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版 病理学(最新超级完整版)
最新人卫第7版病理生理学3水电紊乱2ppt课件

跨细胞转移 结肠排钾 肾调节
泵-漏(pump-leak)机制
主细胞 闰胞
影响钾在细胞内外转移的因素
1. 激素:胰岛素,儿茶酚胺 2. 细胞外液的K+浓度、机体
总钾量 3. 酸碱平衡 4. 渗透压 5. 运动
人卫第7版病理生理学3水电紊 乱2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异常(imbalance
of exchange between intra- and extravascular fluid)
组织液生成>回流
Alteration in capillary hemodynamics that favors the movement of fluid from the vascular space into interstitium.
②渗出液 (exudate):为比 重高于1.018、蛋白含 量可达30~50g/L、 且可见多数白细胞的 水肿液。
(2)水肿器官和组织的特点
水肿器官的体积增 大,重量也增加,包 膜被牵引而紧张发亮。 此外,在组织学上水 肿部的间质纤维可被 分隔而稀疏。
(3)体重变化
全身水肿时,体重能敏感地反映细胞外液容量 的变化。因而动态检测体重的增减,是观察水肿消长 的最有价值的指标,它比观察皮肤凹陷体征更敏感。
10 mmHg out
循环血量减少:
出球小动脉收缩>入球小动脉收缩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滤过分数增加
血浆从肾小球滤出增多 管周血管中胶体渗透压相对增高 血流量减少,流体静压相对降低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特点
(1)水肿液的特点
①漏出液 (transudate):为 比重低于1.015、蛋白 含量低于25g/L、细 胞数少于500个/ 100ml的水肿液;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中级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中级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D.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 E.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
4 二期愈合
A.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对合严密的伤口 B.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齐、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C.伤口内渗出物、血液和坏死组织形成痂皮 D.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 E.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
3 肝脏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浸润主要在
A、汇管区
1
B、小叶内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中级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C、肝窦内
D、包膜下
E、胆管周
4 患者女性,18 岁。盆腔 B 超发现右侧卵巢肿瘤手拳大小,经手术摘除,卵巢 肿瘤呈实性,伴小灶性坏死,光镜下见到肿瘤呈软骨、横纹肌母细胞、神经胶 质纤维及神经母细胞等分化。应诊断
D、医技人员作为专业人员,不承担对患者进行细致辅导和帮助的义务
E、在患者对检查结果有疑问时,医技人员应要求患者咨询主治医师
B1 型题
4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中级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1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电镜下可见
A.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B.上皮下驼峰样沉积物 C.系膜区沉积物 D.内皮下、致密层和上皮下沉积物 E.上皮下沉积物伴基膜增厚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中级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病理学题库及答案(中级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A1/A2 型题
1 胃癌经淋巴道转移错误的是
A、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B、胰腺及大网膜 C、肝门淋巴结 D、左锁骨上淋巴结 E、肠系膜根部淋巴结
2 慎独要求中根本性的首要的要求是
A、无人监督时注意不违背医德 B、别人无法监督时注意不违背医德 C、有错误思想干扰时注意加以抵制 D、坚持从小事上点点滴滴做起 E、坚持医德修养的高度自觉性、坚定性、一贯性
病理生理学人卫第8版(精校修订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8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一) 主要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地位桥梁学科(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1、疾病概论 :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
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概念要清楚第二节常用研究方法1. 动物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的自发性疾病2、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3、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二章疾病概论◆病因学◆发病学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1、生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
《病理学》(人卫)第8版 第九章 第5节-end

第五节炎症性肠病局限性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原因均不明,且有许多共同临床特征,如均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等,因此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IBD可见于任何年龄。
一、局限性肠炎局限性肠炎(regional enteritis)又称Crohn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侵犯消化道的全身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回肠末端,其次为结肠、回肠近端和空肠等处。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肠溃疡穿孔、肠瘘形成及肠梗阻。
还可出现肠外免疫性疾病,如游走性多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
本病呈慢性经过,经治疗后可缓解,但常复发。
本病与肠结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常甚难鉴别。
(P194)(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病因不明。
近年发现本病常伴有免疫异常。
在患者的血液中可测到抗结肠抗体。
在病变部位用免疫荧光和酶标方法证明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二)病理变化1.肉眼观病变呈节段性,由正常黏膜分隔。
病变处肠壁变厚、变硬,肠黏膜高度水肿。
皱襞呈块状增厚,黏膜面有纵行溃疡并进而发展为裂隙,重者可引起砀穿孔及瘘管形成。
病变肠管常因纤维化而狭窄并易与邻近肠管或肠壁粘连。
肠壁可黏合成团,与回盲部增殖型结核很相似。
2.镜下病变复杂多样,裂隙状溃疡表面被覆坏死组织,其下肠壁各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与浆细胞浸润,称为穿壁性炎症,可见淋巴组织增生并有淋巴滤泡形成,约半数以上病例出现结核样肉芽肿,但无干酪样坏死改变。
肠黏膜下层增厚、水肿,其中有多数扩张的淋巴管。
二、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
可累及结肠各段、偶尔见于回肠。
本病也常伴肠外免疫性疾病,如游走性多关节炎、葡萄膜炎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临床上有腹痛、腹泻和血性黏液便等症状。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不明,现多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据报道,在大约不到半数的患者血清中可查出抗自身结肠细胞抗体。
病理学人卫第8版 第九章 第5节end

第五节炎症性肠病局限性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原因均不明,且有许多共同临床特征,如均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等,因此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IBD可见于任何年龄。
一、局限性肠炎局限性肠炎(regional enteritis)又称Crohn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侵犯消化道的全身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回肠末端,其次为结肠、回肠近端和空肠等处。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肠溃疡穿孔、肠瘘形成及肠梗阻。
还可出现肠外免疫性疾病,如游走性多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
本病呈慢性经过,经治疗后可缓解,但常复发。
本病与肠结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常甚难鉴别。
(P194)(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病因不明。
近年发现本病常伴有免疫异常。
在患者的血液中可测到抗结肠抗体。
在病变部位用免疫荧光和酶标方法证明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二)病理变化1.肉眼观病变呈节段性,由正常黏膜分隔。
病变处肠壁变厚、变硬,肠黏膜高度水肿。
皱襞呈块状增厚,黏膜面有纵行溃疡并进而发展为裂隙,重者可引起砀穿孔及瘘管形成。
病变肠管常因纤维化而狭窄并易与邻近肠管或肠壁粘连。
肠壁可黏合成团,与回盲部增殖型结核很相似。
2.镜下病变复杂多样,裂隙状溃疡表面被覆坏死组织,其下肠壁各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与浆细胞浸润,称为穿壁性炎症,可见淋巴组织增生并有淋巴滤泡形成,约半数以上病例出现结核样肉芽肿,但无干酪样坏死改变。
肠黏膜下层增厚、水肿,其中有多数扩张的淋巴管。
二、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
可累及结肠各段、偶尔见于回肠。
本病也常伴肠外免疫性疾病,如游走性多关节炎、葡萄膜炎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临床上有腹痛、腹泻和血性黏液便等症状。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不明,现多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据报道,在大约不到半数的患者血清中可查出抗自身结肠细胞抗体。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中级)

A、门管区内 B、肝血窦中 C、胆小管中 D、肝细胞索中
2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E、窦周隙内
6 人体的体液占体重的
A、2 B、3 C、4 D、5 E、6
7 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
A、皮肤 B、肾小管 C、胃肠 D、肺泡 E、膀胱
8 下列哪项是甲状腺胶样腺瘤的病变特点
A、呈多结节状 B、由充满胶质的大滤泡组成
3 下列不属于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技术的是
1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A、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B、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C、亲和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技术 D、免疫金(银)细胞染色组织化学技术 E、ELISA
4 胸腺小体位于胸腺的
A、皮质内 B、髓质内 C、皮质和髓质内 D、皮质与髓质交界处 E、被膜下及小叶间隔周围
3
C、常癌变为滤泡癌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D、常伴甲状腺功能低下
E、常见吞噬胶质的巨细胞
9 奇异性平滑肌瘤是指
A、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
B、皮肤平滑肌瘤
C、血管平滑肌瘤
D、黏液平滑肌肉瘤
E、非典型平滑肌瘤
10 膀胱的正确描述是
A、膀胱尖向下 B、空虚时全部位于盆腔内 C、底朝向后上方 D、在男性,体与前列腺相邻 E、在女性,后方与直肠相邻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弥漫型多见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D.嗜银细胞发生
E.由上皮化生恶变而来
4 鳞状细胞癌
A.中央型多见
B.周围型多见
C.弥漫型多见
D.嗜银细胞发生
E.由上皮化生恶变而来
6
(新)人卫慕课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人卫版 病理学(最新超级完整版)

人卫版病理学(最新,最全版)绪论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
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卫版病理学(最新,最全版)绪论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
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外,更多的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
5、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组织和细胞最细微的病变,并可与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基本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
6、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不仅可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还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亦可用于对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进行精确的亚群分析,对临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7、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主要应用于核形态参数的测定,用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区别癌前病变和癌、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和判断预后等。
8、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应用于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体的检测及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
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2、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3、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4、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 pathology)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适应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病理改变:肉眼—小、轻;镜下—实质细胞缩小、减少;间质增生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如老年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不是数目的增多)。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3、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妇女子宫增大4、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晚期心力衰竭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雌激素异常增高,导致乳腺的增生肥大和增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常常同时发生,并且可因同一机制而触发。
例如,妊娠期子宫既有平滑肌细胞数目的增多,又有单个平滑肌的肥大。
对于不能分裂的细胞(如心肌细胞),则只会出现肥大而不能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是由于组织内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的结果,通过改变类型来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化生→非典型增生→癌变1、上皮性:胃粘膜腺上皮→肠上皮化生小肠或者大肠型粘膜特征,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柱状上皮(气管、宫颈、胆囊)→鳞状上皮化生气管、支气管粘膜子宫颈这往往都是炎症刺激的结果,机体对不良刺激的防御反应2、间叶性:纤维结缔组织→骨、软骨骨骼肌→骨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一、原因和发生机制缺氧、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药物、感染性因子、免疫反应、遗传因素、营养不均衡细胞损伤的一般分子生物学机制:1、ATP的耗竭2、氧和氧源性的自由基3、细胞内的游离钙的增高4、膜的通透性的损伤5、不可逆性的线粒体的损伤二、形态学变化(掌握不同变性的概念、类型,出现在哪些疾病以及意义)(一)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细胞内水分和Na+的增多,使细胞肿胀,也叫水样变性、疏松水肿。
原因:缺氧、感染、中毒机理:细胞能量供应不足,钠泵受损;细胞膜机械性损伤肉眼:器官体积肿大,颜色苍白。
常见于心、肝、肾的实质细胞镜下:细胞肿大、胞浆透明依病变轻重,分别呈颗粒变性,疏松样变,气球样变。
电镜: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2、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脂肪细胞以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
细胞内甘油三脂的蓄积。
(1)好发部位: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
(2)缺氧(脂肪酸氧化减少),传染病:白喉(外毒素干扰脂肪酸氧化)中毒:如酒精、CCl4,饥饿或营养不良(脂肪动员过多、合成类脂和脂蛋白量减少)代谢病:如糖尿病时,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3)发病机理:脂肪合成与代谢途径障碍,导致中性脂肪堆积(3)病理变化:好发于肝、肾、心肝脂肪变性(严重时为脂肪肝);镜下:肝细胞内大小不等的透明空泡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影响:功能下降、坏死、结缔组织增生★★3、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透明变性。
(1)细胞内玻璃样变:浆细胞中的Russell小体(见于慢性炎症时的浆细胞内病毒包含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内Mallory小体(中间丝的聚集)、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玻璃样小滴(见于肾小球肾炎);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中出现嗜酸性小体。
(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增宽融合,呈均质红染。
见于陈旧瘢痕、浆膜炎(3)细动脉玻璃样变:管壁增厚,有红染蛋白性物质沉积,管腔狭窄。
见于高血压病的肾脏、脾脏的血管。
颗粒性固缩肾4、淀粉样变:组织间质中有淀粉样物质(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
淀粉样蛋白成分来自免疫球蛋白、降钙素前体蛋白和血清淀粉样P物质。
可见于骨髓瘤、甲状腺髓样癌和结核病、老年人的慢性炎症。
5、粘液样变性:组织间质中类粘液物质增多。
镜下:疏松间质,其中可见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基质中。
甲低时可出现。
★6、病理性色素沉着:指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其中包括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及胆红素等。
含铁血黄素:生理上,肝、脾内可有少量的沉积,病理上出现心力衰竭细胞(肺瘀血时);细胞萎缩时,可出现脂褐素;不过正常情况下,附睾管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胞质内可含有少量脂褐素。
★7、病理性钙化:指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中有固体钙盐的沉积,包括转移性钙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
营养不良性钙化多见。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等。
镜下:蓝色颗粒状或片块状。
营养不良性钙化见于结核病、血栓、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主动脉瓣病变及瘢痕组织;转移性钙化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 摄入过多,肾衰及某些骨肿瘤,常发生在血管及肾、肺和胃的间质组织。
(二)坏死(necrosis):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
1、基本病变:细胞核: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细胞浆:红染、进而解体。
细胞间质:崩解2、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常保持轮廓残影。
好发部位:心肌、肝、脾、肾。
病理变化:肉眼:组织干燥,灰白色。
镜下:细胞结构消失,组织轮廓保存(早期)。
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发生在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呈灰黄色,细腻。
镜下坏死彻底,不见组织轮廓。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
好发部位:脑(乙型脑炎)、脊髓;胰腺(急性胰腺炎);化脓菌感染、阿米巴感染、脂肪坏死。
病理变化:坏死组织分解液化。
特殊类型:脂肪坏死(分为创伤性、酶解性,分别好发于乳腺、胰腺)。
(3)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所形成的特殊形态改变。
干性坏疽:好发于四肢末端,坏死组织干燥,边界清楚;一般无淤血;感染较轻,全身中毒症状轻湿性坏疽:好发于肠管、胆囊、子宫、肺,坏死组织湿润、肿胀,边界欠清;局部有淤血,腐败菌感染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