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探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12ebc95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7.png)
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智能化转型发展
要推动智能化转型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研发投入:增加对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机制,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3.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支持政策。
建立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基地,为创新企业提供场地、资金、人才等支持。
4.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加强技术转移和运用:鼓励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加强技术转移和运用的宣传推广,促进技术的快速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推动智能化转型发展。
6.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创新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障创新成果得到合法的保护和运用。
7.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制定针对智能化发展的支持政
策,包括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科研项目资助等,激励企业加大智能化转型的投入和行动。
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推动智能化转型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1bfad06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0.png)
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作为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1. 明确战略目标:确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战略目标,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衔接。
明确技术中心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确保创新工作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一致。
2. 组建跨职能团队:在技术中心组建具备多学科、跨职能的创新团队。
促进不同领域专业人才的合作与交流,激发创新思维。
3. 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培训计划和引进战略,建设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
提供员工发展计划,鼓励员工参与创新项目,并在创新中获得成长。
4. 创新文化建设:倡导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包括容忍失败、分享知识、提倡开放沟通等。
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员工提出创新点子并将其付诸实践。
5. 研发流程优化:优化研发和创新流程,确保项目管理高效有序。
引入敏捷开发、设计思维等方法,提高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6. 技术平台建设:建设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平台,提供必要的硬件、软件和工具支持。
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促进知识共享与集成。
7. 与外部合作:主动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
共享资源、共同攻关,提升创新的全局效益。
8. 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及时申请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降低技术风险。
9. 投入和绩效评估:提供足够的研发经费和资源支持,确保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
同时建立创新绩效评估机制,激励创新团队和个体。
10. 不断学习与改进:持续学习行业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及时调整创新体系中的不足之处。
建立经验反馈机制,推动创新体系的不断优化。
这些建议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深化,关键是确保创新体系与企业整体战略一致,并能够有效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能力视角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江西为例
![企业创新能力视角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江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a2ed4c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2.png)
作者简介:冯金强(1982 ),男,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技术创新推进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创新管理㊂企业创新能力视角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江西为例冯金强(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技术创新推进中心,江西 南昌330029)摘 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㊂当前,江西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纵深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时期㊂江西从2014年开始连续6年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江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㊂对江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㊁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江西实际,从系统观出发,就如何优化企业创新能力提升㊁夯实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提出建议㊂关键词: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中图分类号:F 124.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2272.2020040440 引言技术创新体系是在一个将企业㊁高校院所㊁政府部门㊁技术中介机构等各方要素集合起来的网络系统㊂在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㊁政府是主导㊁高校院所是知识源㊁技术中介机构是催化剂㊂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决策主体㊁投入主体㊁风险承担主体以及利益主体[1]㊂近年来,随着江西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逐渐从过去的政府主导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这是一个深刻的转变㊂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存在企业创新主体错位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㊁自主创新环境尚不完善㊁创新链衔接不畅等一系列突出问题㊂因此,如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㊂1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典型做法和经验近年来,江西始终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㊂江西省工信厅自2014年开始连续6年实施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 (以下简称 推进计划 ),通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研发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运用为动力,以标准化宣贯为保障,以质量品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依托,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加快江西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㊂推进计划成功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典型做法和经验㊂1.1 探索并优化多要素联合供给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服务江西省工信厅于2014年在南昌㊁九江两地成功探索与实践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服务,并不断扩大并优化产业关键要素供给范围,目前已涵盖人才培养㊁标准化宣贯㊁质量管理提升㊁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㊁新产品研发创新㊁产业技术创新升级㊁区域品牌建设㊁对标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等个性化定制服务㊂中小微企业㊁大型企业㊁产业集群等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下单点菜[2]㊂截至目前,共计实施了36个专项推进计划,累计受益企业3000多家,辅导企业创新管理人员1.6万余人次,为企业增加利润3亿多元㊂在区域层面,涵盖了10个设区市和30多个县(市㊁区)㊁开发区;在产业层面,已覆盖机械㊁电子信息㊁新材料㊁新能源㊁纺织服装㊁生物医药等10多个行业和16个江西省重点产业集群㊂1.2 坚持并深化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近年来,政府越来越多地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一个趋势㊂江西省工信厅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企业创新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6年的持续探索和成功实践,形成了独84具特色的江西模式,即在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的顶层设计中采取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即政府由原来的集公共服务提供者㊁开展者㊁监督者三者于一身,变成了主要扮演计划制定者㊁经费供给者㊁环境营造者㊁ 精明 购买者㊁市场和社会组织培育者㊁监督评估者等6种角色[2]㊂1.3 设计并提高产业企业参与 推进计划 的选择标准推进计划 在选择培育企业时,主要针对有一定规模㊁有创新需求㊁进入转型时期的企业,要求参加集中辅导的企业不少于50家,参加重点辅导的企业不少于10家㊂其中:针对新产品研发创新专题,组织参与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必须在2000万以上;针对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和区域品牌建设方向的,组织参与的企业必须为省级以上开发区内产业相关企业;针对质量管理㊁知识产权㊁标准化宣贯等方向的,必须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㊁意向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㊁技术创新试点示范企业或其它经省级及以上部门认定的科技创新企业㊂1.4 实践并完善从向企业输血到培育提升企业自我造血能力的新路径推进计划 的持续开展通过为企业提供即时㊁便捷㊁高效的服务,大大提高了企业创新效率,增强了企业创新信心,无疑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起到了引领示范效果,彰显了江西在国家创新体系探索中的卓越成效㊂通过 推进计划 活动,省工信厅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出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新模式,由政府向企业输血到培育提升企业自我造血能力的新路径,实现了政府以少量资金投入精准服务企业㊁帮助更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多方向㊁多维度目标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企业从 授人以鱼 到 授人以渔 的转变,既发挥了政府对企业的积极引导作用,又激发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将政府服务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对政府的需求进行了有效对接,形成了良性循环㊂1.5 深化参与推进计划 产业及企业发展理念 推进计划 属于公益服务,由省㊁地财政共同出资,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全程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企业参与热情更高,通过 四两拨千斤 的引导和服务,帮助企业理清思路㊁补足短板㊁突破瓶颈㊁构筑高地,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由 要我创新 到 我要创新 ,由 个人创新 到 组织创新 ,由 单个企业创新 到 产业协同创新 ,由 技术研发导向 到 客户需求导向 ,由 拍脑袋研发 到 战略研究决策研发 ,由 企业家单点信息搜集 到 企业全员信息网络搜集 的模式转变,促进企业更新观念,达到为其创新赋能的效果,从而加快形成企业㊁产业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赢局面㊂2 江西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㊁推进江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有力举措㊂江西近年来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目前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达12727家,其中,2019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47户;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2019年江西省新产品立项达320项;累计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0家,其中,2019年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㊂与发达省市相比,江西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突出表现为企业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主体㊁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2.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江西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和建立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占比不到一半,有省级新产品立项和建立省级研发平台的规上企业占比更小,远低于发达省市,与同为中部省份的安徽相比,也尚显不足,企业自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少,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少,高新技术企业产出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善㊂2.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偏少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投入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㊂国际经验显示,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才能维持现状,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3]㊂据统计,江西2018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41%,在全国列第16位,在中部地区位居第4,而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82%㊂由于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科研设备陈旧,手段落后,成果偏少,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㊂2.3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人才㊂江西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优秀的学术和工程技术带头人㊁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头人㊁知识密集型企业管理人才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㊂专业技术94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领域的人才较多,而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偏少[4],同时,江西省企业的吸引力不足,不仅难以吸引各种资源流入,而且本地要素的外流现象严重,导致江西教育资源落后与科技人才流失现象并存,人才已成为制约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㊂2.4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只有企业尤其是企业管理层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才能产生自主创新动机,释放自主创新激情,进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㊂当前,江西很多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主创新理念,只重速度,求规模与效益,而不注重自主创新,盲目追求短平快,不愿花精力㊁时间㊁资金搞技术创新,企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市场竞争力不高㊂因此,对于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增强其自主创新意识势在必行[5]㊂2.5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全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有助于保障与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同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㊂目前,江西省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现有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小㊁服务能力和层次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管理,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二是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人才管理不到位,重视人才却难以留住人才,虽然前期也花了不少时间㊁精力与资金,但由于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㊁跟踪培养不到位,使企业出现了人才流失问题,给企业创新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制度执行不到位㊂自主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复杂活动,而很多企业并没有考虑研发人员的精神激励,物质奖励也没有充分体现公平性,在创新团队组建中并没有按照岗位制度要求予以安排㊂3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江西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提升企业创新能力㊁加快江西技术创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㊂江西开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工作已经6年了,通过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结合当前新形势㊁新政策㊁新经验,现提出以下建议㊂3.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既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㊂一是要坚持 政府推动㊁企业为主体㊁市场导向 原则,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强政府服务职能,营造和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6];三是要持续给予财政支持,确保给予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专项资金投入;四是推进试点示范企业建设,对接国家部委政策,培育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发挥试点示范企业带动作用,逐步扩大影响㊂3.2 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江西通过 推进计划 ,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㊂一要营造企业自主创新氛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引导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开展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调整与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要帮助企业优化科技创新投入,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组织程度,把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长优势,把发展实力转化为发展后劲;三要指导企业制定并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战略,持续增强原始创新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竞争力;四要制定积极的财税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自主进行技术创新,确保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㊂3.3 支持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工作中,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的培训,聘请知名专家作为智囊,将企业培训对象分为创新领导者㊁产品经理㊁项目经理和流程经理等不同角色和层次,通过集中培训㊁信息导入㊁专家诊断㊁现场辅导等形式,帮助企业导入研发创新管理新方法,培养跨部门的创新团队,建立研发创新工作体系,解决研发管理实际问题㊂3.4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㊂企业家作为企业创新领导者,对技术创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㊂通过 推进计划 ,帮助企业尤其是企业家树立 不创新,就落后 的危机意识,促进企业全体全员形成对创新活动的重视㊁理解㊁投入㊁支持和参与的行为规范,打破企业内不思进取㊁安于现状等僵化观念的束缚,形成积极进取㊁勇于探索㊁鼓励创新㊁宽容失败㊁开放包容㊁追求卓越的企业创新文化[6]㊂3.5 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健全的技术创新机制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㊂一是强化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及鼓励措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企业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需求;二是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采取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措施,形成尊重知识㊁尊重人才㊁尊重创造的企业创新文化,树立协同攻05关㊁顾全大局的团队意识,形成增强凝聚力的企业创新文化[7];三是优化企业自主创新管理机制,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长效激励机制,以激发创新热情㊂参考文献:[1] 徐玉婷.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2] 李锋白.解构产业基础江西企业创新把根扎实[N ].中国工业报,2020-01-06.[3] 刘晓荣.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N ].甘肃科技,2013-02-28.[4] 科技部(专题专栏).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纲要.2004.[5] 张剑光.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J ].价值工程,2007(9):18-25.[6] 本刊评论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J ].中国经贸导刊,2012(18):29-33.[7] 姜信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D ].经济日报,2012-07-13.(责任编辑:邢文君)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f r o m t h e P e r s pe c t i v e of E n t e r p r i s e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T a k e J i a ng x i a s a n e x a m pl e F E N G J i n q i a n g(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i a l I n d u s t r i a l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n n o v a t i o n P r o m o t i o n C e n t e r ,N a n c h a n g 33002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 i s t h e m a i n b o d y o f t h e 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i s a l s o t h e m a i n b o d y o f a c o u n t r y an d t h e r e g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o c c u p i e s t h e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s ys t e m.A t p r e s e n t ,J i a n g x i i s i n t h e d e c i s i v e s t a g e o f b u i l d i n g a m o d e r a t e l y p r o s p e r o u s s o c i e t y i n a l l r e s pe c t s ,a n d p u s h -i n gf o r w a r d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p r o v i n c e s .S t a r t i ng f r o m 2014,J i a n g x ih a si m pl e m e n t e d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P r o m o t i o n P l a n "f o r s i x c o n s e c u t i v e y e a r s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e n t e r p r i s e s ,a n d a c c e l e r a t e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i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w i t h e n t e r p r i s e s a s t h e m a i n b o d y ,p r o m o t i n g J i a n g x i t o a c h i e v e h i g h -q u a l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b y l e a ps a n d b o u n d s .T h i s p a p e r m a k e s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e n t e r pr i s e s a n d s p e e d i n g u p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J i a n gx i P r o v i n c e ,a n d i n c o m b i n a t i o n w i t h t h e r e a l i t y o f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s t a r t i n g f r o m a s y s t e m a t i c v i e w ,t h i s p a p e r p u t s f o r w a r d s o m e s u g ge s t i o n s o n h o w t o o p t i m i z e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f e n t e r p r i s e s ,c o n s o l i d a t e a n d s t r e ng th e n t h e p ri n c i p a l po s i t i o n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e n t e r p r i s e s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a n d p e r f e c t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s t e m.K e y wo r d s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e n t e r p r i s e 15。
浅谈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浅谈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6895e5dc26fff705cc170ac1.png)
一
有的“ 生产力促进 中心 ” 、 “ 国家 工程 中心” 等机构 的作 用 , 要 通过 灵活多样 的方式 向企业提供引进新技术 、 共性技术支持 、 标准化 与
质量管理 。 第五 , 为 科技 型 中小 企 业提 供 创 业 国 务
【 关 键词 】 中小企 业 ; 技 术创 新 ; 对 策措施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 的知识 和新技术 、 新工艺 。采用新
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高产 品质量 、 开 发生产新 的产 品 、 提 供新 的服务 ,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包括产 品创新与
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创业 时 , 要在 审批制 度上进 一步深 化 改革 , 简化登记手续 , 并且 要在 继续发 展完善 现有 “ 孵 化器 ” 的基 础上 , 为科技型 、 技术型 的 中小企 业提供创 业支持 。另外 ; 对 留学
人员 在 国内创 办科 技型企业 的 , 政府应 当在审批 制度上 给予更多 的支持 , 不能仅在税 收“ 几减几 免” 上给予 优 惠 , 而应 当在审批 制
包括各类创新 的组合 。清华大学博家骥先生所给 的定义 即反 映了 在管饭意义上对技术创新 的理解 : “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 的
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及活动。中介 服务机构可有效 地解决科技成 果向市场转化难的问题 , 为知识的供求提供一个场所 。另外 , 也可 使企业对吸收的新?技术 和成果产业 化能 力有充 分 的了解 , 避免 造成投资失误 。对技术成果 转化的评估 要求 较高 , 除了一 般性 的 评估外 , 还要涉及无形资产 和技术前景评估 , 因此相应地对评估 机 构 的要求较高 。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1e7a096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7.png)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1. 前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通过制度性和文化性措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不少企业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本文将总结一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并提出一些启示,以供有需要的企业参考。
2.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创新,企业可以得到差异化的优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因此,建设一套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 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营(1)创新组织架构的建立企业要想做好技术创新,首先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
可以成立专门的技术创新团队,该团队负责研究、探索新技术和新产品,并负责组织技术创新活动。
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立技术创新委员会、技术创新部门等方式,将技术创新工作纳入到企业体系中来,并将其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从而保证技术创新的重视和持续性。
(2)制定创新战略和创新规划在组建专业的技术创新团队后,企业需要制定创新战略和创新规划。
创新战略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要达成的战略目标,创新规划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要实施的行动计划。
企业需要将创新战略和创新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捆绑在一起,确保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的整体发展作出贡献。
(3)加强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的建设除了创新战略和创新规划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的建设。
企业应该采用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创新流程和标准。
另外,在企业内部形成鼓励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和个人价值的文化氛围,激励员工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从而推动创新的不断实现。
(4)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持续地投入精力和资源。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活动,搭建技术创新的平台,吸纳更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建设
![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fc919f2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a.png)
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建设一、引言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之一。
自主创新意味着企业能够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入手,分析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建设。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与重要性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在自身的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开展自主研发、创新活动,旨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主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主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自主研发,企业可以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可以使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阻击力,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
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自主创新能够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带动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4.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建设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建设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自主创新组织、机制、流程和文化等一系列环节的落地实施。
它可以有效地保障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效益,提高自主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期发展。
1. 建立自主创新组织企业应该在组织架构中设立专门的自主创新部门,负责研发、设计和制造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工作,同时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报告自主创新的进展和成果。
在组织架构中设立自主创新部门可以保证自主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现。
2. 建立自主创新机制企业应该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员工投入自主创新工作,例如奖金、晋升、培训等,同时为员工提供创新工作的支持和服务,并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打造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团队。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17639e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2.png)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味着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机制和体系,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实施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以下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企业科研基础建设企业科研基础建设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包括实验室建设、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方面。
企业应加大对科研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共享设备和人才资源,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
二、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等途径,将科技创新绩效作为员工评价的重要指标,向优秀的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
此外,还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发挥其潜力和创造力。
三、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企业要优化科研资金的使用方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
同时,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效益最大化。
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价值,促进企业的发展。
因此,企业要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力度,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企业创造利润和竞争优势。
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科技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将外部的科技成果引入企业,同时利用企业自身的科技能力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
五、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团队的事业。
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组建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吸引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
同时,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团队整体的科研水平。
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攻关,合作研发。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探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51cf7c1db7360b4c2e3f6439.png)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探摘要:作为当今最有效的技术创新方法之一,TRIZ在我国的推广工作已经进入了快速普及阶段。
在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载体,如何将这种高效的技术创新方法引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是所有渴望创新的中国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分析中国企业特点和TRIZ市场现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五要素。
关键词:技术创新,TRIZ,体系建设1、简介“制造大国”已经成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最显眼的标签,而在回视中国工业发展道路时却不难发现,过去三十年,中国一直寄予希望的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强国梦的道路开始越走越窄。
从洋货遍地,到世界工厂;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大国,中国用6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工业化的历程,下一步中国将面临的是在世界性大国上的探索与发展,于是“中国创造”开始顺理成章地取代“中国制造”,相对应的,自主创新也开始更加频繁地被提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成为创新型国家。
只不过,这条路走起来或将并不轻松。
从2005年开始,自主创新一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提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频繁碰头,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以便从制度上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而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也开始发现“技术引进可以获得成熟的技术,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引不进来。
”技术创新这个词,尽管在中国企业中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还显得有些稚嫩和无力。
与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等硬指标相比,我们可以将创新能力(或创造力)看作是一种“软实力”,而核心技术恰恰是这种“软实力”的产物。
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存在阶段性的差距。
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
2、TRIZ在中国的现状从市场主体上来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大企业。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战略实施情况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战略实施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48e77bb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0.png)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战略实施情况一、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必须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建设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并将其付诸实施。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战略实施情况,并分析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企业为推动技术创新而建立的一系列组织机构、流程、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体系。
其中,组织机构包括技术创新部门、研发中心、技术委员会等;流程包括技术创新的规划、研发、试验、验证等流程;制度包括技术创新的评估、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文化则涉及员工的创新意识、沟通协作等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
1. 组织机构建设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明确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和推动。
建立专门的技术创新部门有助于集中资源和精力进行创新活动。
研发中心则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能力。
此外,设立技术委员会来参与决策和监督技术创新也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2. 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是确保技术创新有效进行的关键。
技术创新的流程包括规划、研发、试验、验证等环节。
规划阶段需要明确技术创新的目标、范围和时间表,以及资源和预算的分配。
研发阶段需要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试验阶段则是对创新成果进行实际验证,以确保其可行性和稳定性。
3. 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保障技术创新顺利开展的保障。
技术创新的制度包括评估、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评估制度可以评估创新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为决策提供依据。
奖励制度可以激励员工参与技术创新,鼓励他们提出创新想法并付诸行动。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则可以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提高其竞争优势。
4. 文化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建设是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和提高沟通协作能力的关键因素。
创新意识是指员工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以及对于创新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探——以苏州为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探——以苏州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cd52c7901f69e31433294de.png)
般 预 算 收入 ;全 市 工 业 总产 值 达 到 2 7 5 元 , 30 亿
居 全 国城市 第二 位 , 为 全 国重要 的先 进 制造业 成
基 地 。 0 9 末 , 州 市 中小 企 业 累 计 达 到 1.3 20 年 苏 5 7
・
鉴于 中小企 业在 国民经济 中的重要 作用 和在
政策研 究;孙林岩( 95 15 一
造 管理 和 人 因工程 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F7 .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4 32 1)30 2-6 收 稿 日期 :2 1- 3 2 2 91 2 0 1 0 ( 1 -16 4 0 0 0 0 10 — 1
)男 , , 河北 景县人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先进制
l 26 ・
苏州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探
发展 过程 中 的弱势 地 位 , 府 需要 通 过 各项 政 策 政
来 支 撑 中 小 企 业 发 展 。 0 0年 9月 , 州 市 政 府 21 苏 正 式 批 复 同 意 实 施 《 于 加 强 科 技 金 融 结 合 促 进 关 科 技 型 企 业 发 展 的若 干 意 见 》 以 下 简 称 《 见 》 , ( 意 ) 明确提 出对 苏州 市科 技 型中小 企业 在信 贷 、 资 、 投 融 资 、 险 等 方 面 给 予 实 质 性 的 资 助 和 优 惠 。这 保
一
观 点 支 持 熊 彼 特 等 人 ,即 大 企 业 是 推 动 创 新 的 最 主 要 的 甚 至 是 唯 一 的 力 量 ;另 一 种 观 点 拥 护 古 典 和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即 中 小 企 业 在 竞 争 驱 使 下 能
关于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1ae68cebb4cf7ec4afed0ad.png)
三 、企业技术创新体 系构建的主要 内容 根据 以上原则 ,企业构 建技术创 新体 系的框架结构大体 为 :
1 建立 以企业技术 中心 为核心 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 . 主要依 托 ,在企 业安全生产 ,规划建设 ,科研 开发 、技术改造 ,
维普资讯
, , 分 ’ 热 点 _ 祈 l ■, ' l ■ , l ■ I I
_辜秋琴 四J大学经济 学院 四川循环经济研究 中心 l I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 目 “ 西部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 (6 J 0 ) 0XL1 6
择 的技术创新战略 的统领 下协 同各方 的力量 ,要注意体系各要素 推广中心 、技术咨询 中心 、高级技术人才培训 中心 、对外 技术 合 的有效配合与激活 ,以达到 1 1 + >2的效果;四是要有利于提高企 作交流 中心 。
业技术创新能力 .形成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和提高企业 的竞争力 ; 2 建立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为重点的技 术支撑体 系 .
或潜在优势结合起来 ,选择相应技术创要包括 以下 三种 : 一是 自主创
企业技术 中心 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和企 业科技进步的 源 问题 。
设备 引进 、技术 消化 等工作 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除技术 中心和其 新战略 。企 业技术来源 主要是 自主开发 ,但并不排斥引进技术及 它正式 的技术部 门外 ,企业还可 以建立多种 非正式 的技术创新活 联合开发技术 。这往往需 要企 业具有较 强的开发实力 ,能实现基 础研究 向应用研究的转化 。二是模仿创新战略。企业技术主要通 动组织 ,如技术攻关小组 、创新活动 小组 等作 为辅 助组织。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总结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e7f7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2.png)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总结一、引言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构建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企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们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二、现状分析1.技术创新意识提升: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宣传活动,员工的技术创新意识得到了提升,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
2.创新机制建设:建立了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和相关流程,制定了创新激励政策,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3.平台资源整合:整合了内外部资源,建立了技术研发平台和实验室,提升了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和效率。
4.合作交流加强:积极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三、成果展示1.新产品开发:成功推出了一系列技术领先、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拓展了市场份额。
2.技术突破: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3.专利申请:大量技术创新成果已转化为专利,并申请了一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4.奖项荣誉:多次荣获国家级和行业级技术创新奖项,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四、存在问题1.创新氛围不够浓厚:企业创新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员工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2.创新机制不够灵活:创新机制中存在繁琐的流程和约束,需要简化和优化。
3.创新投入不足: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还有待提高,资金、人才和资源投入不足。
五、发展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贯通的创新管理体系,激发全员创新活力。
2.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模式,提高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
3.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4.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国际合作,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不断优化创新流程,简化管理程序,提高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速度。
六、结语我们企业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行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27ba3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2.png)
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一、引言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并越来越受到企业家和政府的关注。
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是在支撑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创新能力提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介绍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关键因素,总结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发展的不同层次和阶段。
二、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目前,国内外的许多企业都开始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不断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除少数拥有独特技术和专利的企业外,其他企业如何构建创新体系,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面,将分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介绍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国内中国企业的创新水平一直都受到国际上的质疑,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创新,通过建设创新体系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政府支持中国政府一直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支持企业创新。
其中,《关于加快政府工作机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等文件对企业创新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
2.国有企业国内的大型国有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等,通过建设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知名企业。
3.私营企业近年来,国内的私营企业也开始关注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如腾讯、华为等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团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国外国外企业的创新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创新体系建设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美国美国企业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成果显著,其中,贝尔实验室就是美国创新体系建设的代表。
贝尔实验室不仅仅是美国尖端科技的沃土,更是企业行为、企业组织结构、组织文化方面的创新实验室。
2.欧盟欧盟各成员国企业在创新领域的合作也非常活跃,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良好的企业创新实践和跨国合作。
3.日本日本企业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创新水平跟中国和美国在同一个层次。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48ac83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7.png)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立起一套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
以下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首先,建立创新文化。
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支持,只有对创新持有积极的态度,并将其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中,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内部创新比赛、设立创新奖励机制等方式,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意识和文化。
其次,完善研发机构和团队建设。
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来支撑。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合理的部门和岗位设置、搭建研发平台等方式,加强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建设。
同时,企业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引进外部专业的技术资源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建立规范的创新管理制度。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创新活动。
企业可以制定专门的研发管理制度,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流程,规范研发项目的立项、实施和评估等过程。
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创新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创新项目的管理和监控,确保项目的进展和质量。
第五,加强与外部创新资源的合作。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可以积极与外部创新资源进行合作。
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客户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享技术和市场信息;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研发项目;与创新企业、孵化器等进行合作,引进外部创新资源和创新技术。
通过与外部创新资源的合作,企业可以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规划。
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创新机制和流程,加强创新文化和团队建设,规范创新管理和保护,加强与外部创新资源的合作,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总结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c11220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d.png)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总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在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强组织管理、加大科研投入、注重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努力。
本文将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行总结,探讨企业在这方面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它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能力,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和上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1.加强组织管理: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有效的创新机制,使公司内部的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协作与协调,确保技术创新的高效推进。
2.加大科研投入: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企业要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建设完善的研发设施和实验室,吸引高层次人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3.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企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研人员,打造一支强大的技术创新团队。
4.建立创新文化:企业要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5.加强与外部合作: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需要加强与外部技术机构、高校、研究院等的合作,共享资源共同研发,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跨界融合。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1.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可能会面临投入不足的挑战。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基金,设立技术创新奖励制度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11eea71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1.png)
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首先,树立技术创新的战略地位。
企业需要将技术创新列为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技术创新部门或机构,负责技术创新的规划、组织和管理,将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
其次,加强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企业需要建立具有一流研发能力的研发团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研人员。
同时,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合作等形式,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企业可以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创新管理体系,包括创新项目的甄选和评估机制、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等,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度。
企业还可以引入一些创新方法和工具,如设计思维、众创、开放式创新等,促进创新的发生和传播。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和合作。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合理配置技术创新的资源,包括人力、资金、设备等。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还可以与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技术创新的共同发展。
最后,建立创新文化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企业需要树立尊重和鼓励创新的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尝试新的方法。
企业可以设立创新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
此外,企业还可以组织各类创新活动,如创新沙龙、创新大赛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战略、人力、组织、资源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形成一个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整体。
只有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铁路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
![铁路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8a5ff3dc28ea81c758f578e1.png)
发展“ 短板” 推进铁路现代化 , , 完全依靠 自己的力量
是 不切实 际 的。铁路 企业 必须在 坚定 不移 地推 动原 始 创 新 的基 础 上 , 把集 成 创 新 、 引进 消 化 吸 收再 创 新 摆
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以及基础性 、 前瞻性等
方 面 的研 究 工作 。推进 科研 投 资 多元 化 , 励 社会 资 鼓 本投 资铁 路 科研 开 发领 域 , 取 国家 和 地方 政 府对 技 争 术创 新 的政策 和 资金 支持 。注重 专 利 申请 , 励发 明 、 鼓
别企业忽视一线职工在生产实践中所蕴含 的智 慧, 忽 略对基层职工 中所掌握“ 小窍门”“ 、小偏方 ” 的深度挖
掘与推 广 。
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 完善支撑铁路科学
发展 的科技 创新 体 系。重点 要做 好 以下 五个 方面 的工 作: ( ) 持 原 始创 新 、 1坚 集成 创 新 和 引 进 消化 吸 收再 创新 的有 机结合 。 世界 铁路快 速发 展和铁 路高 新技 在 术 已经 打开 国界 的背 景下 , 改变 铁路 制 约经 济 社会 要
保 国家利益和铁路整体利益最大化 ; 同时 , 把铁路运
输 企业 、 备制造 企 业 、 计施 工 企业 、 研 院所 等 相 装 设 科 关 资 源集 中起 来 , 以互 利 共赢 为纽 带 , 化 科 技 资 源 优 配 置 , 成 基础 理论 研究 、 形 应用 研 究 开发 、 品设 计 制 产 造 有机结 合 的发展 格局 。 ( ) 强科 技成 果转 化 。科 技 成果 只有 转 化 为现 3加 实 生 产力 , 能发挥 其应 有 的作 用 。把 市 场需 求作 为 才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模式初探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模式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91f102f7c8d376eeaeaa31ca.png)
【 日 20 — 8 1 作者简介】 收稿 期】o6 0 — 6 张振海(
企业在 自主创 新过程中 存在的 问题及原 因分析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具 有无可替代 的地位和作用 , 要全面提升企业的 自主 创新能力 , 就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 企业要成为技术创 新体系中的主体 , 必须拥有 自己的技术 中心 , 但我 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 足 已是不争 的事 实。 长期 以来 , 我国的科技体制和税收政策导致我国企 业用于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的资金 比较缺乏 , 同时 也导致在企业工作的高级研发人才相当缺乏。据 统 计 ,O2年 , 20 中国没有 开 展 技术 研 发 活 动 的企 业
维普资讯
第5 卷 第4 期
2O 年 l 月 06 2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构 建 以企 业 为主 体 的技术创 新 体 系 南京 工业 大 学 工业设 计研 究 院, 苏 南京 江 摘 200 ) 109
t n ic s f h m r o bet aetein v t n n a w i ,tepo l ea pi t no c — i ,sn emot e aen t l h v o ai .A dmen hl h rbe i t p l ai f e h o ot a o h n o e ms n h c o t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初探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c98ab06844769eae009ed53.png)
1 6 项 目管 理 不 细 .
建筑业 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 生产特点决定 了科 其
技 含 量 比较 低 , 产 方 式 较 落 后 。 革 开 放 以后 , 内许 多行 生 改 国 业 为 了 保 持 持 续 稳 定 发 展 , 大 了在 技 术 领 域 的 投 入 , 建 加 而
术 现 状 迫切 要 求 进行 技 术创 新 。技 术 创 新 侧 重 于科技 资金 的投 入 , 先进 装 备 的投 入 , 型材 料 的 应 用 , 械 设 备 的 更 新 , 艺技 新 机 工
术的创新和信息技 术的应用。 技术创新应注重可持 续发展 , 强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 同类型的企业要 有 自身的创新特 色, 加 不 使
NO . 0 0 V2 1 蛐 蝴 蛐 建 筑企 业技 术创 新 初 探
邱 岳 丹
( 闽西职业技术学 院, 福建 龙岩 3 4 2 ) 6 0 1 摘要: 建筑企业技 术创 新能为企业解 决技术难题 , 高工程质量 , 提 降低工程成本 , 保证企业得 以持续发展 。我 国建筑业的技
一
我 国 目前建筑施 工机 械装备率较低 , 不仅在大型特种施 工机械 设备的使用上比较欠缺, 而且不注 意提 高小型手工机
具 的机 械 化 程 度 , 多地 方 还 是 用 人 工 操 作 。 很
1 5施 工 工 艺不 精 .
孔之见 。
1建 筑 企 业 的 技 术 现 状
1 1科 技投 入 欠 缺 .
12 技 术 装 备 落 后 .
建 筑 企 业 技 术 装 备 率 虽 然 逐 年 上 升 , 上 升 幅 度 远 不及 但
发展和市场 竞争 的制高 点, 医治 企业的“ 视 ” 近 眼光 , 在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探摘要:作为当今最有效的技术创新方法之一,TRIZ在我国的推广工作已经进入了快速普及阶段。
在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载体,如何将这种高效的技术创新方法引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是所有渴望创新的中国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分析中国企业特点和TRIZ市场现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五要素。
关键词:技术创新,TRIZ,体系建设1、简介“制造大国”已经成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最显眼的标签,而在回视中国工业发展道路时却不难发现,过去三十年,中国一直寄予希望的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强国梦的道路开始越走越窄。
从洋货遍地,到世界工厂;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大国,中国用6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工业化的历程,下一步中国将面临的是在世界性大国上的探索与发展,于是“中国创造”开始顺理成章地取代“中国制造”,相对应的,自主创新也开始更加频繁地被提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成为创新型国家。
只不过,这条路走起来或将并不轻松。
从2005年开始,自主创新一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提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频繁碰头,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以便从制度上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而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也开始发现“技术引进可以获得成熟的技术,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引不进来。
”技术创新这个词,尽管在中国企业中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还显得有些稚嫩和无力。
与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等硬指标相比,我们可以将创新能力(或创造力)看作是一种“软实力”,而核心技术恰恰是这种“软实力”的产物。
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存在阶段性的差距。
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
2、TRIZ在中国的现状从市场主体上来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大企业。
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它们具有先天的技术创新动力。
同时,它们的研发能力强、规模大,利于分摊研发成本。
反观我国的现状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设计、制造领域的支柱企业大都是大型的国有企业。
它们主要依靠政策性垄断生存和发展,其内部机制并不利于技术创新。
其中,国企老总多为任期制,技术创新虽有利于提升企业长远竞争力,但短期内往往表现为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投入。
这不仅会使短期利润下降,且存在技术和时间风险。
因此,国企老总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搞或少搞研发。
我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来自母体,其在中国境内所进行的研发无论从层次上还是从投入上来看,都非常有限。
其研发内容也往往以针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研发为主,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而大量的民营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限制,也无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因此,当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于政府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中国的TRIZ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主要的买家就是政府。
不论是由各级政府部门出面组织的各种技术创新培训班,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的技术创新项目,其资金来源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中央财政。
从产品上来看,作为支撑技术创新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论,TRIZ正式进入大陆市场已经有8个年头了。
一方面,从最初只有一个从业公司在这一领域拓荒,到现在TRIZ 在中国的遍地开花,TRIZ的推广普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具体的操作当中,无论是培训、软件推广,还是咨询项目,都存在很多问题。
培训在培训方面,市场上从2~3小时的宣讲,到1天、2天、3天、5天、10天,甚至30天的培训产品都有。
既有理论培训班,也有应用培训吧。
既有公开课形式的培训班,也有企业内训形式的培训班。
有的是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方式进行分类,有的是按照国际TRIZ协会推出的1级、2级、3级认证体系进行分类,林林总总各不相同。
但是,无论是师资培训还是应用培训,从培训效果上来看,都很难达到客户预期的目标。
作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1、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TRIZ进入大陆的时间较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现有的师资力量都还比较薄弱,无法达到所需的水平。
在企业内训市场上,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
作为技术创新最终载体,企业之所以引入TRIZ,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希望提高技术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TRIZ应用到现有产品的设计、制造中,应用到新产品的设计中,以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水平、实际工程背景和实践工作经验,培训师往往很难将自己所讲授的TRIZ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也就无法正确引导学员利用所学到的方法解决自己面临的技术问题。
其结果往往是,企业花费大量资金购买了培训,企业员工花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参加了培训,但学员学到的只是一堆理论知识,根本无法利用所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难度认识不足,心态过于浮躁。
由于各种原因,TRIZ从业人员在进行市场推广的时候,往往过分地夸大TRIZ的作用,过分地将学习的过程简单化。
这最终导致很多企业负责人在对TRIZ的认识上产生了巨大的偏差。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创新就是TRIZ,参加一个培训班就掌握TRIZ,技术人员就个个都成明家了。
买个CAI软件就可以创新了”。
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会导致两种极端的态度:(1)创新(或TRIZ)很简单,可以迅速地掌握;(2)这么简单的东西根本无法解决企业复杂、专业的技术问题;第一种态度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负责人对培训的期望值过高,是我们根本无法达到的。
购买了培训以后,其结果必然是企业负责人对TRIZ的热情从巅峰掉入谷底,从此对TRIZ敬而远之。
第二种态度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负责人认为TRIZ就是骗人的东西,根本不可能有这么神奇,拒绝购买。
我们都知道,TRIZ理论是通过对大量高水平的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和总结而抽象出来的一种用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方法论。
其起点是高级别的发明专利,其终点是现实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因此,TRIZ是与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紧密相连的一种实用的方法论,其目标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的实用能力,绝不是通过短期的理论学习就可以轻易掌握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TRIZ就像围棋一样,规则虽然简单,但是在实战中的变化却非常复杂,易学难精。
工程技术人员在学习TRIZ的时候,大体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该阶段的重点是系统地学习其理论知识,将各个部分的内容融汇贯通,为后续的阶段的进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习阶段。
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多做一些经典的练习题,将自己想出的方案与参考方案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其具体的实用方法。
这也是迅速提高学习者应用水平的捷径。
∙实战阶段。
以理论学习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习阶段所锻炼出来的解题能力为工具,对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求解。
根据作者自己的体验,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因此,仅仅通过5天或10天的理论培训就想掌握TRIZ,基本上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软件推广自从1992年Invention Machine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工程应用软件领域,成为全球第一家创新软件开发供应商出现以来,陆续出现了很多CAI软件开发商和CAI产品。
目前,世界范围内,基于TRIZ的CAI软件主要有以下几款:∙美国Invention Machine Corporation的Goldfire;∙美国Ideation International Inc.的Innovation WorkBench;∙美国Ideacore的TRIZ Contrasolve;∙美国Innovation Works, Inc.的Pro/Innovator;∙美国Pretium Innovation, LLC的Guided Innovation Toolkit;∙加拿大Thought Guiding Systems Corp.的The Root Cause Finder;∙乌克兰The Innovation Knowledge Company的;∙俄罗斯Analytika的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Systems;∙俄罗斯Center of Creative Technologies的IdeaFinder +;∙比利时CREAX的Innovation Suite;最早进入中国大陆的CAI软件是2001年由当时的安世亚太公司代理的美国Invention Machine Corporation的TechOptimizer(Goldfire的前身)。
到目前为止,已经登陆大陆的CAI软件有:∙美国Invention Machine Corporation的Goldfire;∙美国Ideation International Inc.的Innovation WorkBench;∙美国Innovation Works, Inc.的Pro/Innovator;比利时CREAX的Innovation Suite;近年来,我国的TRIZ研究人员也开始自主开发CAI软件,代表性产品是河北工业大学TRIZ研究中心(中国TRIZ研究中心)开发的InventionTool。
同时,还有黑龙江省计算中心TRIZ工作室花费两年时间开发的“Triz发明原理计算机辅助系统”,以及思想者Trizor。
由于各种原因,在CAI软件的普及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CAI软件应用与TRIZ理论培训的脱节。
就像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是CAD软件的理论基础一样,TRIZ的理论方法是CAI软件的理论基础。
只有在学习和掌握了TRIZ的理论方法之后,才有可能正确地、高效地使用CAI软件。
但是,在当前的CAI软件推广过程中,CAI软件提供商主要提供的是软件使用方法的培训,而忽略了TRIZ理论方法的培训。
即便是CAI软件提供商以赠送的形式所提供的短期TRIZ 理论方法培训,也远远无法支持用户对CAI软件的正常使用。
其直接后果就是,用户购买了CAI软件后,根本无法将其应用到日常的设计工作中去,短暂的热情过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更有甚者,连软件包装盒上的塑料封装都没有打开过。
为了更好的了解CAI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作者建议相关部门对已经购买CAI软件的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以便了解购买者真实的使用状况。
其次,是CAI软件的性价比问题。
一方面,代理商所提供的国外CAI软件的价格过高,作为中国经济中创造性最高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购买;另一方面,国内自主开发的CAI软件在功能和性能上还无法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
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极大地限制了CAI软件在大陆的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