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 (MRI) 低场系统的技术发展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MRI基础级临床应用

MRI基础级临床应用

三、射频系统
射频系统由射频发生器、射频放大器、射 频线圈等构成。 射频线圈有发射线圈和接受线圈之分。发 射线圈发射射频脉冲(无线电波)激发人 体内质子发生共振;接受线圈是接受人体 发出的MR信号(也是无线电波)。
四、计数机系统
五、其他辅助设备:检查床、液氦及 水冷却系统、空调、图像存储和打印 机等设施。
双线征
3. 腹腔常见病变的MRI诊断
正常肝脏
T2WI 动脉期
T1WI
肝 右 叶 囊 肿
门脉期
T2WI
T1WI
DWI
肝 右 叶 海 绵 状 血 管 瘤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T2WI
T1WI
DWI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T2WI 动脉期
T1WI 门脉期
DWI





延迟期
肝 转

脂肪肝
肝硬化 脾大 腹水
胆道低位梗阻
胆总管结石
MRCP
T2WI DWI
T1WI






冠状T2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4. 盆腔常见病变的MRI诊断正正常 Nhomakorabea常




子宫多发肌瘤
多 发 子 宫 肌 瘤
左 侧 卵 巢 囊 肿
子宫腺肌症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子 宫 内 膜 癌
宫颈癌
正常前列腺
前列腺癌
直 肠 癌 伴 肠 外 侵 犯
同一种组织在不同状态\参数下显出来的不同特性(信号)变化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进展一、概述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磁矩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原理的物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

自20世纪40年代该技术被发现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核磁共振技术已经从最初的基础研究拓展到了众多实际应用中,成为了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具有自旋磁矩的原子核在外加恒定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能级分裂,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时,原子核就会吸收射频场能量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通过检测和分析这种磁共振现象,可以获取原子核种类、数量、位置、运动状态等信息,进而实现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深入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技术在硬件设备、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其在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分子结构解析、生物医学成像、材料科学研究等领域,并且在石油勘探、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领域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综述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的认识,同时也期望能够推动核磁共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1. 核磁共振技术的定义与基本原理核磁共振(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的分析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当具有磁矩的原子核被置于一个强大的恒定磁场中时,原子核的磁矩将沿着磁场方向进行排列。

此时,如果向原子核施加一个与恒定磁场方向垂直的射频场,当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拉莫尔进动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就会吸收射频场的能量,发生能级跃迁,这种现象就称为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广泛,涵盖了化学、物理、医学、生物、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MRI)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其无创、无辐射、高分辨率的特性使得它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低温技术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低温技术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低温技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

十多年来,随着超导、低温、磁体、射频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高新技术的发展,MRI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最先进的诊断设备之一。

按照MRI系统主磁体磁场的产生方式,通常将其分为永磁型、常导型(阻抗型)、混合型和超导型四类。

由于超导型MRI具有场强高、功耗小(磁体基本无功耗)、磁场均匀稳定和系统信噪比高等优点,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本文首先介绍超导MRI 成像系统的磁场建立过程及其失超的概念,然后讨论超导磁体的低温保障技术。

超导环境的建立同阻抗型磁体一样,超导型磁体也由线圈的电流产生磁场。

两者的差别主要是线圈的材料不同:前者用普通铜线绕制,而后者由超导线绕成。

目前所用超导材料主要是铌钛与铜的多丝复合线,它的工作温度为4.2K(-269℃),即一个大气压下液氦的温度。

因此,超导线圈必须浸泡在液氦里才能正常工作。

MRI磁体超导环境的建立通常需要下述步骤:磁体低温容器抽真空超导磁体一般在CFRP或GFRP支撑结构下依次装有环形真空绝热层、液氮容器和液氦容器,超导线圈置于液氦容器之中。

各容器都有非常好的绝热性能和密封性能。

可见超导磁体的制造工艺是相当精细的。

真空绝热层是超导磁体的重要保冷屏障,其保冷性能主要决定于它的真空度。

因此,抽真空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超导磁体运行后的经济性能。

磁体安装完毕后,一般在现场对其抽真空,但有些厂家的产品出厂前就已抽毕。

真空绝热层抽真空的过程可分为两步。

首先用旋片式机械泵抽吸约4h,使内部压力降至10Pa (1mbar)以下。

紧接着改用涡轮分子泵,将内部压力抽至10-3Pa(10-5mbar)。

要达到这样低的压力,涡轮分子泵需连续运转数十小时,有时长达数日。

此间一旦出现断电情况,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因此,真空绝热层抽真空前MRI系统的不间断电源应该安装就绪,以便将涡轮分子泵与其相连,断电后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关闭磁体上的真空阀。

磁共振原理和临床应用

磁共振原理和临床应用
• 能清晰显示椎管内脊髓内外的正常结构 和病变,不需要椎管内注射造影剂
• 对脊柱退行性病变显示清晰,同时显示 继发的脊髓改变,对颈胸椎为首选
• 对椎体、椎旁病变优于CT,能早期发现 椎体的肿瘤和椎旁病变向椎管内侵犯
MRI临床应用--脊柱脊髓
• 能清晰显示手术后的改变,鉴别术 后腰背疼痛的原因如椎间盘复发、 手术疤痕
• 我们不能测到这个磁力,因为它平行于外磁场, 和外磁场处于同一方向。
MRI原理-射频脉冲RF和能量交换
• 给病人发射一个短促的电磁波,其目的是扰乱 沿外磁场方向宁静运动的质子
• 当质子频率和RF脉冲的频率相同时,就能进行 能量交换
• 把病人置入强外磁场中,沿着外磁场方向产生 一个新的磁矢量,施加RF脉冲后,产生一个新 的横向磁化,而纵向磁化减少,甚至可消失。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陈自谦
MRI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 在40年代,两名美国科学家 菲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 和爱德华·普塞尔(Edward Purcell)分别独立地做了第一 个核磁共振的实验。
– 他们发现原子核在强磁场 中能够吸收无线电波的能 量,然后重新释放出能量 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段时 间被称为“弛豫时间”。 通过分析这些无线电信号, 人们能够知道许多种分子 的结构和形状。
• 纯液体/水具有长T1 • 中等大小分子的T1短 • T1大约2-5-10倍于T2 • T1大约为300-2000ms
• 质子失去相位一致性, 发生T2弛豫
• 质子失去相位一致性 为外磁场不均匀性和 组织内部磁场不均匀 所致
• 液体/水的局部磁场 较均匀故T2时间长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并用于人体成像。

30多年的时间里,MRI得到迅速开展,硬件设备和成像技术不断更新。

主磁场、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功能的改良,多通道、多采集单元、并行采集等技术的应用,使MRI设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像速度明显加快。

近几年,超高场MRI在脑功能成像、频谱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心脏检查、冠心病诊断、腹部等脏器的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1]。

1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利用血管内血液流动或经外周血管注入磁共振比照剂显示血管结构,还可提供血流方向、流速、流量等信息,已经成为常规检查技术。

MRA技术主要有时间飞跃法( time offligh,t TOF)、相位比照法(phase contras,t PC)和比照增强MRA(CE-MRA)。

TOF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方法,该技术基于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常用形式有2D TOFMRA和3D TOFMRA。

2D TOFMRA采用较短的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 TR)和较大的反转角,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较好,有利于静脉慢血流的显示,多用于颈部动脉和下肢血管的检查。

3D TOFMRA空间分辨率更高,流动失相位相对较轻,受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多用于脑部动脉的检查[2]。

PCMRA是利用流动所致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流信号的一种方法,包括2D PCMRA、3D PCMRA和电影(cine) MRA。

与TOFMRA比拟,PCMRA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静脉性病变的检查和心脏及大血管血流分析。

CE-MRA是经外周静脉团注比照剂Gd-DTPA后,利用比照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然后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3D fastTOF SPGE,反转角>45°)进行成像。

MRI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MRI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信号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
水MR信号的80%来自细胞内,20%源自细胞外间隙。自由水:有较高的自由运动频率,T1长,呈低信号。结合水:依附大分子如蛋白质周围构成水化层,自由运动频率大幅减小,接近拉摩尔共振频率(6--65MHz),T1时间也很长,但比自由水稍高。
信号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意义:囊性星形胶质细胞瘤与囊肿,CT均表现为低密度,不易区别。MRI在T1图上由于囊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囊液富含蛋白质,T1短于脑脊液,所以信号较脑脊液高。
磁共振波谱
MRS是利用磁共振化学位移现象来测定组成物质的分子成分的一种检测技术,是目前唯一可测得活体组织代谢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的检查方法。常用的是氢质子(1H)波谱技术。H在不同化合物中的磁共振频率存在差异,因此它们在MRS的谱线中共振峰的位置也就有所不同,据此可判断化合物的性质,而共振峰的峰高和面积反映了化合物的浓度,因此还可进行定量分析。
信号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
MRI的信号强度是多重组织特征参素的可变函数,它所反映的病理生理基础较CT更广泛,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从而决定了这种检查方法更具有开拓性。T1、T2时间、氢质子密度、血液(或脑脊液)的流动、化学位移对图像对比度起了重要作用,它是区别不同正常组织,区分正常与异常组织的主要MRI诊断基础。

水肿


脑灰质

灰白
含水囊肿


脑脊液


瘤结节
中低
中高
脂肪

白灰
亚急性血肿


骨皮质


胆固醇
中高

骨髓质

灰白
三酸甘油酯

低场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低场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低场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105例胆管梗阻疾病患者,应用低场MRI及MRCP进行检查,并经病理学诊断,分析低场MRI及MRCP诊断准确率。

结果低场MRI及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诊断中其准确率为95、2%。

结论胆管梗阻疾病患者采用低场MRI及MRCP检查,具有较高准确率,有效降低临床检查数量及检查费用,确诊率上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低场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胆管梗阻疾病胆管梗阻性疾病在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变,确定梗阻病变位置、范围及发生原因对于临床治疗具有前提性作用。

临床中经常用到的检测方法为超声、CT、ERC等,存在各自特点及局限性。

近些年,伴随低场磁共振成像(MRI)科技发展,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的临床应用,胆管系统疾病在检查过程中也应用到MRCP,其在检查过程中无损伤性,具有较高简便性与安全性[1]。

本文选取105例胆管梗阻疾病患者,分析低场MRI及MRCP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2方法患者均接受低场MRI及MRCP检查,且检查前持续禁食6h。

选取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操作,场强0。

35T,正交体线圈,应用常规横断面FSET2WI,SET1WI进行序列扫描。

获得横断面图像基础上对MRCP序列进行定位,斜冠状位往右前方倾斜20~400,所应用MRCP检查时,TR、TE=13840~17900、308~319,选取厚度4mm,层间距4mm,层数18~29,获得的原始图像以最大强度投影(MIP)将垂直体轴作为中轴完成重建,100间隔需重建完成18幅由不同角度产生的平面投影像。

按照所需,增加扫横断面MRCP、冠状面FSET2WI和SET1WI序列。

2结果在所选取的105例患者中,经术前诊断,误诊5例,准确率为95、2%,如表1。

低场核磁共振检测技术

低场核磁共振检测技术
2 0 1 8 1 6 1 4 2 0
T 1 弛 豫 率
1 8 1 6 1 4
T 2 弛 豫 率
1000/T T1( 1/s)
1 0 8 6 4 2 0 -1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9 0 1 0 01 1 0
y = 0 .0 9 6 x + 0 .3 7 7 2 2 R = 0 .9 9 9 8
食品农业测试案例
·重复性:标准偏差小于0.1%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Mean STD 黄豆 含油率% 18.09 18.07 18.07 18.06 18.04 18.03 18.05 18.02 18.05 0.02 含水率% 6.31 6.30 6.48 6.41 6.33 6.43 6.41 6.24 6.36 0.08 含油率% 1.86 1.85 1.80 1.82 1.81 1.85 1.87 1.82 1.84 0.03 小米 含水率% 11.34 11.36 11.49 11.31 11.60 11.49 11.50 11.52 11.45 0.10
可视化观察冻土融化过程
上图中亮的信号代表水分,随着融化的进行,信号逐渐从外部向内部发展,最后完全融化。 图中 , 着 , 部 部 ,最 高压驱替
石油能源测试案例
MnCl溶液驱油(水驱油)过程 (
1. 从红色-黄色-蓝色,信号 依次减弱; 2. 油的信号强,MnCl的水 的 的水 溶液的信号弱; 左图水驱油的过程是从左到 右驱替,首先岩心的靠左孔 隙内的油被水驱替走,随着 驱替时间的延长,水慢慢从 岩心的左边扩散到整个岩心, 直到最后 走岩 内的 有 直到最后驱走岩心内的所有 油。
农业领域测试案例

探讨低场磁共振FLAIR技术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低场磁共振FLAIR技术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肺炎支原体快速鉴定培养法在早期支原体肺炎诊 断 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黄 双 旺
( 广东省第二 中医院检验科 ,广东 广 州 50 9 ) 10 5
【 摘要 】目的 探 讨肺 炎 支原体 ( ) MP 快速 鉴 定培 养法在 MP感染早期 诊断 中的价 值 。 法 应 用 MP快速 签 定培 养 法对 本院 2 1 年 7月~ 2 1 方 00 00
在 F AI 列检 出而 T E 列 T W I 检 出 的 1 个 病 灶 中 ,3 L R序 S 序 未 9
间对 比度 ,使病变显示 更为清晰 ,利于观察 。近 年来F A R L I 技术被广 泛应用于颅脑疾病 的MI 成像 中。我 院对 16 u 5例颅 内病 变患者行F A R L I 序列扫描 ,获得 了较满意 的病 灶显示率 ,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 1 资料 与方法
年1 2月 4 0例 急性下呼 吸 道 感染住 院惠者 的咽 拭 子标 本进 行 MP培 养 , 时 用被 动 凝 集法检 测 患者 血 清 中 MP—gM 抗体 。结 果 4 0例 7 同 I 7
急性 下呼 吸道 感 染患 者咽拭 子 MP快 速签 定培 养 法培 养阳性 1 8 , 阳性率 2 . 3 例 9 %。被 动凝 集 法抗体 检 测 阳性 9 例 , 4 8 阳性率 2 . 0 %。快速 9
液 体衰减反转恢复 (u t ut vr o cvr,F A R l d tn e n s f i ae a di e inr oe e y L I)
技术是2 世 纪9 年代I i e公司的H ja等研 发出的一项影像学成像 0 0  ̄P kr c a l n 技术 。F A R L I 技术通 过抑制脑脊 液信号强度 ,增 加病灶与周 围组织之

低场磁共振MRCP技术的应用

低场磁共振MRCP技术的应用

的NO 浓度高1000倍[8],高浓度的NO 可以引发神经毒性,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导致神经系统各种功能损害。

铅可降低海马内NOS 活性,而i NOS 活性增强[9]。

本研究结果显示:铅中毒组海马NOS 活性降低、iN OS 活性增加。

多数学者认为:铅是通过抑制海马NOS 活性,使NO 产生减少,从而抑制海马LTP 形成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但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铅中毒时CNS 的损害也可能是由i NOS 催化产生的高浓度NO 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引起的。

锌是维持NOS 活性形式同型二聚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周围发生任何立体化学改变都会影响NOS 的活性[10]。

本文研究如表1所示,锌预防组和锌治疗组大鼠海马总NOS 活性高于铅中毒组而低于对照组(P <0.05);锌预防组大鼠海马总NOS 活性高于锌治疗组(P <0.05)。

锌预防组和锌治疗组大鼠海马i NOS 活性低于铅中毒组而高于对照组(P <0.05)。

关于铅中毒的锌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比较研究,Fl o ra [11]等作了一次报导。

Fl ora 等用维生素B 1联合锌对染铅大鼠进行驱铅治疗发现:染铅同时给大鼠补锌与染铅造成铅中毒后再补锌治疗相比,前者更能降低铅在肝、肾等器官的蓄积,增加尿液中铅的排出量;提高血液δ2A LAD 的活性。

提示染铅同时补锌比铅中毒后补锌治疗更能有效的拮抗铅毒性。

本次研究中,预防组(染铅同时补锌)海马N OS 的活性高于治疗组;锌预防能拮抗铅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损伤。

研究证明,染铅同时给锌比铅中毒发生后补锌治疗对铅毒性的拮抗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亚急性铅中毒时wistar 大鼠海马的NOS 等酶的活性降低和i N OS 活性升高,大鼠海马CA 1区和齿状回n NOS 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补锌能够一定程度上逆转这种改变,减轻铅中毒大鼠海马的损害。

研究中几乎所有指标都显示,染铅同时补锌和铅中毒发生后补锌相比,前者对铅毒性的拮抗作用,更为明显,说明预防比治疗更有效。

低场磁共振MRCP技术的应用(附40例临床报告)

低场磁共振MRCP技术的应用(附40例临床报告)

低场磁共振MRCP技术的应用(附40例临床报告)
朱华浩;余开湖;盛炼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8(022)002
【摘要】基层医院采用低场强磁共振,过去不能进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近几年MR影像软件更新迅速,低场强磁共振也能进行MRCP检查,并能取得很好质量的图像。

我们对40例可疑胆道梗阻疾病病人采用低场磁共振仪进行MRI、MRCP检查,探讨低场磁共振MRCP的技术应用及临床重要性。

【总页数】2页(P145-146)
【作者】朱华浩;余开湖;盛炼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湖北,咸宁,437100;咸宁学院附属第一
医院放射科,湖北,咸宁,437100;咸宁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湖北,咸宁,4371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低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J], 曹俊华;戴捷;李铁柱
2.低场强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临床应用评价(附24例报告) [J], 胡昭兰;叶录安;王

3.低场强磁共振三维时飞法脑血流成像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附52例报告) [J], 蔡宗尧
4.低场强磁共振MRCP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J], 葛建钢;陆健美;王小乐
5.LMW—400型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临床应用——附1512例报告 [J], 黄新生;聂志忠;刘国民;王红;刘世安;郭林;胡和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场核磁水分分布

低场核磁水分分布

低场核磁水分分布
(实用版)
目录
1.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2.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分分布检测中的应用
3.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大米、虾干和刺槐种子中的应用实例
4.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
一、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是一种测量物质中水分分布的无损检测方法。

它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测量物质中氢原子在磁场中的共振吸收信号,获得物质的水分分布信息。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分辨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等领域的水分检测。

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分分布检测中的应用
1.大米浸泡过程中的水分状态变化
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大米浸泡过程中的水分状态进行测定,研究发现水分进入到大米中心所需的浸泡时间最短为 35 分钟,浸泡加水量最少。

这为大米的浸泡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大米的加工质量。

2.虾干过程中水分动态变化
低场核磁共振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监测虾干过程中水分的动态变化。

研究表明,虾干过程中的水分变化与其营养成分、口感和品质密切相关。

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虾干的水分动态变化,有助于优化虾干加工工艺,提高虾干品质。

3.刺槐种子吸水过程水分的变化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刺槐种子吸水过程中水分的变化,可以获得刺槐种子吸水、萌发过程中的横向弛豫时间。

这有助于了解刺槐种子吸水过程中的水分分布规律,为刺槐种子的育苗、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三、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分辨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在水分分布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MR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MR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TE(回波时间):900脉冲 与产生回波之间的时间。TE 的长、短决定着能否显示出 组织间T2的差别,使用长TE 能显示出组织间T2信号强度 的差别。
精选ppt
18
TR,TE与加权像的关系
加权成像 TR(ms)
T1WI T2WI PdWI
短 ≤500 长 ≥2000 长 ≥2000
TE(ms) 短 ≤30 长 ≥60 短 ≤30
或三种信号改变的影像。
精选ppt
78
4、流动效应:在SE序列中,由于血 管内血流的快速流动,MR接收不 到信号,使流空的血管腔呈黑影 ,称为流空现象。当然,流动血 液的信号还与流动方向、流动速 度以及层流和湍流等有关。在某 些状态下,流动的血液也可表现 为明显高信号。
精选ppt
79
人体正常组织在T1WI和 T2WI上的灰度
精选ppt
71
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 ):是静注高浓度Gd-DTPA 进行MRI的动态成像,借以评 价毛细血管床的状态与功能 。主要用于肿瘤和心、脑缺
血性病变的诊断。
精选ppt
72
脑皮质功能定位:应用血
氧浓度依赖(BOLD)技术
显示刺激诱发的脑局部灌注
官组织之间的结构显示清
楚,有利于病变的三维定
位。
精选ppt
77
3、MR的图像是以不同灰度的黑白 影构成,在描述时,不论在那种图像上 ,都用信号的高低来表示,高信号表 示白影,中等信号表示灰影,低信号 表示黑影。也可用T1或T2的长、短 来描述,如长T1和短T2表示为低信 号黑影,短T1和长T2表现为高信号 白影。混杂信号表示包括上述两种
1978年才用于临床。

低场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

低场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
T WI 2 成像 。结果 : 采用单次 2 T2tecrti -l h序 列所得 M C D- - - -hc s b s o k - R P图像清晰显示正 常胆管树 , 胆道梗 阻患 者均 能显示梗 阻部 位及程度 。定位诊断正确率达 10 。结论 : 0 低场强下应 用单 次 2) I 厚层重 T - s 序 列对胆道 梗阻 I 2T e
R P作为一种新 的胆道疾病检查方法 , M C 不使 用对 比剂和逆 行插 管就 可以显示 胆道 图像 , 宽了 M I 拓 R 的临床应用 范围 , 并且 r w一时间较短 , 不能 行 E C r 2 对 R P检查 及 碘过敏 者较
适用 , 与 U 、T相结 合 , 并且 SC 可明显提高诊断水平 。M C RP
断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 这是 胰胆管 系统疾病 的 诊断和治疗 , 特别是 阻塞性黄 疸 的诊 断和 治疗 的一大进 展 。
国 内外文献上多采用高场强 M 仪成像 , R 采用低 场强成像 的
报道较少 ] 。为此 , 我院在 0 2 R 扫描仪 上用单次 2 - .TM D
T2tecr hc+l h序 列 对 4 一 - - i sb s ot k — 6例 正 常 及 胆 道 梗 阻 患 者 进
定 显影 , 而只能显示扩 张 的胆道 及梗阻水 平 的大概位 置 。
MRC P通过多角度旋转成像可 以避免胆管树重叠 , 而将结 从
石大小及位置 明确 显示 清楚 。对于壶 腹部肿 瘤所 引起 的梗 阻, 由于病灶较小 , C R M P虽然不能作 出定性诊 断, 可以通 但 过观察扩张的 胆管树 。向临床 提示恶性 梗阻 的信息 。而 胰
指 肠 壶 腹部 为 定 位 像 , 用 2 - 2tecr hc-l h序 列 采 1 T -s- - i s b 3 ot k —

低场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优势分析

低场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优势分析

低场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优势分析发布时间:2022-11-28T03:54:25.19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5期作者:蒋怡冰1 李婧2 李景华1 张丰收1 鲍建峰1* [导读] 核磁共振成像是基于身体组织的质子在强静磁场中对高频电磁波的共振吸收。

蒋怡冰1 李婧2 李景华1 张丰收1 鲍建峰1*1.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2.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科技处核磁共振成像是基于身体组织的质子在强静磁场中对高频电磁波的共振吸收。

磁场的高频电磁波的共振吸收。

这种信号的振幅很低。

它变得当周围磁场的强度增加。

在核磁共振成像的早期,有两个技术概念用于产生一个静态磁场。

两者的可用场强都是有限的。

一种方法是使用C型永久磁铁具有垂直于病人纵轴的静磁场。

这些磁铁很容易制造,并且有很长的使用寿命但非常重。

沉重的重量使其难以在更高的场强下使用这些磁铁很难在较高的场强下使用。

永磁体不能被关闭或消磁。

场是永久性的存在。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电磁铁,病人被安置在磁线圈中,磁场沿着磁线圈运行。

病人被安置在磁线圈中,磁场沿着病人的纵轴运行。

纵轴运行。

这些磁铁比较轻但有很高的能量消耗。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台带有新一代超导磁铁的核磁共振装置被引进到美国。

在1980年代中期,医院引进了第一批带有新一代超导磁铁的核磁共振装置。

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用液氦冷却的某些材料接近绝对零度时,显示出欧姆电阻的损失。

它们成为超导材料。

超导磁体使得产生比以前可能的场强多倍的静态场成为可能。

这导致了低场强和高场强系统的支持者之间的讨论。

彼得Rinck恰当地将其称为"场强战争"。

尽管低场强有很好的论据,但由于图像质量更好,超导系统成为了新的标准,在2000年,场强<1.5T的MRI系统的比例约为30%,而现在约为5%。

在这个时期3T系统的市场份额从0%增加到大约30%。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些技术改进被开发出来。

低场磁共振对肩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

低场磁共振对肩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

13 8
MED CAL I TREATMENT
影 像 与 检 测
列更 为 敏 感 , 现 为 肱 骨 头 外 缘 为 边 缘 锐 利 的 高信 号 区 。 全 性 表 完 肩袖 撕 裂 MRI 现 可 分直 接征 象 和 间接 征 象 , 接 征 象是 肌 腱 局 表 直 部 短 如 与 盂 肱 关 节和 肩峰 下 滑 膜 囊 相 交 通 , 2 及S I 表 现为 T wI T R 不 规 则 高信 号 带 贯 穿 肩袖 肌腱 , 骨 头直 接 和 肩峰 接 触 。 肱 间接 征
骨 折 x线 平 片 仅 显 示 骨 质 密 度 稍 高 , 纹 理 欠 清 晰 未 见 明 显 骨 骨
折 改变 。
12 MR 检 查 方法 . I 使 用 G in .T 磁 型 磁 共振 机 , 者 仰 卧 , E Sg a 0 2 永 患 头先 进 , 拆
除 9 颈 部 线 圈 底 坐 , 线 圈 与 身 体 平 行 套 入 患 侧 肩 关 节 并 固定 , 干
骨 质 挫 伤M R 显 示 呈 片 状 长T1 2 号 ; I 长T 信 脂肪 抑制 序 列 呈 高 信号 , x 片未 见异 常 改 变 ; 袖 损 伤MRI 示 肱 骨 头外 缘 低 信 而 线 肩 显
号 肌 肉 韧 带 呈 不 规 则 长 T1 T2 号 , 长 信 以T2 I w 及脂 肪 抑 制 序 列
( TI 显 示 明 显 , S R) 见图 1 。
前 臂 外 展 伸 直 。 规 扫 描 横 轴 位 、 矢 状 位 、 状 位 S T1 I 常 斜 冠 E W 、
F E T2 I S R序 列 , W I TR/ S W 、 TI T1 : TE=4 0 9 , W ITR/ O /1 ms T2 :

低场磁共振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低场磁共振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行磁 共振 检 查 , 用 西 门 子 0 3 T 共振 仪 , 规 T1 、 2 I 采 .5 磁 常 WI T W 、
脑 梗死 的病 理 演 变 具 有 特 征 性 。 灌 注 后 脑 梗 死 脑 组 织首 先 低 出 现 细 胞 毒 性 水 肿 , 后 局 部 出 现 血 管 源 性 水 肿 ; 脑 屏障 最 初 之 血
还有 利 于新 旧梗 死 灶 的鉴 别。
急性脑梗 死在D I W 表现 为高信号 , 组急性梗 死灶在 发病6 以后D I 本 h W 显示达 Io , o% D I 以早 期 明确脑梗 死诊 断 , 2 I L I 像 相结合 W可 与T W 及F AR
高 于T W(2 3 )T W(2 9 )F AR7 .% , 1 I .% ,2 I5 .% ,L I(7 6 )差异有统 计 学意义 。 论 4 结
先 做常 规MRI 扫描 , E T1 R T = o ~6 0 1 ms矩 阵 S wIT / E 3 0 0 / 5 2 6 5 或 3 0 5 NE 2 T E T WI T T =, 0 0 9 ms 5 ×2 6 2 2 6 X= , S 2 R/ E 4 0 / 0 X
矩阵 2 6X 5 或 30 2 6 E 2 E L 1 ~2 , L I 5 6 2x 5 N X: , T = 2 4 F A R参数 : R/ 2 T
T =7 0 / 0 ms 矩 阵 2 6 5 或 3 0 5 E = , 厚6 m , E 2 0 15 , 5 ×2 6 2 ×2 6 N X 4 层 a r
脑 梗 死 是 由于 血管 狭 窄 或 闭 塞造 成 相应 的 脑 组织 缺 血 坏死 或 软化, 是一 种 致 残率 、 亡率 极 高 的常 见病 , 以 早 期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期治 死 所 早 疗 至关 重要 , 是 C 但 T及 以往 低 场MRI 术 难 以 发现 超 急性 期 脑梗 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 (MRI) 低场系统的技术发展及临床应用 (上)刘克成 等本文作者刘克成先生,西门子迈迪特(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副总裁; 徐健先生,翁得河先生,研发部研发工程师; 何超明先生,研发部研发工程师。

2004年3月2日收到。

关键词:MRI 低场系统 高性能配置 高场应用低场化导言长期以来,磁共振低场系统由于受到信噪比的限制一直被认为只能用于常规的临床检查。

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高场的功能被逐级地移植到低场系统上,使得低场系统的临床应用得到很大的拓展。

本文就低场系统的技术发展及临床应用趋势做一简单的概要。

一 医用磁共振低场系统的特点1. T 1与场强一般来说,低场系统是指主磁场场强低于0.5T 的系统。

虽然当场强下降时,信噪比也随之下降。

但是,由于人体组织的T 1值却是随着场强的降低而相应地减少。

T 1与场强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来近似:T 1∝B 0n n=1/2~1/3(与组织有关)在三种场强条件下的T 1值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绝大多数的组织,当场强从1.5T 降低到0.35T 时,其T1值将缩短将近一半。

因而,为获取同样对比度的图像,在偏转角相同的条件下,在低场系统上重复时间TR 可以选择得比较小。

这就是说,在给定的扫描时间里,低场系统允许有更多的平均。

从Ernst 方程:αErnst =arccos(e 1T T R−)可以得出: 当偏转角α不变时,重复时间T R 为T 1的函数:T R =-ln(cos(α))×T 1以脑脊液为例。

在1.5T 和0.35T 的不同场强条件下,脑脊液的T 1值相差一倍。

在偏转角相同的情况下,纵向弛豫恢复快慢差异是很明显的,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保持图像对比度相同的条件下,在0.35T 的系统上,由于脑脊液的T1值只是在1.5T 系统上的一半,所以重复时间可以相应地从3000ms 缩短到1500ms 。

假定在二维成像时,相位编码步数为N Y =256,在1.5T 系统上,重复时间如果是T R = 3000ms ,平均次数为N AVG =1,那么所需要的扫描时间为:T scan (1.5T)=T R ×N Y ×N Avg=3000×256×1=768000ms而在0.35T 的系统上,由于重复时间可以相应地缩短到约1500ms ,所以在相同的扫描时间内,可以允许平均次数为2,其计算如下:T scan (0.35T)=T R ×N Y ×N Avg=1500×256×2=768000ms增加扫描平均次数所带来的一大好处是能减小由于各类运动所引起的伪影。

从理论上,当场强由 1.5T 下降到0.35T 时,图像的信噪比会下降 4.3倍(1.5/0.35)。

但是考虑到在相同的扫描时间内,在0.35T 的系统上可以允许平均次数为2。

因此,在0.35T 上所采集图像的真正信噪比损失应该为:3.41414.15.135.02×=× 由此可以看出,图像的信噪比随场强下降并不完全是线性的关系。

当然,在临床应用中,有多种组织并存,实际情况要比单一组织的情形复杂得多。

在下面的讨论中还会提到,在低场系统上由于绝对化学位移的减小,可以用低带宽采样,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信噪比的损失。

2. 化学位移及磁化效应化学位移与场强成正比。

水与脂肪的化学位移约为 3.5ppm ,在不同的场强上,位移的频率也不同,如下表所示:正因如此,在低场系统上允许使用较低带宽采样,而不会产生较明显的化学位移。

低带宽采样的直接好处是改善图像的信噪比。

如上表所示,在保持化学位移不大于一个象素的条件下,即每个象素的采样频率不小于相应场强下的化学位移频率(如图2所示),与1.5T 的系统相比,0.35T 可获得信噪比增益为2.12倍,相反在3.0T 上信噪比则下降0.71倍。

位移=BWperpixelf ppm 05.3×3. 磁化效应与T 2*与化学位移一样,磁化效应也是与场强成正比。

如下列公式所示。

∆B=σB 0+(Х2-Х1)B 0∗21T =化学位移+磁化效应 =B T ∆+γ21 对相同的两种组织来说,当磁场强度下降时,磁化效应也随之成正比下降。

如对于肺部成像,在1.5T 场强下,T 2*约为1.4ms; 而在0.35T 场强下,T 2*约为15ms 。

因而,在低场系统上可以进行较高质量的肺部成像,如图3所示。

4. 特定吸收率SAR单位射频吸收率或特别吸收率(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是用来衡量人体对射频脉冲的能量吸收时变磁场的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在生物体内沉积,这是主要的生物效应机制。

SAR 定义为每公斤体重生物组织内所吸收的射频能量(W),它是对组织中电磁能量吸收值或射频功率沉积值的度量,由于射频电磁场是非均匀的,身体的被检部位可能经受更强的射频辐射。

因此SAR 有局部和全身之说。

单位射频吸收率的估算公式如下: SAR=重量人体质量射频吸收功率D r W 2202[kg]][αϖσ•∝ 它与中心频率w 02或场强(w 0=γB 0)的平方成正比,对于调幅型(AM)射频脉冲来说它也与射频脉冲的偏转角α2的平方成正比(90°或是180°),同时它还于射频脉冲的占空比D 成正比。

而射频脉冲的占空比则又是重复时间TR 的函数。

此外,它还与线圈效率、成像组织容积、组织类型(电特性)、解剖结构等其他因素有关。

从公式及图4中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场强降低时,SAR 则以平方关系急剧下降。

因而与高场系统(≥1.5T)相比,SAR 在低场系统上对临床应用的限制很小。

这就使得在低场系统上许多序列的应用及扫描参数的选择具有更大的范围和灵活性。

如TrueFisp 及较短重复时间并带有恢复脉冲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图5显示了当使用TrueFisp 时,SAR 与偏转角之间的关系。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1.5T 系统上,随着偏转角的增加,SAR 很快超过了规定的安全标准。

相反,在0.35T 系统上,即便偏转角达到90°,SAR 也远远低于安全标准。

应当注意到,偏转角的大小会直接到影响到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度(图6)。

此外, 因不受SAR 的限制在低场系统上还可以使用一些高场系统上所局限的特殊技术。

如多片层并行激发,其激发的片层数可以是2、4、8,即2的幂次数。

这种技术除了要求射频系统能提供多带宽激励之外,更要求射频功放的功率能达到单层激发的2、4、8倍。

多片层并行激发技术既可以用于二维也可以用于三维采集。

与传统的相位编码三维采集相比,它可以利用哈得码变换(Hadama Transform),在保持信噪比的条件下,能提高采集效率(不需要过采样)并避免在片层数较少的情况下的吉不斯(Gibbs)效应。

另一个特殊应用是自旋锁定技术(Spin-Lock)。

这种技术的要点是当自旋磁矩被激发到x-y平面后,立即施加一个调频射频脉冲(Adiabatic RF pulse),将自旋磁矩锁定在某一个轴,如y-轴,与此同时自旋磁矩将以T2的速率减小。

控制此调频射频脉冲的施加时间,就可以控制图像的加权,因为数据的采集是在调频射频脉冲之后。

5. 射频场均匀性,全数字化及线圈的效率场强低意味着中心频率的降低,也就是说射频脉冲的波长要较扫描物体的尺寸长得多,因而谐振腔效应几乎可以不考虑。

另一方面,随着中心频率的降低,人体的阻抗也相应地降低,射频线圈的负载效应亦下降。

综上所述,在低场系统上,射频脉冲对于被扫描物体近乎是透明的,即射频电磁场在人体内部接近于均匀或者说射频脉冲对于人体的通透性很好(RF Penetra-tion)。

中心频率的降低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得射频系统的全数字化成为可能,即接收信号在混频以前就可以数字化,可以免去许多模拟信号的处理过程,从而能大幅度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噪声水平。

这样一来,系统整机的成本也得以降低。

就当前所要求的模数转换精度和模数转换器的技术水平而言,当中心频率为42.75兆赫(42.75MHz,即相当于1.0T场强)射频系统的全数字化是很困难的。

低场系统的一大特点是主磁场在垂直方向上。

基于这一特点,从原理上所有的射频线圈都可以做成螺旋管类形状。

从理论上,与高场上用的非螺旋管类线圈相比,这类线圈的发射和接收效率大约要高1.4倍。

6. 磁体技术及场强与二十年前相比,磁体制造技术已有了长足进展。

最早的低场系统,其场强从0.064T到0.3T不等,采用的磁体技术有永磁,常导及超导。

其中早期用得比较多的是常导磁体,场强范围从0.064T,0.1T到0.23T。

常导磁体虽然有重量轻,可任意退磁,运输方便等优点,但在技术上由于需要解决散热及保持线圈电阻稳定,场强不可能做到很高,在运行中,它对电网的稳定性要求极高。

当要求场强高于0.3T的系统来说,常导磁体几乎无能为力。

超导磁体固然可以在低场系统中应用,早期一般是用在0.3T~0.35T系统上。

但从技术上它与传统的圆柱型(用于高场系统)还有一定的差别,并且从性价比和运作成本上它没有优势,所以它也在近十年前停止了生产。

自1983年新型磁性材料发明以来,几乎所有的低场系统都趋向于用永磁材料来实现,而早期在低场上所用的常导磁体和超导磁体都先后退出了市场。

永磁体的最大优点是运行成本极低,且不受电网的影响,因而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目前,对于0.4T 以下的低场系统,都可以用永磁材料来实现。

永磁体从早期的0.15T 场强,正逐渐提高到目前0.35T 的水平。

如图7所示,如果从场景的大小(FOV),匀场球的大小(DSV),磁体的开放度(Openess ,即上下磁极极板间可供病人扫描的净空间距),梯度性能,磁体重量及机械振动等几项技术指标来综合考虑,场强为0.35T 的永磁体近乎是最佳的。

尽管个别厂商甚至推出了0.4T 的永磁体,但应当指出,在不考虑或牺牲上述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如减小磁体的开放度和场景大小等两项指标,永磁体的场强的确可以做得更高。

从理论上来说,在保持其他所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场强(B)与磁体开放度(d)的高次项成反比:B ∝n d1≥2(与磁体设计、材料等有关) 因此当磁体的开放度减到很小时,永磁体的场强甚至可以达到 1.0T 以上。

但这样追求单一指标的系统就失去实际临床应用的意义。

从理论上,场强过低,不仅使信噪比损失过大,还会使麦克斯韦尔(Max-well Term)效应急剧增大,影响图像的质量。

由于马克斯韦尔项所引起的相位误差是反比与主磁场强度,B 0,如下公式所示:фerror (Maxwell)∝02B G其中G 为梯度场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