两者之比为1:2.27;1995年苏北、苏南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和13657元,两者之比扩大为1:3.54;到2004年苏北、苏南人均GDP分别为9971元和42710元,两者之比再次扩大为1:4.28。

表中列出了2007年苏北与苏南地区主要的经济指标。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各项指标中,除了人口、土地面积、可耕地面积、第一产业总产值、粮棉油总产量,苏北比苏南高以外,其他反映工业化发展水平、居民富裕程度等方面的指标,苏北均比苏南要低。

第二、第三产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苏北与苏南相比,差距都相当大,财政总收入、外商直接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居民储蓄存款、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苏北与苏南相比,均有着相当的差距。

二、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生与扩大, 是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人文环境、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 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 各种因素的作用力往往是大小不一的。

从历史和现实中分析, 形成苏北与苏南差异的社会因素主要有:1.思想观念与创新意识。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作者:许思雨薛鹏来源:《商业经济》2019年第07期[摘要] 实证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偏低。

江苏省作为经济发展大省,需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争做排头兵,为其它省份提供发展借鉴。

当前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发力不足、开放发展遭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利益分歧等问题。

江苏应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促进“1+3”功能区战略实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内部地区有侧重地发展;推动政府创新型企业的财政支持、建立企业家的创新压力、动力及引力机制;实施富民政策,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新常态;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7-0024-02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全国各省市皆需在政策导向及实现措施上下足功夫,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要率先解决全要素生产率低、需求供给不匹配、结构性失衡及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跳出中等收入陷阱,为全国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江苏省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省市,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及地区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在以增长数量衡量经济的时期居全国各省前列,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要率先跨入高质量发展行列,因此江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剖析江苏现阶段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以期为江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其他省市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支持。

一、江苏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一)区域发展不平衡1.社会民生发展不平衡统筹区域发展是中央和地方长期以来进行经济发展所坚持的政策基点。

江苏作为经济强省GDP一直名列前茅,同时全国百强县江苏也占据诸多席位,但江苏省对于GDP中工资福利含量关注不够,富民问题仍需解决。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F1
F2
F3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14.6 19.3 23.6 16.5 18.2 21.0 7.9 8.7 8.9 12.7 15.3 18.0
12.6 17.3 22.1 15.1 15.7 18.6 5.7 6.5 6.7 10.9 13.3 16.2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 of
Cumula
% of
Cumulative
Variance tive %
Total
Variance

Total
61.153 61.153 7.338 61.153 61.153 5.175
22.954 84.107 2.754 22.954 84.107 3.323
宿 迁 是 这 13 个 城 市 中 得 分 最 低 的 城 市 , 得 分 为 6.82, 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 宿迁市得分低的主要原 因 在于主成分 F1 的得分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宿迁市需要在基础设 施等方面加大投入, 坚持一切围绕招商引资的战略, 以科学的发 展观推动其经济发展。
从表中可以知道, 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得 分分别是 14.85、7.95 和 6.82, 可以明显看到, 苏南的经济发 展 水
9.401 93.508 1.128 9.401 93.508 2.724
% of Variance 43.122 27.689 22.697
Cumulative %
43.122 70.811 93.508
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 12 个城市, 也就是说其经济发展总 量因子得分高。

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异

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异

10财税朱益村 20101404148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摘要】江苏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和苏北,不仅存在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并且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首先阐释了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紧接着对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消除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差距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发展1.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现况改革开放前,苏南、苏中与苏北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差距,但并没有现在这样大,苏南、苏中与苏北的梯度局面日趋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苏南与苏北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进入21世纪后,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拉大的速度进一步加快,2007年苏南地区的人均GDP已是苏北的4.5倍,如表1所示。

从表1上很明显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地方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支出都远高于苏北地区。

2.苏北经济发展落后成因分析引起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有政治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十分复杂。

下面就根据表1中的数据及相关理论来剖析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克拉克在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提到了“三次产业结构”,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其中,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品则反之。

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发展高收入弹性的二、三产业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表1显示苏南的二、三产业发展的比较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较大。

而苏北的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影响了苏北经济的发展。

2.2 外资利用额低“低收入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外部资本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

就江苏如何让缩小江苏省南北差距之见解

就江苏如何让缩小江苏省南北差距之见解

快工业化进程”,苏北地区应在全面提高三产水平和效益同时,突出工业主导产业,政府抓产业,企业抓产品,按照“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思路,提高工业化程度。

抢抓国家和省振兴支柱产业的机遇,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为目标,主攻重大项目,重抓龙头企业,加快打造本地产业基地,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层次,着力培育地区经济特色。

苏北地区传统产业较多,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是重要任务之一。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条,由单一向综合发展,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品牌;进一步改进装备和提高水平。

引进和发展大项目,重视逐渐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以重大项目、新兴产业带动结构调整。

2、要突出沿海开发,合理调整生产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凋发展。

梁保华书记说:江苏已经初步形成了四个产业带,苏北除沿东陇海线的加工带外,另一条就是“沿海产业带,主要是海洋产业、港口、物流及重要基础产业”。

如何充分利用沿海优势,加大沿海开发力度,让苏北经济崛起,是省市领导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3、要突出特色功能,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苏北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城乡发展差距影响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很有必要。

应该坚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的理念。

首先要突出城市特色。

要根据每个城镇的地理位置、基础产业和经济基础等不同条件设计规划城市建设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4、要突出劳动密集型,改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梁书记强调:“在产业转移中,鼓励劳动密集型项目向苏北转移,同时设备要改造提升。

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一律不能转移到苏北,”苏北地区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每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和过剩是不争的事实,绝大部分人都渴望在家乡能一样上班挣钱。

5、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市场疲软,需求萎缩,经济滑坡,投资动力明显减弱,投资信息明显减少,招商引资比以前更加困难。

缓解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与对策

缓解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与对策

缓解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10级李强在任何一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悬殊差距,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势必造成社会不公平性加剧、不安定因素增加,以致最终可能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

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方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差异情况,本文认为缓解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如下:一缓解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一)优化空间开发层次,重点建设四条开发带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开发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以优先发展某些主导产业或中心城市,形成发展极,再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采用点—带开发模式,各级中心城市通过线状基础设施(包括各类交通线、动力供应线、通讯线等)联系起来,组成点—带开发系统,予以重点开发;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展带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形成网络开发格局,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朝着高水平的相对均衡的有序状态发展。

(一)沿江开发带沿江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 6 个市区和句容、扬中等15 个县(市)。

随着全球化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沿江开发面临着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转移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今后要纵深推进沿江开发,依托长江水道和岸线资源,集中发展装备制造及基础产业集群,配套发展港口物流业,使沿江地带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和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统筹沿江产业带、城市带和生态观光带建设,提升沿江地区在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功能与地位。

江苏沿江开发的关键是推拉苏中地区崛起,跨江联动开发。

所谓“联动”,是指联动发展产业,联动开发园区,联动招商引资,联动建设基础设施,联动规划用地、用工,联动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等等;而一个“跨”字,必须是双向的:既要鼓励和支持江南跨过长江到江北谋求发展,要允许和引导江北跨过长江到江南寻找机会。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这种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不同地区的经济规模差距较大。

以南京市为例,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南京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金融服务业发达,研发创新能力较强。

而其他地区如常州、扬州等二三线城市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大部分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稳定,人口密集、物质条件优越。

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农民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有限。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沿海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拥有较多的外贸企业和外资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多元化。

而内陆地区如连云港、淮安等相对边远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均衡。

一些地方政府在投资、税收、改革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上力度相对较小,发展条件较为艰苦。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一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另一些地方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速度。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方面做得较好,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

而另一些地方仍然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针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地区差异——基于苏南、苏中、苏北三地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地区差异——基于苏南、苏中、苏北三地的实证分析

述了江苏省农村劳 动力转移 的概 况 , 通过对苏 南 、 中和苏北三个地 区的问卷调查进行 对 比分析 , 苏 找出转移劳 动 力在地 区之间的状态差 异 , 并对转移劳动力的收人和进城迁居意愿这两个方面进行 了重 点分 析。
关键词 劳动 力转 移 ; 区差异 ; 地 收入 ; 迁居意愿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3 5 (0 6 0 -0 10 1 0—4 6 2 0 ) 40 4-4 中图分类 号 : 2 F4
江 苏 省 农 村劳 动 力转 移 情 况 的地 区差 异
— —
基于苏南 、 中、 苏 苏北三地 的实证分析 张玉洁 , 唐 震 , 李 倩
(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苏 南京 2 0 9 ) 江 10 5
摘要
江苏省 区域经济 发展 不平衡 , 使得农村劳动力在 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中也 出现 了一定 的差异 。文章 阐

问题 的提 出
力转移 的高峰时期 , 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生产劳动率也大幅度 提高 , 富余 的农村劳动力开始 品价格下跌 , 民收人增长缓慢 。需求 的限制和供 农 悄悄流 动 。8 代 中期 , O年 由于 乡 镇 企 业 发 展 迅 速 , 给的放大 , 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 使得农村剩余劳动
大部分 劳动 力流 向 了当 地 的 乡镇 企 业 。到 了 8 O年 力的流动逐步陷人困境之中[ 。 2 ]
代后期 , 随着城市经济改革 的显著成效 , 工业化大发
近年来 , 国家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 展和第三产业 的崛起 ,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方 如户籍制度改革 、 社会保障制度改进 以及农 民工权 向的流动提供 了广 阔的空 间。9 年代是农 村劳动 益的维护措施等, O 都积极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于前列。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这对于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不平衡问题的表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北部、西部等内陆地区相对落后,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3. 城市间发展差距增大:省会南京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南京市占据着更多的资源和产业,其他城市的发展空间受限。

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差异: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毗邻上海,有较大的外部经济带动效应,而北部、西部内陆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缺乏外部经济合作和资源禀赋。

2. 政策导向与发展策略差异:南部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北部、西部等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3. 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不合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导致南京市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其他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1. 社会不稳定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

2.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快,导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生能源和环境压力。

3. 人才流失与人口流动:由于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而北部、西部等地区面临人才流失和人口外流的问题。

1. 调整产业布局:通过调整产业布局,鼓励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减少南部地区的产业集中,提高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均衡性。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摘要】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但又是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

形成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巨大差距的原因很复杂,有地理区位因素,也有人文历史因素,有经济结构的不同选择,也有政策制度的设计偏差。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大视野确定发展战略,小角度选择发展路径,逐步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对江苏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对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江苏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太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苏南地区快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取得了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而苏北地区伴随着资源的流失,逐渐丧失了地域竞争力。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比较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这种不平衡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势必影响江苏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缩小江苏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及江苏经济发展非均衡现状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针对均衡发展战略提出的,其代表人物是赫希曼、辛格、罗斯托等。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资源,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地区进行,其他地区通过利用这些地区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不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投资若干重点区域和战略部门,当这些地区和部门发展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可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理论指出,区域成长是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过程。

他对20世纪50年代24个国家有关区域差异的国际性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理论假说: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即倾向不均衡成长。

随着经济成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会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成长差异则渐趋缩小,即倾向均衡成长。

区域经济成长从不平衡到相对均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1、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一)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 GDP 总量为 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 GDP 分别为 25185亿元、7743亿元和 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 60%、19%和 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 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62.6%、16.6%和 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图三(2)经济差距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 GDP(单位:元)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0卷第13期基于苏南苏北为例探讨缩短江苏省工资水平区域差异措施□孙艳【摘要】苏南、苏北工资水平区域存在差距,差距从逐年拉大发展到逐年缩小,但依然存在。

要从根本上缩小或消除差距,不仅要缩小区域经济的差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还要注重苏北地区的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等。

【关键词】工资差异;缩小差距;区域经济【作者简介】孙艳(1978 ),女,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河湖管理处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一、江苏省工资水平概况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辽阔,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工资水平与人民可支配收入比较高。

从2009年来看,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为340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一天能创造94.4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

从1979年以来,一直保持着12.6%年平均增长率。

从平均数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4744元,高于全国的25575元;2008年,江苏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166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229元,也足见江苏省的整体状况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个不错的排名的,可见江苏省确实是个经济大省。

江苏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但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江苏,也存在着区域发展差距问题,表现之一就是苏南与苏北的差距,具体表现为苏南与苏北的工资水平差距。

从2009年来看,苏南地区生产总值为21154.19亿元,苏北地区则只有7196.89亿元,我们可以计算出,苏南地区生产总值是苏北的将近2.93倍。

从人均来看,苏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9278元,苏北为23835元,苏南是苏北的将近2.91倍。

从这两个数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

我们再看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苏南为1449.48亿元,苏北为542.54亿元,又不难算出,苏南是苏北的2.67倍。

另外,苏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1115元,苏北为28472元,比苏北高出12643元,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工资水平的差距。

二、缩小工资水平差距的重要性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会积极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另外,提高工资水平,增加人民的收入,也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刺激人民的消费,这样,也会带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提高苏北工资水平,缩小苏南、苏北差距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表现为:一是缩小苏南、苏北的工资水平差异,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的一种客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江苏省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

二是加速苏北经济发展,提高苏北工资水平,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差距,针对这一点,提出实施苏北大发展战略,对促进或推动全省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对江苏实现富民强省、推进与早日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全局性的、长远的影响。

三是苏北的开发和崛起,也有利于提高苏南的经济水平,在商品和生产要素等诸多方面支持苏南、支撑苏南,逐步形成南北呼应的局面;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拓展省内自身的发展空间。

苏北是江苏的洼地,同时也是江苏的“宝地”,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开发或加紧加快苏北大开发,这种潜力和后劲才会迸发出来,缩小苏南、苏北差距,促进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三、缩小苏南、苏北工资水平差距的措施苏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缺少优势,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明显薄弱。

“十一五”规划以来的不懈努力虽然带动了经济的较大发展,但也存在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速度等问题,比如说,在外资引进上,缺乏重点,缺乏高新企业;在技术引进上,忽视引进的层次,更谈不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创新;在产业分布上,仍重复着“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的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走的仍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因此,加速苏北经济的发展,提高苏北工资水平,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尽可能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城市化进程。

苏北地区主要城市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这些城市都地处江苏省偏远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铁路、飞机等交通运输尚欠发达,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这就严重抑制了苏北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针对这一现象,苏北应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城市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连云港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要充分发挥其港口优势,利用亚欧大陆的一个东面港口的有利地位,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带动经济发展。

淮安、盐城和宿迁等要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的作用,以徐州为中心,加快建设步伐,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方便各种生产要素的转移,也便于将更多、更好的2011年第10卷第13期产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的互相交流,使中小城市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建立起横向经济发展网络,使区域内部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苏北地区城市化进程,最终缩小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二)加强区域合作,有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经济理论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自然成长,二是政府推动。

但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都以自然增长为主,政府推动为辅。

实践表明,政府对经济的规划、协调、干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借鉴这一成功经验,政府要加大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用苏南经济带动苏北经济发展,苏北地区吸收、借鉴“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根据SWTO理论分析,充分利用优势与机会,巧妙对待劣势和威胁,根据不同的时机,实施正确的战略方针。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苏北地区的教育事业一直都落后于苏南地区,普通高等教育人数远低于苏南地区,他们大多集中在高中、大专技术院校的教育阶段。

我们都知道,劳动者拥有的知识、技能是一种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本,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教育还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主要的、比较有效的途径。

因此,苏北要做到:第一,提高苏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使其具备从事工业生产的职业技能,适应工业化的步伐。

第二,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成人教育,培养经济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各学校要结合苏北地区实际情况办学,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口径及结构,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包括高级技工、企业管理人才等。

第四,各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都应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吸引并要留住各方面的人才,为苏北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同时,更要自己培养人才,让自己的职工去培训,这样,一方面,自己的员工能力提高了,能更好的为单位服务。

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不少引进人才的资金。

(四)加快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实践证明,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我国来看,高投入、高消耗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江苏省来看,苏南地区也呈现出这一特点。

苏南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杭州靠的很近,水路、陆路、铁路运输网络发达,城市建设、旅游资源、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各种环境优越,苏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深的海外投资者、海外企业的青睐,成功地吸引了外资,弥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而苏北地区的投资环境不及苏南,且软、硬环境差距偏远,因而要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重视市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苏北地区的投资环境,为加强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苏北经济发展。

(五)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创新产业结构。

苏北地区农业比较发达,这是它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因而,在发展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柱,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模式。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首先要实行科技种植,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其次,要多种经济作物,多种好销售的农作物,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苏北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较苏南地区落后很多,因此,苏北地区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新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顺利实现向经济起飞阶段过渡创造条件。

苏北要明确工业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处于主导地位,因而要加大工业建设的投资,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对策,扩大龙头企业的数量及规模,振兴徐州的老工业基地,争取以此起到带动作用,早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

另外,要加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扩大支柱产业规模,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扩大联动效应,形成健全的科技进步机制,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最终使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到工资水平,另外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经营状况、产品市场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都会对工资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我们也要从这些方面来提高苏北地区的工资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缩短苏南苏北工资水平区域差异,实现江苏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崔德才.苏北经济发展战略方针[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2,42.潘林元,吉文林.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8,53.刘昕.薪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4.姚巨寰.劳动工资实用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5.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6.李欣.技术进步、对外开放与城市工资差距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9,147.张建红,J.Paul Elhorst Arjen van Witteloostui jn.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6,108.刘丽.我国工资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19.刘永仁.工资水平及其决定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2210.仇国荣.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社会因素探析与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9,911.胡章俊.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J].江南论坛,2007,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