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鉴古知今
以史为镜文言文翻译
夫史者,载道之书也。
古往今来,历尽沧桑,世事变迁,无不记载其中。
是以孔子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此言甚是,盖因史为镜,可以映照出世间万物之兴衰,使人得以借鉴,启迪智慧。
昔者,尧舜之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尧禅位于舜,舜又禅位于禹,三代相传,国运昌盛。
此乃以史为镜,鉴古知今之明证。
然自商汤兴邦,至周文武王,虽历经数百年,国力强盛,然皆因贤君明主,以史为鉴,勤政爱民,故能长治久安。
及至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乱频仍。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一代明君,虽欲以史为镜,然而世道浇漓,人心不古,战火纷飞,民生凋敝。
是以孔子感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此乃史之鉴,使人警醒,反思社会之弊端。
秦皇汉武,雄才大略,开创帝业。
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皆因忽视史鉴,导致国运衰落。
是以史学家司马迁曰:“史者,所以明得失,示来者。
”此乃提醒后人,不可忘本,须以史为镜,明得失,正得失。
唐宋之际,国家强盛,文化繁荣。
唐太宗以魏征为镜,知得失,故能开创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虽出身将门,然能以史为鉴,知人善任,使国家强盛,文化繁荣。
此乃史之镜,照出贤君明主,使国家长治久安。
然而,明清之际,国势渐衰。
明成祖朱棣篡位,导致朝政混乱。
清初,虽然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帝,励精图治,然而忽视史鉴,导致国力衰微,民生凋敝。
此乃史之鉴,使人警醒,不可忘本,须以史为镜,知兴替。
今之世,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若不以史为镜,必将重蹈覆辙。
是以,吾辈当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奋发向前,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夫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盖因史之鉴,既可照出世间万物之兴衰,亦能启迪智慧,使人警醒。
吾辈当以史为鉴,明得失,正得失,奋发向前,共创辉煌。
如此,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国家,不负人民。
以史鉴文言文翻译
夫天下之兴衰,国家之盛衰,皆由史而鉴之。
故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古之圣贤,多读史书,以史为鉴,鉴古知今,故能兴邦立国,传之久远。
史者,国家之宝鉴也。
自黄帝以来,历朝历代,皆有史官记载,载录兴衰成败之由。
是以史书者,亦为国家之明镜也。
吾辈宜以史为鉴,明兴替之由,知成败之因,从而奋发向前,以谋国家之昌盛。
昔者夏、商、周,历三代之盛,然而皆因君王无道,百姓涂炭,终至灭亡。
是以《尚书》有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殷之君王,鉴夏之兴衰,故能兴殷而亡夏。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秦皇汉武,一代雄主,然秦之暴政,汉之奢侈,皆因君王不修德行,不恤民生,故致国破民亡。
是以《史记》有云:“秦之失,政也;汉之失,奢也。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明君,然其初年,纳谏如流,晚年则纳谏甚少,以致国势渐衰。
是以《资治通鉴》有云:“唐之失,后嗣也。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宋太祖赵匡胤,一代英主,然其晚年,偏信谗言,以致国势日衰。
是以《宋史》有云:“宋之失,信谗也。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明成祖朱棣,一代英主,然其晚年,好大喜功,荒废朝政,以致国势渐衰。
是以《明史》有云:“明之失,功也。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清康熙帝,一代圣君,然其晚年,沉湎酒色,不修德行,以致国势日衰。
是以《清史稿》有云:“清之失,酒色也。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之由,可以明成败之因。
吾辈宜读史书,鉴古知今,奋发向前,以谋国家之昌盛。
是以史者,国家之宝鉴也,吾辈宜珍视之。
今我国已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之风云变幻,吾辈更应以史为鉴,鉴古知今,奋发向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愿我国昌盛,吾辈当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以不负先辈之期望,以展我国之宏图。
以史为鉴,鉴古论今
以史为鉴,鉴古论今
古曰“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因此,若以史为鉴,便可明了现今世事所缺为何,从而中得到充实和提升。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的身份,结交四方豪杰,带领军队,最终驱除了元朝蒙古族,建立了明朝大业,建立的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维护朱家的长久统治,更是废除了丞相制度,把大权都揽到自己身上,更是屡兴大狱,导致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但是太祖自身确实做到从严律己、罚不避亲、弘扬清正、倡导廉政,官场风气逐渐清明。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他虽然夺自己的侄子的皇位,但他果断的削藩,迁都北京;尊儒纳士,编纂书籍;平定安南,五征漠北;疏通南北漕运,遣使七下西洋,以宣大明国威仁宣之朝,尚能明“民可载舟亦能覆舟”之理,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使民心稳固。
到了明朝后期,皇帝却宠信宦官,朝纲混乱,明朝便很快的衰败下来,最后致使满族入侵,灭了明朝,百年大业毁于一旦。
知史而明鉴 识古而知今的意思
知史而明鉴识古而知今的意思摘要:1.引言:解释“知史而明鉴,识古而知今”的含义2.历史的重要性:了解过去,为现实和未来提供借鉴3.实例一:古代科技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和启示4.实例二:古代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5.实例三: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6.结尾:强调历史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意义正文:“知史而明鉴,识古而知今”这句话传达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能让我们了解过去,审视现在,并为未来提供借鉴。
在我国,历史教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因为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还能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首先,了解历史对于认识现实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一句古话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只有了解过去的历史,我们才能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例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通过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只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其次,古代科技对现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现代科技的发展都源于古代的发明和创新。
例如,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古代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为我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赢得了地位。
此外,古代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等,这些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以儒家文化为例,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是人们遵循的道德准则。
古代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民素质。
最后,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抗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以史为鉴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印度文豪泰戈尔在《力量蕴藏在历史之中》的演说里强调:”假如我们抹煞自己的历史,那就无异于自杀.”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讲话,其中谈到了历史的问题.他说:”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就是说:人不知道古今,等于牛马穿了衣裳一样.什么叫’古’?’古’就是历史,过去的都叫’古’?┉‘今’就是现在.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
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据”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诗。
这首诗作于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是一首劝学诗。
符是韩愈的儿子,城南是韩愈的住处。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而诗中“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一句所表达的含义是,人要知晓历史,否则就和禽兽牛马没什么两样了。
韩愈的这句诗源于《孟子?股文公上》的“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意思就是说:人所以为人,与禽兽不同,吃饱、穿暖、住得舒适如不给以道德教化,就和禽兽相近了。
韩愈取孟子的话,目的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教育他的儿子。
而毛泽东借用韩愈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是重视学习历史的问题。
毛泽东在这个时候强调学习历史,是有特定背景的。
当时正在进行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必须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投入到抗战中来。
而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感,动员广大的民众和社会力量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学习中国历史还有助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从党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6年间,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来领导中国革命,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以史为鉴,今古一些问题的对照
历史上的“中国”就是中原一带,因此那时的“中国人”就是中原人。
随着历史的前进,中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在这个疆域的扩展过程中,也是“中国人”的扩展。
鲜卑等民族逐渐融合到“中国人”这个大家庭,形成今天的汉族人。
当前中国,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民。
2014年12月23日,有一位学者在网易撰文,标题为“勿将少shu民族犯罪等同于民族问题”。
类似这样的文章,是要有人授意才能发表的。
专家也好,民间也好,聪明人还是居多。
很多问题在下面早就被意识到了,就像这位在网易撰文的学者,只是很多时候写了但发表不出来。
也许有人要说,融合会让很多文化消失什么的。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为与不为,就要取其是否利大。
如果不去融合,保留其所谓的“文化”,那不就人为制造了一种“区别”在那里吗?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发生在西藏以及四川甘孜、阿坝的几件事,还有近年来发生其它地区的一些事,不正因为是这些“区别”的存在,导致那些人在头脑里把自己区别开来,最终发生那些事情发生的吗?1949年以后,内地很多汉族人去少民地区工作,去融合,这本身是对的。
但不知是哪个鸟人,提出了“民zu政ce”,什么高考加分、自由生育、做生意免税等等。
更大的问题,由于少民身份“实惠”多多,很多留在当地的汉和少通婚的后代纷纷选择少民身份。
这到底是谁在融合谁?人为弄出来的“区别”越来越多,那不出事才怪!更重要的一点,“民zu政ce”体现在刑法上面,就是“两少一宽”。
即中gong中yang 委员会1984年第5号文件中规定的:“对少民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要尽量从宽”。
这是中国的民族刑事政策。
就这么一个文件,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灰飞烟灭。
上世纪八十年代,某位大人物到西部一少民地区视察,发现那里发展的不好,很生气。
客观讲,那个时期中国总体国力本来就不好,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很滞后。
再加上那个少民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造成的交通不便以及气候条件,经济上就更加落后了。
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中的鉴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中的鉴是什么意思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三国志》中有记载:“或以计力屈而成功,或以谋虑疏而致败,然其成败之迹,可以为借镜矣!”由此可见以古代人物为鉴也要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情况。
对于“三鉴”的含义应该分开理解。
第一个鉴不仅仅指代某件事情,而且还可能包括时间、空间等。
例如宋朝范仲淹的诗歌《岳阳楼记》写道“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里的鉴当然指的是时间和空间,它强调从长远的角度去观察,因此与眼前相比较,自然更加清楚、准确。
第二个意思强调在反省中学习和汲取教训,善于总结经验,认识自己。
以人为鉴,则强调把别人身上发生过的事作为借鉴,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论语·为政》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领悟到以人为鉴的深刻含义。
以人为鉴可以从他人的行动中吸收有益的东西,有助于克服我们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所产生的灰心丧气的情绪。
第三个意思是借可供参考或参照的人或物或景,提醒和警惕,并引以为戒。
在后汉杨震家里曾挂着两块匾额,上书:“明镜高悬,作奸犯科者,逃不出杨震三尺之诛。
”所谓“谢父”原意乃讥讽人受到赏赐却感恩戴德,惟独忘了提醒官员爱护人民的疾苦。
让那些尸位素餐者居于高官厚禄之处,能否经常顾及下属的利益?进退维谷,百姓当家作主的好日子便会像南柯一梦般化为泡影。
但今天我们重读起来,无疑充满振聋发聩的力量。
孔夫子的预言已被无数次证明必将变为现实。
记得小时候去年回家看望老母亲,那时候她才六十岁,脸色红润,身体硬朗,每顿饭都要吃四五碗白米饭,尤其喜欢喝汤。
我很纳闷,问她怎么保养得这么好,她笑呵呵地说:“这都托你的福啊!还记得刚搬新房子那阵吗?可惜手边没有称,要不秤一下多少斤……”那时家里穷,什么都买不起,连想念都觉得是一种奢侈。
妈妈平静地叙述完往事,脸上依旧洋溢着幸福甜蜜的微笑。
从“鉴”的字面上来看就是镜子,可用来映照万物,帮助人们改正缺点,借鉴经验。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
意思是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过去的事情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了解历史
事迹可以反省提高觉悟,避免少犯错误,看古代人的生活就知道现在的生
活的利弊。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
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以史为镜,可以筑牢信仰;以史为镜,可以知荣辱;以史为鉴,可以明方向。
扩展资料: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相近句子: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
知兴替。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
镜矣。
"
【白话译文】
太宗对梁公说:“用铜当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
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我把这三种镜子当作宝贝,用来防止自己犯错。
现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
了一面好镜子啊。
”。
以史为鉴知兴替的同义句
以史为鉴知兴替的同义句
“鉴往知来,观今宜鉴古。
”这句话也是强调通过研究历史来预测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过去的辉煌和沉沦,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现在的处境,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有深刻领悟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读史使人明智,品史使人明理。
”这句话表达了阅读历史的益处。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加明智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品味历史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领悟其中的道理和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这句话强调了历史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历史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历史也是一种清醒剂,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座灯塔。
”这句话用镜子和灯塔来比喻历史的作用。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面貌和处境;同时,历史也像一座灯塔,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只有认真学习和领悟历史,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以史为鉴,知兴替”这句话的同义句有很多,它们都在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预测未来,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杜牧《过华清宫》诗词原文及赏析
该诗所体现的思考方式和文化价值,影响了 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为中华文化的 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6
CATALOGUE
提供了历史教训
诗中表现的历史沧桑和沉痛现实,为后世提供了历史的教训,提醒人们要吸取历史经验,珍惜现实,追 求和平与发展。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传承了文化价值观
杜牧的《过华清宫》作为唐代文化的瑰宝, 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如对历 史的敬畏、对现实的关注等。
丰富了文化宝库
该诗作为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宝库,为后人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批判与反思
批判现实,反思历史
杜牧在《过华清宫》中通过对历史的描绘和 反思,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 的批判,呼吁人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珍惜 当下,创造美好的未来。
揭示人性的弱点
杜牧在诗中通过对历史的描绘和反思,揭示 了人性的弱点。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人性的 思考和对人性的批判,呼吁人们要克服自己
的弱点,追求更高的境界。
05
CATALOGUE
后世影响
对后世诗词的影响
提供了灵感
杜牧的《过华清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后世 诗词创作提供了灵感,许多诗人从中汲取主题和意象,创 作出了一首首佳作。
形成了对比
该诗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沉痛,与后世一些描写华 清宫的诗词形成了对比,突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反 思。
背景解析
杜牧的《过华清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怀古之作,诗人以荔枝来作为宫廷中的逸 乐之物,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对历史的深思。
诗中描述了从山脚到山顶,宫门依次打开,一骑快马疾驰而来,带来妃子的欢笑 ,而无人知晓这欢笑背后的真相。
以史为鉴 以人为鉴
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以人论得失,以史论兴衰,以人论事的问题。
今天小六就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1、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
2、原句为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4、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6、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本文已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
标签:。
知史而明鉴 识古而知今的意思
知史而明鉴识古而知今的意思
摘要:
1.引言
2.知史而明鉴的意义
3.识古而知今的重要性
4.结合历史与现实,指导未来发展
5.结论
正文: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知史而明鉴,识古而知今”的说法。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白“知史而明鉴”的含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借鉴。
正如古人所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要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识古而知今”告诉我们,了解过去是把握现在和未来的基础。
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现在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往往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根源。
通过研究古代的文化、制度、科技等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从历史的演变中,我们还可以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未来的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结合历史与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繁荣时期,都是在吸
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我们要借鉴历史的智慧,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推动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之,“知史而明鉴,识古而知今”提醒我们要重视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以历史为镜,审视现实,规划未来。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心得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心得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一、引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埋头苦干,方能开创未来。
”这句话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也勉励着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坚定勇毅。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提醒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告诫我们要靠自己的勤奋和毅力去创造未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并共享个人的心得体会。
二、以史为鉴1.1 历史反思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写照,它包含了无数古往今来的故事和智慧。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许多道理和经验,明白成功的法则和失败的原因。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许多统治者因为腐败和愚昧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灭亡。
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学到很多功过得失,从而更好地引导自己,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1.2 鉴古知今鉴古知今,正是利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现代的实践与决策。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许多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领域,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上的金融危机来更好地应对今天的经济风险。
在国际政治中,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来领悟如何避免冲突,实现和平与发展。
三、开创未来2.1 勇于创新开创未来需要具备勇气与创新精神。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不断追求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可以学习历史上的先贤,了解他们是如何不断改革创新,引领时代的。
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们,他们勇于突破传统,开创了许多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2 埋头苦干埋头苦干是实现未来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成功离不开勤奋和努力。
正如古人云:“舍舟为楫,不暇校其漏;舍覆为亡,不暇桴其枢。
”只有通过埋头苦干,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的许多成功人士,都是依靠着勤勉和毅力,才最终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勇气,不断前行。
四、心得体会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坚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以人为鉴以史为鉴的意思
以人为鉴以史为鉴的意思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无论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是“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都能看出这一点来,因此以他人的经验教训来告诫自己。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现在社会中也有许多励志故事就是以前贤为鉴戒,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不过对待历史要采取科学辩证的态度,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宋史》记载了当时人批评宋徽宗奢侈、腐败,荒废朝政的风气等。
然而通过研究却发现那些奢侈和腐败只是个别皇帝所犯的错误,从总体上说宋朝统治下,各种制度比较完备,国家管理的相对稳定。
北宋王朝由于内部民族矛盾尖锐及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方腊起义;南宋虽遭元兵入侵,战争持续近半世纪,仍保留半壁江山。
如果不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与金、西夏、大理等外敌接壤,形势更为严峻,这是否可作借鉴呢?至于崇祯皇帝是亡国之君这一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不应该妄加断言。
而且它又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据史料记载,每天天刚蒙蒙亮,他便亲临养心殿批阅奏章。
平均日工作达到十二小时左右。
很难想象没有充沛的精力怎么维系繁重的劳动。
其实关键在于不放松自己的思想修养,常使自己处于清醒状态。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谦虚谨慎,骄傲自满必将受到惩罚。
总之学习并吸收古代圣贤之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既有利于提高本身素质,增强生存竞争意识,也有助于了解前辈的奋斗业绩和走过的弯路,少走甚至避免同样的弯路,减少错误,获得成功。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就是这个道理。
以人为鉴,需要对照,尤其是能够结合个人实际;以史为鉴,需要我们积累,储藏丰富的文化典籍;“鉴”字含义丰富,可用作警示,可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也可指可供参考的古今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曾这样谈论“以史为鉴”。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
每当我漫步于历史长廊,感慨万分的时候,总是在想:假若没有历史这面镜子,后人该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可能会迷茫于何去何从吧!反过来想:我们作为21世纪新时期的青年人,怎么做才算以史为鉴,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居安思危,进一步明确今后发展的目标。
学习历史 鉴往察今
学习历史鉴往察今作者:王东波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03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就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社会主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根据党情、国情和世情作出的正确选择。
因此,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历史中,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
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教训。
一方面,历史上由于贪污腐化、骄奢淫逸而造成“人亡政息”、王朝覆灭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要坚持清正廉洁、励精图治。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切实把党的作风问题作为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来对待,坚决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勤政为民。
另一方面,在我国历史上,一些开明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也不乏采取求贤若渴、举才荐能的政策和措施。
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在选贤任能上,我们效仿古人,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真正把那些群众公认、勤政清廉的干部选拔出来,确保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确保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
居家隔离的文言文翻译
维时岁在庚子,疫病横行,举世惶惶。
余亦不幸,被疫所困,不得出门。
于是闭户家居,隔离病疫,以保自身,亦为他人。
初,余闻疫病之作,心甚忧惧。
然政府有令,居家隔离,以防病毒传播。
余遂遵命而行,闭户不出,但以书卷为伴,以茶香为友。
晨起,余以素净之水漱口,以净身心灵。
然后披书卷,观古圣先贤之言行,心向往之。
日上三竿,烹茶一杯,香气四溢,余心神怡然。
茶后,或执笔作文,或挥毫泼墨,以抒胸臆。
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
余或闲步于室内,观花木之盛衰,或静坐于窗前,听鸟鸣之声。
此时,心中无虑无忧,唯有岁月静好。
日暮时分,余以素斋待客,家人围坐一堂,共话家常。
虽不能外出,然家中欢乐不减。
夜幕降临,余以灯烛照明,读史书,鉴古知今,以史为鉴。
家居隔离,虽不能与外界相见,然心中自有一番天地。
余尝思,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疫病虽凶,然亦能使人静心思考,修身养性。
在隔离期间,余常思古人陶渊明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虽身处囹圄,然心中自有一片净土。
余亦常吟诵《离骚》,以抒怀古之情,感慨人生。
家居隔离,余亦得以学习新知。
余购得《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研读之余,心中豁然开朗。
道家之思想,使余明白,世间万物皆有道,顺其自然,方得长生。
隔离期间,余亦体会到家人之重要。
平日里,因工作忙碌,与家人相聚甚少。
此刻,方能感受到家人温暖如阳光,使余心灵得到慰藉。
岁月如梭,隔离之期渐逝。
疫病终将过去,而居家隔离之经历,将成为余心中永恒的记忆。
余愿以此文,记录此刻之心情,以告慰后世。
居家隔离,实非易事。
然余深知,只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方能战胜疫病,还人间以安宁。
此间,余亦学会了珍惜当下,感恩生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迎接未来。
《居家隔离记》至此结束,愿天下皆安,百姓安康。
文言文翻译予少时读书
余幼时,家贫力学。
每当晨曦初照,吾即起而读书。
虽日以继夜,不知疲倦。
盖自幼好学,心向往之,故虽困苦,亦不觉其难。
吾读《论语》,见孔圣之言行,敬而慕之。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深以为然。
于是,每读一书,必反复研习,以求其义。
孔子又曰:“温故而知新。
”吾遂常温习旧书,以期有所新得。
《诗经》者,诗之祖也。
吾读《诗经》,见其诗风雅正,辞藻华美,遂心向往之。
诗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吾感其情真意切,遂立志作诗,以抒胸臆。
《史记》者,史家之绝唱也。
吾读《史记》,见其叙事详实,人物栩栩如生。
司马迁曰:“述往事,思来者。
”吾深以为史之用,在于鉴古知今,遂潜心研读,以广见闻。
《汉书》者,西汉之史也。
吾读《汉书》,见其记载详备,议论精辟。
班固曰:“夫学者,所以博闻强识,温故知新也。
”吾遂以此为志,以求博学多才。
《左传》者,春秋之史也。
吾读《左传》,见其辞藻华丽,叙事生动。
左丘明曰:“史之用,在于劝善惩恶。
”吾深以为然,遂以史为鉴,以正己身。
《楚辞》者,楚人之词也。
吾读《楚辞》,见其豪放不羁,情感激昂。
屈原有言:“吾闻之,君子豹变,小人豹心。
”吾感其豪迈,遂立志为君子。
《庄子》者,道家之宗也。
吾读《庄子》,见其思想深邃,辞藻华美。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吾深以为知之无穷,遂努力求索,以求真知。
《孟子》者,儒家之圣也。
吾读《孟子》,见其言辞犀利,道理深刻。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吾深以为然,遂以道自勉,以求得道。
吾少时读书,虽不及今之博学之士,然亦自有一番心得。
盖读书之道,在于勤学不辍,温故知新。
吾虽贫,然志在学问,故能自勉自强,终有所成。
余少时读书,虽日以继夜,然乐在其中。
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吾虽未至高峰,然已有所得。
是以余尝谓:读书之乐,莫大于自得。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模板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 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 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 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 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著
明朝那些事儿
第六部
日落西山
第六部 日落西山
《明朝那些事儿》
叁
原文摘录
Those things in the Ming Dynasty
《《明明朝朝那那些些事事儿儿》》
原文摘录
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 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 受。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 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 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不经历黑暗的人, 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 你会找到光明的。 —— 引自章节:秘诀醒悟
从古至今,从无例外。”历史的创造支配者,是我们每一个人。
“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 远存在。(摘自明朝那些事儿)”在历史上,无论朝堂政治多么黑暗,奸佞小人如何横行, 都会有一些人,他们或是芳名永存,名流千古,或是在史书上只存在寥寥几笔,或是连 名字都留不下,他们在当时的地位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保持着最真的良知,一腔抱负为 国为民,舍生取义匡扶正义,忠肝义胆保家卫国。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 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 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 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 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 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 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史为鉴 鉴古知今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连同近代百年的屈辱史, 都融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肌肤血肉、神智心魂之中。五千年 的文明史让我们骄傲自豪,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使我们发愤 图强。历史的血污和耻辱不会逝去,它只会越来越清晰地 提醒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1、阅读下则材料,搜集资料,谈谈你的感悟。
相反,日本恰在同年实行“明治维新”,走上富国强 兵之路
在光绪朝,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由于统治集团内 部矛盾,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却将这场维新变法葬送
当世界资产阶级变革方兴未艾,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时 ,清朝却闭关锁国,由于制度等原因,没有做实质性的改 革,以不变应万变。《清史稿》论曰:大清帝国“因循废 堕,可谓极矣!”清朝皇室,自残自戕,堵塞鼎新道路, 错过维新机会。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 ,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 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 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 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人民流离失所
日本海军陆战队抢先开进中国,他们后来成了联军主力
参战的美国军舰“马拉卡西”号
参战的英国军舰“森特隆”号
参战法国军舰“登特里卡斯特”号
俄法联军用大炮向东便门抵近射击,揭开了联军攻城 的序幕。东便门的箭楼被炸得面目全非。
日军集中几十门大炮,轰击朝阳门,摧毁箭楼,攻入 城内。清政府10万守兵溃散。
以史为鉴,鉴古知今
历史是我们研究任何问题的起点,是我们根本无法回 避的。读史应以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来看过去。 过去是现在的根据,现在包含着过去、预示着将来。理想 的将来产生于充实的现在,现在只有与过去和将来相联系 才有意义。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 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因而,读史既需要解读往事,又要 放眼将来,这样才能具有更深入、更持久的历史洞察力。 因此,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是读史的 关键所在。
—— 陈晓卿《百年中国》
北洋水师成军历程
1866年,清廷批准了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 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 步。从1875年至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从国外定购的军 舰已全部回国。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 ,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同日由刘步蟾等将领参与 制定的《北洋水师章程》也由清廷颁布施行。中国人再次 拥有了一支称为第一的海军。
清朝面对世界国际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大潮,虽有 “康乾盛世”,出现一段辉煌,却仍恪守祖制,未能革故 鼎新,错过了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清朝入关之初,皇太后和顺治帝礼遇外国传教士汤若 望,为清帝了解西方开启一扇窗户;但随着顺治帝病故, 汤若望被讦告,下狱,后死于羁所,从而使这扇中西文化 交流的窗户刚打开便被关上。
最后不投降的将领,很多都吞食鸦片而死。处于弹尽粮绝 的境地,还有鸦片可吞,鸦片是从哪里来的?对宁死不屈 的英雄们发出这种质问,确实是残忍了点。可这不是问题 吗?
黄海海战前夕的北洋水师,军纪松弛到了用军舰走私高丽 参和鸦片的地步。朝鲜国王曾专门就此写信给光绪皇帝, 之后一切照旧。作为事实上的北洋水师最高将领的李鸿章 任人唯亲;而朝廷又因李鸿章是汉臣而处处提防,不让他 进军机处。最后关头的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没办法调动 山东的地方军队参与战斗……
思考: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 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 反映。”
雨果(法)
思考: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 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历史的价值
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会重演。
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 是舍非。
“定远”、“镇远”:德国伏尔铿公司建造,为亚洲国 家的第一级一等铁甲舰,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
“济远”:德国伏尔铿公司建造,亚洲国家第一艘穹甲 巡洋舰。
“致远”、“靖远”: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中国北 洋海军最快的战舰。
“经远”、“来远”: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亚洲国家 、也是德国建造的第一级装甲巡洋舰
日本在甲午战争爆发的多年前,就把击败北洋水师作 为目标,制定了详细的《联合战队报告》,并且制定了三 种作战方案。日本,弹丸小国,却有那么明确的目标,相 比腐朽的清朝,战争的结局是可预见的。
18世纪中叶中国年进口鸦片400箱,到19世纪40年代已 经达到4万箱。鸦片出口利润超过了购买茶叶和丝绸的支 出,1836年纯收入达到了1800万两白银。中国人吸食鸦片 的现象从南方扩散到全国。
北洋舰队的象征、旗舰定远号的舵轮被日本人打捞上来,改 装成咖啡桌;还有人精心挑选了两块有弹孔的定远舰甲板,用 它作为展览馆的大门。
北洋水师舰队
北洋水师官兵
训练中的水师士兵
致远舰
镇边舰定镇远东舰舰
镇远号
船上的舰炮
丰岛海战中“济远”舰被打坏的露天舵轮
大东沟海战后根据照片绘制的油画,“来远”舰主甲板上破损的情况
阎崇年说清史
阎崇年,著名的历
史学者,研究满洲史 、清代史。在《百家 讲坛》播讲过《清十 二帝疑案》和《明亡 清兴六十年》等。
清 朝 历 代 皇 帝
清朝错失历史发展机遇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中国历 史 开始了一个新的皇朝时代。几乎同时,1649年(顺治六 年),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 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时代。
宣统初,清政府虽曾想做一点改良,但为时已晚。
落后就要挨打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中国可谓国运飘摇,积贫积弱 。1840年中国的GDP约占世界30%,到了1940年已锐减至不 到5%。
—— 刘晓明(中国驻英大使)
民族耻辱——北洋水师覆灭
北洋水师,或称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 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 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 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1895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平远”:福州船政局建造,亚洲国家第一艘全钢军舰。
但此后它就裹足不前,直至倒退、腐化,最终成为一场大悲剧。
1895年2月14日,清朝北洋水师海陆官兵5124人向日军投降 。
在日本国歌“君之代”的歌声中,被俘的10艘北洋水师军舰 纷纷扯下大清军旗,并被编入了日本的联合舰队。
日本一直沿用这十艘军舰的中文名字,直至它们退役。北洋 海军的主力战舰镇远舰从日本联合舰队退役后,被拆解出售, 剩下的铁锚被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供人参观。
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冲向敌舰的一刻,画中左起第二艘 严重倾斜的军舰就是“致远”
1894年9月17日午后12时57分的黄海海战战场
沉没大海的致远号及船员的合影
战败原因
清政府克扣和挪用海军军费,生活奢靡 官员任人唯亲,派系林立 官员欺上瞒下、中饱私囊、谎报瞒报、文过饰非 清政府只重视塞防、陆军 士兵军纪不振、士气低落
唐太宗: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龚自珍: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以史为鉴,鉴古知今
读史可以鉴今,读史使人明智。 它在为我们讲述人类昨天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如何去 解读今天周围的一切。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 (18901969) 在抗日战争逃难之时 ,身边带着一本记述宋高宗赵 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建炎以 来系年要录》沿途阅读,当读 到汴京被围,沦城之日,谣言 与烽火同时流窜之际,陈寅恪 以当日亲身经历与宋史对照、 印证,不禁汗流浃背,觉得平 生读史,从未有如此身临其境 、刻骨铭心之感。
乾隆朝,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但乾隆 帝高傲自大,固步自封,造成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 乾隆帝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工业科技的进步,拒绝了 英国的要求,堵塞了交流的渠道。
乔治三世在致乾隆皇帝的国书中如此写道:“现在正 是中国和英国这两个伟大和文明的国家,传输善意和缔结 友谊,相互从和睦的关系中获益的最佳时机。”
汤若望
在康熙朝,西方耶稣会士将西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送 到皇宫,使得康熙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地理、人文、科技 等都有所了解,由此组建了被西方誉为清朝皇家科学院的 “蒙学馆”,但康熙死后,人亡政息,没有使之成为国家 政策和政府行为。
雍正时期,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发生冲突。雍正帝驱赶
天主教徒、废除天主教堂,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户关上。
嘉庆朝,英王第二次派遣以罗尔·阿美士德为正使的 访华使团,再次向中国提出通商的要求,再遭拒绝,从而 使清朝堵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失去了向西方借鉴、学习
的机会。
道光朝,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但不从失 败中总结教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进行改革,却继续 封闭,狂妄自大。
同治朝,恭亲王奕䜣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行同 治新政,派出留学生,但不久却遭节制,致使同治新政夭 折,清朝再次梗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
从1887年至1894年的8年间,北洋水师应获得拨款约3000 万两白银,但他们却只拿到了1400万两,平均每年只有 175万两,仅有的175万两,也在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工程等 项目中被挪用,这种状况导致从1888年到中日爆发战争前 的十年间,北洋水师竟然一艘军舰都没有购买。
日本政府早已决定从1883年起,将酿造业、烟酒业的税收 2400万日元作为海陆军经费,连续八年建造军舰。
民族耻辱: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 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的八 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 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大清王朝 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谈和后清朝付出4.5亿白银为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