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5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2温病学形成与发展:隋唐、宋金元、明清
因为《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这四本书,大家都知道是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特备是《伤寒论》它是咱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第一部讲辨证论治的临床重要经典著作,所以后世把伤寒论成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成为医中之圣。
因为伤寒论里边提到了温病,所有后世的医家一本都认为,伤寒法就包括了治温病,伤寒论里边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温病在内,这个也是事实,比如说伤寒论的清法,下法,清法的代表方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下法的三个承气汤,也确确实实被后世温病学派所采用,防广泛的应用这是事实,但是伤寒论对外感病初起他用辛温解表,二温病初起时表热证,不能用辛温解表,所以伤寒法不能完全包括温病,虽然它里面一些法,一些方对后世温病学派很有启发,,而且知道今天也被采用,但是并不能说伤寒论就包括了温病,因为伤寒论的地位非常高,他是经典著作,所以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人们研究温病,始终是在伤寒论那方面,不仅人为温病是伏寒化温,是寒邪造成的,春夏发病,而且认为伤寒论的一些治法,包括了温病的治法,所以伤寒论呢,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应该说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有所发展,但是反过来说,伤寒论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所以一直到宋以前,温病学说一直是徘徊不前,没有进展,这个也不能归咎于伤寒论,因为伤寒论现在我们并没有见到他的全貌,人家也许那六卷是温病,但是毕竟是没有,所以后人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他思想上就认为伤寒包括温病了,所以就在伤寒那个圈里研究,跳不出这个框框,《伤寒论》所画的框框有一千多年,谁也跳不出去,所以温病学说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在伤寒论之后,有几部重要的著作,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隋唐时期有这么几部重要著作。
诸病源候论这是隋代巢元方主持编写的,成书大概是公元610年左右,在这本书里面,他把温病分成三十四侯。
大家看这个书名,诸病源候论,源是病因,候是症候,这本书对各种病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温病,他列出了三十四候,对它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就三十四候,而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说比《内经》《伤寒》,条目清楚一些,但是并没有形成辩证论治的体系,唐代,这个大家都知道《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后世把他叫做孙真人,活了110岁,他这部书,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是公元652年写成的,这个《千金翼方》要晚一些,是在他的晚年681年,在这两部书里面,他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在伤寒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他提出这两个方剂,葳蕤汤,后世用加减葳蕤汤,葳蕤汤的原方出自《千金方》,还有犀角地黄汤,这两个方剂,葳蕤汤经过加减,犀角地黄汤,过加减治疗温病常用,滋阴解表,清热凉血,后世常用,对后世有很大的启示,但是他这儿方剂不多,现在也不都用,这两个是最有名的,《外台秘要》作者,王焘,他这部书大概成书于公元752年都在唐朝,比孙思邈《千金要方》要晚100年,它里面也有20几个治疗温病的,还有预防的,防止稳定的方剂,总归在这几部著作里面,是在内经和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但是从理论上从辩证论治的体系上并没有大的发展,还是继承了内经和伤寒,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时代,从战国开始,到隋唐时期,温病学说,在这些个经典著作里面还有后世,这些重要的著作里面有记载,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派,也没有形成温病学,这么一个完整的学说,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分期,把这个阶段叫做萌芽时期。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以研究温病为主要对象。
刘景源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对温病学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讲稿将向大家介绍刘景源在温病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温病的特点温病是一种以高热、发热、寒战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刘景源在其研究中发现,温病有以下特点:1. 温病常伴有高热症状,热度往往超过正常发热。
2. 温病患者常表现出畏寒、寒战等寒性症状。
3. 温病的发展迅速,病情加重较快。
4. 温病多以热毒壅盛为主要病机。
二、刘景源的治疗方法针对温病的特点,刘景源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景源认为,温病属于热毒病,必须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
他采用了一些中草药,如黄连、黄芩等,来清热解毒,以消除体内的热毒。
2. 寒热相摄在治疗中,刘景源强调了平衡寒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既有热病表现,也有寒证表现,治疗时要综合考虑。
对于寒证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加用温热性药物来平衡体内的寒热。
3. 辨证施治刘景源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病情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确定治疗方法。
不同的温病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组方。
三、刘景源温病学的影响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刘景源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治疗温病的方法,对临床医生在温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拓宽了中医学的研究领域。
3. 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刘景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治疗。
四、结语刘景源是温病学领域的杰出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温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为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1. XXX(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用)(文章字数:581)。
.温病学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丛书突出以下特点:一是权威性。入选名家均是中医各学科的创始人或
重要的奠基者,在中医界享有盛誉;同时又具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讲稿也
广—_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是其数十我教学生涯的积淀。入选名师均是全国中医药院校知名的优秀教
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
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
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
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
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
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 -221年,到秦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这段时间出现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还有和
。 它同时期而稍晚的<难经》,在这两部书里都有关于温病的论述。而后,在东
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以及隋、唐时期的一些重要医学
文献中,对温病的论述逐渐丰富。
1. <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温病的病因、病名及某些症状,比如《素问?生
t 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冬
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尤其在温病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部温热的变化,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在刘景源的讲稿中,他详细阐述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首先,刘景源介绍了温病学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汉代,我国医家就开始探索温病学的理论框架。
温病学最早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医家经验总结,后来逐渐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刘景源指出,温病学的核心概念是“温热转化”,即通过调整人体的温度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后,刘景源详细解释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
据他介绍,温病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温病的发病机制,即温热在人体内部的生成和转化过程;二是温病的分类与诊断方法,即通过判断不同类型的温病来确定治疗方案;三是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即通过调整温度平衡来治疗疾病。
刘景源在讲稿中还提到了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他举了一个例子,讲述了一个患者在感冒后出现发热症状,无法通过常规治疗缓解,但通过温病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患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恢复。
这个例子证明了温病学在一些疑难杂症中的疗效,同时也展示了中医学在综合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此外,刘景源还指出了温病学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他表示,目前温病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临床实践中缺乏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同时,温病学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索温热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人体温度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方面。
刘景源鼓励更多研究者投身于温病学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总之,刘景源的温病学讲稿涵盖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并对温病学的研究方向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温病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中的温病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方案。
刘景源在温病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将继续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文本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文本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温病学,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温病的疾病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温病学起源于《内经》和《金匮要略》,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温病是指由于外邪入侵或内因紊乱,导致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的疾病。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温病可以分为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和里热证四类。
表寒证是指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寒冷症状,如恶寒、发热等;表热证是指外感热邪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等;里寒证是指由内因引起的寒邪侵袭内脏,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里热证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热邪侵袭内脏,主要表现为口渴、尿黄等。
在温病的诊断上,我们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辨析。
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指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呼吸声来判断病情;问诊是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指通过按摩和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这些诊断方法相互配合,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辨别疾病的类型。
在温病的治疗上,中医药是我们的主要手段。
中医药治疗温病主要依靠草药配方,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草药组合。
比如,在表寒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温补的草药,如附子、干姜等;在表热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的草药,如黄连、连翘等;在里寒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溫中散寒的草药,如吴茱萸、肉桂等;在里热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清热泻火的草药,如黄芩、生石膏等。
此外,我们还会结合其他疗法,如针灸、艾灸等,来辅助治疗。
总的来说,温病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医学分支,它对于认识和治疗温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温病理论和临床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的温病,提高治疗效果,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谢谢大家!。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着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
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着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
当今的中医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成为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
温病学(刘景源)
温病学(刘景源)一:诊断1:温病:发于冬春,外感热邪。
2:三个特点:发于冬春;初发热恶风咳渴头痛,脉浮数;中后期邪热壅肺肺胃阴伤。
3:三阶段治疗原则:初期:辛凉轻解;中期:清解或攻下;后期:甘寒生津滋养肺胃;逆传心包者: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二:辨治:1:风热袭表:*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轻解疏风透热。
*方药:银翘散: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煎法:上药杵散以芦根18克煎20分钟以汤煮散香气浓时(5分钟)出服。
2:肺失宣降:*临床表现:但咳身热不甚微渴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凉轻解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杏仁6克,连翘4.5克,薄荷2.4克,桑叶7.5克,菊花3克,苦桔梗6克,甘草2.4克,芦根6克。
3:热邪壅肺:*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胸闷疼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6克,石膏18克。
4:肺胃炽热:*临床表现:壮热恶寒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治法:辛寒清气泄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9克,粳米10克。
*白虎汤四忌:脉浮弦细不可与;脉沉不可与;不渴不可与;汗不出不可与。
5:肺胃炽热津气两伤。
*临床表现:壮热大汗出渴喜冷饮微喘鼻煽倦怠乏力背微恶寒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芤。
*治法:清气泄热不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前方加人参9克。
6:虚脱亡阳:*临床表现:身热骤降大汗不止喘息气微精神萎靡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白脉微细欲绝或散大无根。
*治法:补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生脉散,参附汤。
生脉散:人参9克,麦冬6克,五味子3克。
参附汤:人参30克,附子15克(炮)。
(炖参汤附子煎合服)。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2温病学形成与发展:隋唐、宋金元、明清
因为《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这四本书,大家都知道是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特备是《伤寒论》它是咱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第一部讲辨证论治的临床重要经典著作,所以后世把伤寒论成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成为医中之圣。
因为伤寒论里边提到了温病,所有后世的医家一本都认为,伤寒法就包括了治温病,伤寒论里边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温病在内,这个也是事实,比如说伤寒论的清法,下法,清法的代表方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下法的三个承气汤,也确确实实被后世温病学派所采用,防广泛的应用这是事实,但是伤寒论对外感病初起他用辛温解表,二温病初起时表热证,不能用辛温解表,所以伤寒法不能完全包括温病,虽然它里面一些法,一些方对后世温病学派很有启发,,而且知道今天也被采用,但是并不能说伤寒论就包括了温病,因为伤寒论的地位非常高,他是经典著作,所以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人们研究温病,始终是在伤寒论那方面,不仅人为温病是伏寒化温,是寒邪造成的,春夏发病,而且认为伤寒论的一些治法,包括了温病的治法,所以伤寒论呢,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应该说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有所发展,但是反过来说,伤寒论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所以一直到宋以前,温病学说一直是徘徊不前,没有进展,这个也不能归咎于伤寒论,因为伤寒论现在我们并没有见到他的全貌,人家也许那六卷是温病,但是毕竟是没有,所以后人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他思想上就认为伤寒包括温病了,所以就在伤寒那个圈里研究,跳不出这个框框,《伤寒论》所画的框框有一千多年,谁也跳不出去,所以温病学说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在伤寒论之后,有几部重要的著作,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隋唐时期有这么几部重要著作。
诸病源候论这是隋代巢元方主持编写的,成书大概是公元610年左右,在这本书里面,他把温病分成三十四侯。
大家看这个书名,诸病源候论,源是病因,候是症候,这本书对各种病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温病,他列出了三十四候,对它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就三十四候,而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说比《内经》《伤寒》,条目清楚一些,但是并没有形成辩证论治的体系,唐代,这个大家都知道《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后世把他叫做孙真人,活了110岁,他这部书,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是公元652年写成的,这个《千金翼方》要晚一些,是在他的晚年681年,在这两部书里面,他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在伤寒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他提出这两个方剂,葳蕤汤,后世用加减葳蕤汤,葳蕤汤的原方出自《千金方》,还有犀角地黄汤,这两个方剂,葳蕤汤经过加减,犀角地黄汤,过加减治疗温病常用,滋阴解表,清热凉血,后世常用,对后世有很大的启示,但是他这儿方剂不多,现在也不都用,这两个是最有名的,《外台秘要》作者,王焘,他这部书大概成书于公元752年都在唐朝,比孙思邈《千金要方》要晚100年,它里面也有20几个治疗温病的,还有预防的,防止稳定的方剂,总归在这几部著作里面,是在内经和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但是从理论上从辩证论治的体系上并没有大的发展,还是继承了内经和伤寒,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时代,从战国开始,到隋唐时期,温病学说,在这些个经典著作里面还有后世,这些重要的著作里面有记载,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派,也没有形成温病学,这么一个完整的学说,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分期,把这个阶段叫做萌芽时期。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文稿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 1943 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课、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子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成就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课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课光盘已在国内外刊行,遇到宽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异中医临床人材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 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布学术论文 70 余篇,第一版学术著作 4 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凌耀星内经讲稿》《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王绵之方子学讲稿》《王洪图内经讲稿》《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刘景源温病学讲稿》《郝万山伤寒论讲稿》《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波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适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当是临床课程,可是此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向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能够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以前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纳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当说不太适合。
为何?因为温病波及到好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仅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能够见到,所以一定把它作为独自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相同,它形成的年月较晚。
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好的学说,它自己有一套完好的理论系统,后代对它的研究也特别深入。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温热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刘景源教授对温病学的研究与讲解,犹如一盏明灯,为众多中医学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温病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
它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与伤寒不同,温病的发生多在气候温热、潮湿的季节,且发病较急,传变迅速。
刘景源教授在讲稿中,深入剖析了温病的病因病机。
温邪是导致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
这些邪气侵袭人体,往往会影响人体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脏腑的功能。
例如,风热之邪多先犯肺卫,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等症状;暑热之邪则易直中心营,导致高热、神昏、抽搐等重症。
在温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刘景源教授强调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重要性。
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卫分证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治疗宜辛凉解表;气分证则见高热、口渴、大汗等,治法为清热泻火;营分证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需清营透热;血分证常有出血、发斑等,治疗当凉血散血。
三焦辨证则是根据病变部位,将温病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阶段。
上焦病主要涉及心肺,中焦病包括脾胃,下焦病多关乎肝肾。
这种辨证方法有助于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脏腑的关系,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刘景源教授还详细阐述了温病的治疗原则。
总的来说,清热保津是治疗温病的关键。
在具体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邪气的性质,灵活运用解表、清热、攻下、滋阴等治法。
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防止邪去正伤。
对于温病的预防,刘景源教授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增强体质、适应气候变化、注意饮食卫生等是预防温病的重要措施。
在疫病流行期间,要避免接触传染源,做好个人防护。
在讲稿中,刘景源教授还列举了许多经典的温病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让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温病学讲稿
稿讲学病温
4
ESAESID
ELIRBEF LANAES
点特候证
点特病发
点特邪病 �病温发引�节季病发
。 �窍清干燥�化火从易�。 �精阴肾肝伤�焦下入深可数少�津 阴胃肺伤多�液津伤燥易�。 �证燥干象燥液津�候证卫肺�主为肺以变病��点特病致 。病燥秋起引可�邪温种一的成形下件条候气燥温的�曝以阳秋�秋早在是�邪病热燥.4 。机气阻闭 �阳清氲氤�。心中变病为胃脾以�。祛速以难�慢较变传�滞淹�腻粘��点特病致 。多为夏长以�有 均季四。病温湿起引可�下件条候气的重偏气湿�盛犹气暑夏长于成形多�邪病热湿.3 。患为邪寒挟兼易� 。焦三漫弥�气阳阻郁�胃脾阻困易�。邪湿挟兼主为热暑以��点特病致的邪病湿暑 。分气阻郁邪湿挟兼易� 。风动窍闭包心中直易� 。 �证脱欲气津 �证气津伤暑� 津伤气耗易� 。士天叶”明阳自发暑夏“ �证热胃明阳�明阳犯径�速急人伤��点特病致的邪病热暑 。暑伏--发后而伏�湿暑--发即而感� �湿挟热暑�湿暑 。病温暑起引可�邪温种一的生化气之热火季夏由是� �邪病湿暑括包�邪病热暑.2 。陷易退易�包心陷内胃肺� 。包 心传逆易又�退消易既.�。津阴胃肺伤损.�。肺犯先首�入而鼻口从多.��点特病致 。温冬称季冬�温风称季春在�病温的 起引其�邪温种一的成形下境环候气的暖反寒应季冬�风多暖温季春在是�邪病热风.1 。别有位病 5。化转和 响影相互可下件条定一 4。关相切密令时节季与 3。受感外从 2。著显质性热温 1�性共 ]气疠�邪毒热温� �邪病热温的温化寒伏�邪病热 温� �邪温时四为上以�邪病热燥�邪病热湿� �邪病湿暑�邪病热暑�邪病热风[�邪温 点特病致及容内的说学因病病温、一 应相人天串贯�系关因外内�治论因审�因求证辩 因病 节一第 病发与因病 章二第 。病热性急的现表特独等疹斑发或�烂溃则 甚�痛热肿红部局有具还�外症见的病温般一具除床临�起引而邪毒热温受感因�毒温 �毒温与病温�五� 。病疾类一的性行流和性染传烈强有具中病温�疫温 。疫温为行流大�染传烈强�病温为行流积面小�小力染传�染传不�病温 �疫温与病温�四� 程过变传经六有�阳伤于易 里入热化后然表在恋留邪寒起初 程过变演血营气卫有阴伤燥化易 快较变传暂短证表 归转证辨 汤枝桂�汤黄麻 表解温辛 饮菊桑�散翘银 表解凉辛 疗治 紧浮脉 常正质舌 数浮脉 �红尖边舌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是中国温病学领域的一位杰出教授,他的温病学讲稿极具深度和独特性。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温病的发展和治疗方法。
刘景源凭借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在温病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刘景源的温病学讲稿中,他对温病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刘景源指出,温病作为一种热性传染病,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流行过多次。
温病的特点是高热、湿热和毒邪侵袭,导致人体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
刘景源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和详细的病理分析,揭示了温病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治疗方法的介绍。
他指出,中医学中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温病的方法,例如辛凉解表、清热泄热、解毒等。
刘景源对每种治疗方法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和具体的应用方法。
他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
刘景源的治疗方法思路独特,注重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这也是他温病学讲稿的独特之处。
此外,刘景源的温病学讲稿还包括了一些病理学和病因学方面的内容。
他对温病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他认为温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界因素、内在体质和个人生活方式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他致力于找到更加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总结一下,刘景源的温病学讲稿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他通过对温病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温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治疗方法注重个体化治疗,并且注重整体观念的运用,这使他的温病学讲稿在中医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刘景源的温病学讲稿,从中受益并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最新整理温病学考试重点讲课稿
温病学重点(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上篇第一章绪论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萌芽阶段《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二、成长阶段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三、形成阶段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
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
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6.王孟英——《湿热经纬》。
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天章——《广温热论》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第一节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第二节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3.病程发展有一定规律性(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转重④由实转虚⑤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传遍快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
其中斑疹、出血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神智昏迷是热邪内闭心包的结果,手足抽搐是热陷肝经而热盛动风的表现)第三节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一、温病的命名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2.以时令主气为命名依据:发生于春季的风温(春季主气是风);发生于夏季的暑温(夏季主气为暑);发生于长夏季节的湿温(长夏季节主气是湿)3.根据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命名:秋燥4.以临床表现特点为依据:大头瘟(以头面肿胀为特点);烂喉痧(以咽喉腐烂、皮肤丹痧密布为特点);疟疾(以寒热定时发作为特点);霍乱(以突然上吐下泻为特点)5.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命名:温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等第四节温病的分类1.根据病因性质分类2.根据发病初起的性质分类(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1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
同学们好,今天有我来跟大家,共同学习温病学,那么《温病学》是一门什么课程,他是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温病。
具体来说,温病的病因是什么,病机是什么,温病怎么发生的,发生以后又有什么发展规律,在温病发生之前怎么进行预防,发生之后各个阶段怎么进行辨证论治,是这么一门学科。
什么是温病,简单的说就是外感热病。
他究竟是一门基础课,还是一门临床课。
应该说他是一门临床课。
因为他是对温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但是,它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是属于基础学科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放在临床课之前,基础课之后,讲完基础课以后,讲伤寒,温病,然后进入临床,为什么这样,现在是把它作为一门基础临床课来讲。
那么在临床上,究竟它属于哪一个学科,放在内科可不可以?内科放不下。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宫科等。
都有外感发热的疾病,单纯放在内科不合适。
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中医对于温病的认识,起源于什么时候,可以说起源于内经。
但是《内经》里面介绍的很少,有零星的记载,并不多。
以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四部经典里面都提到过温病的问题。
但是都没有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
为什么?因为古代首先认识的伤寒,我们现在说见到的《伤寒论》里面,记载最多的是伤寒病。
虽然提到了温病,但是没有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
也正因为如此,温病在后世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且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他的发展也非常的曲折,可以说,温病学是中医学领域里面,最年轻的一门学科,他的形成应该是从叶天士开始,也就是说,它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历史,在清朝中期,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在温病学硕形成之前,应该说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温病学形成之后,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完整的发展。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就具体的讲一讲,温病学说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发展的,这个内容就是咱们讲义里面绪论的部分。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
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著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
当今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成为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
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
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
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
过了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
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
“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就是说写的都很好,但是真正实用的没有。
“其何以传信于来兹!”怎么能传给后人,“瑭”指他自己,“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所得,”读了十年书,有了心得,“因有志采辑历代明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这本书是这么写的,搜集了历代关于温病的论述,加上了他的心得体会,再加上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写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学术的渊源,他的继承性,他在《凡例》里边说“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功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透过此关”就是关于温病历代的人都没有看透。
“多所弥缝补就,皆未得其本真,心遂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蓝本”就是说,都是在伤寒论里边搜来搜去,搜辑钩沉,在哪儿加以发挥?谁也没有敢跳出这个圈子?“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就是说历代这些个医家都在伤寒论里边发掘,以为推崇张仲景,实际上反而把张仲景的法给隐晦了,“至王安道”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因为王履在《医经溯洄集》里边,虽然提到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而且也提到了辛温,辛凉的问题,但是他毕竟讲的很少,也没有理发方药?所以说“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吴又可《温疫论》是温病学的专著,但是他只讲了一个病,并而且讲得很乱,他认为也不可以“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对叶天士的评价是持论平和,没什么高谈阔论,但是立法很精细,“然叶氏吴人”叶天士是苏州人,所治多南方证,他讲的是当地,江苏苏南一带的病,“又立法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叶天士讲的很好,但是他的《外感温热篇》内容很少,不多,没有讲的太详细,那么他关于温病的治法也很多,都是散在医案里,人们不容易找,叶天士没有一本温病的专著,所以就留下了遗憾。
“瑭“就是讲他自己,“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他写的这本书讲了这句话,“历取诸贤精妙”,采集历代诸家有关温病有用的论述,同时,从内经加以考证,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为是编之作”写出了《温病条辨》,他打了一个比方,说“诸贤如木工钻眼,以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说,历代的诸家,像木匠在木板上钻眼一样转来转去,转到九分,谁也没有钻头?最后一分,他给透开了,圆满了。
由他这个说法,大家可以看出来,《温病条辨》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和《伤寒论》,然后继承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是这么个渊源,从内经到伤寒论,到叶天士,这一套理论体系,再加上他自己的体会心得,临床经验,经过了几十年,写成了这么一本书,对于他这个学术思想,他的朋友征保,在《温病条辨-序》里边给咱了概括,这么说的,“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其处方也”他的处方,“一遵《内经》,效法仲祖”,就是说,吴菊通温病条辨里的方剂都是有根有源的,写的很清楚,这是事实,比如说温病条辨的银翘散,银翘散这个方剂来自于温病条辨,大家都知道,但实际上是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里边的一个病例,他把这个病例的方剂加以整理,确定下来,在方论里面他说此方,这个立法组方很有规矩,就这个方剂“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这是内经的根源,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所以你看这个方剂,他讲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他这个学术思想,是从内经到张仲景,到叶天士,他后边还有,这个方论最后一句话,“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这个方剂,他说是叶天士的,而且叶氏的立法,比以前的任何学家都高明,讲的很清楚。
所以吴鞠通他的治学态度是很严谨的,这本书成书于1798年,公元1798年写成了,所以有的书上就说《温病条辨》1798年刊刻了,不对,1798年写成了并没有出版,为什么呢?他心里没底,他说我自己不敢自信,同时又怕这本书拿出去别人不信,自己没有自信,又怕别人不信,所以他就不敢出版,拿在手里反复修改,后来他的朋友汪瑟庵跟他说,现在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了解,也没有一本很好的书,你这本书既然很好,而且又经过实践检验,治疗了很多温病都有效,你为什么不拿给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就是说你不自信,又怕别人不信你拿出去以后,经过实践检验,大家一看不就信了,劝他,同时跟他一起校对,再给他加了评注,汪瑟庵有评注,最后的出版年代是1813年初版,这本书是问心堂刻本,所以名字叫《问心堂温病条辨》,吴鞠通的自序也叫《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就是说这本书是他在世的时候出版的。
那么吴鞠通在叶天士和薛生白之后,他写书为什么这么艰难,叶天士的理论已经出来了,为什么写这本书还这么困难?因为当时的条件没有现代好,通讯没有现在发达,出版也没有现在发达,所以叶天士的论述出来以后,传播的慢,虽然传播开了,但是推行面不广,而且叶天士他那些治疗经验都在医案里面,大家也都不注意,所以,吴鞠通经过反复的搜集整理,写成了这么一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温病的集大成之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它之前没有人写的这么系统?《温病条辨》一共有六卷,卷首不算,下边是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一共是六卷,加上卷首实际上是七卷,卷首是什么呢?他的内容是引经19条,他引了内经有关温病的论述19条加以分析解释,加注解,他表示,他这本书导源于内经的理论,有所本。
卷一是上焦篇,卷二是中焦篇,卷三是下焦篇,这三焦片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真正这本书叫《温病条辨》,核心是在三焦片,凡是温病在上焦的证治,都列在上焦篇。
凡是中焦温病的证治都列在中焦篇,下焦温病的证治都列在下焦篇,那么上焦讲的是什么?是哪个部位的病变呢?讲的是肺、心,包括心;中焦是指脾、胃,下焦是指肝、肾,而且温病的传变顺序是按照上焦--中焦--下焦,逐步深入传变,这三焦篇一共有238法,198方。
这三焦篇里面,说的238法就是有238条文,涉及到198个方剂,是《温病条辨》的核心内容,专门讲三焦温病,《杂说》里面是什么?是他自己写的小短文,小的论文。
关于外感病的,这不光限于温病,17篇关于外感病论述的论文,它收录了17篇放在这里边。
《解产难》是关于产科的,妇产科的,产科的论文也是17篇。
《解儿难》,是关于儿科的论文,儿科这部分内容是24篇,这三卷结合起来,就是卷四卷五卷六,论文一共是58篇。
两个17一个24。
文章都很短,有的几百字,基本上没有超过1000字的都不长,但是每一篇论文就说一个问题,讲得很透彻,很有见地,这里边就不都是说温病了,《杂说》《解产难》《解儿难》就不都属于温病了《温病条辨》它的主要内容就在三焦篇,在三焦篇里面,他讲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传变规律以及治疗原则。
在上焦篇的第一条,它就提出来“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后来是人就把它叫做九种温病。
首先,他提出了九种温病的名称,这个名称当然不都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他最后把它系统化提出了温病有九种,实际上他不是九种。
他把暑温和伏暑这两个并合一个病,他说暑温和伏暑“证本一源”,所以他俩算一个病。
但是发病季节不一样,都是湿热性质的,在上焦篇暑温和伏暑,他是分开的,分两门。
到中焦篇下焦篇,暑温和伏暑就列一块去了,,他这“九种温病”里边没有伏暑,实际上《温病条辨》是讲的十种温病的证候,他列了十个病名,在这这儿是九种,没有这个。
然后第二条又提出来“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就是说温病是从上焦手太阴肺开始的,然后再逐步传变,这一条有毛病,他这一条实际上是根据叶天士这句话来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大家看看这两句话一样不一样,这是吴鞠通的说法,这是叶论,这两句话一样不一样,这两句话看似一样,实际上不一样,所以后世对他这句话非议很多,比如说王孟英,叶霖(叶子雨)很多对这句话都有评注,都否定它,为什么?叶天士说“温邪上受”是新感温病还是伏气温病,是新感的。
外来的温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吴鞠通这句话能不能体现出来?“凡病温者”都给圈进去了,不管你是新感的还是伏气的,只要是温病,都从手太阴开始,对吗?就不对了?他这个范围太广了,叶天士这句话没毛病,人家提出来上受,是外来的邪气,不包括伏气,他这个说的太广了,所以他根据叶天士的意思来的,但是这句话没改造好,所以有毛病,遭到后世的非议,咱们理解他这个精神,他就是讲温病是外感病,外感的邪气都从上焦开始,从口鼻而入侵犯手太阴肺,跟叶天士的那句话精神一样,但是他没改造好,出了点纰漏,后面他就开始讲了上焦温病怎么治?咱们就不引了。
吴鞠通最大的贡献,提倡三焦辨证,前面咱们讲了叶天士的时候,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是这么说的吧,为什么不说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因为前人已经提过,刘河间提过三焦辨证的问题,喻嘉言“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都讲得很清楚,也是三焦辨证,是“三焦定位”之法,所以吴鞠通应该说,他是根据前人的理论基础加以发挥,提出来三焦来辨温病,这是一个创举,但是三焦辨证不是他创立的,这是跟叶天士的区别,叶天士一个用卫气营血辨证,一个用三焦辨证,他们有点区别,因为他有个学术渊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