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单位—居住小区—社区生活圈 从上海曹杨新村看当代中国住区规划理论的演变

合集下载

案例分析低版本

案例分析低版本

北京百万庄小区
夕照寺小区
小区理论的实践及居住区理论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完全福利化的住房政策, 住房作为福利由国家统一供应。单一的住房行政供给 制越来越难以满足群众的住房需求,住房短缺现象日 益严重。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居住区按照街坊、 小区等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后来形成居住小 区——住宅组团两级结构的模式。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住宅建设规模迅速 扩大的需求。住区建设规模达到80公顷以上,扩充到 居住区一级,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
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公共绿地-半公共
绿地和私密绿地的级差模式。居住区级用地一般有数 十公顷,有较完善的公建配套,居住区对城市有相对的 独立性,居民的一般生活要求均能在居住区内解决。
北京方庄居住区
北京方庄居住区就是80年代典型的代表。
END THANKS
复外邻里
曹杨新村
扩大街坊及小区理论的引入
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相似,即一个扩大街坊中包括多 个居住街坊,扩大街坊的周边是城市交通,保证居住区内部的安静安全,布局上强调周边式
布置和轴线对称。 1953年全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建设了以“街坊”为主体的工人生
活区。 如:北京百万庄小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前苏联产生小区的概念,不再强调平面构图的轴线对称,打破了住 宅周边式的封闭布局,并且增加配套服务设施。小区与街坊的不同之处在于:组团内不设公 共服务设施,具有更加安静的环境;打破了住宅周边式的封闭布局,不再强调构图的轴线对 称。小区的概念一经引入即被广泛采用。1957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规划的北京夕照寺小区, 设有一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我国早期的居住小区范例。
案例解析——居住区规划

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

组成原则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 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 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3)开放空间:应 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 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5)地方商业:与服务 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 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 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大街坊概念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Radburn)最为著名。雷德朋的设计 (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就是以 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 的居住环境。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 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 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人车分流系统”。
出现原因
邻里单位是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产生的,是居住区的规划理论。其基本出发点一是以邻里单位为细胞来组织 居住区,二是力图解决现代机动车交通对居民,特别是对小学生上学的安全的影响。美国人佩里于1929年首先提 出了邻里单位的名称,并由建筑师斯坦确定了邻里单位的示意图式。这一图式首先考虑小学生上学不穿越马路, 以小学为半径,以1/2mile(1mile=1.6093km)为半径来考虑邻里单位的规模,在小学校附近还设置日常生活所 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邻里单位内部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静谧、优美的步行环境,把机动交通给人造成的危害 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上海曹杨一村规划设计与历史

上海曹杨一村规划设计与历史

密度在 3 O% ~3 5% 左右 ,石库 门里弄 6 % 以上。曹杨新村高标; 0 隹的规划 设计
代 表 了 集体 利 益福 祉 , 以 早 目实现 共 产 是
单位 分明的居住状况。曹杨新村 1 5 2年 9 的租 赁合 同 中 明确标 明 , “ 村住 户 应 新 发扬 民主精神 共 同维 护共有 财富 ,新村 家属 委员会应 配合 新村住 户管理 教育工 作 ,组织住 户学 习遵 守租赁 管理规定 和 保养 房屋设 备 方法。 这说 明曹杨 新村 ”
初 ,曹杨 一村在 上 海知 识青 年返 城 潮 ,
搭 搭 放 放 解 决 居 住 困 境 的 条 件 下 , 历 时 三 十 载 依 然 展 现 了较 高 的 生 存 质 量 。 房
从 新 时代 新 地 标 的角 度 来 说 ,具 有 心 理 、 文化上 的象征 意义。 它的建筑 密度
蹲位 的厕所 ,水、 电表合 用。 1 2年 96
进行 了加一层 处理 ,新增墙 体材料 为粉
煤 灰 砖 ,第 三 层 3户 人 家 2个 厕 所 。 如
区形成 一个 “ 迷你”小社会,具有社 区中
心 ,配 备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 形 成 社 区 内部 街 道 ,根 据 邻 里 单 元理 念 ,至 少 1 % 的 0 社 区土 地 为 公 共 开 放 空 间 或公 园。曹 杨 一
型 为 主 。 厨 房 为 3家 合 用 ,每 户 有 配 备
完 善 ,曹 杨新村应成 为 一个里弄 组织 的 典 型 ,形 成 一 套 里 弄管 理 经 验 加 以推
广 。。 I】
里弄 居委会 的组织 力量历来是 社会 学的关注重点 ,有学者提 出 :5 0年代前 半期, 上海居 民委 员会在一系列 政治动员 中扮演 了国家和社会 的双重角色。 上海

曹杨新村有感

曹杨新村有感

曹杨新村有感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曹杨新村的背景和历史
2.曹杨新村的现状
3.曹杨新村的未来发展
正文
曹杨新村位于中国上海市普陀区,是上海著名的工人新村,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

自 1951 年建设以来,曹杨新村已经走过了近 70 年的历程,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和中国社会变革的巨大变化。

在过去的 70 年里,曹杨新村一直是上海工人阶级的重要居住地。

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杨新村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如房屋老化、设施陈旧等。

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和普陀区政府积极推进曹杨新村的改造工程,力求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和转型,曹杨新村也在不断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

未来的曹杨新村将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区,还将发展成为集文化、教育、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在这里,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感受到更加浓厚的人文气息。

同时,曹杨新村还将继续发挥其作为工人阶级重要居住地的作用,为上海的城市发展和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曹杨新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

第1页共1页。

我国街区型住区的演变

我国街区型住区的演变

我国街区型住区的演变摘要我国住区的发展历程是由传统的街坊住宅到大规模的封闭住区再向街区型住区转变的过程。

街区型住区混合开放的空间结构,能够解决封闭住区模式带来的交通拥堵、公共设施重复建设、交往空间缺失等城市问题,是我国住区发展的演变方向。

2街区型住区的历史渊源原始聚落是城市发展的开始,随着城市的诞生,我国出现了城市居民住宅区的雏形一一闾里。

闾里一般为方形或矩形,是由经纬路网所划分的地域范围,民居住宅整齐地排列其中;由墙围合,设有里门可供通行。

据《管子》及《墨子》记载,春秋至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已有以闾里为基本单位的规划布局[1]。

自春秋以来,我国的城市居住区建设逐渐走向成熟。

1.1唐朝的“里坊制”唐代是里坊制发展的鼎峰。

隋唐的鼎城市结构表现出严谨的礼制风格。

隋唐长安城是最典型的里坊制结构。

长安城尺度宏大,规划严整,道路系统成网状布局,由此划分的坊。

坊内路网自成体系,是城市中的城市,其规划布局深刻影响了之后内外都城的形态发展[2]。

里坊制是一种以封闭院落生活为主的内向型居住模式,街道生活严重缺乏,反映了当时居民对私密空间的需求。

1.2宋朝的“街巷制”到了宋代里坊制开始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转变。

随着封建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观念也渐渐在城市居民中普及,封闭的里坊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居民的日常生活开始从封闭的院落内向到开放的街巷空间转移[3]。

街巷制是一种开放式的住区模式,院落式的住宅大都直接面向街巷,巷可以直达干道,交通更为便利。

街巷承担着开放与私密的过渡作用,形成了适宜交往的空间。

街巷空间作为院内空间的延伸,是一种室内化了的室外空间[4]。

人们游走于街道之上,一派繁荣景象,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景。

自街巷制开始,城市生活从以封闭的“院落生活”向以开放的“街道生活”转变。

1.3元明清的“大街一一胡同制”到了元代,宋朝的街巷发展为胡同,,形成了“大街—胡同—四合院”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城市住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以曹杨新村为例

城市住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以曹杨新村为例
臻 ຫໍສະໝຸດ 熏 一 居住环境 _
城市住区生态修复策略 研究
以曹杨新村为例
Re e r h o h r t g fEc lgc l so a in o s a c nt e Sta e y o oo ia Re t r t f o
Ur a sd n iI e s b n Re i e t a Ar a
e v r n n f d m u nh b tt n d v lp n . h c l g f r a sd n i l n i me t mo e h ma a i i e eo me t T ee oo y o u b nr i e t o o ao e a a e si f cn n h l n e . ee l s n w i a ef r r e s Ca y n w r a a i g ma y c a l g s As h a i t e v l g k r , o a g Ne s e t r e l o wo Vi a eh sb c me a p t meo ed v l p n f r a e i e ta e so w l g a e o ne i l o f h e e o me t b n r sd n i a a fNe t ou lr Ch n r u h n a l 0 y a s d v l p n , O i i ft p c l i n fc n e t t d i a t o g e ry 6 e r ’ e e o me t S t so i a g ii a c o su y h y s e o o i a s r t n o er sd n a e fCa y n w la e Th satce a a c l g c r t a o f h i e t a ao o a g Ne Vi g . i r l n — l e o i t e i r l l i l z sa d s mm ai e esr t g e fe o o i a so ai no o a g Ne Vi a e y e n u rz st t e i so c l g c l e t r t f h a r o Ca y n w l g l fo f u s e t cu i g e v o e t mp o e n , c i c u a n r y s v n , n r m ra p csi l dn n i n n r v me t a h t tr l e g a i g e — o n rm i r e e e g p i z t n a d r s u c c c i g a d e p c st ei sr c i e t u ti a l r yo t mi ai n e o r er y l , n x e t b n tu tv s sa n b e o e n o o

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的转型:从“单位”到“社区”

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的转型:从“单位”到“社区”

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的转型:从“单位”到“社区”
叶静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1999(000)010
【摘要】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成为城市居民一切生活的中心和重心。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体制逐步向市场体制转轨,这一历史进程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社会空间结构的变迁。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生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叶静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解读——以单位空间向社区空间转型为例 [J], 冯革群;马仁锋;陈芳;Jutta Hebel
2.后单位社会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演变趋势 [J], 何卫平;
3.后单位社会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演变趋势 [J], 何卫平
4.住房产权差异与社区认同分化——基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调查"数据的分析[J], 周骥腾
5.单位制转型下社区空间的自发性重构:解析武汉市汽标社区 [J], 罗振鸿;白舸;李湘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摘要】本文主要对邻里单位理论(neighborhood unit theory)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的产生的背景、其发展与实践及其影响作个较为系统的阐述、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邻里城市规划社会居住区the emerge,development and effection of neighborhood unit theory and radburn principleyao sima ping yao siwei cao【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emerge, development and effection of neighborhood unit theory and radburn principle.【key words】neighborhood city planning society residential areas一、社会背景进入20世纪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很难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如面积很小的街坊内很难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生活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和速度。

另外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的影响着那些沿街周边布置的住宅的安宁和卫生,使居住环境质量明显地下降。

二、理论背景20世纪初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高潮时期,美国人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建设“郊区花园城市”的尝试,实践中认识到不仅要设计一个美丽的环境,还必须创造更适合于人们居住的生活社区(community)。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一、背景介绍社区生活圈规划是指将传统居住区规划升级为更加综合、便利和宜居的社区生活圈。

传统居住区规划通常只考虑住宅建设,而社区生活圈规划则更加注重社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活动空间的规划,旨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规划目标1. 提供全方位的生活配套设施:规划中应考虑到社区内的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等各类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2.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中应合理布局社区内的公园、运动场、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3. 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活动空间:规划中应考虑到社区内的休闲广场、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区等社区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场所。

4. 促进社区内的社交互动:规划中应注重社区内的社交空间设计,如咖啡馆、休闲区等,为居民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增进社区凝聚力。

5. 提高社区的环境质量:规划中应注重社区绿化、景观设计、道路规划等,打造宜居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规划内容1. 社区生活圈布局规划:根据社区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合理规划社区内的住宅区、商业区、教育区、医疗区、文化区等功能区域的布局,确保各功能区域之间的便捷连接。

2. 生活配套设施规划: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规划社区内的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布局,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地获得各种生活服务。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根据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规划社区内的公园、运动场、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4. 社区活动空间规划:根据社区居民的休闲需求,规划社区内的休闲广场、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区等社区活动空间的布局,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场所。

5. 社交互动空间规划:根据社区居民的社交需求,规划社区内的咖啡馆、休闲区等社交互动空间的布局,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增进社区凝聚力。

从社区综合体探社区活力塑造——以曹杨会客厅、天平邻里汇为例

从社区综合体探社区活力塑造——以曹杨会客厅、天平邻里汇为例

影放映,平时为空置状态,使用率不高;志愿者服务空间在非活动期间也处于空置状态;新增的餐饮空间在非正餐时间会提供茶饮点心服务;阅览空间常有老年人在此进行休憩、阅读等。

服务人群村史馆服务的对象包含社区内居民与社区外参观者,是曹杨新村对外的窗口。

特定时间段会接待参观团体,人员较多,但对日常公共活力激发的程度不大。

志愿服务场所在非活动时段处于空置状态且不向公众开放,空间利用程度不足,日常活力激发较少。

新建的餐饮及阅览空间在一层,主要服务于社区内居民,全天开放,使用者在其中的活动不限于饮食及阅读,比较自由,对社区活力的增加较为有效。

(2)武宁片区百姓会客厅功能配置武宁片区的社区综合体是曹杨新村目前占地面积最大、设施最全、同时也拥有最多功能的集中式社区服务供给站。

其中的主打功能为社区食堂,在正餐时间点人流量较大。

除了便民服务功能外,还设置了适宜各个年龄段的兴趣班与活动室,同时把各类活动开展的时间段做了详细安排,同一空间可以提供多样的服务,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

服务人群武宁片区社区食堂的服务人群不受限制,开展的活动内容涉及各个年龄段。

除了便民服务如理发、健康咨询等不需要预约外,其余活动都限制人数,需要预约登记才能参加,主要服务的人群为附近的居住者或经推荐而来的人(较少)。

2. 天平邻里汇功能配置天平邻里汇在功能上主要分为三类:便民服务,如社区食堂、理发、健康咨询等;活动课程类,如老年书法、青年厨房、少年编程、评弹观影等;党群活动类。

定期有各类活动的时间安排表,周边居民可以有选择地参加。

同一空间功能叠加使用,提升空间利用率,如社区食堂用餐区在非用餐时段中可以作为评弹、独脚戏等演出与观演的场所,实现多功能使用。

在邻里汇开放后约一年,沿乌鲁木齐南路的位置开放了星巴克,借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特质,很快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社区内外的人群,有效成为该地区的活力点。

服务人群社区食堂分时段对不同的人群服务,每天中午的10:30至11:30仅对社区中的老年人开放,11:30以后对所有人开放,来用餐的除了周边的居民还有上班族,或是到历史风貌区来游玩的人。

生活圈案例

生活圈案例

生活圈案例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

如果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社区则是构成这个“有机生命体”的一个个“城市细胞”。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政府遵照党中央、毛主席要关心工人居住条件的有关指示,陈毅市长提出,市政建设要“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人阶级服务”,要“有重点地修理和建设工人住宅”。

上海市政府调拨资金,首先在沪西工业区、普陀区域内征地,开始修建工人住宅。

随着曹杨一村1951年开始建设,1952年落成,先后1002户全国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敲锣打鼓乔迁新居,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

曹杨新村的选址是“全面而谨慎”的。

秉持“先生产后生活”这一选址原则,工人新村选址靠近沪西工业区,作为工业区发展的生产服务配套,方便当时的工人上下班。

住区外围及贯穿新村的铁路沿线布置有小型工业生产设施,形成曹杨新村与周边职住均衡的功能布局特征。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现代“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完整建造起来的大型住区,曹杨新村的规划设计理念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意识。

以社区中心600米服务半径规划社区总体规模,分三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当年就为居民同步规划建设了学校、影院、商场等公共服务配套,居民无论游憩、就医或是购物,步行时间都在10分钟以内,加上弯窄密的路网体系,充分体现了“邻里单位”规划理论的要义,对新中国后续居住区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可以说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雏形。

曹杨新村规划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并重,环状河浜像一条蓝色珠链,草木葱茏,整个新村环境舒适雅致。

2020年10月普陀区政府召开专题会,开展曹杨社区“美好生活设计建造众创推广”工作研究。

会上明确了“公众推广”、“在地展示”、“存量、增量创新”、“规划设计师单位负责制”等一系列工作安排,在2000年以来曹杨社区一系列改造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整合,以一张蓝图统筹,有序实施。

2020年12月,曹杨新村街道响应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要求,编制“曹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进一步优化强化对曹杨社区实施项目的统筹推进。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一、引言社区生活圈规划是指在传统居住区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社区内的各项设施和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从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背景、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传统居住区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居住区规划主要注重居住功能,但忽视了居民生活的其他方面,如教育、医疗、商业等。

因此,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运而生。

三、目标社区生活圈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布局和配置社区内的各项设施和服务,打造一个便利、舒适、宜居的社区生活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原则1. 人性化原则: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注重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2. 公平原则:社区生活圈规划应公平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居民的利益平衡。

3. 可持续发展原则:社区生活圈规划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内容1. 教育设施规划:规划社区内的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设施,确保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2. 医疗设施规划:规划社区内的医院、诊所等医疗设施,方便居民就医和健康管理。

3. 商业设施规划:规划社区内的商场、超市等商业设施,满足居民的购物和日常生活所需。

4. 公共交通规划:规划社区内的公交站点、地铁站等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

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划社区内的公园、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6. 社区治理规划:规划社区内的社区组织和管理机构,促进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

六、实施步骤1. 调研和分析: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现状,分析社区内各项设施和服务的不足之处。

2. 规划设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社区生活圈规划方案,确定各项设施和服务的布局和配置。

3. 宣传和征求意见:向社区居民宣传规划方案,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公平和合理性。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一、背景介绍社区生活圈规划是指将传统居住区规划转变为以社区为中心,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综合性规划。

社区生活圈规划旨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二、规划目标1. 提供全面的基础设施: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区内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布局,确保居民能够便利地满足生活需求。

2.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规划中应考虑社区内的商业空间布局,鼓励小型商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经济繁荣。

3. 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区内的公园、运动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

4. 加强社区交通网络: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区内的道路、公共交通等交通设施的布局,提高居民的交通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三、规划内容1. 社区基础设施规划:a. 教育设施规划:规划中应考虑社区内学校的布局,确保居民子女能够就近接受教育。

b. 医疗设施规划:规划中应考虑社区内医院、诊所的布局,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

c. 商业设施规划:规划中应考虑社区内商业中心、购物中心的布局,提供便利的购物环境。

d. 文化设施规划:规划中应考虑社区内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的布局,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2.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a. 商业空间规划:规划中应考虑社区内商业用地的合理布局,吸引小型商业企业入驻,提供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

b. 就业机会规划:规划中应考虑社区内的就业机会,鼓励企业在社区内设立办公场所,提供就业机会,减少居民的通勤压力。

3. 社区公共服务规划:a. 公园绿地规划:规划中应考虑社区内公园、绿地的布局,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b. 运动场所规划:规划中应考虑社区内运动场、健身设施的布局,提供居民锻炼身体的场所。

c. 图书馆规划:规划中应考虑社区内图书馆的布局,提供知识学习的场所。

空间结构的等级化

空间结构的等级化

空间结构的等级化——居住区规划思想解放后的新中国百业待兴,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体制尚未建立。

在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情况下,主要的规划设计工作是由建筑师或工程师担任的。

在上海工人新村规划设计的初期,规划师们采用了当时国际建筑界普遍流行的“邻里单位”的住区规划方法。

“邻里单位”的概念诞生于19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克拉伦斯·佩里(Clarence A.Perry)的作品。

他建议将城市细分为“邻里”。

每个邻里将配置本地自有的社区设施,如便利店、社区公园、教堂和小学,所有这些都坐落在邻里中心步行范围内,并作为居民的社会活动中心。

这样,每个邻里单位都可以实现相对的“自我供给”,更像一个传统的乡村。

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一期)就是“邻里单位”思想的产物。

虽然曹杨新村设计在居住区内部组织、与自然环境结合方面都相当成功,“一五”期间,“邻里单位”仍然被当作资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受到了批判。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苏联的“居住区”规划思想——它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城市社会结构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大城市中,应按照‘区’来组织人民的社会政治生活,配置相应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供应等方面的完整服务系统。

这种行政分区中建筑与城市规划上的体现,就是大城市结构中的居住区。

根据苏联专家的指导意见,“居住区”与“邻里单位”不同,“区”及其“相应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供应”是要为“人民的社会政治生活”服务的。

换句话说,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应当与国家政治生活相适应。

这种关系在工人新村中的体现就是“与基层行政组织相匹配的空间结构的等级化。

空间结构的等级化是指,新村在空间结构上根据人口和用地规模,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街坊和居住组团若干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见表1)。

表格中,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是由“千人指标”来衡量,即每千人应该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主要是面积标准),不同规模的工人新村可以根据居民人数来确定相应的公共服务等级。

岁月枯荣“邻里单位”下的百万庄与曹杨新村

岁月枯荣“邻里单位”下的百万庄与曹杨新村

规·划·说P L A N N I N G岁月枯荣“邻里单位”下的百万庄与曹杨新村S U I Y U E K U R O N GN L I D A N W E I X I A D E B A I W A N Z H U A N G YC A O Y A N G X I N C U N文字统筹_刘 珺(本刊记者)“邻里单位”是城市规划中特别能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

它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城市规划推行的重要理论,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把“邻里单位”规划理念带到中国。

理念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及建筑师佩里针对当时大城市人口密集、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实,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并设置有小学和一些为居民服务的公共建筑及设施。

中国自古便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但此邻里非彼邻里,其描绘的是田园牧歌时代的居住关系,佩里的“邻里”则是城市化背景中的生存法则,其概念中的“邻里”,旨在强调“在社区中,重新发现那些随着城市尺度增大和交通的快速化而消失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北京的百万庄和上海的曹杨新村,就是中国“邻里单位”规划理念下的一南一北两个典范。

_ 北京百万庄。

北京百万庄:“新首都第一住宅区”百万庄小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首都第一住宅区”,基本建成于1953年,其位于北京的三里河,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仅一路之隔,它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街坊式居住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人居环境变迁的里程碑,它探索的居住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居住形态发生了一次剧烈变化——住宅小区成为统治性的居住样式。

在此之前,胡同、里巷式的合院住宅是中国人惯常的居住环境。

近代以来,在沿海或内地的开埠城市,西洋式独幢住宅、公寓楼渐次出现,却并不能根本改变中国人传统的居住理念。

上海城市居住社区变迁及其规划对策

上海城市居住社区变迁及其规划对策

上海城市居住社区变迁及其规划对策
胡伟;刘君德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2(018)010
【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的城市居住面貌和空间格局发生极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强烈急遽的变迁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凸显出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的诸多不足之处,急待我们的进一步完善.
【总页数】4页(P72-75)
【作者】胡伟;刘君德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局,上海,200000;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相关文献】
1.新建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及规划对策 [J], 周彦国;钱振水
2.居住区分期开发中的居住社区变迁——社会发展对居住社区物质环境的影响 [J], 肖达
3.居住区分期开发中的居住社区变迁--社会发展对居住社区物质环境的影响 [J], 肖达;胡钢
4.离散选择高阶段Logit模型的建模与预测--以上海城市外围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J], 关金平;杨东援
5.上海城市社区变迁与社区问题 [J], 胡申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一、引言社区生活圈规划是指在传统居住区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区资源,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发展为目标,对社区内各项设施和服务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的相关内容。

二、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背景和意义传统居住区规划主要关注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社区的发展潜力。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浮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社区的整体功能和吸引力,促进居民的互动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内容和要点1. 社区设施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应合理布局社区内的各项设施,包括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商业中心、体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同时,还应考虑设施之间的联系和便捷性,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地获得所需服务。

2. 交通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应合理规划社区内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公交路线、自行车道等。

交通规划应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绿化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应注重绿化建设,提供优质的公共绿地和景观,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

绿化规划还应考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社区的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建设。

4. 社区活动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应鼓励和支持各类社区活动,包括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社交活动等,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社区的凝结力和活力。

5. 社区管理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考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包括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警务室、社区服务中心等。

社区管理规划应提供高效的管理和服务,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维护社区的安全和秩序。

四、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实施步骤1. 调研和分析:通过对社区内居民的需求调研和对社区资源的分析,了解社区的现状和问题,为规划提供依据和方向。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制定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具体方案,包括设施布局、交通规划、绿化规划、活动规划和管理规划等。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一、背景介绍社区生活圈规划是指将传统居住区规划升级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社区生活圈,旨在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合理规划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商业配套、交通网络以及社区服务等要素,实现居民的各类需求在社区内得到满足,打造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二、规划目标1.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通过规划社区生活圈,提供便捷的商业、教育、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2. 促进社区发展:规划社区生活圈,鼓励商业、文化、创新等产业的发展,吸引人才和资本,推动社区经济繁荣。

3. 提升社区环境:通过合理规划社区交通网络、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创造宜居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4. 加强社区居民互动:规划社区生活圈,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规划内容1. 公共设施规划:a. 教育设施:规划社区内的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确保居民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b. 医疗设施:规划社区内的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方便居民就医就诊。

c. 文化设施:规划社区内的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d. 体育设施:规划社区内的运动场、健身房等体育设施,促进居民健康生活。

2. 商业配套规划:a. 商业中心:规划社区内的商业中心,提供便捷的购物、餐饮、娱乐等服务,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b. 社区超市:规划社区内的超市,提供方便的生活必需品购买渠道。

c. 农贸市场:规划社区内的农贸市场,促进农产品和居民的直接交流,提供新鲜健康的食材。

3. 交通网络规划:a. 道路规划:规划社区内的道路网络,合理布局主干道和支路,确保交通畅通。

b. 公共交通:规划社区内的公交站点、地铁站等公共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出行。

c. 步行和自行车道:规划社区内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减少机动车使用。

4. 社区服务规划:a. 社区服务中心:规划社区内的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居民咨询、法律援助、社区活动等服务。

城市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社区规划师在社区更新中的拓展实践——以上

城市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社区规划师在社区更新中的拓展实践——以上
2017年,全 国 两 会 花一样精细”,从严从细排查整治城市安全隐 患,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让百姓感 受到城市的温暖。“上海2035”总规中提出“构 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引入社区规划师制度, 打通城市社区末梢,满足人们各类生活配套的 需求。在此背景下,2018年1月,杨浦区邀请规 划、交通、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对接辖域内12 个街镇,指导公共空间更新,组织各方力量参 与社区共建,激活社区活力。同年5月,普陀区 签约11名社区规划师,深入社区调研,选取具 有优化潜力且可实施性较强的社区更新项目, 开展试点工程。
关 键 词 社区规划师;曹杨新村;沟通式规划;弹性规划;公众参与 Key words community planner; Caoyangxincun;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djustable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文章编号 1673-8985(2019)06-0060-06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通规划的基础[2];约翰•福里斯特明确提出“为 人 民 规 划 ” 的 论 点[3];约 翰•弗 里 德 曼 也 认 同 社 区 事 务 建 设 有 利 于 鼓 励 居 民 参 与 规 划,提 高整体社区的生活质量[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 划中遇到的权益矛盾越发凸显,新型城镇化发 展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以确保城镇规划制定 的合理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 法》对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有明确规 定,强调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5]。2017 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公共基础 设施供给不足、老旧社区更新不及时、城市建 设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等问题在城市高速发
步 敏 蒋应红 刘 宙 殷 俊 BU Min, JIANG Yinghong, LIU Zhou, YIN Jun

上海曹杨一村规划设计与历史

上海曹杨一村规划设计与历史

上海曹杨一村规划设计与历史
朱晓明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2011(031)011
【摘要】在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迎来60周年村庆之际,对这一堪称精品的工人新村规划与设计作了历史回顾,对建筑与社区的现状演变作了分析,对优秀的历史建筑保护思路进行客观地梳理.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朱晓明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上海两镇两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 [J], 闻广;
2.曹杨新村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基于曹杨一村社会调查 [J], 章迎庆;宾慧中
3.商贸型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创意——上海曹安全球采购中心道路景观 [J], 胡玎;孙颖
4.义乌市后宅街道曹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J], 徐光勇
5.致敬建党百年献礼曹杨居民上海市室内装饰协会合作参与曹杨一村旧住房成套改造 [J], 茅锈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里单位—居住小区—社区生活圈从上海曹杨新村看当代中
国住区规划理论的演变
杨辰;张宁馨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22()2
【摘要】2021年,曹杨新村作为重点样本社区入选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从"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五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建设,具有70年历史的劳模村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文章通过回顾曹杨新村规划建设历程,指出曹杨新村的建设、调整和更新在解决不同时期居住问题的同时,也串联起了当代中国三代住区规划理论:从邻里单位到居住小区,再到社区生活圈.曹杨新村为国际前沿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实践的土壤,并为同时代的住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创新性和示范引领是曹杨新村历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页数】8页(P30-37)
【作者】杨辰;张宁馨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相关文献】
1.住区密度与家庭能耗碳排放相关性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
2.城市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社区规划师在社区更新中的拓展实践——以上海曹杨新村"美丽家园"规划为例
3.城市社区中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施方法和策略研究——以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为例
4.住区密度与居住满意度相关性研究
——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5.上海曹杨新村"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