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新特征下的心理健康探索
“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探析
“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探析【摘要】本文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对5000余名“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结果分析,提出了对“90后”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90后”;大学新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具有时代特征的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媒体普遍称之为“90后”。
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九零后文化检测零点报告》的中,对“90后”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拟成人化、松圈主义、激情体验、一心多用等特点。
“90后”大学新生从中学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生活和学习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短期内出现心理困惑。
为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对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2010级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测量和统计过程(一)测量对象和施测程序由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组织2010级5000余名新生在新生军训期间在院体育场进行现场心理测量,最后现场收回问卷5109份。
(二)施测量表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形式,来了解哪些学生在心理状况上需要接受关注和服务。
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由10个因子组成,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采用5级(0-4)评,一般规定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1分为阳性,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任一因子分值≥2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三)数据处理问卷回收之后,心理咨询中心组织人员对回收的5109份问卷进行了逐一排查,剔除无效问卷0份,实得有效问卷5109份,并把问卷结果逐一录入计算机,最后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测量统计结果(一)总体结果阳性症状学生是指那些已经自我感觉不佳的学生,这些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节。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分析4页word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世界病”,“90后”大学生成为了高校校园的主力军,与“80后”、“70后”甚至“60后”相比,当前大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当前大学生在情感领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90后”大学生情感变化快,情绪化严重,精神生活空虚;女大学生过度依赖父母,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理性对待老师的管教;与异性交往持“正常”心,对婚前性行为觉得很正常,错误的处理异性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导致了单相思、多角关系等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交往成人化,以自我为中心,大兴“人情”之风,同学间吃吃喝喝;学生干部竞选拉帮结派搞选票等,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在交往成人化这一趋势下变得攀比、虚荣,更有甚者做出了违法的事情。
(三)当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功利性学习太严重,为了增加砝码,提高附加值,大学生急于考取一些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司法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等,不惜花费巨额金钱逃课参加辅导班,更有甚者花钱伪造、购买假证书;从学生干部竞选中,托关系找门路,拼钱拼爹拼权利的大有人在。
(四)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互联网的普及带给当代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瘾成风、欺骗诈骗、低俗色情影视等问题,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能以正确的态度进行交往;助长了逃避现实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对面的交流。
沉溺于网恋中,妨碍了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良好情绪体验。
二、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一)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环境的产物。
家庭环境对于塑造孩子的心理性格有着重大的影响,父母祖辈的过分呵护,无条件满足子女的要求,导致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淡薄: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相伴,导致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既要面对学业压力,又要面对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压力倍增。
而“90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其成长环境、人生观念和心理特点与之前的大学生群体有所不同,因此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特点也有所差异。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并评估其效果,对于提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开展关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寻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及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为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该研究旨在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与推广。
通过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社会各界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启示。
1.3 研究意义“90后”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议“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 议“ 9 0后 "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宁 燕
摘 要: “ 9 O后 ”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特 点 具 有 热 的管 自己 的事 情 , 但与此同时 , 由于 独 生 子 对 比 以前 好 , 在 孩 子 身上开放 与 沉 默孤 独 并存 , 独 立 性 和 依 赖 性 女 比较 多 , 从 小 到 大 很 多 事 情 都 是 父 母 包 而 且 父 辈 们 自己 吃 了 很 多 苦 , 都不想 让 自 想 让 子 女 过 上 优 越 的 生 并存 , 追求新鲜感, 接 受 新 事 物 能 力 强 等 特 办 , 很 少 自 己洗 衣 服 、 做家 务 , 因 此 在 日常 己 的子 女 再 受 苦 , 即使 自 己再 累 , 再 苦 也 不 能 苦 了孩 子 , 点, 其 形 成 有 着 深 刻 的社 会 、 家庭 教 育 和 个 事务 和经 济 依 赖 上 对 父 母 的 依 赖 非 常 大 。 活, 另外 , 孩子受到整个 人等原 因。“ 9 O后 ”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另外 , 由于 独 生 子 女 , 被宠 习惯 了, 与 人 分 几 乎物 质上 有 求 必 应 ;
极 参 加 业 余 活动 , 发展 社 会 交往 等 方 面 。
关 键 词 :9 O后 ; 心理健康 ; 教 育
他 们 可 以任 意 发 脾 气 , 家长 无 条 件 意 和 同学 交 流 , 感觉孤独 , 对 父 母 存 在 很 强 为 中 心 , 从 烈 的 情感 依 赖 , 但 同 时 又 不 愿 意 和 父 母 做 的 接 受 。这 些 孩 子 成 了 温 室 里 的 花 朵 , 来没有经历过狂 风暴雨 的洗 礼 , 一 旦 遇 到 深入的交流 , 时刻存在矛盾心理 。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90后”大学生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突出的心理特点。
本文着重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形成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探讨了应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对策。
标签: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一、“90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1. 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90后”的大学生大都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
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
通过部分学生我们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同学们会反映他比较孤僻,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地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
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
2. 精力充沛、心态积极与行为过激并存能进入大学学习深造,大学生在心理上无疑有一种成功感。
他们对那些关系国家、民族荣誉的事情和政治性事件,或关系自身尊严和切身利益的事件反应强烈、高度关注。
他们开始思考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付出全部。
他们往往有远大的理想,对人生自信、乐观,在从事各种活动中感到精力充沛,常常体验到自己的青春活力,深信前途无量。
但是对于社会认知、情感以及自我意识,他们都处在趋于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
虽然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有时在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现实的情景和具体的条件,对后果缺乏充分的预见,表现出决策草率,轻举妄动,行为过激的弱点。
3. 认知水平提高、思维活跃与自以为是并存“90后”的大学生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不轻易接受某些结论,不满足现象的罗列和陈旧乏味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依据自己的思考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他们开始由接受型学习为主向接受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转变,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摘要】本文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通过“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其实际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调查、问题分析、重要性、实施策略、效果评估、影响、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90后”一代是指出生在1990年以后的人群,他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背景是因为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信息爆炸的时代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焦点。
由于“90后”大学生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多样,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和支持。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困扰和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以为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1.2 研究意义“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在年轻人中日益突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挫折等多方面的困扰,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90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业表现。
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摘要: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决定新生大学生活和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被称为“90后”大学生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突出的心理特征,如何针对”90后”新生心理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摆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90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针对处在各个年级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侧重。
对于刚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而言,最主要的莫过于抓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尽快的融入到新集体中,尽快的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近两年,具有时代特征的”90后”的大学新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他们从中学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势必导致他们在短期内出现心理困惑。
因此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90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人的整体素质当中,心理素质占据着基础地位,它影响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心理,即使有过人的才智、高超的能力与强健的体魄,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
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90后”新生来讲,他们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大学四年的成长。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每年高校新生的不断增加,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拥有争议的90后大学新生身上呈现出多元的、复杂的心理特点,因此认真研究90后新生的心理特征,从多方面入手正确引导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快乐的健康的度过大学生活,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90后大学新生共有的心理特征(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障碍首先,新生入学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上大学前,生活上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法自理;一到大学校园,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年来,“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1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更是难以忽视。
1.2 自卑感、压力感较强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压力感。
他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和紧张,甚至产生对未来的畏惧。
1.3 心理健康意识不足虽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在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隐忍,而忽视了及时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2.1 教育资源不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普遍不足。
虽然一些高校提供了心理辅导服务,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学生们在心理问题上无人支持。
2.2 心理教育渠道不畅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还不够畅通,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
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学校提供的简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获取知识,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体验。
2.3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更新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三、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学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90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0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摘要:本文通过对某校24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正确,“90后”大学新生具有以下特点:生活适应能力差,对父母依赖性大;有来自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信仰缺失但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个性张扬等。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一、问题的提出“90后”指的是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青少年,随着2008年9月份第一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80后”原本就是备受社会质疑的群体,而今“90后”也开始迈进大学校园,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90后”,比“80后”大学生引起的争论更多。
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是:“有个性”、“自我”、“叛逆”、“另类”……事实上他们是否真如社会所说的那样?他们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来面对和处理这些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正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注和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在相关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我们编制了《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需求问卷》及《大一新生心理行为特点调查问卷》1],分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类型的题目。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需求问卷》主要调查“90后”大学生心理标准的认同度,采用五级记分,“1”为完全不赞同,“2”为不赞同,“3”为不确定,“4”为赞同,“5”为完全赞同,分数越高,认同度便越高。
开放式问题主要调查“90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大学生有什么行为表现,他们乐于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
《大一新生心理行为特点调查问卷》为封闭式问卷,答案分为a、b、c、d四项,主要调查“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
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某校大一新生,涵盖本科、专科的学生。
利用自习课时间进行调查,共发问卷240份,得到有效问卷200份。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摘要】当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首先分析了“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重点关注其焦虑、抑郁等问题。
其次剖析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
接着探讨了心理健康问题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强调了对学业、生活的不良影响。
最后提出了提升心理健康的对策,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制等措施。
研究结论指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呼吁实施针对性措施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影响、对策探讨、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引起重视、针对性措施、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90后”是指出生在1990年后的一代人,他们是数字原生代,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和心理挑战。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90后”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
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高职大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他们不仅需要承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还需要应对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
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激烈也给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若不及时干预和关注,“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的根源,探讨对策与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利于促进他们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为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探讨这些问题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特别是“90后”大学生,随着社会环境和家庭教养的变化,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对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独立性强由于成长的环境和家庭影响,许多“90后”大学生具有独立性强的特点。
他们习惯自我思考、独立行动,希望获得独立性和认可感。
但是,这种独立性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情感失落。
2.焦虑感强很多“90后”大学生面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对未来有焦虑感,特别是在职业选择、就业压力等方面会更加严重。
3.社交能力差随着社交软件的流行,许多“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在虚拟社交圈中交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缺乏亲密关系。
同时,由于独立性强的特点,他们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1.学习压力大在大学期间,学习压力是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90后”大学生,由于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学习压力更加强烈。
2.社交环境变化在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社交环境。
特别是对于来自不同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面对新环境时的不适应会引发压力和心理问题。
3.情感失落由于大学生独立性强的特点,他们希望获得认可感和归属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容易产生情感失落。
同时,受到社交软件的影响,他们更容易沉迷于虚拟社交圈,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难。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潜在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增强心理素质。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压力过大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学习压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探析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探析摘要:“90后”大学生目前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由于社会环境、经济体制的诸多变化,这一代群体的心理呈现出了与以往大学生不尽相同的新特点。
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生成长背景的基础上,探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而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寻找对策,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对策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19-03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已经逐渐走出了校园,而“90后”开始成为目前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新生力量开始发挥作用。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以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中国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以及教育对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成长背景分析(一)社会环境1、物质生活极大丰富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都给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这一时期的“90后”,从一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丰裕的物质生活资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障等等。
社会给了“90后”这一代年轻人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使得没有经历过“苦”为何物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2、社会文化多元化“90后”大学生出生在世界动荡的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在国际范围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以及全球化不断加强;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的经济体制使我国和西方在各方面的交轨更加频繁,各种各样的思潮伴随而来,西方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思想,而“90后”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还不够成熟,很容易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错位甚至扭曲。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辅导探索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辅导探索【摘要】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就是“90后”。
他们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新一代,身上有明显的特征,积极上进,虚心好学,喜欢新生的事物,有张扬的个性,同时也有一些缺点,没有很好的价值取向,抗压能力不强等等。
因此,不断地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他们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让“90”后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辅导2008年9月起,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很受媒体关注的“90后”,他们是“青春、时尚、非主流”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将用其特定方式为大学校园注入新鲜活力。
高校面对“90后”大学生,却在管理及教学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像是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等工作都在开展中。
但“90后”的大学生却与“80后”“70后”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像是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
所谓的大学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些“有教养的人”或是“高贵的人”。
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大学教育也更加的自由,那么大学也在为社会建设培养了许多的人才。
如今“,90”后是在校大学生的主流人群,高校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培养个性特征鲜明的新一代大学生[1]。
1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1.1 价值取向物质化、功利化。
在一些针对“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以及幸福指数、为什么上大学、努力工作的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的同学认为上大学就是要“得到尊敬、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宁静平淡地生活”;很少有同学选择“为社会作贡献”或“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
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类的问题,“90”后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体的重要性,首先思考的是个人的利益和需要,没有重视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只把社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这表明,“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的以及现实的、经济方面的利益,不重视信仰或哲学方面的东西。
有一些“90”后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西方的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味地追求物质的利益。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90后”一代是指出生在1990年至2000年之间的一群人,他们是目前大学生中的主体群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成为了大学生关注的话题之一,如何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健康隐患。
他们在应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使得这些问题更加严重化和普遍化。
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探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通过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尊、自信和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抵御压力。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减少冲突和误解,提升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摘要】90后高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学业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提出建议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健康的心理支持体系等。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强调对策实施的重要性。
本研究对于促进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90后、心理健康、研究、影响因素、对策、教育、服务、成果、未来研究、实施、心理健康现状、建设、重要性、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90后”是指出生在1990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代人,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和直接受益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时代,高职大学生作为“90后”一代的重要群体,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家庭期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加,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增加。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人学习和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负面影响。
对“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同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重要性,为提升“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提供参考,帮助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更好地关注和改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析-高等教育学论文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析杨娇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艺术教学部)“90后”大学生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90后”大学生在心理、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发现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新型管理理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1 心理健康不佳者呈上升趋势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近几年平均在20010左右。
表现以焦虑不安、恐慌、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
2 心理脆弱耐挫力差大多数“90后”心理脆弱,耐搓能力明显不足。
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许多学生内心敏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缺乏、独立能力差,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点挫折都难以承受。
3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现阶段高校的主体多为“90后”,其中独生子女数量大约占到大学生总数量的51%,近年来出现轻微和重度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因双方同是独生子女,皆以自我为中心,互不体谅对方,导致双方关系一度恶化,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
4 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大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用额度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较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2000元/月;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 1000元水平。
有51.4qo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
这份调查报告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缺乏。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探析论文(2)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探析论文(2)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探析论文篇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摘要:“双重性格”在90后大学生身上体现明显。
热情奔放、观念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是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标签,作为传统与现代交织中走来的革新一代90后大学生既不像人们想象的自私自利,不可理喻,也不像媒体炒作的那样目无法度,浮躁不堪。
在他们的身上凝结着太多的个性和想法,耐人探索,待人认知。
关键词:自信;包容;双重性格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90-0290后大学生通常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出生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
似乎自从2008年首批90后大学生入学伊始,他们就开始了被关注的旅行。
时而他们是世博会、大运会、地震救灾志愿者,时而又变成了“自白门”、“C语言门”、“工地门”、“校花门”、“接吻门”等多重门的主角,学术界、舆论界、教育界因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所发出的声音可谓是此起彼伏,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观点。
有些媒体认为用代际理论来解释90后大学生已经太out了――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他们的行为方式、身体观、道德观、名誉观甚至沉默,都是与我们迥异、让我们完全陌生的[1]。
本文试图从心理的这个维度对90后大学生加以解读,探究他们的真实面目。
一、自信、自我2013年是90后大学生结束大学生活,集中踏入社会的第二个年头。
与之前80后大学生们相比,90后学生大批走出校门,与招聘企业的确摩擦起了不一样的火花。
他们会直言自己的理想薪酬、与总经理谈话也能不卑不亢、对企业的发展和不足“90后”从不隐瞒。
诸如此类案例折射出90后大学生十分自信特点。
追根溯源,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出生、成长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20世纪90年代,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为他们在学习之余发掘和培养自身的潜力、拥有更多的特长提供了保障。
所以,他们有着更加全面和优秀的素质和能力,这也使得他们比80后大学生更加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3690后大学生新特征下的心理健康探索 禹云闪 (云南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 摘 要:随着90后大学生不断的成长,其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断地显现出来。
他们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地改变,其个性很多新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在他们相对独立的性格中又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存在;在感情上也没有很强的承受力,通常没有规划性等。
本文分析了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把握住导致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的原因,找到能够解决90 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对这些年轻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新特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036-2 “90后”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同以前的信息化时代是不同的,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加快,更新知识经济的速度、生活的节奏都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使得“90后”大学生同之前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特征方面有着很明显的不同:他们有着很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个性张扬、敢于挑战、思想开放、行为独立。
同时因为“90后”大学生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特征也呈现为网络化。
所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既能够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又能让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防止其出现心身疾病和精神疾患问题,还能够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促使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将大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
一、“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追求怪异,讲求独特 “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并没有能够供其进行参考和一起成长的伙伴,所以通常喜欢跟着时代潮流,现在的“哈韩”,“哈日”现象使“90后”盲目跟风及模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因为这一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是父母来包办他们的一切事情,自己洗衣服和做家务的次数很少,经济以及日常事务方面都过分的依赖父母。
(二)缺乏团队意识 “90后”大学生都是在长辈们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不喜欢做家务,对生活也不用焦虑,所以可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这代大学生喜欢拥有一个人的空间,却恐惧孤独;大多不喜欢分享自己的事情,偏爱独立;想要推陈出新,却很讨厌困难;喜欢独立考虑问题,却讨厌别人对自己说教;喜欢一个人待着,却讨厌孤独感;通常他们喜欢做自己的事情,不愿同他人进行交流;其个性太强,团队合作能力太弱;对自己的父母过于依赖,却不愿同父母沟通;做什么事情都自作主张,社会责任感太差,集体意识不够强。
(三)承受挫折能力弱 “90 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他们成长的道路变得更加顺利,他们的成长被赞扬和呵护不断的围绕着,优越感太强,在他们的世界里充满着阳光和笑脸。
但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使这些“90后”大学生们的心理太过脆弱,不够坚强,一不小心就会丧失信心,严重的情况会导致他们形成厌世的情绪。
根据武汉大学对于“对待挫折态度”的调查,经过调查的800名“90 后”新生,在遇到挫折后希望“总结经验,重新来过”的人占72.3%。
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过差,没有足够强的抗挫折能力。
(四)思想幼稚却喜欢假装成熟 相关研究显示,在人际交往方面,“90后”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没有很强的自信心,在社交场合不够放松自如,对自己的形象过于看重,对别人要求太严苛。
很多“90后”都喜欢假装自己很成熟,不喜欢别人把自己看成小孩,被大人们严格看管,所以他们都用叛逆来将自己的不满表达出来,刻意的去模仿成年人的处事习惯,来证明自己是很成熟的。
(五)情绪多变 在社交方面,“90 后”大学生有着很丰富的经验,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着更强的技巧,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伪装能力很强,在朋友面前很热情、开朗,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勇敢的表达出来,有着很强的思辨能力;但是一旦面对陌生人,就会变得很沉默。
对于自己的隐私,他们更喜欢对网络上的陌生人讲。
他们很少同自己的同学、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很多家长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孤僻,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导致他们的很多朋友都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之中,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
一、“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社会原因 “90 后”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在比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里的中心就是他们,自小过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能够充分的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
谈到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环境,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新鲜事物(信息爆炸、市场经济等)越来越多,他们的视野因此变得更加开阔,复杂、独特的思想模式也逐渐形成起来了。
部分学者认为西方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入侵我国带给“90 后”青少年不小的冲击,指出现在的青少年传统价值观念已经受到很严重的影响,正逐渐向“狭隘的人生目标错位的伦理观念,自私的人生行为,随意的人生态度”的方向发展。
(二)家庭因素 “90 后”大学生的家庭里面很多祖辈都经历了战乱年作者简介:禹云闪(1979.10-),女,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021.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7代,由于父辈们经历了奋斗和改变的历史,两代人都经历了贫困和死亡,这使得这样的家庭对孩子会过分的宠爱与保护,最终致使很多“90 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过于自我,没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居安思危的责任感太弱;“90 后”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亲情观念淡薄,性格大多很孤僻;由于现在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这就导致社会不同阶层的家庭在环境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的思想观念会受到其父母对社会现状的情绪及看法的影响,这使得“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家庭的离婚率以及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在增加,这使得有些“90后”大学生经历了家庭变化的巨大打击,导致他们的心理和性格方面都不如家庭和睦的孩子健全。
很多相关的“90后”大学生挫折和困难教育匮乏,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极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三)个人因素 “90 后”大学生现在正处在青年期,心理上正经历有不成熟变成熟的阶段,面对着很多心理上的矛盾。
大学生在这个时候的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他们都不能够将自己稳定的形象定型,没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识,对于问题的看法方面还不够全面,加之心理上容易损坏的特点,他们一旦遇到失败或者挫折,就会变得心灰意冷、自卑。
这个时候他们正是年龄、生理、感情最为敏感的阶段,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很强的认知能力,所以没有一个稳定的个性倾向,他们经常会变得复杂,不够稳定,常常觉得焦虑、烦躁、郁闷等。
和老一辈的人比起来,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信仰、文化根基、远大的理想,变得日益功利。
因此他们被定义了如下特点:经不起大的打击、学习不够认真、没有团队意识、过于自我、颓废等。
三、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正确对待“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具备自己独有的特点,社会、家庭、个人以及学校的共同作用促使着这些特点的形成。
在对待“90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时,应该持有一颗平常心,对他们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利用,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育形式。
首先应该对他们身上存在的共同特点予以承认,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对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加以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对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有效地帮助,及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整。
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对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进行预防,也能够对心理咨询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
因为心理咨询工作针对的是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需要进行咨询的学生,所以涉及到的学生范围比较小,可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对的却是所有学生,能够使每位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
除此之外,有些学生虽然有心理上的问题,但是他们却不想接受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为他们提供了另一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式。
学校目前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大多都是属于公共选修课范畴,有必要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同时还应该定期的举办专题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校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起来。
(三)坚持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90 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被网络信息所围绕着,所以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同时,对网络进行充分的利用,将网络平等、隐蔽、快捷、实时、互动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凭借网上心理解析、培养、训练、辅导、咨询、测验、诊断、治疗等方式将心理知识介绍给“90后”大学生,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的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这样一个匿名的环境之下,可以将学生们的心理障碍以及逆反心理消除,让他们将自己的戒备心理放下,敞开心扉的倾诉自己的烦恼,积极接受咨询,进而使得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对他们的情况加以掌握,并及时进行适合的引导和处理。
现实心理咨询受到时间、空间以及地点的限制,但是网络上的心理咨询就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
比如说应该对大学生心理管理系统加以利用进行心理咨询工作。
他们不必将自己的名字报出,就可以放心的进行咨询,之后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进行实践,改善自己的心理情况。
像这样的无声交流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辅导效果,可以有效地治疗学生们的心理障碍问题。
(四)对心理咨询方法进行改善,鼓励学生积极寻求咨询 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心理咨询针对的只是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
其实我们的心理咨询工作面向的是所有学生,无论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是普通的学生都能够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工作者通常是等待学生主动进行咨询,中间存在的误解使他们不接受咨询,所以两方都变得很被动。
我们应该让“90 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常识进行更多的了解,将咨询工作做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从聊天做朋友开始,拉近同他们之间的距离,和同学之间积极进行研究和讨论,对各种心理矛盾进行合适的处理,使他们能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