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初探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他什么时候来?”
“他说,他夏天来。”
“现在不是夏天了吗?”
“不是,因为她没有来。”
“他要是不来了呢?”
“那就没有夏天!”
7
——李勇进的《因为他没有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 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以上几个例子中,徐志摩把女子的低头比作水莲花的娇羞; 冯至把“寂寞 ”形象化为“蛇 ”;北岛把“不可触摸 ”的“抽 象时间”变成了可见可闻可感会枯萎的玫瑰,这是具象化的物品。 在方法上,陌生化 经常运用通感、比喻、 拟人等手法 来使原有 的诗歌意象变形,从而使 事物变得新奇,充满诗意。
所以,陌生化是诗歌创造性的事业,是诗歌对 艺术的审美欲求:出新、变异、不落俗套;精巧、微妙, 以少总多,以变守恒……
对世界与内心的突进、深入、开掘、体验、发 现、超拔、升华……
也是诗人对个性、独创、别致、奇趣的求索
与掌控;也是诗人对个体独异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境界的
展现与营造;更是他自我主体的人格、品性的卓然特立,
孤素独标!
10
11
8
创造陌生化艺术不是容易的事情。诗人面前到处是惯常化的 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跌入这个陷阱。诗人任洪渊表达了他的苦恼与 困惑。他以诗的形式,写出了他遭受语言文字围困的焦灼状态:
鲲鹏之后
已经没有我的天空和飞翔
抱起昆仑的落日
便不会有我的第二个日出
在孔子的泰山下
我很难再成为山
9
在李白的黄河苏轼的长江旁
我很难再成为水
——傅天琳的《迪斯科·在西柏林布Fra bibliotek舞 5厅》
试论语言陌生化及其对文学价值实现的影响
试论语言陌生化及其对文学价值实现的影响语言陌生化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陌生、不常用的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以及使用不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塑造作品的独特风格。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使用可以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文学价值。
首先,语言陌生化可以创造独特而富有诗意的艺术效果。
通过使用陌生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文学作品可以打破读者对常见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的习惯性期待,从而给人一种新奇感和惊喜感。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使用可以使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音乐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语义上的理解,还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其次,语言陌生化可以加深作品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陌生化的语言使用往往需要读者通过推理和想象来理解其含义,从而带来一种神秘感和隐喻感。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使用使得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入、丰富和多层次,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解读来探索作品的深意。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使用可以使作品的象征意义得到更好的实现,增强作品的审美和思想意蕴。
再次,语言陌生化可以突出作品的个性和风格。
通过采用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文学作品可以在形式上与众不同,使作品的风格独特、鲜明。
作家可以通过刻意选择陌生化的语言,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实现作品的独特性和美感。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使用不仅可以突出作家的艺术风格,还可以打破传统的文学规范和模式,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性。
最后,语言陌生化可以促进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陌生化的语言使用可以激发作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在语言表达上进行突破和尝试。
这种语言的陌生化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同时,语言陌生化也可以激发读者对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的思考和探索,促进读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这种互动和探索对于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语言陌生化的使用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实现更高层次的文学价值。
它可以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加深作品的内涵和象征意义、突出作品的个性和风格,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分析
“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上违反习见、常情、常理、 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惯性、俗常、重复、老旧,以 情思和形式的新异与独特,使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和麻木 中惊醒,从而对世界获致全新的认知和感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的《有的人》
一、陌生化体现在语言上,与自动化相反。写诗,就是一场 与习惯语言(自动化语言)的搏斗,语言的痛苦与突围,是诗人恒 久的,一刻也不能擅离的艺术宿命 。
在伤口里。沉醉 风,打开殷红的那支 五天里,涂唇,涂心,涂指甲 二十天里,沉然,失血,一点点溃破 ………
——来小兮的《花瓣》
二、 陌生化根植于意象创造。 每一个诗人身上都应该有一颗 勇敢的种子,致力于同意象的陈旧、僵化做斗争,不断地创造出醒 人心目的奇特的意象,以使诗歌别开生面。
快渴死的金鱼 一池火焰嘶咬着 脱不掉紧身的红鳞 ——傅天琳的《迪斯科· 在西柏林布达舞厅》
三、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还来源于情感的极化和意念的精深。 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自然状态的原生情感,而审美情感。审美情 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异性。变异,即极化。或强,或 弱。诗中情感只有极化,才能以超常的力量,打动人心。
一次分手,一次小小的死亡。
——王渝(台湾) 啊,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舒婷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韩瀚的《重量》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 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以上几个例子中,徐志摩把女子的低头比作水莲花的娇羞;
诗歌语言陌生化
诗歌语言陌生化诗歌语言陌生化1:引言1.1 背景在文学创作中,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常常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
然而,有些诗歌作品使用了陌生化的语言,使得读者阅读起来感到困惑和陌生。
本文将探讨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定义和特征2.1 语言陌生化的概念诗歌语言陌生化指的是诗歌作品中使用了晦涩难懂、陌生或不常见的语言,使读者在理解诗歌意境和内容时感到困惑和陌生。
2.2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特征诗歌语言陌生化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使用罕见的词汇和古老的词语;- 创造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运用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 打破常规的语法和句法规则;- 引用其他语言或方言的词语和句子。
3: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原因3.1 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有些诗人希望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以突出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3.2 表达隐含意义和情感陌生化的语言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隐含意义和情感,通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效果。
3.3 跳脱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诗人可以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构世界,打破日常生活的常规和限制,让读者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感知和认知方式。
4: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影响4.1 阅读困难陌生化的语言常常使读者难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
4.2 情感交流的障碍陌生化的语言可能导致读者无法真正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情绪,从而降低了读者与诗歌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4.3 文化背景的限制陌生化的语言常常涉及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对于不熟悉这些背景和体系的读者来说,理解诗歌可能存在困难。
5:附件本文档附带了以下附件供参考:- 诗歌作品《陌生的语言》-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案例分析6:法律名词及注释1:陌生化的语言:指存在于诗歌作品中晦涩难懂、陌生或不常见的语言。
2:诗歌意境:诗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抽象概念或思想等。
尹才干:关于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探索
尹才干:关于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探索尹才干1979年,笔者在学习中华古体诗歌的基础上,想探索一种比格律诗容量更大,表达更充分,语言更新颖的新体诗歌,于是提出“十六行诗”理论,尤其重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探索。
因为诗歌,是语言皇冠上的明珠,其语言最忌“熟”“俗”。
“熟”“俗”是诗歌同质化的特质,是平庸作品的明显标志。
而“陌生化”是诗歌语言精神的闪光剂,它能增加诗歌本身的骨质硬度和光芒。
要避免“熟”“俗”,就要注重提炼语言,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白石诗话》)并总结出“词语的反常搭配”“词语的异类并举”“语义(或语境)上下对抗”等方法,后经过修改打磨,作为诗歌创新方法写进《诗歌创作入门》讲义;作为歌词创新方法写进《歌词创作概论》教材,作为写作创新方法引进《写作学教程》《创意写作学》等课程,读者纷纷转发,掀起了“诗歌(歌词)语言陌生化探索的浪潮”。
1、词语的反常搭配遣词造句,不按常规进行,而出人意料地将一些不合搭配习惯的词语偏偏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以达到出新(陌生化)的效果。
如尹骞《朝天门》中的“石梯走不完岁月的坎坷/滑竿抬不尽轿夫的艰辛”;王珂《我是你一生的思恋》中的“无论时光牵出多少白发”,“无论脸庞染进多少夕阳”;邓成彬《天下中国人》中的“黄皮肤是张通行证/黑眼睛是张介绍信”;才干《甜甜的歌谣》中的“你(葡萄)是一串串甜甜的歌谣”等等便是。
其中“石梯——走坎坷,滑竿——抬艰辛,时光——牵白发,脸庞——染夕阳,皮肤——通行证,眼睛——介绍信,葡萄——是歌谣”等等都是词语间的反常搭配,让人耳目一新,拍案称奇,取得了别具匠心的艺术效果。
2、词语的异类并举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前后多个格式、色彩相同(或相近)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句子中,将多个意义不同的词语并举,也能获得“创新”(陌生化)的效果。
如王希异《老巷》中的四句“捧一块秦砖,捧一部传奇/读一片汉瓦,读一页华章/品一盏绿茶,品一份淡泊/沐一轮斜阳,沐一身清爽。
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语言的陌生化研究——以《人羊》为例
管理科学(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语言的陌生化研究◎龙臻史小华观念。
要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法治观念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课上老师讲授+课下学科学生交流”这样的培养模式不同与传统的单一老师授课,各学科学生之间交流不仅仅会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法律知识,也会带动学校法治风气的形成。
(二)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师资优化要重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乃至大学,教师始终都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高校法治的建设,影响到在校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强弱,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法治资源,积极与当地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将法律知识硬社会实践广的优秀法治工作者引入校园,为在校大学生授课,这样法治教育不仅仅只局限于课本,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治工作者运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社会实例去解释课本上苦涩的法治知识,这样在校大学生也乐意接受。
(三)高校努力营造法治环境氛围,实现依法治校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氛围也是培养在校大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一环,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不仅仅可以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还能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良好法治校园氛围的形成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高校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依法治校,高校要创建在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相关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渠道,为在校大学生自主制定学生公约创造良好条件,要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与规则意识;高校领导者、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秉持依法依规办事的原则,让在校大学生在平常小事中感受到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特别是与在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在评定奖学金竞选班干等事项中都要严格依照规则进行,确保评选公正公平公开。
(四)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锻炼学生法律实践能力高校应该要充分利用法援社团、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积极开展法律实践活动,锻炼在校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扩大社会实践接触面,在法律实践中不断培养法治观念,增强法治认同感,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几句诗:“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呢?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陌生化”是一种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全新而惊奇的眼光去感受,让习以为常而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变得焕然一新。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不断从那些司空见惯的语言、普普通通的文字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从非常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感觉的震颤,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语文“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文本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却是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包括创造才能的依托。
教学要有创意,要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当然必须以新颖的形式、新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更应该以务实的作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努力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刘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
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
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①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
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
文学概论:浅谈文学“陌生化”
浅谈文学的“陌生化【中文摘要】文学中的“陌生化”手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构思方式,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
陌生化强调现实和语言的距离。
一般的观点认为,艺术之所以需要陌生化,有两个目的:一是抵制审美疲劳并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二是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以下就文学的陌生化问题从作者的创作,读者的欣赏,还有语言本身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创作者;读者;语言。
“陌生化”( 又称“奇特化”或“奇异化”)的说法是俄国形式主义核心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 9 l 7年《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
他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感受的“无意识的自动化”过程。
所谓“无意识的自动化”指人们对事物感觉的迟钝、麻木及对事物的无意识接受。
他认为:“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跃。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文学中的“陌生化”手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构思方式,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
陌生化强调现实和语言的距离。
一般的观点认为,艺术之所以需要陌生化,有两个目的:一是抵制审美疲劳并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二是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以下就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问题从作者的创作,读者的欣赏,还有语言本身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以下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问题。
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来说,“陌生化”手法是在文学中不断创新,不断求异。
关于文学作品,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材。
文学作品陌生化的例子
文学作品陌生化的例子文学作品陌生化是指通过使用陌生、非常见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创造出与现实世界不同于常规的文学体验。
这种风格常常被作家用来突破常规故事叙述方式,引起读者对作品的关注。
《尤利塞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学作品陌生化的典范之一。
这部小说以流金般的语言,娴熟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如字谜、文学引用和内心独白等。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勒奥波德·布鲁姆的一天展开,广泛探讨了生命、欲望和人类存在的主题。
乔伊斯通过多样化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需要耐心地去解读和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另一个例子是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
这部小说以中心人物亨伯特·亨伯特的视角,讲述了与青少女洛丽塔之间的禁忌恋情。
纳博科夫以独特而复杂的叙述方式,运用黑色幽默和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危险而迷人的世界。
小说中的陌生化体现在对道德观念的冲击和争议性主题的探索,使读者不得不思考自己的道德与伦理观。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文学作品陌生化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在一个名为马孔多的神秘小镇上展开。
马尔克斯以富有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神秘和超自然元素的世界。
通过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传说交织在一起,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体验。
这些例子展示了文学作品陌生化的不同方式和表达形式。
通过使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作家们创造出了令人兴奋和令人困惑的世界,挑战着读者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这些作品让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边界和可能性,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文学陌生化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刘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
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
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①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
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诗歌的语言被认为是高度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使得许多人对诗歌产生了远离感。
本文将探讨诗歌语言的陌生化现象,并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可能是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所致。
诗歌通常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押韵和节奏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这些修辞手法和语言形式对于读者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使得他们难以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
此外,由于诗歌的紧凑性和高度简练性,有时候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也会让人感到困惑。
因此,诗歌的语言陌生化使得它变得难以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其次,社会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也是造成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语言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社会注重实用性和直接性,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这种日益流行的语言风格与诗歌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给了人们一种诗歌是陈腐、古板的错觉。
另外,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也会对诗歌的理解产生影响。
诗歌中的一些隐喻和典故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使得那些并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的读者难以解读诗歌。
那么,如何解决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问题呢?首先,诗人在创作时应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抽象和难以理解的语言形式。
他们可以通过运用更加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诗人还可以适当注释或解释诗歌中涉及到的一些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
另外,教育也是解决诗歌语言陌生化问题的关键。
学校可以将诗歌纳入课程教学,并教授相关的阅读和解读技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此外,教育机构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诗歌活动和比赛,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接受度。
最后,新媒体的利用也可以帮助解决诗歌语言陌生化问题。
浅析贾平凹小说语言的陌生化
浅析贾平凹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变异性”是文学语言的本质属性,而“变异”最终是为了实现“陌生化”。
在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就有不少新奇性、生疏性且耐人寻味的“陌生化”的文学语言。
本文具体分析了贾平凹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在激活旧词、自造新词、巧选词语、方言土语文明化、口头语言文字化这五个方面的体现及其产生的效果。
标签:贾平凹小说语言变异性陌生化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异性”已成为文学语言最重要的特质。
文学语言所有表面性质都是通过“变异”得来的。
“变异”是语音、词汇、语法的超常运用,是对日常语言习惯的违规。
有人认为它是不合法的现象,语辞的本来意义被忽略或面目全非。
但也有人认为“变异”不是不合常规,而是日常语言的更进一步的结果。
侯冠英就曾说过“没有这种变异,就没有文学性的语言”[1]。
这两种说法皆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
然而“变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最终是为了实现“陌生化”。
本文以贾平凹的一部分小说语言为例论及了“陌生化”在贾平凹小说语言中的具体体现及其产生的效果。
一、关于“陌生化”有关“陌生化”的理论探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前期,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维·什克洛夫斯基就提出了“反常化”的主张。
他认为“所谓‘反常化’是指要打破已有的僵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2]。
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文学界,“反常化”“陌生化”便成了新潮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陌生化”,即“打破语言习惯、规则、逻辑的常用表达模式,采用反常、新奇、陌生的表达,使语言所描绘的熟悉的人、事、物,读起来时感到陌生,即熟悉而不庸俗,剌激又新鲜,形成新颖奇特的审美效应,吸引人的阅读欲望”[3]。
在语言的长期使用和发展中,语词常常经不起岁月的打磨,很容易失去原有的光彩。
令语词复活、重新焕发生机的办法便是“陌生化”。
诗人和作家需要不断地搜寻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去创造个人独特的表达风格。
贾平凹同样也需如此,他本人也曾谈到在写作过程中关于语言具体使用问题上存在的困惑。
谈论文学陌生化语言特征
谈论文学陌生化语言特征文学是以各种文字语言来表现作者所要向读者传递的东西,如作者的感情或想揭露的社会现象等,其实质上就是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处理。
英美著名的文学作品无论在风格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学有很大的差异,它主要表现在英美作家善于处理语言,把整个作品的气氛带动起来,从而使所有人物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处理方式最显著地体现在整部作品中语言的陌生化上。
站在文学理论的角度上看,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呈现的趋势主要是虚构化、突出审美化、整体化等,有着显著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因此对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征的探讨显得极其重要,对今后文学研究的方向与途径可能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陌生化语言的发展及特征分析其实“陌生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亚里士多德想到的,但当时他没有具体去定义这个概念,而是用“不平常”“惊奇”等词来形容这种形式给人们带来的触动。
而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语言”这个概念,实质是不断改变我们对旧事物的观念、看法,从旧事物中发现创新点,从而对生活、人生有新的不一样的感受。
这些都是在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自从陌生化语言的理论被接受并传播开后,这种新奇的语言运用方式被很多作家用于小说作品的创作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它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作者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一种惊奇又陌生的感觉。
在陌生化语言的特征的小说作品中,平凡无奇的生活场景都被作者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展示出来,并用一反传统的多重叙事模式和非线性的叙事技巧介绍故事的发展、高潮及结局,充分显示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这种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手法是为了让读者对已熟识的事物再次产生的新奇感,其目的却不是仅仅局限于所产生的新奇感,而是为了吸引读者,通过新奇感来使读者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脱离以前的麻木状态,重新拾回对生活的激情,找到真正的生活的意义,重新界定自己的人生。
因此,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是为了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新鲜感。
二、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运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手法虽然起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但其却被非常明显广泛地运用在了英美文学的意识流作品中,通过研究这些作品中陌生化语言的特征,能够清楚地看到陌生化语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英美文学的快速发展。
颠覆常规的艺术——浅析文学构思中的“陌生化”
颠覆常规的艺术—浅析文学构思中的陌生化班级:12级汉语言文学3班姓名:奠尚礼学号:20120501013014内容摘要:陌生化又叫反常化,它是一种颠覆常规的文学表现艺术。
它通过反常规的语言、思维、构思方式等使文学作品蒙上一层新颖独特的氛围。
用复杂、委婉、富有深意的语言使文学作品曲美化,用反常的夸张,反拟人的写作技法使文学作品唯美化,用怪异、奇特、荒诞的人物形象来赋予文学作品更深层社会意义。
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人物形象、陌生化常景、陌生化构思是陌生化现象的四种表现方式。
陌生化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创新方式。
关键词:陌生化语言艺术审美观“陌生化”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是无形而有意的,在我国可以追溯到诗歌散文创作的初期“陌生化”现象便随之而生,但最终的定义者是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家们,代表人物是什卡洛夫斯基。
“陌生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是一种无形的需要,即创作者创作灵感、吸引读者、表现文意的需要更是读者心灵感官的需要,它突破文学创作的“呆板、固定形式”有效解决读者的“审美疲劳”。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处理的基本原则。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
“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
如果审美感觉的过程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心理学和审美学是陌生化的一个重要运用,也是其运用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作品能否抓住读者的心灵、正视读者社会观、给予读者感官上的清新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是否具有社会价值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文学作品陌生化问题探析
( 1 9 8 5 一) , 女, 安 徽 宁 国人 皖南 医
。
律 。什 克洛 夫斯 基 指 出 , 艺 术感 知 的重 复会 变 成 习
惯性感知 , 如 果 不加 变 换 , 人 们 会对 这 种 习惯 性 的
【 关键词】 形式 主义 ; 陌生化 ; 西方文论 【 中图分类号】 1 0 一 O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1 6 7 4 — 1 1 0 4 ( 2 0 1 3 ) 0 2 — 0 1 O 5 — 0 3
俄 国文 艺 理 论 家 什克 洛夫 斯 基 在 其 著 名 的 论
[ 摘要】 ‘ ‘ 陌生化” 理论产生于 二十世纪初期 , 是俄 国形 式主义极其 重要 的概念 , 至今对 中西方 文艺批评理论有着深刻影响。本文从文学作
品 陌 生 化 的 生 成模 式 、 陌 生 化 与 文 学 作 品 评 判标 准 以及 陌 生 化 与 常 规 化 三 个 方 面 探 讨 了一 些 问 题 。 试 图厘 清 陌 生化 理 论 中 的一 些 偏 颇 之 处 。
的新 鲜感 逐 渐 过 渡 到 自动 性 、 麻木性 中, 新 颖 的 感 觉会 逐 渐弱 化甚 至丧 失 。为 了让 读者 体 验到 新颖 、 陌 生 的艺术感 受 , 必 须采 取 与 已有 的文学 作 品迥 异
的形 式来 打破 这 种麻 木不 仁 的状 态 。然 而 , 文 学作
品 陌 生化 效 果 的 生成 模 式 是 怎 么样 的 呢? 笔 者认 为, 从 哲 学 高度 来 讲 , 文 学 作 品 的 陌生 化 效果 的 生 成必 须 以打破 和解 构 人们 头 脑 中 的 “ 前理解”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在诗歌的创作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而“陌生化”则是现代汉语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手法,它通过扭曲、变形等方式,让诗歌语言变得新颖、独特,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
语义陌生化主要是通过词语的搭配、偏移、变形等手法来实现的。
通过打破词语常规的用法,让读者对诗歌产生新的感悟。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萧萧”和“滚滚”这两个形容词来修饰“落木”和“长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动态的、悲壮的场景。
语音陌生化是通过改变词语的发音、韵律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增强读者的听觉体验。
例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运用了押韵和叠音的手法,让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音乐感。
语法陌生化是通过改变词语的语法结构、语序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的表达更加新颖、奇特,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顾城的《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诗人运用了简短的句式和省略的手法,让诗歌的表达更为独特,引人深思。
语篇陌生化是通过改变文本的结构、叙述方式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在海子的《麦地》中,“那一年我不到一岁/现在我是两千年”,诗人运用了跨时空的叙述方式,将个人的经历与历史、现实与幻想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诗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现代汉语诗歌中的“陌生化”语言实现,主要是通过语义、语音、语法和语篇等方面的创新手法来实现的。
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新颖,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同时也可以拓展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推动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
对于诗人来说,掌握和运用好这些手法,可以提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平;对于读者来说,可以更好地领略现代汉语诗歌的魅力,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早安》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它以独特的意象和语言形式,展现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初探
c g i v au . e o e a d we r e a l t t e e t:lc i g c a m, h n c n o t n ec I i o n t e v l e On t t r h i h h n , a f mi a wi i d f c i r h s s a kn h r ti o a o ti , t. t s u f i a ia i n f l g a e t a ma e u f r h d f c o rd t n l a g a e a d n a l r to o a u g s h t m i z n k s p o t e e e t f ta i o a l u g s n ma e a g a e s i n k sl u gs n d f a i o p n n b a s r r i g mo e f l d ee t t s p o e t y u p sn v , i e wi v t l y i l h t i i . T e ril d s u s d t e h n me o o a t h a t e i s e s h p e o n n f c c u a ii ia o o i r r l g a e i u a e f p r f s e c , c mp s g e tn e i t e nf l rz t n f l ea y a u g s n s g o a t o p e h o o i s n e c s n h me s f m a i t n s n n a o b a i g wi o v to , r e o c l t c iu , wa s o x r s i n a d s n e o p r c a o f t e b a t u , e r kn t c n e i n h n h t r a h q e i e n y fe p s e o n e s f a p it n o e u f l e i h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初探
作者:蔡博成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
摘要:传统语言方式虽然具有准确畅达,认识价值显著的优势,但其缺陷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自身魅力有所欠缺,内涵稀薄等。
陌生化语言正是补充了传统语言之短,使语言出奇制胜,充满活力,文章从词类运用、超常组句、结构、审美观念等方面探讨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现象,旨在说明它值得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文学;文学作品;语言;陌生化
陌生化,简单而言,就是使我们所习见的语言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
“语言陌生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哗众取宏的标新立异,它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在阅读过程中引起读者对文字所表达意境的充分注意,达到读者能更深人地理解文章内容的效果,同时也是为更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阅读上渴求新异的心理需求。
文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艺术,其中善于运用文字的方法之一,就在于能够有效地使用“陌生化”手段,打破常规,出其不意,使得文章不平庸,充满活力,让人们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阅读理解中走出来,以新的眼光感受生活。
一、词类运用陌生化
(一)词序错位。
余光中在《雨季》中有这样的诗句:“曾经/雨夫人的孩子我是”。
正常的语序应是“我曾经是雨夫人的孩子”,由于诗人别出心裁地把“曾经”前置,并把主谓宾次序倒装来写,改变了固定、缺乏变化的节奏,使句子富于灵活感。
词序错位之妙为遣词造句带来了灵活多变的机动性,避免了平板、直露,体现出语言的弹性美,形成即使无理但却美妙的意境。
(二)词语的异常搭配。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首先表现在对约定俗成的语词关系的突破上。
语词搭配的反常化是对既定语言规则的有意破坏,它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加了感知的难度,却更能激发读者的思索与想象。
例如:“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引自莫言《红高梁》)。
“鲜嫩茂盛,水分充足” 用形容植物的词语,作者来形容奶奶,显然是对习以为常的语词搭配规则的有意违反,可是呢,却因此更富有形象性与联想意义,更能生动形象地体现奶奶少女时的水灵、丰润,充满活力。
再如“东北天空抖了一个血红的闪电,一道残缺的杏黄色的阳光,从浓云中,嘶叫着射向道路(出处同上)。
用“血红”来修饰闪电,让阳光发出嘶叫声,语词组合极为反常,突兀陌生得令人惊叹。
但它在极端以至变形地表现雷雨前的自然景象的同时,更深刻地让读者体验到人物异常的心境和感觉。
它把奶奶处于极端绝望情绪下的视听知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常规描写电闪雷鸣的语言难以做到的。
(三)词义扭曲。
它刻意地扭曲词语稳定的固有含义,使词语在语义系统中的固有义与改造义互相浸染,增加语义模糊性、朦胧感。
如“路西边,哑巴拍着屁股跳高。
”“跳高”是体育专
业术语,作者弃之不用,而巧妙地直取字面义,即“蹦蹦跳跳”。
在小说中,哑巴,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痛杀敌人的兴奋劲儿,于是高兴地一路上蹦蹦跳跳。
在这里,“跳高”代替“蹦蹦跳跳”,取得了陌生化的奇异效果。
二、超常组句陌生化
最能使读者产生陌生感的是无标点语言。
这样的文字使得读者剪不断偏要剪断,理还乱还非要理清,解读的难度反而激发其浓厚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满足感。
例如柏原小说《洪水河畔的土庄》中的一段文字:“……产妇越是喊叫麻有财越是着急狠劲儿打驴屁股驴就越跑得快车就越颠得凶女人就越是疼痛难忍越是大声喊叫他越是打驴越是怕越是跑越是渐女人越是疼越是喊叫……”。
行文节奏急促紧凑,文不句读,字里行间充满了急迫感,十分真切地传达出主人公麻有财心情的急惧和情况的紧迫。
婆娘要生产,可接生婆没请成,公社卫生院也住不起,无奈只好赶着驴车往回拉。
黑夜里雷雨交加,半路上婆娘临产,情况十万火急。
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情节。
上文的语言形式与其内容十分协调。
无标点语言产生的急促感与主人公绝望中的急切心情一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特殊技法与篇章结构陌生化
人们在创作中发展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如意识流小说中的时空错位、蒙太奇等手法,有些作品则开辟出了独特的叙述视角,如托尔斯泰的《量布人》就以马的视角来描述人类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福克纳的名著《喧哗与骚动》则选取了一个白痴的视角观察和展现事件的全过程。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的手法则更为独特,他在叙述中常采用站在将来回顾过去的方法,把过去,现在和将来巧妙连在一起。
他还采用了大量富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如一场大雨竟然数年不止,圣女雷梅苔斯突然升空飞去,人死后鲜血沿着街道一直流回自己的卧室等等,这些技巧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使作品充满丰富的内涵。
以上种种方法和手段其实都是为了达到某种“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取得独有的艺术价值。
四、审美观念陌生化
我国传统文学语言追求的是文雅且优美,但自从1985年以后语言的鄙俗化却由“审美”转向了“审丑”。
鄙和俗的语言充斥在小说之中,似乎有意倒生理感官的“胃口”,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中鄙陋意象和细节反复出现,如“羊骨头”、“梨子”、“厕所”等等,这些吃喝拉撒的凡人俗物都在文章中作为第一意象出现在读者眼前,它们或生而不熟,或腐烂或臭。
这种“审丑”所带来的“痛感”往往比“审美”带来的体验更加深入,深层次的感悟和思索也带来更强烈的理性满足。
当然,小说语言的鄙俗化也应该有一个度。
如果是从事物的本原状态中,体现出朴素、鲜活的自然美、本色美,表达一种“生命本体精神”,是可取的;但如果为鄙俗而鄙俗,堕落成低级趣味,粗话脏话泛滥成灾,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仅不能表现人的原生态的野性,不能张扬人的生命本体精神,相反,却会以大量的语言垃圾的制造践踏纯真的心灵,污染精神环境。
综上,“陌生化”语言的根本意义在于让人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走出来,以新的目光感受生活。
“陌生化”并小是一味地求新求奇,或者十脆让人看小懂,越“陌生”越好,也并非只是纯粹地玩弄技巧,它必须切合一定的语境和接受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启示我们,只有适度的“陌生”,写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新的生命,写作才会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臻中,王长俊.文学语言〔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87一95.
[2]杨爱妓.文学语言中超常组句的语义分析.写作,1999. (4):28一29.
[3]林燕平.莫言小说个性化变奏浅析.写作,2000.(7):22一23
[4]武善增.谈近十年中国小说创作的语言新变[J].写作,1997. (6):6一7
(作者单位:武警广州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