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简介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等。

其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

常用修辞特点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一、知识梳理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1比喻〕(明谕、暗喻、借谕)(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实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协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能够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语文有多重修辞手法,平常造句需要用到、写作文要用到,平常与同学老师说话也要用到,是重要的语文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放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语文修辞手法

语文修辞手法

语文修辞手法语文修辞手法一般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反语、映衬、设问和反问、拈连和仿词、移就、对偶、排比、回环、层递、反复、古诗文修辞〈1〉比喻1、定义:就是打比方。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格式。

2、明喻: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比喻词(像、如、似、似的、好像、一样等)都出现的比喻。

3、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

代替比喻词的词语是:“是”、“就是”、“成了”、“成为”、“等于”等。

4、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例:王老师的办公桌上,高高耸起了一座大山。

5、比喻的特殊格式(1)引喻:柴多火焰高,人多主意好。

(2)较喻: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3)修饰喻:偏见的树,在王教授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4)同位喻:祝愿祖国母亲繁荣昌盛!(5)否定喻: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

6、使用比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事物,但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极其相似。

(2)要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用熟悉比陌生,让人容易理解,使人容易接受。

(3)比喻要新颖,不落俗套。

7、比喻的口头描述妹妹的脸蛋像苹果一样红。

把脸蛋比作苹果用苹果喻(比喻)脸蛋把脸蛋喻为苹果8、几种假冒比喻(1)他长得像他爸爸。

(同类作比)(2)何首乌根像人形。

(形状同类作比)(3)他好像刚才出去了。

(表示推测,没有喻体)9、比喻的作用(1)可以使语言形象化。

(2)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比拟1、定义: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主要是为了把人的感情寄托于事物,使人的感情得到更为充分的抒发;同时也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活泼一些,使读者感到亲切有趣。

语文修辞手法

语文修辞手法

语文修辞手法语文修辞手法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运用言辞来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情感和思维,以达到更具艺术感和说服力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语文修辞手法,其中包括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和对仗。

比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比喻可以使描述更形象生动,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描写阳光明媚的景色时,我们可以说“阳光如黄金般灿烂”,这样就可以更加形象地表达出阳光的明亮和温暖。

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和程度来产生效果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描述更独特、引人注目,并且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的聪明时,我们可以说“他的头脑像是个计算机,简直无所不能”,这样就可以更加突出这个人的聪明才智。

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类的特点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者可以使事物更具有生命力和形象,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描写风时,我们可以说“风婆婆轻轻拂过湖面”,这样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风的温柔和姿态。

排比是一种将同类事物并列排列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作者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是聪明的、勤奋的、善良的”,这样的排比句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住这个人的特点。

对仗是一种将句子或短语中的词语进行配对,形成韵律和平衡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仗,作者可以使文章更加优美和动听,增加读者的阅读快感。

例如,“春风送暖,百花齐放”中的“送暖”和“齐放”就是对仗的关系,使整句话更加和谐。

除了以上介绍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拟、反问、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都可以在不同的场景和目的中发挥作用,并且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以提升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学习和运用各种语文修辞手法,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而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当然,我们在运用修辞手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适度,不可过于频繁或夸张,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语文20种修辞手法解释及例子

语文20种修辞手法解释及例子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活而生动有力。

了解并准确使用好汉语的修辞手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有很用。

01、比喻比喻是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

例子: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②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02、比拟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例子:①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③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03、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子: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②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③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04、夸张夸张是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例子:①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

一、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联结。

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冈。

③借喻。

典型形式: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如:“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

如:瞧,那骑着自行车翩翩而来的一群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3)比喻的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感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每种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

下面介绍15种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作类比,以增加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如,用“他是个守护百姓的狮子”来形容一个勇敢的警察,使形象更加丰富。

2.拟人拟人是给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大树伸出长臂,欢快地和风儿玩耍”,使树显得有情有义。

3.夸张夸张是指对描述对象进行放大、夸大,以增添文章的幽默感或戏剧效果。

如“他跑得飞快,比闪电还快”,使得主题更加突出。

4.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使其中的差异和特点更加鲜明。

如“他面庞白皙如雪,她则黑白分明,宛如黑炭”,用对比描写了两个人的肤色。

5.排比排比是指通过将同一类事物进行列举,使句子结构平衡,起到强调和增加气势的作用。

比如“我想要勇气,我想要坚强,我想要自信”,用排比的方式表达了三种愿望。

6.音律音律是指通过语言的音韵、声调等特点的组合运用,使文章更加动听、抑扬顿挫。

如“扑哧一声,蝉落在了泥土上”,通过“哧”和“落”两个字的音律,突出了落蝉的声音。

7.反问反问是指提出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并不希望对方回答,而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肯定、否定或嘲讽等情绪。

如“这是我们的责任吗?”,用反问表达了责任的重要性。

8.景物状语景物状语是指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和变化,来给读者传递感情和思想。

如“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点缀着幽暗的天空”,通过描写星星的出现,使文章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

9.感叹10.推理推理是通过对现象、事实等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推测,从而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如“他成绩这么好,肯定用了很多时间和努力”,通过推理引出人成绩的原因。

11.对联对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由两句平行的诗句组成,形式上对应,义上互补。

在写作中,对联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点题等作用。

如“春色满园花自笑,夏天美食让人垂涎”,用对仗的对联形式,增添了文章的韵律感。

语文中的各种手法及用法

语文中的各种手法及用法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语文修辞手法是考试时常见的考点,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比喻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高三语文】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三语文】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三语文】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9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1.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3)种类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她象一朵花。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成了)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她是一朵花。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把敌人比喻为虎豹、熊罴)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判断:春雨象花针,象细丝。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统称比喻,做题时可以不用细分,但可以作为判断比喻修辞额依据。

2.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2)种类①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小鸟在歌唱。

②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借喻,双关,对偶......《修辞通鉴》是我国讲汉语修辞的权威书籍。

它里面收集的修辞手法一共102种。

中小学学生需要学习,也就是常见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呼告和通感等10多种。

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互文,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语文修辞手法考点归类

语文修辞手法考点归类

语文修辞手法考点归类语文修辞手法一直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好各种修辞手法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语文修辞手法进行归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

一、形象修辞手法形象修辞手法是通过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文字更具形象感和感染力,以此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常见的形象修辞手法有下面几种:1. 比喻:用A事物的特点描述B事物,使得B事物更形象、易于理解。

比如:“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中的“参天大树”就是对他的比喻。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性,使其更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

比如:“太阳笑着升起,给大地带来了温暖。

”中的“太阳笑着升起”就是对太阳的拟人描述。

3. 夸张:夸大事物的某种特点或者表达强烈的感情。

比如:“他高兴得像打了鸡血一样。

”中的“打了鸡血”就是对高兴程度的夸张描述。

二、逻辑修辞手法逻辑修辞手法是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和语言逻辑的组织,使叙述更清晰、有说服力。

常见的逻辑修辞手法有下面几种:1. 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对比,突显事物的特点,加深读者的理解。

比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中的“山不在高”与“有仙则灵”形成鲜明的对比。

2. 类比: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理解新事物或概念。

比如:“人生如寄,如梦如幻。

”中的“人生如寄”与“如梦如幻”进行了类比。

3. 因果关系:通过描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叙述更有条理性和说服力。

比如:“因为用功,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中的“因为用功”与“所以取得了好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三、情感修辞手法情感修辞手法是通过对情感的渲染和抒发,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

常见的情感修辞手法有下面几种:1. 夸张:通过夸大或强调特定事物的特征或情感,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比如:“天空中泛着火红的晚霞,仿佛是在宣告这是一天中最美最暖的时刻。

”2. 蕴含:通过巧妙地隐藏或间接地表达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内在的情感。

初中语文24种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24种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24种修辞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语文修辞手法大全归纳

语文修辞手法大全归纳

语文修辞手法大全归纳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及其定义和示例。

1.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或描述对象的特点。

例如:“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

2.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或行为,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太阳慢慢
地躲进了云层”。

3.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或特征,以突出表达的效果。

例如:“他的声音大得
震耳欲聋”。

4.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相同或类似的语言单位(如词语、句子或段落)来加强表达的效
果。

例如:“我喜欢春天,喜欢夏天,喜欢秋天,喜欢冬天”。

5.对偶:两个句子在语言形式上相对称,以达到平衡和美感。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6.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以便更好地表达意思。

例如:“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
表冷静”。

7.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表达的语气和效果。

例如:“难道你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
案吗?”。

8.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和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例如:“什么
是幸福?幸福就是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和健康的身体”。

9.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人,突出其差异或相似之处。

例如:“他的皮肤黑得像煤
炭一样”。

10.反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加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我深深地爱着你,深深
地爱着你”。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汇总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汇总

语文修辞手法汇总1、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2、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放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小学语文8种常考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8种常考修辞手法

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01 反问是四大句类中的一种(其他三 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02 ▣ 反问的作用
03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 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 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
谢谢
▣ 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 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 言生动形象。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 感。 ▣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 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 丽的
小兴安岭》 03 拟人 ▣ 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 词来描写物。
▣ 判断要点
。度
07 借代 ▣ 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 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 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 事物来代替本体。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 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 典型例句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08 反问 ▣ 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 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扩大夸张
扩大夸张

语文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0种修辞方法

语文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0种修辞方法

语文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0种修辞方法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强化论点。

在散文中的作用: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鮮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1.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如比喻。

拟人等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表现手法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体: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借古讽今表达方法分为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

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

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

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

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

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

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但二者又有区别。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里用
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
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

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
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