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的评定

合集下载

肌张力评定-liqizheng

肌张力评定-liqizheng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临床分级

肌张力降低 肌张力增高 影响肌张力异常临床检查的因素


肌张力减低:轻度,中到重度;上肢下落实验; 肌力测定 肌痉挛:神经科分级和Ashworth分级 神经科分级
分 级 0 1 2 3 4 肌张力降低 肌张力正常 肌张力稍高,但肢体活动未受限 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 肌肉僵硬,肢体活动困难或不能 表 现
三、F波反应
在H波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当 超强刺激作用于神经干时,其所支配肌上尚可 记录到一迟发电位。这一电位即为F波。 超强刺激引发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干向中或 离中传导(神经的双向传导性)。

测定原理 评定指标:1.Hmax/Mmax比值 2.H反射兴奋性曲线 3.其他 H波恢复曲线、H波频率 抑制曲线等。 缺点:1.操作困难 2.影响结果的因素多 3.相关性差 4.可重复性低


改良Ashworth分级法
等 级 0 1 1+ 2 3 4 标 准 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ROM中有轻微 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 但仍可以活动 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 活动比较困难 肌张力重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姿 势不变的能力。 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 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 一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 特征:肌肉收缩可快或慢,且表现为重复、扭曲
4/1/2022
二、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的影响 2.精神因素的影响 3.并发症的影响 4.神经状态的影响 5.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6.疾病的影响 7.药物的影响 8.外界环境的影响 9.主观因素的影响
4/1/2022
第二节 肌张力的评定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肌张力的评价标准 三、反射的检查 四、被动运动评定 五、主动运动评定 六、功能评定 七、生物力学评定 八、电生理评定
中度到重度 肌张力明显下降或消失,手法肌力检查为0级 或1级,将肢体放在抗重力肢位,肢体迅速落 下,不能维持规定肢位。不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4/1/2022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级别
0级 1级 1+级
2级
评定分级
无肌张力的增高
肌张力轻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 围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4/1/2022
等速装置评定方法
(一)评定方法 (二)评定指标 (三)信度和效度 (四)优缺点
4/1/2022
生物力学评定方法
• 注意事项
(1)滞后或肌肉触变性生理现象 (2)肌张力过强可能包括反射成分和非反射
成分:
4/1/2022
八、电生理评定方法
• 1、F波反应
在较重慢性的痉挛患者 F波持续的时间和幅度
4/1/2022
• 2、H反射:
痉挛时反射的幅度加大 H反射消失是格林-巴利
综合症的早期特征
是运动阈下的强度刺激混 合神经干,产生的冲动经 传入神经至后根,进入脊 髓前角,引起前角细胞的 兴奋,又将冲动经运动神 经元向下传至靶肌肉而引
4/1/2022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按照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在临床多分为5级即0-4级,分级越高肌张力越高。

1.0级:肌张力正常,肢体随意运动、姿势正常。

2.1级:肌张力稍微增高,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关节和肌肉活动至正常范围最后阶段会有微小阻力,或者出现运动卡顿、突然释放,没有明显的姿态异常。

3.1+级:肌张力有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的50%时出现最小阻力。

4.2级:肌张力显著增高,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肌肉张力都明显增强。

用力的运动受累部分尚可运动,可能出现轻度的姿态异常。

5.3级:肌张力更加明显增高,被动运动困难,受累部位的关节、肌肉比较僵硬,能活动的范围小,姿态出现较明显的异常。

6.4级:肌肉完全性僵直,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候呈现僵直,不能活动。

肌张力增高,可能跟神经肌肉损伤、锥体外系异常等有关。

出现肌张力增高,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肌张力的评定-pdf

肌张力的评定-pdf
力矩计记录力矩
用表面电极记录肱二头肌、肱桡肌、肱三头肌外侧的肌电 活动。
屈曲维持试验
1.优点
1 重测信度较高。 2 与Ashworth分级法相关性好。 3 可在普通的装置上进行。
4 可区分偏瘫痉挛和帕金森强直。
2.缺点
必须进行多次检查,并计算其平均值。
便携式测力计方法
• 评定方法采用Penny和Giles便携式测力计。记录 达到被动运动终点时便携式测力计的读 数。
3.其他H波恢复曲线、H波频率抑制曲线等。
• 缺点
1
1.操作困难
2
2.影响结果的因素多
3
3.相关性差
4
4.可重复性低
电生理评定方法——F波反应
在H波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当超强刺 激作用于神经干时,其所支配肌上尚可记录到一
迟发电位。这一电位即为F波。
电生理评定方法——紧张性振动反 射
• 紧张性振动反射(tonic vibrationreflex)是应用电动振动器刺激时 所产生的肌电持续性收缩反应。
• 激发反应常规有三个峰顶:
1 无规则的正向偏转波(P1); 1 2.负向偏转波(S) ; 1 第二个较大幅度的正向派扭转波(P2)。
适用于长期痉挛患者。
等速装置评定方法
(一)评定方法(二)评定指标(三)信度和效度(四) 优缺点
生物力学评定方法
• 注意事项
1 (1)滞后或肌肉触变性生理现象
2 (2)肌张力过强可能包括反射成分和非反射 成分:
电生理评定方法
电生理评定方法也可用于评定痉挛和张力过强。一、
表面电极肌电图二、H反射三、F波反应四、紧张性振动反射 五、屈肌反射六、腰骶激发电位
• 评分标准: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级别 轻度
中到重度
评定标准
肌张力降低;肌力下降;将肢体置于可下垂的 位置上并放开时,肢体只能保持短暂的抗重力
,旋即落下;仍存在一些功能活动
肌张力显著降低或消失;肌力0级或1级;把肢 体放在抗重力肢位,肢体迅速落下,不能维持
规定位;不能完成功能性活动
2.痉挛的评定标准
由于痉挛评定受到来自患者、评定人员的 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痉挛的量化评定有一 定困难,由此也形成了不少量化评定的方法及 评定标准。
使足摆动观察下肢摆动至停止的过程 肌张力低下时,摆动持续延长 肌张力亢进时,摆动快速停止
肌张力的评定
一、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征
静、姿、动 5
二、异常肌张力的类型 (一)高肌张力 1、痉挛 2、僵硬 (二)低肌张力 (三)肌张力障碍
三、肌张力的评定 (一)低肌张力和高肌张力的表 现 (二)异常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1、低肌张力评定标准 轻、中 重 2、痉挛评定标准 PROM 轻、中、重 改良Ashworth分级法 6级 (三)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1.反射检查 2.被动检查 3.钟摆试验
效 根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制定治疗计划 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腕关节掌屈、背屈
• 体位: 肘屈曲位放于体侧 • 方法: 检查者一手固定前臂,另一手握住
手掌,做腕关节的掌屈、背屈
2)前臂旋前、旋后
• 体位:肘屈曲位放于体侧 • 方法:检查者一手固定肘部
,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做前 臂旋前、旋后
(二)肌张力低下
指肌张力低于正常水平,被动运 动相关肢体时抵抗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又称为肌张力弛缓。
1.表现
• 肌肉松弛软弱,牵张反射减弱,触诊见肌腹 柔软、弹性减小;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抗) 姿势性肌张力 ) 肌肉处于不活动状态下所具 有的紧张度 (弹性、抵
人体在维持一种姿势时 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翻身
运动性肌张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坐、站 姿势性肌张力:坐-站协调 运动性肌张力:被动运动 弹性和轻度抵抗感 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增高(痉挛、僵硬) 肌张力减低(迟缓) 肌张力障碍(不随意运动)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不良的姿势和肢体位置可使肌张力增高 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 紧张和焦虑等心理因素,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使肌张力增高 患者对运动的主观作用 合并问题的存在,如尿路结石,感染、膀胱充盈、便秘、 压疮、静脉血栓、疼痛、局部肢体受压及挛缩等可使肌张 力增高 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发热、感染、代谢和/或电 解质紊乱也可影响肌张力 药物 环境温度等
谢谢观赏
肌张力评定
急诊门诊
肌张力(muscle tone)的概述
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 的、微小的收缩;正常人无论是在睡眠中还是进行 各种活动时,肌肉都会处于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 按压有弹力或抵抗),肌肉的这种紧张度称为肌张 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 坐、站); 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 的重要特征。
迟缓性肌张力的分级
级别
轻度
评定标准
肌力下降,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放 下,仅有短暂抗重力的能力,随即落下 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中到 重度
肌力明显下降或消失(MMT 0或1级) 将肢体放在抗重力肢位,肢体迅速落下 不能维持规定肢位,不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简述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

简述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

简述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
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痉挛或肌张力异常程度的工具。

它是基于原始的Ashworth评定标准进行改进和修订的。

改良的Ashworth评定标准将肌张力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0级:没有明显的肌张力异常。

1级:轻微增加的肌张力,肌肉松弛时可以感觉到。

1+级:轻度肌张力增加,肌肉松弛时可以感觉到,但肌肉可被迅速移动。

2级:中度肌张力增加,肌肉松弛时可以感觉到,但肌肉移动需要更多的力量。

3级:重度肌张力增加,肌肉松弛时可以感觉到,但肌肉移动非常困难。

改良的Ashworth评定标准相对于原始的Ashworth评定标准的改进之处在于增加了1+级别,使评定更加细致和准确。

这个改进使得医生和治疗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肌张力异常程度,并据此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计划。

肌张力评定课件

肌张力评定课件

运动训练
01
04
肌张力评定在运动 损伤预防中的应用
03
肌张力评定在运动 表现评估中的应用
02
肌张力评定在运 动康复中的应用
肌张力评定在运 动训练中的应用
评定者的专业水平
评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 医学背景和临床经验
A
评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 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
C
B
评定者需要熟悉肌张力 评定的方法和标准
D
评估肌张力:评 估患者肌张力, 判断是否存在肌 张力异常
确定肌张力异常 程度:确定患者 肌张力异常程度, 判断是否需要进 一步治疗
临床诊断
肌张力评 定在临床 诊断中的 应用
肌张力评 定在神经 肌肉疾病 诊断中的 应用
肌张力评 定在运动 功能障碍 诊断中的 应用
肌张力评 定在康复 治疗中的 应用
01
演讲人
目录

01. 肌张力评定概述 02. 肌张力评定的步骤 03. 肌张力评定的应用 04. 肌张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肌张力评定的定义
01
肌张力评定是一 种评估肌肉紧张 度和肌肉活动能
力的方法
02
肌张力评定可以 评估肌肉的收缩
和放松能力
03
肌张力评定可以 评估肌肉的协调
性和平衡能力
04
肌张力评定可以 评估肌肉的耐力
和力量
肌张力评定的目的
1
评估肌肉 紧张度
2
判断肌肉 功能状态
3
指导康复 治疗方案
4
监测康复 治疗效果
肌张力评定的方法
徒手肌张力评定 法:通过触摸肌 肉的硬度、弹性 和阻力来判断肌 张力
01
运动肌张力评定 法:通过观察运 动过程中肌肉的 表现来判断肌张 力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

的能力
需要时可以完成某肌群的协同动作,或某块肌肉的独立运动
功能的能力
被动运动时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抵抗性。
肌张力迟缓的特征
肌张力低下
抗肢体重力能力减弱或消失
肌力降低或消失
肌张力痉挛的特征
被动运动时诱发牵张反射
对被动运动产生抵抗
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平衡破坏
可动范围减少,主动运动减弱或消失
肌张力检查方法
1.病史
2.视诊 3.触诊
4.反射
5.被动运动
6.摆动检查
7.其他检查方法:收缩 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将肢体被动地放置在空间某一位置上,有保持肢位不变的能

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间的平衡 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变为固定姿势
Ⅱ 肌张力增加较明显---在PROM检查的大部分范围内均觉肌张力增加,但
受累部分的活动仍较容易
Ⅲ 肌张力严重增高---进行PROM检查有困难 Ⅳ 僵直---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不能活 动
肌张力评定
马 念
商洛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E-mail:manian82112@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的定义及分类
肌张力(muscle tone):指肌肉静息状态下
的一种不随意、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1.静止性肌张力:肌肉处于不同活动状态下肌 肉具有的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人体变换各种姿势时肌肉产 生的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异常肌张力
分类:
(1)肌张力增高:痉挛(spasm)-锥体系损 害(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强直 (rigidity)-锥体外损害(大脑皮质、纹状体、 红核)。 (2)肌张力降低:迟缓性麻痹—周围神经病 变。 (3)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 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 进障碍。

肌张力级别标准

肌张力级别标准

肌张力级别标准
肌张力级别标准是根据肌肉紧张度和关节活动度的不同表现来划分的。

在临床中,肌张力一般分为0级到4级。

具体标准如下:
1. 0级:肌肉紧张度正常,没有异常表现。

2. 1级:肌张力稍有增高,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仅表现为关节活动度在50%以内出现突然卡住的现象。

3.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在50%以上时出现最小阻力,部分肌肉僵硬。

4.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肌肉僵硬明显。

5.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请注意,这只是肌张力级别的一般标准,具体评定可能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自己或他人肌张力的疑虑,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肌张力的评估

肌张力的评估

2024/8/6
• 上肢
•取 •抓 • 移动 • 放开
主动:运动控制障碍
治疗前
治疗后
22
2024/8/6
膀胱/直肠护理
23
2024/8/6
UMNS动态和静态肌力失衡的表现
上肢
• 肩内收、内旋 • 屈肘 • 前臂旋前 • 屈腕 • 握拳 • 拇指在拳内
下肢
• 屈髋 • 大腿内收 • 屈膝 • 膝僵硬 • 足下垂/足内翻 • 大拇趾背伸
长附近,才出现抵抗和阻力 中度 同上 但在 ROM 中 1/2 处即出抵抗和阻力 重度 同上 从 ROM 开始的 1/4 就出现明显的阻力
5
2024/8/6
表 6-4 修订的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
等级
肌张力
评判标准
0 无痉挛 Ⅰ 肌张力轻微增加
Ⅰ+ 肌张力轻度增加 Ⅱ 肌张力增加较明显 Ⅲ 肌张力严重增加
1.分类
(1)从三种不同状态下观察肌肉张
力的变化:
1)静止性肌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
也可按表6-1分类
1
2024/8/6
表 6-1 肌张力评价分类表
肌肉形态及 关节运动
检查方法
评价 肌张力亢进 肌张力低下
肌肉形态 安 肌肉硬度 静 伸张性 时
摆动度 姿势变化 活 动 主动运动 时
视诊:肌肉的外观
10
2024/8/6
许多疾病与损伤可导致肌张力变化。 肌张力降低可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疾 病(如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灰质 炎、小脑病变、脑卒中弛缓期、急 性脊髓病损休克期等)。
11
2024/8/6
肌张力增高可分为痉挛性和强直 性两大类。椎体束损害时所致的 肌张力增高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 高;椎体外系损害时所致的肌张 力增高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常见的病因。
由于僵硬,动作常表现为始动困难、缓慢或无动状 态,全身的肌肉表现也不一样,僵硬最早出现在手腕, 其次累及肘关节、肩关节等肢体近端关节。
肌张力评定
(二)肌张力低下
指肌张力低于正常水平,被动运动相关肢体时 抵抗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又称为肌张力弛缓。
肌张力评定
1.表现
• 肌肉松弛软弱,牵张反射减弱,触诊见肌腹 柔软、弹性减小;
康复功能评定学
定义
肌张力是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 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
临床以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 的阻力判断肌张力。
肌张力的产生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 础,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所必须的,也 是保证肢体运动控制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 种复杂运动所必须的条件。
7)踝关节背屈、跖屈
• 体位:仰卧,髋膝关节屈曲 • 方法:检查者一手置于踝关节近端附近,
另一手置于脚掌部,做踝关节背屈、跖屈
8)颈屈伸、侧屈、旋转
• 体位:仰卧,取出枕头,使颈部探出床边
• 方法:检查者双手把持头部,做颈屈伸、 侧屈、旋转
注意事项
1.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肌张力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外周神经和中枢 神经系统的支配情况,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外周 神经损伤常导致肌张力异常。
二、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
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
正常肌张力特征
①肌张力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 衡,通过关节周围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同时收缩, 从而使关节固定;
(二)异常肌张力评价标准
• 1.弛缓性肌张力评价标准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静息 挛缩
关节被动运动 时阻力大
被动活动 时拮抗肌 的表面电 极EMG
活跃但持 续牵张时 消退
主要与伸肌痉挛 有关的相位性牵 张反射亢进
活跃持续 牵张时继 续存在
主要与屈肌痉挛 有关的紧张性牵 张反射亢进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分级法评定标准 改良
级别 0级 级 1级 级 1+级 级 2级 级 3级 级 4级 级 评定标准 无肌张力的增加 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 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呈现最小的阻 之末呈现最小的阻 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时,在ROM后50%的范围内出现突然的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时, 后 的范围内出现突然的 卡住,然后在ROM的后 的后50%的范围内,始终出现一定的阻力 的范围内, 卡住,然后在 的后 的范围内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 的大部分时阻力均明显增加,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均明显增加,但受累 的大部分时阻力均明显增加 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僵直, 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
轻度肌张力降低特征
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较弱 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放下, 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放下,肢体仅 有短暂抗重力的能力, 有短暂抗重力的能力,随即落下 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中到重度肌张力降低特征
不能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 将肢体放在抗重力位置,肢体迅速落下, 将肢体放在抗重力位置,肢体迅速落下, 不能维持特定肢位 不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SCI下行皮层脊髓传导纤维的丧失可能导 SCI下行皮层脊髓传导纤维的丧失可能导 致中间神经元抑制活动减弱。 致中间神经元抑制活动减弱。从腱器官 Ib传入 传入) (Ib传入)激活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 减少;肌痉挛患者肌张力增加时a 减少;肌痉挛患者肌张力增加时a 运动 神经元的正常抑制丧失; Ia传入突触前 神经元的正常抑制丧失; Ia传入突触前 抑制的GABA GABA能介导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减 抑制的GABA能介导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减 少使肌肉对牵张产生较强的兴奋性。 少使肌肉对牵张产生较强的兴奋性。

肌张力分级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肌张力分级标准是指根据肌张力的不同程度,将肌张力分为不同级别,以便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休息状态下的张力,是肌肉的一种基本特征。

正常情况下,肌肉的张力是平衡的,但在某些疾病或损伤的情况下,肌张力可能会出现异常。

因此,对肌张力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肌张力分级标准通常采用0-5级来进行评定,具体如下:0级,无肌张力,即完全松弛状态。

1级,轻微肌张力,肌肉呈松弛状态,但仍可感觉到轻微的阻力。

2级,轻度肌张力,肌肉呈轻度紧张状态,但仍可被 passively moved。

3级,中度肌张力,肌肉呈中度紧张状态, passively moved 时有明显的阻力。

4级,重度肌张力,肌肉呈明显紧张状态, passively moved 时极大的阻力。

5级,极重度肌张力,肌肉呈极大的紧张状态, passively moved 时几乎无法移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通过对患者进行肌张力的检查和评估,来判断患者的肌张力分级,从而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肌张力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助于医生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统一的评估,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了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肌张力分级标准也在科研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对不同肌张力分级患者的研究,来深入了解不同肌张力状态下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总之,肌张力分级标准是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在工作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的制定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肌张力的评估准确性和可比性,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肌张力分级标准,为医疗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疗法专业特点的个体化康复治疗计划和康复 方案。
2)评定标准:
级别 0 I I+
II
III IV
检查所见
无肌张力的增加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肘时,在关 节活动范围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 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出现较小的阻力 肌张力较明显的增加:在关节活动度的大部分范 围内,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 比较容易地进行被动运动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而不能 进行被动运动
5、痉挛与肌张力过强的影响因素与联系
➢ 神经性因素(反射性的):表现为肌肉运动单位的活 动由于牵张反射高兴奋性而 增加,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后的痉挛、折刀样反射和阵挛属此。
➢ 非神经性因素(生物力学):表现为结缔组织的弹性 成分和肌肉的粘弹性成分的改变,尤其是在 肌肉处于拉伸或缩短位制动时。中枢神经系 统损伤时导致非神经性因素的继发性改变。
(二)肌张力低下:
1、轻度降低:
1)肌紧张低下,关节固定时主动肌与 拮抗肌的同时收缩较弱;
2)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抗重力位并释 放时,患肢仅能短暂地抗重力,随 即落下;
3)肌力低下,但能完成功能失; 2)不能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 3)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抗重力位并释放时,
肌张力
(muscle tone)
(三)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 1)静止性肌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
2、异常肌张力: 1)肌张力过强(hypertonia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 2)肌张力过低(hypotonia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 3)肌张力障碍(dystonia 肌张力损害或障碍)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肌张力过强(被动牵拉时阻力 的增加)是神经性因素和非神经性因素共同 作用的 结果。
6、导致痉挛的常见疾病:
➢ 脊髓损伤 ➢ 脱髓鞘疾病 ➢ 脑血管意外后 ➢ 脑外伤 ➢ 去皮层强直 ➢ 去大脑强直 ➢ 脑瘫
7、改良的Ashworth分级量表评定
1)评定方法:
检查者握住被检肢体部分快速做屈或伸 的运动,根据阻力出现的时间,检查者手中 体验到的阻力大小判断痉挛的程度。
(四)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和机体位置与牵张反射的相互作用,不良的姿 势和肢体位置可使肌张力增高;
2、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 3、紧张和焦虑的心理因素,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使肌张
力 增高; 4、患者对运动的主观作用; 5、合并问题的存在,如尿路结石、感染等; 6、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发热、感染、代谢和/或电解
患肢迅速落下,不能维持规定肢位; 4)抗肢体重力而移动的能力极小或消失; 5)不能完成功能动作。
三、结果记录、结果分析与 制定治疗计划
1、记录肌张力的异常部位、程度、肌张力异常 的类型;
2、记录肌张力异常对ADL能力的影响; 3、记录影响因素; 4、分析异常肌张力对作业活动的影响及程度以
及导致肌张力异常的因素等; 5、在全面评定的基础上,选择和制定具有作业
质紊乱影响肌张力 7、药物; 8、环境温度等。
二、评定方法:
(一)痉挛的评定:
1、定义:
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 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以速度依赖 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异常为特 征的运动障碍。
2、原因: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所致
3、特征:
1)牵张反射异常; 2)紧张性牵张反射的速度依赖性增加; 3)腱反射逾常; 4)具有选择性,并由此导致肌群间的失衡进一步引发协同运动
功能障碍; 5)临床上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深腱反射高激活性、阵挛、异
常的脊髓反射、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加和运动协调性降低; 6)可因姿势反射机制及挛缩、焦虑、环境温度、疼痛等外在因
素发生程度的变化。
4、痉挛特殊的表现:
1)巴彬斯基反射(babillski) 2)折刀样反射(clasp-knife reflex) 3)阵挛(clonus) 4)去脑强直(decerebrate rigidity) 5)去皮层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