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8篇
《行道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行道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e7ec6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4.png)
《行道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行道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行道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语言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能够准确使用生字词、短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2.情感目标:传递人文关怀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使学生形成珍爱生态环境的意识与习惯;培养学生的爱美之情、美感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和精神修养。
二、教学内容一篇课文《行道树》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熟悉课文内容及涵义,正确读、记、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抒情表达及思想内涵:环境保护与城市的生态平衡,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爱美之情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 背景知识介绍教师以黑板为媒介,介绍有关树木种类、特征、栽培及环保知识。
2. 熟悉课文(1)听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2)学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生字词、短语的准确掌握;(3)理解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主旨、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4)默读课文,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并在朱红圈内标明仍不理解的地方。
3. 故事情节学生就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将学生的合理想法及时纳入教学过程中。
4. 情感分析从情感分析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环境保护应有的情感,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外拓展1、组织学生到城市公园、广场或校园内的植物园参观,看看周边的绿化环境,体验环保行动的价值。
2、组织学生到社区宣传环保、保护绿地、种树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本课文《看树》旨在通过描述自然环境中的树木形态、生长特点,引导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背景知识、熟悉课文、故事情节和情感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树木种类、特征、栽培及环保知识,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培养学生的爱美之情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案行道树》
![语文教案行道树》](https://img.taocdn.com/s3/m/a7853fa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4.png)
语文教案《行道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行道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行道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启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行道树》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行道树》的相关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诗歌创作背景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行道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a. 诗歌描绘了哪些关于行道树的画面?b. 诗人为什么热爱和赞美行道树?c. 诗歌中的行道树具有什么象征意义?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经历或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所学诗歌《行道树》。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树木的诗歌,如《古树》、《杨柳》等,让学生比较不同诗歌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行道树》教学设计语文精选范文
![《行道树》教学设计语文精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e535d90066f5335b812131.png)
【教学目标】1、通过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习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学时】1课时。
【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投影显示两幅画:建筑工作人→昼夜劳作,才有广厦千万家,他是无私的奉献者。
叶欣→为抢救非典病人,以身殉职,他也是一位无私奉献者。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位特殊的奉献者,(投影显示第三幅画)导入课题,板书:行道树。
二、作者简介(先学生发言收集来的资料,后投影补充)张晓风,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的散文创作分为三个段落,第一阶段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第二阶段以《你还没有爱过》为标志;第三阶段以《我在》为标志。
那么,张晓风在文中是怎样评价行道树的呢?听录音:思考:(投影显示)1、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行道树是一列的树”。
2、用“忧愁”与“快乐”来形容行道树矛盾吗?为什么?明确:1、行道树是一列快乐而忧愁的树。
2、不矛盾。
忧愁:为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健康而担忧。
快乐:为自己能为城市净化环境而欣喜。
三、学生配乐朗读,后小组讨论选择最有阶值的总是进行探究,每组派代表提问,其他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有:1、为什么行道树之事是神圣的?2、行道树受了哪些痛苦?3、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命运?明确:1、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行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附烟尘,献出绿色和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所以说其事业是神圣的。
2、惟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晚上处于寂静黑暗,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
3、因为“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为了追求神圣的事业甘愿自我牺牲。
教师跟踪提问:4、“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怎样理解“堕落”?明确: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4ab60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2.png)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4篇)《行道树》篇1行道树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音乐给你们读一遍,好吗?你们听听看,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曲赞歌。
听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好吗?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谈)。
2、师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题目是《行道树》(板书课题和作者)(生齐读作者简介)3、师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一两句话讲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言。
(生各抒己见)例如:生:行道树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师给予肯定的鼓励:好!几位同学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很不错。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师提示:要根据文意来理解,也就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
(可以热烈点)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
同学在回答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记下他所说的要点。
3、(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同学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加评议。
可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或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学生读错的字词,应及时纠正。
)生1:从“堕落”一词中能知道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他们的同伴们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们只能在充满灰尘的城市里。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f2ed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c.png)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3篇)一、导语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却有一排排站在路边的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默默地苦熬着。
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正在想什么吗?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曾经站在行道树的立场上写过一篇文章,那她是如何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
(板题)二、解题大家知道什么是行道树吗?我们来看树下注释2,一起读一下:行道树,指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在我们学校里,外面的大街上就有很多行道树,你们平时留意了吗?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张晓风却注意到了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美。
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张晓风。
三、作者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张晓风?(生介绍)这位同学介绍的比较详细。
在我们认识一位作者时,可以按照“五字记忆法”来记住和他相关的内容,即“名、时、地、评、作(姓名,出生时间,是什么地方的人,社会对他的评价,主要作品)”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认识一下张晓风,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张晓风,1941年出生,中国台湾人,女作家,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愁乡石》等)(板书作者)四、读、悟(一)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注意老师在朗读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注意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二)好了,老师读完了,同学们都听清了吧?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同时要要准字音,注意我写在黑板上的字。
(板书:贪婪、堕落、点缀、冉冉、给予、牙龈)同学们都读完了吧?那么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这些字注音呢?好,这位同学很勇敢,大家也一起拿起笔来,在书上标好拼音。
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标的对不对?我们一起念一遍(生齐读)(三)我们知道了这些词的读音,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仅仅是为写树而写树吗?好,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课文。
行 道 树(精选15篇)
![行 道 树(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a7ae2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a.png)
行道树(精选15篇)行道树篇1行道树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连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行,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我们生活的这个奇妙的大世界制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傲慢。
风的傲慢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凉爽,鸟的傲慢是能在高空展翅飞翔,花的傲慢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树的傲慢是。
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情愿生长在哪里?在同学争论沟通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
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同学依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让同学进入课文的意境,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读后回答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 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
三、指导探究,深化理解。
留意课文的最终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欢乐的树。
”“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欢乐?”忧愁的是:a、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拘束的生活条件;b、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自己又无力转变;c、不被人理解。
欢乐的是:a、为城市制造新奇空气,制造清爽;b、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欢乐。
四、把握课文主旨,明确写法。
1、“神圣的事业总是苦痛的,但是,也惟有这种苦痛能把肤浅赐予我们。
”(主旨句)分步解读(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牺牲个人利益,满意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奇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苦痛?由于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拘束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行道树教案(14篇)
![行道树教案(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f34b0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4.png)
行道树教案(14篇)《行道树》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优秀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37e80f84254b35effd3412.png)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优秀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行道树》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读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了解象征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无私奉献者的襟怀及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品读语言,走进行道树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深沉”的涵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奥运志愿者导入二、录音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行道树是一列___________的树(用原文的词语和句子填空,练习说话)。
三、合作探究,感悟主旨,学习写法1、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那句话最能体现行道树对自己这项事业的态度和认识。
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抓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引导质疑3、就学生的疑问,分组合作,讨论探究。
4、学习写法A、行道树象征奉献者B、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事物,分别象征什么:老黄牛腊梅早晨刚升起的.太阳C、生活中常有一些事物能给我们带来启迪,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写作文时,运用象征的写作方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提升作品的主题。
四、回读整合,赏析语言师:这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且富有哲理性。
学习课文,你认为哪一句话写得最好?为什么?五、思维拓展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行道树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谁能说说几个例子吗?2、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奉献主题的诗歌,来结束今天的课。
爱的奉献(节选)爱是一轮骄阳,是大地静的渴望。
爱是一束鲜花,是草原青的乞求。
我想,用这神圣的灵魂起誓,把心中所有的爱,奉献给一切生命。
把我的胸怀装进海洋,送给广袤的天空。
用我的鲜血燃烧成阳光,照亮阴暗的角落。
六、课文小结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身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为我们的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
七、板书设计行道树张晓风行道树(象征)。
2023最新-《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9篇
![2023最新-《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08939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e.png)
《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9篇《行道树》教案篇一【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设计拟用主问题探究法,即用一个大容量的问题来统帅两文的教学。
同时针对两文的主旨和风格,对教材作了灵活处理,深教细教《行道树》,浅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课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节奏。
教学步骤:一、探究主问题:这两篇小散文,你更喜欢哪一篇?深入钻研课文后,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作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提倡有价值的争论。
明确两文特色:从内容上说,《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人们尝试第一次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艺术魅力上说,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上说,前文含蓄,后文直白;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式,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叙议结合……二、探究分问题一:《行道树》读起来极优雅动人,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然后作答。
明确:有很多原因。
如:①形象选择高妙——行道树本身就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况作者还喻它为无私奉献者,的确惹人喜爱。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为行道树设置了一种独特的背景氛围,使描写主体始终处于鲜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云托月。
③作者构思奇妙——用行道树形象与原始森林同伴、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对比,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还有诸多对比隐在文中,如堕落与高尚、神圣与庸俗、深沉与肤浅、痛苦与欢乐、黑夜与朝霞、喧闹与孤独、污浊与清新、忧愁与快乐等等,发人深思。
④语言表达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词语达意,善用转折句层层翻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探究分问题二:《第一次真好》所阐述的一些观点你赞同吗?结合课文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
学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发的句子设问探究。
行道树教案10篇
![行道树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fa60e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b.png)
行道树教案10篇作为一名静默奉献的教育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应当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我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行道树教案10篇,您的确定与共享是对我最大的激励。
《行道树》教学设计篇一《行道树》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问与本领目标:理解、积累“贪心、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
培育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本身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静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精准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词句积累【教学难点】: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苦痛的,但是,也惟有这种苦痛能把低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接受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喜好(配乐呈现多幅行道树的课件)老师语:我们每天缓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很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刚才大家看到的树,就是行道树。
它是我们谙习的伙伴。
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
(简评同学的发言)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对行道树有所了解。
但行道树是如何介绍本身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理话呢?好,下面让我们跟着中国台湾知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同学认真听,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认读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
3.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欢快的树。
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欢快。
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苦痛的树。
……同学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确定。
三、生成探究,品味语言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实在探究。
《行道树》教案设计(精选16篇)
![《行道树》教案设计(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a6460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e.png)
《行道树》教案设计(精选16篇)《行道树》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1 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 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和体验散文阅读方法的同时,训练并形成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当我们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车,或者骑在自行车上,或者舒适的坐在小轿车上,穿越在现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时候,能够吸引我们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耸云端的大厦,只能是那来来往往的名牌车辆,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超市、商场和公园等等。
而真正距离我们最近的,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就是那行道树。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这篇散文《行道树》。
看看究竟行道树为什么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2、正音:课件展示。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雏形。
3、朗读:解决两个问题:1、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
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个中心句写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几个点非常值得我们来深深的思考。
4、默读:思考三个问题:(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2)、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5、讨论这三个问题:(10’)注意几个问题:(1)、每个人都要记笔记。
(2)、联系上下文。
6、分析解决三个问题:(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人教版《行道树》教案
![人教版《行道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42307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1.png)
人教版《行道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行道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经历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行道树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它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朗读、复述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创编等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行道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经历和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行道树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它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行道树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行道树》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作者资料、背景知识。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行道树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行道树的观察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行道树》,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行道树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生命力的顽强、无私奉献等。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句子、段落,体会作者情感。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行道树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积极进取的重要性。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积极进取的话。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反应,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9c3a4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c.png)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懂得珍惜生命,发挥自己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行道树,谈谈自己的感受。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结构:(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题思想。
5. 探讨课文内涵:(1)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美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写作能力。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身边的行道树”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班科学教案行道树
![小班科学教案行道树](https://img.taocdn.com/s3/m/7a2de3f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9.png)
小班科学教案行道树教案一:行道树的观察教学目标:1.了解行道树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观察行道树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图书馆或互联网上关于行道树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2.尺子、放大镜、相机等观察工具。
3.纸、铅笔、彩色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行道树的照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行道树的兴趣,了解学生对行道树的了解和观点。
2.探究:提问学生们知道什么是行道树,它们都用来种植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种植行道树。
引导学生思考行道树的作用和重要性。
3.讲解:通过查阅资料或教师的讲解,介绍行道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行道树是指种植在人行道两侧的树木,可以提供阴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功能,常见的行道树有柚木、榕树、法桐等。
4.观察:组织学生们实地观察校园或周边的行道树,引导学生们观察树木的外形、树皮、叶子、花朵等特征,可以通过测量树木的高度、树干的粗细等数据,帮助学生们了解树木的生长情况。
5.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让学生们分享他们所观察到的不同特征和现象。
引导学生们分析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对树木形态的影响,并思考为什么一些树木适宜种植在行道上。
6.记录:引导学生们用纸和铅笔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用简单的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
鼓励学生们互相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7.总结:根据学生们的观察结果和讨论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行道树的特点和作用,并对行道树的保护和合理管理提出建议。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们设计一个行道树的保护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进行宣传教育,呼吁大家关注行道树的重要性。
人教版《行道树》教案
![人教版《行道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32a3f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4.png)
人教版《行道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行道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行道树》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环保教育。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行道树》的作者和背景。
第二步: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环保教育。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行道树》的主题和结构。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意识的培养。
3.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来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来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
4.2 作业评价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课文《行道树》的文本。
相关的人物介绍和背景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展示重点内容。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环保的看法和做法。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或绘画。
6.2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加深学生对环保的理解和认识。
第七章: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
![《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f5025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0.png)
《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悟文意,领悟文章主旨,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这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
二、教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对话互动法等。
三、教具: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按“如果我是一棵树,我最希望把我的家安在(),因为()”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2、多媒体展示行道树画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借助说话练习,进行大胆的假设与认真的思考,学生们通过众说纷纭,为后面探讨行道树的取舍做初步准备。
行道树画面的展示则可以为学生的提供一个感性的认识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就在我们生活中。
(二)整体感知:(多媒体依次展示)1、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的行道树,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2、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行道树的形象是无私奉献这的形象,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文眼句)是什么?设计意图:两个问题的设计紧扣课文,第一问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而第二问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扣住关键句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提供依据。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出问题)(一)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⑵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⑶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我们”?为什么是深沉?(二)自由揣摩交流有疑难的语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有:⑴“堕落”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⑵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悲凉的点缀”?⑶“快乐”和“忧愁”矛盾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围绕关键句设计的三个重点问题,突破课文,培养合作意识。
《行道树》教学案例(精选3篇)
![《行道树》教学案例(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3774b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4.png)
《行道树》教学案例(精选3篇)课文《行道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办法】1、朗读法。
2、研讨点拔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行道树,导入课题这是一列行道树,我们认为它们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如果树木也有思想,那么,这些行道树沉默地站着时,会想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笔下行道树的一番倾诉。
二、教师范读,提出听读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调、感情,划出你认为耐人寻味的关键性句子。
三、学生齐读课文四、正音、释词堕落(duò):1、(思想、行为)往坏里变;2、沦落、流落。
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牙龈(yín)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贪婪(lán)冉冉(rǎn)苦熬(áo):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五、出示思考题,学生研读课文,合作探1、行道树的事业是什么?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3、末段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它们忧愁什么?快乐什么?4、你认为行道树是个怎样的形象?文中哪句话最能揭示主旨?生活中有类似行道树的人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六、揣摩语句上的疑难如:1、第二段中“堕落”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3、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揣摩首尾两句话表述的异同。
七、布置作业以人类一员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里话。
《行道树》教案篇二一、教材来源《行道树》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de0792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9.png)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音乐给你们读一遍,好吗?你们听听看,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曲赞歌。
听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好吗?(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谈)。
2、师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题目是《行道树》(板书课题和作者)(生齐读作者简介)3、师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一两句话讲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言。
(生各抒己见)例如:生:行道树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给予肯定的鼓励:好!几位同学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很不错。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师提示:要根据文意来理解,也就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
(可以热烈点)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
同学在回答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记下他所说的要点。
3、(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同学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加评议。
可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或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学生读错的字词,应及时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8篇《行道树》教案篇一一、导言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
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
(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
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
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
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
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
(众生笑)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
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
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
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
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
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
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
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
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
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
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行道树》教案篇二一.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
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
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四.问题研究: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
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
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
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第一次真好一.整体感知:这篇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说到许多个"第一次",作者总结自己的感受,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标题就命作"第一次真好"。
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
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作者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
有的第一次,像见柚子树,见孵鸟,要留心寻找机会,有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则要大胆尝试。
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二.引导学生自读《第一次真好》,抓住题旨,问一个"好在哪里" 全文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抓住这个问题,就是抓住了中心,就能够把握"好"的具体含义。
三.引导学生自读《第一次真好》,抓住结尾,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探究写作意图,可以根据结尾这样设问: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深入一步,可以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不少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四.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
"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
"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五.问题研究: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
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
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
可见外形很有差别。
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
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练习:一.1.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2、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