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笔人物画的线-漫谈工笔画中的写意性
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性线”
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性线”作者:张众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1期摘要: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在以人物为视觉经验的工笔画中,“写意性”始终贯穿其中,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写意性线”的历史溯源,着重从晋唐绘画观念入手,论述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写意性线”的表达形态、观念及基础,以探讨当代工笔人物画审美的新向度。
关键词:传统;观念;当代工笔人物画;线条;写意一、“写意性线”溯源中国画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独有的审美经验和技法。
其中,勾法是最基础的技法之一,即以笔线勾取视觉对象的形,也叫“描法”,亦称“线描”。
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和彩陶(图一)中可以看出,先民已学会用线条高度概括抽象的人物图像以及物体运行的轨迹,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面貌。
先秦时期,艺术创作中没有独立的表达手法,其主要载体就是线。
相传孔子参观周代的明堂,见到壁画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且“各有善恶之状”。
这应属于早期的工笔肖像画。
史料记载,“有虞氏、夏后氏尚(上)黑”,《韩非子》中也有禹作祭器之说:“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
”又如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战国帛画《御龙图》(图二),从其稚拙、夯实的线条可窥战国时期的绘画技巧和风格。
魏晋时期虽政局动荡,但名家辈出。
人物画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顾恺之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画家,他将此前粗拙、简单的线条发展到圆润、秀挺的境界,其“高古游丝描”如春蚕吐丝,循环不息,在线性表达上精彩纷呈。
唐代绘画蔚为大观,线的表达变得更加明晰。
阎立本上承顾恺之,作画有恢弘之气势,如《步辇图》,用线有力且雄浑,这种技法被后人称为“铁线描”,不论人物衣饰、眼神还是表情,都刻画得极为精彩。
吴道子因为用线方法和观念意趣独特,对当时画坛影响巨大,时称“吴家样”。
从《送子天王图》中不难看出,其行笔顿挫磊落,飘逸生动,转折分明,挺劲有力。
五代顾闳中用线亦有独到之处,从《韩熙载夜宴图》可见其用线工整致精,盘丝屈铁,刚柔并济,为后学提供了典范。
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
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流派,起源于宋代,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这种绘画技法以细腻的线条和精细的色彩着称,注重描绘人物形象的细节和神态。
然而,尽管工笔人物画以其细致入微的表现方式闻名,但在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写意性。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工笔人物画在传达人物形象时,注重表达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通过艺术家的笔触,人物的神态和表情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
无论是喜悦、愤怒、哀伤还是平静,工笔人物画都能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表达出人物的情感状态。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仅是在复制现实,更是在传达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揣摩。
其次,中国工笔人物画在刻画人物服饰和周围环境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表现力。
尽管工笔绘画强调细节的描绘,但在人物服饰和背景细节中,艺术家常常运用写意的手法。
他们可以通过简洁的线条和色彩,准确地表达出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种自由表现力使得工笔人物画在细致入微的基础上,融入了一定的艺术创造性。
最后,中国工笔人物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
艺术家通过观察和揣摩,以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将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内在的精神特质相结合。
这种塑造方式不仅仅是对人物外貌的再现,更是对人物个性和精神状态的揭示。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工笔人物画展现了人物的真实和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中国工笔人物画虽然以其细腻入微的表现方式著称,但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写意性。
通过传达人物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自由表现人物服饰和周围环境、塑造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工笔人物画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写意性的体现使得工笔人物画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成为了中国绘画文化的瑰宝。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的线
2012-10百花园地中国画塑造物象最根本的目的是传神,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笔墨,而其中以线造型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灵魂。
早在一千多年前,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阐明了形与神的关系。
而工笔人物画中以线画形的目的正是“以形写神”,“形”展现于画面,“神”从画面形象中感知,二者统一于画面,显现于线条。
正因为线对于“形”的确立和“神”的传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向来把“形神论”奉为圭臬的中国画家就一直在强化线的表现能力,在创造线的形式风格上不遗余力,并总结出了许多创作规律。
一、工笔人物画的线条功能1.线条是造型手段首先它具有概括形状和表现质感的功能。
由于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观是意象造型,不可能像体面造型那样穷极细腻地再现物象的细微变化,因而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工笔人物画中,人物的形象都要靠线条传达给人们,线条是工笔人物画的造型手段,所以,线条在工笔人物画中显得尤其重要。
如,衣纹,在自然状态时,有时非常繁杂,经过对线的主次取舍、疏密穿插、组织编排之后,就可以变得有秩序感、有规律性,既符合物体的结构,又具有装饰的形式美感。
2.线条是情感的宣泄中国画的用线,在表现形状的客观性内容的同时,往往更注重通过线条的不同用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主观情愫,展示画家的个性。
李公麟博学多才,他的笔线中洋溢着书卷气。
李公麟的线描,在继承顾恺之、吴道子的线法基础上,略加顿挫方折,把顾恺之的柔和、吴道子的雄壮结合起来,柔中有刚,蕴藉含蓄。
《维摩天女图》是代表李公麟高超技艺的杰作,他采用“兰叶描”勾写衣纹,这种描法用笔有宽有窄,转折处笔锋锐利,用线讲究虚实、轻重、转折、顿挫,使线描有了生命力,敛而放,生而熟,把维摩诘“清赢示疾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刻画得十分生动,使人一看就感到这是一位精通佛典、善于雄辩的学者,画面有书生淡雅之气。
陈老莲取法于李公麟,但他的线条和李公麟不同。
“笔线森森然如折铁纹”,这和他坎坷的身世、倔强的性格是一致的。
工笔人物画中线的独立性与写意精神
工笔人物画中线的独立性与写意精神中国传统绘画几千年的历史中,工笔人物画在其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崇尚写实,以工整居多。
工笔人物画不仅能记录人物的样貌和身材,还能向后人表达绘画者的思想,与画中人的情感。
而在工笔画中,线条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线条的干净、利落能显现出画面的整洁,线条走势较急时,描画出的人物也会比较硬朗。
画面的或柔或刚都与线条的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工笔人物画是工笔画中历史最久的一个,从晋代流传至今,这是我们国画之瑰宝。
本文通过研究工笔画线条的独立性与写意精神的关系来研究中国古画想要传达的内在精神,以便传承和发扬中国绘画精神。
标签:工笔人物画;独立性;写意引言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人物工笔画又是工笔画中流传最早的一个画种,也是中国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与艺曲、书法、武术等共同组成了我国的传统艺术。
不管在哪一种绘画形式中,线条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工笔画中线条是用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抒发出作者的浪漫情怀。
工笔画人物具有一定的写意性,“写意”二字,写是代表书写,绘画,描述的意思,比较表面,“意”字则代表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这个意字可以是想念,是愤怒,是欣喜,是悲伤,也可以是作画人的个人思想,所处的环境,还有他的家国抱负,本文通过推敲工笔画中线的独立性和写意精神的关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
一、线条在工笔画中的地位线条是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有有线条,画才会有形,才能告诉人们作画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怀。
在绘画中,线条既可以勾勒人形,也可以进行填充,也可以作为装饰线条出现。
而线条对于整个画作既是独立的,又是与其他线条相互依存的,线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如直线、曲线、折线、短线、长线。
工笔画没有光与影的存在,只有行云流水的线条进行表达画面,根据作画者的意愿,或长,或短,或浅,或深,它们不管以哪种形式出现在作画者的笔下,都可以恰到好处的表达出作画者想要向世人所传达的思想和感情。
关于中国工笔画用线的写意性思考
(二)骨与法
渐成熟,就绘画中线条的描绘技法已详细 能是塑形,表现物象结构。画家根据所要表
中国工笔画较为重视线的力度,无论是
分类,并总结出“十八描”:高古游丝描、 现物象的材质不同,灵活地选择相对应的用 芙蓉出水般的雅润水墨线条,还是镂金雕银
琴弦描、铁线描、混描、钉头鼠尾描、柳叶 线技法,使观赏者从内心深处真切感受到物 的重彩线条,都离不开谢赫在“六法”中提
意性应该是其中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
国画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中国画的灵 中。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促使中国画向
魂,经历代画家的尝试与探索,其已经超 现实主义延伸;道与禅主张淡泊名利的
一、中国画的写意性
越了形与物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 “虚”“空”“静”哲学观念,将中国画
之美。从仰韶时期彩陶上的旋涡纹样式 推向浪漫主义,追求田园山川的幽远境
惊艳世人的周昉《簪花仕女图》、 逸笔草草、水墨淋漓还是工笔精细、设 表示宇宙万象的变化,为中国画奠定了
绮丽华滋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设 色工整,中国画都是追求写意性的。写 以线造型的审美理念。线条在中国美术
色富丽典雅的宋徽宗《瑞鹤图》、格调清 意性是建立在与画者心灵的契合上,脱 史中逐渐地成长变革,塑造出丰富的绘
“意”为艺术家主观的意趣、情趣,表 线描如“春蚕吐丝”,吴道子《送子天王 拘于外形的“形似”。意象的表现思维在
22
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及内心的情感。无论 图》中的用线“吴带当风”。以线为结构 早期艺术形态中早已崭露头角,连云港将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些都是中国工笔画的艺术效果,蕴含着浓 观意识形态的线条。
追本溯源,在思考中国工笔画用线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摘要一直以来,在工笔画中都尤为讲究线的运用,线作为工笔画的构成要素已不仅仅是骨架与支撑,正所谓“意在象中”,更有画家内心对“意”的抒发。
工笔人物画是通过线条的组织产生写意的美感,对单一线条的美感要求则是流畅和自信。
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是对万物形式的放映,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而是“得意”的表现。
本文试从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的形成入手,分析了我国的哲学思想,“文人画”和外来文化对工笔人物画线的写意性的影响。
用线塑造物象营造意蕴,用线抒发感情传达心像,无论是线的力度、粗细、虚实、松散等都讲求写意性,使画面能够呼吸、充满生命力。
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风格,同时汲取多元文化中的营养,使现代工笔人物画展现新的风采。
[1]关键词:工笔人物画;线描;写意性DISCUSSES THE EXQUISITE BRUSH PORTRAIT MEDIAN LINE SHALLOWLY ENJOYABLEAbstractSince, particularly in the Labour of the line by line, and pay for the elements of Labour is not only a skeleton and support, the so-called "as" to have more painter heart, "meaning" to express. Manners are the line through painting freehand tissue of the aesthetic feeling of line, a single request is smooth and self-confidence. China is on the line figuration manners all forms of screening, not objectively, but "proud". This paper tries to the midline of the painting of the disconnection manner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in China,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literati paintings in the disconnection of black line manners. Shaped object build meaning, by express feelings by heart, whether as convey the strength, thickness lines, "disconnection etc, loose, pictures can breathe, full of vitality. We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style of the midline of the painting freehand manners, absorbing nutrients, cultural diversity of modern paintings show new manners.Key words:Meticulous Painting; line drawing; Freehand目 录一 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的形成---------------------------------1二 我国哲学思想对笔人物画线的“写意性” 影响------------------------4三 “文人画”对工笔人物画线的写意性的作用----------------------------6四 外来文化对工笔人物画线的写意性的影响-----------------------------7五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一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的形成线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手段,也是学习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的技法基础。
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具有传神写意的特点。
传神写意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要求艺术家通过对形体、色彩、构图、技法等方面的把握与创造,表现被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与气质特征。
此次,本文将着重从传神写意的角度探究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一、传神写意的艺术特点1.以形传神,注重画面的生动表现传神写意的绘画作品注重在作品中表现出人物形象、表情等特征,对人物的形态、肢体等做到生动逼真。
画面通过色彩的运用、画线的描绘等手法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气质,使之具有卓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讲究画面构成和色彩运用传神写意的绘画作品需要经过构思分析,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运用构成要素来表现人物形象。
这些构成要素包括,色彩、透视、构图、比例等等。
通过构图要素的组合,以及色彩运用等等让画面生动、传神,表现出被描绘人物的特征和表情等。
3.具有强烈的审美和文化价值传神写意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是一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艺术创作,更是具有强烈的文化历史价值,艺术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文化和艺术精髓,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更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艺术上的继承和发扬。
二、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表现1.以笔力传神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笔力传神。
工笔画笔筒作为传统的绘画工具,艺术家通过调和颜料,选用大、中、小等不同的笔刷硬度,用手指运用笔力,描绘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和精神气质,力度变化和笔画的粗细、长短、高低都可表现画中人物的气质与自然特点,从而达到传神写意的目的。
2.以色传神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色传神。
工笔画重视色彩的鲜艳和纯正,颜色的运用要求严格,画家在构思作品时已经决定好了画面的色彩。
艺术家通过选色、调色、涂色等过程,以色彩表现人物的气质、性格、情感等精神内涵,颜色的变化亦能表达各种意象,如振奋的红、墓穴的黑、婉约的粉,极好的画质使画面达到了极致的传神与写意,令人看后感触十分深刻。
浅谈写意性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哲学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很多哲学思想家。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
他们的儒学思想是“仁”,“仁”是人的爱心。
爱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基础,没有爱,一切的道德价值都无从谈起。
含蓄、内敛、中庸、和为贵是他们的处世之道。
儒家思想认为,仁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为中国的文人画家在以心写意时提供了无尽的源泉,中国画中的意境也因此不断升华。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庄子,“道”是他们的哲学范畴中的最高范畴。
他们主张的是“自然”的理想美,它是一种想象的、奇妙的、捉摸不定的精神实体,也是千千万万事物变化的规律所在。
人的主观意识可以作用于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使其朝着人们的主观意愿发展。
这就是道家提倡的“物化”之境界,是物赋予人的思想,物我同一,是主观和客观达到完美的统一境界。
中国文人审美情趣的产生就是受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自我心情无所掩饰的表达,自我精神得到了释放,文人士大夫就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气质。
魏晋时期,玄学应运而生。
玄学以道家思想为基本内容,论辩根植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其促进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还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某种审美享受。
在它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对精神美的追求与日俱增,“传神”“神韵”“畅神”成为他们重要的审美标准。
魏晋时期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文学、艺术等领域更多地表现人的内涵。
南北朝是分裂动荡的时期,人们强调主、客观的统一,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即写意性的表现。
原始艺术形象是很简单的,它们不是凭大脑完全幻想出来的,也不是面对客观实物进行写实描绘的产物,而是人们通过记忆把事物的形象记在头脑里,然后再把它画出来。
因此,艺术形象非常简略和概括,但正是因为这样,才使人们对事物的特征记忆犹新,事物的特点得到了强化。
石器时代,人们在器物表面上用红、紫、黑三色,并通过线条表现动物图形或几何纹。
如,用几笔简单的线条就能把人们跳舞时的美好感觉概括出来,充分表达作者对这种舞蹈的喜爱和享受。
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的构成因素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的构成因素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一、技法基础――以书入画从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行草书、草书,中国书法形成了以线造型的独特表现艺术。
书法作品中的线条体现了时间造型和空间造型,运动和节奏。
线条在毛笔的运行中勾勒、盘旋、顿挫、往复、聚散、提按,再加上墨的浓淡、干湿、枯润等多种变化,达到了通过线条造型达意,抒发情怀。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中国画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点进行创作绘画而成的。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1”的感觉,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是运用绢和宣纸作画,发挥了特有的笔趣和墨彩,意境方面追求自然、含蓄、深沉,朴素淡雅的画面配以中国书法,题诗落款,再押署印章,彰显出中国画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完美构成。
工笔人物画(尤其是白描)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语言,画面全凭线条来担负起塑造形体、表现神韵、传递感情的重任。
早期中国传统人物画作品的线条是力变均匀、细匀圆转而较少变化的,到魏晋南北朝时,陆探微、顾恺之等工笔人物画大师的线条也仍是“细如蚕丝”缺少变化的2。
线条的书写性拓展了绘画的表现语言,丰富了线造型的形式美与内涵美,同时也使得线条的性格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意趣化、风格化和精神化,促进了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的精神追求。
以书入画是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然它也给传统工笔人物画带来了平面的造型结构,以及笔墨思维表现方式等3。
二、文化基石――老庄玄学思想“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
孔子的“游”,道家的“道”,老庄的“虚、静、明”无一不是中国绘画的文化、哲学内涵。
就“写意”精神来说,尤以庄子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
庄子思想流行于魏晋、宋梁,其实庄子不是以追求某种美为目的,而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
浅谈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
文艺理论51摘要: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不是照片似的再现,而是对于整个的绘画过程要有情感的主观处理,整体画面需要有意境的传达,造型的过程不仅是要表现其外在,更主要的是对其内在精神的描绘。
这样才能使得工笔人物画的画面情感更加接近创作者的内心表达,通过这样形神兼备的立象观,画面才能更具感染力。
关键词:写意性;工笔人物画一、“写意性”的文化渊源“写意性”中的写意表达的是古典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的表现法则。
它要求艺术家抓住并突出客体中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抒发作家的主观感情、意兴,而不是写实性的再现客观对象。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到“贤者澄怀味像”,“澄怀”一词指的就是“摒弃杂念”,而“味像”则是体味玩赏客观的物象,这体现出了对主体精神的重视,这大大增强了审美主体的作用,将绘画从形似的“象”升华到神似的“意”。
“写意”在《辞源》上总称为“宣曳书写,描摹心思”,对“写意”注释有二:一是表露心意;二是国画的一种,以精练之笔勾勒物之神意,不以工细形似见长。
本文为了跟“写意画”这个概念相区别,写意专指第一种注释,即表露心意。
中国画的“写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美学概念上的,另一个层次是形式上的、表现手法上的。
美学概念上的“写意”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状态,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状态,而形式上的“写意”是画家在宣纸上用笔墨抒写的绘画的形式状态。
二、工笔画中“写意性”的重要性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融,关于工笔画的“写意精神”问题的探讨也有很多学者关注。
张伟民在其文《关于工笔画写意精神的砚边拾得》 中也曾指出:“‘写意性’在中国画发展的源起阶段和文化特质上早已存在,并一直伴随着绘画发展而生发着。
只是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丢弃、迷失,造成今天工笔画显得‘匠气’、‘俗气’, 像这样的讨论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工笔画出现僵化与匠气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对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继承了表面的精微与华丽,而对于传统工笔绘画“写意”的表现的继承微乎其微,以至于工笔绘画愈来愈紧、愈来愈僵。
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是“意象”造型的
2020-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是“意象”造型的线张亮(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100000)摘要:线条是一切绘画的开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中国人物画走过了漫长的艺术历程,工笔人物画更是以其独特的思维和形式,使中国人物画更加辉煌,“它”其中“意象”造型的“线”成为表达意念的中介与手段,不仅在造型规则,内涵上与西画不同,更是奠基于中国绘画之意象美学,具备意象思维的两个特点,具有中国的特色,以至影响了现代工笔人物画在创作中的线的“意象”造型观。
关键词:“意象”;造型规则;内涵;点到为止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013-02一、前言工笔人物画走过了几千年的艺术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经过各个朝代艺术家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通过线条造型和色彩韵味形成的画质品格,建立了系统且完整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绘画体系,使其文化与学术表达出来。
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是表达意念的中介与手段,是“意象”造型的线。
“意象”就是“立象以尽意”,把内心感情和理性分析相合一体,然后去体验自然生活,最后得到意象感受。
而这种画家的综合能力显示出的各自“意象的素养品味”,必须要有情感、思想、理智三者的统一。
二、“线”在中西造型规则上的对比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用线去造型在规则上和西方写实性绘画中用线去造型存在着差异,可以这样认为线在西方写实绘画中是一种准确、真实、完备的具象造型,它依赖于科学系统的透视、解剖和色彩学,以线去保证最后的具象感。
法国绘画大师安格尔作品中的用线只是表现对象的一种勾画方式,作为对象形态轮廓和结构的交界处理,主要表现外部的结构和特征,是造型过程中的线;而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线不光要完成外形特征的勾勒,可以完全不依赖科学,只以线的本身艺术变化去体现出人物外部形态及内涵,而且还可以加入画者对对象的情感因素,纯粹是一种线的造型基本功体现,也是“意象”造型能力的一个体现。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
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摘要:本文通过对“写意性”在传统和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的特点的分析,说明了“写意性”在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地位。
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是通过线,色,造型,构图,视觉因素来体现;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是物象的外在形象特征和画家的主观情感的融合。
我们应继承古人的优秀传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融入新的思想和观念,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带有时代气息的工笔人物画作品,推动工笔人物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写意性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00-01中国工笔人物画是包含有作者思想情感和精神指向的非常灵活性作品。
并不是对自然的描摹,是综合了主观与客观的意象。
从自然的“形”到主观的“意”,用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细腻幽雅的抒情特质,充满着诗意情趣,洋溢着对于自然生命和生活的深情。
工笔画的“工”是指画家有意工致周到,用笔则应追求写意的韵味意趣。
画时应该同时注重结构、用意、用笔诸多方面。
工笔画要做到精妙而不刻板,就要追求气韵、神似,是以神取形,以形写神。
中国画艺术的写意性,不但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精神、内在美,还表现画家自我的主观意识、精神情感、审美观念、感情旨趣。
既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又强调主观的意志性。
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是通过线,色,造型,构图,视觉因素来体现;画论、书法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写意性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
线作为工笔画中最重要的元素,我们不仅用线来造型,而且用线来思维。
线要注重意象追求,要注重画家本人性灵的抒发和情感的宣泄。
要注重线条用笔的节奏、顿挫,要注重画面的情韵与意境。
在“随类赋彩”的色彩观指导下,工笔人物画在色彩运用上体现出了极强的“写意性”。
在色彩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应属现代工笔重彩画. 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延续了传统绘画的设色理念,强调主观感受,大胆将色彩印象加以强化或减弱,甚至改变其固有色相,给予变化组合,强调表达主观情绪的随“意”赋色的同时,更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得到比自然色更单纯、更强烈、更理想的审美效果。
浅论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
浅论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王轩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中国画的写意性自从它形成起就贯穿整个绘画领域.工笔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用笔工细,造型严谨,设色精致,偏重于写实等特点,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造型、线条、色彩还是审美观念上都具有本质的写意性.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形式上的工整性而忽略了内在的写意性,致使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产生了“匠气”.所以对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工笔人物写意性以形写神意象造型随类赋彩中国画的写意性自从它形成起就贯穿整个绘画领域.工笔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绘画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用笔工细,造型严谨,设色精致,偏重于写实等特点,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造型、线条、色彩还是审美观念上都具有本质的写意性.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形式上的工整性而忽略了内在的写意性,致使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产生了“匠气”.本文将就写意性在工笔人物绘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一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表现与写意,注重内在精神气质的传达和主观情意的抒发及个体意识对作品的倾注.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密不可分.道家《周易·系辞传》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说,即用“象”来反映世界,是为了把圣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完整地表达出来.佛家认为,“意”是众生“ 心”、“性”的表现,自然存在的万物万象变化,都受制于人的“心”(即“意”)[1].这些论述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创作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也奠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写意。
东晋画家顾恺之继承了汉代《淮南子》的“君形论”观点,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等重要的绘画命题.顾恺之认为,画家在刻画人物和客观物象时,不仅要追求外在的“形似”,还要努力体现内在精神的“神似”.写形是为了达到传神目的的手段,“神”依托于“形”,形与神相互映照,才能“传神写照”,从某种意义上说“神似”比“形似”更重要.这些观点可视为传统绘画“写意性”最早的理论依据. 顾恺之还进一步提出了“迁想妙得”的美学概念,“迁想”指创作主体将情感、意念专注与客体对象,经过深入体察观照,达到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产生妙悟,获得绝佳的构思和艺术形象,反映了魏晋时期追求“人的气韵”和“风神”的美学趣味和标准[2],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创作中主观创作中主观创作性的自觉.顾恺之的绘画思想对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原则的提出,对中国绘画“写意性”特征的影响直至当代.之后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则把再现客体的内在精神上升到是否传达出人和宇宙本体的生命意味的层面上,形成了中国绘画传统对人和自然的特殊的关照和体悟方式:既不是再现式的反映客观对象,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情态表达,而是强调了主观参照中的统一,可理解为中国绘画“写意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可以视为传统绘画美学的品评标准[3].张彦远把“气韵”归结为绘画中的“意”,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对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的创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意向造型”是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观. 工笔人物画注重对人的表现与写意.故有“写意”、“写心”、“写情”诸说.意向造型观强调主观的表现,这种主体的精神、主观的表现其来源就是在于作者对于工笔人物画独有的审美特征的把握,对审美趣味的追求和对于描绘对象的深切感悟.一方面作者需要对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外形特征、衣着纹样变化等做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可谓微观,另一方面是对对象精神的体悟与把握,可谓宏观.由于人自身集合着更多的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理特征、个性特征和精神活动,对人的主体精神的把握和具体个性特征的描绘就成为工笔人物画生存的意义所在[4].从自然的“形”到主观“意”相感相融而获得万物之神的“意象”,这是中国画在表现上的主观原则.正是因为对“意象”的不同领悟,中国绘画才有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浅谈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艺术特征
摘要:写意性是我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核心,一般认为工笔画是工整严谨、结构和谐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细致入微是画好工笔画的重点,技法制作和材料探索成为现代工笔人物画的热点和捷径,现代工笔人物画作品中大部分缺失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并且偏离了中国画发展的艺术方向。
在当下艺术文化大交融的趋势之下,工笔人物画要发展,必须基于对传统绘画精神的学习和深谙。
“写意性”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固有的一种绘画意识,也是传统人物画的精神主旨。
现代工笔人物画要继承传统并找到其发展方向就必须重新认识理解“写意性”的重要性。
本文以工笔人物画中“写意性”的表现为切入点,对“写意性”在工笔人物画中存在方式和表现特点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写意性;意象;意境;虚实留白;中文分类号:TQ315.2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freehand artistic features Abstract:Freehand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of painting in the general sense is that most people with neat rigorous nuanced as paintingcreation tips,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research has become a hot and shortcut of meticulousfigure paintings, meaning most of the missing China cultural spirit of modern figurepainting works, and deviated from the art direction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current art cultural integration trend, figure painting development, traditionalpainting spirit must be well versed in learning and based on the "freehand" occupies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hina traditional painting concept, is a kind of naturalChinese painting traditional painting concept in Consciousness, is the traditionalpainting spirit. Modern figure painting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 and find itsdevelopment direction to have t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freehand". In this paper,Chinese painting freehand performa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the"freehand" existence and features in Chinese characters paintingKey words: freehand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imagery; artistic conception; virtual space;1.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历史探源1.1 提出“写意性”---传神写意工笔人物画的重心是做到工整精细,实质上始终追求“写其意趣”的表现。
浅谈工笔人物画的线-漫谈工笔画中的写意性(一)
浅谈工笔人物画的线|漫谈工笔画中的写意性(一)基本见解当今的中国已经敞开了封闭的大门,世界也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艺术的交流、交融、借鉴是如此地广范和深入,艺术的样式和审美的观念是如此地丰富。
以至于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物质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裂变,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审视我们延续千年的传统,承其精华,弃其糟粕,创造一个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新东方艺术。
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在众多的画种中,可说是最为成熟的画种之一。
起于魏晋而成于宋,绘画之物象情态神色俱若自然,笔韵高洁。
从另一个侧面讲,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工笔花鸟画,呈现出内容的单一和形式的简洁、成了精细而又面面俱到的描绘物体的画种,画面大多以折枝花卉的形式,其上间或有一两只小鸟,画面留有很多的空白,以显示其灵动的折枝花卉式构图,背景和衬物之间缺少有机的互为联系。
如果表现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便会使得画面由于面面具到而显得太紧,呈现呆板、腻烦的感觉。
然而从审美的角度又要求工笔画要做到工细而不腻味,面面具到而不呆不板。
所以当代的工笔画家的课题有二,其一为工写结合,才能形神达意;可避免由于画面太工整而出现的腻烦、刻板、呆滞,追求工笔画中的写意性,把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写实与写意相溶,把浪漫主义的、象征的物象与写实的具象物体溶于同一画面中,使两者尽力的统一谐调以显示画面的生命与活力,从而避免了物体的每一部分都用写实的手法画出来而使人有一种过紧的感觉。
追求这种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应该凭直觉的感悟,甚而是非理性的,因为理性会束缚人,对画家来说,直觉比理性更为重要。
这就是说,追求工笔画中的写意性的要有感而发,随意而作,只有发之有感,艺术品才会感人动人,让欣赏者领悟到作品的自然的内在感情,从而避免刻板和腻味。
其二为虚实结合,才能灵动深远,工笔画中的写意性,最为关键的就是虚实矛盾,画面之所以刻板、呆滞,从技巧方面讲就是因为虚实处理不当。
浅谈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的形成
浅谈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的形成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思想,当”写意精神”逐渐成为时代的审美追求时,我不禁想起常被隔离于”写意”之外的工笔人物画。
”艺游于心”,其实由古至今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也存在着”写实”与”非写实”的不同追求境界,下面简单剖析一下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形成的几个因素。
标签:传统工笔人物;线造型;写意性谈起工笔人物画人们总会联想起它在表现方式上的细腻工整和表现效果上的”写实”性审美取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细腻工整或”写实”是工笔人物画唯一的艺术特色。
传统工笔人物画是”写实”画同时也具备”写意”性趣味”奔放自由”的特质,、文人写意观和画家的思想追求正是促进这一特质发展的必要因素,一、线造型的”造型功能”--”传神追求”传统工笔人物画线造型的写意性趣味首先体现在从造型功能到”传神”的审美追求。
早期传统工笔人物画是用粗细匀称,变化细微的线条来造型的,如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图》中画家以墨线勾描为主要手法塑造了优美生动的侧面女子形象,线条简朴夸张,圆润流畅,富有节奏感。
汉朝时期,工笔人物画线条在继承了春秋战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从汉墓壁画中古拙的线造型、简练而粗细变化的线条组织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汉代工笔人物画的粗放、质朴的美,但是,此时线条的主要功用还是确定形体和装饰,表现出对”造型功能”的追求。
到了东晋时期,画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著名的工笔人物画大家顾恺之提出了他的”传神”论的绘画审美主张。
至此传统工笔人物画找到了对”意”追求的理论依据。
如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周、张萱等,他们继承了魏晋时期的工筆人物画”传神论”的审美追求,在线条的运用和精神表现上更趋成熟。
当时盛传的”曹衣出水,吴代当风”是指曹仲达与吴道子在刻画人物衣纹上的线条质感和造型的不同,实则也是他们运用线造型在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不同追求。
曹仲达用细密舒展、粗细一致的线条来表现人物衣服紧窄,体形稠叠,好似人穿着薄薄的衣服从水中出来的感觉。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性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性作者:胡晓春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11期摘要:中国的绘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而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意”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部分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缺少审美境界,使工笔人物画出现了匠气的趋势,究其原因,是缺少对传统的深入研究、缺少写意精神。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细腻工整传统写意中图分类号:J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48-011 “写意”在工笔人物画中的作用当我们一提到工笔人物画时,人们脑海的第一印象里,就会出现那些工整细腻、表现“写实”风格的艺术作品,似乎和“写意”一词没有任何关联,完全是两个概念。
其实,“写意”这个词语首先提出并不是针对我们今天所说的水墨写意画,而是针对当时的工笔画,是针对工笔画中的“工”,强调工笔画不仅仅要表现出缜密、细腻的工笔风格,还应该注重写意性。
写意性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突破了原始以形写形的束缚,表现出以形写神的造型原则。
工笔画就是以它细腻工整的表现来达到画面效果。
工笔人物画表现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画面中意境的表现,通过画面中氛围的渲染,笔的勾勒,层层的渲染,色彩、笔墨的表现力以及肌理等多方面因素,来表达人物内心本质的精神世界。
我国古典绘画要求“以形写神”“意在笔先”,写意性就是隐藏在“以行写神”的原则下的基本要求,换句话,以形写神的作品必然带有写意性。
2 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写意性的具体体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顾恺之就在他的《论画》中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艺术观点。
顾恺之把“传神”作为人物画表现的最高要求,通过外在的形象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
时称“画圣”的吴道子,他的宗教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首创了白描,为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人物画线条表现非常有力度和速度感,同时注重线条表现的粗细、虚实、顿挫、刚柔的变化,他在用线造型时很注重线的浓淡虚实的变化,使线条的造型表现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所以当时人们称他的衣纹描法叫“吴带当风”。
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性因素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性因素一、引言中国画先有工笔后有写意,而写意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工笔,它们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画体,却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写意艺术观和一个共同的意象艺术方法。
由于工笔人物画强调精谨细腻的表现手法,所以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写实绘画,但工笔人物画的精工细作只是它的一种表现手段,并非追求的目标。
它的目的在于抒写性情意趣,表达人物内心本质的精神世界。
因此,写意性同样体现于工笔人物画之中。
中国的传统绘画强调写意,强调审美情趣的追求与传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气韵生动”为最高标准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美学纲领。
工笔人物画便是在这种写意性理念的引领下逐渐发展的。
并且从构图、造型、线条、设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写意性因素。
二、写实与写意的比较“写实”,顾名思义是指真实的描绘事物的本身。
它具有叙事性的特征,是形象接近或比较接近视觉真实的绘画。
“写意”则无需像写实绘画那样真实的描绘事物本身,它的用笔不讲究工细,而是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画家的情感,强调画家从目视到心视,将客观的物象与自我的审美情绪、思想观点相融合所产生的意象,最终以体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境界。
写实性绘画要求画面具有理性的具体化和真实感,使创作的人物形象必须保持某种与视觉原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保持是写实绘画语言的特点。
但是画面达到简单的逼真并不是写实绘画语言的真谛。
画面上除了看画了什么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如何画,借助外在的具体形象如何表达内心的意之源,如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工笔人物画就是这样,并非按照客观事物描绘的一模一样,甚至很多细节都一一再现出来就是好的,它还要看画家的一个作画过程,从构图、造型、线描、设色等方面的处理,带上自己的主观情感来描绘客观事物。
这样画面才会带有灵气,描绘的人物形象才会栩栩如生,不至于显的呆板。
写意画从表现技法上以“书写”为主,抒发作者本身的个人情怀,但画面的效果上也可以达到较高的写实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工笔人物画的线|漫谈工笔画中的写意性差不多见解当今得中国差不多放开了封闭得大门,世界也差不多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得文化艺术得交流、交融、借鉴是如此地广范和深入,艺术得样式和审美得观念是如此地丰富.以至于我们得社会、经济、文化、物质都发生了急剧得变化,我们得传统文化艺术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得冲击与裂变,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审视我们连续千年得传统,承其精华,弃其糟粕,制造一个既是中国得又是世界得新东方艺术. 中国传统得工笔画,在众多得画种中,可讲是最为成熟得画种之一.起于魏晋而成于宋,绘画之物象情态神色俱若自然,笔韵高洁.从另一个侧面讲,专门是元明清时期得工笔花鸟画,呈现出内容得单一和形式得简洁、成了精细而又面面俱到得描绘物体得画种,画面大多以折枝花卉得形式,其上间或有一两只小鸟,画面留有非常多得空白,以显示其灵动得折枝花卉式构图,背景和衬物之间缺少有机得互为联系.假如表现得东西太多,太丰富,便会使得画面由于面面具到而显得太紧,呈现呆板、腻烦得感受.然而从审美得角度又要求工笔画要做到工细而不腻味,面面具到而不呆不板.因此当代得工笔画家得课题有二,其一为工写结合,才能形神达意;可幸免由于画面太工整而出现得腻烦、刻板、呆滞,追求工笔画中得写意性,把抽象与具象得结合,写实与写意相溶,把浪漫主义得、象征得物象与写实得具象物体溶于同一画面中,使两者尽力得统一谐调以显示画面得生命与活力,从而幸免了物体得每一部分都用写实得手法画出来而使人有一种过紧得感受.追求这种抽象与具象得结合应该凭直觉得感悟,甚而是非理性得,因为理性会束缚人,对画家来讲,直觉比理性更为重要.Wc这确实是讲,追求工笔画中得写意性得要有感而发,随意而作,只有发之有感,艺术品才会感人动人,让观赏者领悟到作品得自然得内在感情,从而幸免刻板和腻味.其二为虚实结合,才能灵动深远,工笔画中得写意性,最为关键得确实是虚实矛盾,画面之因此刻板、呆滞,从技巧方面讲确实是因为虚实处理不当.画境之妙,在于虚实变化.虚者,意象淡化,朦模糊胧,若隐若现;实者,主体突出,精雕细刻.虚是第一位得,虚则灵,灵则有魂,有魂则画活矣.虚实相辅相成,方能显山之玲珑而多姿,水之涟漪而多态,花之生动而多致. 工笔画艺术在今天得国际艺术大开放得背景中,显得既独特又古老,机遇与危机并存,重建与消解共生.独特得是:任何西方艺术都与它有不,古老得是:其形式与审美观念得程式化,机遇是:当代有思想得艺术家其思想导向是开放与融通得,古老得民族文化与现代得世界艺术思潮,在碰撞中融洽接轨,他们改变单基因得线式遗传进化结构,变而为综合得多基因复合文化结构,对传统得民族艺术进行优选杂交,往常所未有得胆魄和勇气站在我们那个时代得制高点上,为建构我们那个时代得工笔画新风格而探究.使工笔画这既古老又独特得画种在新时期又放出绚丽得光彩. 工笔画中得写意性在于── 工写结合,形神达意1·中国画中得写意性绘画中得写意性是中国画独特得艺术观.中国画中得写意性,自从它一千多年前形成起,就贯穿整个中国画领域.一开始提出,并不是针对我们今天讲得写意画,而是针对当时得工笔画.是针对工笔画得工,工笔画得写实性,强调工笔画应该注意写意性.倒是文人得加入绘画,倡导写意并躯体力行,写意画才慢慢成为一个独立得画种.工笔画却并没有把这种倡导连续下来,而是越来越“工”.使得我们今天不得不重新回来讨论中国画中得写意性,及其普遍意义,它对工笔画艺术得重要性.写意,是指画家从事艺术创作所真正想要表达得意思、意境、意象,画家得精神、思想、审美情趣;也能够理解为以书写得笔法来描绘胸中得意象.写便是画,意便是意思.意还包含画家通过目视对所要描绘得形物摄取之后,通过心视,即与自我得审美情趣,思想相融之后产生得意象.中国画艺术得写意性,不但表现客观形物得形态特征和内在精神,内在美,还表现画家自我得主观意识、精神、审美观、感情旨趣.既有具象得内容,又有抽象得成分;既有再现得形物,又有表现得意识;既强调客观得真实性,又强调主观得意志性.它们形意相融,主客相合,物我相契而又不互相排斥,构成了中国画特别得审美艺术观.在画家得把握与引导下,借助笔墨表现出来,既反映了客观自然得美,又揭示了画家得心理世界.这才是中国画真正意义得写意性,既是对工笔画也是对写意画而言.写意性不仅仅是对我们通常意义上得简笔水墨画而言.善于绘画得人注重作品得写意性而不拘泥于形物,形只是为了传载“意”得载体,只要达到传载“意”得目得就能够了.因此形得抽象、具象、简约、繁密应该依照画家所要表达得精神思想、意境来决定. 中国画中得写意性,确实是有与无、虚与实得写照,表现在中国诗画中给人呈现出一幅幅模糊飘渺,闪耀幻化得画面,如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得王维佳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等,以画家特有得眼光审视自然世界而感悟到得那种宇宙意识和道得精神.宇宙意识和道得精神,在绘画和诗词中得表现尤为畅快淋漓,给人予一种特别得审美感受. 2·中国画中写意性得自然观在绘画艺术中,自然得形象和物体对人得直觉感情和思想具有启发和反响作用.画家不是真实地摹写自然,不是照相式得重复自然.而是具有特定审美意蕴得情化自然.画家在自然与自身对自然得感悟,给予自然生命得意境与象征时,有着不同得方法与途径.中国画中写意性得自然,在画家笔下呈现出三种不同得形式. 第一种为抱朴守拙、客观写实,画家描写自然之物时,往往介入其中,尽心去写,如宋代得工笔画是也.绘画画到登峰造极得水平,并没有什么奇特得地点,只是把自己思想感情表达得恰到好处;就如运气做到极处,和常人无异,只是使自己回归到纯真朴实得本性而已.第二种以主观写意,独抒性灵为宗旨.对自然物象进行大胆地改造变形,或不求形似,点到而已.形只作为表达情感得载体,传达人一辈子内心境地.轻描淡写地点染形而重传神达意,才能生情出致,如文人意笔画是也.第三种把写实与写意相融,自然之精神与画家得心境、情感合一,形神兼备,工写结合,也确实是抽象与具象得结合,这也正是我所追求得,界于工笔与意笔之间. 工笔画中得写实,不是真实得实,而是物之理和形之理所呈现得真.工笔画中得工,有物之理和形之理两方面得内涵,物之理,是物得生长规律、物之内在精神、内在美;形之理是形所呈现出得规律,是一种偏向视觉得形律,及其形得外在精神和外在美,工笔画只有据此二理而写,即物之理和形之理,才是艺术得真.物之理与形之理之不,在于物之理强调物之生长规律,如植物叶得互生、对生,物之纹理,如叶脉是平行脉或者为羽状脉,物之内在精神、内在美;形之理受物之理得作用,但形之理强调得是物种个体形得差异之规律,是视觉感受得异与同,是形之外在得精神,外在得美感. 工笔画只要有工整细致得一面就能够了,不要一味地去追求照片似得真实感,以为面面具到才是工笔,这是错误得.工笔画尤其要讲究意境,讲究虚实,讲究诗意,讲究情趣,只有如此才称得上绘画艺术,否则与照片无异矣.自然得真实不是艺术,只有画家依照自己得感悟重新铸造出来得自然才是真正得艺术.因其具备了艺术家得诗情意趣.工笔画最怕把东西画死,死则没有生气.如何才能活呢?有情感、有灵性得绘画艺术语言则活.在创作时应画出其动态、情趣、虚实、浓淡、神、形、气、势,使之具有诗情画意,画自活矣.艺术得真实只能是象征性得真实.假如一味地强调艺术得真实,则不如干脆拍照.太追求真实则会失去艺术本身,艺术追求得真实是画家意趣得真实,画家感情得真实.画匠以技巧取胜.画家以思想取胜、以情感取胜、以意趣取胜.一幅画,即使画得再精细,再象,假如没有诗意,没有思想内涵,就不成其为艺术. 3·形神兼备,注重写意性是工笔画振兴得出路工笔画,作为中国画中得一个门类,一直在写形依然绘意这一焦点上探究. 我认为,写形即是写神,写神是在写形中体现,神不能撇开形而单独写之.然而世人常将形神分开,以写形者为工笔,以写神者为写意,互相对立,以为工笔重形不重神,写意重神不重形,事实上谬论也.形与神乃两面一体,不可分割.只以形似求其画,而无神似则画无气韵,“形”是“神”得载体,脱离了“写神”得“形”,便不能表达人得审美情趣.以神似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气韵也在其间矣.因此,画贵以神似求之,以气韵求之,不在乎形之写实多少. 从北宋起,诗得意境就被引入绘画.北宋苏东坡等人得文艺理论发挥了审美导向作用,皇家“翰林图画院”则充当了实践得主角.在此之前,中国得绘画主流则是强调“存形”这一要紧功能.从有绘画起,人们便盼望能够准确地描画出客观物象,西晋得学者陆机讲“存形莫善于画”最为贴切,指出那时得绘画得意义在于“存形”.能否准确地刻画物象,一直困惑着先人,韩非子闻名得“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得论述,确实是指画客观物象最难画想象中得东西最易.绘画进展到东晋,对形得刻画差不多不是太大得咨询题,顾恺之便提出了“形神兼备”、“ 以形写神”得观点,这是对“存形”得补充和深化,要求不但要画得象还要画出神气.这时期得绘画观仍然是形神并重.再往后南朝得谢赫提出“六法”又更进一步,强调了绘画要“气韵生动”,这给工笔绘画得进展,奠定了更高层次得理论基础.北宋文人士大夫如欧阳修、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针对当时绘画时弊,倡导作者主观情意得抒发.归结起来确实是,一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一针对当时存形画风得审美观,在非常大程度上深刻地妨碍了当时得才子型皇帝赵佶,因此有了对皇家“翰林图画院”得改革,一是提高画家地位并要求画家习画得同时习儒,以提高修养,二是任命文人士大夫米芾为“书画学博士”,令进士科出题考儒家经典,博士拟题考绘画专业,由于米芾本人即是倡导写意型得画家,便专门注重绘画中得诗意和意境,以选拔天下绘画人材.一时刻人材辈出,对物象得细腻刻画由于注入了诗意,犹如有了灵魂,有了新得生命,有了刻画得宗旨,变得鲜活起来,使这一时期得绘画呈现出巨大得生命力.遗憾得是,这种对工笔画得改革,没有能够非常好地持续下来,因此,工笔画在这以后,产生了一个断层. 由文人倡导和亲自介入得写意画,则进展壮大了起来,以不可逆转之势称雄于画坛历经数百年,象巨人一样巍然屹立在东方.然而由于传统写意水墨画得这种高度进展,导致了它得外在形式、笔墨技法得高度程式化、规范化.这种近乎凝固得约定艺术语言,反过来又铸成了顽固得审美适应.最终构筑成为不可动摇得艺术巨垒,绵延千年之久. 这种高度程式化、规范化得文人画艺术,最终把绘画象学习文字一样,一招一式,一个图形,一个符号地从范本那儿吸取,象书法家对文字得发挥一样,画家则对习来得符号招式,笔墨技巧加以发挥,提炼出自己得一套,借以舒发自我灵感得审美需求.正如英国美学家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曾如此评价中国得“标准绘画教材”《芥子园画谱》:“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象中国古代得艺术传统那样着力坚持对灵感得自发性得需求,然而,我们正是在那儿发觉了完全依靠习得得语汇得情况.”这便是文人画家习画得真实写照,他们并不在乎画得东西象不象,只求能抒胸臆,代表了自北宋以来,绘画艺术主流所昌导得艺术审美观. 工笔画与每一笔一划都暗含某种特别意义得文人画比较起来,显得并不那么复杂和深刻.正是这种既工整细腻又格调典雅,意蕴平和得美,使得它雅俗共赏,不用在观赏时要皱眉冥思苦想,由表及里地折腾,使得它在历经元明清700多年得文人画家得冲击之后,又放出绚丽得光彩.这一方面讲明作为写意艺术得文人画历经了700年之后,不管从形式到技法都达到了艺术得顶峰,同时,也陷入了玩弄笔墨形式,内容趋于空虚贫乏得困境之中,要超越前人十分得困难.而工笔画则在这700年得反思中,寻到了中西结合得新得契机,也悟出了宋人工笔画生命得真谛所在,即工整之中得写意性,也寻回了只有强调写意性,与写意画形成互补才能振兴得审美思想.工笔画中得写意性越强,其生命力也就越强,相反,则会日渐没落.然而这并非提倡要放弃工笔画中得工整之一面,相反是要求工笔至极工,写意至极写.这有点象物极必反得规律,当工笔画过分工整得时候,则必须加一些相反得东西到里面去,去一去火,使得它和气一点,具有一些灵性.犹如齐白石得大写意中加入了极工整得草虫.因此当写意画抽象得太荒率,则需有那么一点点工整,使之具有一些写实得东西.因为水墨意笔画最怕得是空,空则笔墨荒率.工笔画最忌得是实,实则腻、僵、呆、板.工笔画得出新,首先确实是要打破传统中程式化得腻、僵、呆、板. 气度高旷而不疏狂,心绪周详而不琐屑,趣味典雅而不枯燥,方为格调高雅.工笔精妙而不刻板,写意抒情而不荒率,方为上品.工笔画要做到精妙而不刻板,就要追求气韵、神似,而不仅仅是以形写形,而应该是以神取形,以形写神.写意画要做到抒情而不荒率,就要追求形神兼备,而不仅仅是重抒情而忽略了形,无形则笔墨无以依托,而显荒率.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要数工笔画较难摆脱其写实性得一面.然而假如其过多地写实,则便会削弱人得主观意志得表达,而太多得偏重物象得再现,即使形得描绘准确无误,物得神态栩栩如生,然画家得主观意志却只有一小部分依附得份,而不能得到充分得发挥表现.只有当画家不受或少受形得束缚,才有可能让主观意志得到较大得发挥,这就取决于画家对形得描写上持什么态度得咨询题,只有明确了形只是借以抒发情感得载体这一前提,那么工笔画中形得刻画服从于情感表达得需要,它或者是符号、实得、虚得或抽象得均可,视画面意境得需要,形只是画面构成得形式因素,而目得是直截了当诉诸观众得视觉而唤起心中审美情感得共鸣. 工笔画要远看象“写意”,近看象“工笔”.这讲法虽有点玄,然工笔画要重写尚意,这到是至理.并非只有水墨意笔画才注重“写意”.那个意是胸中之“意”,是源于自然而有感于胸中之意境.表达再生于胸中得意境,用艺术得手法便是“虚”与“实”得处理.音乐、舞蹈、美术无不皆然.月光之因此美,就在于它得模糊、含蓄、迷离——虚与实得高度统一和谐.工笔画得“工”,是指画家用意工致周到,用笔则应追求写意得韵味意趣.画时应该同时注重结构、用意、用笔诸多方面.工笔画尽管重技法技巧,但要给人感受不是刻意追求,仿佛是经意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得,方为上品. 在工笔画中强调写意性,向更深层次进展,就要象写意画一样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相结合,以期对画中意境得表达更加深刻完美.工笔花鸟画得创作,必须时时把握住生动爽朗四个字.只有生动爽朗才会使画中灵气流淌,只有生动爽朗才不呆不板,不腻不滞.画之形迹,随笔墨挥洒渍染,随情意舒发,形迹笔墨之中,处处通情,笔笔醒透,迹迹脱尘而生动爽朗,不受客观形物得羁绊,天地万物得拘束,终归于自然而然得境地. 我这些年一直在躯体力行地追求工笔与写意得结合,我常常在工整之中,融进意象化得东西,在静谧秀丽得花鸟之中,又即兴神驰,随感而发.或泼彩以写苔痕,或皴擦留白以显灵动,或染渍以营造诗意氛围,或冲洗以制造自然肌理.在工整中,在具象中,即兴神驰,随感而发地渗入随意得、意象得成分,是打破工笔画过分拘谨得最好手段.只有在创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任随情感得驱使,在写形中注重气韵得表达与抒发,工笔画过工过拘谨得弱点才会被矫正,才会荡然无存,艺术形象才会生动感人.以气韵求形似,以气韵、神似求工笔,工笔画才会形神兼备.绘画时随灵感契机而发,而作,作品才会充盈诗意.我追求工笔画实象与虚象,具象与意象,相生相融而不悖、不斥、不抵触.以艺术得直觉随兴致而神驰,依情感而生发,是我艺术创作得诀窍.因为直觉是艺术家凭心灵对形物得第一印象,直觉得到得往往是形物得个体特征,是形物得内在精神和内在美之因此感人得地点,是艺术所要追求得生生活力之所在. 4·气韵生动,才能意境深远工笔画中得写意性与气韵同生,有气韵就有意,无气韵就无意.画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境地.何以做到?我以为,这是一个长期得,日积月累得过程.从外因方面,画家无疑吸纳了自然造化得瑰奇壮丽之元气和幽深玄渺之情趣,无疑应深入体验、感悟所要表现得对象之内在生命力,气质、精神风韵、情感意态,自然景物得风采、情调、意蕴等.从内因方面,则要具有对所表现对象得真情实感,不同一般得见解与牵魂动魄得创作冲动欲望,对客观形物加以画家奇思妙想之自我审美情趣得再制造,通过画家自身得陶冶、熔炼而后借助笔墨构图来表现出这一艺术得整体效果,精神气质,气韵自在其中矣. 画之韵是一种感受,是画之意得流淌与延伸,味之余而无穷,音之余而袅袅,不绝如缕;是绘画作品给予观赏者得一种,与观赏客观物体时不同得、美妙得感受.韵与姿媚、形似、精细无缘,与神似、意气、意境、妙理相生.于形内求美则美而无韵,于形外求美则美韵相融.离开理、气、意、神皆无韵味. 韵之生命在于理,在于生气、意气、神气之所在所向.此理乃是妙理,能够超常越规而又大概不违理,因此曰妙,即在理内,亦在理外.妙理取其意气所到,神气所到,即合于自然亦顺乎人意.合于自然则合于理,顺乎人意则顺应情势.人意,人得情感是也.假如艺术作品既合天造又顺应人得情感而作,那么就合乎艺术得妙理而韵之味自在其中矣.韵之生命在于气,“气韵生动”,画则活矣.韵生于气,韵靠气而发,气有韵就生动,无韵就不生动,气韵之关键在生动二字,生动则爽朗.生,生发,灵动,充满活力,不呆、不板、不僵、不死、不腻.生生不已,生命力才旺盛,生命力旺盛,情感才丰富.形有情而生意生境,而感人动人.动则灵,动则画才活,才能体现内在得生命、精神,生才动,动才生,生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动就有生命得意识,不动则死,要动就要有生,有活力,没有活力就不可能动. 座山巅以观云雾,虚蒙幻化,气韵生动.万物隐退,空灵无迹,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此即为虚无,然此虚无并非真虚无,其蕴含着万千生命于其中,乃宇宙中混沌创化之原理.宇宙得深处是无形无色得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得源泉,万动得全然,生生不已得制造力.它就象中国画中得白纸,空虚无物,然这空虚不是真正得真空,是蕴含着生命物质得空虚. 故中国画中以留白得形式多表现之,因其蕴含生命,乃灵气往来生命流淌之处,谢赫列为六法第一得“气韵生动”,此故是也.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地画上几朵花,便不知是花在空间,依然空间因花而显露出来. 工笔画中得写意性在于── 虚实结合,灵动深远1·虚实关系一幅画得写意与写实靠虚与实来体现,在疏简繁密中亦必须讲究虚实得当,才能灵动深远.虚依托实而存,实依托虚而生.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得一条重要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得重要得美学特点.它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相生相成,虚不离实,实不离虚,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才能反映有生命得世界.“气韵生动”得“气”,不仅表现于具体得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得虚空.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虚实结合,虚居帅位,此乃是中国哲理与民族性得一个方面. 虚实结合突出了意与象得关系,虚实之中虚为首,重虚就要意大于象,笔墨丹青一切画之要素皆要服从于表达画家得内心世界,强调意韵、意气、意境.虚实得意境是一种主题得含蓄,意韵得丰富,不显、不露而又藏、隐、曲得意境,强调意象之间得矛盾与距离,使人得想象有伸舒得余地. 疏密相用,开合相生,虚实得当,景致乃成.虚,空白处也,实,有枝叶山石处也.然而,虚非真虚,实非真实.虚中有物,才不空洞,实而不闷,乃见空灵.绘画能知以实求虚,以虚求实,即得虚实变化之道矣.又然,非真实真有,乃又指画中之形象是画家心中再生之形象,已非所描绘得真实客观物象.无非真无,虚非真虚,即不是与存在相对得无物质得虚无,而是审美境地中得虚无.所谓纯用虚笔,从无处写,事实上是音外有音,画外有画,象内虽无,象外却有. 中国画艺术是重意境、求神似、泛时空等审美观及笔墨与心态同时构筑形成作品得艺术.重意境,在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是重虚实.虚实结合是气之形,气是虚实之魂.虚与实结合而生气,气韵生动者为尚.虚不等于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实境得无限延伸,是审美心理活动得微波,它是从实境中引发出来而又超越实境得一种审美心态.它正好是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之因此给人无尽韵味得神秘所在.因此讲,虚是艺术得生命,是艺术得灵魂,然而,没有实,就没有虚,虚生于实,这虚实之间,有不可分割得联系,所谓“虚实相生”确实是那个道理,因此,就意境而论,实境得刻画,不是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给观众留下宽阔得思维空间.刘熙载讲得:“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正是此意. 古人对虚实咨询题论著非常多,闻名得论点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潘天寿先生讲:“无虚不易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这确实是讲,画必须有虚实,疏密才算画.没有虚实疏密还成什么画呢? 要善于用虚得东西来衬托实得东西,反过来用实得东西显出虚处之妙.这确实是以实求虚,以虚求实.即得虚实变化之道矣.这确实是虚实变化得规律.要掌握那个规律,就要善于“取”、“舍”.更须明白得舍而不舍,不舍而舍.即能明白得景外之景.有东西处为实,没有东西处为虚,清晰处为实,模糊处为虚.以山水风景而论,天空雾气为虚,山为实.描绘花卉,虚实处理,关键在于要善于利用夸张得手法.画清晰容易,画有意境得模糊难.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有层次而无层次者拙.善于用遮掩烘托种种多变手法,更感到越看越有新意,在艺术处理中,切忌直,含蓄才美.象宋朝得一些有名得典故:竹锁桥边卖酒家、乱山藏古寺、嫩绿丛中红一点、蝴蝶梦里家万里、踏花归去马蹄香即是取此意. 形象距离、色彩明暗、空间分割、光影变化,都会产生虚实变化.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虚而不空,实而不塞,能知此,即得虚实变化之道了.规律也好,法则也好,艺术得目得是要表达人得审美情感,而审美情感又因人而异.前人总结规律,只是一种进门得阶梯,关键在于制造.关于一个画家来讲,直觉比理性更为重要.中国有句禅语叫做:“法本无法,无法便是有法”.这个地方道破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得真理,那确实是要在无法中去查找法.所以这不容易,但要建树具有个性和自我得艺术作品,就必须寻求“无法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