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四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四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

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 3 节群落的结构授课人: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1) 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 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思路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分析池塘中的各种种群,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池塘中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4单元 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4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

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抽查学生预习学案中的有关设置的问题,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课题第 4 章种群与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教学需要分析高二学生李晶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教方法。

学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目的实际问题。

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本节课是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教学4 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内容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分析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在必修 1 分子与细胞、必修 2 遗传与进化及必修 3 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学生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分析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教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学和语言表达能力。

策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略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第 4 章种群与群落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种群 A物种群 B出生率>死亡率♀>♂个体种个体① 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板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书第 1 节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设一、种群密度+预测计 1.概念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1)样方法:影响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性别比例( 2)标志重捕法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计算公式: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首先回顾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程,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
一、回顾:种群的概念及要素
同一生物
种群的两个要素
全部生物
时间
种群的两个条件
空间
二、导入:现在我们能够区分哪些是种群了,但是
如果我们要对一个种群有更多的认识,就要知道它有些
什么特征,因此,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种群有哪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三、教学内容: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1)概念:
迁入率和迁出率
4、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2)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四、当堂训练:
五、结束课堂
课例研究综
教师要转变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社会的规范,是道德的化身,父母的替身。他们把
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 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教师的人 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就 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应树立新的师 生观,即转变传统教育工作者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 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 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把学生看成是 一个具有历史性又具备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能力。第二, 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 和学生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学生的个性特点, 主动和学生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儿童的发展。 第三,做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 程,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 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 段。
年龄组成种群密度种群数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3)

.
精品文档
教师总结: 用样方法估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如果现在要调查草原
学生思考
上某一昆虫或袋鼠的密度,还能不能用样方法?
回答: 不能,
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另外的
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标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
志 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到
是种群特 征,
外界环境对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举例点评外界因素的影响。
迁 展示图片或视频播放:Biblioteka 入 沿海城市人口集中时的图片

和 教师:


对一个种群来说,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
率 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总结: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 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 征。
教师点评学生的统计方法 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 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以所有样方种 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学生表达自 己的方法和 结果。
看课本总结 探讨:样方 发中,样方 的大小、样 方的多少、
.
为用样方 法实地调 查种群密 度作铺垫
.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精品文档
样方的取样 原则、及样 方边缘的计 数问题





种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变化》教案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教事例一. 教课策略本节内容较为抽象,理论许多,传统的教课讲堂乏味无味,成效较差,本节设计运用诱思研究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想为主攻的研究型教课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课中把新闻带进讲堂,引入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关的本质问题带入讲堂,引起学生的考虑,改变传统的教课看法,设计的独到之处还有:给学生信息让学生自己绘图,把 J 型和 S 型曲线的绘制交给学生,层层深入让学生真实的参加讲堂,把教师的一言堂改革成大家堂,传统的讲课方式改革为研究式的讲堂。

以教师供给素材,组织指引学生踊跃思虑、议论、理论联系本质、着手动脑等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二. 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 掌握种群的特色对种群数目变化的影响;2. 认识影响种群数目变化的要素3. 掌握 J 型曲线和 S 型曲线的成因,特色及图像4. 认识研究种群数目变化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 培育学生剖析概括问题的能力2. 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本质问题的能力3. 培育学生识图及作图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经过对种群动向规律的研究,指导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源、保护生态均衡的重要意义,进而进一步建立环保意识。

2.经过对种群特色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三. 教课重点、难点1.种群的特色及对种群数目变化的影响。

2.种群数目的变化曲线四、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教课课件五. 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创建问题情境,电脑显现图片:将新闻带入讲堂1. 分组议论造成外来物种1. 农民消灭黄顶菊黄顶菊大批生殖的原由是2. 洞庭湖鼠害什么?与生活本质相联系简单介绍外来物种黄顶菊与洞庭湖2. 猜想洞庭湖为何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 1 页鼠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了鼠害?发问:我们如何防止近似状况的发 [ 全体答 ] 集体生?只有掌握了生物的发展规律我们温故知新才有可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优质教案(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优质教案(1)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
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
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
根瘤菌
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
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
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
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
菌体与被侵
染的细菌
时间
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
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
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
能力相同,则如图b,AB
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
物与杂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
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
少”的不同步变化。

AB起
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
(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
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
与昆虫
3、群落的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的主要因素是食物。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4、群落的演替:
a、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c、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小练习
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
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
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2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3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4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5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6右图表示种群增长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
1 A 2D 3D4B5D6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