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古村落作为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其保护与活化利用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首先需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
古村落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传统工艺等都需要得到保护。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古村落的修缮维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古建筑修复技术的培训和传承,保证修复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要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古建筑的日常维护管理,禁止违法建设以及破坏古村落环境的行为。
古村落的活化利用需要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价值。
古村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景,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开展旅游经济。
政府可以加大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要注重与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度假等产业的融合,提供特色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和服务。
要加强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提升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古村落的活化利用还需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参与其中。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农民利用古村落资源开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与此政府要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其对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通过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实现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专业人士和农民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挖掘其旅游资源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只有真正做好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推动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的人文与生态价值解读
乡村振兴的人文与生态价值解读近年来,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的核心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是对人文与生态价值的重视和传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乡村振兴的人文与生态价值,并探讨其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振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同乡村地域的历史积淀、民俗风情、手工艺传统,都将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得以传承和保护。
例如,在安徽黄山村,传统的民居保留、黟县饼干、明代古桥等历史文化遗产都得到了保护和利用。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的魅力。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振兴同样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的人文价值。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到乡村旅游,寻找纯净自然、放松心情的乐趣。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能够体验农民的生活方式、了解乡村的传统文化,与乡村居民互动,进一步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村经济和民生。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振兴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倡导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乡村的自然资源、生态景观是其独特的人文价值。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将能够保持其原生态的美丽与纯净,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宜居的环境。
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之道,只有保护好环境,乡村振兴才能更加可持续,让子孙后代继续享受优美的乡村环境。
四、农产品的增值乡村振兴放在极大的重视农产品的增值。
通过发展农食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品牌,乡村振兴将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农产品的增值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健康的食品。
乡村振兴将传统的农产品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了农业绿色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五、文化活动的丰富乡村振兴给乡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活动。
传统的农民舞蹈、杂技表演、农民画等艺术形式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得以展示和传承。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问题;保护对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其中传统民居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是人类为了基本生存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建筑形式,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鲜活的历史再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数传统民居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民居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除受自然灾害、历史因素影响外,当前城镇化建设及社会环境也加速了传统民居的消亡,从而也加大了保护难度。
为此,针对传统民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当前传统民居现状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这些传统民居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特色。
传统民居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地域特点鲜明,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形态,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有晋陕民居、西北民居、四川民居、傣家竹楼、广东民居、福建民居等。
这些传统民居各具传统民族特征,各具不同的结构形式。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特色的当属平遥和祁县两地的传统民居。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的典型代表。
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完美反映了晋中地区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成为民俗博物馆。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无数的具有研究和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是当时社会和自然的产物,它们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积淀中国数千年古老的文化,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
但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受经济利益驱使,传统民居人为破坏严重,呈现加速消亡的趋势。
乡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和传承
乡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和传承摘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精神情感之根。
在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活动也正如火如荼,但随着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弘扬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愈发明显。
本文立足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首先论述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意义,其后就当前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进行分析,随后探究了新农村建设中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途径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这些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民居以及古祠堂,古树木等被盲目拆除,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现代化浪潮中被逐渐湮没,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因此,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乡村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共处。
一、乡村传统文化介绍乡村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以乡村不同区域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的物质文化,以独有的组织管理形式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差异化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情感兴趣等构成的精神文化。
乡村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我国农村社会中,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围绕农村熟人社会构建的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类型,对于稳固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维系农村社会发展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乡村传统文化既包括物质形式的乡村传统民居、服饰、饮食等,也包括非物质形式的乡村传统工艺、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等。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文化的重建和振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一)体现新农村建设文化品位,树立良好形象每个农村都是在特定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的,拥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风土人情也各有不同。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闲置民房改造与利用——以单家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闲置民房改造与利用——以单家村为例摘要:落后村落改造和利用的主要目的,应在维护原有村子特别是村子的原真性、完善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发展,从而达到村子的发展。
遵照"生产兴旺、环境适居、乡风文明、管理工作安全、人民生活富足"的总目标,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政策导向,通过对地域性理论、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现代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从建筑设计的角度针对沈阳市单家村周边的闲置民房产品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闲置民房;改造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周边生产要素、资源、人才向城市单向集中,村庄发展空间逐渐被城市发展所占据,大批村庄随之消亡。
传统乡村文化虽然"幸免于难",但仍存在着对基础设施的供给不够、文化环境滞后、传统建筑衰败、传统文化消失等诸多问题。
本项目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辽宁省沈阳市单家村为例,探索传统村落闲置民房的改造与利用的思路,即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完善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发扬传统村落特色,发挥其在生态文化资源上的价值,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以改造促发展,以发展助保护。
一、项目介绍单家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与中寺村、立新村、盘古台村相邻,是典型的城市边缘型村落。
但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并落实新农村复兴规划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正如火如荼,单家村亦是如此。
随着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播出,作为拍摄地之一的单家村也发展的得越来越好,但由于地广人稀又位于城市边缘,随着原住民的减少,现今仍有不少旧房屋闲置和大量土地有待开发。
我们的项目便是通过对闲置民房的改造,村庄布局,打造文旅乡村,并对水,电,路,通讯,排污,使农村面貌改观,当地居民环境彻底改善。
通过实现农村土地集中节约利用,达到振兴美丽乡村的目的。
二、规划理念首先,单家村的建筑风格要充分体现中国东北农村的建筑特点,留住农村乡土味,留住农村民族特色,留住乡愁。
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
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传统村落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为了更好的执行党中央的乡村振兴计划,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仅仅是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怎加居民的收入,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和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机遇。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糯黑村内的乡村因其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简单恬静的生活方式,淳朴厚重的乡风民俗,富有内涵的村落文化,对于现代都市人具有异常的魅力与体验价值,传统村落更是具有突出的文明价值及传承意义。
本文将以云南省糯黑村的发展与保护为例,探讨生态旅游导向下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保护理念认识不足。
从实际看,大部分人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知之甚少,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红色旅游地的价值。
一方面领导认为糯黑村地处偏僻,保护投入较大,不会产生多大效益;另一方面居民认为保护是政府的事,缺乏保护传承的主动性,政府不买单,他们就自行翻修、搭建,丝毫不管是否符合传统风貌。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
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宝藏;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
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
2、现实需求尚难配套。
古村落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因为古村是一个依然活着的社区。
从调查情况看,糯黑古民居的所有权既有农户、又有村集体还有企事业单位,产权复杂,容易造成多个主人的不利局面。
现行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要求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这样使得因房主缺乏经济能力而亟待修缮的古民居建筑,难以获得政府资金补助。
3、工作缺乏统一领导。
保护利用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后续工作没有齐头并进,各部门力量没能进行整合,缺乏集中着力点。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摘要:传统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如何使这些传统建筑在发展的潮流中,既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又能完善和拓展传统民居的使用功能,使其适应现代乡村生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立足传统建筑的相关概念,探讨如何运用设计,实现对该区域传统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唤起人们的乡愁感,强化村民的归属感。
关键词:传统建筑;地域性;改造设计一、传统建筑解析(一)传统建筑的内涵我国传统建筑体系庞杂,内容丰富。
在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原则,将多民族文化中的元素巧妙的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1]。
建筑与自然的融糅,形成半边山水半边城的景象[2]。
乡村传统民居建筑在发展中受到地势、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及当地风俗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乡村民居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传承和记忆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印记[3]。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是中华民族依势生存的智慧[4]。
(二)保护传统建筑的意义1.传统建筑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性文化,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这些地域性文化多种载体中的一种。
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传统的东方美。
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能有效的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5]。
1.传统建筑为现代建筑提供新的灵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使人们对于住房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建筑上体现在从单纯的实用性转变为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统一的格局[8]。
在这个变化中文化内涵的置入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让其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往往需要借鉴传统建筑文化,让现代建筑传承传统建筑文化[5]。
例如,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借鉴了苏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再结合江南水乡的特点。
文化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传统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为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配合乡村文明建设,应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
我们对全区村落文化、工业遗迹、文化遗址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周边毗邻地区进行了走访比较,发现宁夏村落文化遗存和民俗内容丰富,具有整理、研究与成果展示的价值和必要。
建议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
扶持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应赋予新时代内涵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乡规民约是传统的乡土社会成员以特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依托,为维持秩序、互相协调、共同救济等为目的,要求成员之间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治理文化。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我国历史上最早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就已记载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规约。
进入新时期,乡村治理应赋予新时代内涵,融入现代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来梳理农村社会中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传统乡约文化当中先进合理的精华,摒弃迂腐愚昧的糟粕,重构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现代价值。
组织相关专家深入调研,为乡村法规制定和乡村法治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引导村民学法、守法,提高农民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自觉,营造既讲法治又有道德的良好社会环境。
探索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
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幸福之路—— 中国(四川—甘孜—乡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幸福之路—— 中国(四川—甘孜—乡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综述刘德伟 张志勇[中图分类号] K890;F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21)01-0125-04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26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指出:“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编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2020年11月9日—12日,由中国民协、四川省民协、乡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四川省乡城县举行,论坛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探讨了新形势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课题、新方法。
与会代表提出,要加快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的科学体系,让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大格局。
一、谋幸福:中国白藏房文化之乡的启示乡城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中心位置,白藏房是乡城的标志,县境内硕曲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像一根丝线把沿河两岸的白色村寨连在一起。
2020年11月,经中国民协组织专家组考察论证,乡城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白藏房文化之乡”。
据乡城县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热龚东灯介绍,居住在白藏房里的几代人除了不断积累智慧和财富装点白藏房以外,还创造出了许多灿烂丰富的在地文化。
白藏房是乡城民间工艺技能(夯墙、雕刻、灶神图腾和佛像塑造、彩绘、唐卡等)的结合体,乡城河谷深厚灿烂的文化底蕴皆由白藏房建造孕育。
“白藏房的修建从来也不是一家人的私事。
村民们帮工互助,和谐共荣,通过房屋的修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依靠,白藏房其实也是邻里友善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乡城县实行全域白藏房传统文化保护措施,已成功申报了色尔宫、马色、仲德、木差4个行政村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东尔村和那拉岗村为省级传统村落。
乡村振兴视野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开发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发展面 临诸多挑战,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等。
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农民富 裕,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
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有助于乡村振兴:通过合理开 发利用档案资源,可以促进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 、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助力乡村振兴。
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 挑战和问题,如资源分散、保护力度不够、开发 能力有限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
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
挖掘历史档案、整理民族文化档案、数字化档案资 源、开展档案文化活动等。
档案资源开发与村落发展 的互动关系
以档案资源开发为契机,推动村落经济、文 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实现档案资 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04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档案资 源开发策略
资源整合与数字化建设
资源整合
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档案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确保资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
经验总结与启示
经验总结
两个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充分挖掘和利 用了传统村落的档案资源,结合当地的自然 和文化优势,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 同时,注重与市场接轨,提高了产品的竞争 力和吸引力。
启示
在乡村振兴视野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 落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档案资源优势,结合市 场需求,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同时, 加强与周边村落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 大对传统村落的支持力度,推动其经济和文 化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河南农业 2019年第8期(中)HENANNONGYE6农经透视NONG JING TOU SHI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王桂娟(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山东 枣庄 277800)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传统村落复活的唯一出路,也是对传统村落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
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机遇期,借助系统、科学和深入的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古村落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保护利用古村落的去向取决于村落的当代价值,即经济、文化、建筑、美学、人文和地理等价值是否具备可供当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要素。
不具备以上价值的空心化、损毁严重且闭塞、条件恶劣的古村落,必然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遭遇淘汰。
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辞源》记载:村落是“乡人聚居之处”,意即今天所言的村庄。
由此,村落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由单个族群逐渐扩充至数个族群,并在生产生活中因共同而普遍的需求聚集而成。
因此,长久以来村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村落与村落之间除因姻亲、集市贸易或地理资源的分配发生关系外,少数人口基于个体或家族发展流向城市,其他基本处于各自独立的状况。
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吸引了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村落处在空巢与即将空巢的边缘。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相关保护制度与措施相继出台,及时挽救了许多传统村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落无法避免消失的结局,而这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一)村落空心化马克思认为,人是最根本的生产力。
人口外流对村落的影响极其深远,人力缺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耕地闲置、荒废,耕作技术水平、粮食储备水平下降等,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土地生产性收入。
人口流失在更深层次上带来历史和文化的流失,城乡教育的不平衡直接促使农村儿童进城择校,必然带动相关家庭在城就业,村落文化传承的纽带就此断裂。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以新疆木垒县月亮地村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9-0119-05 收稿日期 2022-11-08摘 要 基于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新疆木垒县月亮地村进行实地调研、居民访谈、民居测绘和文献资料分析和归纳。
同时对月亮地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该村的历史沿革、街巷空间、村落风貌、民居特征、文化底蕴等。
并以乡村振兴视角对月亮地村的风貌保护与传承、优化公共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发扬村落文化底蕴、提升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策略研究,以此为今后在传统乡村保护和发展中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 月亮地村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we conduct field research, resident interviews, residential mapping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Yueliangdi Village, Mulei County, Xinjiang. Then we sort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Yueliangdi Village, and summarize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street space, village style,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heritage, etc.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conduct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village, optimization of public space, improvement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romo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village, and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Rural 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Yueliangdi Village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以新疆木垒县月亮地村为例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Yueliangdi Village, Mulei County, Xinjiang as an Example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召开多次乡村振兴战略报告会,围绕实现“五大目标”、推动五大振兴,紧密结合新疆各地区实际情况和利用新疆各地区自然优势,在资源丰富的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幸福美丽乡村[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探索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探索摘要:挖掘传统村落的价值,不仅是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必然要求。
面对传统村落保护期间面临的挑战,本文将从保护主体、产业开发、数字化应用和文化遗产利用等方面提出了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前言:传统村落以农耕文明为底蕴,承载了几千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沧桑历史,其价值无须赘述。
然而,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断加速,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传统村落却几乎是以同样的速度渐渐衰落,甚至消失。
因此,保护日渐稀少的传统村落,抢救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1.1工业化和城镇化冲击带来农村人口的流失从经济收入来看,更高收入、更多机会吸引走了乡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城市务工带来的收入远远高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收入,因此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人口。
青壮年劳动人口几乎都在外地打工,村落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
1.2维护管理不到位,传统村落建筑景观被破坏城镇化的进程中,村落古建筑的毁坏也是传统村落景观不在的一个催化剂。
有的历经上百年的风雨侵蚀,已然墙倾柱斜、门窗破败、自然消亡;有的即使建筑整体保存很好,但原有的卫生、水暖电等条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要求,所以被弃之不用,最终人走房坏。
日益加快的城镇化带来了传统村落的迅速溶解,类似“速溶化”。
1.3相关部门力所不及,村落保护存量大、任务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用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每年都在增长,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逐渐增加,这对缓解传统村落长期失修、失管等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在保护观念上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还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全部包揽所需费用,就目前中央财政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来看,缺口还是比较大。
2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2.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在传统村落保护中,首要的是以人为本,要设身处地站在村民的立场上谈村落保护,不能自己享受着水电暖齐全的住宅,却要求村民留下忍受破旧漏雨的屋顶、水电不通的生活、臭气熏人的旱厕。
关于宜都乡村本土文化振兴的建议
宜都乡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宜都乡村本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侵蚀。
为了振兴宜都乡村的本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以下是我对宜都乡村本土文化振兴的建议:一、保护传统建筑与民居宜都乡村拥有大量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传统建筑与民居的保护力度,修缮和保养古建筑,让这些传统建筑能够延续下去。
可以建立文物保护专项基金,资助乡村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宜都乡村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民俗、地方戏曲、风土人情等。
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文化团队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调研,挖掘出更多的本土文化资源,并制定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计划。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借助宜都乡村的本土文化资源,可以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可以举办乡村文化节、民俗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宜都乡村的本土文化。
四、加强文化教育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宜都乡村本土文化教育活动,让年轻人了解和传承乡村的本土文化。
可以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引导青少年了解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小树立保护本土文化的观念。
五、建设文化设施与活动场所在宜都乡村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如文化展示馆、图书馆、文化艺术表演场地等,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场所和评台。
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传统手工艺品展销等,活跃乡村文化氛围。
在宜都乡村本土文化的振兴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宜都乡村的本土文化,让这片富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信在各方的关注和支持下,宜都乡村的本土文化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振兴传统手工艺宜都乡村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如编织、陶艺、木雕等,这些手工艺代代相传,承载着乡村的智慧和创造力。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古村落是中国乡村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不仅意味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针对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古村落的价值和面临的挑战古村落是中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古村落保留了古代乡村建筑、村落布局、传统民居和宗教建筑等丰富的历史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古村落也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古村落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随着城乡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许多古村落面临着人口外流、村庄空心化、传统建筑的破损和消失等问题。
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古村落的活化利用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
通过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可以打造农村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乡村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最重要的是,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是对农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古村落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至关重要。
三、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路径探索保护与活化利用古村落,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和有效途径。
要加强法律法规的保护。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古村落的保护机制,强化古村落的文物保护和治理。
要进行历史文化的调查和研究。
了解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是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的基础。
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应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编制古村落的保存规划,科学合理地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
要进行传统建筑的修复和整治。
古村落的传统建筑是其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的体现,应对古村落的传统建筑进行维修和整治,保持其原始风貌和历史风情。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民宿开发思路——以南通通州石岗镇渔湾水乡民宿为例
第34卷第9期 2021年05月Vol.34 No.9May 2021艺术科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当前和未来的工作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社会对空间价值的再认识,特别是对乡村空间的重新认识[1]。
乡村民宿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乡村空间的整合与重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村民宿是利用乡村房屋,结合地方民俗、生态景观和生活资源并加以设计改造,以旅游服务和经营的方式,提供乡村食住行以及乡村生活体验的场所。
乡村民宿的发展不但能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增加农民收入、传承地方民俗文化、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是助力区域农业腾飞和乡村整体复兴的重要手段。
1 乡村民宿的基本特征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新着力点,实现了民居功能的延伸与拓展。
乡村民宿的灵魂在于民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民宿为当地旅游增添了新意[2]。
乡村民宿与乡村酒店、度假村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1 传承性费孝通在考察中国乡村的时候讲道:“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抓手,是地方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依托,乡村民宿的本质就是推动与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1.2 乡村性乡村性是区别于城市化的一种乡村表现,它依托于乡村自然景观,立足于乡村产业,植根于乡村民俗文化。
乡村民宿与乡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能充分展示所有的乡村性因素。
1.3 场所性乡村民宿设计不仅是设计单体建筑,而是整个乡村场所的重构,也就是建筑、院落与村落三重空间场所再现。
设计一个单体民宿,就要把它置于村落空间中,与自然空间融为一体,体现一定的场所性。
1.4 开放性民居大多数是以家庭为主、主客分明的私密空间,这种空间比较单一。
而乡村民宿需要接待陌生的游客,主人从接触游客的那一刻起,就必须跟游客进行互动和交流。
传统民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民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和意义摘要:一、引言1.乡村旅游热的背景2.传统民居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性二、传统民居的价值体现1.历史价值:传承历史文化,保留民族特色2.文化价值:民间艺术、手工艺、传统习俗的载体3.经济价值:旅游业发展、村民增收、地区经济繁荣三、传统民居的意义发挥1.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吸引游客2.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四、案例分析1.成功案例: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实现乡村旅游繁荣2.存在问题:过度商业化、失去原真性、缺乏可持续发展五、对策与建议1.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2.加强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3.创新发展模式,融合现代元素4.提高村民文化自觉,弘扬传统民居价值六、结论1.传统民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2.发挥传统民居价值,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正文: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热的不断升温,传统民居逐渐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
其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迅猛,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民居不仅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得传统民居在乡村旅游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传统民居的价值体现1.历史价值:传统民居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在乡村旅游中,传统民居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游客领略历史的厚重与韵味。
2.文化价值:传统民居是民间艺术、手工艺和传统习俗的载体,代表着地域文化的特色。
在乡村旅游中,传统民居为游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3.经济价值:传统民居的开发利用,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增收渠道。
同时,传统民居所在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也随之繁荣,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传统民居的意义发挥1.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民居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象征,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作者:刘伟成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
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根据乡村实际、因地制宜的利用乡村资源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之路?本文结合当地实际,从乡村的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的思路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民居资源;统一规划
古民居、家庙祠堂等传统民居,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最重要的资源。
乳山市乡村传统民居资源丰富,蕴含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围绕传统民居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与开发可以为乡村振兴略产业兴旺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乳山市传统民居资源丰富、独具特色
村落数量较多。
根据“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这一省级乡村认定标准,乳山市除已认定的乳山寨镇南司马庄村、诸往镇东尚山村、大孤山镇东林家村外,至少还有海阳所镇赵家庄村、城区街道腾甲庄村、崖子镇田家村、大崮头村等约20个村庄可以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认定。
建筑年代久远。
乳山市乡村历史悠久,基本形成于明代。
历史环境要素完备,有古河道、商业街、公共建筑、特色公共活动场地、堡寨、楼阁、古树等。
大孤山镇东林家村留有雍正手迹的“贞节牌坊”、石磨盘铺成的街道及树龄约400年的小叶朴树。
风貌保存完好。
乳山市乡村的民居基本集中连片,门楼结构精美、砖石墙体整齐、屋顶瓦当雕刻精致、木质门窗古朴典雅。
崖子镇大崮头村李培桓的故居,两栋墙体上砖下石、木框架结构二层楼,是典型清代复式民居建筑。
海阳所镇赵家庄村保留的大规模清代地主庄园建筑群,融合了北京四合院胡同风格及南方建筑风格,造型美观,结构完整。
文化价值较高。
诸往镇东尚山村现存的清朝建筑王氏家庙遗址、明朝建筑古戏楼旧址、祥云寺旧址、明朝古石碾房、千年古槐树等与近百座明代民居组成的古建筑群,为胶东稀有,曾被电影《山菊花》作为5个月的拍摄基地、《热血的土地》把它作为取景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有以婚庆大喜饼、胶东大饽饽等民俗为代表的多项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胶东著名的“中国秧歌之乡”。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乳山市拥有与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八十二壮士齐名的马石山十勇士英雄群体;留有八路军胶东兵工厂诞生地、胶东行政主任公署旧址、胶东公学旧址、济南军区总医院旧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二、乳山市传统民居开发方面意识不强、制约较多
保护与开发意识不强。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乳山市个别镇村缺乏保护与开发意识,导致传统建筑坍塌损毁严重、传统民居资源处于未开发境地;有的镇村存在依赖心理,寄希望于上级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市场运作,导致传统民居资源利用率不高。
相关群众缺乏保护意识,对祖上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进行了翻新甚至推倒重建,对传统民居的原貌造成了破坏。
缺乏高效与统一规划。
由于前期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的协作机制,乳山市尚未形成乡村保护与开发的整体规划,相关部门基本从自身职能出发出台规定。
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乳山市乡村的传统民居产权基本在村民手中,部分村落出现空壳现象,多数房主无力对这些传统建筑进行修缮保护,任其日益破败毁灭。
目前,只有几个入选省级乡村名录的村落享受少量的政府资金补助,进行了适当的开发。
三、乳山市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传统民居的开发与利用
(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
乡村传统民居的开发某种程度上是一把手工程,地方领导要有民居开发的“自觉与自信”,既要充分认识到村落的文化基因传承的价值,同时也要认识到村落的经济价值。
围绕乡村特点走出一条乡村特色的产业兴旺之路,这是乡村振兴的战略的根本。
不能脱离实际去搞所谓的“产业化”。
要把眼光放长远。
围绕乡村传统民居开发形成产业化很难马上见成效,甚至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
乳山市要树立保护优先的观念,对于开发时机、技术不成熟的乡村,以保护为主,在传统民居较集中的区域划定“核心保护区”。
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乳山市镇村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保护乡村的意义,有担当意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围绕乡村传统民居进行产业开发的新思路。
(二)加强统筹,形成工作合力
政府牵头,部门联动。
确定责任主体,建立符合乡村传统民居开发工作机制,围绕传统民居将乡村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国家级旅游景点。
摸清底数,建档立案。
成立由住建局和文广新局组成的专家普查小组,对乡村传统民居资源进行摸底排查,进行详细备案。
适时立法。
乡村传统资源属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来的新概念,立法相对滞后。
要从制度上加强对乡村进行保护。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与法律法规配套的执法队伍。
强化审批把关。
在普查的基础上,乳山市政府可以先行制定市级乡村传统民居认定办法,认定市级传统民居。
今后凡是涉及乡村建设、开发工作,必须提前与有关部门报备,不允许私自拆建;对于破坏传统建筑的行为要进行追责;按规定拆除的旧房,其青砖灰瓦由相关部门统一收购保存。
建立科学政绩考核机制。
实行差异化考评,改变过去唯招商、唯GDP的做法,营造领导干部们从从容容做事的环境和平台。
(三)科学规划、有序保护开发
需要打破行政、地域区划,对传统民居资源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结合乳山市整体发展规划,可以聘请规划专家共同制定乡村传统民居保护发展规划,对乡村传统民居的保护模式、发展定位、空间布局等多项内容进行全面策划。
对于破损严重、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村落,进行抢救性保护。
对于保护较完整、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落,实施常态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暂未列入文保单位的村落尽快形成鉴定和保护意见,可先对重点建筑、名贵古树等古物进行挂牌保护。
(四)创新机制、多元化解决资金难题
一是财政投入。
乳山市利用诸往镇东尚山村、下石棚村以及崖子镇田家村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资源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成功打造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线路,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这一经验说明,对保护良好、具有开发价值而经济实力较弱的传统民居,可以采用财政投入方式进行产业的扶持与开发。
二是利用资本市场。
乡村传统村落开发资金需求大,必须创新观念,建立由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融资机制。
(五)科学开发、助推特色旅游
做好市场调研,了解消费需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
关键是立足本地资源,体现创意,突出特色。
打造过硬的产品,形成品牌。
要有专业的、高水准的、高品质的策划设计团队,科学规划,细致论证;还要有专业的投资经营公司或开发团队管理开发。
要着眼长远,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也不能小打小闹或零打碎敲将资源浪费或糟蹋。
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要注意“活态保护”,避免忽略地域风格造成“千村一貌”,或者“重物质轻文化”,留住了建筑却留不住传统。
深入挖掘延伸产业链条。
乳山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围绕传统民居、结合独特的东夷文化因素大作产业兴旺之路的文章。
捆绑经营抱团发展。
乳山市可利用打造“全域旅游资源一体化”的契机,打造包括“胶东特色乡村游”在内的精品旅游线路,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捆绑经营抱团取暖。
海阳所镇赵家庄村可以考虑融入大乳山景区、诸往镇东尚山融入马石山、田家红色线路,乳山寨镇南司马庄融入正华山庄线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