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药物化学第八章抗生素
《药物化学抗生素》PPT课件
1、两者结构特征及性质比较
均含COOH,酸性、与碱可成盐 均含内酰胺环,张力大、易水解
NH
o
五元氢化噻唑环 C6 氨基侧链R改变, 活性不同
抗菌谱窄
六元部分氢H 化噻H嗪环
RCH2CONH X H S
S
RC活C7氨O性N基不H 侧同链、及药78代NC3不NR6同改1 变25 ,34 OO
COOH
A
a
30
5、用途:G+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 优点:安全、价廉、疗效确切 缺点:代谢快-------如何解决 不耐酸-------耐酸的青霉素 不耐酶-------耐酶的青霉素 窄 谱-------广谱的青霉素 过 敏-------皮试
a
31
1)如何解决在体内作用时间短问题 P263
与丙磺舒合用:后者可延长酸性药物的体内代谢 与胺类的碱性物成难溶性盐——
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
a
18
二、分类:经典结构药物 P259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HH
RCH2CONH
S
N O
COOH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s)
XH
RC ONH
S
5
76
4
8 N1 2 3
A
O
COOH
X = H- or CH3COOC ephalosporins
a
19
动植物提取 大蒜中大蒜素 黄连中的黄连素 海洋鱼中的鱼素
人工合成: 半合成——阿莫西林等 全合成——氯霉素、喹诺酮类
a
3
三、抗感染药物在医药及工业领域中的地位 1、感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
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
药物化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完整完美版)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1、下面哪个药物的作用与受体无关A. 氯沙坦B. 奥美拉唑C. 降钙素D. 普仑司特E. 氯贝胆碱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药物的功能A. 预防脑血栓B. 避孕C. 缓解胃痛D. 去除脸上皱纹E. 碱化尿液,避免乙酰磺胺在尿中结晶。
1-3、肾上腺素(如下图)的a碳上,四个连接部分按立体化学顺序的次序为A. 羟基>苯基>甲氨甲基>氢B. 苯基>羟基>甲氨甲基>氢C. 甲氨甲基>羟基>氢>苯基D. 羟基>甲氨甲基>苯基>氢E. 苯基>甲氨甲基>羟基>氢1-4、凡具有治疗、预防、缓解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称为A. 化学药物B. 无机药物C. 合成有机药物D. 天然药物E. 药物1-5、硝苯地平的作用靶点为A. 受体B. 酶C. 离子通道D. 核酸E. 细胞壁二、配比选择题[1-6-1-10]A. 药品通用名B. INN名称C. 化学名D. 商品名E. 俗名1-6、对乙酰氨基酚1-7、泰诺1-8、Paraacetamol1-9、N-(4-羟基苯基)乙酰胺1-10、醋氨酚三、比较选择题[1-11-1-15]A. 商品名B. 通用名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1-11、药品说明书上采用的名称1-12、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名称1-13、根据名称,药师可知其作用类型的名称1-14、医生处方采用的名称1-15、根据名称就可以写出化学结构式的名称。
四、多项选择题1-16、下列属于“药物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 发现与发明新药B. 合成化学药物C. 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D. 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E. 剂型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1-17、已发现的药物的作用靶点包括A. 受体B. 细胞核C. 酶D. 离子通道E. 核酸1-18、下列哪些药物以酶为作用靶点A. 卡托普利B. 溴新斯的明C. 降钙素D. 吗啡E. 青霉素1-19、药物之所以可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是由于A. 药物可以补充体内的必需物质的不足B. 药物可以产生新的生理作用C. 药物对受体、酶、离子通道等有激动作用D. 药物对受体、酶、离子通道等有抑制作用E. 药物没有毒副作用1-20、下列哪些是天然药物A. 基因工程药物B. 植物药C. 抗生素D. 合成药物E. 生化药物1-21、按照中国新药审批办法的规定,药物的命名包括A. 通用名B. 俗名C. 化学名(中文和英文)D. 常用名E. 商品名1-22、下列药物是受体拮抗剂的为A. 可乐定B. 心得安C. 氟哌啶醇D. 雷洛昔芬E. 吗啡1-23、全世界科学家用于肿瘤药物治疗研究可以说是开发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下列药物为抗肿瘤药物的是A. 紫杉醇B. 苯海拉明C. 西咪替丁D. 氮芥E. 甲氧苄啶1-24、下列哪些技术已被用于药物化学的研究A. 计算机技术B. PCR技术C. 超导技术D. 基因芯片E. 固相合成1-25、下列药物作用于肾上腺素的β受体A. 阿替洛尔B. 可乐定C. 沙丁胺醇D. 普萘洛尔E. 雷尼替丁五、问答题1-26、为什么说“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1-27、药物的化学命名能否把英文化学名直译过来?为什么?1-28、为什么说抗生素的发现是个划时代的成就?1-29、简述现代新药开发与研究的内容。
药物化学第八章抗生素1β内酰胺类
半 胱氨 酸 Cys
O HH
结构特点
RN H
S N
O
COOH
❖ 分解1、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 缬氨酸 Val
酰胺侧链
❖ 分解2、半胱氨酸、缬氨酸、侧链;
➢ 两个环张力都较大(故体内活性和体外易失 活):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
➢ 两个环不在一个平面上,致使β-内酰胺环中 的羰基与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不能共轭,羰基
分类—按化学结构
β-内酰胺类 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其它类
OH H N
Cl Cl
O2N
O OH
OH HH
NMe2 OH
OH
O HH
N
S
H
N
O
COOH
OH O
OH O
CONH2
HO
HO HO
O
OH
OH
O NHMe OH
H2N O
O
O HN
O
HO
OH O
HO OO
NMe2
O
O OMe
阻止侧链羰基电子向β-内酰胺环转移,增
加对酸的稳定性。
O
HH
O N
S
H
N
O
COOH
青霉素V
青霉醛
青霉胺
胺,醇
H R'CONH
O
H S
N COOH
RNH2 or ROH
青霉素
HH
RCONH
S
O HN OH
COOR
青霉酸酯 or
HH
RCONH
S
O HN OH
CONHR
青霉酰胺
性质小结
由以上稳定性可见: ❖ 青霉素只能注射给药 ❖ 在肠胃中,青霉素易分解失活
药物化学-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示意图
O
O
N
O
O
O
N
O
R
N
R
N
O
粘肽D-Ala-D-Ala末端构象
O 青霉素构象
转肽酶催化下的转肽作用和青霉素对转肽酶的干扰
转肽酶
三、青霉素类(Penicillins )
RCONH O
S CH3
N
CH3
COOH
• 青霉素类的主环为四元的β-内酰胺环与五元氢化噻唑环的稠合环骈合而成。
匹氨西林
CHCONH NH2
O
S N
CH3
CH3 R=H
氨苄青霉素
COOR R=CH2OCOC(CH3)3 匹氨西林
• 氨苄青霉素的亲脂性较差,口服用药只吸收 30%~40%,将极性基团羧基酯化,制成匹 氨西林。
四、头孢菌素类
• 头孢菌素C
• 头孢菌属(Cephalosporium)真菌产生的天然 Cephalosporins
二、-内酰胺环与作用机制
• 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
–在和细菌作用时, -内酰胺环开环与细 菌发生酰化作用,抑制细菌的生长
– 分子张力比较大,使化学性质不稳定易
发生开环导致失活 α
β
N O
β-内酰胺环
抑制细胞壁合成
NAG(N-乙酰葡糖胺) N-acetylglucosamine
细胞壁的形成1
NAM( N-乙酰胞壁酸) N-acetylmuramic acid
UDP
NAG
UDP
尿苷二磷酸
Cycloserine(环丝氨酸) 抑制 D-丙氨酸与D-丙氨酸聚合
NAM
L- 丙氨酸 D- 谷氨酸 L- 赖氨酸 D- 丙 D- 丙
药物化学 第八章 抗生素 第三节 氨基糖甙抗生素
Gentamicin C2 R = NH2
Sagamicin
R=
N H
药动学特点
口服难吸收,需注射给药 绝大部分在体内不代谢失活,以原药形
式排泄
作用机制
与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 使带有氨基酸的tRNA不能识别mRNA上
的密码,引起错译密码,从而阻止蛋白 质的合成
副作用
耳毒性 肾毒性
(链霉胺) (2-脱氧链霉胺)
HN
HO HO
OH
H N OH
Spectinamine (放线菌胺)
理化特点
呈碱性 水溶性高,脂溶性低
链霉素(Streptomycin)
1944年发现,第一个氨基糖甙类药物 由小单孢菌产生,用其硫酸盐 用于各种结核病,或肠道、尿路感染及败血症
HO
HO HO
R2 O HO
O
Kanamycin C
N R3 H
Amikacin
H2N
R1 = -NH2 R2 = -OH R3 = -H
R1 = -NH2 R2 = -NH2 R3 = -H
R1 = -OH R1 = -NH2
R2 = -NH2 R3 = -H
R2 = -OH R3 =
O
NH2
OH
庆大霉素Gentamicin
第三节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发现及结构特点
由链霉菌、小单孢菌和细菌产生
由碱性环己多元醇为甙元与氨基糖缩合而成的甙
碱性环己多元醇:链霉胺、2-脱氧链霉胺、放 线菌胺
H2N
NH
HN
HO HO
OH H N
OH
NH2
H2N
药物化学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第 八 章 抗生素一、单项选择题8-1.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是:(A )A.头孢氨苄B.头孢克洛C.头孢哌酮D.头孢噻肟E.头孢噻吩8-2.青霉素钠在室温和稀酸溶液中会发生哪种变化 (D ) A.分解为青霉醛和青霉胺 B.6-氨基上的酰基侧链发生水解 C.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生成青霉酸 D.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青霉二酸 E.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8-3.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C ) A.干扰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B.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C.抑制粘肽转肽酶的活性,阻止细胞壁的合成D.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E.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8-4.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为8-5.克拉霉素属于哪种结构类型的抗生素(A ) A.大环内酯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E.氯霉素类8-6.下列哪一个药物不是粘肽转肽酶的抑制剂(D ) A.氨苄西林 B.氨曲南 C.克拉维酸钾 D.阿齐霉素 E.阿莫西林8-7.对第八对颅脑神经有损害作用,可引起不可耳聋的药物是:(C ) A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 .四环素类抗生素 C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D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E .氯霉素类抗生素8-8.阿莫西林的化学结构式为()8-9.能引起骨髓造血系统的损伤,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是(B ) A.氨苄西林NO 2C HHO CHNHCOCHCl 2CH 2OH NO 2C OHH CHNHCOCHCl 2CH 2OHNO 2CH HO CCl 2CHCONHHCH OH NO 2C OHH CCl 2CHCONHHCH 2OH a.b.c.d.e.SO 2CH 3CH HO CCl 2CHCONHHCH 2OHB.氯霉素C.泰利霉素D.阿齐霉素E.阿米卡星8-10.下列哪个药物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B)A.舒巴坦B.氨曲南C.克拉维酸D.甲砜霉素E.亚胺培南二、配比选择题[8-11~8-15]8-11.头孢氨苄的化学结构为8-12.氨苄西林的化学结构为8-13.阿莫西林的化学结构为8-14.头孢克洛的化学结构为8-15.头孢拉定的化学结构为[8-16~8-20]A.泰利霉素 B. 氨曲南 C.甲砜霉素 D. 阿米卡星 E. 土霉素8-16.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D 8-17.为四环素类抗生素E 8-18.为-内酰胺抗生素B 8-19.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A 8-20.为氯霉素类抗生素 C[8-21~8-25]A.氯霉素 B.头孢噻肟钠 C.阿莫西林 D. 四环素 E. 克拉维酸8-21.可发生聚合反应C 8-22.在 pH 2~6条件下易发生差向异构化D 8-23.在光照条件下,顺式异构体向反式异构体转化B 8-24.以1R,2R(-)体供药用A 8-25.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A三、比较选择题[8-26~8-30] A.氨苄西林 B.头孢噻肟钠 C.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8-26.口服吸收好B 8-27.结构中含有氨基C8-28.水溶液室温放置24小时可生成无抗菌活性的聚合物A8-29对绿脓杆菌的作用很强C 8-30顺式异构体的抗菌活性是反式异构体的40~100 倍 B[8-31~8-35] A.罗红霉素B. 柔红霉素 C.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8-31.为蒽醌类抗生素B 8-32.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A8-33.为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D 8-34.分子中含有糖的结构C8-35.具有心脏毒性B四、多选题8-36.下列药物中,哪些药物是半合成红霉素的衍生物(ABD)A.阿齐霉素B.克拉霉素C.甲砜霉素D.泰利霉素E.柔红霉素8-37.下列药物中,哪些可以口服给药(ACE)A.琥乙红霉素B.阿米卡星C.阿莫西林D.头孢噻肟E.头孢克洛8-38.氯霉素具有下列哪些性质(BDE)A.化学结构中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临床用1R,2S(+)型异构体B.对热稳定,在强酸、强碱条件下可发生水解C.结构中含有甲磺酰基D.主要用于伤寒,斑疹伤寒,副伤寒等E.长期多次应用可引起骨髓造血系统损伤,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8-39.下列哪些说法不正确(AE)A.哌拉西林和头孢哌酮的侧链结构相同B.四环素类抗生素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不稳定C.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由于侧链中都含有游离的氨基,都会发生类似的聚合反应D.克拉维酸钾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仅有较弱的抗菌活性E.阿米卡星仅对卡拉霉素敏感菌有效,而对卡拉霉素耐药菌的作用较差8-40.红霉素符合下列哪些描述(ACE)A.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B.为两性化合物C.结构中有五个羟基D.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E.对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8-41.下列哪些药物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活性的(ACE)A.青霉素钠B.氯霉素C.头孢羟氨苄D.泰利霉素E.氨曲南8-42.头孢噻肟钠的结构特点包括:(AD)A.其母核是由β-内酰胺环和氢化噻嗪环拼和而成 B.含有氧哌嗪的结构 C.含有四氮唑的结构 D.含有2-氨基噻唑的结构 E.含有噻吩结构8-43.青霉素钠具有下列哪些性质(AB)A. 在碱性介质中,β-内酰胺环破裂B. 有严重的过敏反应C. 在酸性介质中稳定D. 6位上具有α-氨基苄基侧链E. 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有效8-44.下述描述中,对阿莫西林哪些是正确的(ABE)A. 为广谱的半合成抗生素B. 口服吸收良好C. 对β-内酰胺酶稳定D. 易溶于水,临床用其注射剂E.室温放置会发生分子间的聚合反应8-45.克拉维酸可以对下列哪些抗菌药物起增效作用:(AB)A. 阿莫西林B. 头孢羟氨苄C. 克拉霉素D. 阿米卡星E. 土霉素五、问答题1天然青霉素G有哪些缺点?试述半合成青霉素的结构改造方法。
药物化学人卫版 第八章 抗生素
N2
O
O COOH
8 1 N 2
A COOH
药物化学
4、立体化学
• 稠合环不共平面 – 沿着C-5和N-1(或C-6和N-1)轴折 叠 – 取代基的立体化学用α和β表示 • 青霉素类 2S、5R、6R • 头孢类 6R、7R
药物化学
主要学习内容
• 一、青霉素类 • 二、头孢菌素类 • 三、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及β-内 酰胺酶抑制剂
• 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水解酶或钝 化酶) • 使靶点发生改变 (自身突变或产生某种 酶的修饰) • 细胞特性的改变 • 细菌产生药泵 将进入细胞的抗菌素泵出 细胞
药物化学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药物化学
1、β-内酰胺抗生素
• 含四元β-内酰胺环(必需 基团)抗生素 • 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 生酰化作用,抑制细菌的 生长 • 四个原子组成,分子张力 比较大,化学性质不稳定, 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
O N H N O COOH
药物化学
H
H S
2、青霉素的结构特征
•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基侧链构成
药物化学
4、发现
•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 由青霉菌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5、理化性质
• 有机酸(pKa 2.65~2.70) • 不溶于水,可溶于有 机溶媒(醋酸丁酯) – 常用钠盐或钾盐 • 水溶液在室温下易分 解 -用粉针,注射前新鲜 配制
药物化学
11、天然存在的青霉素
O
HO O N H N H H S
H N H
H S N
O H COOH
青霉素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65S
5 7 6S 4
N
3
8
N
3
O7 1 2
O
12
Penam
Cef m
65 4
3 7N O 12
Carbapenem
4 65S
3 7N O 12
Penem
4 6 5O
3 N O7 1 2
Oxypenam
32
N O4 1 Monobactam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特点
• β-内酰胺环:除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外,β-内酰胺 环与另一个五元环或六元环相稠。
• 羧基酯化,延长作用时间–醋甲西林。
普鲁卡因青霉素 procaine benzylpenicillin
苄星青霉素 benzathine benzylpenicillin
2. 半合成青霉素
• 青霉素对酸不稳定、抗菌谱窄、耐药性的问 题
• 取得重大进展
– 口服的耐酸青霉素 – 耐酶青霉素 – 广谱青霉素 G+,G-
[(phenylacetyl)amin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 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胺侧链构成。
青霉素钠
• Benzylpenicillin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青霉
菌Penicillium notatum等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游离 的benzylpenicillin是一个有机酸(pKa 2.65~2.70),
• 不仅用于医疗,而且还应用于农业、畜牧和食品 工业方面。
来源
• 生物合成(发酵):使微生物加快新陈代谢,产生抗生素。 • 化学全合成 • 半合成方法
通过结构改造,得到半合成抗生素: –增加稳定性 –降低毒副作用 –扩大抗菌谱 –减少耐药性 –改善生物利用度 –提高治疗效力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胞破裂死亡。
• 哺乳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
––G+的细胞壁黏肽含量比G-高; ––青霉素对G+的活性比较高。
二、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 – 从青霉素培养液和头孢菌素发酵液中得到共七种。 – 苄青霉素(青霉素G,Penicillin G)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第一个临床应用的抗 生素,生物发酵得到。
青霉素G
青霉素X
青霉素V
青霉素N 青霉素F
青霉素K 双氢青霉素
青霉素钠
• 本品是青霉素G(benzylpenicillin)的钠盐,
• (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
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
• Monosodium(2S,5R,6R)-3,3-dimethyl-7-oxo-6-
• 其6位有D-α-氨基己二酸单酰胺侧链,侧链上的氨 基是产生对G-菌活性的重要基团。
2.3 广谱青霉素
• 在青霉素酰基α位引入极性亲水性基团-NH2、COOH、-SO3H等,发展了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
阿莫西林
与氨苄西林具有相同的抗菌谱;口服 吸收好,血药浓度高。
阿莫西林
• 本品的侧链为对羟基苯甘氨酸,有一个手性碳原子,
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媒(乙酸丁酯)。 • 临床上常用其钠盐,以增强其水溶性,其水溶液在
室温下不稳定,易分解。 • 故临床上通常使用benzylpenicillin sodium的粉针,注
射前用注射用水新鲜配制。
• 青霉素的结构特征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可 以认为它是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 基侧链构成,也可以看成由Cys、Val及侧链 构成。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认为是抑 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细胞壁是包裹在微生物细胞外面的一层刚 性结构,它决定着微生物细胞的形状,保 护其不因内部的高渗透压而破裂。
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例:
-细胞壁富含多层较厚的黏肽,围绕在细胞膜的外围。细胞壁的合成包
括:肽链的增长和肽链的交联。
2.1 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
• 在青霉素发酵液中加入苯氧乙酸得到青霉素V,抗菌活性低, 但是具有耐酸性的特点,不易被胃酸破坏,可以口服。
• 氧原子的存在,可降低羰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阻碍了青霉素 的电子转移,不能生成青霉二酸,所以对酸稳定。
• 设计合成了在酰胺基α位引入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如非奈西林、 丙匹西林和阿度西林,口服吸收良好。
• penicillins类化合物的母核是由β-内酰胺环和 五元的氢化噻唑环骈合而成,两个环的张 力都比较大。
• 另外,benzylpenicillin结构中β-内酰胺环中羰 基和氮原子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易受到 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使β-内酰胺环 破裂,当进攻试剂来自细菌则产生药效, 当进攻试剂来自其他情况则导致 benzylpenicillin失效。
霉胺(penicillamine)和penilloaldehyde。
碱性条件(或酶的作用):碱性基团或酶中亲核性基团向b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penicilloic acid)。penicilloic acid 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penilloic acid), 遇二氯化汞后,penilloic acid 进一步分解生成penicillamine和 penilloaldehyde。
─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 损伤细菌细胞膜:影响膜的渗透性。
─包括多黏菌素和短杆菌素
•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干扰必需的酶的合成。
─包括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和酶的合成。
─包括利福平等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概述
• 主要指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 1929年英国医生Fleming首先发现青霉素具有明 显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1941起,青霉素G 开始应用于临床。
• 由于青霉素在使用中发现有过敏反应、耐药性、 抗菌谱窄以及性质不稳定等缺点,因此对其进 行结构修饰,得到一系列耐酸、耐酶、广谱的 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
非奈西林 phenethillin
丙匹西林 propicillin
阿度西林 azidocillin
2.2 耐酶青霉素
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分 解失去活性。 最早发现三苯甲基青霉素可耐酶,由于三苯甲基的空间位阻, 阻止了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
2.2 耐酶青霉素
一、基本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
• 定义:分子中含有由四个原子组成的β-内酰胺环
的抗生素。
• β-内酰胺环的作用:
– 四元环张力较大,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 开环导致失活;
– 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化作用,抑制细
菌的生长。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
• 青霉素类—青霉烷 • 头孢菌素类—头孢烯 • 碳青霉烯类 • 青霉烯类 • 氧青霉素类-氧青霉烷 • 单环β-内酰胺
细胞壁生物合成示意图
青霉素作用本质:
因部分结构和短黏肽链末端D-Ala-D-Ala在立体结构上非常 类似,可以取代黏肽的D-Ala-D-Ala ,竞争性地和黏肽转肽酶 活性中心以共价键结合,导致该酶失活。
这种不可逆的酶抑制作用使细胞壁的交联程序受阻,细胞 壁的结构不完整,进而导致杀死细菌。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选择性
A . 青霉素G的化学性质
强酸或二氯化汞条件: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penicilloic acid)和青霉醛酸(penaldic acid)。penaldic acid不稳定,释放 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penilloaldehyde)。
稀酸溶液中(pH 4.0)室温条件:侧链上羰基氧原子上的孤对 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b-内酰胺环,生成中间体,再经重排生 成青霉二酸(penillic acid),penillic acid可经进一步分解生成青
在青霉素6位侧链酰胺基上引入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基团, 阻止药物与酶的活性中心作用,保护药物分子中的β-内酰胺 酶。
苯唑西林:第一个耐酶、耐酸的青霉素,可口服、注射,引入苯
甲异噁唑环是重大进展。
2.3 广谱青霉素
• 从头孢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出的青霉素N对G+菌作 用比青霉素弱,但是对G-菌作用强于青霉素;
行缩合,以N,N′-二环己碳亚胺(DCC)作为缩合剂。
临床上半合成青霉素衍生物均是使用其钠盐或钾盐,由于 b-内酰胺环对碱不太稳定,因此若采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进 行成盐反应时,必须十分小心地进行。对碱不太稳定的半合成 青霉素,可通过与有机酸盐(如乙酸钠等)反应成盐 。
• 羧基:与β-内酰胺环稠合的环上都有一个羧基。 • 酰胺基侧链:β-内酰胺环羰基α-碳都有一个酰胺基
侧链。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
• 手性:
–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3个手性碳原子,具有 活性的绝对构型是2S,5R,6R。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2个手性碳原子,具 有活性的绝对构型是6R,7R。
– 某些病人中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皮试针) – 体内作用时间短 ,每天至少注射两次;肌注疼痛。 – 耐药性:长期使用过程中,细菌逐渐产生一些分解酶,
如β-内酰胺酶,产生耐药性。
延长作用时间的方法
• 与分子较大的胺制成难溶性盐,肌注后可缓慢吸收,作用时间延 长,但血药浓度不高,不用于严重感染–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 西林;
• 1945年发现头孢菌素;1962年第一代头孢菌素 用于临床。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发展最迅速、上市品种最多的一类抗生素, 先后出现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