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_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99bb506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5.png)
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地区在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期间的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通过对该区域的地层、沉积相、岩石类型、古生物群落、沉积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揭示这一时期地质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沉积体系的演变规律。
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古地理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也为现代沉积学和地质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东南部,地理位置重要,地质条件复杂。
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是该地区地质历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期间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导致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对该时期的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综合运用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岩石露头、钻井资料、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期间沉积环境的演变规律,探讨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为深入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还将对研究区域的沉积资源和矿产资源潜力进行评估,为未来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奥陶世沉积特征中奥陶世是中扬子地区及其东南缘沉积历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该时期的沉积特征对理解该区域的岩相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奥陶世沉积物主要由碳酸盐岩、碎屑岩和蒸发岩组成,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
碳酸盐岩在中奥陶世沉积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中扬子地区的浅水环境中。
这些碳酸盐岩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形成于台地、浅滩和生物礁等沉积环境。
其中,生物礁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沉积体之一,主要由珊瑚、腕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的骨骼和壳体堆积而成,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活跃的碳酸盐岩沉积过程。
碎屑岩在中奥陶世的沉积中也较为常见,主要分布在靠近陆地的边缘海和盆地环境中。
这些碎屑岩主要由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粘土岩组成,形成于河流、三角洲和浅海等沉积环境。
0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_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0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_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7adde6f90f76c661371ac1.png)
文章编号:1671-1505(2006)03-0339-14 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生产项目(2004)的部分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5-11-10 改回日期:2006-01-10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3贾进华1 张宝民1 朱世海2 朱运成2 李占银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原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处,河南濮阳457001摘 要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勘探的发现,使志留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野外露头、井下地层岩性段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不同岩性段的沉积体系、沉积相和微相特征,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纪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
根据志留纪地层发育和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分为柯坪—塔中和塔东地层分区,并进一步划分为柯坪、巴楚、塔中、塔北、满东和英吉苏6个地层小区。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主要发育碎屑潮坪(夹风暴)沉积体系、无障壁滨岸海滩—陆棚沉积体系、碎屑潮坪—滨岸砂坝复合沉积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4种类型,经历了海域范围逐渐缩小、古气候由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过渡的过程。
盆地整体地势呈南高北低,物源主体来自塔东和塔东南地区。
平面上西部水体较浅而开阔,东部较闭塞,海侵方向来自北部和西北部。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古环境和古地理特征反映了在沿海岸带附近发育潮下潮道与砂坝砂体,尽管单砂体厚度较薄,但多套单砂体纵向上叠置可以形成砂体相对富集的砂层组,具有形成岩性—地层圈闭的地质条件。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纪 地层 沉积特征 岩相古地理第一作者简介 贾进华,男,1965年生,199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P51212 文献标识码:AStratigraph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lithofaciespalaeogeography of the Silurian in T arim B asinJia Jinhua 1 Zhang Baomin 1 Zhu Shihai 2 Zhu Yuncheng 2 Li Zhanyin 2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Development ,Pet roChina ,Beijing 1000832Geologic L ogging Depart ment of Zhongyuan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B ureau ,Puyang 457001,HenanAbstract A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repaid to the study of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due to the discovery of petroleum in the interval ,but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basic geologic problems which hinder the exploration 1Based on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lithologic members between the field outcrops and the wells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microfacies of these members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1Then ,th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Sil 2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has been reconstructed 1According to the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devel 2oping features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Keping 2Tazhong and Tadong strati 2第8卷 第3期2006年 8月古地理学报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Vol 18 No 13Aug 1 2006graphic regions ,and be subdivided into six stratigraphic sub regions including Keping ,Bachu ,Tazhong ,Tabei ,Mandong and Y ingjisu 1Mainly four types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were developed in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1They were the shore 2neritic shelf system ,detrital tidal flat (interca2lated tempestites ),detrital tidal flat 2shore composite and braided delta systems 1Sedimentary facies are dominated by detrital tidal flat ,shore beach ,offshore subaqueous sand bar ,neritic shelf and braided delta 1The Tarim Basin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marine domain gradually decreasing and paleo 2climate changing from warm and humid to hot and dry during the Silurian 1The topography of the Sil 2urian basin was higher in the south and lower in the north and the sediments mainly came from Tadong and Tadongnan areas 1There were a relatively shallow and extensive waterbody in western area ,and a relatively euxinic body in eastern area 1Marine transgression was from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1The palaeoenvironmental and palaeogeographic characters show that subtidal channel and bar sandbodys were developed along the shore 2line 1Although the single sandbody was thin ,relatively abundant sand 2body assemblages can be formed by the vertical stacking of many sets of single sandbodys 1Thus the ge 2ologic conditions for forming litho 2stratigraphic traps are favorable 1K ey w ords Tarim Basin ,Silurian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About the f irst author Jia Jinhua ,born in 1965,graduated from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 2sciences (Beijing )and obtained a doctoral degree in 19931Now he is a senior engineer in Research In 2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and is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reservoir geology of petroliferous basin 11 引言在塔里木盆地最初的油气勘探中,志留系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近几年在志留系砂岩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油气发现和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志留系重新引起了勘探家们的关注。
关于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
![关于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6eb461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5.png)
关于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塔中地区位于中国塔里木盆地的中部,被广大的沙漠地貌所包围。
该地区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对于认识志留纪地层演化、沉积环境及古地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志留系是古生代地层中的一个时期,大约距今4.18亿年至4.36亿年左右,在塔中地区表现为灰色泥岩、页岩、砂岩和砾岩等沉积岩。
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沉积相主要包括三个类型:浅海相、海湾相和陆相。
浅海相是指沉积在浅海或近岸带的沉积相类型。
在塔中地区的志留系地层中,常见的浅海相沉积物包括页岩、泥岩和砂岩等。
这些沉积物具有细粒度、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和微量元素等特点,表明它们形成于相对缺氧的环境条件下。
海湾相指的是位于大陆边缘的海湾或者内陆海的沉积相类型。
在塔中地区,志留系海湾相主要表现为砂岩和砾岩等沉积岩。
这些沉积物具有较粗的颗粒大小、近似水平的层理结构和较高的沉积速率。
海湾相沉积的沉积物通常富含大量沉积构造,如斜层、交错层和平行层等,这些构造特征说明了沉积物在潮汛动力下形成。
陆相沉积相是指沉积在陆地上或者近陆地带的沉积相类型。
在塔中地区,志留系陆相沉积物包括粉砂岩和砾石等。
这些沉积物通常呈现出堆积扇、河流演化和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特征,表明它们形成于河流和山地的侵蚀与沉积作用的影响下。
层序地层研究是研究地层的堆积和演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塔中地区的志留系地层中,层序地层研究发现了多个层序界面和层序层序,其中最常见的是第三级层序。
这些层序界面形成于不同的沉积体系域之间的界面,代表沉积环境的变化;而层序层序则代表了地层演化的时代和沉积模式的重复。
塔中地区志留系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对于理解志留纪地层演化、沉积环境及古地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塔中地区的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75b09060b4e767f5acfce23.png)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
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
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2)志留—泥盆系储层:(3)石炭系储层:(4)三叠—侏罗系储层:(5) 白垩—第三系储层:(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
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
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塔中良里塔格组层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塔中良里塔格组层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7839961af1ffc4ffe47acc3.png)
2 良里 塔 格 组 地 层 特 征
园 地 g田 I 回 慨 弈 午 z 睦 田 釉 Ⅱ e 侄 业 e 井 酬L 耥 木 善气
良里塔 格 组 为 一 套 灰 色 、 灰 色 的灰 岩 , 度 褐 厚
1 区域 地 质 背 景
塔里 木盆 地 中央 隆 起 带 的 塔 中低 凸起 , 北 西 呈
向展 布 , 与 巴楚 断 隆相 接 , 与 塔 东低 凸起 相 连 , 西 东 北为满 加 尔坳 陷 , 为塘 古孜 巴斯 坳 陷 ( 1 , 南 图 ) 面积
升并遭 受剥 蚀 , 使塔 中 大部 分 地 区缺 失 早 奥 陶 世 大 湾期 、 中奥 陶世 牯牛 潭期 和庙 坡期 的沉积 , 阶段 开 该 始 发育 塔 中低 凸起 的雏 形 . 中奥 陶世 晚 期 至 晚 奥 陶 世 , 中地 区经历 了碳 酸盐 镶 边 陆 棚 和 混 积 陆棚 2 塔
图 1 塔中地区构造样式
早奥 陶世 末期 至 中奥 陶世 中期 , 早 奥 陶世 末 在
10— 0 . 0 60m 与上覆桑塔木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 与下 伏 中下奥 陶统 为平 行 不 整 合 接 触 . 良里 塔 格 组 总体
收 稿 日期 : 0 90 —2 2 0 -61
基金项 目:中国地调局成 都地调 中心《 中国岩相古地理编 图》 编号 :2 0 1 11.3 ( [ 09 0 . 1 ) 2
合面的地层 , 其层序界面可以不整合面为界. 1 中 井
( 2 可见 良里 塔格组 与 上覆 志 留系和下 伏 地层 鹰 图 ) 山组不 整合 面 , 一较 高级 别 的层 序 界面 . 是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古近纪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古近纪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a0e345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c.png)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古近纪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赵华;孟万斌;田景春;张翔【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1(031)002【摘要】以剖面和测井资料为依据,在研究了库车地区古近系地层的岩性组合、相序特征、沉积构造等岩性特征基础上,认为该区古近纪时期总体上为河流--湖泊沉积环境.库车地区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条件和物源供给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了该区的沉积演化格局,分别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和海湾、泻湖等沉积相.在此基础之上,将研究区古近纪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并分别阐述了两个阶段的沉积演化特点.【总页数】5页(P137-141)【作者】赵华;孟万斌;田景春;张翔【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相关文献】1.华北中南部博山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J], 侯中帅;陈世悦;郭宇鑫;王志金;赫庆庆;崔绮梦2.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J], 王越;陈世悦;梁绘媛;王剑;李天宝3.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纪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 [J], 纪云龙;丁孝忠;李喜臣;于开宁4.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与塔西南坳陷早白垩世沉积相与油气勘探 [J], 孙龙德5.南堡3号构造区中深层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J], 兰志勤;潘凤玉;杨少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的地址特点和土壤特点
![塔里木盆地的地址特点和土壤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ab07a3fd0a79563c1e7284.png)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
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
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
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
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
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
盆
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
旧罗布泊湖面高程780米,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
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
土壤特点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
余盐土。
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
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
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杨林土(土壤学上亦称吐喀依土)。
草甸土分
布广。
塔里木盆地巴楚_麦盖提地区志留_泥盆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塔里木盆地巴楚_麦盖提地区志留_泥盆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2beaba1c52d380eb62946d8a.png)
文章编号:1001-6112(2011)06-0580-07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楼仁兴1,董清水1,2,聂 辉1,陶高强1,李 赫1(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61;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页岩实验中心,长春 130061)摘要: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勘探新发现表明,该区勘探前景广阔,急需对其岩相古地理进行精细研究。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及测井等资料的系统分析,综合各层位砂体及地震相平面展布等特征,恢复了研究区志留—泥盆系组级地层单元的岩相古地理面貌。
分析认为研究区南部志留—泥盆系发育4套有利的储盖组合,预测研究区西南部巴参1—康1—方1井区和东南部和田1—和4—巴东2井区为有利勘探区带;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中下泥盆统克孜尔塔格组和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为主要目的层位。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志留纪;泥盆纪;巴楚—麦盖提地区;塔里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Lithofacies—Paleogeography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 potentialin Silurian—Devonian,Bachu—Maigaiti region,Tarim BasinLou Renxing1,Dong Qingshui 1,2,Nie Hui 1,Tao Gaoqiang1,Li He1(1.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61,China;2.Oil-shale Laboratory Center,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61,China)Abstract:Great potential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has been proved in Silurian—Devonian of Bachu—Maigaiti region,the Tarim Basin.The studies of 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 are very necessary.According to outcrop profile,core sample and logging data,combin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bodyand seismic facies,the 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 of the study area have been recovered.4sets offavorable reserve—cap assemblag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Silurian—Devonian in the south of the studyarea.Well regions BC1—K1—F1in the southwest and HT1—H4—BD2in the southeast are favorablefor exploration.S1k,D1-2kand D3dare the main intended interveals.Key words: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Silurian;Devonian;Bachu—Maigaiti region;Tarim Basin 前人曾就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纪的岩相古地理面貌进行了轮廓性研究[1-4],但随着近年油气勘探工作的新发现,急需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纪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精细分析。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21142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1.png)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贾进华;张宝民;朱世海;朱运成;李占银【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6(008)003【摘要】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勘探的发现,使志留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野外露头、井下地层岩性段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详细父研究了不同岩性段的沉积体系、沉积相和微相特征,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纪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根据志留纪地层发育和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分为柯坪-塔中和塔东地层分区,并进一步划分为柯坪、巴楚、塔中、塔北、满东和英吉苏6个地层小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主要发育碎屑潮坪(夹风暴)沉积体系、无障壁滨岸海滩-陆棚沉积体系、碎屑潮坪-滨岸砂坝复合沉积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4种类型,经历了海域范围逐渐缩小、古气候由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过渡的过程.盆地整体地势呈南高北低,物源主体来自塔东和塔东南地区.平面上西部水体较浅而开阔,东部较闭塞,海侵方向来自北部和西北部.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古环境和古地理特征反映了在沿海岸带附近发育潮下潮道与砂坝砂体,尽管单砂体厚度较薄,但多套单砂体纵向上叠置可以形成砂体相对富集的砂层组,具有形成岩性-地层圈闭的地质条件.【总页数】14页(P339-352)【作者】贾进华;张宝民;朱世海;朱运成;李占银【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原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处,河南,濮阳,457001;中原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处,河南,濮阳,457001;中原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处,河南,濮阳,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学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J], 赵秀岐;张振生2.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上第三系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J], 张运东;宋建国;朱如凯3.塔里木盆地志留纪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沉积相、古环境 [J], 王士涛;郭宪璞;金若谷;赵民4.中亚造山带北山南部下泥盆统火山—沉积地层的岩相、时代及古地理意义 [J], 牛亚卓; 宋博; 周俊林; 许伟; 史冀忠; 张宇轩; 卢进才5.塔里木盆地震旦纪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J], 石开波;刘波;田景春;潘文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喀什北地区白垩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喀什北地区白垩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075de70a26925c52cc5bfd2.png)
塔里木盆地喀什北地区白垩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作者:刘家铎王峻王易斌冯明石刘欢来源:《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第01期摘要:根据天山南麓露头剖面和钻井层序地层研究,结合地震资料分析,将塔里木盆地喀什北地区白垩系划分为2个巨旋回层序、4个超长期旋回层序和8个长期旋回层序。
其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自下而上表现为海平面持续上升过程中,由陆相河湖三角洲过渡到海相三角洲,再到局限台地的沉积相变。
利用泥岩微量元素分析,确定古特提斯洋在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上亚旋回就已经影响到喀什北地区,在海侵过程中,形成了连片叠置的退积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并造成了该段砂岩中富含碳酸盐胶结物。
下白垩统上亚旋回厚层砂岩与上白垩统及古近系的膏泥岩层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喀什北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储集层。
关键词:白垩系;层序地层;沉积相标志;海陆过渡;微量元素;古地理;喀什北地区;塔里木盆地0引言喀什北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边界,位于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喀什凹陷北缘,是中国少数几个海相白垩系发育的地区。
喀什地区邻近古特提斯洋的阿莱因海峡,晚白垩世曾与古特提斯海连通。
这一地区的海陆变迁记录了古特提斯洋海水进退的历程,对于研究特提斯古地理和石油形成分布规律有重要意义。
对于塔西南坳陷白垩系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前人开展过大量研究,针对喀什北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康苏—库孜贡苏地区的野外露头区和阿克莫木气田阿克1井。
大多数学者对晚白垩世海相沉积环境已达成共识,但对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沉积环境认识有分歧。
贾进华等认为下白垩统均为陆相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丁孝忠等将克孜勒苏群划分为上、下2个亚段,认为上亚段及下亚段的顶部沉积时期,喀什地区已受古特提斯洋海侵影响。
本研究通过南天山周缘露头、喀什北地区钻井与地震资料,建立了喀什北地区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在等时格架内通过岩石类型、颜色、沉积构造、粒度、重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沉积体系分析,探讨了白垩系的海侵时间,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最后结合露头测井地震资料,恢复了古沉积环境,认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为陆相沉积、上亚旋回为海相三角洲沉积、上白垩统则以局限台地沉积为主。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_邵龙义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_邵龙义](https://img.taocdn.com/s3/m/535755d8240c844769eaee3b.p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2050)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果基金资助收稿日期:2006-02-15 改回日期:2006-04-20文章编号:1671-1505(2006)03-0353-12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邵龙义1何志平2顾家裕3罗文林1贾进华3刘永福4张丽娟4 张鹏飞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1000832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北京10003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4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摘 要 古近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向陆转化的时期。
当时该区的海侵来自研究区西侧的古地中海分支,物源则主要是盆地北部的南天山以及南部的昆仑山,沉积中心在库车坳陷西部以及塔西南坳陷带的西部。
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发育砾岩、砂岩、碳酸盐岩及膏盐岩,沉积环境有滨岸、湖、潮坪及扇三角洲等,塔西南坳陷以碳酸盐岩和膏岩为特征,从东到西发育开阔台地、近岸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辫状河三角洲环境等,二者之间即在塔北隆起及北部坳陷带位置为宽阔的古隆起区。
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整个盆地以滨浅湖为主,发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塔西南坳陷虽然仍发育多个海相层,但海水的影响明显比始新世早期弱,当时主要古地理单元有海湾湖、滨浅湖、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
总体上,塔里木盆地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以扇三角洲为主的浅水环境到晚期的滨浅湖及海湾湖环境,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以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气候为主。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塔西南坳陷 古近系 古地理 沉积相第一作者简介 邵龙义,男,1964年生,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P618113011 文献标识码:A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Paleogene in Tarim BasinShao Longy i 1He Zhiping 2Gu Jiayu 3Luo Wenlin 1Jia Jinhua3Liu Yongfu 4Zhang Lijuan 4Zhang Pengfei11K e y Labor atory of Coal Resour ces of M 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Dep ar tment of Resources and Ear 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 echnology (Beij ing),Beij ing 1000832China Zhenhua O il Co 1,L td 1,Beij ing 1000313Resear ch I ns titute of Petroleum Ex p lor ation &Develop ment ,Petr oChina,Beij ing 1000834Resear ch I 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 loration &D evelop ment,T ar im Oilf ield Comp any ,Petr oChina,K orle 841000,X inj iangAbstract The Paleogene is a period w hen the T arim Basin transformed from a marine influenced to a non -m arine influenced basin 1The marine transgression in the basin w as from the northern branch of the Tethy to the w est 1The sediment provenances w ere the old southern T ianshan to the north and第8卷 第3期2006年 8月古地理学报JOU RNAL OF PALA EOG EOG RAPHYVol 18 N o 13Aug 1 2006the old Kunlun Mountains to the south,and the depocenters w ere located at the w estern Kuqa Depres -sion and the w estern Southw estern Tarim Depression 1From the Paleocene to the Early Eocene (duringthe deposition of the Kumugeliemu Group and its equivalents),the Kuqa Depression w as developed w ith shoreline,lagoon,tidal flat and fan -delta environments,and w as lithologically dominated by conglomerates,sandstones,carbonates and g ypseous rocks 1The Southw estern Tarim Depression was developed w ith open platform,nearshore restricted platform,evaporate platform,and braided delta environments,and lithologically dominated by carbonates,gypseous rocks and coarse sand -stones 1T hese two old depositional depressions were separated by an extensive palaeo -uplift w hich coin -cided w ith the current Northern Tarim U plift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structural zones 1From the Late Eocene to Oligocene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Suw eiyi Formation and its equivalents),the entire T arim Basin w as mostly subm erged and was developed w ith a w ide coastal to shallow lake that received deposition of interbedded siltstones and mudstones 1The marine successions were restricted to the w est -ern corner of the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and marine influence became less evident than that in the Paleocene to the Early Eocene 1T he paleogeog raphic units of this period were mainly estuarine,la -goon,littora-l shallow lacustrine,as well as braided deltas 1On the w hole,during the Paleogene,the T arim Basin experienced a shallow w ater environm ent dominated by fan -deltas of the early phase and the littoral to shallow lacustrine env ironment of the late phase,w ith a tropical to subtropical arid pale -oclimate 1Key words Tarim Basin,Kuqa Depression,Southwestern T arim Depression,Paleogene,palaeog eography,sedimentary faciesAbout the first author Shao Longy i,born in 1964,g raduated and obtained his doctoral degree from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 19891Now he is a professor of geology at the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arth Sciences in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w ith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aeogeography of fossil fuel deposits 1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大型油气盆地(孙龙德等,2005),其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的天然气资源吸引了众多学者(雍天寿等,1989;贾承造等,1995;顾家裕,1996;薛莲花等,1998;周志毅,2001),特别是库车坳陷及塔西南坳陷作为前陆盆地,其沉积特征更是独特(朱如凯等,1999;张运东和宋建国,1999;林畅松等,2002;王琪等,2002),古近系膏盐岩构成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油气资源的优质盖层(孙龙德,2004;周新源等,2005)。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沉积相、古环境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沉积相、古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68d7b95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e.png)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沉积相、古环境王士涛;郭宪璞;金若谷;赵民【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1(030)008【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柯坪—巴楚地区发现了许多志留纪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无颌类、软骨鱼类等.这些化石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纪时期的古地理位置及其格局,进一步确定了塔里木陆块在该时期的古生物地理区应属于塔里木-扬子古脊椎动物生物地理区系.记述了采自塔里木盆地中心2个钻井岩心中的3件早志留世脊椎动物化石,其中1件化石为无颌类的新科、新属、新种.同时对志留纪时期塔里木陆块的沉积特征、古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上述研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Since the 1980s, the Silurian vertebrate fossils including agnathans, chondrichthans and placoderm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Kalpin and Bachu area of Tarim Basin. These discoveries reveal the paleogeographic pattern of Tarim Basin in the Silurian period, and farther suggest that the Tarim Block should belong to the Tarim-Yangtze Vertebrate Paleobiogeographic Province in Siluria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have described the vertebrate fossils from the cores of the boreholes and analyz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ary fades and the paleoenvironment. The results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specting of oil and gas.【总页数】8页(P1220-1227)【作者】王士涛;郭宪璞;金若谷;赵民【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15.862【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沉积相演化特征 [J], 李俊飞;方伟;孔维韬;甘衫衫2.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沉积相演化特征 [J], 李後飞;方伟;孔维韬;甘衫衫3.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相特征与古地理 [J], 贾进华4.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J], 贾进华;张宝民;朱世海;朱运成;李占银5.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侏罗纪沉积相特征与古环境再造 [J], 程晓敢;廖林;陈新安;郭群英;卡德尔;陈汉林;杨树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地层对比与沉积特征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地层对比与沉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ff9e130eefdc8d376ee32e4.png)
1 前言1.1 项目目标1.1.1 研究任务1.1.2 主要研究内容1.1.2 主要工作量1.2 项目实施概况1.2.1 研究人员组成1.2.1 工作进程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 4 主要成果致谢2 区域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面积56×104km2, 东经74°00′~91°00′,北纬36°00′~42°00′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的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加里东中、晚期构造运动和海西早期构造运动,是塔里木板块与其周围西昆仑、阿尔金、南天山等洋盆及中昆仑、中天山等小陆块发生不同时序的俯冲、碰撞的结果。
2.1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及南北向隆坳格局的形成始于中奥陶世末的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是北昆仑洋俯冲消减导致塔里木板块南缘由拉张背景转变为挤压的构造响应,其结果是塔里木板块内部形成近南北向的隆坳格局及碳酸盐台地的消亡。
加里东中期运动第一幕发生在中奥陶世末,中昆仑微板块(岛弧)开始与塔里木板块西南缘拼贴,古羌塘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东南缘拼贴并在阿尔金形成沟弧盆体系,塔里木板块南缘由拉张背景转变为近南北向的挤压。
受此影响,塔里木板块内部产生挠曲,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台地转变为隆坳相间,形成了塔中、塔北(沙雅)2个遥相对应的隆起间夹柯坪—满加尔坳陷的构造格局。
由于挤压动力主要来自塔里木板块南缘,第一幕在塔中的表现更为明显,塔中隆起缺失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8—12个牙行刺带(如塔中4井区),塔北隆起局部也缺失中奥陶统2—3个牙行刺带(如沙69井区)。
这一近南北向的隆坳格局直到下古生界碎屑岩沉积时还对沉积相的展布发生影响(后述)。
加里东中期运动第二幕发生在晚奥陶世晚期。
晚奥陶世,塔里木板块近南北向的挤压进一步加强,南缘北昆仑—阿尔金及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已形成边缘隆起并出现陆源剥蚀区,盆地性质由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开始向前陆盆地转化,塔里木板块内部的隆坳格局没有改变。
【高中地理】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地貌
![【高中地理】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872b18d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9.png)
【高中地理】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地貌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西部四大相邻的盆地之一。
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也是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脉南麓,南至昆仑山脉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
南北最宽处520公里,东西最长处1400公里,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
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特征是: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大型封闭山间盆地。
就地质构造而言,它是一个由许多深大断层包围的稳定地块。
该地块的底部是古老的结晶岩。
基底上有古生代和元古界沉积覆盖层,厚度约km,基底上有中新生代薄沉积层,以及大面积第四纪沉积物,塔里木盆地块体在构造上的范围与塔里木平原在地貌上的范围不一致。
坳陷中新生代陆相沉积较厚,最大厚度达1万米。
这是一个很好的蓄水层。
盆地是一块不规则的钻石,四周环绕着高山。
边缘是与群山相连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的沙漠。
在边缘和沙漠之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分布着绿洲。
盆地地势西高东低,略微向北倾斜。
老罗布泊湖的海拔为780米。
塔里木河是盆地的最低点,位于盆地的北缘,水流向东。
塔里木盆地的土壤特点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
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
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杨林土(土壤学上亦称吐喀依土)。
草甸土分布广。
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宽550公里。
它占地53万平方公里,基本呈菱形。
周边高山海拔4000-6000米,盆地中部海拔1100-1300米。
地势西高东低,略向北倾斜。
地形最低点是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海拔781米。
边界受东西向和西北向深断裂控制,形成不规则菱形,并与河西走廊相连,东部有一条70公里宽的通道。
它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心,气候干燥,降雨量很少。
例如,1957年若羌年降水量为3.9毫米,1966年民丰安第尔年降水量为5.0毫米,但蒸发量非常大。
塔里木盆地西南凹陷古新统巨厚海相石膏岩沉积特征及环境意义
![塔里木盆地西南凹陷古新统巨厚海相石膏岩沉积特征及环境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adaf62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1.png)
塔里木盆地西南凹陷古新统巨厚海相石膏岩沉积特征及环境意义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典型盆地,该盆地地处天山和昆仑山之间,地势低平,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塔里木盆地西南凹陷是其中一个沉积盆地,该区域沉积了大量的海相石膏岩。
古新统时期是该区域的主要沉积期,该时期的海相石膏岩具有一定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意义。
一、石膏岩的出现及特征塔里木盆地西南凹陷主要分布于古新统系和二叠系系列,其中古新统系列的海相石膏岩发育较为典型。
石膏岩是一种典型的低温碳酸盐沉淀物,是通过高渗透压的海水通过地质构造孔隙流入盆地内,并在盆地内水的蒸发作用下,形成含有大量硫酸钙的石膏构成的岩石。
古新统时期该区域的海相石膏岩厚度达到2000米,具有巨厚的特点。
与常规石灰岩不同的是,石膏岩含有大量的硫元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化学性质,因此其在近现代地质学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二、海相石膏岩沉积环境海相石膏岩是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因此其沉积环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古新统时期塔里木盆地西南凹陷区域石膏岩的形成环境主要表现为浅海环境。
该区域当时位于东南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区域,山脉构造较发育,河流分布比较密集。
在这种环境下,当时该区域的海域比较浅,海水含有较高的硫酸钙和硫酸镁等离子体,石膏岩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硫酸钙的沉淀。
此外,古新统时期气候较为干燥,水的蒸发作用强烈,也是石膏岩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石膏岩的环境意义石膏岩的形成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其环境意义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海洋环境的演变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痕迹。
在石膏岩的存在地带,油气的勘探与开采的潜力也很大。
此外,由于石膏岩具有一定的特殊化学性质,因此在工业化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用于建筑材料、水泥生产、肥料生产等方面。
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西南凹陷古新统巨厚海相石膏岩的沉积特征及环境意义主要表现为其巨厚特点、浅海沉积环境以及对区域环境演变和油气资源的意义。
石膏岩在工业化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_赵宗举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_赵宗举](https://img.taocdn.com/s3/m/dde822e9524de518964b7d38.png)
第27卷 第5期2009年10月沉积学报ACTA SED I M ENTOLOG I CA SI N IC A V o.l 27 N o 15O ct .2009文章编号:1000-0550(2009)05-0939-17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批准号:2008ZX05000-004-001)、中国石油重大研发项目(批准号:070201)资助。
收稿日期:2009-02-22;收修改稿日期:2009-06-27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¹赵宗举1,2吴兴宁3潘文庆1,4张兴阳2张丽娟4马培领4王振宇5(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3.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杭州310023;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5.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摘要通过大量钻井取芯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首次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8张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图,发现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5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北台地、巴楚)塔中台地、罗西台地、塘南台地及库鲁克塔格台地)及其/台)盆0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对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最初发生于早震旦世及早寒武世的塔里木板块北缘大陆裂谷运动及震旦纪)中奥陶世的张裂构造环境控制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形成,而晚奥陶世发生于板块南缘的阿尔金岛弧及库地岛弧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及其产生的大量陆源碎屑物源,则导致了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的逐步消亡及板块南部浊流盆地群的形成。
关键词沉积相层序地层板块构造海相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奥陶纪塔里木盆地第一作者简介赵宗举男1967年出生博士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学E -m a i:l zhao zong j u@pe-trochi na 中图分类号P534.42P539.2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前人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岩相古地理方面已做了较多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对盆地内塔中[1~12]、塔河油田[13~16]及塔东[17,18]等局部地区及奥陶系局部层段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对全盆地的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则主要从年代地层[19]及岩石地层单位的角度[20]或者是仅对局部层段进行了探讨[21~23]。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247186e0700abb68a982fb95.png)
3 .成都 理工 大 学油 气藏 地质 及 开发 工程 国 家重 点实 验室
I NJ i l  ̄ , i l 都
6 1 0 0 5 9 ;4 .中国石 油塔 里 木油 田公 司勘探 开 发研究 院 新 疆库 尔 勒
8 4 1 0 0 0 )
摘要: 震 旦系可能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层系 , 对 塔 里 木 盆 地 震 旦 系 分 布 及 岩 相 古 地 理 特 征 的准 确 认 识 是 进 一 步 勘 探 的 基 础, 也 是 建 立 盆地 早 期 构造 一 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震 旦系野外露 头资料 、 盆 内钻 井 资 料 以及 地 震 资 料 的 综 合分 析, 结 合 前 人 发 表 的相 关研 究 成果 , 对塔里木盆地震 旦系分布、 构造 背景、 沉积体 系、 岩 相 古 地 理 特 征 进 行 探 讨 。研 究表 明, 塔
S e d i me nt a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l i t ho f a c i e s pa l e 0 g e 0 g r a p hy o f Si n i a n i n
Ta r i m Ba s i n
第3 7卷
第1 1 期
石
油
学
报
Vo 1 . 3 7 No.1 1
Nov .
201 6
2 0 1 6年 1 1月
A CTA PET RO LEI SI NI CA
文章 编 号 : 0 2 5 3 — 2 6 9 7 ( 2 0 1 6 ) 1 1 — 1 3 4 3 — 1 8 DO I : 1 0 . 7 6 2 3 / s y x b 2 0 1 6 1 1 0 0 3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b33e1f2f90f76c661371ae2.png)
本文在简述塔里木盆地石炭纪时期沉积环境、岩相带的发育和构造运动影响的基础上,对已发现的油气田作了描述和评价,指出了石炭系勘探的有利靶区。
关键词石炭系沉积相生、储、盖组合油气田勘探靶区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时代、多类型的原型盆地,也是复合、叠加的大型含油气盆地。
自198 4年9月22日沙参2井首次在下古生界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白云岩)中实现了日产原油约1 000m3、天然气约2×106m3的历史性重大突破以后,又相继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构造石炭系底部获得了日产原油1400m3、天然气420×104m3的全国产量之最。
并在卡塔克隆起石炭系中获高产油气流.此后相继在石炭系中发现了上亿吨的塔中大油田、东河塘油田、巴什托油田、亚松迪油田等。
加上最近又获突破的艾协克油田,都充分证明了石炭系对塔里木油气聚集成藏的重大贡献。
1石炭系沉积特征泥盆纪末,塔里木区内发生了强烈的早海西构造运动,塔里木地块再次遭受侧向挤压而发生褶皱、断裂,进一步形成了隆起和坳陷。
如柯坪隆起、塔北隆起、库鲁克塔格隆起和卡塔克隆起。
石炭系角度不整合于志留-泥盆系之上。
从石炭纪开始,全区发生了广泛的海侵,使塔里木除塔北雅克拉-轮台断隆、孔雀河斜坡及东南地区外,广泛沉积了浅海台地相为主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
原来的前陆盆地随之转化为克拉通盆地。
早、中石炭世,塔东北坳陷区为三面被隆起环绕的向南开口的半封闭海湾。
东部沉积了一套潮坪-蒸发岩台地相沉积,向西变为浅海相;晚石炭世,西部海侵扩大,逐渐淹没了柯坪。
在早、中石炭世隆起包围的海湾区,此时为局限台地相沉积,南缘也应分布有这类沉积,是储集相带的有利发育区。
早二叠世,塔里木盆地东部缓慢抬升,陆地逐渐扩展,海水自东而西退缩至乌什-柯坪-巴楚一线西部。
在该线以西,以滨、浅海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以东则以河流、洪泛盆地砂、泥岩为主夹海相层。
乌什-拜城地区发育台缘斜坡相碳酸盐岩、重力流相碎屑灰岩,向北到南天山过渡为边缘盆地相,总厚度1000~3500m。
塔里木盆地某某区块沉积环境及其分布特征
![塔里木盆地某某区块沉积环境及其分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18d73a389eb172dec63b709.png)
塔里木盆地某某区块志留系是重要的油气产层,前人针对该套储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由于钻井取心少、地层分层分歧多、沉积相指标少等原因,沉积环境研究一直不够精细[1-2]。
本文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对某某区块志留系开展了精细的沉积相研究。
1 地质背景某某区块北以塔中I断裂与满加尔坳陷相接,南与塘古孜巴斯凹陷隔塔中Ⅱ号断裂相望,东为塔东低凸起,西为巴楚断隆。
在早古生代整体海退的背景下,志留系沉积了厚层的以滨浅海环境为主的细碎屑岩。
2 岩心相标志通过大量的岩心、薄片资料观察,结合志留系野外露头特征,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以下几种沉积相标志。
2.1 颜色颜色是沉积岩最直观、最醒目的标志。
岩心观察表明,研究区志留系储层颜色主要以灰色、灰绿色为主,反映弱还原沉积环境;局部也可见褐色,反映弱氧化沉积环境。
2.2 岩性及沉积结构岩心及薄片资料分析显示,志留系岩性主要以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
颗粒分选中等到好,磨圆次棱-次圆级别以上占69%,反映出沉积区离母岩区较远,经远距离搬运,沉积区水体能量较弱。
颗粒接触关系以点-线接触为主,胶结类型多为孔隙式。
2.3 粒度特征从粒度曲线来看,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两段型,即发育跳跃和悬浮组份,而滚动组份不发育,其中跳跃组分占80%左右。
2.4 沉积构造志留系沉积构造类型丰富,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变化。
通过对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描述,层理类型主要有平行层理、羽状交错层理、波纹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块状层理等。
2.5 韵律性根据岩心观察分析,在不同级别的沉积期次中,可见到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三种旋回。
各韵律层组合厚度不一,小型数厘米,大至几米级,反映沉积物沉积过程中的沉积速率变化及沉积体迁移。
3 沉积环境特征通过岩心相标志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志留系总体表现碎屑岩潮坪的特征[1]。
综合现代沉积考察成果,将潮坪相划分为潮下带、潮间带和潮上带三个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潮汐水道、砂坪、砂泥混合坪和泥坪等四种微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1-1505(2006)03-0339-14 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生产项目(2004)的部分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5-11-10 改回日期:2006-01-10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3贾进华1 张宝民1 朱世海2 朱运成2 李占银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原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处,河南濮阳457001摘 要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勘探的发现,使志留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野外露头、井下地层岩性段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不同岩性段的沉积体系、沉积相和微相特征,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纪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
根据志留纪地层发育和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分为柯坪—塔中和塔东地层分区,并进一步划分为柯坪、巴楚、塔中、塔北、满东和英吉苏6个地层小区。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主要发育碎屑潮坪(夹风暴)沉积体系、无障壁滨岸海滩—陆棚沉积体系、碎屑潮坪—滨岸砂坝复合沉积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4种类型,经历了海域范围逐渐缩小、古气候由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过渡的过程。
盆地整体地势呈南高北低,物源主体来自塔东和塔东南地区。
平面上西部水体较浅而开阔,东部较闭塞,海侵方向来自北部和西北部。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古环境和古地理特征反映了在沿海岸带附近发育潮下潮道与砂坝砂体,尽管单砂体厚度较薄,但多套单砂体纵向上叠置可以形成砂体相对富集的砂层组,具有形成岩性—地层圈闭的地质条件。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纪 地层 沉积特征 岩相古地理第一作者简介 贾进华,男,1965年生,199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P51212 文献标识码:AStratigraph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lithofaciespalaeogeography of the Silurian in T arim B asinJia Jinhua 1 Zhang Baomin 1 Zhu Shihai 2 Zhu Yuncheng 2 Li Zhanyin 2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Development ,Pet roChina ,Beijing 1000832Geologic L ogging Depart ment of Zhongyuan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B ureau ,Puyang 457001,HenanAbstract A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repaid to the study of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due to the discovery of petroleum in the interval ,but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basic geologic problems which hinder the exploration 1Based on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lithologic members between the field outcrops and the wells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microfacies of these members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1Then ,th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Sil 2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has been reconstructed 1According to the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devel 2oping features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Keping 2Tazhong and Tadong strati 2第8卷 第3期2006年 8月古地理学报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Vol 18 No 13Aug 1 2006graphic regions ,and be subdivided into six stratigraphic sub regions including Keping ,Bachu ,Tazhong ,Tabei ,Mandong and Y ingjisu 1Mainly four types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were developed in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1They were the shore 2neritic shelf system ,detrital tidal flat (interca2lated tempestites ),detrital tidal flat 2shore composite and braided delta systems 1Sedimentary facies are dominated by detrital tidal flat ,shore beach ,offshore subaqueous sand bar ,neritic shelf and braided delta 1The Tarim Basin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marine domain gradually decreasing and paleo 2climate changing from warm and humid to hot and dry during the Silurian 1The topography of the Sil 2urian basin was higher in the south and lower in the north and the sediments mainly came from Tadong and Tadongnan areas 1There were a relatively shallow and extensive waterbody in western area ,and a relatively euxinic body in eastern area 1Marine transgression was from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1The palaeoenvironmental and palaeogeographic characters show that subtidal channel and bar sandbodys were developed along the shore 2line 1Although the single sandbody was thin ,relatively abundant sand 2body assemblages can be formed by the vertical stacking of many sets of single sandbodys 1Thus the ge 2ologic conditions for forming litho 2stratigraphic traps are favorable 1K ey w ords Tarim Basin ,Silurian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About the f irst author Jia Jinhua ,born in 1965,graduated from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 2sciences (Beijing )and obtained a doctoral degree in 19931Now he is a senior engineer in Research In 2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and is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reservoir geology of petroliferous basin 11 引言在塔里木盆地最初的油气勘探中,志留系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近几年在志留系砂岩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油气发现和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志留系重新引起了勘探家们的关注。
1994年12月塔中11井在志留系砂岩中首次获得工业油气流,2001年发现了塔中47井志留系油藏,2003年在塔中东部发现了大面积的志留系含油砂岩,同年又在满东地区的满东1井喜获工业气流。
除此之外,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广泛分布的沥青砂岩更是引人注目(刘洛夫等,2001;张俊等,2004)。
以上重要的勘探发现表明塔里木盆地志留系蕴藏着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目前,志留系已经成为塔里木盆地继东河砂岩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海相砂岩储集层位。
尽管如此,针对志留系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勘探研究认识的难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储集砂体的评价预测和油气藏分布规律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详细地研究志留纪的地层与沉积特征,并确定其岩相古地理分布。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对志留纪的地层和沉积相特征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朱筱敏,1995;顾家裕等,1996;贾进华等,1997;侯会军等,1997;钟广法等,1997;朱爱国等,1998;朱筱敏等,2001,2002;刘家铎等,2004;朱如凯等,2005),但这些基本是分地区、分区块或分层段的研究,较少从全盆地角度进行系统研究。
同时,对沉积相的认识,也存在多种看法,甚至存在矛盾,如对塔中地区柯坪塔格组上段沉积相的认识(贾进华等1997;钟广法等,1997;朱筱敏等,2001,2002;朱如凯等,2005)、对岩相古地理及海侵和物源方向的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