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习得理论(一)
2)先天论也受到不少批评:
①
首先这一理论是思辨的产物,无法证明儿 童头脑中是否存在语言习得机制,这只是 一种假说。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假说, 人们既无法证明它,也无法否定它。 是否存在着普通语法,这也是一个争 论的问题,如果说儿童 一生下来头脑中 就有普遍语法的范畴和规则,很难解释儿 童后来学习语法要花那么多时间。很多人 接受先天学习语言能力,但不同意有普遍 语法。
理论解释——语言习得理论 (二)理论解释——语言习得理论
有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争论的焦点是:儿 童快速并高质量地习得母语,是先天的能 力还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在发挥决定性的作 用。
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 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 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 行为主义的理论。 (1)理论内容: 1)华生的主要观点: 华生的主要观点:
3)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语言习得机 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
制”(LAD) LAD)
它有两个特点: ①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该 ①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该 机制发生作用。 ②语言习得机制可以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而 存在,甚至与智力都没有什么关系。
它包括两个部分:
①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特征(语言共项), 共有的规则,又称为普通语法。普通语法 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是语言中最基本 的东西,适用于任何语言,高度抽象的规 则。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中。 这些语言普遍原则是以参数形式出现的, 处于待定状态。
1)刺激—反应论积极意义: 刺激—反应论积极意义: ① 儿童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那种语言(假定他处 于多语环境)。 ② 儿童常因观察、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话语而获得 快乐。模仿确实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 ③ 词语与反复出现的语境之间的联系确实能使儿 童理解语义。儿童最初习得的词语很可能就是 通过刺激-反应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建立的。 ④ 在语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练习与评价 (强化)等方法,对儿童达到语言目标有积极 的意义。 ⑤ 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 语言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 展的进程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由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一直备受关注。
在语言学里,一条重要的研究线索就是人们如何学习语言。
本文将着重介绍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其特点、观点、研究领域等。
1.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语言习得理论,指的是探讨人如何习得语言的一种学说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是儿童。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如下:(1) 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语言习得理论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并非“顺其自然”,而是有序、结构化、规律性的。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它能够发现词语的规律性、语法结构的规律性、语音的规律性等。
这种规律性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强调语言习得的天赋性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
虽然这种天赋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具备学习语言的潜力。
因此,任何人都能够学会语言。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认为只有某些人天赋异禀才能学好语言的观念。
(3) 将语言习得看作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
儿童在接触到语言环境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
这种规律是由人体天然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这种自然发展过程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习得语言。
2. 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1) 语言习得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习得第一语言和习得第二语言。
习得第一语言是儿童在生活中自然地习得的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是人在学习新的语言时使用的方法。
(2) 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不同。
语言教学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对语言进行教学和训练。
而语言习得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3) 语言习得是一种有序的过程。
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先接触到简单的词汇、语法结构,然后逐渐学习难度更大的内容。
(4) 语言习得是一种环境依赖过程。
儿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整理
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整理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领域,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的整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
儿童通过对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做出反应,并因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从而逐渐习得了语言。
在这个理论中,模仿和强化是关键因素。
儿童会模仿成人的语言,而当他们的语言表达得到肯定、奖励或表扬时,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进而更有可能再次出现。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它无法很好地解释儿童如何创造新的语言表达,以及在缺乏明确强化的情况下仍能不断提高语言能力的现象。
二、先天论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提出了“语言习得装置(LAD)”的概念。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内在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儿童能够在接触有限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快速而有效地习得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他强调了语言的普遍性,即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规则,而儿童能够凭借天生的语言能力去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则。
先天论对于解释儿童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复杂的语言结构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它对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和经验的作用有所忽视。
三、认知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主张语言习得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习得。
例如,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言概念。
同时,语言环境也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引导。
丰富的语言输入和互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在这一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儿童在与更有能力的他人(如父母、教师)的互动中,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超出他们现有水平的任务,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
此外,社会文化理论还关注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塑造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一、学习与一般的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于19世纪末的饿猫“迷箱实验”提出联结试误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早在19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说。
➢所谓操作是指主动作用于环境,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斯金纳通过白鼠在“斯金纳箱”里的主动操作获得食物而建立了操作学习理论。
认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完成后伴随强化的刺激,那么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多,从而养成习惯,反之则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学习是一种反映概率的变化,强化可以增强反映概率。
强化又可分为正强化(得到奖赏)和负强化(逃避或回避不愉快情景的出现)很多行为只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
经典条件作用强调用来控制反映前的刺激,公式为“刺激——反应”,那么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是对反应结果的强化,也就是反应后的刺激,公式为“反应——刺激”。
➢该派只研究有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过程,而对有机体的内部思维活动则从不研究。
B认知学习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强调学习中认知机制所起的作用,着重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
⑴完形说(珂勒)(P148)➢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于20世纪初的“黑猩猩够香蕉”实验,认为顿悟是成功的关键。
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决绝问题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整个问题的情境进行知觉,了解构成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
语言习得理论
先天论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伦尼伯 格的支持。他在1967年所著的《语言的生物学 基础》一书中,提出了衡量某种行为是否基于 遗传的六项标准: 这种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出现了; 它的出现不是主观决定的结果; 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原因激发的; 获得这种行为往往有个关键期; 直接教授和训练对这种行为的获得影响很小;
② 相互作用论不是把语言本身看成是先天的
产物,而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造出 来的,强调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 程,这一过程也适用于语言的获得。这对 于个体自发能动地获得语言成分、总结归 纳语言规则,创造性地建构话语做了合理 的解释。同时这种建构的能动性不是无限 地发挥,而是和认知发展有相互制约的关 系,因此表现为语言习得中的阶段性和顺 序,这些解释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此外, 先天论还从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来强调说明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不是 强化和归纳的结果。另外语言习得关键期的 存在也具备先天的基础,有赖于遗传控制的 生理基础。
先天论并不完全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 用,但把语言环境的作用看得非常小,只是 起着激发LAD工作的作用,是第二性的。
总之先天论把儿童获得语言描绘为积极 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儿童获得的不是 一句、一句的具体话语,而是关于语言的一 系列规则。
⑤ 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 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 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①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 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他们只 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 言支配,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 于其他行为,甚至等同于动物的行为,将动物的实验 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强调刺激与反 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 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 息的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 这不符合儿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 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 (语言习得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语言习得理论一、填空题1.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有5个阶段:(1)前语言阶段,(2)独词句阶段,(3)双词句阶段,(4)________,(5)复杂句和语篇阶段。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电报句阶段(实词句阶段)【解析】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有5个阶段:喃语阶段(前语言阶段,半岁至一岁),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电报句阶段(实词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复杂句和语篇阶段(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电报句又叫实词句,在这一阶段儿童突破了双词句,出现了多词句。
2.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叫做________,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的、促进的作用叫做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迁移;正迁移【解析】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称为正迁移,有的起阻碍的作用,称为负迁移,也称为干扰。
3.中介语偏误的“化石化”现象表明中介语的偏误具有________特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顽固性【解析】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fossi1ization)的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
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语言习得机制【解析】乔氏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1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
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岁以前发挥作用。
5.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这种语言系统叫做________。
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梳理
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梳理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领域,它试图解释人类如何获取和发展语言能力。
在语言学中,有多种语言习得理论,每一种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语言习得视为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对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做出反应,并因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从而逐渐习得语言。
例如,当孩子说出一个正确的单词或句子时,家长给予表扬或奖励,这会增加孩子再次做出相同语言表达的可能性。
行为主义强调模仿和重复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无法很好地解释儿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现象,即他们能够说出从未听过的句子。
二、先天论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乔姆斯基。
他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种语言习得装置(LAD),这是一种内在的、天生的机制,使得儿童能够在接触到有限的语言输入后,迅速掌握复杂的语言规则。
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结构和原则。
儿童在习得语言时,不是通过单纯的模仿和强化,而是利用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来发现和理解这些普遍语法规则。
这一理论能够解释儿童为何能够快速而轻松地习得语言,并且在缺乏充分语言输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创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三、认知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物体的分类和关系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同时,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交流机会,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在社会交往中,儿童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进行合作和互动,逐渐掌握语言。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的理论。
它涉及到语言习得的本质、机制、过程以及影响语言习得的各种因素。
以下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模仿和刺激-反应机制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儿童通过模仿他们的父母和周围的人来学习语言。
这种模仿过程被称为“刺激-反应”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性和重复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2.先天论先天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器官,它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产生语言。
先天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3.认知论认知论认为,语言习得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规则和语法来理解和产生语言的。
认知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4.互动论互动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与成年人和其他儿童的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互动论者认为,儿童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协商和使用语言的规则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5.语境论语境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与语境密不可分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
语境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在不同的语境中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语境论强调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认为语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1)环境论。
强调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又可分为三种:1.模仿说。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和简单的翻版。
这种观点自G。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后,在20世纪20—50年代较流行。
后不少研究者主张对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如怀特赫斯特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
2.强化说。
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与反应相伴随的强化。
3.社会交往说。
认为儿童是在与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获得语言的。
布鲁纳等人指出,与成人交往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因素。
(2)先天决定论。
强调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
又分为两种:1.先天语言能力说。
主要由乔姆斯基提出,认为决定幼儿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它规定了各种人类语言的句子的构造和理解,因此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环境的儿童都能按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和顺序掌握本族语言。
2.自然成熟说。
以勒内伯格为代表,赞成先天决定论,但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强调生物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专管语言的区域,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倾向于以认知结构的发展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
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应地,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不是通过被动模仿掌握造句规则,他们的造句往往具有创造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语言习得理论精编笔记
2、中介语假说 �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 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 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 的动态语言系统。 � 中介语特点(P169)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于 1967 年在其 《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一文中提出,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内在大纲, 而学习 者的种种偏误正是内在大纲的反映。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于教 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 序。这一顺序也并非完全按照语言形式的难易。 4、输入假说 克拉申归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 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总称输入假说理论。 A、习得与学习假说 克拉申认为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的。 B、自然顺序假说 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 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C、监控假说 克拉申认为,人脑中有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及其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P157) 二、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1、 刺激——反应论 (p159) 2、 先天论 (P161) 3、 认知论 (P164) 4、语言功能论(p166)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一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形成习 惯的结果。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 � 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 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促进、积极作用) 和负迁移(阻碍,也叫干扰)之分。 �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 分析假说。
语言习得理论 ppt课件
14
桑代克“饿猫”迷箱实验 p146
2021/3/30
试验次数
15
桑代克试误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 成联结,学习的过程即不断尝试错误(试误) 的过程。
2021/3/30
16
“斯金纳箱”
❖ 白鼠在箱中偶然按压了杠杆,得到了食 物;食物强化了白鼠压杠杆的行为,它 终于学会了主动操作(压杠杆)而获得 食物。
语言工具主动海地豚获杂得技社表会演的和个体的经验, 并产生比较持鸭久子的下行水为游变戏化。P145
2021/3/30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选题2
53
对外汉语教学中“X”句偏误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
(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 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 则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学习)和 第二语言习得(学习)
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不同 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评价 :没有对情感过滤如何起作用做出解释, 是不是所有自信、开朗的成人都是很好的语言 学习者呢?
小结
“习得与学习假说”为外语教师提供了两个重要 的概念。
“自然顺序假说”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第一语言在 二语学习中的地位。
“监控假说”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监控在不 断地发挥作用,人们用学会的语法规则来检查语 言的准确性。
4.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先天论学派。内在论 5.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学派。认知论
这三种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揭示儿童心理的 发展和验证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假设。
6. 20世纪80年代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 心理学和语言学交叉的独立的新学科。着重研究儿童 语言的发展过程、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儿童语言的 的制约因素。
★输入不按语法顺序进行 。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 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 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强调 听力活动的重要性。
(5)情感过滤假说
屏蔽效应假说: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总是被吸 收,即便是极容易的语言信息也是如此 。在人 类头脑中会出现对语言的堵塞现象,使学习者 常常无法理解所接受的语言输入信息。克拉申 称这种堵塞为“情感过滤”。
“输入假说”除了向人们强调输入的重要性以外, 更重要的是,它重视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第五讲 语言习得理论
第五讲语言习得理论从事语言教学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这一章专门讨论语言学习,就是结合有关的语言学习理论,阐明我们对语言学习规律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作为讨论语言教学问题的理论依据之一。
50年代末、60年代初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乔姆斯基语言学习论的提出,逐渐改变了人们“以教为主”的传统观点。
60年代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打破了重“教”轻“学”、教师主宰一切的传统观念,强调“教”必须为“学”服务。
必须接受“学”的检验。
近几十年来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特别是第二语言学习(习得)的研究逐渐成为西方语言教育学科的一个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
语言学习理论研究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教学问题,还与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一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1 学习与习得的定义从60年代开始,西方的一些学者就提出区分语言的学习(learning)与习得(acquisition)。
7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系统地提出了学习与习得的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states that there are two independent ways of learning an SL: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Acquisition”refers to the subconscious process used by children developing their first language; “Learning”is a conscious process, which results in a separate system of simple grammar rules, or knowledge about the SL.(S.Krashen)“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学习”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分析
到了70年代,由于行为主义及结构主义的衰 落、认知科学的兴起以及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 对比分析理论受到质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偏误 分析理论逐渐兴起,并最终取代了传统的对比分 析理论,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科德(Corder)将错误分为两类:失误和偏误 失误—— 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没有规律 ,不反映说话 者的语言能力 偏误——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 水准。 偏误分析——就是集中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这一类语言错 误(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 的习得过程。这种规律性的偏误也是中介语特征的反 映,是偏误分析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理论
迁移(transfer):心理学概念,指在学习过
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 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 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扰。 干扰分为两类: 阻碍性干扰(preclusive interference) 介入性干扰 (intrusive interference)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理论
阻碍性干扰——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语言项 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缺少的 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声调 汉字 量 词等)(第一语言中没有,第二语言中有) 介入性干扰——第一语言中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 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仍要顽强地 介入。(第一语言中有,第二语言中没有) (复数变化 动词时态 个别语音等)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语言习得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语言习得理论一、填空题1.克拉申的假说包括学习与习得、自然顺序、监控、输入、______假说。
【答案】情感过滤【解析】输入假说理论,由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提出,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
这是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原则。
2.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______。
【答案】乔姆斯基【解析】先天论,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是在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基础上的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先天论主张人类的习得语言是要把复杂的语言规则“内化”的过程。
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3.______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简单地说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答案】迁移【解析】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也叫干扰。
4.在中介语产生的诸多根源中,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______是两个重要的根源。
【答案】目的语系统【解析】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及目的语系统是中介语的产生的重要根源。
二、判断题1.生活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条件作用的泛化现象。
【答案】√【解析】经典条件作用,又称巴浦洛夫条件作用或条件反射,是联想学习的一种形式,首先被巴浦洛夫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一、语言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 1. 广义的学习
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 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狭义的学习
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 语言工具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 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二)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
对认知论的评价: (1)积极方面
① 强调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也是 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 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
② 不同意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特殊 性,不同意语言习得机制的说法,认 为只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语言能 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更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
对先天论的评价:
(1)积极方面:
先天论把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看成是主动、积极、 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刺激-反应论者所说的对刺激被 动模仿、反应、强化、重复的过程;儿童习得的不是 一句一句具体的话语而是该语言的规则体系。因此可 以解释一系列儿童语言习得中的问题。
(2)不足之处:
不能解释第一语言学习的所有问题,理由如下: ① 人脑中存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只是一种假说,是思辨
不同。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 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 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 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 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至五岁)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一)刺激—反应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观点: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 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 种行为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
奥斯古德(美):中介说
在外显的刺激和外显的反应中间增 加了因联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 的反应的中介因素。
对刺激-反应论的评价:
不能解释第一语言学习的所有问题,理由: ① 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 ② 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 ③ 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话语进行强化。 ④ 单靠刺激-反应,培养不出语言交际能力。
(1)柯勒(德):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说
有机体获得的每种经验都 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也就是 完形——不是孤立的组成部分 ,也不是各组部分的简单相加 。由于新经验的发生,对问题 的情境以及情境各部分的关系 需要进行知觉的重组或认知的 重组,即由一种完形改变成别 一种完形,从而实现顿悟。
(2)布鲁纳(美):认知-发现说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母语与目的语
• 母语: • 学习者所属种族与社团所使用的
语言,也称“本族语”,通常又 称为“第一语言”。 • 目的语: • 又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 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 第一语言: • 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到和习得的语
言,通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 语言习得的时间而言的。 • 第二语言: • 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 言,包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 四语言或其他更多语言,是就语言 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的,与语言习 得环境无关。
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 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 的行为的改变。
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
该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 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 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 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二)学习与习得关系
1.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 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 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 相辅相成。
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
(1)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学习 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两者学习环境不同。 (3)两者注意力集中的对象不同。 (4)两者的方法不同。 (5)两者所需要的时间及达到的效果
(二)先天论(内在论)
理论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主要观点:
人类先天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 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 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
包括两部分内容: ① 最初语言状态:语言的普遍原则和
未定的参数值 ② 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即对所接触
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 数的定值。
不足之处:
① 这一学问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因 此语言习得中的许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② 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方面 的因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③ 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 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以往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 儿童为什么能掌握成人的语言体系 • 儿童的语言体系是如何过渡到成人的
强调学生学习的目 的在于掌握知识结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 动探索知识结构;学习 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一)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学习: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
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 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 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习得: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 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 种语言。
的结果 ②语言习得机制如果指的是普遍语法,这一点尚存疑问。 ③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他功能分开,认为语
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联系。 ④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 。
(三)认知论
理论基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理论观点:
先天与后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 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 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称为图 式。图式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而变化,体现了认 知的发展;而认知的发展受同化、顺应、平衡三 个基本过程的影响。
语言体系的
韩
儿童习得母语的 过程,应看做是
礼
逐步探索并掌握 用语言来表示功
德
能的各种方式的 过程。
(四)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韩礼德 观点: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 评价:
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 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语言功能理论也影响到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 该理论着重阐述儿童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掌握, 而对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