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三篇
《余光中散文》读后有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有感相信很多读者对《余光中散文》这本书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1“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并列.的确,余秋雨散文的出现,从<<文化苦旅>>到最近的<<行者无疆>>,十多年来,余先生的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拜读完余先生的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秋雨散文,由<<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千年一叹>>以及<<行者无疆>>组成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缕清风拂人心田!.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第一次接触秋雨散文是<<废墟>>.“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散文读后感 15篇
散文读后感 15篇散文读后感 1很喜欢余的散文。
读作家余光中爷爷的散文总会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随着他的文路去触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霁月、他的深深思乡情愁……每篇散文里作者无论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颗炽热的思乡情怀总在系恋着祖国,思恋着故乡,无论夜里醒来的床前明月,还是梦里阳关的大道,无不是作者行途中执着的灯盏,引领作者的心回归故里田园,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作家余光中的文字贵而不浮,绚丽而不虚幻,温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气磅礴,不愧称之为文化大家。
正如杨克所说:“作家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
”借用杨克的话来对作家余光中爷爷的散文简评结笔,也正是抒出我对余先生的景仰之情……散文读后感 2假期里,我读了《叶圣陶全集》。
其中《傻子》这篇短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傻子”代表了普通人的形象,却做了伟大的事情。
有一次,师傅让傻子和徒弟锯木头。
已经是深夜了,师傅已熟睡。
只有他俩在锯木头,傻子让二师兄睡觉,而自己却要锯两份木头。
还有一次,傻子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馒头送给了街头流浪的人,所以邻居都说他是傻子。
有一天,傻子在广场看到很多人,是国王打败仗了,想把敌人全部杀死,现在就想杀人,傻子看着气昏的国王说:“国王,不必等敌人了,您要能杀人解解气,那就把我杀了吧!”别人都喊他“傻子”!可皇帝却惊呆了,他说:“谢谢你!”国王请傻子去宫里喝酒。
从这篇__中可以看出傻子的心的很善良,我觉得别人说他傻,可我觉得他并不傻,我们还要学习他这种乐于助于的精神,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散文读后感 3读完了《寄小读者》使我思绪万千。
冰心不仅__写得生动、有趣,还不停地回复着小读者们的来信,直到自己生病了,还仍然坚持着回复小读者们的来信,她真的时时刻刻保持着一颗童心,真让人敬佩呀!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爱”就是生活中坚定的信念。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三一文库()〔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读余光中散文有感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
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
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
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
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
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
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
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
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
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
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
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
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
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
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
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1前几日心情烦闷,望着窗外那倾盆如注的大雨,仿佛一切从头至尾的冲刷着自己的内心,闲暇之余缓慢地翻起一本书籍,映入眼帘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文章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
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
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
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写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蒙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特别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
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
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可以是一个人的心情变好也可以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直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2我喜欢朱自清的清新婉约的美得纯洁,美得成熟的《荷塘月色》,喜欢这幅真实的景物,喜欢作者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表达。
杨朔的《茶花赋》,写出自然美,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喜欢作者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
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推荐文章《余光中散文》读后有感热度:读余光中散文有感热度: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热度:左手的掌纹读后感热度:辩论赛中的二辩有哪些技巧热度: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都写了哪些感悟呢?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篇一在余光中第二本散文集《掌上雨》中,作者依然坚持:“现代作家们有勇气面对残缺与丑恶,他们相信真实的丑比虚伪的美要耐看的多。
”我总觉得,余光中的价值,大概不仅仅得从文学范畴去寻找其意义,还应更放开眼界。
如果说,殷海光先生在台湾哲学与思想界的意义在于:自命为五四后期的人物――正像许多后期人物一样,没有机会享受到五四时代人物的声华,但却有份遭受寂寞、凄凉和横逆的经历;而余光中则是创造性地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并在寂寞、凄凉和横逆中把文学的本体全面推向新的高度的拓荒人。
散文,自然是他自觉表现的一部分。
夏志清先生认为,余氏的散文比其诗好。
我也认为余氏的诗,不如洛夫,而他的散文,在台湾已享有第一支笔的美誉。
当初《左手的缪思》,乃歪打正着啊!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篇二《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
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
”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
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
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
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浏览。
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1】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
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
”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
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
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
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
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
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
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
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2】《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
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
”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
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读余光中散文有感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
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
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
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
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
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
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
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
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
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
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
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
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
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
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
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读后感(精选9篇)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读后感(精选9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读后感(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读后感1“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
”这是台北的雨于我的最初印象,凄迷而又诗意。
“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雨天,先生倚门而立,细雨蒙蒙,打湿了他的思绪,凉凉海风,吹乱了他的发丝。
苍穹依旧辽阔,只不过已变了两样,归心似箭却望不到故土。
雨落在地上,圈圈涟漪缓缓荡开,不知故土的土地上是否也是一样的景?先生的泪滴落在地上,分不清是哪滴是雨,哪滴是泪。
“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恭之情。
”先生饱受国家分离之苦,只能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相望,咫尺天涯。
游子的根在故土之上,离开了自己的根,他们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浮不定,寻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灵魂的归宿。
旧时的雨落在屋瓦上发出碎玉之声,而今已成绝响。
岂只是台北,恐怕祖国大地也很少再能听见这种天籁之音。
无数的高楼耸立,城市俨然一个水泥森林,披着钢筋水泥的怪物高傲地俯视着地下的芸芸众生。
越多的人愿意早起一小时来看一下股票状况,而忘记了倾听动人的鸟鸣;越来越多人低头刷着手机看琐碎信息,而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越来越多人忙于追名逐利,而忘记内心的栖息……先生不由扼腕叹息,发出:“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的感叹。
冷雨冷的不仅是肌肤,更是给燥热的降温,让人归于平静,放慢脚步感受生活。
雨于我也是特殊的存在,苏童曾说:“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
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无论是轰然巨下,还是珊珊来迟,雨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内心的种子,淅淅沥沥也好,滂滂沱沱也罢,浓郁、热烈的情感随雨轰然而至,将人逼近情感崩溃的边缘。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八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八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一《听听那冷雨》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
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
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
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述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濛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个性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
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
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能是一个人的情绪变好也能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向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二“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继蒋捷的听雨之后,这是第二次被笔下文字化的雨声所打动。
《听听那冷雨》之于余光中就好比《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互相成就。
听听,那冷雨,雨是冷的,这正是余光中的雨。
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在雨声中放置这么多情感:他开头就是一句“惊蛰一过,春寒加剧”,惊蛰,一个中国节日文化的美妙符号,想必这从大陆仔又被勾起什么乡愁了吧,他忍不住想到求学过的厦门,想到以雨着称的江南,想到自己祖籍的福建,他也曾是五陵年少,也是江南儿女。
余光中文集读后感3篇
余光中文集读后感余光中文集读后感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文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光中文集读后感1最早接触余光中的作品好像是在初中的时候吧,对那首《乡愁》印象很深,小时候的乡愁,长大后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喜欢余光中歌颂祖国文明,歌颂国家精神的诗歌,例如《淡水河边吊屈原》中这样写道:“江鱼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余光中对屈原的傲骨和不屈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屈原的傲骨吞不下,岁月磨灭不了。
《民歌》中在一开始时写道“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唱歌,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在《民歌》的结尾,诗人写道“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B型,哭,也听见,笑,也听见。
”诗中那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使我仿佛听到了这首民歌,听到了亿万炎黄子孙在合唱。
“打一个结在绳上,每到清明,或是中秋,就隐隐地牵痛,会做噩梦,会消化不良。
”《中国结》中不光写的是中国结,更写出了心结。
余光中表现乡愁的诗歌所传达出的那种韵味也是独特的。
《乡愁》中,诗人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一步步地加深,尤其是最后一段“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由乡愁衍生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而乡情怯怯,只怕一下子,五千年与是万万,从山东半岛到天山,甸甸都压上肩来,承受的起吗?”“风太劲了,这颗紧绷的心,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你在千里外地收线,一寸一分。
”……余光中的爱情诗写得很朦胧细腻,可以看出诗人是个情感细腻的人。
《风铃》中“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扣着一个人的名字。
”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风铃,风铃轻轻摇动,每一声,仿佛都在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诉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一朵莲花都像你,尤其是,隔着这样的细雨。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通用)[精选5篇]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通用)[精选5篇]第一篇:余光中乡愁读后感(通用)余光中乡愁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乡愁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1读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绿涛,是那片群山。
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写出了对祖国无限的怀念,而我只是对故乡太多的思念,却也是这支拙笔所能承受的。
家乡的山,不知从何时起牵动着我的心……小时候,山是普通的,永远披着那件墨绿的纱衣。
我的家乡在高原,到处是山的海洋,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
小时候,见得最多的是山,可能就是因为太常见,就觉得普通、太熟悉,便不懂得珍惜。
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却没有答应她的挽留,匆忙离去,只留下她那黯淡的墨色背影,像一件纱衣……长大后,山是神秘的,绵延而来却不知要走往何处。
我已不再是那个无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压力重重压上来。
终有一天我疲惫的坐在长椅上,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
眼前的墨绿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着青衫的小姐,让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来,怪不得许多画家喜欢画山。
作家喜欢写山,因为她散发着国最古老的气息,庇护了我们一代又一代。
爸爸曾说过,祖先们是被人陷害贬到这大山里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座吧!山抚固化了他们的愤恨,平静了那颗争斗的心,吸引着祖先们而忘记世俗的隐忧。
他们也为我们留下生存的印记,可能是眼前的这棵大树,也可能是脚下的青石板,透明的明月记下了这一切,饱满深邃。
山给了流浪之人一个安宁的处所,给了后人一个神秘的身影。
而现在,山是神圣的,却不知从何时渐渐模糊了。
即将离开家乡,站在人来人往的月台上。
这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人们不停地走着,来的脚步声掩盖了去的脚步,而去的脚步也掩盖了来的脚步,今夜的我已是它送走的第几批游子呢?月台是流动的浮土,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显示出了什么,或许是浮土焉能扎根……踏上远行的火车,夜里隐约看见山在向我挥手,是挽留还是告别。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会让我们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欢迎查看。
篇一: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没有像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那么痴迷,那么一气呵成。
而是断断续续的,开始时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
记得刚读时,我是一篇文章得连续读上两遍才有点感觉。
或许是本人的语言攻底薄弱吧,才至于读的那么累,那么辛苦。
或许是他的文中好词接连,我得多读一遍才能有所消化。
就拿我女儿挂盐水的时候吧,我为了磨蹭时间,就带上了它,却被女儿戏虐为装门面。
她两瓶盐水挂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如今,在暑假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捧起了它,却读得如痴如醉,感觉甚好,这个中的原因,我怎么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这样,接连着看了十多篇,还觉得意犹未尽。
只是读到后来的小品文时,顿觉素然无味,也就搁置了。
我想,读书,既然是乘兴而来,又何必败兴而归呢?也许,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段,我会喜欢这类文章的。
那也就一切随缘了!余先生的散文,我觉得首推那些类似游记的抒情散文,出于参加各种国际笔会的需要,他周游的好多国家,足迹遍至英国、西德、西班牙等国家,随着他的文章,领略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我读后感慨颇多的是,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已经驾驭着汽车畅游各地。
对我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贫困阶段,即使像今天我们自己也拥有了家庭轿车,我也觉得那是小时候根本不感奢望的事,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余先生的《自豪与自信——我的国文启蒙》对我启发颇多。
像他高一那年教他的戴老夫子,教周郭颐的《爱莲说》时,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
他认为,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
像他的父亲在他进中学后教他读的那些古文,如《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与韩荆州书》……恰巧是我刚在《古文观止》中读到的,因此看到这些题目倍感亲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我很喜欢余光中的散文。
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会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随着他的文路去触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霁月、他的深深思乡情愁…每篇散文里作者无论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颗炽热的思乡情怀总在系恋着祖国,思恋着故乡,无论夜里醒来的床前明月,还是梦里阳关的大道,无不是作者行途中执着的灯盏,引领作者的心回归故里田园,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我觉得余光中的文字贵而不浮,绚丽而不虚幻,温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气磅礴,不愧称之为文化大家。
正如杨克所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
”如果借用杨克的话来对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简评结笔,也正是抒出我对余先生的景仰之情……余光中散文读后感2很喜欢余的散文。
读作家余光中爷爷的散文总会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随着他的文路去触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霁月、他的深深思乡情愁……每篇散文里作者无论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颗炽热的思乡情怀总在系恋着祖国,思恋着故乡,无论夜里醒来的床前明月,还是梦里阳关的大道,无不是作者行途中执着的灯盏,引领作者的心回归故里田园,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作家余光中的文字贵而不浮,绚丽而不虚幻,温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气磅礴,不愧称之为文化大家。
正如杨克所说:“作家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
”借用杨克的话来对作家余光中爷爷的散文简评结笔,也正是抒出我对余先生的景仰之情……余光中散文读后感3很喜欢余的散文。
读余光中散文观后感
读余光中散文观后感推荐文章外国散文读后感3篇热度:毕淑敏散文欣赏读后感3篇热度:矛盾散文读后感3篇热度:莫言经典散文读后感3篇热度:张承志散文读后感3篇热度:余光中,闽南人,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
他的散文是很有造诣的,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余光中散文后的感受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读余光中散文观后感1周末闲翻书,偶然翻出大概五六年前买的一本《大美为美: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余光中卷》。
这本书是在马连道的新华书店特价中心买的。
当时之所以买这一本,完全是因为我在年少时就得闻余光中先生大名了,却大概只在《读者文摘》之类的杂志上见过吉光片羽,很想拜读。
可当时正是初为人父的头两年,心思主要在学习怎样做父亲上了,这本书就一直插在书架的角落里,一站就是五六年。
昨天是第一次翻开这本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选,读了,不错。
我一向不太喜欢现代的所谓“散文”,在这一点上,我很赞同一些读书家的观点,现代散文确实不如古代的笔记、游记和小品。
现代作家与古代文人的心境有很大不同,说来话长,说起来会扯得太远,就不说了。
单从文字本身来说,现代作家也比较缺乏底子,这个底子并不是指近些年炒得烫手的“国学”、“传统文化”之类的东西,(并不是读读于丹的论语心灵鸡汤,玩玩周易玄渺无征的预言就国学了)而是指读书和为文的功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东西,但是,还是要多读,能沉下心扎扎实实地读,同时也能按规矩认认真真地练笔。
从这一方面来说,古代文人的基本功要比现代作家扎实得多。
我对现代作家的总体评价不高。
就是因为,自五四以来,作家似乎成了一个新兴的独立职业,是可以“从事”的,但在清末以前,似乎不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可以把李杜、苏辛、汤显祖、冯梦龙、罗贯中、蒲松龄都视为“专业作家”的,但其实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文人,用现代话说,就是“读书人”出身。
后世可以把他们流传下来的经典做为他们的全部,但对他们来说,那些诗词、杂剧、话本、传奇小说,恐怕他们自己并不是做为养身之技的,甚至可能不是他们最自得的。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800字优秀3篇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800字优秀3篇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一“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在余光中先生眼里,“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着对昔日家园忧愁之思的文字。
余光中的作品总能给予我轻快活泼且充满生命力的感觉,他将他万花筒一样变化多端的想象力诠释给读者。
同一篇文章每次读后都有不同的感受。
这篇有这强烈音乐感的文章吸引着我。
用长短句,韵律感让它琅琅上口。
这是一篇像诗一样的散文,文字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
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
作者凭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
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柯灵曾评论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都说乡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
李白杜甫是这样,蒋捷赵师秀也是这样,余光中更是这样。
乡愁这场雨从秦汉下到唐宋,从唐宋下到现在。
到处都听的见这雨声,淋淋沥沥,淋漓至今。
似乎那发黄的纸页也沾染了乡愁雨的润湿,悠幽幽地向我们传达着千年之雨的气息。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还是喜欢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二“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读余光中散文有感1这本于2008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发行的《余光中散文选》共选了他的40篇散文,包括《死亡,你不要骄傲》,《猛虎和蔷薇》,《鬼雨》,《食花的怪客》以及写朋友与家人的散文等。
幽默的写法无处不在,他把电话铃说成“催魂铃”,把未来的女婿想成“四个假想敌”,还有把自己家说成“日不落家”,因为四个女儿分居北美欧洲,还有加上他自己在亚洲,从时差上看这边日落,那头日出,真是好一个“日不落家”呀!看书最有感觉的是共鸣。
这样在看时往往会心一笑。
比如说到《朋友四型》。
按他的说法,朋友可以分为以下四型,第一型高级而有趣,第二型高级而无趣,第三型低级而有趣,第四型低级而无趣。
四型中是两头少中间多。
高级而有趣,这种朋友是理想型,可遇不可求啊!神赐我一个也好!呵呵,自动对照一下,自己是哪一型。
还有他的《牛蛙记》写到他跟牛蛙的叫声的斗争,让我想起了我与蚊子的斗争。
余先生要写作要睡觉,那个牛蛙却咕噜咕噜的叫起来,“一哼一顿,在山间低震而隐隐有回声。
象巨人病中的呻吟”,这个正在万籁俱寂之中突兀响起,令他发狂。
这令我对余光中先生又多了几分好感,原来他也免不了凡人之扰。
他的深情不单单给予子女,爱人,还有他的老师,当然最深情的是他对祖国的深情。
在他的笔下乡愁是永恒的主题。
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后土。
”在《金陵子弟江湖客》这篇散文中,他回忆了自己在南京的童年生活,而在半个世纪后回到故地重游,多少青葱的记忆涌上心头,50年沧桑巨变,几经风波,城市改换新颜,不变的是“孺慕耿耿乡愁切切”的心情。
白发客忆少年时,此情此景一如昨天。
但是他却文末说,“我教过的学生遍布了台湾香港,甚至还包括金发碧瞳,但是几时啊,我不禁自问,你才把桃李的青苗栽在江南,总在关外?”说了很多,到最后才把一颗心的企盼说出来,余先生是多么想填平那一道浅浅的海峡呀!读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有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一种深深的中国文化的底蕴,这是非常享受的事。
关于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范文三篇关于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范文一《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次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
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
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特色。
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
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
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
马上,他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这样下着雨。
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内心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
本文恰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
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
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
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
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
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我读书,常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为每一句话都这么美。
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三篇《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三篇,一起来看一下吧。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
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
”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
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
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
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
马上,他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这样下着雨。
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内心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
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
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
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
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
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
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我读书,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为每一句话都这么美。
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评论毫无过奖,
也深刻公道。
从小吟咏着余光中的《乡愁》长大,相望着的那一方的土地,满溢着我们的思念,更回荡着忧愁。
同一片月光下的我们何时才能举杯共邀明月,言欢共饮长江水。
然而,在四川省及周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在哀痛与悲伤面前,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唇齿相依,手足相连”的血脉亲情,那是一种发自心灵的统一。
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难面前,愈加强烈。
从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灾情-灾区以及受灾民众,成为台湾社会的焦点。
台湾同胞们都红着泪眼互问:“我们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台胞们的捐赠救灾行动蔚然成风,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画面。
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国,为中国的每颗受伤的心,滴血的翅膀带来一份慰藉与抚慰。
来自台胞们急切的捐款的电话系着这一头,在那一头,成千上万的那一头也在急切地等待着,系着这头,系着那头,而电话服务的这一头,恨着自己为什么就只有两只手!此刻台商都动员起来,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这一刻他们决不计较着生命的豪华奢侈的投资,在生命的礼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严致敬。
平凡人的爱心,则从四面八方如洪水般汇聚而来,在阴霾里化作缕缕温暖的阳光,轻抚着大陆同胞的心坎。
20多位台湾的飞行员,舍小家顾大家,纷纷主动请缨上
阵,一个坚定的信念是鹰的誓言,要驰骋昨天的废墟。
回旋的气流,记录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线。
红十字会的爱心团队也在第一时间来到这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青铜的光辉下,在奔跑,再争夺,这片黄土地上每个人生的权力。
放飞着一只鸽子的心,带上温暖与祝福,去寻找那一颗颗恐惧又胆小的心,一路陪着天使来到天堂,在纯净与美丽中寻找快乐。
从不放弃过自己的诺言,从不背弃过自己的信念-将爱传播下去。
在地狱边上,中国的战士不孤独。
在浸染着阴霾与红色的世界里,有无数条黄色的丝带潇洒的飘扬,有着那一条条不屈的铮铮铁骨汉子,一根根不弯的凛冽的脊梁。
同一个信念,同一个誓言: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很喜欢余的散文。
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会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随着他的文路去触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霁月、他的深深思乡情愁……
每篇散文里作者无论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颗炽热的思乡情怀总在系恋着祖国,思恋着故乡,无论夜里醒来的床前明月,还是梦里阳关的大道,无不是作者行途中执着的灯盏,引领作者的心回归故里田园,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余光中的文字贵而不浮,绚丽而不虚幻,温婉而不俗媚,
他的文字大气磅礴,不愧称之为文化大家。
正如杨克所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
”
借用杨克的话来对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简评结笔,也正是抒出我对余先生的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