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苏南苏北为例缩短江苏省工资水平区域差异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0卷第13期

基于苏南苏北为例探讨缩短

江苏省工资水平区域差异措施

□孙艳

【摘要】苏南、苏北工资水平区域存在差距,差距从逐年拉大发展到逐年缩小,但依然存在。要从根本上缩小或消除差距,不仅要缩小区域经济的差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还要注重苏北地区的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等。【关键词】工资差异;缩小差距;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孙艳(1978 ),女,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河湖管理处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一、江苏省工资水平概况

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辽阔,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工资水平与人民可支配收入比较高。从2009年来看,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为340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一天能创造94.4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以来,一直保持着12.6%年平均增长率。从平均数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4744元,高于全国的25575元;2008年,江苏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166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229元,也足见江苏省的整体状况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个不错的排名的,可见江苏省确实是个经济大省。江苏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但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江苏,也存在着区域发展差距问题,表现之一就是苏南与苏北的差距,具体表现为苏南与苏北的工资水平差距。从2009年来看,苏南地区生产总值为21154.19亿元,苏北地区则只有7196.89亿元,我们可以计算出,苏南地区生产总值是苏北的将近2.93倍。从人均来看,苏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9278元,苏北为23835元,苏南是苏北的将近2.91倍。从这两个数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我们再看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苏南为1449.48亿元,苏北为542.54亿元,又不难算出,苏南是苏北的2.67倍。另外,苏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1115元,苏北为28472元,比苏北高出12643元,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工资水平的差距。

二、缩小工资水平差距的重要性

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会积极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外,提高工资水平,增加人民的收入,也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刺激人民的消费,这样,也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苏北工资水平,缩小苏南、苏北差距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表现为:一是缩小苏南、苏北的工资水平差异,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的一种客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江苏省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二是加速苏北经济发展,提高苏北工资水平,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差距,针对这一点,提出实施苏北大发展战略,对促进或推动全省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对江苏实现富民强省、推进与早日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全局性的、长远的影响。三是苏北的开发和崛起,也有利于提高苏南的经济水平,在商品和生产要素等诸多方面支持苏南、支撑苏南,逐步形成南北呼应的局面;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拓展省内自身的发展空间。苏北是江苏的洼地,同时也是江苏的“宝地”,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开发或加紧加快苏北大开发,这种潜力和后劲才会迸发出来,缩小苏南、苏北差距,促进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三、缩小苏南、苏北工资水平差距的措施

苏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缺少优势,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明显薄弱。“十一五”规划以来的不懈努力虽然带动了经济的较大发展,但也存在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速度等问题,比如说,在外资引进上,缺乏重点,缺乏高新企业;在技术引进上,忽视引进的层次,更谈不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创新;在产业分布上,仍重复着“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的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走的仍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加速苏北经济的发展,提高苏北工资水平,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尽可能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城市化进程。苏北地区主要城市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这些城市都地处江苏省偏远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铁路、飞机等交通运输尚欠发达,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这就严重抑制了苏北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针对这一现象,苏北应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城市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连云港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要充分发挥其港口优势,利用亚欧大陆的一个东面港口的有利地位,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带动经济发展。淮安、盐城和宿迁等要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的作用,以徐州为中心,加快建设步伐,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方便各种生产要素的转移,也便于将更多、更好的

2011年第10卷第13期

产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的互相交流,使中小城市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建立起横向经济发展网络,使区域内部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苏北地区城市化进程,最终缩小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二)加强区域合作,有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理论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自然成长,二是政府推动。但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都以自然增长为主,政府推动为辅。实践表明,政府对经济的规划、协调、干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借鉴这一成功经验,政府要加大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用苏南经济带动苏北经济发展,苏北地区吸收、借鉴“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根据SWTO理论分析,充分利用优势与机会,巧妙对待劣势和威胁,根据不同的时机,实施正确的战略方针。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苏北地区的教育事业一直都落后于苏南地区,普通高等教育人数远低于苏南地区,他们大多集中在高中、大专技术院校的教育阶段。我们都知道,劳动者拥有的知识、技能是一种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本,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教育还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主要的、比较有效的途径。因此,苏北要做到:第一,提高苏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使其具备从事工业生产的职业技能,适应工业化的步伐。第二,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成人教育,培养经济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第三,各学校要结合苏北地区实际情况办学,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口径及结构,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包括高级技工、企业管理人才等。第四,各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都应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吸引并要留住各方面的人才,为苏北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同时,更要自己培养人才,让自己的职工去培训,这样,一方面,自己的员工能力提高了,能更好的为单位服务。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不少引进人才的资金。

(四)加快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实践证明,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来看,高投入、高消耗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江苏省来看,苏南地区也呈现出这一特点。苏南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杭州靠的很近,水路、陆路、铁路运输网络发达,城市建设、旅游资源、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各种环境优越,苏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深的海外投资者、海外企业的青睐,成功地吸引了外资,弥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而苏北地区的投资环境不及苏南,且软、硬环境差距偏远,因而要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重视市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苏北地区的投资环境,为加强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苏北经济发展。

(五)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创新产业结构。苏北地区农业比较发达,这是它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因而,在发展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柱,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模式。以第一产业为基础,首先要实行科技种植,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其次,要多种经济作物,多种好销售的农作物,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苏北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较苏南地区落后很多,因此,苏北地区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新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顺利实现向经济起飞阶段过渡创造条件。苏北要明确工业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处于主导地位,因而要加大工业建设的投资,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对策,扩大龙头企业的数量及规模,振兴徐州的老工业基地,争取以此起到带动作用,早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另外,要加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扩大支柱产业规模,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扩大联动效应,形成健全的科技进步机制,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最终使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到工资水平,另外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经营状况、产品市场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都会对工资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我们也要从这些方面来提高苏北地区的工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缩短苏南苏北工资水平区域差异,实现江苏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德才.苏北经济发展战略方针[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2,4

2.潘林元,吉文林.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8,5

3.刘昕.薪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4.姚巨寰.劳动工资实用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5.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李欣.技术进步、对外开放与城市工资差距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9,14

7.张建红,J.Paul Elhorst Arjen van Witteloostui jn.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6,10

8.刘丽.我国工资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1

9.刘永仁.工资水平及其决定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22

10.仇国荣.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社会因素探析与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9,9

11.胡章俊.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J].江南论坛,2007,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