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民俗学课件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 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 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 心理活动。总体说来,大略可以分 为以下四部分。
民俗学概论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 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 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 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 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民俗学概论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 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 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 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 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 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 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 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 的态度。
民俗学概论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 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 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 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 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概论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
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 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 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 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 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概论
3 、民间文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民 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 前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 (F . L .Utley) ,将民俗定义为“口 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 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前 苏联,民俗 (Folklore) 仅指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课件2

第三节 民俗学的分类
• (一)物质民俗学
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 式性的活动,以及有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 式。
民间建筑、生产习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民间美术、医药保健民俗、商贸民俗
第二节 民俗学概述
一、关于“民”的概述 • 民俗学学科创始人
• 德国19世纪著名的童话搜 集家、语言文化研究者
• “民”就是民族。
格林兄弟(德语:Brüder Grimm Die Gebrüder Grimm)
2. “民”是一个群体
• 法国社会学家,他的3部主 要著作《社会分工论》、 《自杀论》、《宗教生活的 基本形式》。
• 博尔尼(英国)
民俗学研究对象是那些“流行于落后民族或保留于较 先进民族无文化阶段中的传统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 俗语”。
二、关于“俗”的概述
• 20世纪中叶 多尔森(美国民俗家)
民俗学对象概括为口头文化、传统文化和非官方文化。
阿切尔·泰勒
民俗学是研究那些或者是以口头的形式,或者以实践的 方式流传下来的传统。
二、关于“俗”的概述
• 各种民俗事项研究对象
• (1)内容
(2)形式
• (3)传播方式
(4)性质和特征
• “俗”应该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
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 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 民俗学研究内容应该是书面文化传统之外的 文化,以口头、风俗或物质的形式存在,以民间 传承(或是口传,或是模仿,或是表演)的方式 传播。
现在的文化
• 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本。
• 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达 方式的总和。(民俗学角度)
• 文化作为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和社会历史的 积淀物,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综合反映。 (社会学角度)
民俗学课件刘怀堂 ppt课件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一、(三)“民俗”与“民间文化”二词 辨析
• 民间文化:所谓“民间文化”是相对于“精英和典籍 文化”而言的,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文化, 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满足自己的一种文化。(中国民
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年1月15 日。)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一、(二)“俗”的定义
2.精神文化说 这是以班尼(或译作博尔尼)为代表的部分英 国民俗学者们的观点。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 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明了这种观点: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 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 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 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
第一节 民俗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18世纪)年代) 年代) 70年代)
界 边缘人、农民 使用各 任何拥 被民俗定
定 迷信人
种器具 有独特 型的社会
和机械 的口头 成员,所
的人 传统的 有民间群
群
人
体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教材上罗列的“民”的概念
第一二章民俗学课件

三、摇摆于两大传统之间的法国
• 一般认为, 法国民俗学的第一部著作是福瑞 尔(Claude Fauriel ,1772 ~ 1844) 于1824 年出版的《现代希腊民歌》。福瑞尔强调 这些民歌反映希腊民族精神, 是现代的《伊 利亚特》。 • 著名的语言学家帕瑞斯(Gaston Paris ,1839 ~ 1903) 最先应用本菲理论于 法国民间文化的研究。他专长于中世纪文 学, 以对《罗兰之歌》的历史考证而著称。
四、民族主义与民俗学: 北欧诸国
• 芬兰的民俗学研究远远早于现在的芬兰共和国的历史。更 重要的是, 民俗学在教育国民、争取芬兰独立的运动中起 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 民俗学在芬兰被尊为国学, 其 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从18 世纪到19 世纪30 年代是芬兰民俗学的蕴育期。 • 第二阶段(1835~ 1862) 以芬兰民俗学之父隆诺特(Elias Lobnnrot ,1802 ~ 1884) 的杰出贡献为标志。他最大的贡 献是收集出版了芬兰史诗《卡勒瓦拉》(1835)。 • 芬兰民俗学史的第三阶段也可称为科隆时代, 即科隆父子 在赫尔辛基大学执教的66 年(1862~ 1928)。在此期间, 以科隆父子为代表的民俗学家使芬兰成为世界民俗学研究 的中心,并创造了著名的芬兰历史地理方法。
民 俗 学
淮南师范学院 作 者:李 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民俗学基础
• • • • • •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三、民俗学 1、含义 2、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 • • • •
北京大学时期 中山大学时期 杭州时期 抗战时期 建国以后
•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学概述(全套课件191P)

1
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三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第四节
第五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25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与农业生产民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一、自然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 化,叫做自然生态民俗。自然生态 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 态民俗,其中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的有关气象、季候的民俗。生态民 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27
二、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61
(三)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62
(四)东北民族服饰
1、赫哲族: 鱼皮衣 2、鄂伦春族:狍皮服饰 3、满族: 旗袍、花盆鞋、旗头 4、朝鲜族: 七彩衣、船型胶鞋
63
第五节 外国服饰民俗举例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 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 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 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 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民俗学第一章

民俗的构成 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 ,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 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 赋予民俗意义后,才能成为传递着特有 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的民俗 象征符号。
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35页
1.民俗质 民俗质,是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 材,也就是构成民俗的原材料。只有那些 为人们所熟悉的、与民众生活实践密切相 关的事物或者想象中的幻想物才具备民俗 质的条件。
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5页
镇邪老虎
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35页
2.民俗素 民俗素,是由若干民俗质构成的一个个 民俗单位,它们是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任 何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俗素,都有一组表 现或鲜明或隐晦含义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 示形成一个民俗表现形式,传达着或象征着 一个民俗意义。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5页
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 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 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 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 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5页
地方性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 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 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 传统的独特性有关。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35页
鱼戏莲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35页
第二节 民俗的形成 经济的因素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产生与其经 济基础有密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基础上会 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35页
政治的因素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 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在 新形势下产生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 治的影响。
第二章 民俗文化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西周时代:
秦代后:
“县社” 把一些人鬼列入县社配食
汉末后: “社祠”或“社庙”
“土地祠”或“土地庙”
宋代以后 :土地神信仰盛行
成为城隍神的下属 有着明确辖区、职能有限的小神
东 岳 大 帝
龙王信仰
龙——汉民族创造的、不存在 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
“旱而为应龙之状, 乃得大雨。” ——《山海经· 大荒东经》
武财神
(2)行业保护神
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加强行业内部的凝聚力。
自然神(蚕神) 行业保护神的来源 神话人物或历史人物(鲁班、仓颉、 药王、关羽、黄道婆)
鲁班
黄道婆
(3)、地方保护神
城 隍 神 信 仰
行政官吏系 统在鬼神世 界的反映
(三)、其他神灵信仰
观音菩萨
玉皇大帝
(四)、禁忌民俗
禁忌是对某种社会行为、信仰活动、道德情感、包括生产劳 动、运输交易、人生礼仪、乡里社会、家族家庭、宗教信仰、岁 时节日、游戏杂艺等诸方面的约定俗成的规范,人为地进行自我 约束。 民间有“入境问俗”、“入乡随俗”的说法
雒嫔
河伯
(2)、动植物神与灵物崇拜
四灵:龙、凤、麟、龟
A、动物神崇拜
四方神兽: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23
中 国 古 代 四 灵 信 仰
对家畜、耕畜守护神的崇拜
嫘祖
马王爷
B、植物神崇拜
有草 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 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 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山海经 卷一 南山经》 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 柎,食之不劳。 ——《山海经 卷二 西山经》 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
超详细中国民俗文化介绍PPT

• 水乡妇女服饰,随着年岁的大小,有着不同的 要求,青年妇女以花俏为主,精地利用服饰上 的有限空间,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衬托、交 错的手法,以达到显眼,花俏的艺术效果
• 恰到好处地特出了水乡妇女的人体美和装饰美, 给人轻盈洒脱之感。 中年、老年妇女则以深 色调为主,服饰庄重、稳定,穿着要求的舒展 宽大,故而给人古朴持重之感。
④ 卯时,要日出,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太阴即月亮之精玉兔,卯便属兔了。
昼
夜
⑤ 辰,三月的卦 象,此时正值群龙行雨的时节。辰属了龙。
角
⑥ 巳 ,四月的卦象,正是蛇的好日子,另外,巳时为上午,这时候蛇正归洞。
度
⑦ 午,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马在阴阳之间跃进, 所以成了午的属相。
解
说
⑧ 羊,午后吃草为最佳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时,故未属羊。
国家的历史文化 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第 肆章 节
民俗文化美景篇
敦煌定若远 一信动经年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 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民俗文化美景篇
云南丽江 山西平遥古城 广西德天瀑布 西藏纳木湖
云南湖 山西云冈石窟 山西壶口瀑布 新疆喀纳斯湖
人们所敬畏的介入人类生活
的;也有为人们所厌恶、忌
讳,却依赖人类生存的;更
有人们所喜爱的,如兔、猴。
传统象征性的吉祥 物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 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
“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 的“灵物”。龙代表富贵吉 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 动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
龙的位置。
十二生肖的来历
生肖排列传说
本命年
民俗学课件(新)

理解定义时需注意:
1、关于民俗中的“民” 2、民俗的本质——传统文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 达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传统应具有的特征: 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 的东西 ;传播方式:“口头”或者“行为”或 者“风俗”或者“物质”;传播途径:非正式性; 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
二、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1、国外的情况 一般认为始自英国人威廉·汤姆斯 (William Thoms)于1846年提出的 “folk-lore”一词。他在1846年写给 《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一封信中提及该词。 汤姆斯的贡献在于确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 学科的地位。
2、中国的情况
《北京大学日刊》刊登的《征集全国歌谣简 章》:
一、有关一地方一社会或一时代之人性风 俗政教沿革者; 二、寓意深远有类格言者; 三、征夫野老游女怨妇之辞不涉淫亵而自 然成趣者; 四、童谣谶语似解非解而有天然之神韵者。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4、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两次壮举 (1)妙峰山风俗调查 关键词:1925年;荣肇祖、顾颉刚 、孙伏圆等; 入境随俗、实地调查 ;成果最初发表在《京报》 副刊上 ,1928年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正 式出版 ;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霹雳 ”、 是“中国学术界起了革命” (2)西南民族调查 关键词:中山大学;始于1928年,结束于1930 年 ;地点—云南、广西、四川等的少数民族地 区;完成大量的考察报告和研究著述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结语: 1、北大为中心的民俗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 发生、发展期 ;中山大学为中心的民俗学则是 其发展繁荣期 。 2、北大民俗学时期为中山大学民俗学时期奠定 了基础,开拓了道路,培养锻炼了学者,提供了 理论上和资料上的参考,造成了影响;因而中山 大学民俗学时期能够较早地站在了一个学科意识 更为强化、学术气魄更为宏大的层面上。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白族 朝鲜族 壮族
藏族 布朗族
布依族 阿昌族 达斡尔族 傣族 满族27
案例--苗族服饰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 要以地域而定,分为 黔东南型、黔中南型、 川黔滇型、湘西型和 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 200种,是我国和世 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 多、保存最好的区域, 被称为“苗族服饰博 物馆”。
8
二、 中国民俗的特征
阶层性和地方性 多元性和复合性 传承性和传播性 稳定性和变化性
9
不同的婚俗
10
三、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释义: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 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 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 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17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贴春联 、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 、年 画 、守岁、爆 竹、拜年等;而 春节食俗就有吃 年糕、饺子、汤 团等。
18
二月初九惊蛰日 吃梨 扫虫炒虫 祭白虎
惊蛰是一年的第三个 节气,此时“万物出 乎震,震为雷,故曰 惊蛰,是蛰虫惊而出 走矣。”
惊蛰落雨到清明,一 日落雨一日晴。惊蛰 过,暖和和,蛤蟆老 角唱山歌。
中国民俗文化
1
目录
导言: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二、民族旅游区 第一节 中国民俗 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特征 三、中国的民风民俗 四、吉祥文化 第二节 民俗文化与旅游 一、民俗文化中旅游中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2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民间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民间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对一般民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民俗学全套PPT课件

三、农业民俗
1、内涵:反映传统农业历史风貌;祈求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的体现。
2、主题:迎春、劝耕、祈求一年农业丰收。
3、内容:①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十 四节气;②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天文学; 除夕、初一观察天象;③农业禁忌、祭祀习 俗:迷信、经验;④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 习俗;⑤农业生产过程习俗:物质生产与精 神文化;⑥农业娱乐风习:实用与艺术审美 的结合
中国民俗的基本特征
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 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 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起着继承历 史文化的作用。
❖ 教化功能:教育、模塑,向着社会与集体 ❖ 规范功能:约束;层次:法律、纪律、道德、
民俗 ❖ 维系功能:稳定,向心力与凝聚力:统一行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产生、流传,社会性 传承性与扩布性:纵向和横向,时间与空间 定性与变异性:如服饰、石榴 类型性:民间故事,灰姑娘、巧女呆女婿;居住民俗 规范性:乡约,族规、家规;禁忌 服务性:社会;生产;生活;心理;审美 地域性: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乡土
民俗的形成
《元旦》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居住形态
算命、看相、风水
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 式; 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 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祖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弗雷泽《金枝》:在别的事情已经升到较高的平面的 民族,那里所见到的较原始的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
• 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钟敬文教授认为; “今天我国的民俗学,似乎负有这样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 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包括那些相关的思 想、感情和想像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 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过去长时期内不为学 者所记录和谈论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 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 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 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艺术民俗学PPT课件讲义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料
• 民间舞蹈 • 民间歌谣 • 民族服饰
• 民间说唱 • 民间节日 • 民间美术
民间工艺之——剪纸、刺绣
Q&A
谢
谢!
第一节 民俗的分类: •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
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些
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包括生产 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 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 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自
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 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 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主要包括 民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 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到的是从个人到家
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 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 俗(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 (如习惯法、人生礼仪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 习俗等。
口承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 流系统。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民俗语
言指在一个民族或者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 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 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等。民间文学指由人民集体创 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民间说唱等形式。
第一章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系统第二章物质民俗与艺术审美第三章社会民俗与艺术境域第四章信仰民俗中的艺术纬度第五章岁时人生与艺术关联第六章游艺民俗及其艺术学的意义第一节民俗的分类
艺术民俗学
目录
民俗学 2

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第一章绪论民俗学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在刚刚形成时,结构和内容往往比较简单,而在以后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则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满,这正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2、传承性和扩布性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
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
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和手段。
民俗文化的横向扩布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判断、吸收、消化和加工。
正常的扩布:非正常的扩布3、确定性和变异性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中国的傩俗4、地域性地域性是指民俗在空间上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产生地域性的原因:@自然环境——封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等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作用,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4、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5、维系作用,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所谓的“火耕水耨”就是把地里前一年留下的枯草用火烧掉,然后把水稻直播田中,待禾苗长到七八寸时,再割除杂草,灌水灭绝,这种方法历史上一直沿用。
民俗学课件

4、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如浙江定海 的渔民,或“居篁竹芦苇间”,或“散在沙墺,非 舟不能往来”,多以渔钓为业。福建沿海一带渔民 “以海为田,以渔为利,以舟楫网罟为生”。
5、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 行,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 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渔业生产收益的好坏,
7、农业娱乐风习
农业生产民俗来自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 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 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是在节日民间
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1、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民俗
在农牧并存地区,畜牧业大多盛行在农闲季节。 狩猎者秋冬进山林捕捉猎物。东北地区入冬捕熊、 猎虎,霜降后捕貂,雪天捕鼠。而在南方,却是在
行帮忙找活干,只要用行话搭腔、问安、祝福、
求助,就必会得到帮助,甚至受到免费三天食宿 的招待,反映出“人不亲行亲”的职业民俗特点。
祖师崇拜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 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如木匠、 石匠、泥瓦匠祀鲁班(公输子),油漆匠祀普安
成了我国工匠生产技艺最基本的民俗形态。
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之最的榫卯结构 和展现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和飞檐,是中国 木匠技艺传承中最精华的部分。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
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最有名。历代以制
作高质量文具为生的工匠,代代相传,皆有绝技
在身。
工匠们的技艺传承,总是通过收徒授艺、言传
民俗学课件1.3

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
个人创造再加上集体再创造是各种民俗事 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关于民俗事象传播的理论
(一)关于文化的类型 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 三种文化的关系: 精英文化
通俗文化
民间文化
二、关于民俗事象传播的理论
(二)不同文化的传播方式 精英文化——特殊的教育和传播方式 通俗文化——普通的或者大众的教育传播方式 民间文化——耳濡目染
残余论:
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野蛮时
期,半开化时期,文明时期。现在我 们能看到的各种民俗事象都是野蛮时 期流传下来的“残余物” 。
文化沉降论:
下层民众根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进行
任何形式的创作,各种民俗事象首先 由上层社会有知识的人创造的,然后 才流传到民间,被下层民众所接受, 成为下层文化的一部分。
二、关于民俗事象传播的理论
(三)关于民俗事象传播的理论 1透论:民俗事象具有强烈的渗透 性,可
以超越时间和空间。 4、传播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交流活动,造 成不同文化中产生相似文化。
第一章 民俗学概论
第三节 关于民俗事 象的起源和传播的 理论
一、关于民俗事象起源的理论
1、共同创造理论 2、残余论 3、文化沉降论 4、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
共同创造理论:
所有的民俗事象都是一种创作,对于
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民众来说,个人 是无法进行创作的,只能依靠集体的 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综合英国、德国民俗学两大传统, 美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包括口头创作、社会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民间艺术四个 主要领域。功能学派人类学、芬兰历史地理方法、分析心 理学、结构主义等外国理论均在美国民俗学界内占有一定 地位 • 1972 年, 道尔逊曾提出每一所大学都要有一位持有民俗学 博士学位的教授的理想目标。 • 从过去20 年的发展史看, 美国民俗学正在朝着这个目标稳 步前进。据1986 年的一次调查, 美国共有509 所大学开设 民俗学课程;81% 的民俗学教员拥有博士学位; 其中拥有民 俗学博士学位的教员78 位, 硕士学位的9 位; 可授民俗学 博士学位的大学已增加到6 所, 另有10 所大学可授予硕士 学位。在这个意义上讲, 美国民俗学的中心已既非哈佛也 不再是印地安纳, 实际上, 中心已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 各有千秋的数个一流研究机构和民俗学系。对比英国民俗 学兴起与衰落的短暂历史, 美国民俗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无 疑是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 进入20 世纪后, 鲍阿斯(Franz Boas ,1858 ~ 1942) 及其弟子 相继担任民俗学会主席, 美国民俗学进入以人类学理论为主导 的第二阶段。 • 汤普逊(Stith Thompson )于1912 年进入哈佛大学英语系攻读 博士学位, 接受导师基特里奇的建议, 以《北美印地安人中的欧 洲故事类型》作为论文课题(1919 年出版) , 并从此确定了他一 生的学术研究方向。汤普逊在民俗学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发 展和完善了故事分类法, 为民间文学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1928 年, 汤普逊出版他翻译和改写过的阿尔涅《民间故事类 型》,1932 ~ 1937 年, 发表他的六卷本《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1946 年,他的《民间故事》出版并很快成为民俗学经典。 • 汤普逊在美国民俗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与他杰出的组织能力和学 科建设成就分不开。他努力使民俗学在大学内赢得一席之地。 并于1949 年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可授博士学位的民俗学专业。 与此同时, 他又在印地安纳大学筹建了独立的民俗学图书馆, 出 版民俗学丛书, 逐渐使印地安纳大学成为新的民俗学研究中心。
• 吉纳普本为人类学家, 专门研究仪式文化, 发表有《生命礼 仪》(1909) 和关于澳大利亚土著的专著多种。自1916 年 出版一部研究法国传说的著作后, 他便转向民俗学研究的 领域。同英国民俗学者一样, 他认为民俗学重建的是人类 进化史而不是民族精神, 但他更加强调个体的重要性。针 对法国文学派民俗学局限于文献考 • 据的弱点, 他提出民俗学是一种研究民间习俗与民俗生活 方式的科学, 必须建筑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吉纳普晚年 的多卷本《当代法国民俗》和其它理论著作已成为民俗学 经典。与吉纳普齐名的山狄夫也是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的 忠实追随者。他著述极多, 且着重于宗教巫术等信仰民俗 的研究, 因此被称为法国的弗雷泽。与吉纳普不同的是, 山 狄夫将民俗学定义为心理科学, 民俗研究展示的是人类心 理的自然进化历史。他关于民间巫术的研究扩展了民俗学 领域, 也修正并丰富了弗雷泽的巫术理论。
五、学科建设的典范: 美国 学科建设的典范
• 美国民俗学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 1857~ 1858 年, 哈佛大学英语教授柴尔德(Francis Child ,1825 ~ 1896) 出版八卷本《英格兰与苏格兰叙事 民谣》, 标志着早期民间文学收集的最重要成就。 • 纽厄尔(William Newell ,1839 ~1906) 是美国著名民俗学 者中唯一未在大学任教的英国式绅士学者。他长期收集和 研究儿童游戏, 出版《美国儿歌与游戏》一书。他最大的 贡献是参照英国经验发起筹建了美国民俗学会(1888)。纽 厄尔的财富和闲暇时间使他能够以全部经历从事民俗学会 的工作。尽管只任过一任主席, 但他实际上一直是学会核 心人物, 并长期编辑《美国民俗学杂志》。
• 弗雷泽的巨著《金枝》、《旧约中的民俗》等和 马雷特的“前万物有灵论”都为英国民俗学的发 展作出过极大贡献。兰、纳特、高谟等人在本世 纪20 年代相继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使民俗学 会的工作陷入停顿状态, 英国民俗学史上最辉煌的 一章也随之结束。 • 他们以高度热情在业余时间从事民俗研究, 却从未 尝试过使民俗学进入高等学府的讲坛, 更谈不上培 养民俗学专业人才。
• 新比较神话学的倡导者迪梅齐尔(George Dum ézil) 是当代法国民俗学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同 缪勒和本菲一样, 迪梅齐尔也是印欧学专家, 也以 古代印度神话作为构筑理论体系的基础。不同的 是, 他将英国的功能学派人类学和法国的迪尔凯姆 社会学理论引入他的神话学研究, 从对神话系统的 结构分析入手, 揭示语言、神话, 与社会组织之间 的相互关系。他最著名的理论是“三功能论”, 即 认为古代印度神话分成社会伦理、战争、生产三 个功能层次,各有不同的神来表现。
二、民俗学的故乡: 英国 民俗学的故乡
• 1846 年, 古物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03~ 1885) 提议以“民俗学”(folklore ) 来代替过去关于民俗文化的 种种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讲, 英国堪称为民俗学的故乡。 • 缪勒:从希腊诸神的名字中追寻出它们的印度源头, 并发 现这些神名最初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比喻。缪勒认为所有印 欧语系民族分享一个语言源头, 当这些民族分散到世界各 地时, 古代雅利安语言逐渐演变成许多民族语言。神名的 最初含义也被遗忘, 后人不得不创造出许多故事来附会解 释, 于是产生了神话。
三、摇摆于两大传统之间的法国
• 一般认为, 法国民俗学的第一部著作是福瑞 尔(Claude Fauriel ,1772 ~ 1844) 于1824 年出版的《现代希腊民歌》。福瑞尔强调 这些民歌反映希腊民族精神, 是现代的《伊 利亚特》。 • 著名的语言学家帕瑞斯(Gaston Paris ,1839 ~ 1903) 最先应用本菲理论于 法国民间文化的研究。他专长于中世纪文 学, 以对《罗兰之歌》的历史考证而著称。
• 北欧民俗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档案馆与博物馆起 了很大作用。瑞典的北方博物馆, 挪威的北欧博物 馆, 丹麦的民俗档案馆实际上都起着民俗学运动中 心机构的作用。除国立的档案馆、博物馆之外, 在 许多省份还有地方性的机构。它们的功能不仅仅 是收集与保存资料, 还包括为研究人员提供人力物 力资源和直接卷入具体的科研项目, 如定期进行民 俗学问卷调查。由于一些著名的民俗学家本人就 是档案馆和博物馆的雇员, 这些地方实际上具有民 俗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四、民族主义与民俗学: 北欧诸国 民族主义与民俗学
• 芬兰的民俗学研究远远早于现在的芬兰共和国的历史。更 重要的是, 民俗学在教育国民、争取芬兰独立的运动中起 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 民俗学在芬兰被尊为国学, 其 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从18 世纪到19 世纪30 年代是芬兰民俗学的蕴育期。 • 第二阶段(1835~ 1862) 以芬兰民俗学之父隆诺特(Elias Lobnnrot ,1802 ~ 1884) 的杰出贡献为标志。他最大的贡 献是收集出版了芬兰史诗《卡勒瓦拉》(1835)。 • 芬兰民俗学史的第三阶段也可称为科隆时代, 即科隆父子 在赫尔辛基大学执教的66 年(1862~ 1928)。在此期间, 以科隆父子为代表的民俗学家使芬兰成为世界民俗学研究 的中心,并创造了著名的芬兰历史地理方法。
一、民俗的特征
• • • • • 1、集体性 2、传承性与扩布性 3、地方性 4、稳定性与变异性 5、规范性
二、民俗的功能
• • • • • 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审美功能 5、娱乐功能
第三节 外国民俗学
• 一、民俗研究的摇篮:德国 • 赫德尔 • 雅格布·格林和威廉·格林:认为民歌的创作 与任何个人无关, 而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他们著作中 的一条主线。
民 俗 学
淮南师范学院 作 者:李 松
第一章 民俗学基础
• • • • • •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三、民俗学 1、含义 2、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 • • • •
北京大学时期 中山大学时期 杭州时期 抗战时期 建国以后
•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 本菲:认为民间故事的研究应该从它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入 手。1859 年, 本菲为他翻译的印度故事集《五卷书》写了 长达600 多页的导论, 详细描述这些印度故事如何经由阿 拉伯世界流传到欧洲的过程, 也揭示了古代印欧文化的内 在联系。 • 梅耶:本世纪德国民俗学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潜心研究民歌的创作过程, 反对格林兄弟的“集体创作 论”, 认为“集体创作论”实际上抹杀了民间诗人的创作 个性与创造力。历史考查可以证明许多民歌来自个人创作, 又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提高, 而且其中也不 乏文人创作的影响,梅耶的观点被诺曼(Hans Naumann,1885 ~ 1951) 进一步发挥成民间文化起源的理 论, 激发了新一代学者极大的兴趣。诺曼的著名观点是 “贵族起源论”, 即民间文化先是起源于上层社会, 后逐渐 流传到民间, 并失去其原来的贵族文化 的特征。 • 除曼哈德特等少数人外, 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未得到德国 民俗学者的重视。
• 道尔逊于1944 年接受密执安州立大学的聘请, 在接下来的 13 年内出版了六种民俗学专著和60 多篇论文, 使自己成 为美国最优秀的民俗学家之一。在此期间, 道尔逊发现美 国民俗学存在着严重危机: 既没有自己的“祖先”, 也没有 自己的理论, 不过是人类学中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庸而已。 为寻求可能的出路, 有着历史学博士学位的道尔逊一头扎 进英国各大图书馆去潜心研究19 世纪下半叶英国人类学 派民俗学的辉煌历史, 得出必须通过大学发展民俗学的结 论, 并于1968 年出版了长达400 多页的《英国民俗学史》。 道尔逊在民、《美国民俗与历史学家》等。他还努 力发展“新大陆民俗理论”, 认为美洲各国民俗皆产生于 多种族多文化的互动过程之中, 因此不能生搬硬套欧洲民 俗学理论。1957 年, 道尔逊受聘接替汤普逊担任印地安纳 大学民俗学教授, 以实现他多年的宏愿——将美国民俗学 建设成民办一流水平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