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让散文课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
散文是一种以散文体形式表现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真实、自由、广泛的表现方式,受
到了许多读者和作家的喜爱。
在当今文学教学中,散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
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浪潮涌动,散文教学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境。
返璞归真,回归散
文教学的本位,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当前的散文教学却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教材选择上存在单一化和经典化的趋势,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机械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导致散文教学的效
果不佳。
在评价标准上存在功利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导致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
在教师的
素质和敬业度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散文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返璞归真,回归散文教学的本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在教材选择上应该注重多样化和时代化,引导学生阅读更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在教学方法
上应该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热情。
在评价标准上应该注重全
面发展和多元成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
在教师的素质和敬业度上应该加强培
训和管理,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保障。
返璞归真,回归散文教学的本位,是当前散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只有坚持教学的
本位,我们才能使散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文学修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
造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散文教学能够蓬勃发展,为学生
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
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浙江省余姚市兰江小学魏琴语文,历来就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表达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进入课改以来,许多教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虚化的“感悟课”,或忘却文本的“概念课”,或七拼八凑的“杂烩课”,以至于渐渐迷失了语文自我。
笔者认为,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应该简简单单,返璞归真。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儿”来,即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积累运用语言,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亲近母语,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链接生活,上出鲜味儿生活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永不枯竭的泉源。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贴近生活,走向生活,因为语文教学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来发展适应生活并创造生活的能力。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尽量做到“还课堂以生活,让生活进课堂”,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圆满地完成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任务。
)师:同学们,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作者真挚的情感外,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引用,它就是——(引读)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同学们,你们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学习吗?生:有。
师:中秋节快到了,你是否思念他们?你会以怎样的方式和你的亲人联系,来表达你的思念之情?生:(交流)师:大家的方法各种各样,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亲人”联系,并且在交谈时巧妙地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
(生自由练习)生:(模拟打电话)您好,姑姑。
最近工作忙吗?中秋节快到了,我先送你一个祝福。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一句话写得特别好,“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都很挂念你。
“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精品文档6页
“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然而,长期以来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一、净化的课堂――酿造“语文味”的前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
而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学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没有一丝调和,除了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使学生习惯于用一种绝对对立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逐渐变得冷漠、偏狭和刻板。
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失去原味。
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鉴于这种情况,近几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语文教学陷入另一种误区――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
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一幅课文插图挂在黑板上,可以滔滔不绝讲解半天,语文教师俨然是博学多才的学者,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
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上“为媒体而媒体”,形成声像的轰击,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将语文课堂变成舞台,让老师或学生扮演教材中的某一角色,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完全使语文课“变味”。
再加之政治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亦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目标,是语文教学必须担当的责任。
语文教学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肩负太多重大使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
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发自心底呼吁:不仅要给学生减负,还要给语文课“减负”!给语文课减负,就应该净化语文课堂,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去。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它以散漫、散发、不拘一格而著称,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能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上得到充分发挥。
散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文学风格的多元化,散文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这一主题,旨在重新审视散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之策。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它要求作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情景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受束缚。
在当前的散文教学中,却存在着散文“格式化”的现象。
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结构和格式,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发挥。
这种“模板化”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潜力,导致散文教学的僵化和呆板化。
为了返璞归真,重拾散文教学的本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发挥。
散文的魅力在于它的自由、灵活和独特性,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欲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散文是从生活中抽取而来的,它要求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表达能力。
散文是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是灵魂的对话,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在情感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让他们的文字充满生命力。
为了返璞归真,我们还需要转变散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散文教学往往以传授文学知识和修辞技巧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写作能力。
未来的散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写作、赏析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摩优秀散文,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写作比赛,开展散文写作社团等,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尽显“语文味”
百花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然而,在当下的一些语文课堂上,甚至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还是经常会出现少了“语文味”的课。
一、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的原因1.学生活动过多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模拟人物角色互动,有时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真切的体验。
但是,我们发现过多的活动表演只是活跃了气氛,并没有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反而丧失了语文课的本色。
如,在《散步》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上演一幕动人的散步图,让学生上台表演,煞有介事地一番动作,搅得底下的学生发出一阵阵笑声。
气氛是活跃了,而严谨而又多变的句式特点,深沉而又浓郁的情感氛围,强烈而又举重若轻的使命感却并未在课堂中进行分析与展开,课堂完全失去了“语文味”。
2.上课讨论过滥讨论本是好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口头表达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但有些语文课,教师为了追求活跃,想让所有学生参与互动,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一应俱全,使课堂成了“菜市场”。
最关键的是,有的讨论是为讨论而讨论,使课堂全然失去了“语文味”。
3.非“语文味”过浓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到不适当的位置,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品课、历史课。
有的教师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丰富课堂内容,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与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这些都将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
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语文味”一词最早是由程少堂先生提出的。
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1. 引言1.1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散文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中也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散文教学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如今,我们需要回归本位,重新审视散文教学的初衷和本质。
返璞归真,即回归原始状态,是我们对散文教学的一种呼唤。
我们需要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重新思考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创作散文。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对散文教学的历史渊源、现状分析、方法探讨,提升散文教学的策略,以及培养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来探讨如何重塑散文教学的理念,让散文教学回归本位。
散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感知,引导他们在散文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哲理。
返璞归真,让散文教学回归本位,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目标。
在未来,我们期待散文教学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写作中展现更多的才华和情感。
2. 正文2.1 散文教学的历史渊源散文教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兴起于汉代,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在古文运动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被高度重视,散文被视为一种优美的文学形式。
唐代的《文心雕龙》提出了散文的创作理论,认为散文应追求“意在心神,辞工认矣”。
散文在唐代达到了巅峰,代表作品有韩愈的《师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
宋代开始注重散文的教学,如苏辙的《杂言》传世流传,被誉为散文的经典。
明清时期,散文教学更加重要,进入了繁荣的阶段。
清代以来,散文教学逐渐受到文言文教学的影响,重点放在文言文的修辞技巧和文法规则上。
散文的创作逐渐失去了原本的自由和灵动。
近现代,散文教学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开始强调个性化和表达技巧。
散文教学的历史渊源丰富多彩,是散文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
2.2 散文教学的现状分析散文教学在一些学校里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学生对于实用性较强的文体的偏好,散文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散文是文学的一种文体,它以文字为媒介,表现出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它自然、真实、亲切,蕴含人性真谛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各种电子媒体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散文的地位和作用依然不可替代。
它是传统文学的珍品,优秀的散文作品历久弥新,对于散文教学,我们应当追求的是返璞归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散文之美。
如何进行散文教学呢?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散文虽然是故事、小说等文学类型的一种,但与之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表现,文学形式相对固定。
通过深入挖掘散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强文化素养和阅读层次。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散文的品味和领悟。
对于优秀的散文作品,教师自己要有敏锐的感觉,有洞见,能透过文字看到散文的灵魂和魅力,进而用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带领学生深入领悟散文之美。
教师可以通过多读多思,多写多练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散文审美品味和写作能力,便于更好地将散文的魅力传授给学生。
另外,教师应该注重散文教学的实际应用,让散文教学能融入到生活、社会实践中。
例如,可以让学生阅读社会人物的传记散文,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历史知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内涵和价值追求。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所读散文,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提高对散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散文教学需要细心、耐心和恰到好处的引导。
散文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引导才能逐渐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感兴趣和热爱的散文主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散文来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加自我认知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总之,散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返璞归真,注重教学的本位,让学生深入领悟散文之美,提高阅读和文化素养,培养出更多具有人文情怀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学生。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2014-05治学之法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文/秦剑峰面对21世纪全球化挑战,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引入西方国家某些教学经验,是可行而且十分必要的。
然而,如果只是一窝蜂地“拿来”,或者似懂非懂地照搬,追慕“时尚”,就难免会出现“东施效颦”的可悲下场。
“舶来品”要与汉语教学规律相吻合,需要做出我们自己民族化的消化与吸纳。
我国有着两千五百年的语文教育发展历史,传统是无法割断的,我们无法另行开辟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
语文教育只有站在传统的臂膀上才能崛起。
今日的传统,正是昨日的“现代”,而今天的“现代”将是明天的“传统”。
语文教学改革无论多么现代化,都不应抛弃朴实地反映语文学科本色本真的那些传统的教学行为。
我们呼唤“语文本色”的回归,希望返璞归真,把语文课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伯棠说:“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二是要符合学生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
……我们的前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这两方面,已经摸索出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继承。
”(语出《小学语文教材简史》)那么,又有哪些语文传统教育理念是我们必须传承的“璞玉”,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呢?一、“识字”为先清代王筠强调“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语出《教童子法》)。
当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轰动全国,这体现了国家对汉字的重视,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
小小汉字以它优美的笔画线条、变幻无穷的组合,凝聚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炎黄子孙的生命意识,不可小觑!小学生识字量的达标,对识字工具的熟练掌握以及识字、写字良好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在小学阶段完成。
这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体文化素养。
我们要把一个字看成是一首诗、一幅画来教学。
如,教学“山”“水”“川”“日”“月”“鸟”“集”等这些象形和会意字时,我们完全可以用线条的优美展开一幅画式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优美,从而奠定喜欢汉字的情感,并达到写出优美的汉字的目的。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散文不同于其他文体,它没有繁琐的格律要求和韵律要求,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却可以表达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主要目的是借助语言的力量来传递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共同思考。
然而,现代教育教学过于注重考试和应试,而忽视了散文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学生们在学习散文时,往往会将其简单地当成一种考试题材或是短篇小说的延伸。
散文的本来面貌和精髓却被忽略了。
教学散文,不单单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感悟到人性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因此,教材设置和教学方法都应该回归散文本来,回归真正的散文教育。
首先,在散文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多样化的教材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在文本中融入生活中的故事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内容,将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在散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内容上的传授,也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掘和尝试写作。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理解散文,体味散文的美好,理解散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最后,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同步阅读和思考等方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听讲和阅读,更是让他们积极互动,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使教学实现真正的双向互动。
总之,散文教学的本质是将学生启迪,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散文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只有回归散文本来,融入人生,才能使散文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散文是一种自由而悠扬的文学形式,它的魅力在于平实而真挚的表达,触动人心的情感渲染。
在当代教育中,散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散文教学的本位似乎有些模糊。
返璞归真,重拾散文教学的本真与本位,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散文教学的本位应当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
散文的魅力在于其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够触动人心,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散文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散文教学更多地变成了对文本的机械解读和死记硬背。
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阻碍了学生情感和思维发展的自由流动。
返璞归真的散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散文的韵味,才能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散文产生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和热爱。
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该注重选材。
散文选材应该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散文去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物、人物和事件,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散文的选材应该富有生活气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唤起他们对散文的热爱和渴望。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
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简单的传授者。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启发他们的情感和思考,引导他们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写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实践。
散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文字解读,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通过写作、朗读、情感剧场等实践活动,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散文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认知能力。
语文课返璞归真才有语文味
语文课返璞归真才有语文味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
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
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
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对“语文味”,我们的语文老师可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反复阅读、感悟及语言品味,能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令其陶醉的审美快感。
因此,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走进文本内部,从语文内部去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陈仲梁语)。
一句话,语文课是读出来的语文味。
读出诗词的语文味特级教师韩军在上示范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的诵读,让很多师生流下了眼泪,原因是从他的诵读中听出了蕴含在诗中的味道,即“保姆在那个非人的社会所遭遇的非人待遇”,令人同情。
诗人余光中在厦门大学校庆时诵读自己写的《乡愁》,听者唏嘘声一片,从老诗人的诵读中,品味出了诗人对妻子、母亲和祖国的挚爱之情。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实书读百遍,其味亦自见。
一次我上古诗词的鉴赏课,让同学自由谈谈读诗词的感受。
语文课代表首先发言说:“我从杜甫《登高》一诗前两联中读出了气魄的宏大,境界的开阔。
三四两联不再像前两联那样开阔、宏大,而是写他‘个人’的潦倒,深厚阔大的境界一下子缩小了,变得深沉多了。
境界由大到小,情绪由高亢到悲抑,给人以跌宕苍凉之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当他诵读完全诗时,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一同学说:“我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读出了诗人那种忧国忧民、救世济人的思想感情。
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透过“热闹”的表面,我们却看到了这背后的另一种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之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
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许多语文课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
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
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一课,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有三个:“井沿”、“大话”和“无边无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一口井,让学生帮小鸟落在井沿上——把小鸟的贴图贴上;学生借助图画就理解了“井沿”;再理解“大话”就是“骗人的话”,就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话”,最后联系上文的“飞了一百多里”,并和“不过井口那么大”进行比较,认识到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这句话。
在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我是这么做的——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然后拓展思维:出示雄鹰在蓝天飞翔、轮船在大海航行、骏马在草原奔驰、骆驼在沙漠行走、杨利伟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太空遨游等图片,再让学生结合图片的内容,用“无边无际”或“一望无际”来说话,看谁说得精彩;接着又进一步伸延出示:无缘无故、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依无靠……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词的意思,积累下来。
语文味:返璞归真的教学追求
间 让 学 生 去 读 书 , 篇 上 千 字 的 课 文 , 生 还 没 一 学
来 得 及 认 真 读 上 一 遍 ,就 急 匆 匆 地 进 入 了 品 读 。
言 品 味 、 理 阐发 和 幽 默 点染 等 手 段 , 人 体 验 意 让
到 的一 种 富有 教学 个性 与 文 化气 息 的 . 时 又令 同
人 陶 醉 的诗 意 美 感 与 自由 境 界 。 ” 其 实 , 语 文 教 学 提 “ 文 味 ” 学 理 上 讲是 对 语 从
可 笑 的 , 文 课 本 就 应 该 充 满 浓 浓 的语 文 味 , 一 语 这 主 张 是 针 对 当 下 语 文 课 堂 的 “ 文 味 ” 大 量 缺 失 语 的 而 提 出 的 。对 于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而 言 , 根 本 的 就 是 最 语 言 文 字 , 是 听 说 读 写 。 语 文 教 学 的 过 程 , 是 就 就
“ ” 鳌 头 ,品 ” 其 宗 ,练 ” 无 穷 。 读 占 “ 味 “ 量
江暮 衩 噶 吨 3 5
极 性 。于 永 正 老 师 经 常 使 用 这 种 形 式 , 还 有 “ 他 变
张 语 文 教 学 要 返 朴 归 真 以臻 美 境 的 思 想 指 导 下 ,
. .
能 力 , 种 能 力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就 主 要 依 赖 于 频 繁 这 的 读 书 实 践 。 因 此 在 阅 读 教 学 中 , 导 学 生 多 读 引
书 , 书 读 通 、 熟 、 懂 就 显 得 十 分 重 要 。可 是 , 把 读 读 在 时 下 的 许 多 语 文 课 堂 上 . 多 教 师 舍 不 得 花 时 许
华 . 将 “ 味课 堂 ” 为研 究 的课 题 : 文 味 、 则 三 作 语 儿 童 味 、 常 味 。语 文 味 教 学 流 派 创 立 者 程 少 堂 在 家 《 文 味 : 国 语 文 教 育 美 学 的 逻 辑 起 点 》 文 中 语 中 一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简约是种美,语文课堂也是如此。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逐渐丧失,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降低。
笔者从注重朗读、品味语言、读写结合三个方面阐述,认为应该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自然朴素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
记得窦桂梅老师曾这样说:很庆幸是一个语文老师,能朗诵上下五千年的文字,悠悠几万里,亦庄亦谐,能悲善喜。
也好比拨动琴弦,无论是激情澎湃还是小桥流水,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的感情总会跃动起来,产生共鸣。
由此,你就会和学生一起奏出生命的旋律。
一、真心朗读古语说得好:“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离不开读,语文课堂更离不开读。
语文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作品,我觉得好文章就应该像品茶一样让学生好好读,不止一遍地读。
只有让学生亲自动口动眼动脑地读,才能读出那一字一词中蕴藉的感情,才能体会文章中作者独特的感受。
窦桂梅说:“文章没有人去读,情感就会在文字里无声的休眠。
”我喜欢读。
有时在办公室看到一篇喜欢的文章,总是情不自禁的读出声来。
或抑扬顿挫,或悲愤激昂。
在我的课堂上更是这样,遇到适合朗读的段落和课文的时候,我就和学生一起读,认真地读,不同要求地读,把我们的感情浸透文章的每个文字中,把我们的心与作者的心,作品人物的心相会、交流和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体会他们的真实的欢乐和痛苦。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生动的修辞,有的只是和谐的关爱和浓浓的真情。
执教时,我没有过多的分析,我就让学生读,美美地读,读出感动的句子,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理解送到句子中再读。
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感情一次一次的深刻,学生读出了味道,学生都深深地陷入充满亲情的境界了。
最后全班学生不由自主的齐声朗读文章最后的一句话: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听出了一份坚定,一份责任,我感觉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流淌着暖暖的感动,这种无数的感动汇成了一种幸福、温馨的潮水在班上每个角落旋转和汹涌。
教出语文味 让语文课返璞归真
教研论文《教出语文味让语文课返璞归真》摘要:语文课堂需要语文味,本文从什么语文味,如何教出“语文味,要留住“语文味”三个方面来详述,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教学净化语文课堂提升教师素养倡导“个性化”的教学促成情感的共鸣太和县倪邱中心校桑传芳邮编:236638邮箱:scf0789@教出语文味让语文课返璞归真太和县倪邱中心校桑传芳摘要:语文课堂需要语文味,本文从什么语文味,如何教出“语文味,要留住“语文味”三个方面来详述,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
平时,大凡语文老师走到一起,谈得最多、感触最深的话题之一就是——语文老师太辛苦语文学科没有地位,语文教师没有成就感等话题,(有道是“前世杀了人,今世教语文”,可我想,苦是苦,可是如何做到苦中思变、苦里偷懒、苦中有乐却思考和实践得不够),其实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特殊学科,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的主要栖息地,就应该是这样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淳淳的语文味,语文味是什么?它是兴趣十足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一种情动于衷的心灵释放,笑则喜笑颜开,手舞足蹈;怒则横眉冷对,发指冲冠。
它是一种物我两忘、心灵澄澈的审美愉悦,如柳子厚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象袁子才的“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语文教学该有语文味道,语文教学要亲近母语,回归本色。
不要以对语文教学认识的发展而不断给语文课堂做加法,而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程的特点进行有效的选择,也就是“提纯”。
这样,才能腾出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尽情亲近母语,尽兴去品读文本,尽力去实践语文。
那么什么语文味呢?人们常说:“语文姓语”。
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示的语文味来,是当前课改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体现。
何为语文味?程少堂先生这样说:“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拨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
返璞归真,探寻散文教学的本位散文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文体,它不拘泥于形式,不受制于规则,可以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风采。
散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散文写作的不断变革,散文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探索,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真正回归到散文的本位。
返璞归真,即回归到最本真、最基本的状态。
散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他们真正理解散文的精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教学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散文的本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魅力和韵味。
散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培养出对语言的敏感和洞察力。
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散文,让他们感受不同风格和内容的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对优秀散文的品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散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散文又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文体。
散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意识,让他们能够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散文写作不仅仅是繁文缛式的华丽辞藻,更需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让读者真正产生共鸣和共同感受。
在散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让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表达。
散文教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散文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方式,也是批判和思考的媒介。
散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对社会和现实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对不同主题和内容的散文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培养出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味,让散文课返璞归真
如何进行散文阅读呢,我认为:第一. 抓住散文特征。
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领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第二. 注重散文的“理性”、“理趣”。
作品的情感体验之中有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
不只是抒情。
第三,初中阅读能力的重新认识。
即整体感知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形成解释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学习散文时,首先抓住散文特征。
(散文)“表现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
散文一般不像小说那样以人物形象的相对完整的塑造为能事,虽然也并非轻视人物情态的传神。
而散文必须向读者坦诚真实的自我,所以散文最难作假。
这就引申到散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散文中没有主人公的问题,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
即便是叙事性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要有别于小说的人物分析。
例如有老师讲《散步》,把精力放在分析四个人物的性格上。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
不只是抒情。
从散文发展史的角度看,现代散文肇始于议论。
当今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历史散文大量涌现,加强了散文的理性成分,众多学者在强调散文的理性成分。
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
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看,教师们对文本解读的肤浅(解读不到位)、标签化(解读错误),教学实践中的片面强调感受,都可根源于对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视。
散文解读要到位,方法有知人论世;借助互文;在文本自身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前后关联,整体把握
语文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是传承这种文化的空间载体。
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华南师大特聘硕士生导师程少堂提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
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那么如何在倡导以学生生命成长为主的课堂上,让浓浓的语文味飘洒于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返璞归真呢?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感受文体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006年教师节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而且要让他们读懂课文是如何表达。
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方式,以文体特点为切入口,让清新而淡雅的文体特点伴随着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上萦绕,荡涤着学生的心灵。
我在教学第九册《桂花雨》时,就借用了作家冯骥才有关散文的一句话:“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并以此来导入课文,提炼主线,紧紧抓住母亲的一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以“是什么原因让我和母亲对家乡的桂花念念不忘?”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辐射“闻花香、摇花乐、赠花情”等几个板块的教学,同时在每一板块教学后,都回读母亲的那句话,在动情的诵读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母女俩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课堂结束,我又回归到冯骥才的这句话,利用板书共同总结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至此,散文最显著的表达方式显露无遗。
一次一次的动情朗读,无形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散文的特点,明白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他们透过桂花的韵、形、味,悄无声息地走进了作者的情感深处,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为散文教学的魅力积蓄了力量之源,使教学呈现出一种动态生成的开放态势。
课堂中随处可见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的教学,伴着浓郁的语文气息,如同轻轻
拂面的和风,又如似有若无的天籁,给人一种情感流淌的惬意,一种语文醇香的挥发,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
二、引导咬文嚼字,文道相融无痕
语文是文火细炖的慢功夫, 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品味、积累、运用, 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 积淀为语文素养, 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
如在教学《桂花雨》中的“闻花香”部分时,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之下,我出示描写桂花香的两个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是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个句子,你从哪个字、哪个词读出了桂花的香味?生:我从“至少”读出了桂花的香?
师:为什么?
生: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就是最少有十几家邻居在桂花香中,说明香气
非常浓郁。
生:我从“整个村子”读出了桂花的香,也说明了香气的范围广。
生:我从“没有不”读出它的香气。
这是一个双重否定词,表达的是肯定
的意思。
师:你很会学习,双重否定词的运用犹显肯定。
谁互改句子。
理解在深化,情感在升温生改句子。
师: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
你还从哪个字、哪个词读出了
桂花的香气?
生:我从“浸”字读出了它的香气。
“浸”是三点水旁,我们一般都说把衣服浸在水里,说明了香气弥漫着整个村庄。
师:说得好,香气好像把我们都包围住了。
对于这个“浸”字,谁还有补
充的?
生:我觉得这个“浸”可以换成“泡”,说明我们都被香气所浸泡着。
师:那你觉得用“浸”好还是用“泡”好?
生:用“浸”好。
因为,浸在香气中,好像我们都被香气所陶醉啦。
生:我觉得在这儿“浸”还可以换成“沉”,也说明了我们都被香气所包围。
生:我们走出村子的时候,身上还带着浓浓的香气。
师:是啊,同学们,一个“浸”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那么浓郁,那样持久,那样地令人沉醉。
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我们不是说“八月桂花香”吗?现在怎么说是“全年”呢?这是为什么?生:因为香气难以消散,所以全年都浸在桂花香中。
生:因为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泡在茶叶里,还可以做糕饼,所以全年都可以闻到桂花的香气。
师:原来,桂花不仅闻着香,尝着更香!“全年”这个词更说明了桂花的香气的浓厚与持久。
师:家乡的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香,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这是杭州的桂花所无法比拟的。
怪不得母亲说:——生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语言的关注,更多地侧重于对内涵的理解和领会,主要方式是教师讲述,学生的感受往往是肤浅和概念化的,而这节课,我力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在字里行间沉思感悟。
叶圣陶语:“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学习语文离不开品味语言,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传神点,我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咀嚼,沉潜品味字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这不仅让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浓浓的桂花之香,体悟了作者要表达的文本主旨,又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又培养了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着浓浓的语文气息。
三、走进文本意境,追求缘情求真
缘情求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
在语文教学中,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共同体验语言
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
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感悟、朗读,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体悟文本的情感,让情智共生,让课堂飘洒着浓浓的语文味。