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6-人际关系概述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第六章人际关系
(3)感情需要: 表现为在感情上与他 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舒茨认为,每种人际关系需要的强度都 应处于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欲求不足或 欲求过度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与维持。 人满足三种人际关系需要的方式有主动 和被动之分。三种基本人际关系需求与 主动和被动两种满足方式组合起来,就 构成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第七章: 人际交往
一、人际关系的内涵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 的直接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 好恶喜厌,远近亲疏,即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因此 它根本上受着经济、政治、法律等关系 的制约,而这些社会关系又总是通过人 际关系具体地,鲜活地表现出来,对人 们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冲突的层次与类型 布瑞克(H.B.Braiker)等学者区分 了三个层次的冲突: 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即双方 对于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 第二层次是关系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 即双方对于如何处理双方的关系,在关 系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有不同的理解; 第三层次是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 这往往涉及到双方人格与价值观的差异, 因此是比较深层次的冲突。
(3)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 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等反应; (4)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赞扬、 求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 等反应; (5)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 屈服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 等反应; (6)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 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拒绝等反应;
(2)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 有不少研究表明,在合作条件下,群 体成员之间能建立和保持友好协调的 人际关系,个体的活动效率因此得到 了提高。 也有很多的研究证明,由于竞争能够 使个体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激发强 烈的行为动机,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所以它同样可以大大提高个人的活动 效率。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被认为是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而人际沟通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一些影响它们的因素。
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亲密关系和非亲密关系两类。
亲密关系是指个体之间情感亲密、信任度高的关系,例如家人、朋友和伴侣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建立在相互理解、支持和尊重的基础上,并且在其中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受、需求和目标。
非亲密关系则是指个体之间较为疏远、信任度低的关系,例如同事、邻居和其他社交关系。
虽然这些关系没有亲密关系那么深入,但在社交交往和合作等方面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是人们进行交往、建立关系和共享信息的基础。
人际沟通可以包括口头和非口头两种形式。
口头沟通是指通过语言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例如对话、演讲和电话交流。
这种形式的沟通通常更直接和明确,有助于及时理解和回应对方的需求。
非口头沟通则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例如肢体语言、表情和眼神交流。
这种形式的沟通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传达更多的情绪和态度。
人际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了解他人、理解需求以及建立共识的过程。
因此,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对于维系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三、影响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因素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主要因素。
1. 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在沟通中更注重保持面子而非直接表达观点。
2. 人格因素:每个人的人格特点和个性会对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把人际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距离0—46cm(0—50cm),这个区域属于亲爱者、家庭成员等关系密切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距离,如:父母对子女的拥抱亲吻等。
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亲密近距离和亲密远距离。
亲密距离地近范围是指身体能够充分或直接接触的范围,人们在近距离沟通时候更多依赖触摸觉,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允许情侣或孩子进入这一范围,亲密距离近范围一般为0—15cm。
而亲密距离地远范围一般指手臂相互接触拥抱的适当距离,但不能进行身体的全面接触,具体距离为15—46cm之间,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地使用都限于个人环境。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一般为46—120cm(或者50—120cm)。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cm,这个距离可以隔断个人之间的体热和体味交流,同时又可以相互握手,并保持正常的视觉沟通。
个人的远距离范围76—120cm,在这个距离中,沟通双方没有任何触碰空间,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一般情况下,熟人接触更接近近范围一端(46cm),陌生人更倾向于远范围(76cm)一端。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他们在一起具有一定明确的交际目的。
社交距离范围一般为120—366cm(120—370cm),这种距离个人有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交流。
社会心理学探究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探究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其中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亲密关系是特定的人际关系形式,通常指亲情、友情和爱情关系。
本文将探究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研究。
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涉及交往、沟通和互动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揭示了人际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1. 人际关系的特征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相互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首先,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需要双方或多方的参与和努力,其中的互动和沟通是关键。
其次,人际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可能发生转变。
此外,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复杂的情感、态度和目标等要素。
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和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和社会经验等都可能影响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此外,文化背景、社会支持和社会规范等因素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这些因素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形式,更加关注情感和互动的深度。
社会心理学从不同角度对亲密关系进行了研究。
1. 亲密关系的类型亲密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
亲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常具有血缘关系。
友情是互不具备亲属关系的朋友之间的关系,主要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观。
爱情是两个恋人之间的关系,涉及情感、性和承诺等方面。
2. 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接触、接纳、亲密和解决冲突等阶段。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个体在不同阶段中的需求和行为。
在维持亲密关系时,沟通、信任和支持等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和锻炼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人际问题和冲突。
亲密关系的稳固和幸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它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和社会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人们如何处理他人的信息、社会归因、社会偏见等。
社会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行为。
2.亲近关系:亲近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的一种。
它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
亲近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信任、亲密和共享等因素的支持,同时也受到文化、性别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
3.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吸引程度。
吸引力可以基于外貌、个性特征、共同兴趣等多个因素。
人们更容易与吸引力较高的人建立亲近关系,因为他们认为与这些人相处更愉快和有益。
5.人际冲突与解决:人际冲突是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
它可以源于意见分歧、利益冲突、价值观差异等。
人际冲突的解决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妥协,也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策略。
6.群体行为与合作: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它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个体特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合作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的行为,它需要团队合作和协调。
7.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和身体接触等方式传达信息和情感。
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表达情感,增加亲近感和理解。
8.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的情感、物质和信息的支持。
它对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减轻压力和提供帮助。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亲近关系、朋友、社区和组织等。
9.社会影响与权威: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罗伯特·凯利的可信度原理、亲和性原理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实现。
权威是指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人,他们对他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家庭、朋友圈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与他人相互交往。
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以深入研究和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关系,并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依赖和互动的基础上的。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和塑造的。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信息交流和身份认同等。
这种相互依赖性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促进了社会合作和共同进步。
其次,社会心理学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认知过程。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会根据对方的行为、言语和外貌等特征来评估他们。
这种评估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人友善和可靠,我们可能更愿意与他建立亲密关系。
而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人不可信或具有敌意,我们可能会保持距离或采取防御措施。
因此,社会认知过程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和结果。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群体动力学。
我们常常会发现,当我们身处一个群体中时,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这是因为我们希望被接受和认同,所以我们会倾向于遵循群体的规范和期望。
这种群体动力学可以在各种情境下观察到,例如团队合作、集体行动和社交群体等。
群体动力学对于理解人际关系中的集体行为和决策过程至关重要。
最后,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技巧,帮助我们改善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促进信息交流和理解。
培养共情能力可以增强我们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注。
解决冲突和处理分歧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些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稳固和满意的人际关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人际关系的视角。
通过研究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社会认知、群体动力学和应对策略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 较小的居住单元有助于友谊的形成。
熟识:重复接触
• “熟悉引起喜欢”--曝光效应 • 心理学家扎琼克在60年代末期的研究: • 研究素材: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照片 • 自变量:词汇出现的次数1-25 • 因变量:要被试猜测其含义 • 结果:被试对呈现次数多的词更有好感。
彼此倾听
• 女性的讲话方式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如使用 模棱两可的话语,更多的在对话中问问题,句末 使用升调。
• 如:好像是啊,我们还是感兴趣的,对吧? • 男性的敏感性不足,但自认不错。喜欢谈论非个
人化的事情,讨论物品和运动。而在女性的对话 中,感情和人物占有主导地位。
积极倾听
• 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时,我们有两个重要的 任务:
试试看
• 某一天,你在宿舍看书,室友回到宿舍, 看到地上很脏。室友抱怨你没打扫房间。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 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 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事业成就的主要因素
休斯顿(1988)的社会支持观
•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 成的心理伤害。布朗的调查发现(1978伦敦): 在紧张事件中,有丈夫支持的妇女10%患抑郁症, 而缺乏支持的妇女41%患抑郁症。
• 3,控制感丧失:他人有时会利用我们暴露的
信息伤害我们或控制我们。
• 4,出卖:当我们要求对方对我们暴露的自我信
息保密时,这种信赖有时会被出卖。
自我表露与关系发展
• 1,当关系由浅入深时,人们会暴露更多的 个人信息。这是社会渗透的深度维度。
• 2,当关系发展时,自我表露的内容也会变 得更宽。人们会谈论更广泛的话题。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人际关系
•
不存在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完全重 合的情况。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 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 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关系的卷入 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取得完全一致。两 个人是两个世界,两个理解的基点,两 种情感、两种利益的基点。
•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 在相似性、临近性等基础上建立起的一般感情, 怎样进入到深层次的友谊中,阿特曼(I.Altman) 等对人们逐渐相互接近、变得亲密的过程进行了 研究,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既包括外在的、明 显的人际行为之间的发展,也包括内在的、主观 的情感上的发展(渗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 察人际关系的发展(渗透),一是广度,指个人 的生活范围,包括工作、家庭、经济生活、私生 活等,二是深度,指所涉及到的亲近程度,或指 对人们生存核心的亲近程度。
• 阿特曼等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从表面的交往逐 渐发展到亲密的交往,交往的领域逐渐扩展,并 且亲密程度也逐渐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 1)、定向阶段。人们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彼此审 视对方,在肤浅的程度上互相收集一点信息资料。 在这一阶段,人们尽力给别人以一种正面的自我 表达,并避免批评任何其他人。 • 2)、感情探索阶段。所涉及到的个性程度仍然很 肤浅,但是交往开始扩展到新的领域,并且变得 具有自发性,人们变得友好、轻松、随便了,当 交往发展到接触个人生活中的一些较深层次的问 题时,交往仍固定在老一套的反应上。
• 受尊重的需要:如果喜欢来自于他人的回报,那 么,喜欢就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这些回 报的需要,比如,需要受到称赞、爱和支持的人, 更容易喜欢那些称赞他们的人。一般说来,具有 较低自我尊重的人更需要称赞的回报。 • 得失现象:阿让森的研究结论:人们最喜欢那些 喜欢自己的程度不断增强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喜 欢程度不断减少的人。对此的解释:1、否定评价 增加了对肯定评价的需要;2、持否定评价的人显 得有批判力。 • 迎合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影响和关联的学科。
它探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以及这些作用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人际关系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动和交流。
一、社会认知与认知偏差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通过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
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认知。
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认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们的社会认知也容易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常常受到先入为主的印象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
二、社会影响与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导致他们采取从众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心理现象来解释,比如赫尔扎伯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和阿什的“顺从实验”。
了解这些社会影响的理论和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群体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行为调节和影响管理。
三、情感与亲密关系情感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情感的发生、发展和表达,以及情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建立在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
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密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了解情感和亲密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对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冲突与解决策略在人际关系中,冲突是难免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冲突的成因、类型和解决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冲突的指导。
例如,托马斯-科尔曼提出的“互动平衡理论”和沃尔夫冈·帕斯克等人开发的“冲突解决技巧”等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解决策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五、社交心理学与交际技巧社交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人们在社交交往中的认知和行为。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一、引言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1.定义人际关系指个体与周围环境中其他个体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一种社会现象。
2.特点(1)双向性:人际关系是双向性的,不仅包括我们对他人的影响,也包括他人对我们的影响。
(2)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每个人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都是不同的。
(3)动态性: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所面临的环境和情境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三、为什么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1.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2.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3.促进职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和资源,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积极沟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倾听他人倾听他人的话语,并且理解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需要。
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和支持。
3.保持真诚保持真诚、坦率、诚信地与他人相处,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并且尊重他人的隐私。
4.培养同理心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支持。
5.建立信任建立信任,不断地维护和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避免出现误解和冲突。
五、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1.沟通及时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倾听倾听他人的话语,并且理解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需要。
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和支持。
3.控制情绪在处理冲突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做出过激的行为或言语。
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复杂的领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同事和社交圈子,这些关系间的互动可以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行为和决策。
作为一个学科,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际关系中一些重要的现象。
本文将从亲密关系、人际认知、互惠性和归属感四个方面来介绍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
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建立信任、理解和支持。
社会心理学认为,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护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
例如,人们通常会选择与自己拥有共同特点、偏好和价值观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这些相似之处可以增强双方间的亲近感和共鸣。
此外,人们通常会对那些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的人产生更深的感情,同时也更容易对这些人产生信任和依赖感。
因此,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需要双方都能够体察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彼此间的共情和情感连接。
人际认知人际认知是指人们如何观察、解释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和性格。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认知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例如,在一个初次见面的交流中,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外貌、话语和行为给出自己的评价。
这些评价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彼此的交往意愿和方式。
此外,人际认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支持。
互惠性互惠性是指以同等程度的帮助或资源为代价来交换利益的行为。
例如,在朋友、家人和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中,人们通常会以互惠的方式来获得对方的支持和快乐。
社会心理学认为,互惠性是许多人际关系的基础,而一旦互惠关系被打破,关系可能会变得紧张甚至破裂。
因此,人们通常会积极地维护互惠关系,从而保持彼此间的稳定和互信。
归属感归属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属于某种群体或关系的感觉。
它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与他人的联系和支持。
例如,在家庭、工作和社交圈子中,人们通常会建立受欢迎和受尊敬的形象,从而获得归属感和自我肯定。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而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涉及到情感、态度、信任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社会心理学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规律。
例如,人际吸引力理论指出,个体在选择朋友和伴侣时,会考虑到对方的外貌、个性特征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而认知一致性理论则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缓解个体的压力和孤独感。
研究表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此外,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三、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人际关系不仅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也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
研究发现,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三度人际关系”的现象,即个体与他人之间通过三个中介人就可以建立联系。
这种关系网络的存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高效,社会资源的共享更加便捷。
此外,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规律和机制,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六讲人际交往
整理ppt
2.排行与亲和 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在害怕时比非长子长女有着更强
烈的亲和要求 3.亲和的个体差异性 高亲和需求的个体的一些特征
7
整理ppt
(三)排斥、拒绝、孤独
与亲和相对立
1.排斥和拒绝 负面的情绪反应
8
整理ppt
2.孤独
影响因素:
家庭 离异家庭、父母在外务工的 家庭子女容易有孤独感
32
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认知论)
整理ppt
(五)互补性
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待互补时会导致强烈的吸引力。
“反向吸引”
如: 独立性强——依赖性强; 脾气急躁——脾气耐心。 互补因素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
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
33
整理ppt
(六)接近性
邻近性的作用:
部分隐喻表现出跨语言、跨文化的一致性——可能代表了人类 心理的基本规律。 讨论:它们可能成为跨语言交流的有效基准吗?
24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整理ppt
2.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 社会地位障碍
角色障碍
年龄障碍
代沟
25
整理ppt
3.心理因素的差异 认知 情绪 个性差异
26
整理ppt
第三节 人际吸引
民间的、非规范化的
11
整理ppt
2.单向交往与双向交往 优缺点 3.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4.口头交往和书面交往
12
整理ppt
四、人际交往的理论解释
(一)自我呈现论 戈夫曼 通过呈现自我,对他人施加影响,控制他人的行为。
13
整理ppt
(二)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 在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人际关系
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 关系 互相依赖。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 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A B A B
从独立到互赖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轨迹
自我延伸的证据:1、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 自我延伸 2、资源分配,不分你我 3、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 4、自我图式 5、共有记忆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依恋:安全型依恋 有最持久的浪漫关系 依恋 逃避型依恋 对关系的责任感最低 焦虑-矛盾型依恋 浪漫关系持续时间最短
亲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筹赏
• • • • • • 依恋 社会整合 价值保证 可靠的同盟感 得到指导 受教育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人
社会人
继续社会化(道德重构)
死亡
社会化的实现依赖于:
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社会影响
社会化
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 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 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 性(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王登峰: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模型
章志光(1996):通常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人与人之 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称作交往;而将通过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稳定情感称作人际关 系
时蓉华(199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 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 即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也就是情感上的 关系。
1.1 人际吸引的含义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间建立与维持一定的相互接纳和支持的友好情 感
(P248)人际情感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
人们为什么要与他人在一起 222
自我价值感
确立安全感(Schachter(1959)的实验) 避免孤独 获取利益(社会关系的多种好处)252
这些方法当中的任何一种可使个体体验到的由于偏离 公平产生的紧张有所缓和。
人际关系的同心圆理论
费孝通差序格局论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对中国乡村经济做了十年的田 野调查之后,在《乡土中国》 (1948)一书中, 从比较社会学的观点提出来的概念,用以说明中国 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 该理论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具有同心 圆波纹性质的差序格局。 波纹的中心是自己,与别人发生的社会关系,就象 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随着波纹与中心的 远近,而形成种种亲疏不同、贵贱不一的差序格局。
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 283 章41
公平理论的基本思想同霍曼斯的公平分配原理十分 相近,也是认为人潜在地认为自己的活动所得到的 利益与自己所付出的投入应达到一定比例。 Adams理论的特点是认为人的这种倾向不仅限于人 际交往中,在人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中都有表现。 他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做交 换的过程,社会既包含物质环境,也包含社会关系 这个交换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 比较公式 平衡途径
传统道德观点
先秦:孔子建构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扩展为“五伦十 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汉唐:董仲舒的三纲(君父夫)五常 宋元明清:程朱理学(天理)与陆王心学 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
第 5 章 人际关系概述
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
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它具有圈 套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这一概念即可用于 人类也可以用于动物(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 义的感情…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它具有较大的稳 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类型(杨中芳2005)
先赋性 既定联系
血缘
姻缘
地缘
业缘
经验性 既定联系
亲子、手 足、亲族
夫妻、亲 家
同事、同 同乡、邻 学、同行、 居、街坊 师生
拟亲化 情感交流 干亲家、义父母 工具交换
自己人化
自己(家)人、熟人、 陌生人、铁哥们、莫逆 之交、好朋友、普通朋 友
有用人、伙伴、提拔之恩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不同事物、特性的一种统一形式。
世界上的事物、现象以及它们的特性是复杂的、
无限多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无限 多样的。按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而彼此联系在 一起:时-空、整体-部分、原因-结果、内容-形式、 遗传、函数、内-外;社会关系具有特殊的性质
1.1 人际关系的含义 247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 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公平原则
Homans交换理论的一项最具成效的结果,就是他 发展了分配上的公平原则(equity rule)。
Homans论证说,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 规范,人们指望自己,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 代价成比例,如果违反公平原则,且损害个人的 既得利益,个人就会感到愤慨:如果总是得到利 益而不付出代价,个人也会感到内疚和倨促不安 根据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观点,社会交换 理论从分析人际关系中双方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 代价人手,更能清楚地说明人际关系的本质。
公平理论
2
Adams指出,期待公平是个人内部愿望,对 它的标准个人有自己的尺度,它不仅与个人 愿望、能力等因素有关,也与活动的有关情 景特别是情景中其他人的状态有关。 他人的情况常是个人确定公平标准的依据之 一。 当人发现自己付出的过多,获得的过少,或 者获得的太多,付出的太少,都会体验到心 理上的紧张。
1 2 3 4
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类别(社会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50 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的测量 沟通
(5
关系(relations)的含义
数学意义上的关系:是指如“等于=”、“大于
>”“小于<”等二元关系的广义化……
哲学意义上的关系(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反映事物及其特性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是
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 2.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 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要求…… 3.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 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 4. 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
孔子论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 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 谓仁乎?”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这些都是“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试图回答的问题。
模式假设
“人情与面子模式”旨在说明中国社会两个
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易行为,并利用人情、面 子、关系、及报的概念来加以解释。 该模式把交往互动的双方界定为“请托者” 和“资源支配者”(这两个角色可以互换); 该模式假设:当“请托者”请求“资源支配 者”将他掌握的资源作有利于“请托者”的 分配时,后者所作的第一步是关系判断,他 首先会考虑对方与自己之间具有何种关系? 关系强度如何?等问题,以作为交往的基础 与原则。
杨国枢的社会取向理论
Homans(1958) 的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基本观点
人际关系的动机 公平原则
基本观点
客观上存在着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这种规律 的基本假设是,
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或奖赏) ,
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并且, 人们是按照尽量缩小代价而尽量提高收益的方式 行动的
公平理论
3
Adams根据L.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对人在这种情 况下的行为作了预测,提出有以下几种可能的行为:
①改变自己的付出量; ②施影响于活动过程中的其他人,以改变他人的付出或
获得; ③选择不同的人做比较; ④歪曲对自己付出和获得的认识,或歪曲对情景中被比 较者的付出和获得的认识; ⑤离开当前的情景。
1. 人际关系的状态(无关—关系密切)
2.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
3. 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表露的范围与深度 自我的分层
(Sternberg的爱情三角理论 239
人际关系的状态
亲密关系的三个基本特征
1.
2. 3.
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不断地频繁接触
简要复习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从一个 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在这一与他人 及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有关规律进行科学研究 的学科
社会化与做人
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 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使自己从生物人 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 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 的过程。
第6章 人际关系概述
2009. 2-
简要复习 彭聃龄1章1节 个体心理 P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认知
感觉
知觉 注意
情绪和动机
概述 情绪与脑 外部表现—表情 情绪理论 情绪调节
能力和人格
记忆
思维 语言
彭聃龄:10章1节
情绪与情感 355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 的行为反应;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 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人们的社会行为除了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 社会交换规律。 社会交换类似于商品交换, 由此也引出了分配 公平原则
人际关系的动机
Homans明确指出,交换不仅仅是物质商品的 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荣誉或声望等非物质 商品的交换。 据此,他提出了参加者的报酬与代价问题,认 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的是报酬、付出的 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 方得利,否则社会互动无法进行下去。 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在这种动机驱使下建立的.
Equity Theory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