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
临床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临床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8a152827ed630b1c58eeb50d.png)
个科研课题是否有价值 , 首先要看 它的设计和构思是 否具
有创 新 性 。 因此 , 医学 学 生 科 研 能 力 的 培 养 首 先 应 该 是 创 新 意 对 识 的培 养 。随 着 科 学 的 不 断 发 展 , 医学 借 助 学 科 发 展 卅现 了相 互
总之 ,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 , 疑是创新 的源泉 , 质 实践是创
l ≥
碧 曩 ≯≯ 一 。 : g 簪 鹫 叠々 。 。≯ 。 藩 ≯ 磐
临 床 学 生 科 研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之 我 见
潘 卫
新疆 自治 区人 民医院( 新疆 乌鲁木 齐 80 0 ) 30 1
【 中图分类号】 12 R9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 6 1 8 12 0 ) 1 16一 1 17 —72 ( 08 1 —02 O 【 摘要】 临床学生是 医学领域 内的专业人 才, 学生的教 育是我 国教 育结构 中高层次的教 育 , 注重科研创 新意识 和能力 的培 养就显
新的动力 , 自由的 学 术 氛 围是 创 新 的 保 证 。 医学 学生 的 培 养 是 一 项 系 统 _ , 不 断 发 展 和 更 新 的 课 题 , 要 根 据 社 会 的 发 展 和 T程 是 需 科学 的进 步加 以调 整 。 它关 系 到 临床 医学 生 各 学 科 的发 展 , 系 关
2 创 新 意 识 的 培 养
科 研 创 新 意 识 即科 研 创 新 思 维 , 它是 人 们 在 已有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某 些 事 实 中 更 深 入 一 步 地 找 出新 点 子 、 找 新 答 案 的 思 维 从 寻
方 法 。创 新 思 维 具 有 求 异 性 和 逆 向 性 的 特 点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021fd424647d27284b7351a6.png)
一
且还 要体 现在 课堂外 , 给学 生提 供充 足的 探 究社 会 、 认 知社
会的 时 间和 空 间 , 用课 堂上 学到 的知 识指 导生 活 实践 , 体 验
创造 的价 值 。 如在教 学 《 利 息》 这 一 内容 后 , 学生 已经理 解 了
综合 平 台・ 能力培养
小 学数 学教 学 中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之我见
江 苏扬 州市 江都 区龙川 小 学( 2 2 5 2 0 0 ) 张
《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需要 ,数 学课 程 还要 特别注 重发 展学 生 的应 用意 识和 创
华
生的 动手能 力 , 能提 高 学生 的创 造力 。 例如 , 在计 算教 学 中 , 让学 生摆 小 棒 理解 算 理 ; 在探究“ 圆锥体 积 和 圆 柱 体积 ” 的
时 候采 用适 当 的手段 进行 经常 性 的训练 ,就 会 收到 事 半功
3 0米
生 : “ 我也 这样认 为 , 直径 3 0米 , 那得 将 近 四 间教 室的
长度 呢 , 那一 个 蒙古 包该有 多大 呀。 不太 可能 !”
生 : “ 我 家的房 子 大概 1 2 0多平 方米吧 , 我都 觉得 住 得 挺 宽 敞的 , 要是 7 0 0多平 方米 , 那得 住 多少人啊 !”
些 是轴 对称 图形 。
的面积有 7 0 0多平方米, 可能吗?”
教 师 不语 ,转 身 用眼 神征 求其
他 学 生的 意见 。
生 : “ 太 大 了吧 , 7 0 多平 方 米 还 差 不 多。”
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演讲稿
![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1d107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7.png)
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人才是国家的根本,教育是人才的摇篮。
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
要支撑,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国家发展
的根本保障。
而人才的培养则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工程。
只有有了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在各个领域保持竞争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因此,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教育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
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教育创新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创新,更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创新。
只有不断地进行教育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作为学生,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社会各界,我们要共同关注教育事业,为教育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在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
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国旗下的讲话 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国旗下的讲话 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https://img.taocdn.com/s3/m/d3b79c1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5.png)
国旗下的讲话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尊敬的教师、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庄严肃穆的时刻,我站在国旗下,感到无比的荣幸和激动。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科技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科技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通过科技教育,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科技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科技教育过程中,学生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践和探究,主动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
科技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能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其次,科技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基础。
通过科技教育的培养,学生们能够逐渐形成创新思维的模式,并通过各种科学实验和创作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他们能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科学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
最后,科技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实世界中,创新往往是一个团队的努力结果。
通过科技教育,学生们将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各种科学实验和项目。
这样的团队合作经验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科技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的作用,积极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相信只要我们在国旗下立下决心,努力追求科学的真理,未来的创新之路将会更加辉煌!谢谢大家!注意本次回答并没有字数限制,整理1414字.。
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d41c3e39eefdc8d376ee3240.png)
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摘要: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药物制剂科技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药学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在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中实行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浅谈本人之拙见。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2)09(b)-0160-02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
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综合素质过硬的高级人才需求。
我院药物制剂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地处西部落后的红色革命圣地——遵义,受到地域、经济、信息交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探索到适宜的新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这对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推动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素质教育及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笔者近年来在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中实行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采取的本科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浅谈本人之拙见。
1 本科生中实行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采取的模式1.1 “短、平、快”开放性实验的课余时间培养模式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大学知识学生基本上是从教师课堂讲授,而作为唯一让学生动手验证理论知识的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多是在同一实验项目的学生只能多人分组按相同的要求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多为经典型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与药物制剂专业对化学知识需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缺乏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种状况,笔者的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培养与创新实践研究活动主要对药物制剂专业的大学无机化学学科大一学生提供科研工作训练的机会,采取兼顾学生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学习、实践动手的重要性,推进创新教育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早期科研能力。
从2006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如晚上、周末),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吸纳部分学习优秀和对化学知识更深层次渴求的本科生参加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创新研究活动。
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申论范文
![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申论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9870a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a.png)
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申论范文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科技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我们亟需加大对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经验。
首先,培养教育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改革教育体制。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意识不够强烈。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素养和意识。
同时,推动学校设置与教育科技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
其次,在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与科技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教育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科研平台,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此外,政府对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科技设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力。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提高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职业发展前景。
最后,我们应当注重培养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教育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等。
因此,在培养教育科技创新人才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专长和技术能力。
总之,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培养创新人才之我见
![培养创新人才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ff6886cbbb4cf7ec4afed06f.png)
培养创新人才之我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举国上下就在大喊“创新”,至今,“创新”一词已成老生常谈。
但时逾十年却收效甚微,由下列数据和处境即可见其端倪:“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分列世界第一、第二位,研发经费居世界第六,但科技创新指数却仍属世界中下水平。
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2.26%。
我国高层次科研人才处于数量庞大而质量偏低、拔尖人才奇缺的尴尬局面。
”放眼世界,即使像实力雄厚、项级科技人才济济的美国,仍念念不忘“创新”。
为了持续保持其在世界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2006年初又及时推出“美国竞争力计划”(ACI)。
2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向美国公众介绍ACI时的开场白就是:“我国的创新能力是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一个巨大引擎……创新思维产生的先进理念无论在私人领域或公共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回报——让世世代代美国人的生活与生计不断得到改善。
”正是这种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以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得力措施,使得美国的科技发展得以长盛不衰。
2006年美国囊括了诺贝尔科学奖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究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上必须以课堂讨论式(seminar)取代满堂灌的传统模式。
老师应想方设法指导学生提前自学,让学生带着难点和疑点来参加课堂讨论。
与此同时,还必须让全体教师从思想高度上以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时代在飞速前进,新技术革命势必要求学生应该超过老师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指数,使我国早日跻身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从教学效果来说,“青出于蓝”才是教育上的最大成功。
二是优选引进“洋”教材,为“创新”鸣锣开道建国初期全面学苏,开始接触苏联教材,深感其特点是:都从本学科苏联的祖师爷讲起,按部就班,不厌其详,阐释问题、天衣无缝,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切已成定论,毋庸置疑。
科技强军之我见——完整版
![科技强军之我见——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b5981455270722192ef7b1.png)
科技强军之我见张子坡107中队1065区队2011-6-16学号:**********科技强军之我见张子坡摘要:“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方针和基本国策,自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主席提出以来,一直引领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更是认识到了必须用科技来武装士兵来推动军队建设,更甚是没有用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群待宰的羔羊,纵观国际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建设不以科技为核心,这就要求科技与军队达到最大化德结合、最高效的应用,除此之外在科技强军道路上着重培养高科技军事人才也是不可小觑。
关键字:科教兴国;军队建设;军事人才。
科教兴国科技强军的前提我认为在“科教兴国”是科教兴国的前提。
在这几年里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进而也就有了装备军队的资本,更进一步地在军队建设中显示出了其科技的重要性。
首先来具体说一下“科教兴国”这一战略思想,它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又进一步提出来的,基本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它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简而言之,也就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以振兴国家,并用科技和教育使国家强大、振兴起来。
可以看出“科教兴国”这一国策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目标的实现,来对我国从根本上解决科学的畸形,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为国家科技进步做贡献的机会,使得在这一潮流中国家的科技体系发生质的变化,变得国家富裕人民安康,但这还都是书面上的可真做起来那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向往、崇拜并为之心血沸腾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也就必须是在“科教兴国”这一战略中衍生出来的,那么可能也就会让这股潮流永远地传递下去,永远都会有人在前者走过的光荣路上慢慢追随、慢慢前进,这样我们国家就会充满活力,使得“科教兴国”战略镶嵌在每个人的心中,更好地来实现科技强军!军队建设科技强军的“灵魂”如果一支军队不搞军队建设,那么这支军队也就没有了灵魂。
水利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培养之我见
![水利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培养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c701dc260066f5335a8121e7.png)
和 参 加 培 训 , 之 举 办 形 式 多样 的 培 训 班 . 断 提 高 职 工 综 合 素 加 不 质 . 供 科 技 人 才 发 展 条 件 提 ( ) 进 外 部 资 源 。 水 利 科 研 院 所 不 仅 重 视 内 部 培 养 . 积 2 引 更
《 才 学 辞 典 》 对 “ 技 人 才 ” 出 如 下 界 定 :科 学 人 才 和 技 术 测 试等 评价 手 段 . 实提 高招 聘 考 录 工 作 水 平 . 公 开招 聘 工 作 人 曾 科 做 “ 切 使 人 才 是 在 社 会 科 学 技 术 劳 动 中 , 自己 较 高 的创 造 力 、 学 的探 公 平 、 正 、 开 、 序 开 展 , 以 科 公 公 有 吸引 了大 批 优 秀 人 才 。 索 精 神 .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和人 类 进 步 做 出较 大 贡献 的 人 。 ” 技 22 以完 善 工 作机 制 为 抓 手 . 强 科 技 人 才 队 伍 建 设 为 科 . 加 人 才 的 概 念 包 含 4个 要 点 : 有 专 门的 知 识 和技 能 : 事 科 学 或 具 从 技 术 工作 ; 有 较 高 的创 造 力 ; 社 会做 出较 大 的贡 献 。 具 对 2 水 利科 研 院所 科 技 人 才 培 养 现 状 水 利 科 研 院 所 是 科 学 研 究 和技 术 开 发 的 基 地 .是 培养 高 层 ( ) 新 人 才评 价 机 制 。 利 科 研 院所 不 断探 索 科 学 的考 核 1创 水 评 价 办 法 . 定 量 考 核 与 定 性 考 核 结 合 起 来 . 平 时 考 核 与 年 度 把 把 考 核结 合 起 来 , 品德 、 以 知识 、 力 和业 绩 等 要 素 为 核 心 建 立 评 价 能 指 标体 系和 考 核 评 价 机 制 , 高 考 核 的 科学 性 、 实 性 和 有 效 性 提 真
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之我见范文
![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之我见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ea6fc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a.png)
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之我见范文人才培养在现代社会中被认为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因此,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谈谈我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看法。
首先,人才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人才是国家的重要资源。
如果国家缺乏人才,那么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只有积累了一步步的进步,才能让国家不断地发展。
因此,国家需要大力培养各类人才,不仅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
其次,人才培养关系到社会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不仅科技创新难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也会受到挫折。
因此,社会需要大力培养各类人才,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三,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企业需要依靠人才的智慧和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没有合适的人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因此,企业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第四,人才培养是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各国需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知识的人才,以适应全球化的市场需求。
因此,各国需要积极培养具备国际化背景和能力的人才,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不可避免的问题。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培养出各类人才,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目前,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人才培养的方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为此积极努力。
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之我见
![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88ec25b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d.png)
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之我见【摘要】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该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施创新社团活动可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的推广可以帮助更多学生参与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未来,应注重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的持续性发展,不断完善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重要性、意义、实施方案、影响、推广、未来发展、可持续性、学生影响。
1. 引言1.1 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之我见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在这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应当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实践项目;三是建立良好的社团氛围,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潜力;四是加强与外界资源的对接,引入更多的科技专家和企业合作,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2. 正文2.1 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而农村小学正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之我见
![创新教育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017764b51a37f111f1855b22.png)
创新教育之我见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大胆思维的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张的宽松创造环境,促使学生不把眼光锁在狭小的学业天地之中。
促使学生独立、自信地审视周围环境,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
中专语文创新教育创新教学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创新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社会在呼唤和急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的历史使命,充分认识语文科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增强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责任感。
所谓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新”。
创新更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学生个人发展和教育的根本要求。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大胆思维的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张的宽松创造环境,促使学生不把眼光锁在狭小的学业天地之中。
促使学生独立、自信的审视周围环境,锲而不舍的探索未知世界。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学科,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最具有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利条件。
当代中职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富于幻想,求知欲强,所以中职语文教学更应该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进程中实施创新教育。
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申论范文
![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申论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b7462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e.png)
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申论范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教育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力气。
然而,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依旧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就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现状及培育途径进行探讨。
起首,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对于教育改革和现代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科技创新人才既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力气,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他们不仅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技能,还能够娴熟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他们的培育不仅能够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还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进步。
然而,目前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依旧面临一些挑战。
起首,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遥遥不够。
尽管在高等教育中设置了相关专业和方向,但是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还未能跟上需求的增长。
其次,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需要综合能力的提升,而目前许多教育科技创新人才依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进修,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需要跨学科的融合,而现有的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还未能完全实现跨学科的整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来增进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
起首,加大对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投入。
政府、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规模和质量。
其次,改革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育体系,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加强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跨学科培育。
同时,加强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实践环节,鼓舞同砚参与教育科技创新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对于推动教育进步和现代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大投入和改革培育机制,我们有信心培育更多高素养的教育科技创新人才,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
企业技术创新之我见
![企业技术创新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0739de05844769eae009edf1.png)
是支持项 目.而不是支持创办高科技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影 响企 业技 术创 新 的相 关 因素
刨新环境是技术创新成败与否的制
业。
2 乏 中小企业技 术创 新的互动合作 . 缺
环 境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存在的一个重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约因素, 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 问题是缺乏互动合作环境, 主要表现为创
业技术
杨 宝德 邱 勇 蔡瑞琳 李进 学 王 琪 张建宏
人才及劳务、 服务 、 技术 、 信息等要素
一
、
技 术创新 的概 念和 重要 性
自己特有的核心技术与能力, 从而达到提
而金融市场及秩序 高产品的标准化率、 市场占有率、 技术含 市场需要进一步改善。
技术 创新 是指 企业应 用创 新 的知识 量以及扩大产品种类, 进而达到提高赢利 需要构建新的运行机制, 为企业的技术创 和新技 术 、 新工 艺 , 采用 新 的生产 方式和 水平的 目的 。可见 , 一个企业 要真正做 到 新提供 支持 资金是企 业刨 新 的重要 资 经营 管理 模 式 , 提高 产品质 量 . 开发 生产 长盛不衰, 持续快速发展。 必须增强发展 源。同时又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一大障碍。
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和业务指 的数据流, 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成本信息 第八研究所)
3 o  ̄Z 5Z 3 o9 1
会由于竞争对手仿冒或技术人员的离 外, 国内企业更加缺乏与世界科技创新企 就必须拥有核心知识产权, 只有掌握了核 识.
业的合作 , 只注重引进 , 重消 化吸收 、 心知 识产权 ,才能抓 住知 识经济 的主 动 职而流失, 不注 因此, 企业要加强对技术创新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d964769e83d049649b665895.png)
科教兴国之我见内容摘要科技在国家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就是科技。
本文讨论一些国家在科技发展上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一些建议,这些问题包括科技发展的均衡性,科研经费,科研设备及平台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在最近召开的19大报告中,有17次提到“科技“。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推动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近代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领先世界,就是因为他们率先完成了科技革命。
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越发意识到科技在国家竞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是人们清楚的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科技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不仅仅在国家层面影响巨大,更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之中。
如今,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就是科技。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和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增强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发展教育与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9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科学研究已成为国家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了科学研究。
当今,科技的发展于国于民都举足轻重,国家对于科技的也有很大的投入,虽然能够看出有所成效,然而相较于投入,成效并没有预期中那样大,这说明,我国在科技发展的建设上有问题。
这里我就我所了解到的做些许讨论。
首先,国家对于科技发展均衡性的把控上并不尽如人意。
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之我见
![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f41bb79c6bec0975f465e266.png)
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之我见17世纪以来到20世纪后,世界发生了两次大的科学革命,三次大的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舆论对当代科技革命的认识出现多样化。
其中,也出现了焦急悲观的观点,认为十几年科技创新没有太大作为,甚至有的描述当今为科技革命“沉寂的春天”。
也有期待论者,认为正在孕育着一场大的科技革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世纪之交至今,我们已经身置于创新时代。
科技创新和革命的发生、标志,与上世纪前、特别是与18、19世纪大不相同。
实质上,从上世纪末到现在乃至今后若干年,人类社会一直处在汹涌澎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中。
当今的科技革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某项重大科技突破为标志和某个领域的突起为代表,而是众多学科、领域全面持续系统创新为特征。
科技多领域、多学科、全方位的创新风起云涌,百舸争流;重大发现和发明、重大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各类创新浪潮此起彼伏,前浪推后浪,汹涌澎湃;新技术、新产品加速更新换代,为人们工作社会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说19世纪之前一个科学发现和技术重大发明,如荒漠的报春花或雪天的腊梅那样引人瞩目,可当今的众多科技创新成果虽鲜艳绚丽,但当你置身于姹紫嫣红、群芳争妍的大花园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现代化初期,人类社会如同乘木舟航行,对每次科技革命浪潮都感到明显的颠簸冲击,如今我们乘着现代化巨轮航行,在浪潮激荡、波涛汹涌中快速前进,反而习以为常。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科技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加速发展。
站在岸边的高峰,我们才会体验到科技惊涛拍岸的壮观,体验到科技创新浪潮的波澜壮阔,体验到大浪淘沙的惊险。
1、国际科技创新与及主要特点1.1国际学术界把依靠科技创新战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定义为创新型国家。
美国、日本、韩国都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其创新综合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70%,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低于30%,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高于2.5%。
教师编考试作文谈谈科教兴国
![教师编考试作文谈谈科教兴国](https://img.taocdn.com/s3/m/e0467a7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2.png)
教师编考试作文谈谈科教兴国《科教兴国之我见》国家一直说科教兴国,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就拿我老家村子里的事儿来说吧。
我老家那村子以前可穷了,大家都是种地为生,种的还是那种老一套的庄稼,收益少得可怜。
村里小学就一间破房子,几个代课老师,能教的东西也有限得很。
那时候孩子们都不咋爱上学,为啥呢?因为觉得上学也没啥用,还不如早点回家帮着干活呢。
后来,国家这个科教兴国的春风吹到我们那儿了。
先从学校说起吧,村子里的学校盖起了新的教学楼,明亮又宽敞。
还来了一些正儿八经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带着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什么地球仪啊,实验器材啊。
那些从来没见过这些东西的孩子眼睛一下就亮了。
尤其是上科学课做实验的时候,能看到孩子们特别好奇又兴奋的表情。
有个老师带来了显微镜,让孩子们看微生物,那些平时土里土气只知道种地的娃,看到显微镜下那些动来动去的小东西,整个眼睛都在放光,不停地问老师各种问题。
从那以后,孩子上学的积极性高了很多。
而且,这村里有了网络之后,有的年轻人就开始在网上学习一些新型的种植养殖技术。
以前养猪就知道喂粮食,现在通过网络学习到科学养殖,猪养得又肥又壮,病还少。
种果树也不再是瞎种,懂得什么时候修剪,怎么防治虫害,产量蹭蹭就上去了。
还有些年轻人自学电脑编程,现在在城里上班,挣的钱比以前多了好几倍。
正因为教育发展了,知识普及了,科学技术被应用起来了,整个村子就像变魔术一样,开始富起来了。
以前破破烂烂的,现在房子都翻新了,信息也灵通了,大家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所以说,这个科教兴国不是虚的,从一个小小的村子就能看出来巨大的变化。
教育能培养人才,人才就能把科技力量发挥出来,最后让国家发展得更好。
要是每个地方都像我老家村子这样重视科教,咱国家肯定能发展得超级厉害,在世界上那是当当响。
《科教兴国与日常里的小变化》科教兴国这词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实际上和我们的生活可是息息相关。
还得说说我堂弟的事儿。
我堂弟是个调皮鬼,上学的时候就特别不省心。
人才强国战略之我见
![人才强国战略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ed1f7ce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0.png)
人才强国战略之我见
首先,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多元化的高级人才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关键,包括教育、职业培训、技能竞赛等多层次的培训模式,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
其次,引进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既要发挥“量整合”的作用,也要注重“质提升”,并借鉴国外优秀人才的经验
和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注重人才的管理,激发其工作潜力。
第三,激励措施也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采取税收、生活保障、职业晋升等多种形式来激励人才创新与创造,鼓励人才放眼世界、开拓创新,进一步挖掘人才的潜力。
最后,利用人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
将人才从传统、单一的劳动力视为人力资源,向专业化的人才要求,进一步分化人才,使得人才在发展存在着适宜的地位、自身需求的指引,及更加合理的流动渠道与机制,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价值。
总之,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必须在培养、引进、激励和利用人才等方面全面发力,才能更好地吸纳人才、培养人才和有效利用人才,创造出更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5876c01784254b35effd343b.png)
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而要提高我国的知识和科技实力,必须依靠创新。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倍增器”,才能更加主动地适应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作为一种变革,而不仅仅是一种调整,转变观念,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HYPERLINK "/dangdai/" \t "_blank"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是当务之急。
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政治学科当然也不例外。
本文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求教于大家。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激活创新潜能一位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点阳光,我就灿烂”,这反映学生们渴望关爱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如果总是和颜悦色,从不训斥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这样他们就不会有随时要挨训的担忧,上课就会有安全感,并且会心情愉快,“亲其师,信其道。
”爱屋及乌,自然也就会对自己所交的课程产生兴趣。
同时激励他们敢想、敢问、敢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
摘要: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国家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笔者作为青年一代,勇担重任,结合自身的在校经历,提出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引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目前国际上的竞争实质上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校愈来愈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为国家输入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学校愈来愈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此同时将对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而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受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影响较大,因此,中学校长和教师队伍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国家输入应用型的科技创新人才。
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在中学的培养,对于学生、学校,甚至是国家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探索精神被创新意识激发出来。
学生在努力完成学业知识的同时,自己的“突发奇想”有了实现的平台和可能,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能力,指明了学生的研究方向。
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会成为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校来讲,学生出色的科研创新成果,成为证实学校教学手段科学合理最有力的手段,践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站在国家的
角度来讲,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自上个世纪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技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要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便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二、我国科技创新素质现状
我国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考试成绩依旧是评价学生和教师的首要依据。
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读书学习过于功利化,也就是说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名次,学生才会刻意的学习课本知识,思维创造能力极大的被束缚;教师又迫于学校制定的教学任务的压力,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等自学能力的发展,学生对于参考答案和课本知识倒背如流,却也只是囫囵吞枣,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
从各项国际竞赛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习惯于做题、记忆,而在自主发明创造上则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差甚远。
为了响应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部门于2007年实行了课程改革,新课标宗旨在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育部对各科教材课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倾向,注重对学生情感和创新思维的引导,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提高了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检验学科专业理论的科学性。
专业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的,那么,如何在学校建构一个宽松的课程环境,把科技教育巧妙的纳入课程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和有个性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共同探讨,一同研究,共同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实践。
三、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开阔创新思维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形式单一、评价标准片面、教育方法过于死板、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要想改变死板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转变学校和教师队伍的教育思想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要和学校部门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解读国家和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纲领,及时传递新的教育观念,引导学校干部和教师树立起“科技创新立校”的思想观念;二是调整教师年龄结构,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主干作用;大力宣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计划;定期开展关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讨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科技创新竞赛。
2.完善和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我国部分中学在课程设置上有待提高,给学生自主发言、动手操作的课程比例少之又少,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在课程整合上下工夫,要改变以往窄、专、深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相辅相成,课程体系范围不要太狭窄,要认识到各个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其次,教师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教授,还是实验操作上,都不要面面俱到,教师要转换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在课堂上的主导者、主宰者变为学生主体的引导者,鼓励学生的发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中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另外,将科研适当的引入到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推动学生由自学到治学过渡;其次,学校要一改以往用“一个标准-成绩”评价学生的机制,建立起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有科研立项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支持,比如加学分,助学金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打破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拓宽学生自我发挥的渠道,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课堂互动或者是科研立项中,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笔者是某校高三理科班的学生,是该校摄影部副部长,该校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其摄影部提供了大量的硬软件设备,而且在笔者在校几年,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大赛,包括一些环保设计大赛、模型运作大赛等。
3.注重资源建设,为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设良好环境
学校要不惜投入巨资加大对课程基地的建设,打破教学地点的界限,为此首先需要教育部加大对学校科技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这是构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气氛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站在学生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完善相关科学技术设备,为学生的试验提供基地,加强对科研成果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为有想法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二,注重各学科知识在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大力投资建设高质量的技术教育项目,比如现代农业实践室、综合创新活动室、技术文化、校外实践基地、STEM课程体验室等。
总之,学校务必要重视科研教学资源的建设,完善学校的硬软件设备,为学生开展技术研究提供先进的设备,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做好铺路石、引路人。
4.学生要积极主动的树立起成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
广大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书本观念、理论的束缚,要勇于开辟新的科学领域,有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对于要进行科研成果的学生,笔者建议务必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要牢记: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与人的持久顽强的拼搏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懈追求紧密相连。
因此,作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树立起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对于其行为、观念具有引导作用。
结语:
笔者作为某校高三理科学生,担任体育委员,学校足球队队长,学校摄影部副部长,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出了关于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建议,个人见解有失偏颇,还希望专业人士多多包涵。
总之,学校教师和学生要一致努力,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徐向东. 无缝衔接: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念与策略——以上海交大附中“科技实验班”为例[J]. 全球教育展望,2012,04:84-87+91. [2]王丹. 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侧记[J]. 人民教育,2012,07:55-59.
[3]张震. 高中创新实验班项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科技中学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16-17.
[4]杨振峰. 基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建设[J]. 上海教
育,2014,Z1:46-47.
[5]张万国,刘其宪.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改革实践[J]. 教师教育学报,2014,06: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